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寒热八十八方证 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9 18:5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寒热八十八方证 上

1    风寒束表型恶寒
    [病因] 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症状] 恶寒,微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主方] 麻黄汤加味。


2    寒中少阴型恶寒
    [病因] 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
    [症状] 恶寒无热,体倦肢冷,精神萎靡不振,呕吐,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治法] 温阳散寒。
    [主方] 四逆汤。


3    阳虚阴盛型恶寒
    [病因] 劳倦内伤,或久病阳气衰弱,阳不制阴,于是阴寒内生而恶寒。
    [症状] 恶寒,四肢冰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大便溏泻,小溲清长,面色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治法] 温阳祛寒。
    [主方] ①肾阳虚,用右归饮。②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③心阳虚,用        桂枝甘草汤。


4    阳盛格阴型恶寒
    [病因] 邪热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不能透达于外。
    [症状] 恶寒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大便秘结,小溲短黄,舌红苔黄,脉伏。
    [治法] 清泻里热。
    [主方] 白虎汤或承气汤。


5    痰饮内停型恶寒
    [病因] 痰饮停滞体内,阳气不得宣通。
    [症状] 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饮食不香,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治法] 通阳化饮。
    [主方] 苓桂术甘汤加味。


6    脐周恶寒
    [病因] 系由水饮内停,寒凝小肠,脾肾阳虚,阳不卫外所致。
    [症状] 脐周恶寒,如有冷风所吹之状。虽在暑月,夜晚与午夜就寝,腹部仍需用棉被覆盖。伴有腹        痛隐隐,肠鸣辘辘,大便溏薄,饮食不香,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腰膝沉重,两足微肿,口干不        欲饮,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弦。
    [治法] 分利内饮,温阳散寒。
    [主方] 回阳救急汤加减。


    名家经验学说
    李用粹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夜寒者,阴气旺于阳分。昼寒者,阴气上溢阳中。                重阴者,昼夜俱寒。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怫郁于表        ,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皆令恶寒。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幙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颌战傈,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怯,无风则坦然自适也。恶寒有阳虚、劳倦、肺火、痰饮、伤酒、伤食、疮毒、郁火及产后等类型(略)。内外恶寒辨: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稍就温暖即止。卫不和而恶寒者,调中益气汤。脾胃弱,补中益气汤。阳虚,四君子汤加黄芪、炮姜、肉桂、附子。        表虚,黄芪建中汤。浊痰滞膈,先用姜茶探吐,后用通圣散加减。肺火,甘橘汤加酒芩、天麦冬、山栀仁。恶寒久不已,服诸药不效者,亦宜解郁。大抵恶寒之症,种种不同。然世人以背恶寒属太阳经。此经气郁而不行,或浊痰阻滞经络,药中必加羌活以散太阳之邪。


7   半身恶寒
    [病因] 汗出偏沮,令人偏枯。
    [症状] 半身恶寒或恶风,易出汗,温度比健侧半身为低。
    [治法] 补气活血通络。
    [主方] 补阳还五汤加味。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半侧寒冷,较为少见。患者白头至足,左半或右半身不温,汗出时亦一侧独无,当风则一侧先觉冷气                入骨,关节运动自如,酸软乏力,脉象沉细。用右归饮加当归、细辛,温运阳气,通其血脉。


8    寒 战
    内疗辨治
    寒邪外束型寒战
    [病因] 外寒袭表,邪郁经络,腠理闭塞,卫气郁结。
    [症状] 恶寒战栗,高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辛温解表。
    [主方] 麻黄汤加味。


9    阳虚寒盛型寒战
    [病因] 阳气虚弱,或寒邪伤阳,阴寒内盛。
    [症状] 畏寒战栗,四肢厥冷,得暖则缓,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溲清长,舌质淡,脉沉微。
    [治法] 温阳祛寒。
    [主方] 四逆汤加味。


10   战汗透出型寒战
    [病因] 外感热病,邪正剧烈交争。
    [症状] 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甚者肢冷,脉伏,继则全身透出大汗,汗后热退身凉。
    [治法] 益气回阳。
    [主方] 参附汤。


11    外寒风热型寒战
    [病因] 先有内热,继感外寒,致寒邪外束,热邪内郁。
    [症状] 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头身疼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脉浮紧而数。
    [治法] 解毒清里。
    [主方] 防风通圣汤。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恶寒时战栗,简称“寒战”,常见于“疟疾”等病。
    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有突然寒战,神情极疲,汗出后逐渐平静好转,称为“战汗”。这是患者正气虽        然虚弱,在遇到有恢复的机会,正气奋起,便与邪气交争的现象,正气胜则汗出而邪解。所以战                后得汗则生,汗不得出则死,实为重要关头。如无虚脱现象,可听其自然,不必慌张,必要时脉                汤加减,以扶助元气。
    “振寒”与寒战相似,同样是发抖,其区别是:从内发出者为寒战,仅是形体耸动者为振寒。振寒多        由阳虚不能卫外,常伴腹痛泄泻,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证,病在少阴,治宜扶阳,用真武汤。


12    长期早晚寒战
    [病因] 营卫俱虚,太阳与太阴失开之职。
    [症状] 早晚感恶寒,发寒战,全身如鸡皮,约1小时后,四肢冰凉,面色白,舌质淡嫩,脉象虚细。
    [治法] 温中补虚,调和营卫。
    [主方] 小建中汤《伤寒论》


13    夜半寒战
    [病因] 由于厥阴经气不充,无力使经气顺交太阴,血伤及气,阴伤及阳,阳虚则寒,故厥冷而战栗。
    [症状] 每晚12时发冷抖颤,四肢冰冷,近晨则大汗出,直至黎明,汗止栗定。伴有气短心悸,食后                腹胀,少腹冷痛,面色暗晦,舌淡紫,苔薄白,脉沉弦细。
    [治法] 益气助阳,敛汗固表,顺接阴阳。
    [主方] 再造,牡蛎蛎散类


14    但热不寒
    内疗辨治
    邪热蕴肺型但热不寒
    [病因] 风热之邪上受,或外感寒邪,郁而化热,邪热犯肺,热灼肺津成痰,痰热壅阻,肺火清肃。
    [症状] 发热而不恶寒,咳嗽胸痛,咯痰厚稠,黄腥,鼻扇气粗,咽痛口渴,舌红,苔黄燥或黄腻,                脉滑数。
    [治法] 清肺泄热,化痰止嗽。
    [主方] 麻杏石甘汤加味。


15    热炽阳明型但热不寒
    [病因] 邪热侵入阳明经。
    [症状] 不恶寒,反发热,壮热,面赤,大汗出,大烦渴,小溲黄少,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法] 清泄气分邪热。
    [主方] 白虎汤。


16   热结肠道型但热不寒
    [病因] 邪热侵人于阳明腑。
    [症状] 壮热不恶寒,日晡为甚,腹满硬痛,按之坚实,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甚则神昏谵语,烦躁                不安,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
    [治法] 泄热通腑,攻下燥结。
    [主方] 三一承气汤。


17    湿热郁蒸型但热不寒
    [病因] 夏秋之交以及阴雨潮湿季节,湿热相兼为患。
    [症状] 身热起伏而不恶寒,午后转甚,汗出不畅,渴不引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舌苔黄腻,                脉弦滑数。
    [治法] 宣气化湿,清热达邪。
    [主方] 三仁汤。

18    暑热伤气型但热不寒
    [病因] 夏月伤暑,汗出过多,伤津耗气,或露宿食凉,暑邪乘虚侵入体内。
    [症状] 发热不恶寒,头痛面赤,气粗,胸闷烦躁,口渴引饮,汗出过多,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 清暑泄热,益气生津。
    [主方] 王氏清暑益气汤。


19    上热下寒
    ①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系指患者同一时期,上部表现为热证,下部表现为寒证的证候。其在病因病                理上,是寒热错杂,阳盛于上,阴盛于下所致。
    ②是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元,而虚阳上越,此属下真寒,上假热之象。
    内疗辨治
    虚寒型上热下寒
    [病因] 下元虚寒,阳气上越。
    [症状] 面色微红似酣,足胫寒冷,全身形寒怕冷,大便溏泻,脉沉细。
    [治法] 通阳救逆。
    [主方] 白通汤。


20    虚火型上热下寒
    [病因] 肾阴亏损,致虚火上炎。
    [症状] 头热足冷,咽干,眼目红赤,胸中烦热,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主方] 六味地黄丸加味。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足胫寒冷,面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象沉细,或伴大便泄泻,系下元虚寒,阳气上越,称做“戴                阳”,为虚脱证候之一。急用白通汤回阳,可加猪胆汁或黄连少许反佐,以防寒热格拒。服药后                头汗出,        脉忽浮大者难治。
    肾阴亏而虚火上炎,也能呈现足冷头热,但多兼见咽干、目红,当用引火归元法,治宜七味地黄丸。                胸中烦热者,加黄连少许以反佐。


21    半身发热
    [病因] 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暗耗肝阴,两侧为行气之处,肝阳化风,故半侧发热。
    [症状] 半身发热,白头至足似火燎之状。伴有头目眩晕,神疲心烦,半身发热以午后为甚。情志不                舒畅则频频发作。面色红润,脉弦细数。
    [治法] 熄风泄热。
    [主方] 镇肝熄风汤加减。


22   下半身发热
    [病因] 阴血亏虚,阳无所附。
    [症状] 下半身灼热如焚,尤以阴部为甚,头晕、自汗、咽干口燥、尿赤、手足心热、舌质偏淡、苔        薄黄而润,脉弦无力。
    [治法] 滋阴退热。
    [主方] 秦艽鳖甲散


23    上午发热
    [病因] 由于肝胃阳盛热极所致。
    [症状] 上午躁扰不宁,过午却较为安静,并能睡眠。上午体温40℃以上,午后下降为38℃左右,汗出身热,口渴能饮,舌赤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生津。
    [主方] 白虎汤加味。


24    下午高热
    [病因] 少阳枢机不利,瘀血内阻不行,加上太阳之表阳虚,少阴之里阴亏损所致。
    [症状] 每日午后3时许发病,先觉背寒,接着发冷发热,手足心热,恶心,胸痛,四肢末端发凉,数        小时后自行消退,饮食不香,舌淡略暗,脉沉数弦。
    [治法] 和解少阳,活血化瘀。
    [主方] 小柴胡,当归承气汤


25     夜半发热
    [病因] 由于阴液亏耗,虚热内生所致。
    [症状] 日间体温正常。每到夜间自觉骨蒸潮热,尤以手足心热甚,睡则汗出,竟至不能安睡。头目        眩晕,气短心悸,口燥咽干,渴不欲饮,饥不欲食,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 补肾健脾。
    [主方] 资生汤


26    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为外感表证的主证之一。
    内疗辨治
    风寒侵表型恶寒发热
    [病因] 风寒侵入太阳经,腠理闭塞,卫阳被遏。
    [症状] 恶露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声重,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发汗。
    [主方] 荆防败毒散。


27   风热犯肺型恶寒发热
    [病因] 外感风热,表卫不和,肺失宣降。
    [症状] 发热恶寒,发热重,恶寒轻,微汗出,头痛咽红,口干咳嗽,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解表。
    [主方] 银翘散。


28   风湿客表型恶寒发热
    [病因] 风湿侵袭肌腠,阻遏清阳。
    [症状] 恶寒发热,身体困重,头胀如裹,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 疏风祛湿。
    [主方] 羌活胜湿汤


29   暑湿交阻型恶寒发热
    [病因] 夏月伤暑,暑多挟湿,暑湿交阻,气机不畅。
    [症状] 恶寒发热,恶寒轻,发热重,头胀胸闷,呕恶,汗出,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祛暑清热。
    [主方] 新加香薷饮。


30   寒热往来
    指忽寒忽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一天可发作数次。
    内疗辨治
    邪入少阳型寒热往来
    [病因] 伤寒太阳病不解,邪传少阳,邪正相争,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
    [症状] 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和解少阳。
    [主方] 小柴胡汤。


31   肝郁气滞型寒热往来
    [病因] 肝郁气结,郁久化火。
    [症状] 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伴有呕吐吞酸,嘈杂,胸胁痛,小腹胀,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
    [主方] 逍遥散。


32    感染疟邪型寒热往来
    [病因] 外伤风寒暑湿,兼染疟邪。
    [症状] 寒热往来,隔日或3日发1次,发有定时。发作时先恶寒,继则高热,最后遍身汗出,热退身        和,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 去邪截疟。
    [主方] 七宝散。


33    湿热郁阻三焦型寒热往采
    [病因] 湿温病邪,热痰留恋三焦,三焦气化失司。
    [症状] 寒热起伏,汗出不爽,头痛烦躁,胸闷腹胀,恶心呕吐,口干饮少,小溲短黄,舌边红、苔        厚腻,或白如积粉,脉濡。
    [治法] 分消走泄,宣展气机。
    [主方] 黄连温胆汤。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一阵寒一阵热,一天一次或一天有数次发作,称为“寒热往来”。这种发热,有时能够退清,有肘不能退清。凡是从外感传变而来的,都为少阳经证,常伴有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脉象弦数等证,用小柴胡汤和解,不可发汗、吐、下。
    妇人月经不调,经前常有忽寒忽然,头胀,胸胁胀闷等现象,系肝气或肝火郁结所致,可用调经汤(即小柴胡汤合四物汤)。也有妇女月经适来或月经刚净,外感风寒发热,或在发热期内月经来潮,邪热乘虚袭人子宫,瘀热互结,亦使寒热往来,《金匮要略)称为“热入血室”,同样可用小柴胡汤泄热。但已经热人血室,应佐清营祛瘀,可在方内酌加丹参、赤芍、泽兰、焦山栀,热甚的并宜去人参加入生地。
    “疟疾”的主证,也是寒热反复发作,有一天一次,有两天一次,也有三天一次的,但与寒热往来的病情大不相同(以下略)。
    湿热痰浊郁于中焦,出现寒热如疟,汗出不清,胸闷呕恶,口干饮少,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溏而臭,用达原饮治之。


34    低 热
    (含功能性低热、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肺结核、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以脏腑内伤为病因,导致脏腑气血虚损或阴阳失调引起的发热以低热(在37.5℃~38℃,持续时间长达2周以上,数月乃至数年)为主的病证。现多称“低热”。
    内疗辨治
    气郁化火型低热
    [病因] 多由情志所伤,则肝气郁滞不得疏泄、郁久化热、甚则肝阳上亢,火随气窜所致。
    [症状] 以低热或午后潮热,热势与精神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胸胁胀痛,烦躁易怒为证候特点。伴有口苦而于,梦多,妇女则经前乳胀,或有月经错前,舌质暗苔黄,脉弦数,左关脉尤显。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主方] 丹栀逍遥散加减。


35    瘀血气滞型低热
    [病因] 多由气滞、气虚、阳虚、寒邪侵袭,伤津耗液;或受外伤闪挫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瘀血阻遏营卫,遂生低热。
    [症状] 以午后或夜间发热、口干咽燥,渴不多饮,肌肤甲错,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为证候特点。伴有肢体疼痛或有肿块,面色晦暗,眼周青黑,口唇青紫。女子月经闭止,或产后恶露不畅,少腹疼痛,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调和营卫。
    [主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


36   脾胃湿热型低热
    [病因] 多由劳倦内伤,饮食不节,饥饱失时,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自内生。若湿邪郁久化热,或感受湿热,或平素湿热内盛,蕴结不解,熏蒸肌肤,则发低热。
    [症状] 以低热或午后甚或日晡甚,胸闷身重头如裹,饮食不香为证候特点。伴有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利湿。
    [主方] 三仁汤加减。


37    气虚阳浮型低热
    [病因] 多由劳倦气散,加之思虑气结,或饥饿气馁等因素,中气因而衰微不能运行,或滞于中,或陷于下。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发为低热。
    [症状] 以多在早晨低热有汗,气短乏力,劳累则病情加剧为证候特点。伴有头晕懒言,面色萎黄,自汗多,易于感冒,饮食不香,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主方] 补中益气汤加减。


38   血虚气浮型低热
    [病因] 由于血是精气化生而来。如因思虑劳心过度、营血亏虚,或产后造成血虚等,则内无营守,阳气失于依附而浮越,于是便产生低热。
    [症状] 以低热,头晕眼花,稍劳则热势即起,心悸不宁,面色少华为证候特点。伴有体倦乏力,失眠多梦,筋惕肉晌,指甲干黄,妇女月经后发热,经量少或闭经,唇舌色淡,少苔、脉弱。
    [治法] 益气养血。
    [主方] 归脾汤加味。

39   阴虚阳亢型低热
    [病因] 多由五脏阴液亏损,阴不足则阳无所依附,水不制火,阳气偏盛,故生虚热。
    [症状] 以午后潮热,夜热早凉,骨蒸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为证候特点。伴有心悸失眠、失眠盗汗、口干咽燥、大便燥结、小溲短少、腰酸遗精、月经错前、舌质红而干、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
    [主方] 清骨散加减。


40   脾肾阳虚型低热
    [病因] 多由气虚型低热的病情发展深入阶段,而成为阳虚。阳气虚则阴寒内盛,火不归元,逼阳外越,遂成低热。
    [症状] 以自觉肌肤浮热,多发于午前,而又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腰酸腿软为证候特点。伴有头晕嗜睡、面色白或嫩红,下肢浮肿,阳痿早泄,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而滑,脉沉细。
    [治法] 温补脾肾。
    [主方] 肾气丸加味。


41    邪留肺卫型低热
    [病因] 多由外感时邪,高热退后,余邪未净,络热未清,故高热转为低热。
    [症状] 以高热治疗后转变为低热,且久不退为证候特点。伴有咽部发红,或有微咳,或有淋巴结肿        大,或有扁桃体略肿大,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表。
    [主方] 银翘散加味。


42    邪踞少阳型低热
    [病因] 多由外感发展,邪踞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邪气出与阳争则发热,人里与阴争则恶寒,故而寒热交替往来在2周以上。
    [症状] 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满闷为证候特点。伴有头胀、妇女月经不调,经前忽寒忽热,或在发热中月经来潮,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和解少阳,调整枢机。
    [主方] 小柴胡汤加味。


43    营卫不和型低热
    [病因] 多由腠理不密固,营卫失调所致。
    [症状] 以低热有汗,阵觉微寒微热为证候特点。伴有精神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治法] 调和营卫。
    [主方] 桂枝汤加味。

44   肝经湿热型低热
    [病因] 多由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湿热蕴蓄肝胆,熏蒸肌表,故而午后发热。
    [症状] 以午后低热、胁痛为证候特点。伴有口苦、大便秘结或溏泄不爽,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 疏肝利胆,清泄湿热。
    [主方] 龙胆泻肝汤加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0:52 , Processed in 0.0500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