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851|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17 11:4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教古老师:

在下对《灵枢经》中的十二经脉的运行深感疑惑不解,请指教!经中说: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数千年来中医界人士都遵循这一教条传承至今。

如果手足的十二经脉一直是按照以上的规律循行,即行成了自我矛盾:

1,井泶俞经合的出入矛盾经中说:手太阴肺经,出于少商为井木,溜于鱼际为荥,注于太渊为俞,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如手太阴肺经全是从胸走到手,故从‘少商穴’出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入于‘尺泽穴’即形成了经气倒流的现象,何以手太阴肺经在走过了的道中反回在入呢?这不形成了手三阴经入合穴的自我予盾吗?


2、《本输篇》说:手阳明大肠经出于商阳为井金溜于二间为荥,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原,行于阳溪为经,入手曲池为合。若手阳明大肠经一直是从手走头,出于商阳穴就矛盾了,商阳穴位于手指端,为何从手阳明经的起点而出呢?为何在所出的商阳穴反处所入的曲池穴之后呢?这不形成了手三阳经气血倒流的矛盾现象吗?



李纲





李纲兄今日所提出的如此〔高深〕的问题,首先应当欢迎那些针灸专家和大师们,自当当仁不让地出来指点一下才是。


从文字上来看,的确如兄所论。相信这是许多针灸大师一身都未搞懂的事,教书的模棱两可地人云亦云,总之拿起针就刺,而且,更将〔奇经八脉〕砍去〔六经〕,组成〔十四经论针灸学〕,还获得一些西方大国认可(按:反正是国粹,不足为外人道),不知其所以,竟飘飘然也!


故此,直到今天,方才有李君提出。


对于从不读古经者,当然不知;即读古经,〔好读书不求甚解〕者,也是提不出这类疑问?


而且,这些人还够胆说〔尊古从经阻碍中医药〕的发展呀!或者〔食古不化〕呀等等。你能化吗?化出来看看!


连这样高深的问题都提不出,我们说:〔三岁定八十〕太主观了,但我们可以说:〔看你的现在,就知道你的以前;看你的过去和现在,就知道你的将来。〕


从另一角度来看,即可出看今日之〔乌烟疫气〕:有的哀声叹气,有的弹冠相庆。那又如何能提出如此高深的问题呢?


若要讨论,还得首先多谢李生!


忠言逆耳,但有助于弘提中华医学!在下想先听听各位大德指正,然后再来抛砖引玉,略呈管见而求教!


古今谈  上



为什么会说李纲先生所提的〔经络起止〕问题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问题呢?原因有二:

第一:《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经谓:邪气有余则实,正气不足则虚。又谓: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故此,〔补泻〕一法,是针灸大法中最主要的手法之一。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然而,针灸学中,其〔补泻大法〕有很多种,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当是【迎随补泻】一法了。《枢‧九针十二原》曰:“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迎之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按:【迎之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一句,又是非常高深的医道问题,同时,也是评审是否是医生的技术标准之一,相信香港目前的医师评审,尚还未够此标准。因为说来话长,日后有机会再说)。

第二:《灵枢‧本输》云:【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之所终始】好一个〔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这里,首先要弄明白:〔迎甚么,随甚么〕?那就是针者必须明白经络气血的走向,即经络的〔起止〕问题,亦即〔终始〕问题。关于经络的〔起止〕问题,在〔内经〕中,的确如李纲先生指出的那样,有两套学说。从文字表面来看,是矛盾的。然而,三千多年来,人们都在不同范围内应用,相信今日的针灸师们,都宗于此。在下本纲站中,从未谈及针灸,因为本纲的〔专家〕〔注册专家〕太多,故不敢搬门弄斧。只是今日李先生问到,不敢回避,故不揣冒末,旨在砖玉。

李纲先生所提问,尽皆出至〔灵枢经〕,为什么一直未有人提及呢?是人人都能高于〔李先生〕都清楚问题的始末?抑或是根本连这一经旨都未读过,都未思考过呢?看来,能提出这一问题的学者,已是高人一等的中医学人无疑!

前言经文中对于〔十二经之终始〕是针灸师〔必通〕之道,故此,在下愿借此讨论,来学习和增值,对于弘扬中华医学,总是有好处。至少,让人们能知道,就连〔针灸〕学,都是有着〔严密而又系统〕的医学理论为依据的。谁说中医是经验医学?在《灵枢‧本输》中,关于经络之终始问题,本身就有两套论述:(一):《灵枢‧经脉第十》中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量度,内欸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愿卒闻经脉之之始生。黄帝曰:经脉丈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络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行臑内…下肘中…入寸口…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大肠手阳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循臂上廉…上挟鼻孔…    故此,即如兄言,是:“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腹走手。始于肺而终于肝,常荣无已,终而复始,此气血循行之终始也”。(按:此录张隐庵原文。)在下初时学针灸,皆主此说;学武术点穴法时,也是以此说为理据;学道家内功,其引经导气,亦宗此说。实践证明,经文之言准确无误也。




(二)《灵枢‧本输第二》中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始终,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岐伯曰: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水;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入太渊,太渊鱼际后一寸陷者中,为输;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心出于中冲…. 肝出于大敦…. 脾出于隐白…. 肾出于涌泉….......    在下在学〔子午流注针法〕时,就完全宗此理论。

    然而,黑字白纸,经文明明如是,同在一书之中,若仅从文字表面看来,岂不矛盾非常?

是经文之错:抑或是后世未能弄清楚经文真义呢?

肯定地说,是后世之人,未能弄清楚所出现的混淆所致。正如仲景伤寒,其〔三阴三阳〕实则〔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不可作〔经络解〕。可是后世医家,多皆附会〔六经为经〕之说去了。

为何如此?

《灵枢‧本输第二》中,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始终,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在这中条中,实际上是包涵了经络学各方面的问题在里边。经是经,络是络,五脏五输,与六腑之输,,其气血走向,又各自为政。其中,〔十二经络〕本身之气血循行是一回事,〔五脏溜处〕〔六腑所合〕又是另一回事。

故此,前述〔经脉〕篇,是专论十二经的〔终始〕;而后述〔本轮〕一篇,则是专〔脏腑〕〔五输之所留〕。

这是《灵枢》经特要分做两篇来作专题论述的原因所在。

张隐庵关于本节的按译论述:“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腹走手。始于肺而终于肝,常荣无已,终而复始,此气血循行之终始也。本篇论五脏六府之脉,皆出于指井。溜于荥,注于输,行于经入于合也。从四肢而通于脏腑,此经脉之终始。(眉批:脏腑之气,从大络而外注于皮肤,复从指井而内注于血脉。故曰必通络脉之所别处。)络脉之所别处者,脏腑之经别大络,与经脉缪处,通血脉于孙络,渗出皮肤者也。五脏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谓五脏之五输六腑之六输也”。

在中医之生理学中,十二经络因其各属脏腑而合名,然则相关而有别也。故其病,有经络病,亦有脏腑病。故此,《本输》已指出其『络脉之所别处』与〔经脉缪处〕所形成之直接与脏腑相的〔五输〕与〔十二原〕诸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行。......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病,当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综上所述,五腧十二原所主所治所论,皆与十二经气血循行是两套〔终始循行〕系统,因而在《灵枢》经中,分而论之。

故在〔子午流注〕针法中,随其五脏六腑之气血所主,按时开穴,依本经之〔五输五行〕来议其〔补泻〕。同时,亦可按其脏腑之表里、五行之生克制化理论规律,来定其〔补泻〕。

然其〔迎之随之〕之针道,又当与前者有别。

以上是在下的一点浅见,不是之处,敬请指正是幸!





古今谈  上

49
发表于 2016-5-19 11:58:0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很简单。其实就是经络的生理运行方向和刺激穴位后诱发的经络感传方向。经络的自然运行方向是《灵枢营气》所描述的方向。也就是:手之六阴,从胸走手;手之六阳,从手走头;足之六阴从胸走足;足之六阳,从头走足。刺激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方向,一般是双向传导。五输穴是刺激井穴诱发的经络感传。传导方向包括了离心的方向和向心的方向。不过由于离心的方向行程很短,结果被古人给忽略了。结果就形成了经荣输经合的次序。谁对谁错一目了然。
48
发表于 2010-1-20 19:39:4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古人是对的,认真思考一下,会有飞跃性收获。
47
发表于 2008-8-9 15:34:1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并不是学不好,而是针灸方法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
46
发表于 2008-8-6 09:54:2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针灸,学好的不容易啊.加油!
45
发表于 2008-8-3 15:51:3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经气是顺经还是向心运行?
要回答你的问题,先让我们了介一下《内经》关于经络系统
是由一阴一阳经、三阴三阳经、十一经脉和十二经脉,以及
十二经脉串连左右六百余穴发展史的记述。《素问》八十一
篇中有三分之一还要多的讲到的是“三阴三阳经”,而《灵
枢》八十一篇不到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的是“十二经脉”,
对像持《本输》十一经脉观点的文章则廖廖无几。不过,《
内经》没有说经络系统是怎么发现的,以及一阴一阳经是如
何过渡到三阴三阳经的问题 。如果你想了介这方面的问题
,请到《百家争鸣》版看:“老子发现了经络系统”的文章。
你引用的《灵枢。逆顺肥瘦》和《灵枢。本输》篇的内容是
经络系统发展不同阶段的文章,前者是属于“三阴三阳经”
的,其经气是顺经运行,而后者则是属于“十一经脉”的,
其经气是向心运动的。《灵枢。本输》篇的祖本就是1973年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炙经》和《阴阳十一炙经》,
都只讲脉名,没有穴名,更没有配“五行”了。如“诸病此
物者,皆炙某某脉”,手少阴,是主治心所生病,与治“五
脏”挂钩,是个进步。没有提到“阳经”与“六腑”的联系
,举例说,足少阳是主骨所生病,没说能治胆病。《本输》
篇除了多几个穴位外,还掺杂了“五行”,使问题更为复杂

经气是顺经脉运行还是向心运行?
对于这个问题,事实上《灵枢》已经作了明确的回答。《灵
枢》八十一篇有二十多篇讲的是十二经脉,特别是《灵枢。
经脉》篇详细地描述了经气沿着经脉运行的情况。讲十一经
脉的也有几篇,其中《灵枢。邪客》篇黄帝还连续的问:手
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少阴独无腧者,不病
乎?这虽然没有说经气运动的方向,事实上是对十一经脉理
论的不完整性的一种否定。


44
发表于 2008-1-6 23:20:0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搞不明白,只知道扎好就好了。没有那么深入的研究饿。
43
发表于 2008-1-6 21:10:1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呵呵。。。。
这个问题,实在是刚学经络的时候就请教过学校的教授。
后也翻查过好多经络方面的书籍。其实在楼主所说的三个问题上,好像并没有那么多的争论:
1、经脉循行交接方向问题
2、五腧穴是否有方向或者与经脉循行相关问题
3、十四经与另外六经问题
我得到的答案是:
“经脉”说的是经气主要的循行通道和方向
“五腧穴”说的是各经脉经气在经脉不同节点的离入出合问题
如果把五腧穴的离入出合等同于经脉方向,其实就把局部性和整体性混为了一体。
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也非楼主所说重轻之别,不过“跷、维、冲、带”在本经的穴位论述较少而已。临床见其脉所主病,可取相应交会穴、郄穴。。。。。。
个人体会:针灸的学习和临床运用还是需要下番苦功夫的,远非那些速成班3、4个月所能领悟!
1、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络、经筋、皮部、经别、标本根结。。。。等等的通融
2、时间——子午流注等。。
3、传统针法、灸法
4、新发展、新发现的理论、方法等
融会贯通,当是针灸医师所必具。
42
发表于 2007-10-9 23:57:5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妙!楼主讲得极是!!
41
发表于 2007-10-8 17:18:2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顶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 13:35 , Processed in 0.0614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