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 . 8、有关对《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改为“六病辨证”的建议——五行学说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4-3-26 10:4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5-9 12:12 编辑

                                              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与否大辩论系列
-                                第二部分   中医学脱离五行学说后产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处理建议
        第八节、有关对《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改为“六病辨证”的建议  

                                                       青岛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就《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六病”,还是“六经”?其辨证是“六病辨证”,还是“六经辨证”?因为二者所涉及的范围大相径庭,所以,分清二者的异同,意义重大,它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义,直至能否将《伤寒论》的理论全面、准确地运用到临床。历代中医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以至目前中医院校的教材上亦采用了“六经”、“六经辨证”的表述。事实上,《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是“六病”,而三阴三阳辨证应该是“六病辨证”。理由于下:

一、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上分析《伤寒杂病论》 (宋刻版) 目录: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金匮要略》 (宋刻版) 目录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目录中,明白无误地写明了“三阴三阳”为六病。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不难看出,一部《伤寒论》,从患病之后(无论是外感、抑或是内伤),根据病人的素体(阴脏、阳脏)、失治、误治之后的演变、趋向,而将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再根据“内、外、不内不外”的理论一分为三。也就是说,同样患太阳病(或内伤杂病),凡“阳脏”之人,或失治、误治而致阳盛者,必将从热化,而成为阳明病、甚或少阴病热化证;反之, “阴脏”之人,或因失治、误治而致阳虚者,则必将从寒化而为太阴病、甚则少阴病寒化证。至于少阳病,本系素有肝胆疾患者,或遇外感,或本身胆系感染急性发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寒热往来的特有证候。少阳病或失治、或过用寒凉误治之后,肝胆疾患未除,而下寒又成,此即为上热下寒之厥阴病。
  因为《伤寒论》是用相对动态的方法阐述外感疾病的发生、演变与诊疗规律,《金匮要略》则是用相对静态的方法说明内伤杂病发生与诊疗特点。二者各有所偏重,又互为补充,从而共同完善了仲景独特的从动静两方面来辨证施治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
  所以,《伤寒论》中 的三阴三阳病,是指外感及杂病在发生与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1、《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不但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病,而且还有手太阴肺(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之咳喘)。
  2、阳明病,不但包括足阳明胃病,还包括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承气汤之便秘、葛根芩连汤之协热利)。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4、太阴病不但有足太阴脾,还有手太阳小肠、足太阳大肠的参与。
  5、少阴病,不但包括足少阴肾,而且还有足太阳膀胱的参与。少阴病与太阴病的鉴别点,就在于太阴病便溏、口不渴,少阴病则下利、口渴、厥冷。总由肾阳虚衰后,中医称水液下漏、津不上承,西医,则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水的再利用率降低所致。其下利又包括手阳明大肠。
  6、厥阴病,其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为足少阳胆病;下之利不止则为手太阳、手阳明之肠病。
        7、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任何太阳病、抑或阳明病都不能转化为少阳病,充其量,能成为少阳、阳明合病之大柴胡证而已。太阴、少阴病也同样不能转变为上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之木火燔炽,下有阳虚之下之利不止”的厥阴病。
  ——以上足以说明,仲景所用的三阴三阳的名称,尽管与《内经》的十二经脉相同,但其含义已大相径庭。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通过笔者所写《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十二经循行路线是错误的》一节已经证实,传统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现象是存在的,是目前已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功能的集合。但由五行学说等理论演绎出来的,并经过人为编制而成的“十二经及其循行路线”,事实证明是不存在的。既然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那么,将“三阴三阳病”说成是“六经病”自然不能成立。

  结论: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远较《内经、热论》篇中所称的“六经”病范围宽泛,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伤寒论》在包含了《内经》中“六经”病的同时,还包含了几乎全身脏器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不同病理变化。因此将《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等同于《内经》中的“六经”,进一步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称之为“六经”病,以致将 “六病辨证”称之为“六经辨证”,这种错误产生的后果是给中医学子在学习《伤寒论》时增加了不必要的巨大障碍,从而直接导致了整个中医队伍的理论无法提高到应有的水平,这无疑是影响整个中医事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之一。因此,由“六经”改成“六病”,将“六经辨证”改为“六病辨证”,会为人们学习《伤寒论》解除人为的巨大藩篱,这将为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9
发表于 2015-10-28 22:57:43 | 只看该作者
结论:
1,三阴三阳是内经的专利,任何书的三阴三阳都以内经为源。
2,三阴三阳六经是中医的人体结构,是中医理论在人体的体现,是辩证论治的根据。
3,六经辩百病,三阴三阳是病因,不存在六病。
8
发表于 2015-10-28 22:46:55 | 只看该作者
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
经者,道也。十二经是气血循环之道,清者营,浊者卫,脉你摸不到?穴位你看不见?也许你说的是正确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功能的集合】中医就叫六经。
7
发表于 2015-10-28 22:37:13 | 只看该作者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
  你说【仲景所用的三阴三阳的名称,尽管与《内经》的十二经脉相同,但其含义已大相径庭。】你说的是对的,是有所不同。内经是本,伤寒是用;内经是理,伤寒是法;内经是针刺,伤寒是药治,咋能会一样呀?要说一样,中医是整体论治,虽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换,病变无穷,却不出六经这个整体。
6
发表于 2015-10-28 22:20:34 | 只看该作者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
【 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 】,一言一蔽之,就是六经。人体六经就是三阴三阳。
  你说【一部《伤寒论》,从患病之后(无论是外感、抑或是内伤),根据病人的素体(阴脏、阳脏)、失治、误治之后的演变、趋向,而将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再根据“内、外、不内不外”的理论一分为三】,【阴脏】在哪呀?、【阳脏】在哪呀?【“阴、阳”两大类】在哪呀?都在六经上,三阴三阳六经为脏腑所主,合之一阴阳,是人体阴阳的总枢。
  你说,【《伤寒论》中 的三阴三阳病】,好,你只要承认三阴三阳就好讲,因为三阴三阳是内经的专利,也是人体六经的专有。若不信,你拿出证据来。
5
发表于 2015-10-28 21:35:53 | 只看该作者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上分析】是六经辩证。
-------------------------------------------------------
  如: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太阳】为寒气,病因;【病】为传,【脉】为经,病位;【证】为经病之证。即,辩寒气传病的经脉、经证和治法。寒为外邪,太阳为寒化之气。
        2,【痉湿喝病脉证】,【痉湿喝】为主证的病,其经脉,经证。
  故:三阴三阳是病气,是病因,经脉是病位,经证是病证。所以是辩经病。
        金匮是以主证立病,主证所在的经脉和经证,所以辩的是经病的。
4
发表于 2015-10-28 17:23:07 | 只看该作者
       无知者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死路一条!
     你把经络系统与《素问.热论》、《伤寒论》中的“六经”两个概念,就没有搞清楚,混为一谈!
3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6:57: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10-28 12:58 编辑

8、《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论点:《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论据: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无“经”的称谓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论证:
就《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六病”,还是“六经”?其辨证是“六病辨证”,还是“六经辨证”?因为二者所涉及的范围大相径庭,所以,分清二者的异同,意义重大,它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义,直至能否将《伤寒论》的理论全面、准确地运用到临床。对此历代中医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以至目前中医院校的教材上亦采用了“六经”、“六经辨证”的表述。事实上,《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是“六病”,而三阴三阳辨证应该是“六病辨证”。理由于下:

一、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上分析《伤寒杂病论》 (宋刻版) 目录: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金匮要略》 (宋刻版) 目录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目录中,明白无误地写明了“三阴三阳”为六病,而非“六经”。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不难看出,一部《伤寒论》,从患病之后(无论是外感、抑或是内伤),根据病人的素体(阴脏、阳脏)、失治、误治之后的演变、趋向,而将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再根据“内、外、不内不外”的理论一分为三。也就是说,同样患太阳病(或内伤杂病),凡“阳脏”之人,或失治、误治而致阳盛者,必将从热化,而成为阳明病、甚或少阴病热化证;反之, “阴脏”之人,或因失治、误治而致阳虚者,则必将从寒化而为太阴病、甚则少阴病寒化证。至于少阳病,本系素有肝胆疾患者,或遇外感,或本身胆系感染急性发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寒热往来的特有证候。少阳病或失治、或过用寒凉误治之后,肝胆疾患未除,而下寒又成,此即为上热下寒之厥阴病。
  因为《伤寒论》是用相对动态的方法阐述外感疾病的发生、演变与诊疗规律,《金匮要略》则是用相对静态的方法说明内伤杂病发生与诊疗特点。二者各有所偏重,又互为补充,从而共同完善了仲景独特的从动静两方面来辨证施治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
  所以,《伤寒论》中 的三阴三阳病,是指外感及杂病在发生与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1、《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不但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病,而且还有手太阴肺(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之咳喘)。
  2、阳明病,不但包括足阳明胃病,还包括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承气汤之便秘、葛根芩连汤之协热利)。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4、太阴病不但有足太阴脾,还有手太阳小肠、足太阳大肠的参与。
  5、少阴病,不但包括足少阴肾,而且还有足太阳膀胱的参与。少阴病与太阴病的鉴别点,就在于太阴病便溏、口不渴,少阴病则下利、口渴、厥冷。总由肾阳虚衰后,中医称水液下漏、津不上承,西医,则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水的再利用率降低所致。其下利又包括手阳明大肠。
  6、厥阴病,其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为足少阳胆病;下之利不止则为手太阳、手阳明之肠病。
       7、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任何太阳病、抑或阳明病都不能转化为少阳病,充其量,能成为少阳、阳明合病之大柴胡证而已。太阴、少阴病也同样不能转变为上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之木火燔炽,下有阳虚之下之利不止”的厥阴病。
  ——以上足以说明,仲景所用的三阴三阳的名称,尽管与《内经》的十二经脉相同,但其含义已大相径庭。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通过笔者所写《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十二经循行路线是错误的》一节已经证实,传统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现象是存在的,是目前已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功能的集合。但由五行学说等理论演绎出来的,并经过人为编制而成的“十二经及其循行路线”,事实证明是不存在的。既然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那么,将“三阴三阳病”说成是“六经病”自然不能成立。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远较《内经、热论》篇中所称的“六经”病范围宽泛,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伤寒论》在包含了《内经》中“六经”病的同时,还包含了几乎全身脏器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不同病理变化。因此将《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等同于《内经》中的“六经”,进一步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称之为“六经”病,以致将 “六病辨证”称之为“六经辨证”,这种错误产生的后果是给中医学子在学习《伤寒论》时增加了不必要的巨大障碍,从而直接导致了整个中医队伍的理论无法提高到应有的水平,这无疑是影响整个中医事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之一。因此,由“六经”改成“六病”,将“六经辨证”改为“六病辨证”,会为人们学习《伤寒论》解除人为的巨大藩篱,将为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结论: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引用参考书目:
《伤寒论》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shanghanlun/index.html
《金匮要略方论》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jinkuiyaolvfanglun/index.html


点评

说一便,又一便,你不自烦?  发表于 2015-10-28 23:02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1:51:24 | 只看该作者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3-26 07:50
非常赞同,只提一点,仲景的三阴三阳并不一定是秉承了《素问》三阴三阳名称与一部分含义,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仲 ...

谢谢罗先生的赞同。
就仲景的三阴三阳是否秉承《内经》的内容,您与马文辉等先生的意见一致,但我有不同看法,只是猜测推理,不知对否。
一、做为医圣,一般地说,他会尽量搜集当时能搜集到的比较有成就的医学书籍学习之,因为这样的人士著书立说的原则肯定是实事求是,决非今天以“纯中医”、“铁杆中医”自居者的近视所能比拟。
二、张仲景身居中原的河南,不是偏居一隅,故寻找公认为医学巨著的《内经》,应该不是难事。
1
发表于 2014-3-26 11:50:29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赞同,只提一点,仲景的三阴三阳并不一定是秉承了《素问》三阴三阳名称与一部分含义,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仲景参照了灵、素的内容,仅供于兄参考

点评

鸿生好,你是学问人,内经之外,有三阴三阳吗?  发表于 2015-10-28 22:5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2:47 , Processed in 0.0828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