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5-9 10:59 编辑
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与否大辩论系列
第二部分 中医学脱离五行学说后产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处理建议 第四节、有关五脏生理功能表述修改的建议 青岛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前 言
由于受五行学说的影响,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有部分五脏生理功能的表述与临床实际不相符合。现根据脱离五行学说后的具体情况,并参考吸收了一些师长同仁的理论与建议,最大限度地予以厘正。而厘正的原则,是力求达到“因司其职,则归其所属”。此举仅作为对中医理论进行改良的尝试,热切希望各位师长同仁提出宝贵的批评指导意见!
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jichulilun/index.html
《生理学》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shenglixue/index.html
《人体解剖学》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rentijiepouxue/index.html
《肾脏病学》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shenzangbingxue/index.html
A--心脏
心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是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相连于脉管,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心脏通过舒缩运动以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以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乃至整个身体都获得充分的营养,藉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心脏功能正常,则心脏搏动如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通过心脏搏动、脉搏等方面反映出来。如心脏泵血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则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脉象细弱无力等;甚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促、涩等。
附:西医学心脏的生理功能 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
附注一: 有关对修改心脏生理功能表述的说明 - - 1、心主神明问题 脱离五行学说后,心主神明的功能自然消失。因为神明中有关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及精神状态的内容,是由全身多脏器组织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而意识、思维等是大脑的功能范畴,而心、肺、肝、肾诸脏只能起到间接作用。 2、有关“热入心包”的问题 是外感热病入脑后所发生的病理反映。 “痰浊蒙蔽心包” 是由痰浊型外感热病入脑后所产生的病理变化。二者均与心脏无关,故不在心脏生理功能范围之内陈述。 3、心包络 通过废除五行学说后,其功能不再在心脏中描述。
中、西医对五脏心脏生理功能表述的比较
在心脏生理功能方面,中医学较西医学多出了主神志。除去受五行学说的影响后,“神志”的一部分是全身脏器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部分属于大脑功能的范畴。将“神志”从心脏生理功能中分离后,中医学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治疗方面,都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中医学在心脏气血虚衰及血行不畅的情况下,所反映出来的病理变化及治疗措施,则比西医大大地丰富。中医在治疗头面四肢、胸腔、腹腔血流欠畅状态下发生的病变,使用促进血液循环的方法,无一不与加强心脏功能、间接地利用各种手段,扩张病变处血管,有效增加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有关。这是中医的很大优势,也是西医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可以说,在心脏生理病理的解释及其诊疗方面,除去五行学说后,中医只有利,没有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