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14|回复: 8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论-----对哲医观点的支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12-13 17:5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五章 经络论

    经络,是《内经》构建的人体生理病理在空间上的联系机制。经络的生理功能,是调节人体各个部位阴阳的,使之维持在常规的平衡的状态。经络论,把人体分成几个空间区块,这些区块的差别在于它们的阴阳强度不同,即它们的阴阳比值不同。这些区块的命名采用了“三阴三阳”,《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经络论,分为“六经说”、“十一经说”、“十二经说”,其基础是“六经说”。

                    第一节 六经说

    六经说,主要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热论》、《灵枢•根结》等篇章。

    六经所“行”的是先天之“气”,这里所说的“气”,就是对先天阴阳的调节,即无序化与秩序化的平衡状态;所说的“行”,就是说先天之气是运动着的。

    因为,先天之气的运动是不循环的,就像植物生长由下而上那样,所以,《内经》阐述六经时用植物作比喻,而阐述十一经与十二经时则不用。六经说只讲足三阴和足三阳,左右各十二条经脉,皆起于足而上行至头。六经皆为阴,三阴经就像植物的根,是“未出地者”,为“阴中之阴”;三阳经就像植物的芽,是“则(才)出地者”,为“阴中之阳”。

    运动在六经之中的先天之气,联系方式有三:一是表里关系,即“外者为阳,内者为阴”;二是开、阖、枢的关系,刘衡如据《灵枢经》传本《九墟》校“开”为“关”,当从之;三是阴阳各自的量化关系,即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素问•阴阳离合论》阐述的六经之间三种关系的相互组合,可以用一个正方形的六面体来表示。正方体的相对的两个角定为上下两极,在上的三个面依一阳、二阳、三阳旋转,在下的三个面与一阳相对的面为一阴,与在上的三个面反旋为二阴、三阴。这样,凡是上下相对的两个面即为三阴三阳经的表里关系;在三个维度(互成90°)上的两个折面分别为三阴三阳经的的关、枢、阖关系。

    六经的阴阳表里关系并不依一二三相对为表里,而是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阳明为表、太阴为里,少阳为表、厥阴为里;六经的阴阳关、枢、阖关系,直接用于辨证,《灵枢•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六经的阴阳一二三关系,与“六经抗病机制”有关。此机制启动后,一曰一经,六曰一周,经数周而渐停。若受寒之人六经不虚,则在这个过程中,无任何症状表现而寒邪自去;若某一经虚,则在该曰发病而出现该经脉证。《素问•热论》所谓:“伤寒一曰,巨阳受之……二曰阳明受之……三曰少阳受之……四曰太阴受之……五曰少阴受之……六曰厥阴受之”,是一种根据受寒至发病天数来辨证的方法,十分准确。因六经所行的是先天之气,故此机制与先天阴阳有关。若从现代医学考虑,它有可能是“潜伏期”,正是“经络实质研究”的课题之一。“潜伏期”之说,仅仅是一种猜测,但无论结论如何,都不影响中医理论的自洽性。

                    第二节 十一经说

    十一经说,主要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臂足十一脉灸经》,《灵枢•经脉、阴阳系曰月》等篇章中亦有所反映。

    十一经说,是由六经说发展而来,其发展方式有两种,一是合于“天五地六”之数;一是合于“五脏六腑”之数。前者,仍然是六经说,手经被看作是六经的络脉,所谓“六经络手”,其行走方向与六经一样不分阴阳顺逆而皆从末端向心而行;后者,重在脏腑,应看作是十二经说的肇端。

                    第三节 十二经说

    十二经说,主要见于《灵枢•经脉》。该篇详细地阐述了十二经的循行路线及病症,是经络论中最完整最系统的论述,所以,常常被视为经络学说的全部内容,“经络实质”研究者也将其作为研究的标的。其实,它只是经络论中的一个部分,若用孤立、简单、直观的思维去认识它,把“经络”当成西医理论中的一个系统,就很自然了。

    十二经说是由十一经说发展而来的,其发展的方式是,手少阴心经中的一条支脉分出,称为手心主经,以后又把它称为手厥阴心包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因为经络的功能是调节各个部位阴阳的,而阴阳本身有一种对称性,分出这一经与足厥阴肝经上下对称,就更便于掌握它们的阴阳关系。那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这不是任意而为的,客观上只能从手少阴心经分出这一支。六经用三阴三阳命名,就是因为它的阴阳强度不同,每条经脉虽然是在阴阳相同的一个区块内,但这种“相同”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其它区块而言的。在同一个区块中的不同部位,其阴阳强度还是有差异的。例如,同是太阳经,手太阳因其在上,上为阳,相对就比足太阳的“阳”要强一些。因为,手五经中只有手太阴与手少阴两个阴经,手少阴的“阴”要比手太阴的“阴”弱,而足厥阴在足三阴中其“阴”是最弱的,所以,就可以从手少阴中分出一支与足厥阴相对应。

    十二经与六经不同,是调节后天阴阳的,它起于中焦循环而行,伴行营卫,内行气血。这个“气血”概念须与形器论中的“宗气”、“血”的概念加以分辨,经络中的“气血”只是阴阳的代称,是流动的阴阳。因为,经络是调节阴阳的,而阴阳又无流动之义,故用可流动的“气血”代之。关于《灵枢•五音五味、九针论》《素问•血气形态》中三阴经与三阳经血气多少是“天之常数”即自然状态之意的论述,在针刺时,多气者出气,多血者出血;少血者恶出血,少气者恶出气,从《灵枢•骨度》“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可知气血多少之论,是为针刺而设,即刺某经时因其所经之处血管浮大易出血是正常的,刺某经时因其所经之处血管细小不易出血可强刺。这里所说的“气血”,既不是经络论亦非形器论中“气血”的概念,只是针刺时所出现的现象,不要因此气血多少的论述而使理论框架的概念模糊。

    至于“奇经八脉”,则是十二经的重要支络,贯穿于几条经脉之间,调节各经阴阳,有其“调水渠”的特殊重要性。

    十二经经络论还包括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别。十二经调控形器论中的经筋与皮部,经别只贯通表里二经,又称“六合”。经络是人体生理病理在空间上的联系机制,其生理作用与病理表现还是通过形器论中的形体、器官表现出来,如,十二经筋的“筋”还是形器论中的代表运动功能的筋,只是不同部位的筋分别受十二经的调控,经络本身的功能也只是一个“通”字,通与不通则生理与病理表现则不同。经络与藏象的联系则是厥阴为木、少阴与少阳为君相火、太阴为土、阳明为金、太阳为水。

    十二经与十一经、六经所行的路线是相同的,只是行走的方向不同,也就是说,同一经脉既调先天阴阳也调后天阴阳。

                 第四节 经络实质探讨

    针刺的临床疗效有目共睹,其经络现象也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说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虽然对“经络实质”进行了大规模研究,但是其各种假说尚难自恰,说服于人。

    通过对经络现象的观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经络具有随季节浮沉的特点,这对任何有形质的组织器官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它不可能具有现代解剖学意义;二是,手三阴经与足三阳经各自具有先后天两种相反的走向,因此,经络也不可能是某种流动的物质,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西医理论框架中找到它是不可能的;三是,经络具有幻肢痛的现象,因此,被截断的肢体也不会再具有物质和能量,也就是说在现代物理学中找到“场”类存在也是不可能的。

    笔者提出一个假说:经络应该是一种“影子”,是大脑中某个“事件”通过神经为媒介,投放到全身的一种“影子”。这个事件,并非大脑中的某种组织结构或某种功能,而是个体进化(发育)过程在大脑中的“存档记录”。也就是说,经络论中的六经(十一经)应当是个体进化(发育)的路线图,保存在大脑中,需要时就调用。因此,笔者倾向于把《内经》固有理论与信息学、脑科学及组织胚胎学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不是专门从事经络专项研究的,也没有财力从事这项研究。提出这个假说,只是一种猜测,但愿不会给研究者以误导。

                      小     结
    经络论,是从空间的角度观察人体,经络,是人体阴阳属性不同的各个空间区块,用三阴三阳命其名。

    经络的作用是调节各部位之间的阴阳状态,而阴阳概念又不含流通之意,所以以“气血”代之,“气血”就是在经络中流动的阴阳,经络论中除经络、气血外无其它概念,其功能也只是一个“通”字。经络论分六经说与十二经说(十一经说是过渡阶段),二者走向不同,作用也不同,六经调先天之气,十二经调后天之气。至于“奇经八脉”则是经络之间的“调水渠”。

    经络实质研究长期未果,其原因就在于未明经络学说的本意,不顾“学说”径取“经络”,研究目标模糊。若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经络很可能是大脑中无形态的信息影像结构,就像windows 一样。探讨经络实质似乎应当从组织胚胎学、脑科学与信息学入手。

    经络的“六经抗病机制”是确实存在的,此机制调节六经所行的先天之气,即先天阴阳。

    若用现代医学解释,它就像“潜伏期”。如何理解经络的空间机制与“潜伏期”的时间机制,这就要充分认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现代科学认为时间是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或称时间是空间的一种运动方式。这样就不难理解,经络的空间是做时间运动的。
52
发表于 2014-1-2 16:52:47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4-1-2 10:38
仁海啊,给你推荐几本书,都是生物学也属于基础医学的书,L.V.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 ...

谢谢!一定拜读之。
5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 14:38:50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4-1-1 21:13
十九、“经络”本质及针灸作用机理——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与否大辩论系列
http://www.gtcm.info/f ...

仁海啊,给你推荐几本书,都是生物学也属于基础医学的书,L.V.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傅祖芸《信息论》或香农的论文《通讯的数学理论》、伊里亚·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看看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方向,是否对你改造中医有所帮助?
50
发表于 2014-1-1 21:13:36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14 19:05
仁海啊,能否解答:

一、经络学说,能够发现穴位(当然不是所有的穴位都属于经络学说),有关神经系统 ...

十九、“经络”本质及针灸作用机理——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与否大辩论系列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就在此帖中进行探讨哈。
4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13:06:13 | 只看该作者

罗兄新年好!同祝坛友新年快乐,万事胜意!
4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13:05:45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31 16:38
你这是质问我呢,还是质问《黄帝内经》呢?你能不能不用你掌握的现代文字和医学知识来理解古人著作的含义 ...

首先祝大光明云先生新年快乐!《黄帝内经》构建的经络模型与现代的有很大出入,要想研究需要下很大功夫,这里仅是框架式解读,详解请先生参阅哲医(许进京)先生的著作。
47
发表于 2014-1-1 05:30:59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31 08:38
你这是质问我呢,还是质问《黄帝内经》呢?你能不能不用你掌握的现代文字和医学知识来理解古人著作的含义 ...

太白兄新年好!
4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16:38:25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3-12-31 15:36
谢谢答复,出去一段时间刚回来 ,这是说冲脉;既然说是五脏六腑之海, 怎么个连接通道?

1其上者,出 ...

你这是质问我呢,还是质问《黄帝内经》呢?你能不能不用你掌握的现代文字和医学知识来理解古人著作的含义?你以为自然水系像你家水管子呐,还这个穴那个穴的。源头不是一个点,入海口更不是一个点,湖泊、湿地、植被是水文调节的重要环节。
45
发表于 2013-12-31 15:36:44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24 16:11
这是《中医固有理论框架》中的一个章节。《中医固有理论框架》是对《黄帝内经》的框架式解读,尽量做到言 ...

谢谢答复,出去一段时间刚回来 ,这是说冲脉;既然说是五脏六腑之海, 怎么个连接通道?

1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怎么个通道,从哪到哪;

2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哪个气街,是肚脐旁开五寸,还是气冲穴?

3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怎么个渗三阴? 从哪个地方开始的?
4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17:54:01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2-26 18:14
没事儿的,俺是农民,到饭店时一般菜都能吃。

好胃口。心情好,胃就好。恭喜你要看哲医的著作了。
43
发表于 2013-12-26 18:14:28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26 13:34
那真是辛苦您了。(这话说得有日韩味儿。)

没事儿的,俺是农民,到饭店时一般菜都能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5 23:38 , Processed in 0.1099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