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1-18 12:04 编辑
第三节大肠咳
大肠包括回肠和广肠(直肠),回肠上接阑门,与小肠相接,下接广肠,广肠下端是肛门。其经脉络肺。有接受小肠下注之食物,吸收其中剩余水分,并将糟粕形成粪便红肛门排出体外的作用,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如果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不能吸收水液,则会出现大便溏泻,肠鸣等症;大肠津亏,可见大便秘结。根据肺与大肠经脉相连,互为表里的理论,临床所见肺气充足,则大肠的传导和排泄功能正常。若肺气虚,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即可出现便秘、便闭等证,治疗则从肺上论治;反之,若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则往往影响肺气的清肃下降,出现咳喘、气粗、甚至则呼吸困难等症。治疗则通过调治大肠的传导功能,往往可以达到治肺目的。
[病因病机]
大肠咳的病因,主要分外感、内伤两大类。病理变化有因肺病及大肠的,也有因大肠及肺的。现分述如下:
一、寒伤大肠。大肠乃传导之官,若过食生冷瓜果,或久泻损及中阳,致使大肠虚寒,传导失司。如寒邪循经犯肺,肺气失于宣降,即可引起咳嗽。
二、热结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外邪袭肺,肺气上逆,则影响气津下布。肺有热可下移于大肠,而引起大肠实热证。肺失肃降则大肠传导失职。同样,如外邪入里化热生燥,积于大肠,或宿食积滞,化热内蕴,致使大肠热结,传导失司。如邪热循经上扰,影响肺气肃降,亦可发为咳嗽。
三、大肠津亏。大肠主传化,有赖津液的濡润,若年老体衰,产后,大失血后,或热病后期,致使体内津液不足,大肠失养,传导无力,则大便秘结不通。如肺失濡养,则清润失常,发为咳嗽。
此外,《内经》认为:“大肠咳多因肺咳失治,传变而来,症状是气上逆则咳,下逆则为遗矢”。故《素问•咳论篇》说:“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
[分类证治]
大肠有传导糟粕和吸收水分的功能,大肠咳则多因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临证有虚、实、寒、热之分,兹分述如下:
1、寒伤大肠,循经犯肺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清稀而薄,肠鸣腹痛,大便溏泄,小便清长,手足欠温,或大便艰涩不易排出,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证候分析:多因过食生冷瓜果,或中阳素亏,或久泻伤阳,大肠失于温煦,传导失司,肺气清肃无力所致。
大肠有寒或寒从内生,温煦无权,浊阴内聚,以致阳气不通,津液不行,肠道难于传送,故腹痛便难;若命门火衰,阴寒独盛,则便溏;阳气亏虚,肺气虚寒,清肃无力,故咳嗽痰多;舌淡苔白滑,脉沉迟,为虚寒内盛之征。
治疗大法:温肠散寒,肃肺止咳。
常用药物:干姜、附片、肉豆蔻、肉桂、益智仁、吴茱萸等。
常用方剂:理中汤(45)合二陈汤之类。
病案举例:张××,男,60岁,农民。素有“慢性肠炎”病史,腹泻时发时止。5天前过食生冷旧疾加重,腹泻达10余次,伴咳嗽,咯痰,食欲不振,服西药未效。察其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脉证合参,此为久泻,大肠咳。辨证:大肠虚寒,浊阴上逆,肺气受扰,清肃失常。治宜温肠散寒,肃肺止咳,方予理中汤加味。处方:党参30克,干姜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10克,紫苑12克,款冬花12克,细辛3克,半夏12克。服上方3剂而愈。(周济安医案)
按:本案咳因大肠虚寒而起,故用理中汤加味温肠散寒而收效。不治肺而治肠,寒去咳止,实为治本之法也。
2、热结大肠,循经迫肺
临床表现:咳嗽气粗,痰多而黄,或喘促气急,大便秘结或腹泻清水(热结旁流),肛门灼热,脐腹胀痛拒按,高热或日晡潮热,手足汗出,呕吐,烦渴,舌苔黄燥,脉沉实有力。
证候分析:多因嗜食辛辣厚味,肠胃阳热素盛,或邪热内蕴肠道,循经上迫于肺,肺气不利所致。
热结大肠,气机郁滞,传导失职,故便秘、腹胀;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之热循经上逆迫肺,肺气不利,清肃失常,故咳嗽气粗,痰多而黄;气逆不顺则喘促气急;邪热下注,故肛门灼热;邪热内蒸,故高热,手足汗出;热扰胃腑,胃气上逆,故呕吐;热甚伤津,故烦渴。舌苔黄燥、脉沉实有力,为阳热内盛之候。
治疗大法:荡涤实热,清肺止咳
常用药物:大黄、芒硝、黄连、黄芩、桑皮、知母、地骨皮等
常用方剂:调胃承气汤(37)合泻白散之类
病案举例:孙××,男,47岁,农民。1984年3月就诊。喘咳已十余年,秋冬即发,春夏自安。来诊时,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痰黄粘稠,不易咳出,咳甚时常数十声不绝,咳至面红,吐出黄稠痰后即安,每日午后发热,大便周日未解,小便黄少,腹满如鼓,食入即吐,烦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属热结大肠,里热壅实,肺失宣降,积湿蕴热,灼津为痰,胶固于肺,阻塞气道而成喘咳。治宜通腑降浊,泻肺平喘。用大承气汤加减:大黄10克(后下)、芒硝6克(冲)、枳壳20克、厚朴6克、葶苈子10克(包)、杏仁10克、桑皮10克、炙麻黄10克。二剂后下燥屎一次,喘定咳轻,腹胀减,能安睡,继以上方减量续服二剂,诸症平息而愈。
按:肺与大肠相表里,本证系热结大肠,里热壅滞,以致肺气不得肃降而喘咳,故以大承气汤通腑泻热,葶苈子、桑白皮,泄肺平喘,麻黄、杏仁,开宣肺气,故咳喘自解。(代心林:大承气汤加味治疗咳喘《四川中医》3:39,1985)
3、大肠液亏,肺失濡润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口鼻干燥,咽干少津,大便干燥秘结,不易排出,头晕口臭,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多因年老、久病、产后营阴内亏,或燥热伤津,或热病后期津液耗伤,肠道乏液滋润,传导失司,肺失濡润,清肃失常所致。
大肠液亏,肠失润养,传导呆滞,故便秘难排;肺失濡润,清肃失常,故咳嗽痰少;大肠壅滞,胃气失降,浊气上逆,故头晕口臭;口鼻干燥、咽干少津,舌红少苔,脉细数,皆为营阴内亏之象。
治疗大法:滋阴润肠,润肺止咳。
常用药物:玄参、生地、麦冬、生首乌、麻仁、郁李仁、杏仁、沙参等。
常用方剂:增液汤(50)、五仁丸(18)、麻仁丸(46)之类
病案举例:代××,女,62岁。1978年9月3日初诊。
素有“慢支炎”病史,曾间断服中西药物,病情基本稳定。近一年多来,大便干结,多为球状,常服火麻仁丸、果导等,虽服药时大便尚通,但停药即便秘难解,伴干咳少痰,便秘越甚则咳嗽越剧,小腹不适,不思饮食,手足心发热,心烦失眠,故此来校就诊,察其舌质红,无苔,脉细数。此为大肠液亏,肺失濡润之候,非火结之症。治宜滋阴润肠,润肺止咳,方用增液汤加味。处方:玄参18克,麦门冬18克,生地18克,杏仁10克,火麻仁15克,柏子仁10克。共进上方10剂,便通咳止,遂愈。至今随访,未见再发。
按:本案咳因大肠津亏,传导失常,肺失清润所致。治疗以增液汤加味润肠通便,使大肠津液充足,传导有常,腑气一通,肺气亦随之而降,则咳嗽自愈。(周天寒医案)
[文献摘录]
《宣肺通腑法治疗小儿肺炎》:“肺气以降为和,大肠以通为顺。肺气肃降则六腑之气皆通;大肠通,则肺气降,喘咳可平。可见二者的通和降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