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为什么是科学(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8 22:2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络运行的动力
大量的科学实验已经证实了,物质在经络中是移动的。“他们在穴位里面注射了一些放射性元素锝,发现了小分子放射性元素,沿着一个经络的线运动,测定运动速度,既不是神经的速度,也不是血液、淋巴液流动的速度,每分钟几十厘米或者一米左右”。[14] 费伦教授等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16] 经络既然可以运动,那么经络运行的动力来自哪里呢?
经络的运行是由于血液在平行的毛细血管中同步快速地向前运动,推动毛细血管外部的组织液也向前运动所致。组织液是胶体,具有流动性。括约肌同步收缩,迫使血液在平行的毛细血管快速流动,由于真毛细血管壁很薄,而且又是具有弹性的,这样就会使真毛细血管迅速扩张,从而带动外部,具有流动性的组织胶体往血液推进的方向同步移动,这就是经络的动力来源[19],也是在施针者手下形成所谓的“鱼吞诱饵”的针感的原因。由于小动脉、真毛细血管括约肌的突然收缩,使血管迅速扩张,在人体体表的表现就像局部突然“鼓气”了一样,给人的感觉就是“得气”了,所以祖先说“气行则血行”。这种,一般给人以“得气”感的血管搏动都是小动脉的舒缩搏动引起的,仅仅穴位处的平行真毛细血管的同步舒缩,一般是给不了病人得气感觉的。(当然,针灸“得气”感觉时有没有肌纤维的参与,应该不能排除。)
有没有什么形象一点的事务来描述经络是如何运送物质的呢?我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一块布匹上有杂物,当我们有规律地向前抖动布匹的时候,是可以把杂物向前抖动出来的。结缔组织的大分子结构就好比一张多孔的粗“麻布”,水份、矿物质等精微物质就嵌在“麻布”的间隙之间;当微血管规律同步舒缩的时候,就好比在规律向前抖动“麻布”,这样就可以迫使物质靠近细胞和向前运动。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咳浓痰的经历,浓痰要么是喉咙的细胞分泌的,要么就是结缔组织分泌的。不管是谁分泌的,但是它一定要被推出喉咙的内腔膜才可能被我们咳出来。这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浓痰是如何怎么穿过喉咙的内腔膜的呢?靠重力作用,不可能!靠扩散,也没道理,应该靠的就是前述的经络的推动力。
我自己也经常按摩疼痛穴位点,大多数的时候,一会儿就可以感觉到按压处或者附近的血管有节律地搏动(一般压痛越厉害的地方,搏动越明显),只要继续按压,一般过一回儿就会不疼了。而且某些穴位,在一定的范围内,我可以通过数数的快慢来调节按压处血管的搏动频率。我们一般人只能使少量的毛细血管同步运动,而练习气功的人则可以使小动脉,以及经脉线上的毛细血管都同步运动,气功水平越高的人,经脉线上的毛细血管同步动作的数量就越多。所以,经脉的气感就越强烈,行走的路线也越长。
怎么来证实这一推理呢?按照这一原理,物质在经络中的运动,是走一下,停一下。只要示踪照相或者别的放射性跟踪手段的分辨率比较高,每秒钟可以达到十次左右的速率就可以证实物质在经络中的行走是否是走一下停一下,当然试验时要考虑该物质的扩散的影响。
经络的推动力为括约肌收缩时对血管的推动力,是人体运送体内营养和垃圾的通道,好比一条传送带,穴位就是这条传送带中的加速环节。
肥大细胞的作用
前面我们介绍了穴位的物质基础,知道穴位下面的毛细血管非常多,而且是平行排列的,为的是给经络产生推动力。也知道穴位处还有两个主要的东西,那就是密集的肥大细胞和许多胶原纤维。我们现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体穴位处的这些物质是做什么用的呢?自然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前面我们分析人体工作原理的时候,提到了人体要完备还需要一个自我诊断的报警系统,以维持一个符合细胞存活、生长的环境。我们也讲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生命体,人体具有自我诊断与自我修复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是需要物质基础的,穴位处密集的肥大细胞就是检测细胞生长的生化环境好坏的监测器,血管处的干细胞就是人体修复功能的物质基础,因为人体要靠干细胞的分裂才能产生新的细胞以代替损伤的细胞。
人体的肥大细胞中储存的主要是一些引起人体产生痛觉的物质。人体的痛觉信号就是用来告诉大脑:我有问题了,请求帮助、希望其它组织协作解决,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我们人类实际生活中,如果下面出现了问题怎么办?如果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自己直接处理就行了,如果超过了,怎么办?向上级打报告,由上级部门决策,上级不行,再由上级报告上级的上级。我们人体也是这么办的。局部检测生化环境出了问题,就以痛觉的形式通过神经纤维向大脑低级中枢报告,低级中枢做出判断与决策,指挥相应的神经产生相应的动作,控制身体的血管收缩舒张加速局部的血液流动,提供更多的营养,以使局部生化环境正常,这么一个控制过程中医称为“神”。 由于提供从痛觉信号到产生控制信号是需要低级、或者高级中枢做出决策,又由于低级和高级中枢都同时有许多信息输入,是否处理该上报信息是比较难以预测的,所以需要不断地向上级反应。人体也一样,所以《内经》中说针灸时‘候气’要像等候贵宾一样,要耐心等候。当低级中枢处理不了,就会通知大脑高级中枢,当这一痛觉信息在大脑的信息竞争中冒出来后,就形成了我们的痛感。不过一般来说,这时候问题一般都比较严重了。因为只有痛觉信息比较强烈时才会从大脑的信息竞争中冒出来。
我们先看一看引起人体痛觉刺激的都是一些什么物质?课本上[20]说:引起人体痛觉的物质主要有:K+、H+、P物质、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这些物质可以引起痛觉神经末梢去极化,继而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产生动作电位。肥大细胞中组胺、缓激肽、P物质含量非常丰富,所以说肥大细胞是局部生化环境的检测器是有理由的。
下面以我们经常提起的组胺(P物质也可以引起痛觉,也可以使血管扩张)为例说明这些产生痛觉刺激的物质为什么会起到改善局部环境和向上级报警的作用的。组胺引起痛觉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当然就是向上级报警了。那为什么又起到改善局部生化环境作用的呢?
组胺的药理作用主要是:使平滑肌痉挛、使毛细血管扩张、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这三个作用都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使血管中的营养物质、氧气等快速离开血管进入组织。血液中白细胞就迅速杀菌、红细胞就提供氧气,进而提供能量。动作电位通知上级,指挥括约肌动作(这可以通过轴索反射来实现[22]。张保真认为:“在此分枝的终末处放出扩血管的或其他效应的物质”,当然也可以发放使该处括约肌产生动作的脉冲)进一步提高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无法处理的垃圾送走。如果问题比较严重,那么产生的动作电位就很多,低级中枢就会加快处理的进度,加强小动脉以及毛细血管的收缩,增加血液供应。同时排出垃圾,达到治愈的目的。如果这样还不行就会通知大脑,请求大脑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注。我们人类有医疗手段可以帮助身体,许多动物身体有问题时是可以自己去想办法自我治疗的,比如,去咀嚼某种草药,所以痛觉信号上升到大脑是有意义的。
所以,穴位是人体及时清除的垃圾的“传送带”中的加速环节,也是人体局部组织、生化的检测、修复中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人体的经络有一个比较清晰认识了。经络就是人体为具体的细胞、组织提供营养、运送废物的一个综合调控系统。经络的实体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神经系统和括约肌;
2、 小动脉、以及微血管;
3、 结缔组织。
经络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由于人体的细胞要发挥正常的功能作用就必须要得到营养、要排除自己产生的废物,要有一个适应于细胞生存、生长的生化环境,所以,人体的神经系统就发出神经脉冲、神经脉冲使微血管上括约肌收缩,括约肌突然收缩于是血液就在血管中做快速扩张运动,这样的结果就是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内的营养物质就被挤出了毛细血管壁,来到管壁外的结缔组织,从而为细胞的活动提供营养;细胞活动所产生的废物,则通过微静脉回流到血管中。结缔组织是细胞发挥作用和生存的环境基础,但是细胞这一生存的生化环境又常常会由于外界的各种因素、比如:细胞的死亡等原因而被破坏,结缔组织需要净化自身,所以微血管的自律运动就可以推动结缔组织中的“大块垃圾”运行最终排除体外。神经系统的神经脉冲驱动微血管的括约肌收缩,是一种自律行为,可以看作一种振荡,它是需要反馈才能形成的,就像物理电路要形成振荡波,必须有信号从输出反馈到输入才行的,人体的这种反馈的一个可能就是轴索反射也有可能是人体的信号探测系统来提供刺激源。前面文献[15],提到经脉线路微血管的同步舒缩频率是一致的,这说明同一经脉线路的神经末梢的最终归属存在着某种关联性,使一个地方的神经脉冲可以影响到整个经脉线路。但是经脉线路的这种振荡是逐步衰减的,如果没有新的刺激来加强的话。但是每条经脉具体的衰减时间可能不一样,一个理由就是: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人体有氧运动半个小时之后,在接下来的两三个小时里,身体是在持续燃烧脂肪的。有氧运动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神经脉冲,指挥微血管的括约肌舒缩运动,燃烧脂肪,为细胞提供营养从而身体完成相应地作。为什么有氧运动半小时可以持续燃烧两三个小时的脂肪呢,这说明神经脉冲之间可以形成某种反馈振荡、而且这种振荡是衰减的,因为持续的时间有限。肥大细胞则是生化环境的一个监测器、外力的压迫、或则别的刺激都可以使肥大细胞脱落,释放出致疼物质,产生神经脉冲,指挥微血管的括约肌收缩运动,为细胞和结缔组织提供足够的营养来净化环境。为了加强效果,神经脉冲指挥微血管的规律舒缩运动必须得到持续,这就需要形成反馈,从陈玉琴老师的指压疗法的效果和一些从事按摩朋友的经验来看,提供刺激的刺激源要持续5分钟以上,才会形成比较长时间的振荡反馈。
情绪对经络的影响
中医认为经络遍布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连接人体各部分的基本途径。它内属脏腑,外联枝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人体的脏腑,器官、发毛、孔窍、肌肉、筋腱、骨骼等都依靠经络沟通,连结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大的运行通道叫经脉、小一些的叫络脉、更小一些的叫小络。
前面我们说道:经络是人体运送营养物质和身体不能消化的大块垃圾的通道,经脉的动力来自于括约肌收缩和舒张运动,推动血液在毛细血管内快速运行挤压血管壁所致。人体全身各处的组织都会产生大块的垃圾,所以,经络遍布全身。全身的真毛细血管在括约肌的驱动下做舒缩扩张运动,推动小的络脉运行。络脉由于很小,所以一两根真毛细血管舒缩扩张运动就可以了;大一些的络脉一两根真毛细血管的舒缩扩张运动的推动力是不够的,所以,在孙络的线路上的一些点就有较多的平行的毛细血管,而对于大的经脉就必须在穴位处有许多平行的毛细血管才行,因为经脉比较大,所需要的推动力也大。人体各处的穴位,其实就是人体运送营养和垃圾的通道,穴位就相当于流水线上的动力辊子,是一个加速环节。人体组织液中的垃圾,在血管中血液搏动的推动下,就像雨水一样,由小溪——孙络,汇成小河——小络,再汇聚成大河——经脉,最后都归于肠胃这一“大海”。按照推理,在人体的络脉线上应该也存在类似穴位的区域存在,它们的特征也是穴位下面有不少平行的毛细血管。
由于血液在微血管中舒缩运动是经络的推动力,所以,如果血液的方向改变了,那么经络的运行方向也会随之改变。人们在平静状态下,人们的肉体可以指挥血液,按照正常的规律活动,于是经络可以让人体的垃圾快速地汇聚到肠胃。人们的情绪是会改变人体血液运行方向的,所以就会造成经络运行的紊乱,最终垃圾不能很好地归于肠胃,在某些地方就会堆积、在另外一些地方就会相对空虚。所以,情绪对人们的身体的影响非常大,历来养生都讲究心情要平静,《黄帝内经》要求人们“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里的“神”是指神经系统对血液运行的控制,而不是我们精神活动中的精神,所以祖先讲“心藏神”。中医强调人们的情绪会造成气血紊乱,所以一定情绪不能太过,太过了人体就很难调整过来。
以我们常见的情绪“怒”为例:人们一发怒,人的脸就会有变化,在人的脸部就会显示出一种力量,发怒厉害一些的脸部都会变形。岳飞的《满江红》中有一句话叫“怒发冲冠凭栏处”,由于发怒使头发都竖起来,以致把帽子都顶起来了,这是“怒”的极致。从面部显示出一种力量、面部形变、到头发都竖立起来,始终有一个东西在起作用,那就是能量。能量从哪里来?一定是从血液中来,平时面部比较平和,现在要显示出一种力量,一定是人体调整了血液的运行,让血液搏动聚集在面部,加速面部的血液循环,使面部细胞努力工作才可以达到;至于面部的变形,更是需要大量的血液,血液高度集中在面部,影响五脏六腑低级中枢的神经活动,于是就大面积改变了血液的运动方向和分配,进而影响经络的运行方向和力度,长期的情绪活动必定对身体产生极大的伤害。 所以,养生中最重要的一条就叫人们‘莫生气’。
人体的经络平时是运行的,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按照自己的规律有序地发放神经冲动,指挥毛细血管上的括约肌有序地舒缩运动,这就是修瑞娟教授观察到的微血管的自律运动——血液微循环运动。血管的自律运动一方面给局部组织带来氧气、提供营养,同时也提供动力让经络运走局部的垃圾。同一条经脉穴位上支配括约肌的神经末梢可能来自某一轴索或者具有某种关联性,一方面,使经脉上所有穴位的括约肌几乎同时收缩;另一方面,在每一个时间段内又有一个重点穴位,这个重点穴位表现为该处释放的舒缩脉冲比别的地方要高不少,因而引起的该穴位处平行毛细血管同步舒缩的量比较大。这个重点穴位,按照经脉的运行方向依次传递下去,这就表现出《黄帝内经》中的卫气循行。
《黄帝内经》说“卫气”循行,每日50周呢,气为阳,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卫气应该是人体保持体温的红外线。由于该穴位处同步舒缩的毛细血管较多,所以给局部组织提供的营养也比较多,这样局部组织的细胞就加紧活动,细胞内的能量发动机——线粒体活动加剧,释放的能量就比较多。由于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身体利用,必须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去,所以,穴位处的胶原纤维就会导出大量的红外线,表现就是“卫气”了。
十二经脉以及督脉、任脉只是平时同步舒缩的毛细血管比较少而已,各个穴位发出的动作电位也比较小。由于别的信息的竞争压制,这种运行的动作很小,不能刺激体表的触觉感受器或者刺激的强度非常小,所以我们意识不到经络的存在。
针灸得气分析
我始终坚信人体的功能都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来支持该项功能,不存在只有功能而没有支持该项功能的物质基础。经络有它的物质基础,针灸得气也是有物质支持的。
穴位附近的一个特点是:具有许多平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在其起始部位都有括约肌。微循环知识告诉我们:人体毛细血管的括约肌会有节律地收缩,表现为自律运动。括约肌本身不会自发地收缩,是要靠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来驱动。在括约肌附近来自不同的神经元的神经末梢(专业的名字叫——神经平滑肌接头和神经括约肌接头)相互重叠在一起形成特有丛状结构。神经末梢的电脉冲(动作电位)使括约肌或者平滑肌收缩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电脉冲传递到神经末梢打开了外部Ca2+进入接头内部的闸门,进入接头内的Ca2+触发接头内部的囊泡破裂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快速扩散到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使括约肌收缩。是否可以有效地产生动作电位和可以使邻近多少个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在一定范围内取决于接头释放的神经递质的浓度,而释放的神经递质的浓度取决于接头内破裂的囊泡的数量,囊泡是否破裂取决于Ca2+离子,接头Ca2+离子的浓度大,囊泡破裂的数量就多,而进入接头内Ca2+的数量又和接头外部附近Ca2+的浓度是成正比的,所以,是接头外部也就是穴位处Ca2+的浓度决定了同样的一个神经末梢动作电位可以使多少个括约肌或者平滑肌产生收缩动作。
而现在的许多实验都证实:针灸可以使穴位组织中Ca2+的浓度显著升高[13],钙离子浓度的显著升高,实际上就起到了:把神经末梢电脉冲对括约肌和平滑肌的收缩控制进行放大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电脉冲放大器。假定平时一般可以使2个穴位附近微血管括约肌或者平滑肌产生动作,现在由于针灸使局部钙离子浓度剧增,可以使10个穴位下面的微血管上的括约肌同步动作。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穴位附近的微血管都是密集而平行排列的[14][15]:这样穴位处Ca2+的浓度显著升高就可以使同步舒缩的平行毛细血管数目大增。
进针,捻针,各种针刺手法都是一方面使,钙、镁等金属离子从蛋白多糖、氨基酸多糖中释放出来,在穴位处形成一个高浓度的钙离子区,以使神经末梢的电脉冲对括约肌、平滑肌的效应起到显著放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使穴位处的肥大细胞脱落,释放致痛物质。致痛物质刺激感受器,启动修复解决问题机制,一方面痛觉信号上传,试图通知大脑;另一方面,在局部,通过神经系统的轴索反射,加强平滑肌、括约肌的舒缩活动,力争自己在本地就把问题解决掉,解决的方法就是:通过加强血液供给,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加强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工作,这样就使神经系统发放的神经脉冲增加,释放的神经脉冲增加就可以使更多的穴位处的平行微血管同步舒缩。痛觉信号上传,上级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有节律地使括约肌、平滑肌的控制神经产生神经冲动,使局部的血管有节奏地搏动,只不过上级神经系统可以使整个经脉或者局部更大范围的血管产生有节律的搏动,提供更多的血液,供给更多的能量。
如果肥大细胞脱落而释放的致痛物质足够多,而且从蛋白多糖和氨基酸多糖中释放的钙离子还没有怎么扩散,还维持在一个足够的浓度的话;再加上轴索反射的原因,三者共同作用使得该处毛细血管的同步收缩运动达到一个很大的数量,因而迅速而有力地推动结缔组织胶体快速运动,这样的话就会在施针者手下产生“鱼吞诱饵”的针感;由于结缔组织的运动,局部供血量剧增以及各种致痛物质的共同作用,在受施者一方就会产生“酸、胀、麻”等各种“得气”的感觉。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蹲下很长时间而后突然站起来,大多数人都会感觉腿脚发麻,为什么?就是因为蹲下时脚部缺血,站立起来后腿部又突然供血所致。由于每一次“得气”时钙离子的浓度,致痛物质的浓度、神经反射所控制的同步收缩的毛细血管数量等因素都会不一样,所以,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人,同样的施针手法,受施者的每次“得气”感觉可能会不一样。
那么既然释放了致痛物质,那为什么我们人体又感受不到呢,并没有产生痛觉呢?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枢神经元的突触非常多,平均达1000个之多,这样突触既有兴奋性的“正突触”,也有抑制性的“负突触”,神经元是否产生冲动取决于两者之和。第二,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会接受各种各样的信号,这些信号不可能在我们的大脑中都冒出来,每一时刻只有一个最强的信号从竞争中冒出来,这样才表现为我们当时的“意识和感觉”了。
致痛物质刺激痛觉感受器后,由于轴索反射,既反射到本穴位的神经末梢,也会使相邻的穴位处的神经末梢产生动作,在使本穴位括约肌搏动加强的同时,也会使相邻穴位处的毛细血管的括约肌产生动作。相邻穴位处的毛细血管由于搏动加大,使紧挨着毛细血管的肥大细胞脱落,由于肥大细胞中的致痛物质组胺和P物质都可以使血管扩张,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如果这种效应一级一级地传下去就形成了循经线,如果致痛物质的刺激大一些使小动脉扩张形成潮红, 微血管通透性升高形成风团。
那么循经感传是如何形成的呢?针灸得气后形成循经感传有三个条件:
第一, 必须使下一个穴位处的钙离子浓度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值。这可以有几种办法累积达到,一是上一个穴位处的钙离子沿经扩散而来;二是由于上一个穴位处的平行毛细血管同步搏动的力度和数量足够大,以致经脉的推动力足够大,使得相邻穴位处的亚稳态钙离子从蛋白多糖和氨基酸多糖的吸附中释放出来。
第二, 下一个穴位处的致痛物质的浓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可以产生足够的致痛刺激,启动修复解决机制。致痛物质的浓度要达到一定值,来源可能有两个:一是:由于上一个穴位启动疾病修复机制,而产生的反射刺激,使毛细血管处的肥大细胞颗粒脱落;二是:上一个穴位处的组胺等致痛物质沿经脉扩散而来。
第三, 可能还存在一个反馈的时机问题,就像物理中的波同步,从而使效果加强的问题。就是肥大细胞产生的刺激和原来的神经脉冲同步的问题。
这样每次在下一个穴位处都达到上述条件,依次传递下去就形成了循经感传。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循经感传每次都可能不一样,感传的距离也会不一样,因为每次同步搏动的血管的数量和收缩的力度都可能不一样,所以感传的速度每次都可能不一样,感传的距离很可能不一样。这正好与李定中等,总结的循经感传规律相应证。[25] “(1) 感传线的一般宽度为0.51 cm ,最细者仅不足1 mm ,最宽达10 cm 以上,偶可泛化半身。经络没有绝缘的边界,可以多经融合并发。(2) 感传方向一般是上下双向传导,也可多向传导,甚至到达病所、病经或病穴。(3) 感传速度一般是较慢,每秒几毫米或几厘米。也可达几十厘米。不同人、不同经、不同节段都可有不同的传导速度。同一人在不同的时段,用不同的刺激手法或方法,也可产生不同的传导速度。(4) 感传深度从表皮、真皮、皮下、肌层到内脏,都可以产生感传。”
因为是穴位下面的平行的毛细血管推动组织运动,所以,宽度是因人而异的,而“泛化半身”则是大面积的平行毛细血管同步运动所致,这种现象凤毛麟角。从人体启动疾病修复机制而让神经末梢来驱动括约肌和平滑肌收缩,达到循经感传的条件来看,人体的疾病修复机制启动时不一定就只使相邻穴位的神经末梢产生冲动,还会使许多地方的神经末梢都产生动作,以加强效果。为什么循经感传还会有趋病性呢,这是由于病灶所在的地方,人体的自我诊断修复系统已经开始工作了,已经启动了疾病修复机制,已经产生了比较多的痛觉神经脉冲,该处附近发放的驱动括约肌和平滑肌的神经脉冲已经要比其他地方高不少了,形成感传的条件比其他地方优越,感传更容易趋向病灶。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得气”是人体的疾病修复机制在起作用,而循经感传只是人体疾病修复机制中的一种偶然现象,是有一定的条件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营养学中提倡人们多吃碱性食物,认为多吃碱性食物更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因为碱性食物中含有更多的钙等金属离子,这样人体细胞外基质中就会具有比较高的钙离子浓度,有利于在经络运行时起到前面所叙的放大作用,使经脉运行更有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素食者更容易“得气”也更容易产生循经感传现象。所以,瑜伽、佛教、都要求素食,因为素食绝大多数都是碱性食物。同理修炼气功的人应该素食会更好些。
中医常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其实就是人体的生化环境检测机制在起作用,当经络运行把引起细胞外基质生化环境改变的“病邪”带走之后,该处的疼痛就好了,如果“病邪”被经络带到了肠道就可以从体内排除出去,这就是中医治疗中的泻法,如果让“病邪”通过出汗的方法从体表排除出去就是中医治疗中汗法。如果“病邪”一直在体内,可以被经络推动到不同的地方却不能从身体中排除出去,那么中医就把这种病邪叫做“风邪”,就像风一样“居无定所,漂浮不定”。
幻肢感传
为了寻找经络的实质,科学家们做了许多试验。有一个试验如果不加以解释那么我们前面所有关于经络的分析都可以被推翻。这个试验就是著名的“幻肢感传试验”。在截肢患者身上用针刺激发感传后,截肢患者仍然感到感传走到已被截去的肢体末端。
所以产生幻肢感传,是由于病人虽然已经截肢,但是相应的神经通道还是通的。人体被截肢以后是不是就永远保持肢体刚被截去时的状态呢?被截断的动脉永远保持原样,那么血液循环怎么办?血液没有回路了?我们所有的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因为人体有强大的自动修复能力,所以人体一定会再生长出别的血管把血液循环再建立起来的,也一定会把经络循环再建立起来的,也会用皮肉把截肢的地方再包起来的,而不会让骨头裸露在体外的。人体割去一快肉后,还是可以再长满的,为什么?这是由于神经系统内部已经记忆了,身体各部分的空间位置,人体各种空间位置在神经系统中有各自对应的点,正因为有各自的点,所以我们才可以感觉到体表的精确位置。截肢后,结缔组织会把原来已经连接,但由于截肢而割断的神经纤维、细胞间充质按照原来固有的连接方式再连接起来(这可以找循经感传传导通过残端继续传导的病人,用同位素扩散来验证,是否可以扩散过去)。当然只能是原来连接的缩减模式,不可能和原来一模一样。所以,幻肢感传并不会像正常的循经感传一样,把所有的线路如同正常的肢体一样连续感传过来,与正常的连续感传不同应该有一定的跳跃性。
针灸和按摩的区别
针灸治病的机理是利用人体自身疾病修复机制,使穴位处的肥大细胞颗粒脱落启动人体的疾病修复机制、使穴位处钙离子浓度剧增加强修复的效果。我们的按摩或者按压痛处,也是利用人体的疾病修复机制来祛除疾病的。
按摩或者按压痛处的原理是:使局部的血流进一步减少,于是局部细胞所处的环境更加恶劣;肥大细胞脱落释放出致痛物质,启动疾病修复机制,于是局部细胞产生强烈的刺激信号,刺激相应的神经系统,上传到神经中枢,通知神经中枢局部产生了重大危机,局部得不到血液和营养,脉络不通了,于是神经中枢下传神经脉冲,增加局部血液的供应,指挥相应的括约肌同步收缩,推动微血管中血液快速前进,一方面是局部的营养环境迅速改变,同时也推动经脉前进。所以穴位不通时,刚开始按下去时很疼,过一阵子就不痛了,因为人体的“垃圾”已经被血液推动的经络运走了,局部组织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营养,已经部分或者全部修复了局部问题,所以疼痛就消失了。
按摩、指压主要是增加刺激源从而加大驱动括约肌的脉冲数,针灸则是主要通过放大神经脉冲的驱动效果,所以按摩和指压基本不太可能形成循经感传。按摩属于反其道而行之,最好对正常人使用,对危重病人使用针灸要好一些。因为危重病人的血液主要被用来修复病症,血液可能本来就不够。
我自己经常按压身体上的痛点,同时再细心地体会痛点的感觉时,可以感受到局部血管的强烈跳动。有一阵子,我早上起来后就头痛,后按摩膻中穴——心胞的募穴,感觉好些(刚开始,按摩膻中穴时会疼痛,后来就好了)。原因是:早上起来后人体的活动立即加大,身体所需要的能量迅速上升,要求心跳加快,血搏出量增加。我刚开始按膻中穴时较痛,心胞不通,心脏不能供给身体所需要的血量,因而按摩心胞后对心脏自身的营养加强,心脏功能改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1:24 , Processed in 0.0514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