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06|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5——哲医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11-2 18:4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1-2 10:47 编辑

十二,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也称“奇经”,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奇经八脉虽冠“脉”字,但实质是“经”,不是血脉。
       【2】历代文献对“奇经”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其“经”别道奇行,不拘于“十二经”,故曰“奇经”。如《难经》说:“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意思是说,奇经八脉的分布和循行,不拘于“十二经”的规律,所以,称为“奇经”。
       二,“奇”为单数,有不偶之义,无表里配合,故曰“奇经”。所以,奇经八脉没表里关系。
       三,主要联络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没“络属”关系,故曰“奇经”。
       四,相对而言,“十二经”称“正经”,则“奇经八脉”称“奇经”。如《圣济总录》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而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
        以上四种解释,基本上概括了“奇经八脉”的特点及其与“十二经”的区别。“奇经八脉”共八条,都用“脉”字命名,合称“奇经八脉”。
       【3】根据最近对《内经》和《难经》等古文献的综合研究,可以进一步说明,十二经是古代医家按“三阴三阳”的基本形式创建的,奇经八脉是在十二经的基础上补充的,是按“八肱”的基本形式创建的。其作用,主要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六合和八脉是个完整体系。所以,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合起来,体系更加完整。
       十三,十五络
       【1】“十五络”是“十四别络”和“脾之大络”的合称,也称“十五络脉”。
       【2】一般认为,十五络脉都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根据《内经》的记载,“十四别络”确实是“经”的分支,古称“经”之“别”。但是,“脾之大络”并不是“经”的分支,不是“经”之“别”,而是“血脉”。所以,“十四别络”确实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但“脾之大络”不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这是有严格区别的,必须予以澄清。
       【3】经考证,所谓“十四别络”,是《内经》论述的十四经之“别”,后人称之为“十四别络”。比如:手太阴之别、手少阴之别、手心主之别、手太阳之别、手阳明之别、手少阳之别、足太阳之别、足少阳之别、足阳明之别、足太阴之别、足少阴之别、足厥阴之别、任脉之别、督脉之别,合为“十四经”之“别”,也称“十四别络”。但是,《内经》在论述“十四经之别”时,对“脾之大络”另有解释,见于《灵枢•经脉篇》。其中,可以明显看出,“脾之大络”并不是“经”之“别”。比如,《灵枢•经脉篇》说:“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并说:“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所谓“凡此十五”,是“十四经之别”和“脾之大络”。所谓“络者”,专指脾之大络。所谓“人经不同”,是明确指出,不能把“经”和“血脉”相混。所谓“络脉异所别也”,是明确指出“脾之大络”与“十四经之别”有区别。其区别是:“脾之大络”有“实则必见,虚则必下”的特征。这种特征,是“血脉”的特征。“十四经之别”没这种特征。所以,“十四经之别”不是血脉,是“经”的分支,属于经络系统,但“脾之大络”不是“经”的分支,不属于经络系统,而是血脉。若对《内经》的原始记载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并且,临床实践也能证实这一点。比如,在临床上,看到“脾之大络”并不难,但“十四经之别”确实看不到。
       【4】《内经》记载的“胃之大络”,其实质也是血脉,故曰“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这是动脉搏动的特征。三十六条经和四十四个分支都没这种特征。所以,“脾之大络”和“胃之大络”都不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而是血脉。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把经络系统澄清。
       【5】后人对“脾之大络”和“胃之大络”产生误解,主要是没有弄清“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其次是没把基本概念理顺清楚。
       十四,十二经别和十四别络
       【1】“十二经别”是十二经“别”行的“正经”,两端都在“经”上,不是分支,仍属“经”的范畴。“十四别络”是“经”的分支。所以,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别”和“十四别络”。
       【2】“十二经别”都属十二经,专指十二经分布在身体深部的别行正经。奇经八脉没“经别”。所以,“经别”共十二条,称“十二经别”。
       【3】“十四别络”是“十四经”的分支,专指十二经之间互相联系的支线和任、督二脉的支线。所谓“十四经”,指“十二经”和任、督二脉。奇经八脉共八经,只有任、督二脉有分支,也称“别络”。奇经八脉的其余六“经”分支,故没“别络”。所以,“别络”共十四条,合称“十四别络”。
       【4】“经别”的循行特点是:都从十二正经分出,经躯干、脏腑、头项等处,最后仍归正经。在循行过程中,六阳经的“经别”复注于原来的阳经,六阴经的“经别”则注入与其表里的阳经。手足三阴三阳组成六对,称为“六合”。其主要作用,是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并联系十二经主干未循行的部位,弥补十二经主干的不足。
       【5】“别络”的循行特点是:“十二经”的“别络”都从肘膝以下分出,与相邻之“经”互相联络。其主要作用,是表里之“经”互相联络,加强联系。任、督二脉虽有别络,但没表里关系,故不循此例。
       【6】“十二经别”是“经”的一部分,仍属十二经。“十四别络”是“络”的一部分,是有固定名称的“络”。所以,“十二经别”和“十四别络”都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
       【7】《灵枢•经别篇》说:“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所谓“足太阳之正”,指足太阳经的正经。所谓“直者”,指“经别”。所谓“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是说足太阳经的经别仍属太阳经。因此,“经别”属“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十五,浮络和孙络
       【1】近代以来,有人认为,浮络和孙络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且认为,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或主要的络脉。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见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见《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技出版社)这种解释,表面上合情合理,实际有严重错误。这是因为,这种解释把“络”和“血脉”混淆了。
       【2】据考证,别络、浮络和孙络,并不都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中,“别络”是“经”的分支,有固定名称,确实属于“络”的范畴,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但是,孙络和浮络,都是血脉的细小分支,而不是“络”的分支。所以,“孙络”和“浮络”不属“络”的范畴,而是细小的血脉,专指毛细血管。根据《内经》对“血脉”的分类方法、以及《内经》记载的“诊络法”和“剌络法”,都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内经》对“血脉”的分类方法,见于《灵枢•脉度篇》,是把“血脉”分为三类,“大而在里”的血脉为第一类,称“经脉”。比较浅表的血脉为第二类,称“络脉”。孙络和浮络为第三类,专指比“络脉”更细小的血脉,其实质,是毛细血管。比如,《内经》记载的“诊络法”,是直接观察体表血脉的变化,而不是观察“络”的变化。再如,《内经》记载的“剌络法”,是针剌体表的血脉,而不是针剌“络”。所以,必须把“别络”、“孙络”、“浮络”这三个基本概念区别开。“别络”虽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孙络”和“浮络”不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
       【3】《内经》对血脉的观察和分类方法,还可见于《素问•皮部论篇》,如:“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所谓“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意思是说,观察少阳经分布的部位,若有细小的血脉,都归少阳经。所谓“少阳之络”,是“少阳之浮络”的省略句,而不是经络系统的“络”。因此,“浮络”不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而是细小的血脉。血脉遍布全身,人的体表分布着无数的细小血脉,古代医家是把人的整个体表分别归属各“经”,所以,每一经都有细小的血脉,可以直接观察。故曰“视其部中”。所谓“部”,是各“经”所属的体表区域。
(58——60页)

16
发表于 2013-11-7 01:06: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哲医 于 2013-11-6 17:58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1-5 00:20
先生对于经络的研究的确非常深入,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结论是否正确可以辩论,追求真理的精 ...


经络的解剖学基础肯定是存在的,那就是气的运行通路,也叫气脉或气道,或叫隧。古代医家就是在气脉的基础上创建了经络。这个气脉,就是王居易老先生说的那些。通俗地说,就是各脏腑之间、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缝隙。这些缝隙有大有小,就是气的运行通路。所谓经络,就是在此基础上创建的。每一经的根和结,就是经的两端。其分支,就是络。这些大小不同的缝隙如果有堵塞,就是经络不通。气功师打通经络,就是打开了气的运行通路。针灸治病的原理,就是通过针灸的剌激调整气的运行,也称调气。故曰气至则效。当然,气与血关系密切,气行则血行,所以,针灸治病的原理,实际上是以调气为主,兼能调血调津液。
在人的身体内, 气的运行通路肯定是有的,并有大有小,但是,它不是由某一种独立的组织或一种独立的结构形成的,而是由各脏腑之间和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缝隙构成的,所以,在生理上,经络确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解剖学上,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组织或独立的结构。为了把经络的解剖学基础表达清楚,我们可以这样假设一下,如果我们把人体内各脏腑之间和各组织器官之间的气的运行通路作个染色,那么,这个被染色的系统,就是经络系统。因此,经络是有解剖学基础的。
再说明一点,中医先贤说经络可以切循得到,实际就是切循到了气的运行通路,而不是切循到了神经。针灸学所说的经穴,都是在气的运行通路上,而不都是在神经的循行线上。按摩也是如此,主要是调整气的运行,而不是专门按摩神经。

15
发表于 2013-11-5 15:37:28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1-5 06:15
实体看得见摸得着,频率谁能够看见?你胡说也得靠谱一点。日弄人也得把人哄睡了。  发表于 35 秒前
====== ...

是啊!黃帝內經中的三部九候就是了!
14
发表于 2013-11-5 11:36:05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1-4 14:26
愛因斯坦的理論是自己提出来的,不是听别人说的。

大多數理論科學家都是引用別人的理論來論述的
這是科學的一部份
13
发表于 2013-11-5 11:23:0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2
发表于 2013-11-5 11:13:49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1-5 00:07
六种经络以上坏死就是肿瘤,过八就是癌症。

  请举例说明。乳腺癌是哪八种经络坏死了?有何证据?
11
发表于 2013-11-5 09:03:59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1-5 00:09
如果脾经坏死,就是二型糖尿病。

       先生有证据吗?一型糖尿病就是脾经不存在了。

点评

坏死不是不存在,一段坏死  发表于 2013-11-5 09:11
一型的经络坏死多,治疗的不彻底,患者忍受不了难受,没有坚持,二型的坚持了,治愈  发表于 2013-11-5 09:10
临床治疗  发表于 2013-11-5 09:07
10
发表于 2013-11-5 08:20:43 | 只看该作者
哲医 发表于 2013-11-4 13:54
把经络说成是血管或神经的中医同志们,大家请看:1,手太阴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2,手太阳经络心。3,足少阴 ...

     先生对于经络的研究的确非常深入,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结论是否正确可以辩论,追求真理的精神令人钦佩。经络作为一种说理工具,先生已经充分论证了,看来大家没有异议,对于经络的解剖学基础存在不存在?是什么?颇有争议,恐怕一时难以解决。
     十二经脉与心均有联系,古人认识到了,只是找不到直观的联系,因此只能够推理了。这种推理与现代解剖学证明是两回事,不可同日而语。
9
发表于 2013-11-5 08:03:0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
发表于 2013-11-4 22:26:1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
发表于 2013-11-4 22:23:4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3:18 , Processed in 0.05952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