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399|回复: 20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伤寒论》张仲景自序为后人伪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10-24 17:0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伤寒论》张仲景自序为后人伪托

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

要谈《伤寒论》张仲景自序的真伪,我们首先从《伤寒论》的成书谈起,关于张仲景的著作,最早见于陈延之《小品方》序,其序云:“《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测定几卷,今且以目录为正。《张仲景杂方》有八卷。”其后,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上也只说: “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隋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经籍三• 子》载: “《张仲景方》十五卷 仲景,后汉人。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亡。《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 唐•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时,仍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叹。因而,直到唐初,典籍所载,均无《伤寒论》书名,至唐•王焘撰《外台秘要》(752年)时,始有《张仲景伤寒论》之名。《唐会要》卷八十二医术亦有如下记载:“乾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制。自今已后。有以医术入仕者。同明经例处分。至三年正月十 日。右金吾长史王淑奏。医术请同明法选人。自今已后。各试医经方术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二道。素问十道。张仲景伤寒论二道。”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七•经籍(下)• 丙部子录》载:“《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五•志第四十九•艺文三• 丙部子录》载:“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从以上文献可知,张仲景的著作在王焘之前既无《伤寒论》之称,也无《伤寒杂病论》之名,但可以看出张仲景的著作内容基本上是沿两个方向演变的,一 是杂病,如《小品方》序:张仲景杂方,《隋书•经籍志》张仲景方,《张仲景疗妇人方》,《新唐书•艺文志》张仲景药方,至宋臣校书后,称《金匮要略》。二 是伤寒病,如《小品方》序:张仲景辨伤寒并方,《隋书•经籍志》张仲景辨伤寒,《外台秘要》张仲景伤寒论,《新唐书•艺文志》伤寒卒病论,至宋臣校书后, 均称《伤寒论》。据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二•方术部三•医二》载:高湛《养论生》曰:“王叔和性沉静,好着述,考核遗文,彩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编为三十六卷,大行於世。”王叔和编次的张仲景方论,并未提是什么书名,王叔和著《脉经》时,书中也采用了张仲景遗论,然在其序中并未提及仲景书名,仅曰:“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决,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
   从上述资料来分析,张仲景并没有撰《伤寒论》,但他总结了治疗疾病的经验和药方,由王叔和撰次为张仲景方论,自魏晋南北朝至初唐,其书名并不统一,据记载 有:《张仲景方》、《张仲景辨伤寒并方》、《张仲景杂方》、《黄素药方》、《张仲景疗妇人方》、《张仲景评病要方》等,上书或亡或散,其余剩者,经唐宋医 家整理后而演变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
  其次,我们再来看《伤寒论杂病论》的书名,可以说,《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已成为中医界的定论,《伤寒杂病论》这一名称就是来自所谓的《伤寒论》“张仲景自序”。如今绝大多数中医专家和学者仍然坚信《伤寒论自序》为张仲景所作,并在他们的著作中引以为参考,以考证张仲景的生卒年代、推断一些中医文献的史实等等,这确实是中医界的悲哀。《新唐书•艺文志》载有《伤寒卒病论》,南宋郭雍以张仲景自序为据认为《新唐书•艺文志》所载的《伤寒卒病论》的“卒”乃“杂”之讹,如《伤寒补亡论•卷一•伤寒名例十问》云:“伤寒何以谓之卒病雍曰无是说也。仲景叙论曰, 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而标其目者, 误书为卒病。后学因之, 乃谓之七日生死人, 故谓之卒病。此说非也。古之传书怠惰者, 因于字画, 多省偏旁。书字或合二字为一。故书杂为 , 或再省为卒。今书卒病, 则杂病字也。汉刘向校书中秘, 有以赵为肖、以齐为立之说, 皆从省文而至于此。与杂病之书卒病无以异。今存《伤寒论》十卷, 杂 病论亡矣。”此后,医家遂以“卒病”为“杂病”,至今研究《伤寒论》者仍沿袭此说。但是《伤寒杂病论》之名于文理上讲不通,在“伤寒”之后加一“杂病”, 表示伤寒是杂病之意,而《伤寒卒病论》则与仲景之书是名实相符的,“卒”字之意,在古书中,有仓促,急速,突然之意,音为cù ,《墨子•七 患》云:“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史记•仲尼弟字列传》曰:“虑之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在古医籍亦有记载,如葛洪《肘后救卒方》六卷,陶弘景有《补 肘后救卒备急方》等。故卒病即急病之意。在古代,伤寒病多为急重之病,故用卒病,宋臣校《伤寒论》序亦云“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 急,无急于伤寒。”前面已分析过,
    前面已经说过,张仲景的著作并非他本人亲撰成书,而是由王叔和将其经验、医论及药方编次成书,书名是《张仲景方论》。李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二•方术部三•医二》载:“高湛《养论生》曰:‘王叔和性沉静,好著述,考核遗文,彩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编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张仲景既然没有撰《伤寒论》,因此,也就不可能为他死后才成书的著作写“自序”了。那么,王叔和所编次的张仲景方论有没有序呢?据《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二•方术部三•医二》载:“张仲景方序曰:‘卫汎,好医术,少师仲景,有才识,撰《四逆三部厥经》及《妇人胎藏经》《小儿颅囟方》三卷,皆行于世。’”说明张仲景方有一篇序,但从内容看,不是仲景写的,也不是今存《伤寒论》的所谓“张仲景自序”。假若张仲景的著作是他亲撰,他也写了自序,而且命名他的著作为《伤寒杂病论》,那么,王叔和将其编次成书时为何不用《伤寒杂病论》之名呢?而从成书到唐初这段时期,各种典籍所载,张仲景著作都没有《伤寒论》或《伤寒杂病论》之名,也说明张仲景的著作没有自序。《金匮玉函经》乃《伤寒论》别本,亦无自序,故郭雍依“仲景叙论”(后世称为“张仲景自序”)之论是不能成立的。此外,在汪济川刻本《注解伤寒论》中亦无自序。
     在赵开美本《伤寒论》有“伤寒卒病论集”一文,后世称为张仲景自序,其文云:“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东汉]张仲景.影印善本中医经典从书-仲景全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
对于此文,医家及史家均看作是“《伤寒论》张仲景自序”,但历来也有学者进行质疑,如王聘贤先生在“《伤寒论》自序考评”一文中说:“《伤寒论》仲景自序,历代学者,意见分歧。崇《内经》者, 因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 等语, 以便用《内经》六经、十二经络来解释《伤寒论》, 多说自序是真的,是仲景所作。元•吴澄曰‘序中所引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护药录等书, 质之于论中, 未尝有一本于此者,又所谓五行, 经络之说, 三部九候、明堂、阙庭之诊, 论中未尝说, 序乃说之, 何其说之矛盾乎!况仲景建宁人而标曰建安,而题曰后汉之类,凿凿乎是证后人之手痕。此序亦与卫宏诗序同出于后人, 假托无疑矣’廖季平曰:‘自序一篇, 唐本所无,《千金》两书、《外台》、《脉经》皆不载。其末尾天布五行一段, 系《千金》首卷, 治病暑例文之首段,其序之首段, 系出《备急千金要方》叙言末段。’” (王聘贤遗稿;丁启后;周洪进整理《伤寒论》自序考评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第4期. 第24页) 但这些质疑并未引起中医界的关注,绝大多数中医专家和学者仍然坚信《伤寒论自序》为张仲景所作,并在大多数中医书籍中引以为参考,以考证张仲景的生卒年代、推断一些中医文献的史实等。但细读此序,并非张仲景所作,而是后人伪托,我们可将此序分成三段来分析:
   第一段从“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至“危若冰谷,至于是也”。在此段中,序的开头之“秀”字即犯了东汉光武帝刘秀之讳。从“怪当今居世之士”至“蠢若游魂”的文字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所引张仲景之语大致相同,在这段文字中的“保”犯东汉顺帝刘保之讳,“志”犯东汉桓帝刘志之讳。不知孙序所引张仲景语出于何处?因为,孙思邈写《备急千金要方》时,未能见到《伤寒论》而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叹,因此,这段话不可能引自《伤寒论自序》,而张仲景为文也不可能犯当朝三帝之讳的,而且张仲景生当东汉桓灵之世,更不应该犯桓帝刘志之讳。要知道在两汉时,避帝讳是很严格的,光武帝刘秀的“秀”用“茂”代替,顺帝刘保之“保”用“守”代替,桓帝刘志之“志”用“意”代替。如《后汉书•蔡邕传》云: 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十意”即“十志”也。用“意”是避桓帝讳。又《风俗通义•正失篇》引贾谊《吊屈原投湘水书》曰“阘茸尊显,佞谀得意。”“佞谀得意”贾谊原文作“佞谀得志。” 应劭改“志”为“意”是避桓帝讳。
第二段从“余宗族素多”至“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此段文字有四个作伪破绽。
1、建安纪年: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建安元年是196年,犹未十稔,则这段时间应是公元196-206年之间,据史书所载,在这其间,未发生大疫。而在建安年间(公元196年-280年)所发生的疫疾,均在建安十二年以后,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王粲传》云:(建安二十二年)“(徐)干、(陈)琳、(应)玚、(刘)祯二十二年卒。文帝书与元城今吴质曰:‘昔年疾疫.亲故多难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后汉书》卷27《志》《五行》五《疫》云:“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疾。”;曹植《说疫气》云:“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俊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阂门而竣,或及族而丧。”。这些记载表明,《伤寒论自序》所说的情况与史实不符。有人认为“建安”应为“建宁”之误,如日人山田氏云:“旧本作建安者,盖传写之误已。若夫建安献帝年号,与下文不合。又考《后汉书•五行志》自建宁四年至光和二年相去 仅九年,大疫三流行,与所谓‘未十稔'之文,合若符契。”()若改“建安”为“建宁”,建宁元年为168年,相差28年,我们可从仲景的年龄来分析,关于仲景的出生时间,目前多数认为在150-154年。尚启东先生根据太平御览所载何颙别传与后汉书何颙传考证认为仲景出生于153年,(尚启东,徐春霖.张仲景传略考[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9,(第6期).41-44页)建宁元年,仲景15岁,若是“建宁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张仲景也不到25岁,从文意来看,“犹未”乃“尚未”之意,也就是说从建宁元年到写“序”之时,尚未到十年。那么,张仲景不到25岁就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论是写“建安”或“建宁”都绝非张仲景手笔。
2、撰用《素问》、《九卷》:关于“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之语,曰本的中西维忠“自序辨”曰:“而今仲景氏之自序于卷首者何耶?窃寻其文意脉理不属,且其言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乃今质诸终篇,未尝有本于此者,或似于此,固无足信者矣。至他,如‘五藏府俞、经络阴阳、及人迎趺阳、三部九候、明堂阙庭’等之言,皆不与本论相惬(合)也。而其不出于仲景氏之乎矣,是必后之黠者不推仲景氏之本旨,伪拟以欺人者耳。” ([日]中西惟忠著. 伤寒之研究. 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第6页)陆渊雷曰:“仲景书同于《素问》者,十无一、二,同本《灵枢》者,百无一、二。惟辨脉、平脉、伤寒例及可与不可诸篇多出灵素,则叔和编次之文,非仲景之旧矣。”
3、《伤寒杂病论》:从“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之语,即可看出非仲景所写,在上面的分析已说过王叔和编次张仲景方论时书名不一,假若仲景写有此序,亦有《伤寒杂病论》书名,为何王叔和、陈延之、葛洪、陶弘景在他们的著作中未加以引用,且宋以前史书亦未载此书名。
4、仿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备急千金要方》序云:“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过半矣”《伤寒论自序》则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也许有人会说是孙思邈仿《伤寒论自序》,但是,孙思邈在着《备急千金要方》时尚未见《伤寒论》,故只能是《伤寒论自序》仿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第三段从“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到“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其中“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文字见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诸论•论治病略例第三》,孙思邈未说明是仲景之语,通常来说,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引录仲景之语,往往冠以“张仲景曰”,如《备急千金要方序》云:“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诸论•论诊候第四》云:“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而在“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这段文字前则未有“张仲景曰”字样。此外,孙思邈写《备急千金要方》时,尚未见到《伤寒论》,不可能将所谓《伤寒论自序》的文字抄进《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故此段文字亦不是出自仲景之手,而是《伤寒论自序》的作伪者抄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诸论•论治病略例第三》之文。此外,“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这段文字亦有仿《备急千金要方》序之嫌,《备急千金要方》序云:“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
   从“观今之医”到“实为难矣。”亦是抄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诸论•论治病略例第三》之文。对于其中“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一段文字,王聘贤先生认为与《伤寒论》内容不符,他在“《伤寒论》自序考评”一文中说:“自序说:‘人迎、趺阳, 三部不参’。人迎与趺阳业并见, 只序中言之。《伤寒论》中, 无人迎之明文。有人解颈侧动脉是人迎, 足背部前胫动脉是跌阳。然论中又有诊寸口及少阴、肾脉太溪之明文, 照自序所言, 人迎趺阳, 再加上寸口少阴是四部, 自序明说‘三部不参’,而忽又弄成四部, 论中又无人迎之诊。《伤寒论》内容与自序相矛盾。”。(王聘贤遗稿;丁启后;周洪进整理《伤寒论》自序考评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第4期. 第24页)曰本医家山田正珍在《伤寒论自序解》中亦指出: “‘天布五行’以下,皆是繁衍丛脞之言,全系叔和撰次之语,非仲景氏之旧也。何者?‘思过半’句既为一篇结尾,而别复起一段议论,是征一也。‘天布五行’以下,文理不属,体裁迥别,是征二也。前称越人,后称扁鹊,亦非一人之口气,是征三也。后段讥时医不求经旨,‘务在口给’,是全段所重;假令仲景耄也,亦岂如是其郑重乎?是征四也。仲景论中未尝说五行经络,后段乃说之,是征五也。仲景论中,未尝以三部九候、明堂阙庭诊之,后段乃说之,是征六也。此论由‘感往昔之沦丧’而起之,则文起于所起,为得之实。获麟之义,可以征矣。”((日)山田宗俊著. 伤寒论集成首卷. 皇汉医学丛书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第1页)
   通过对《伤寒论自序》的分析,可知此序是唐人仿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杂以《备急千金要方》序中所引张仲景之语而成。既然此序非仲景所作,而出自唐人之手,那么张仲景的著作也就无所谓的《伤寒杂病论》之名,《新唐书•艺文志》所载的《伤寒卒病论》的“卒”也就不是“杂”之讹。也不存在《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之说。而真正包括仲景论伤寒和杂病两部分证治内容的书籍应是《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如孙奇在《金匮要略方论》序云:“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但已不是张仲景著作的原貌。

点评

考证精当严谨,结论可信!  发表于 2015-6-26 19:25
值得一读,赞!  发表于 2015-6-14 20:16
非常有益的探索。  发表于 2015-6-13 10:39
罗兄,您的真面貌逐步显露出来,看看你的文章与张功耀之流的有区别吗?那篇序言真伪重要吗?  发表于 2014-7-12 11:5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83
发表于 2015-7-24 21:12:5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82
发表于 2015-7-24 19:33:2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81
发表于 2015-7-24 19:32:0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80
发表于 2015-7-24 19:30:3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79
发表于 2015-7-24 19:28:0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78
发表于 2015-7-24 19:25:4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77
发表于 2015-7-24 19:22:5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76
发表于 2015-7-24 19:20:5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75
发表于 2015-7-23 22:53:2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74
发表于 2015-7-8 23:51:4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3 01:28 , Processed in 0.0766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