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00|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10-17 11:5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

  什么是中医现代化,怎么实现中医现代化,恐怕没有人说得清。

  要说掌握了西医的诊疗技能,就是现代化,可以肯定地说,中医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说现代中医看不懂西医的检验报告,恐怕是痴人说梦,除了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给执照的神棍不会,剩下的不会望闻问切倒是真的,应用西医的技能并不差,有的专科甚至在西医堆里也是出类拔萃。有的中医或专科也把西医的疾病进行了证型分类或证病统一,并卓有成效。可现实是,中医的整体服务能力下降了,说明这个所谓的现代化并不行得通或者说不完全行得通。

  既然,没有人说得清,那么,就看看西医是如何现代化的。西医(专指临床医学)没有自己的理论,不过是一些经验和技术的积累,如同一张白纸。可就是这张白纸,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吸引了社会各行业、学科的广泛参与。生物学、药学、化学、物理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声光电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纷纷为西医提供营养,除了外科手术技术,几乎不用麻烦医生去发现、发明和创造,因为人类对生命和疾病有好奇心、求知欲。

  难道没人对中医有好奇心、求知欲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医不是一张白纸,中医有着自己的一套系统的临床理论。本来中医理论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可没有人或者说极少有人看得懂。没人看得懂,怎么让人参与?没有社会各行业、学科的广泛参与,单靠中医自己,实现西医样的现代化,显现又不太现实。

  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前提就是中医理论现代语言的解读,让人能读得懂,自然会吸引社会各行业、学科的广泛参与。至于现代化的模式,根本不用中医操心,可以说中医也操不了这个心。

  中医理论现代语言的解读,重任就放在了中医教材上。显然,今天的中医教材离此相去甚远。

  实现中医理论现代语言解读的前提是,广开言路,打破行帮把头式的学术管理体制。这个靠中医自身既得利益者良心发现来突破就更难了,所以说,中医现代化难于上青天,退出主流舞台,成为民间手艺,不过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儿,谁是中医真正的掘墓人也就不言而喻了。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存活于世,是其最好的命运也未可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11:08:50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0-25 07:17
中医科普难在破拆“神秘”藩篱
□ 张毅 四川遂宁市中医院
  一位省厅级的卫生官员,因推动中医科普知 ...

哦,原来还是川耗子呀。不过川耗子并不像邓老说的那样,不知道头发与血余炭的区别,没见川耗子给头发打了“”么,这是给不了解中医知识的人看的,怕有人不知道什么是血余。川耗子行文还是比较严谨的,若是说头发炭似乎更严谨些。

川耗子一个小小的县中医院行政领导,话语权可以忽略不计,其言行犹如螳臂挡车,说他是中医的掘墓人真是抬举他了,他是用掏耳勺掘墓吗?与邓老的钩机相比,不过就是班门弄斧,虚张声势。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11:08:25 | 只看该作者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3-10-25 00:14
原文,已经引入,如下:

中医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另一双眼睛

谢谢管理员。
23
发表于 2013-10-25 07:18:44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0-24 14:01
中医药报,2012.7.20,p3

是邓老记错了,应该是7月2日。
22
发表于 2013-10-25 07:17:47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0-24 14:04
带中医药报2012.7.20,p3链接回复不了,请铁兄自己查一下这一网页。

中医科普难在破拆“神秘”藩篱
□ 张毅 四川遂宁市中医院
  一位省厅级的卫生官员,因推动中医科普知识,却被受众戏谑为“猪蹄厅长”、“
通关厅长”。在毁誉参半的媒体躁动中,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比信任多了许多。一些在
中医学里本来是有根有据的东西,为何总会挑动起人们质疑的神经?中医“神秘主义”
成了中医药知识传播的主要藩篱!

  “神秘”藩篱使人们认识中医的非理性成分增加

  中医和巫术同源异流,从一产生就让中医充满了东方文化特有的神秘主义色彩,虽
然最终“医巫揖别”,各走各的路,但是同一基因烙下的相似印迹,使巫的阴影没有完
全从中医里蜕化掉,一旦有时机,还会出现“返祖”事件。从扁鹊的饮“上池之水”、
华佗的“预测死期”,到今天的气功治癌症、“病家不用开口中,便知病情根源”……
无不使人觉得中医吊诡而神秘。

  由于几千年文化的相沿浸染,古籍的普遍传载,老百姓眼里的中医应当无所不能,
他们认为,中医之所以有现在的颓势,全是医者学艺不精。民众的不解与业界对某些中
医理论和行为的“敝帚自珍”,要使中医科普真正撩开其神秘的学术面纱,实在是一件
不容易的事情。尽管如此,中医必须高扬科学大旗,用真理的破拆器,清除其“神秘”
藩篱。科学虽不能完全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但是,作为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中医学,如
果任其“切脉辨胎儿性别”之类的基础思维都不理性的现象在中医界蔓延的话,人们对
中医的认识,最终只有从神秘走向异端而变成邪说。

  “博大精深”是中医科普破拆“神秘”藩篱的拦路虎

  中医的神秘还在于古医籍记载的一些难以把握的离奇事件,如“金汁”(处理过的
“人粪清”)可以治“天行热疾中毒”;“头发”可以止血……这无疑会使现代人觉得
突兀而另类,也许用中医传统理论很容易把这些机理讲清楚,但身处在现代社会的人是
否认同这些理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医科普的任务,就是必须对所有古医籍上的
这些“神秘”藩篱进行破拆,用现代话语给受众说明他们为什么可以泻热、止血。如果
经过论证,无法给出答案时,可以存疑待考。如果确认是不可能存在的行为和理论,就
必须还事物本来面目,不要因为中医“面子”,动不动就以“博大精深”、“超科学”
搪塞公众。张悟本们正是运用“博大精深”这一万能的神秘说理利器,把中医一次次推
到违背科学常识的风口浪尖。当然,从文化传承方面考量,像中医古籍里记载的神仙灵
怪,难以理解的超自然之类的东西,如“视见垣一方人”、“死而复生”、“服药成仙
”、“悬丝钓脉”等,可以从精神文化方面给予评价和传播,这样也给喜欢传统文化考
据者留下一些想象和研究空间,但必须注明事件本身是虚构的,以避免和中医技术手段
混为一谈,使之滑向虚渺玄冥的神秘之境。

  “心悟”与“语言文字”交流障碍是“神秘”藩篱的构造者

  神秘主义常常以“心悟”为主要传承方式,语言只是“登岸之筏”,文字不过是“
渡津之笺”。语言文字只是心志表达的不得已的无奈符号。神秘主义认为,一旦用符号
来交流表达,就失去了事物本意的原真。这就是道家说的“道,可道,非常道”。道,
如果可以道说,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医家也说“医者,意也”。医道,是用心体验的技
术。

  比如中医学里的阴阳这一理论,你可以感觉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精细量
化,大到天地,小至原子、中子,都是他的说理对象。然而,这个说理过程中,有一个
神秘的中介衔接过程——“悟”。思维敏捷,悟性自然就高,用之则能“仰观天象,俯
察地理,中通人事”。像阴阳、五行这类传统哲学思辨性概念,普通受众根本无法理解
其中道理,就连现在学理工科的人,也觉得边际太宽泛,凡所能包,无所不包,实在让
人难以捉摸。而中医科普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突破专业技术的“心悟”传承,与普通受
众常识传播时“语言文字”之间的交流屏障。也就是说,我们在普及中医药常识时,必
须给广大受众搭建一个直观、简明、易懂、“心悟”与“语言文字”相一致的对接交流
平台。

  “神秘”让中医科普与受众之间互动难度加大

  由于中医药理论时代久远,神秘的语境、语意较之现代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语言
文字表述与主观心悟感受的脱节,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医药,与深受西方文化
影响的广大受众,在对事物认知上的反差,造成中医科普与受众之间难以互动起来,笔
者在很多次中医养生讲座中都遇到类似问题,你讲到“心”,病人立即就与西医解剖的
“心”对接,你讲到“五味”,他立即又和现代生理学的味觉“辛、甘、酸、苦、咸”
等同起来,这种你说南,他想北,你普及中医,他联想西医的现象,在中医药知识传播
时,经常会遇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及时用相应的知识与之互动,受众就会按
自已的理解将其运用于生活当中,就很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进而对中医产生反感。

  比如,我们讲到麻黄能发汗,是因为它味“辛”。有细心的受众就会问,我亲口尝
过,麻黄没有“辛”的味道啊?如果你不把它说清楚,就很难再与受众互动下去。我们
就会这样告诉大家,中药的“味”,不仅有“固有味”,更多的时候是指“功能味”。
什么是功能味呢?中医先哲们在医疗实践中发现,像辣椒、生姜之类的辛辣之品,食用
后会大汗淋漓,后来,他们就把食用后即使没有口感“固有辛味”,但能使人出汗的药
物赋予它一个“功能辛味”,这就是包括麻黄在内的很多药物“辛而不辛,味而无味”
的原因所在。然后再举一反三,很轻松地解决了“吃盐补肾”、“吃醋养肝”的错误认
识。可见,只有与受众互动,中医科普才可能证明神秘中医原来是如此“靠谱”。

  现在有一种说法,要普及中医知识,需提高全民的传统文化素养,这固然重要。但
要让生活在现代环境中的广大受众反过来学传统理、说传统话、做传统事,这是很困难
的事。中医知识的普及,还得靠我们自己用科学方法,以大众易懂、通俗趣味、符合现
代社会环境和需要的表达与广大受众互动起来,才是中医科普走出困境的根本之路。

点评

哦,原来还是川耗子呀。不过川耗子并不像邓老说的那样,不知道头发与血余炭的区别,没见川耗子给头发打了“”么,这是给不了解中医知识的人看的,怕有人不知道什么是血余。川耗子行文还是比较严谨的,若是说头发炭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5 11:08
21
发表于 2013-10-25 07:01:19 | 只看该作者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0-24 19:21
从铁兄以前的帖子看,铁兄还是很多观点不错的,但近几年却严重的倒退了,认同了"纯中医""铁杆中医",紧跟邓老 ...

我觉得罗鴻声先生观点有失偏颇。作为一个中医,首先要把中医研究透彻,其次就是要承认别人取得的成就,如果说不能做到这两点,至少不会是一个好中医。
20
发表于 2013-10-25 03:21:23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0-24 11:42
并非孤证:
曹东义贤棣:

从铁兄以前的帖子看,铁兄还是很多观点不错的,但近几年却严重的倒退了,认同了"纯中医""铁杆中医",紧跟邓老骂别人是中医掘墓人,唉!邓老是凡人,不是圣人,其学识与技术也仅达"下工"水平而已.他本人就是中医掘墓人
19
发表于 2013-10-25 03:11:49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0-24 06:04
是错的,毋庸置疑是错的。但一个问题,我往往与铁兄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对这个故事我表示深度怀疑, ...

非常赞同太白侠的看法!!!
18
发表于 2013-10-25 00:14:37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0-24 22:04
带中医药报2012.7.20,p3链接回复不了,请铁兄自己查一下这一网页。
原文,已经引入,如下:

中医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另一双眼睛
——关于对文树德教授一文有关观点的不同看法

  编者按:近日,瑞士德语区数家报纸同时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医实际就是一个艺术产品》,文中认为中医“不可能是一个整体医学”并质疑中医国际化战略等观点,在当地引起了负面影响。文章作者是德国一位名为文树德的汉学家,他曾把《黄帝内经素问》和《难经》翻译成了英文。对此文,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予以回应。
  文树德教授与我曾经有过交集,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短暂的书信交往,记得他在某年春节还给我寄来过贺卡。对于一个欧洲人,潜心研究中国传统医学,其精神令人感佩,我一直对此公甚有好感。
  关于文教授的观点,我无法简单地以“赞同”或“反对”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文教授论述的某些看法符合历史,也反映了现实,因此会引起了我的一些共鸣。但文教授毕竟是西方人,研究中医的时间再长,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难免有疏漏之处,其中有较多带有误导性质的言论,给西方人士对中医的认识造成偏见,导致错误的结论。
  中医不是艺术品
  对于文教授文章的标题《中医实际就是一个艺术产品》,不知道是不是德文与中文翻译之间有歧义?文教授如果真的将中医视为艺术品,这显然不像是浸淫汉学数十年的专家说出来的话。艺术品是供人观赏,点缀生活,产生美感和精神享受的产品,基本上没有实用性。但是中医却不然,它最大的功能便是实用,能用来解除人类的痛苦,提供健康服务,治疗疾病。相信大量的欧洲人都是通过看病才结识中医的。在中医的思想里,确实有艺术性的表达,有文学作品的夸张和修饰,但其核心成分却是实用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容,这些肯定不是用艺术品“观赏和点缀功能”所能涵盖的。
  中医不是政治的产物
  中国到底有没有一个“委员会”,负责将中医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原理摘除出去?中医是不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艺术品’”?我认为文教授说这样的话,如果不是政治偏见,那一定是孤陋寡闻,甚至是将臆想或猜测当作结论。这种说法会给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传递一个虚假的信息,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用政治权利干涉学术研究,强制篡改传统文化。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现代人的知识结构与古人不同,在纷繁多样的中医遗产中提取精华,加以规范,成为可供教学的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因作者的思想、立场、阅历、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影响到现代中医著作的表述,尤其是在中国的“文革”期间,中医教材中出现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比附中医思想的现象。但是,这毕竟是短暂的,不能因此就认为“现在的中医只是‘和现代科学医药相结合’的很小的一部分”。文教授文章给人的印象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糟蹋了博大精深的中医。
  此外,文教授还无端猜忌和怀疑在欧洲的中国医师,他说:“在中国能够挣到比国外更多的钱,因此除了政治或者世界观的原因,中医没有理由出国从业”,这就让人更加怀疑,文教授发表这些言论的动机。我自己在欧洲工作过较长时间,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政治原因,更不明白所谓的“世界观”指的是什么?难道文教授在暗示:去国外行医的都是中国的持不同政见者?
  中医国际化
  不仅仅中国在做
  文树德教授认为:“中国借此(指中医)出口价值数百万的药材”、“中国现在投资大笔资金将中医打入国际市场是一种战略,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关中医的讨论进入较高的政治层面,柏林墙倒塌之后,中国投资数百万支持一个所谓的波恩项目,在上海附近和欧洲建立一个国际中医中心,主要目的就是打开市场”;他强调:“相互学习是医学进步的基础,但是中国这种务必让中医国际化、同时还要将其控制在手的策略是问题的所在。”字里行间,充满政治指责的意味。
  中医药国际化是个不争的事实,但这不是我们硬要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友邻,而是有着非常现实的背景:首先,在全球性回归大自然的今天,中医药的简便高效,较少医源性副作用,是弥补现代医学不足、解决现代生物医学严重缺陷的优秀理论和技术;其次,纯天然药物是继化学药物、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天然药物因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治疗局部疾病的同时,能明显地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给药途径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广泛地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受到制药企业的推崇。因中药等天然药物研发成本低,研发周期短,研发成功概率高,药品利润空间大,市场发展前景好,已成为一块诱人的奶酪。这就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大背景,就连文教授自己也说:“西方人对于中医还是心怀某种信任的。”
  至于“中医药国际化”作为一种战略,不仅仅只是中国在做,整个西方更是摩拳擦掌,金鼓齐鸣,争抢这块巨大的蛋糕。
  近年来,世界各国(包括欧洲国家)以资源占有为目的,将中医药国际化作为一场资源争夺战来打,世界前10强的医药集团纷纷进入中国本土,利用中医处方、中国工人、中国原料,制成洋中药(或功能性食品)攫取高额利润;如曰本将中国的“六神丸”改制成“救心丹”,每年销售额高达1亿多美元。我国迄今却没有一个中成药能以处方药名义进入欧美等国主流医药市场。同时,西方人纷纷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将中国人祖先传下来的中药方剂装进自己的腰包。
  在争夺我国资源的同时,西方人设置技术壁垒,阻止我国的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如2004年《欧盟传统药品法案》规定,自2011年5月起“对欧盟市场出口药品的生产厂家必须通过欧盟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准则》,出口药品的质量必须符合欧盟药典标准,欧盟的进口商必须办理药品进口许可证”等条款,是否符合欧盟药典标准,必须通过检测、注册,而每种草药的注册费高达100多万人民币。此外,法国、曰本、韩国都纷纷争夺各种中医药技术标准,至少也要在声势上抢得先机。
  面对这种局面,文教授却在责备中国的“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到底出于什么目的?
  中医的整体思想不容怀疑
  文树德表示:“直至17世纪,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中国,人生病的原因只有两个,上帝和魔鬼”,这句话对欧洲来说没有问题,但是中国而言,却是无视历史的,抑或是无知。文教授既然翻译了《黄帝内经》,那肯定知道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经提出了生病的原因是“风、寒、暑、湿、燥、火”,是“虫兽、金刃、房室”,是“喜、怒、忧、思”等。
  汉学家文树德研究中医20余年,却认为中医“不可能是一个整体医学”。报道的译文是:“从18世纪开始,西方认识到工作、居住和环境条件都有可能引起疾病。而中医在没有外科,病源体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情况下,不可能是一个整体医学。”
  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黄帝内经》,凝炼着前辈的睿智思想和伟大发现。其中最伟大的成就,是给后代留下了独特的具有整体特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构建了另类的价值观念。因为中国古人在当时工具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只能以“整体”的立场去认知。一头牛在农民眼里是耕地的工具,而在屠夫眼里只是一堆肉和骨头。一个人患病,中医和西医的解释截然不同,中医认为是“人”病了,西方却认为是“器官、组织、细胞”病了。可见,中医的整体认知方式对于当今世界以“唯科学”判定是非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而言,不谛是认识世界的另一双眼睛。
  再者,说中医没有外科、病原体分析、心理治疗,都是无视史实的不实之词。汉代华佗的手术外科,隋代《诸病源候论》中的战伤外科;晋隋时期以尿甜认识糖尿病、“疥虫”引发疥疮等病原微生物知识;从《黄帝内经》到金元时期《儒门事亲》中心理治疗案例等,都是有力证明。
  文教授还认为,“2000年以前中医实际上有两条不同理论并存,一个是二元论理论,就是将所有现象分成二、四、六或者十二个种类;而另一个理论则将一种现象分成5种类别,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身体是由4~6个脏腑构成,而根据另一种理论人体则由5个脏腑构成。中国人似乎并不在意这种不统一,而西方人必须要知道到底是几个脏腑。在今天的中医教材中,都讲述的是5个五脏学说。”
  不知道文教授所说的“2000年”这个节点有什么依据?至少,认可中医“二元论”、“五元论”的说法,但并没有将中医理论真实的内涵告诉西方人,中医不仅有“二元”、“五元”的说法,也有“三焦”、“四时”、“八纲”、“十剂”等多元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在数字上不一样,但正是中国人整体思维的表现,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人体,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与西方人习惯用形式逻辑看待事物,中医则是以辩证逻辑的方式,古代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来观察人体结构,中医非常聪明地采用“以现象推导本质”的方法,发明了很多认知方式,例如“三焦”,本来不是一个脏腑,而是中医根据液体代谢的过程,人为地将人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来描述水代谢的特点。就像地球上本来没有经线、纬线,人们为了方便划分区域,人为地画出经纬线一样。中医其他的脏腑也都是这样,都是功能的集合,这与解剖学上的脏腑完全不是一回事。不把这些告诉西方人,他们肯定会认为中医理论荒诞不经。
  中医的历史要准确表述
  文教授还说到中医进入西方的历史,他说,中医进入西方,要感谢一名名叫James Reston的记者,他1971年陪同Kissinger为准备总统尼克松访华做准备去北京,因犯阑尾炎而不得手术,当他醒来时,发现中医在用针灸为他止疼。他回去写了一篇名为《关于我在北京的手术》的文章登在《纽约时报》上,从此引发西方人对中医的风靡。
  其实,中医进入西方,远远不止于1971年,至少在700多年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时代,中医就已经风靡欧洲。针灸、中药姑且不说,仅仅现在大家看到、吃到的很多食物,都是那时候中医传到欧洲的证据。例如:
  法国的“哈姆茶”,其配方出自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这是一种用中药紫苏叶沏的茶,有和胃理气,解食物毒性等作用。
  流行于意大利的“大黄酒”,原配方见于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凡到过欧洲的旅行者几乎都要品尝这种含大量泻药的苦酒,饭前开胃,饭后消食,次日通肠;经常饮用,推陈致新,益寿延年。
  古老的“杜松子酒”,是载于我国元代的配方,其成分是中药“柏子仁”。这种酒欧美人称之为“健酒”,因为它有很好的养心安神功效。据考证,该酒的最早使用由陶弘景创造。
  在罗马和巴黎街头,可以看到典型的中国风味食物——绿豆煎饼,当地人称其为“保健热狗”,认为它有健肤美容、利水解毒的功效,这种食品的做法和有关的理论,追溯其源头,也是出自中医的食疗方。
  以上这些,还远远不能澄清文树德教授传达的错误内容,既然西方有需求,中医学的传播就是不可抗拒的时代现象,政治有国界,如果中国政府试图把一个有问题的医学强加给西方,那么西方人自然就会说“不”,而无需文教授欲言又止的“教诲”。(王旭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


点评

谢谢管理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5 11:08
17
发表于 2013-10-24 22:42:06 | 只看该作者
        只要是有生命力的医学,都必须与当代的科学认知水平相适应。不管古今中外的东西,都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是医学现代化。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22:04:44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0-24 19:42
并非孤证:
曹东义贤棣:

带中医药报2012.7.20,p3链接回复不了,请铁兄自己查一下这一网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1 02:25 , Processed in 0.0599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