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389|回复: 25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五行屁事?!---写给仁海小兄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9 20:2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红莎草 于 2013-10-11 07:00 编辑

  仁海中西医要废除五行了!要在论坛上进行一次五行取舍大讨论。废除五行的理由主要有三点:四季配五行是错误的,五方配五行也是错误的,诊脉配五行很荒谬。面对众多的质疑,仁海丝毫不怯阵,反而越战越勇,犹如入无人之境,“谁能举出一个必须用五行来治疗的病例”?五行能治什么病?这样的震耳欲聋的发问,让许多理论大师张口结舌支支吾吾,于是乎仁海信心爆棚,竟然在论坛大发英雄帖,要各路群雄公议五行存废,展现出一种彻底废除五行,重塑中医理论的英雄气概,呵呵,看来这流传了千年的五行学说,这次是在劫难逃,一定要被赶出中医理论了!
  五行配五方荒唐吗?在中原似乎讲的过去,可到了澳大利亚呢?火红的太阳不再是挂在南方的天空,而是高高的挂在北面的天上,南风吹来的不是温暖的春风,而是凛冽刺骨的寒风。而北风吹来的却是春雨。这五行配五方确实不是真理,只能是局部真理,五行配五方废除应该!
  五行配四季合适吗?别说到赤道,就是到中国的海南,四季如春,这五行怎么个配法?还在四季中弄出个长夏,有长夏有没有长冬?牵强附会,的确荒唐,废除有理!
  诊脉配五行说的过去吗?双侧都有寸关尺,六个部位五个配上五行,那一个怎么办?说诊脉可以诊出快慢浮沉,这说的过去,可凭着人的一个手指头,能摸出几十种不同的脉象,这人手不成了微波感应器了?哄小孩呢?这么荒唐的事情也有人信?
  五行根本就不能治病,“谁能举出一个离了五行就不能治的病来”?没人能够举得出,网友列举的大量例子并不能说明那是利用五行来治病,因此,五行在中医里没用,不但没用,还搅乱人心,还给攻击中医者以口实,所以,五行必须废除!
  仁海的论点的确难以反驳。

  然而,五行是什么?古代中医为什么把这样一个百无所用的东西塞进中医理论呢?还和阴阳并列,成为中医理论的两大支柱呢?是吃饱了撑的还是没事忽悠他的子孙们玩呢?我们必须弄清这个问题,才能讨论五行的存废!
  首先,我们不应该低估古人的智商,绝对不会把阴阳五行引入中医是想逗我们玩,古人用阴阳关系来告诉我们,人体内部存在着向外和内收两种趋势的平衡,一旦打破这种平衡,人体就会产生病态,我们的祖师爷让我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人体需要保持阴阳平衡,一旦失衡,要及时调理平衡。这点我们容易理解。可引入五行干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身体里有五脏!这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方出了问题,都有可能涉及到另外相邻的两个,甚至波及到其他几个。即使在现代医学来看,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也是存在的,任何一个脏器的疾患,都不可能是独立的,都会累及其他脏器,肝病可能会累及肾脏和心脏,肺病可以累及心脏,心脏病也可以累及到肺脏,肾脏。但现代医学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能够说明人体脏器之间关联关系的理论存在。对于脏器之间的功能关系,在现代医学还是一个未知领域。古代我们的祖师爷从反复的实践中,认识到在人体脏器之间,存在着某些依存和制约的关系,怎么表述这种关系呢?于是就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想,利用五行哲学思想,建立起人体五脏之间的联系,在今天看来,有可能不那么贴切,可他毕竟为我们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帮助。五行入五脏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我们把本来看似不想干的五脏之间建立起了有机的有章可循的依存制约联系,让后来的中医们,在诊断治疗疾病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有了更加丰富的治疗手段。五行对中药的介入,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中药的余地,有了五味,我们可以利用一切相同味道的植物来做为药物。凡是苦的,大多有泻火功效;凡是酸的,大多有收敛止泻的功能,凡是辛辣的,大多有发散作用,可以用来发汗驱寒;凡是甘甜的,大多可以用来补益身体;凡是咸的,大多可以用来软坚散结导泻。即使是现代医学,也逃不出五行划定的这个圈子,抗生素基本上是苦的,葡萄糖是甜的。。。。
  有了五行入五脏,我们的治疗手段更加丰富了,譬如老年腹泻,当止泻药没有了作用时,我们就知道那是脾胃虚弱了,用参苓白术丸,四神丸补脾就可以治疗老年腹泻,这在中医术语中,叫做“补土生金”;肝阳上亢,目赤耳鸣,那是肝上火了,当一再降火无效时,这时应该考虑滋肾阴以降肝火,这叫滋肾水以涵肝木;这些都是中医常用的手法,这些办法仁海应该也经常应用,但可惜仁海并没意识到这是五行的运用。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五行并不能直接治病,但她为我们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思路,因此证明,五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认识方法,而不是直接用来治病的工具和手段。就如现代医学使用的CT,B超,CT和B超是诊断工具,不是治疗工具,也不能治病,按照仁海的逻辑,现代医学的这些诊断工具,是不是因为他们不能治病也应该废除啊?
  至于五行入五方,五行如四季,五行入诊脉,那是人家对五行的认识,人家硬是要把五行拉进去,这关系五行屁事?中医是棵几千年的老树,古藤缠绕,鸦雀蛇鼠都来做窝,你砍掉老藤端掉雀巢没事,干嘛要把老树一起砍掉?
  说道这里有的网友会对我不满,五行入五方,五行入四季,那可是《内经》和中医教科书中说的,我要说:著述《内经》的人就绝对正确吗?编撰教科书的人就是圣人?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呢,我们是不是也跟着认同这个观点《内经》不是圣经!经典不是法典!批判的继承中医才有发展!
  非常赞赏仁海善于思考的精神,但在赞赏的同时又不得不对他的观点进行批判。因为你走的太远了,作为一个中医人,你是在自宫!我相信在这个论坛上,在社会上,在现在的有证中医中,持有和仁海一样观点的不在少数,中医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对各种质疑和非难。
  最后结论:阴阳五行是中医的认识论和思维方式,这是中医的两大思想支柱,废除其中任何一个,中医将不复存在!仁海的错误就是将五行当作了简单的治疗工具,并把缠绕在五行身上的老藤当作了五行本身,只看到老藤看不到树木,因此萌生了砍到这棵树的错误念头。
  仁海小兄弟,你错在哪里知道了吧?

239
发表于 2013-12-2 22:13:3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38
发表于 2013-11-13 10:55:43 | 只看该作者
看了红莎草先生的大作“五行是什么?”,两个字“可笑”。
我这样说的理由是:毫无任何论据,没有论据的讨论就是信口开河。这符合中医的现实(所有的中医基础理论不及格),一个基础理论不及格的中医谈学术,只能建立在无中生有及无事生非的基础,所以,没有引用先生原话的价值。如果红莎草先生认为有五行的论据,请您拿到桌面,我们对质。肺腑之言,没有贬低先生的意思……。
237
发表于 2013-11-1 17:34:11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了李先生对红版的提问。五味入五脏,对否????红版愿意直面吗??
236
发表于 2013-11-1 17:00:16 | 只看该作者
激烈的交锋,非常的好,我认为,红版,看到了五行对的地方,仁海,看到了五行错的地方。

用对的,去错了,就可以了
235
发表于 2013-10-30 14:12:4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34
发表于 2013-10-30 09:52:4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33
发表于 2013-10-29 22:17:47 | 只看该作者
五行沒罪
是有人在使用上過度拘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32
发表于 2013-10-27 12:53:35 | 只看该作者
五、五脏配属五行的错误 ——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与否大辩论系列之五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amp;_dsign=80c12b92
231
发表于 2013-10-24 15:44:0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3-10-23 21:54
我说过我“不明白“?您这是指哪一条?

接着前面说。“四季旺脾”真的没听说过,您得空了讲讲。

太白大侠几个问题,我刚才有点事,没答全,这会说细点,

1,张仲景有没有应用五行学说,我在学习张仲景著作中没有看出来,哪位看出来了,大家一起学习。老兄说我否定张仲景讲五行,这样说我不准确。
2,张仲景著作里有”四季脾旺“这样的话,这话是五行学说的内容,能不能由此断定张仲景应用了五行学说,请大家讨论。就和我使用电脑上网,但不能说我懂电脑懂网络。
3,老兄的那个哥德巴赫猜想的例子,不能用来打比方。
素数就是质数。小学生就懂,就是除过一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数整除的数,您说我不懂,那是您没问啊。

一个偶数是两个素数之和。比如,3+7=10、7+11=18等等,这是1+1。陈景润要证明这个猜想,可惜做到1+2以后,不幸病逝。假使多活二十年,说不定这会就成功了。

陈景润要证明的是1+1,不是1+1+2.。要么,

1+1是为了叙述方便的简称,要说全点,他要证明的是1+1=1.就是一个素数加一个素数等于一个偶数。

不过您要用这个比方也可以。1+1=1.就是一个素数加一个素数等于一个偶数。如果木火土金水也是某些性质的简称的话,那五行完全可以,也应该用在中医理论里。咱们下一步就讨论如何应用和认识五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8:17 , Processed in 0.05861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