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坐堂医实录(诊室见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18 21:2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坐堂医实录(  诊室见闻)
                                                   王昆文
一.        从不相信到相信
      老干部董某,男,85岁,今日来看病时对我说,他原来不相信中医,但有一次他因解小便甚臭,西医给他输液及服药等治疗,一直无效。后来他听家人介绍,来我处服了两剂中药就好了。从此,他一有什么病,就到我这儿来看中医。(但每次都是其老伴陪同一起来,又舍不得花钱打的,宁愿等候公交车,转乘两次,不太方便)。这个话,他向我讲过不止一次,说明他现在已很相信中医中药。
二.        立马介绍新病人
      上午,一位六十余岁的男人来看病。他说,他因口腔内长一小疱,就用了一点铁马鞭及龙胆草煎服。但服后感觉头晕肢软,略咳。我诊其脉稍弦滑,就给他开了一剂药。哪知道当天下午,他就给我带了一位中年妇女来看病。他说,他的中药拿回去煎后,只服了一次,头晕就好了。所以就把与他在一个火锅店里打工的同事介绍来看病。
三.        五百里求医
      杨某,女,58岁,今日又专门从成都到自贡来找我看病,此前她曾来看过两次。她是昨天乘坐其爱人驾驶的摩托车来的。因为摩托车不能沿着高速路走,因此只有沿着一条老公路走,全程约250公里,路上大约用了6个小时。其原来的病情主要是严重失眠,服药后有好转。但上月又突发心慌,因此在当地医院住了十余天,今又专程来复诊。我对她从那么远来看病的事很感动,当然要尽力为之诊治,不负其信任。(以后,她仍然每隔一个多月来看一次病,我用手机照了相的,不是虚构)
四.        中药同样可以退烧
      今日诊一小儿,一岁零七个月,由其母亲和祖母带着来到药店。其症状是发烧,在家中考是38度,少汗,身痒,右肘皮肤发红疹数个,小便黄,指纹紫。据说患儿以往一发烧,就马上抱去医院输液,否则很快就会转为高烧39度以上。这次,其母亲因为担心和着急(脸都发红了),也准备前往医院。但患儿祖母坚持要带他来看中医。因为她以往吃过我的中药,还比较信任我。我为患儿开的处方是:香薷6克 生石膏30 化石25 薄荷8 银花15 连翘12 芦根20 淡竹叶8 黄连6 寸冬15 批把叶20 牛蒡子10 (西瓜皮一块引)
我还对她们说,不要担心,中药同样能退烧。患儿的母亲说,我把药拿回去马上就熬来喂两次(此时已接近下班时间)。
隔了一天多,患儿的祖母来告知,患儿的烧果然退了,而且饮食还有所增加。当天她们每隔一个多小时就喂患儿一次药,半夜过也喂了一次。
五.        这不能算“非法行医”吧
      下午,某理工学院的两位男青年教师来药店买药。他们的年龄相仿,都只有三十多岁,而且同在一个教研室。教师甲是一位业余中医爱好者,喜欢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平时家人有点小病,就是自己开中药处方调理。最近其一岁多的儿子因得肺炎,他只让他住了5天医院,就带回家再服中药治愈。这次教师乙来店里抓的中药处方,就是教师甲给开的。他俩并拿出这张处方让我看,问“开的怎样”?教师甲对我说,他根据教师乙的病症(自觉胃部有些不适,曾做胃镜检查有胃炎)及观察其面色后,用的是大柴胡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教师乙也欣然乐于接受甲开的药方。
由这件事使我想到,你能因此说,他们二人之间这样的治病行为是不合法的吗?总不能说这也是所谓的“非法行医”吧?
六.        一个业余中医爱好者
      青年教师徐某来药店买药。他对我说:“王老师,我在《复兴中医网》上见到你的文章,是谈中西医结合的,7月4日发在网上的。”然后,他对我讲了最近他的孩子生病治疗的经过。他说,其妻子是某三甲医院的护士,这次孩子感冒后,她就在家中给他输液治疗。孩子只有4岁,输了一天液后未见好转,且出现精神萎靡。徐老师是一个业余的中医爱好者,平时喜欢看有关张仲景学说的书,如黄煌、胡希恕等人的心得和经验介绍。他说,他就认准了黄煌介绍的只要是“精神萎靡”,就是用麻辛附子汤的主征。所以他就给孩子开了以下一剂处方,即:麻黄10克 细辛10克 附子15克 孩子服本方后,果然见效。
      我不禁想到,一个业余中医爱好者,敢于给自己仅有4岁大的小孩用麻辛附子汤治疗感冒,这是需要胆量的。因为一般的中医平时都不大敢轻易用此方。
      谈着谈着,他就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一本书。我一看,是《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就问他:这本书您看了多长时间?他答:“有半年多,是从网上买的。”从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学习好经方的重要性,也对他——一位业余中医爱好者增加了几分敬意。
                              坐堂医实录(续一)

七. 看这个病用了35分钟
     2009年6月9日,早上下了点雨,店里来的病人较少。11点过钟来了第四个病人邹某,女,53岁。实际上她刚去过一家医院找一位中医给她看过病,已开了一张处方,只是没有抓药,却又来找我。其主诉是:一个多月前患感冒,已在医院服了数剂中药,但未完全治愈。目前仍然鼻塞,咽干,或咽痒即咳,睡眠差,多汗,大便有些下坠,似解不畅,有时头痛耳鸣。我视其舌质前部略红,舌苔后部稍腻。她拿出前面医生开的处方和病历给我看,其中有苍耳子、辛夷等药。由于她本人看过多次中医,对一些中药的药性也略知一二,所以对医生给开的处方也有她自己的看法,往往有点评头论足,或表示怀疑,甚至认为不该用某些药。这一次我经过详细了解和审视其病情后,给她开了一张处方。她拿在手上,依然有些不放心,将信将疑,并对其中几味药提出质疑。她对我说,她本来大便就有些难解,为什么我还要用黄连?又为什么要用木通、丝瓜络和知母?为什么没有用苍耳子、辛夷?我说,看病要从全面来分析;中医看病,各人的认识不一样,用药的经验与习惯也有差别。如果你相信我,就服我开的药,不相信就不要这个处方好了,我也不会生气。∠∠∠∠ 后,她还是把那张处方退还给了我,然后离开。
她走后,坐在我旁边的周医生才告诉我:你今天看这个病用了35分钟。那天下午,这个病人也是来找他看过病,结果还是没有要他的处方,说她还是用在医院里给开的那张处方去抓药。
由这件事使我想到,汉代的司马迁曾说过“病有六不治”,而我看在这“六不治”之外,或者还可以加上一条,那就是;对医生怀疑和不信任者,也难治也。
八. 什么是“风”?
     退休教师邹某,女,63岁,2009年9月8日初诊。
主诉:每天黎明前4时许即醒,不能再入睡,需服安定片(先1片,后改为半片)。而白天则疲倦无力,足软,总想躺着,且自汗重,头晕,忌吹风扇。因近日天气甚热,全家人都要吹风扇,她就只有四处躲让开。喉间似有痰,时欲咯,咽或发痒。心中搁不得事,且心情容易紧张,但食纳尚好。
我诊其脉弦数偏大,舌苔白润。我说,据我的观察,主要是“风”象较重,无论是失眠、足软、眩晕、忌吹风等,都是由“风”引起。病人问:“什么是风?”我答:“‘风’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涉及的面较宽,但在中医教科书上并没有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简单地说,‘风’可以由湿、痰、热、虚等产生。你的病主要是由痰湿及郁热所致。平时在饮食禁忌方面注意不能或少食鸡,因鸡能生风;少食肥肉,因其能生痰。病人说:“原来如此!我本来就是打算现在天气凉快点就去买鸡来炖。而自己历来都不能吃参一类,不论是人参或是洋参,服后皆要起热。”另外,她又问我“能否服当归、黄芪?”我也答复她不宜服,我的处方中都没有用,而用的是化痰湿、清郁热、通络息风的药,先服两剂再诊。
从这一病例的诊断过程可以看出,看病主要是分析和探求其病因与病机,而不在于给它确定个什么病名。实际上,真要做到所谓的“确诊”,亦很难。
九. 足掌发热,下气开痰
     有一位宁姓老妪(约60余岁)来药店询问我,说她的足掌、足背及小腿一段发热,表面有火辣感,是什么原因?已经有一年多了,有的中医说是肝、肾阴虚,有的说是风湿,有的说是气虚,已经服过几个医生的药共数十剂,有时略减轻,但始终未治愈。我答复她,可能是因为经络为痰所阻。她说,还未听说过此说法,她自己平时又不咳嗽吐痰。因此她有些怀疑这种说法。但后来她还是让我给她开了一张处方。
该患者的精神及身体状况都还不错,说话声音大,向我反复询问,说她对自己的病有些担忧,想去医院做其他检查。我说,你去检查恐怕也查不出什么∠∠∠∠。此证我曾遇到多例,有的是手心、足心皆发热,有的甚至晚间只能把足掌露在被子外面,不能盖。其治法,有一首歌诀云:手足心烧火热方,前胡白前枳蒌姜,青箱半麦芩吴竹,下气开痰化热良。
十. 湿则伤肾,肝自生风
     今日,唐某(女,约60岁)来诊,自诉晚间睡下后约一小时多,(大约在子时)即胸闷、咯痰,兼有上肢关节痛,平时畏风,目下晦暗。她说,如果自己在海南(其女儿在海南工作),则因那里的气候干燥而少有患病,而自贡本地则不一样。
由此使我联想到前辈医家刘潜江说过的一句话,很与此病的病机相吻合,就是“湿则伤肾,肾不养肝,肝自生风”。本病状有痰湿化风之象(畏风,目下晦暗),故我采用的除湿化痰祛风法治之。
十一. 摸脉是否能诊断缺钙
     上午,一位病员给我旁边的李医生打来电话,问她:“李医生,我有点缺钙,您摸脉摸出来没有?”李医生回答说:“我没有那个水平可以摸出来。您就是缺钙,我也摸不出来,何况是‘有点缺钙’。”                                                              (待续)  坐堂医实录(续二)

十二. 终生难忘三件事,现身说法信中医
      2009年8月30日,一位姓邓的男子(69岁)来药店向我咨询其女婿患病发烧的事,顺便向我讲了他亲身经历的三件事,说明他何以相信中医。
      第一件事是大约在30年前,他本人的附睾上就长了一个肿物,逐渐增大,有时疼痛。曾去某医院检查,医生说必须做手术把睾丸切除,以防其恶变成癌症。但他本人不愿意,只是在疼痛时采用书上的一个单方治之,即用白胡椒碾细末,调面粉外敷、疼痛即止。虽然此肿物至今仍未消散,但他说对自己身体并无大碍。
     第二件事,也是他因某次生病住院,医生用了某种进口的西药后,发生呃逆不止(即胃痉挛),似乎要封喉闭气,西医治疗了十一天,不能止。后来他自己参照某《偏方大全》上治疗呃逆的一个方子治疗,很简单,即用何首乌煎水,然后将所煎药汁煮两个鸡蛋服之。开始时是用何首乌20克,效果不大;后改成用40克,即治愈。
    第三件事是他的母亲的病。多年前,其母亲患呕吐症,经本地几位较有名的中医治疗,未见效。后来,也是他本人参考一本医书(好像是《辩证奇闻》)上的介绍,说其母亲的病状属于肝郁所致,应用逍遥散治之。后果然见效。
    通过以上这些经历,所以这位邓翁对我说,他本人还是十分信任中医,并且他现在还建议自己的正在读中学的孙女今后也学中医
十三. 诊治一淋巴瘤患者
      王某,女,18岁,体较廋,主诉:喉间总有痰巴着,时欲咯,但难咯出,且咽干,头晕,饮食少,失眠,或时吐涎沫,于去年七月查出腋下有淋巴瘤,已在成都某医院化疗过六次。目前其瘤体虽缩小,但医院要求其再次化疗以巩固。据其母亲说,已用去十万余元,女儿尚不知自己的真实病情。我视其舌尖红,且小便黄、便秘,为她拟了一养阴化痰解毒方。她们母女二人走进诊室来看病时,原先并未打算找我看,只是由于当时见到我旁边的医生处有几个病人等着,而我这里没有病人,才坐到我的诊桌前。从其母亲的表情看,对我还不是很信任。后来在我们的交谈中,她才基本对我有些信任,也请我顺便为她看了病(属肝郁夹湿热)。她还告诉我,由于这个女儿患了这样一个病,她打算再生育一个小孩。但她已经41岁了,说自己在做小生意,这些年挣的钱就花在女儿治病上。
十四. 中医治病,原来还要问么?
      2008年6月28日,上午诊所里来了一位男性老者。他走到我的诊桌前坐下,一边说“那边的医生病人多,就在你这儿看”,一边伸出手来让我诊脉。我见他的头发近乎全白,只是还略有一点浅灰黑,就问他:“老同志恐怕有七十多岁了吧?”他答:“七十一”。后来我又问:“您老人家感觉得有什么不好?”他答:“原来还要问么?算了算了!”说着,他一面把手缩回去,意思是不要我继续为他诊病,一面他又在身上掏钱,并说“我还是给你一元钱”(表示是我为他摸了一下脉的酬金)。我马上站起来表示回绝,把他的手推回去,说“我不能收您这个钱 ,绝对不会收。您去找他不需要问病的医生看好了。”于是他就站起来离开了诊所,也没有见他再找其他的医生看病。这时,旁边正在看病的一位老大姐问我:“他怎么不看病了?”我说:“他把中医诊病误解了,以为中医看病不需要问。望闻问切,原本是中医诊病的常识。”
十五. 这就是医运?
     中午回家的路上,同事周医生告诉我,从前一位医生说的话有道理。他说的是:“心肝脾肺贤,找钱用不完;心肝脾肺肾,吃了上顿没下顿。”我对此的理解是,有的医生文化水平不高,认错字,如把“肾”读作“贤”,但却有许多病人找他。而相反的,有些文化水平和医术较高一点的医生,有时却反而病人少。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这种现象——这难道就是医运么?
十六. 感觉比仪器检查更重要
      病员明某,女,67岁,今日来复诊。她刚走到药店就对我说:“老师,我都快要死了!”我观察其形态,又是走着来的,就淡然一笑,说:“没那么严重吧?”等我看完前一个病人,然后她坐到我旁边说:“您先给我看一下脉。上一次你说我的脉弦。”此时她丈夫说:“她就是半夜后心跳、心难,并出虚汗。”我诊其脉仍弦滑数偏大,就说“你的病是心悸,属心气虚夹痰热引起,不宜用温补之药。”她说:“我刚去医院做了心电图检查,说我没有问题。”我说:“你要相信自己的感觉,既然有心难、心跳,就必然与心有关。心电图等检查只能做参考。我个人认为,自己的感觉比仪器检测更重要。”她说“刚才在医院开了‘通心口服液’”,并拿出该成药处方。我看其中有黄芪、当归、党参等,就说:“我不能说这个药好与不好,你只能审着吃(即试着服药),看服后的感觉,是否有不适,再说。” 我为她开的处方如下:
      复诊:心悸,出汗(夜半后1—3时),咯痰较多,仍口苦及口臭,脉弦滑大数。
生龙牡各25克  赭石25  生石膏30  生地20  麦冬30  栝蒌仁20  沙参30  胆星15  白芍20  五味子10  丝瓜络10  炙批把叶30  夏枯草25  二剂
十七.  复诊一例癫痫病
      李某,女,55岁,由其弟媳陪同来复诊,主诉前证好转许多,要求再服前方。她一周前来初诊时,证见气喘、进食即欲呕,噫气不畅,喉间巴痰,咬舌,闷油,或心悸失眠,肢软无力,口臭,脉结,面色青白,长期服西药控制癫痫。我的处方是:
党参25克  麦冬30  法夏15  桂枝12  高粱30  石菖蒲10  栝蒌仁20  苏子20  紫苏梗15  五味子12  丹参20  枣仁30  云苓15  陈皮10  藿香15  炙批把叶30  二剂

  坐堂医实录(续三)
十八.  谨遵医嘱的老人
      2003年4月9日下午,应邀去石缸井某宿舍为刘氏姊妹二人看病。她们二人的年龄分别是91岁和90岁。虽然年高,但头脑都很清晰,尤其是姐姐,说起话来,表现出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老人。比如她说“要谨遵医嘱”云云,就不是一个文化层次低的人说的话。虽然她因跌伤下肢骨折后一直卧床,人也消廋,但语音却显得中气很足,脉弦数偏大。
十九.  九年前治疗自己的胃痛
      2004年12月,近一段时间我的胃病又复发,胃痛较剧,而且不定时,每次持续一两小时,有时噫气后则稍好,大便亦解不利。一次因便秘,蹲厕约二十来分钟,便结燥如羊屎,十分吃力。于是,我自己处方,煎服了以下一剂中药,即:
鲜蒲公英30克  黄连10  麦冬25  赤芍15  白芍20  鸡内金12  浙贝母10  丹参20  夏枯草20  玄胡12  生地25  大黄10  瓜蒌仁15  枳壳15
     以后,我基本上都是以此作为治自己胃痛的基本方加减。
二十.  你不好了多久吗?
     那一天(2005.12.15)姜大姐来药店看病时,见到我说:“你好廋啊!”我说,我感冒了,还未好。她又问:“你不好了多久吗?”我知道自己历来都廋,加上有二十多天未修面,胡须已较长而且显白,所以更显得憔悴。当天下午,我就去理了发。
二十一  为书法家黄述尧诊病
      2003年4月5日,清明节  下午我去珍珠寺为书法家黄述尧看了病。我见到他满面带青,气色较差,舌苔厚腻略黑,心累气喘,脉数而滑,属湿热痰浊久蕴且风象显露
     这次我所拟处方与在八年前所拟处方大同小异,因病因大体类似(他还保存着我8年前及3年前给他开的处方各一张)。虽然他一直在病中,已有八十高龄,但仍然坚持练习书法,很少间断。斯人已逝,至今我还保存着他送给我的几幅书法作品。。
二十二.  比天气预报还准
     在一次初中同学聚会上(我们大家都已初中毕业近50年了),一位曾担任过装卸工的何同学说:他患有风湿病,其双膝每在天气变化时就要疼痛(其痛为韧痛)。更特别的是,如果天要下雨,则其右膝还要刺痛一瞬间,大约有数秒时间。每次都很应验,比天气预报还准确。因为他的右膝在劳动中曾受过损伤,有外伤史。由此也说明了人与天地的阴阳是相通相应的。
二十三.  看完病都没有要药
上午,一个一岁零两月大的小男孩被其父亲和姥姥抱着来诊病。他们说是孩子发烧,已经在家服了退烧的西药,并随身带来了昨日去医院看病开的西药,有好几样。我一看孩子的面色黄而略显浮肿,目前虽然不发烧,但据介绍其饮食少,尤其是小便不大正常,有时许久都不解,有时又连着解几次。就在诊病的过程中,他又站在我的诊桌前撒l了一泡尿。当时我未在意,后来药店里的人才发现他撒的尿液把凳子都打湿了许多,才用帕子把它擦拭了。孩子的父亲和姥姥对我说,孩子反复发烧,就怕烧成了肺炎,所以又抱到这里来看。我视其咽部略红、指纹紫,结合现症,认为是脾肾虚而且饮食伤胃,加之又服西药也难免伤了脾胃。随即我开始处方。
但是,当我把处方开了大半时,孩子的父亲突然问我:“你开的中药么?”我说:“是”。他说:“孩子不吃中药,就是西药都不好喂!”于是就没有要我开的处方,站起来离开了。对此我感到有些遗憾:在这种情况下,一来大人不应该迁就小孩,认为他不吃中药就放弃中医治疗;二来像这种已经出现脾肾两虚症状的病,如果不服中药,恐怕也难以治愈。这件事就发生在今天。(2013.8.18)
二十四.  想着这些,是生不如死
2006年11月27日 今日有一位从某乡下来的农村妇女牟某,33岁,自诉从外地打工回来,得病已一年多,医了几千元,但病还未好,心中十分焦急。周围的人也向她介绍了一些单方,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今天她一大早就乘车赶来,但因路上堵车,她赶到怡康药铺时已约11点半钟。她说是一位姓张的大姐介绍她来的——因为张某曾患胃痛来看过一次,服药两剂见效。牟某先拿出医院的检查报告(胃镜及结肠镜检)给我看了,给的诊断是糜烂性胃炎及结直肠炎。其症状是胃隐痛、大便隐血、一日解大便三四次,曾有大便带脓,小腹痛,失眠,心累,小便黄等。其舌质略淡,脉稍虚。她说,医院的医生怀疑她是心包炎,并问我能否治好?我看她说话耿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总之是掩饰不住对自己病情的忧虑和痛苦。她说其丈夫挣的钱都拿给她医病去了,家中的孩子又小,房子又没有修。丈夫又爱去打牌∠∠∠自己想着这些,是生不如死,作为一个女人哪有不考虑这些事情的?∠∠∠∠等等。
听后,我诊断其病主要是在肠胃,初期可能治疗欠妥当而迁延至今。故治疗应先从调理气机、清化肠胃湿热为主着手,可以芍药汤加减,嘱先服2剂再诊。
4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20:47:07 | 只看该作者
它山之石 发表于 2013-8-23 14:56
(续上)
二十九. 即使瘫痪,精神不倒
王某,女,59岁,下肢瘫痪已将近一年。经多方治疗,近来恢复尚可 ...


                                                       坐堂医实录(续五)
                                                             王昆文

三十六.  为透析患者诊脉
     2009年9月14日下午在家,有一邻居带其患肾衰的丈夫来诊。患者殷某,51岁,做透析已三年余,每周2次。主诉是六神无主,心烦不安,失眠。因其做透析时不易穿刺到动脉,故医院把其右手动脉牵拉到皮肤下表层,清晰可见,但有点弯曲,可以诊脉。其脉象右手略弦滑大,左手不易诊察(也因透析穿刺过的原因)。后我于2013年5月,又为另一肾衰患者祝某(女)诊脉时,亦见到如此类似现象,即其右寸脉处有血痂,隆起甚高。脉象甚弦大,面容晦暗而隐黄,精神甚差。
三十七.  用得比较灵验的咳嗽方
      九天前罗姓妇女因咳嗽两月多未愈来诊,说她已在某医处服了十余剂药未见效,所以换一个医生。我开给她的初诊处方服两剂后本已不咳,但昨夜因睡凉板床又觉咽痒,坐公交车上吹风亦然,故再次来诊治。以前她不能吹风扇,也不能去超市(因有空调),但现在可以了。我观其面色白,知其肺气虚,需补肺,前方中用了泡参30克。这个处方我是用得比较灵验的,并据此曾写有“也谈咽痒频咳,治从肝风”一文。
三十八.  和谐的医患关系
      老病人吴某,男,七十余岁,因胸痛、心累、五更泻等来就诊过几次,有一定效果。今日来转诊。诊毕,他特地拿出一个脉枕送我,说是他自己做的,没有花钱。这个脉枕外形较小,表面两方一面是紫红色的灯草绒,一面是人造革的,枕心是垫的泡沫。另外,他还送了我一个玻璃球镇纸(琉璃材料),里面有一朵花。他说,这是他当教师时改作业用的。现在他已退休了。这两样东西,我在诊脉、处方时都用得上。为此,我向他表示了感谢。
三十九.  承蒙褒奖
      某日上午在诊所诊治病人稍多,约十五、六位。其中有唐某,五十余岁。诊毕,她与我交谈了一会儿,最后临走时她当着我们几个医生的面大声地说:“我认为,医德比医术更重要。一个医生,你的医术再好,如果没有医德,过于把‘利’字放在前面,我不会找你看病。王昆文,我为什么找你看病?一是你看病认真;二是你还在不断地学习。”我答复她:“承蒙您的褒奖!”
四十.  从来未用过虫草
      2009年2月24日 早上刚出门,正在扫马路的张大姐叫住我,要我给她买几根虫草。我说,你买几根来做什么?很贵哟!她说,她有一支老鸭子,想拿来炖。但药店要10克才卖。
     后来我在怡康药店里问了一下虫草的价格,原来在药柜中摆着大、小两种,大根的虫草每10克售价1020元,小根的虫草每10克为520元。看来这种价格,普通的民众根本用不起。我估计,随着这种药越来越稀少,价格也越来越贵,加上有的产地滥采滥挖,资源日益枯竭,今后说不定会消失。这么多年来,我在自己开的处方中从来没有用过这个药,连想都没有想过要用它。
3
 楼主| 发表于 2013-8-23 22:56:34 | 只看该作者
它山之石 发表于 2013-8-20 14:28
(续上)

坐堂医实录(续四)

(续上)
二十九. 即使瘫痪,精神不倒
王某,女,59岁,下肢瘫痪已将近一年。经多方治疗,近来恢复尚可,能扶单拐行走几里路。今日她从住处走到诊所用去40分钟。她说,她主要是靠精神不倒支撑自己,目前还可在家中煮饭及照料小孩等。主诉:双足麻、胀、痛、冷、便秘及盗汗。我见她并未因瘫痪而完全躺下,还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十. 临床也有失误
2008年某日,药店老板介绍一个老翁来让我给他开药,其人姓白,80嵗。主诉是晚上口舌干,另有目胀,或时耳鸣。我观其舌苔薄黄,脉象无异常,就给他开了以下一些药:芦根、麦冬、黄连、蝉蜕、夏枯草、磁石、胆星、竹茹、炙紫苑、丹参、丝瓜络,等。次日,他来说,昨日下午只服了两次药,当晚即不能入睡。第三天,他仍到药店里向其他人诉说,颇有些埋怨我。他向老板说“你介绍的什么医生给我看?”对此,我也无法判断是否因为我开的药引起他睡不着,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我想起了司马迁在《扁鹊传》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病家多有怨之者”,也许我们也难免于此罢。

三十一. 把两味药搞反了
倪姓老妪,59岁,农民,症见口歪向左,目不能张,或时头晕及皮肤窜痛,失眠,口略苦,表情抑郁不乐,正在另一个医生处针灸。我在给她开的处方中用了白附子6克,为了稳妥起见,嘱咐她要先煮一小时以上。但药房里的药工要她先煎半小时。另外我还给她用了天麻,研末吞服。但孰知三天后她来复诊时,才知道她把白附子和天麻这两味药搞反了,即是把天麻先煎,而把白附子用来吞服的。如果真的如此,那就说明白附子的毒性不大,也不一定要先煎。故记此存疑待考。
三十二. 阴囊赤痒
男青年何某,19岁,大学生。因患阴囊赤痒,坐卧不宁,影响正常学习,故专门从学校请假回家医治。自诉先是足丫痒,据说是感染了真菌,用药后好转。但不知是否由此传染到阴部。我观察其阴囊通红,表面好似有少许散在白点,略兼潮湿。我诊断为肝肾火旺兼湿热生风所致,故为拟大剂凉血清肝肾热及祛风解毒药,如银花、生地、赤芍、栀子、牡丹皮、苦参、防风、黄柏等,并另开一外洗方,即:苦参、黄柏、大黄、蒲公英、白矾、花椒。
三十三. 精神病患者要我“签字、盖章”
2009年4月19日,上午一个农民(约60来岁,其妻在30年前患精神病,曾经我治疗得愈)给我带来一位精神病患者,姓李,女,30岁,已在我市精神病院住院3次。因她在里面吵闹,不愿继续住下去,故被家人接回家,每天由家人强制她服镇静药。不然就睡不着觉,并且有狂躁的表现。今天还是由其母亲、弟弟、妹妹等把她劝慰起来我处诊治的。在诊所里她显得有些不大安静,大声地朗读挂在墙上的锦旗和招牌,以及我开的中药处方,还以命令式的口气叫我“签字!盖章!”据其家人介绍,她患病的原因,一是因为离婚,二是因车祸被撞伤头部,目前她一个眼珠歪斜而眼眶内多显白。你询问她,她还是能回答,但显得有些兴奋、急躁和自高自大的样子。(注:一周后,其妹来转方,说病人已不大狂躁,可以自己服下中药,不需强灌,也能入睡,每天还能编几顶草帽。我仍用化痰清热开窍之药予之,如胆星、法半夏、黄连、丹参、石菖蒲、枣仁、芒硝等。)
三十四. 气阴两虚而夹痰
曾姓女,64岁,复诊时告知:她服初诊方2剂后,病情已明显减轻。她原先的症状是周身不定处乍痛已久,面目略浮,眼胀,右为甚,手指胀,有时心颤,脉结,左兼滑。拟方为:丹参20克 三七15 地龙15 胆星12 麦冬20 僵蚕15 泡参25 陈皮10 桑枝(酒炒)30 威灵仙15 五味子10 枳壳15 丝瓜络10 栀子12
服上方后,曾下矢气甚多,目前周身已基本不痛,仅右锁骨及腰略痛,盗汗(原先即有),舌红乏苔,脉结。转拟下方:
黄芪25 知母15 生地20 当归15 生龙牡各25 丹参20 桑枝(酒炒)20 浮小麦30 胆星12 陈皮10 枳壳12 泡参30 麦冬20 五味子10 三七15(吞)杜仲20 二剂
三十五. 要求略长胖一些
2009年3月某日,上午,在某地开一家缝纫店的宋某来找我看病。主诉是咳嗽,其余如饮食、睡眠均好,月经亦正常。她说话时都是笑嘻嘻的,看得出来心情特佳。主要原因是她的缝纫店生意兴旺,经营有方,许多顾主等着都要找她做衣服(主要是皮衣等)。而她隔壁的那家缝纫店却生意萧条,有时甚至还有一天都不开张的情况(隔壁那家的店面还要宽一些,租金也更贵)。宋说,在当地做缝纫衣服生意的,有好几家都做垮了,而自己这家却忙不过来,堆着做。几家开缝纫店的都是买的旧房,而自己买的是新房。她说自己很会说,喜欢与顾主交谈,也就更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
她原先很瘦弱,现在已经明显地长好了些,气色也正常。但她还是要求自己长胖一些,说自己目前的体重只有80斤,伸出手来看还是显得比较瘦,皮下没有多少肉。因此她要求我给她开一个中药方,使其略长胖一些,我答应了她。

点评

坐堂医实录(续五) 王昆文 三十六. 为透析患者诊脉 2009年9月14日下午在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29 20:47
2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28:24 | 只看该作者
(续上)

坐堂医实录(续四)

二十五.  他嫌药价太便宜
2004年11月,农民陈某,60岁,六天前他曾因口干苦、胃略胀、小便痛且黄等症来诊,服药一剂。今天来,小便已不痛,但仍胀急且细,解不畅利,舌苔黄腻有所化减。他一再要我给他“开好一点的药”,希望能早日治愈。我根据现症,仍给他开了一张清化湿热及利尿疏肝的药方。他拿去划药价,仅为6元。于是,他有些不满意地回来问我,说药价太便宜了,怎么能治得好病?他还说上一次的药价都是10元5角。我于是向他解释,治病的效果并不在于药价的多少,关键是要对症。最后,他才去抓药后离去。
二十六.  双脚发烧的老翁
2005年8月18日上午,一位姓张的老翁来看病。他虽然已有82岁,但头脑还是清醒的,能叙述其病情和回答询问。主诉:双下肢发烧,连及阴囊,半夜也要起来用冷水洗,洗后稍好受些。我凭经验知道这是由于痰阻经络引起的发热,故照拟一个下气开痰化热的经验方予之。本方出自《千金方》卷十六,另加了忍冬藤、知母、丝瓜络。
二十七.  为一中风老人出诊
2005年10月15日下午,我应邀去为一位患中风的老人出诊。患者87岁,约在三个月前突然晕扑而住院,被诊断为脑梗塞。今已出院约一月仍昏睡不醒,口不能言,且口张不合舌歪,呼之不应,手足僵硬,两肘呈弯曲状,要别人拍打后才能稍使变软而伸开,或时又不由自主地用力甩手不止,足大趾向上跷起成弧状,干咳。前一段时间曾咯过两次痰,但甚艰难,需家里人帮他从口中捞出。诊脉弦滑大而偏数。此肝风夹痰热上蒙,经络壅阻,机窍不灵之中痰重症也。幸其神智尚未完全丧失,偶尔尚能有一丝清醒,如我要他伸舌时,他能伸舌,但舌是歪的。
二十八.  右眼胞肿大如核桃
2006年3月19日,王某,男,93岁。因突然右眼胞肿大如核桃大,不能张开,右面颊亦肿,由其儿媳搀扶来诊。他的耳略聋,但头脑清醒,自己说他见到我为其孙辈开的处方,说开得很好,所以他相信我。我诊其脉滑,略兼弦数,舌右边有白腻苔,兼有咳嗽,平时或心中辣不适,即服速效救心丸可缓。
按:秦伯未编《中医临证备要》上说,眼皮肿,由于肺脾壅热上攻,或属脾虚兼有湿火。本病其肿在右,又兼咳嗽,应属于肺,显然痰湿较重而夹风热。治法宜燥湿化痰宣肺,二陈汤加味。

点评

(续上) 二十九. 即使瘫痪,精神不倒 王某,女,59岁,下肢瘫痪已将近一年。经多方治疗,近来恢复尚可,能扶单拐行走几里路。今日她从住处走到诊所用去40分钟。她说,她主要是靠精神不倒支撑自己,目前还可在家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23 22:5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3 06:02 , Processed in 0.0641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