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647|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研究面临三个无法回避、难以逾越的困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7-24 13:3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学文化评论》2012年第6期 梁茂新: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研究面临三个无法回避、难以逾越的困难,即中医脏腑的概念属性问题、中医理论中核心“概念”混乱问题和基于西医疾病辨证所属症状和辨证的虚拟性问题。其中既有中医理论自身的问题,又有学术界自行制造的麻烦。

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此具体提出的是两个,一个是脏腑的问题,一个是证的问题。

脏象学说:中医的脏象概念,源于解剖,而又高于解剖。是生理的、功能结构的单位,而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是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生理过程的集合。

中医五脏的初始概念,毫无疑问是对解剖学器官的认识反映,即所谓的“源于解剖”。但在数千年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其内涵被逐渐改变,机体诸多相关或相近的生理功能或生理过程被人为主观的划分归结到五脏名下,此时的五脏,即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概念,而是生理的、功能结构的概念。

如中医所言的肾,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肾,是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或生理过程的集合,具体言,是指泌尿、生殖、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的集合。肾阳虚的病理本质是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肾阴虚的病理本质是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

证的问题,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证的本质问题;一个是辨证论治模式问题;一个是与西医辨病论治关系的问题。

一、弄清证的本质,首先必须在宏观上弄清证与病因、病位、病性、症状之关系。中医的病因学,不是客观事实意义上的病因,大多是疾病发生的条件,中医辨证论治,实际诊治对象是病理状态(由病位病性组成),病理状态通过症状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症状(及舌脉面色等)特征改变,来定病位病性,并随证治之。

二、证是证,辨证论治模式是辨证论治模式。辨证论治模式是一种病症诊治模式、思维、程序:以病理状态为病症诊治过程的核心,定病位,定病性,定彼此轻重缓急标本转化关系,全方位、立体的、动态的审察判断机体病理状态或过程。单个证注重的是证概念内部诸要素关系,而辨证论治注重的是证与证之间的关系。

三、与西医病概念之关系:西医病的概念,认为疾病是病因作用下病理状态或过程的集合,病因是疾病的本质;而证的概念,核心是视病理状态为疾病本质,缺失了客观或事实意义上的病因诊断,同时在病理学层面,整体上偏重于病理生理学层面,缺失了病理解剖学层面的诊断。

在传染流行性疾病领域,病因单一而特异,原因决定结果,解决了因即改变了果,适用于辨病论治模式;在内伤杂病领域,多因多果,病因多发而非特异,因与果是非线性非正相关关系,原因可以产生结果,结果一旦产生可脱离原因而独立存在发展,治病因未必改变果,此时适用于辨证论治模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4
发表于 2014-4-6 14:15:36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4-5 22:38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本来五脏都是藏精的。后来变成肾藏精了。

现在见到的医书几乎都是晋唐以后的,其内容受五行学说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所谓五行学说,应该至少包含生克说。而从历史文献看,从洪范提五行到“谈天衍”(克说)到生说再到白虎观“统一认识”,前后经历了近千年,有很多生理认识应该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来,不一定与五行学说有关,但五行学说在当时的确提供了一个之前所无的理论框架把中医的经验知识组织起来。
43
发表于 2014-4-6 13:55:1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4-5 22:34
所以把生殖功能归到肾上去以当时的认识水平来说其实相当合理,至少比归到其他器官合理。---------------- ...

五行学说的介入肯定对中医对脏腑的认识有影响,但这影响我想主要是在五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在于每一脏本身的基本功能。

我认为古人对脏腑的生理认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不是解剖),我在前帖所述,基本上只是还原生活实践可以观察到的现象,算不上是思索(形而上),但这种可观察到的现象却可以是成为否定错误推论的事实根据。这里要注意一点:对某个问题(譬如生殖功能应属那个脏)要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需要的知识和力气(成本)可能很高,但如果有人提出一个可能的解答(生殖之脏无非就是五个中之一个),要证明这个答案不确所需花的力气相对来说可以少很多。如果一开始就假设生殖功能必来源于五脏之一,那古人从生活实践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必定偏向于将之归入肾。

至于“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这句话之前,应该是先有了对脏腑分别的认识:“藏(脏)者藏也”,藏什么先不说,古人应是首先注意到所有消化道器官(腑)的中空(“泄而不藏”)相对于肝脾肺肾的“实心”,即这两类器官结构上的差别。我再一次强调,这就是认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从表象通过形而上(抽象)得出脏腑类器官本质差别的认识过程,并不需要现代的解剖来达到。有了这个认识,才会有“藏什么”的问题,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猜想 ...
42
发表于 2014-4-5 22:38:4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4-5 22:34
所以把生殖功能归到肾上去以当时的认识水平来说其实相当合理,至少比归到其他器官合理。---------------- ...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本来五脏都是藏精的。后来变成肾藏精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猜三个原因:1,五行学说介入,五脏的划分成了五个生理系统。2,肾没事干,其他四脏有事干。解剖明显地可以看出来。3,肾的位置最隐秘。就和农村土财主一样,有点财宝尽量放卧室里。

点评

你查一查“不”的文字本义,也不是“没有”,  发表于 2014-4-7 10:29
张冠李戴,胡编乱造  发表于 2014-4-7 10:28
越解越曲,越描越黑。  发表于 2014-4-7 10:21
现在见到的医书几乎都是晋唐以后的,其内容受五行学说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所谓五行学说,应该至少包含生克说。而从历史文献看,从洪范提五行到“谈天衍”(克说)到生说再到白虎观“统一认识”,前后经历了近千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6 14:15
41
发表于 2014-4-5 22:34:14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4-4-2 10:40
我不同意上引这句话。我们可以说,古人没有对人腰/肾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解剖,至少没有文献可以支持此一 ...

所以把生殖功能归到肾上去以当时的认识水平来说其实相当合理,至少比归到其他器官合理。--------------------------------------------


我想不是这么个思索过程。解剖发现五脏,和把生理现象过到五脏,这中间可能有个阶段。
萧先生可能还记得,咱们讨论过《内经》和《伤寒论》的关系。用藏像学说解读《伤寒论》,是后世医家的事,不是内经、伤寒时代的事。
生理活动归结为五脏功能,大概也是类似的情况。关键点就是五行学说的介入。应该在董仲舒以后。

点评

五行学说的介入肯定对中医对脏腑的认识有影响,但这影响我想主要是在五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在于每一脏本身的基本功能。 我认为古人对脏腑的生理认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不是解剖),我在前帖所述,基本上只是还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6 13:55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本来五脏都是藏精的。后来变成肾藏精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猜三个原因:1,五行学说介入,五脏的划分成了五个生理系统。2,肾没事干,其他四脏有事干。解剖明显地可以看出来。3,肾的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5 22:38
40
发表于 2014-4-4 19:35:36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4-4-2 10:40
我不同意上引这句话。我们可以说,古人没有对人腰/肾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解剖,至少没有文献可以支持此一 ...

要弄清楚肾的意思,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简单的,中医讲肾,第一句都是肾藏精。然后如何如何,一条一条讲下去。把这些论述合起来一看,原来讲的都是精的作用,前面戴了一个肾藏精的帽子。把这个帽子去掉,全是精的事。换顶帽子,改成小肠藏精,还照样说的下去。


另一个方法就复杂了。肾者主水,肾者水藏,肾非皆肾也,左为肾右为命门,云天雾地,要费很多口舌。


您讲的解剖,尿道和精道,这些对联系肾和生殖、排尿这些生理是起了一定作用。但中医肾的理论实际上是很精妙的。不可能靠那点点解剖观察建立起来,


就以精道和尿道的关系讲,中医有句话,尿道开则精道闭,反过来也可以说。前者是从治疗湿热下扰引起的遗精中发现的生理。和现代医学的说法一样。后者可从性交时不能排尿观察出。湿热下扰引起的遗精,是常见病,小病。中医治的精的病大部分是大病重病。
39
发表于 2014-4-2 10:40:2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4-2 09:43
关于肾的糊涂账,说起来话长。咱们扯远点,慢慢说来。
肾,解剖发现了两个腰子,再没有细剖开看。中医出现了关于肾的一大堆论述,这些论述是在什么物质、什么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如果我们不探讨这个问题,肾就和上帝、女娲一样,成了来历不明的东西。

我不同意上引这句话。我们可以说,古人没有对人腰/肾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解剖,至少没有文献可以支持此一说法。但是,这不等于说古人对腰/肾没有与现代生理知识相符的认识。因为第一,从腰=肾这个中文的一般理解来看,古人对这个器官的认定不会与心肺肝胃肠等其他内脏混淆;第二,只要进过厨房处理过猪腰的人都知道,把猪腰一切开,就会嗅到一股其他内脏所没有、很强烈的气味,直觉就会联想到与尿液有关。当时的技术条件当然不可能把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的全部机制理清达到现代的水平,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古人只体验到尿液和精液似乎有个共同的出口,而精液又是生育所需,所以把生殖功能归到肾上去以当时的认识水平来说其实相当合理,至少比归到其他器官合理。

点评

所以把生殖功能归到肾上去以当时的认识水平来说其实相当合理,至少比归到其他器官合理。-------------------------------------------- 我想不是这么个思索过程。解剖发现五脏,和把生理现象过到五脏,这中间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5 22:34
要弄清楚肾的意思,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简单的,中医讲肾,第一句都是肾藏精。然后如何如何,一条一条讲下去。把这些论述合起来一看,原来讲的都是精的作用,前面戴了一个肾藏精的帽子。把这个帽子去掉,全是精的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4 19:35
38
发表于 2014-4-2 10:01:23 | 只看该作者
当别人说“人是天地精华所生”这个说法错了时,我反问,咱们改成天地糟粕所生如何?大家当然都不同意。


“人是天地精华所生”,这句话是真理。“生命的基本物质是蛋白质”,这句话也是真理。只是前一句粗略了一点而已。、
人类的认识总是不断进步的:
第一步,上帝、女娲造人。造人要有物质,黄土、尘土都算。
第二步,天地精华生人。进步了,随便的黄土不行了,要一种精华物质才行。
第三步,蛋白质构成生命,又进了一步,精华物质明确为叫做“蛋白质”的东西。


人始生,先成精。这是真理。因为,中医把生命最早形成的东西叫做精。可以叫做精的东西还有许多,现代医学有各种命名,咱们不管。中医古代中医没办法认识各种激素、蛋白质。可是中医知道有这些东西,知道造血、小孩子长个子、夫妻生孩子、人不怕冷、呼吸正常等等,都靠一些精华物质在起作用。这些物质这么好,当然要用最好的词来命名。就取名精。

点评

文言文的文字本义怎么成了现代文的文字本义?胡描胡解,今古大串帮,在玩穿越剧  发表于 2014-4-7 10:26
37
发表于 2014-4-2 09:47:0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肾的误会,就好像我对诸葛亮与孔明的误会一样。
36
发表于 2014-4-2 09:43: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肾的糊涂账,说起来话长。咱们扯远点,慢慢说来。


西方的几个主要宗教,讲人的起源,是上帝造人。中国的传说是女娲造人。两个传说的共同点有二:一,上帝或女娲是谁造的,没有说。二,造人都要用基本物质。好像都是土。到《西游记》的时候,孙悟空要变出一群小猴子,也得拔一把汗毛出来。


这两个共同点说明两个问题:一,人类的想象力是有限的,靠想象,人类没办法解决生命的起源这个疑问。2,生命都要在物质基础上产生,不能凭空产生。
中医对脏器的认识,也是在实有的器官上产生的。没有这个器官,就不会有这个认识。认识的对不对是另一回事。
只看见器官,还不可能产生一大堆医学理论。屠夫整天看动物器官,也学不成兽医。还要看各种生理活动、病理活动。
由此可知,各种科学的、不科学的理论,也都是在物质和物质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肾,解剖发现了两个腰子,再没有细剖开看。中医出现了关于肾的一大堆论述,这些论述是在什么物质、什么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如果我们不探讨这个问题,肾就和上帝、女娲一样,成了来历不明的东西。


中国古人没有细解剖,西医倒是细解剖了,可是西医没有发现有关中医肾内容的东西。这可以说明两点:1,此肾非彼肾。这个是现在中医的共识,只是现在的中医说话吞吞吐吐。2,关于肾的认识,另有途径。就是我提到要大家谈谈的。


前几年,有人攻击中医时说:中医讲人是天地精华所生,错了,生命的基本物质是蛋白质。--------大家聊聊,中医错了没有?

点评

我不同意上引这句话。我们可以说,古人没有对人腰/肾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解剖,至少没有文献可以支持此一说法。但是,这不等于说古人对腰/肾没有与现代生理知识相符的认识。因为第一,从腰=肾这个中文的一般理解来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2 10:40
35
发表于 2014-4-2 09:20:46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4-4-2 06:51
不大明白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尊重临床,我想不会有人反对。但如果遵循典籍,那典籍里不是有大量五行的“ ...

不好意思,是我前面说的不大清楚。


遵循经典,是对关于肾的内容讲的,还有要正确理解经典的意思。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基本形成以后,参合进来的。当初起了一点作用,到隋唐以后就有害无益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3 01:20 , Processed in 0.0551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