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0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培生老中医逝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8 11:2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8/08 11:28am 第 1 次编辑]

博极医源释伤寒悬壶七十济苍生
中医大师李培生驾鹤西去 被誉为伤寒界的一代宗师
发布时间:2009-08-8.5.18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记者唐晓安、实习生张璐、通讯员王少海、夏静)4日上午 8时 30分,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伤寒学家、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顾问李培生教授在汉与世长辞,享年96岁。
  李培生,1914年1月出生于武汉市蔡甸区一个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志存于医,师从百家,博采众长;早年悬壶乡里,名重荆楚;1958年湖北中医学院成立后,则前往执教,兼事临床。
  李培生坚持“医理重于文理,文字平正通达”的治学思想,力求用平实的语言来解释柯氏伤寒论,一生成就卓著。撰写的《柯氏伤寒论翼笺正》、《柯氏伤寒附翼笺正》、《柯氏伤寒论注疏正》,填补了我国中医学术空白;主编的《伤寒论选读》、《伤 寒 论 讲义》、《伤寒论》等,成为当代几乎所有中医学子必读教材。
  从医70余年,李培生医术精湛,医名卓著,医德高尚,被誉为伤寒界的一代宗师。2006年、2007年,年逾九旬的李培生仍在门诊行医号脉,每天接诊病人多达三四十人。
12
发表于 2009-8-13 10:34:55 | 只看该作者

李培生老中医逝世

沉痛哀悼!
感谢李培生老先生为中医药和人民的医疗事业做出的贡献!
11
发表于 2009-8-13 10:31:02 | 只看该作者

李培生老中医逝世

沉痛哀悼!
10
发表于 2009-8-9 16:31:06 | 只看该作者

李培生老中医逝世

沉痛啊,沉痛
9
发表于 2009-8-9 14:28:53 | 只看该作者

李培生老中医逝世

可惜啊  在西风凛冽的时代  失去李老  乃华夏之不幸也
8
发表于 2009-8-8 16:09:25 | 只看该作者

李培生老中医逝世

李培生老前辈的中医学术思想将不断为中医学子开辟学术进步的新境界————李老师安息吧!
7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2:00:13 | 只看该作者

李培生老中医逝世

医界几老成,造物无情,恸此日又弱一个
痛悼李老!
6
发表于 2009-8-8 11:57:00 | 只看该作者

李培生老中医逝世

    深切悼念,沉痛哀悼李培生教授!
  


5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1:49:46 | 只看该作者

李培生老中医逝世

96岁伤寒名家李培生辞世
家族世代中医,自创“上清定痛汤”等知名验方
96岁伤寒名家李培生辞世
家族世代中医,自创“上清定痛汤”等知名验方
儿子李家康:
失去的不仅是父亲,更是一个好老师
晨报讯(记者黎清)昨日上午,来自医药界和社会各界代表近千人在武昌殡仪馆送别一代伤寒学泰斗李培生。享年96岁的李培生于8月4日上午8时30分,因心力衰竭在家中安详辞世。
李培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伤寒学家,对传统中医药学,尤其是伤寒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湖北省中医学院第一代可承之师。他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研究开拓出许多新的领域,其创新性学术著作填补了中医学术空白。他在临床上善用经方治疗时病,极大地扩大了伤寒论方的适用范围,自创“疏肝利胆汤”、“温涩固宫汤”、“上清定痛汤”等知名验方。
李培生博览群书,15岁随父外出应诊,16岁时其父病逝,他便独自悬壶于汉阳城乡。从医70余年,李培生一直保持着谦虚好学的态度,他的这种学习态度也感染他的5个儿子,三儿子李家康目前是湖北省中医院针灸大师,另一个儿子李家庚目前是湖北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
昨晚9时,记者连线李培生教授的三儿子——湖北省中医院针灸大师李家康,他仍沉浸在悲痛中,对于父亲的去世,他一个劲说,不仅仅失去了一个好父亲,也失去了一个好老师。父亲是他医学的启蒙教师,也是大学时的班主任。
“‘敬人者,受人敬’,这是父亲经常教我们兄弟5人的话,今日我深有体会。”李家康告诉记者,当装有父亲骨灰的车从殡仪馆驶入汉阳近郊后,沿路约30里路都有市民为父亲送别,直到家乡索河镇金龙村。
“父亲中风两次,但书从来不离手,他熟读《内经》、《伤寒论》等医书,即使背个十天十夜,他可以一字不漏。”在对医书的钻研方面,李家康觉得自己还赶不上父亲。他说:“父亲不仅熟读,还能活学活用,教起书来也是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学生很能接受。”
在行医方面,李培生能医治各类疑难杂症,而且真正做到辨证施治,这是李家康一直在学的。因为是药三分毒,李培生在给患者治病时,坚持做到:药量少、药味少、奇效大。
“一服中药一般有10味以上的药材,但父亲坚持尽量六七味,尽可能在用量少的情况下给患者治病,而且疗效显著。”李家康说,这都与父亲取医书精华,擅于自我创新总结提高有很大关系。
据了解,就在今年7月,李培生教授用其毕生行医经验总结出版了67万字的《李培生医书四种》。
4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1:45:53 | 只看该作者

李培生老中医逝世

李培生医书四种
作者:李培生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页码:57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117117463
·条形码:978711711746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内容简介
《李培生医书四种》讲述了:李培生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伤寒学大师。他早年在我社曾出版过《伤寒论翼笺正》、《伤寒论附翼笺正》、《伤寒论注疏正》三本书,影响很大。先生晚年再著《温病证治概要》一书,现和为一册。此书倾注了先生毕生心血,其内容既注意传统的中医理论又能结合临床实际,对当前学习和研究《伤寒论》、《温病学》有参考价值。 目录
伤寒论注疏正
伤寒论翼笺正
伤寒附翼笺正
温病证治括要
方剂索引
……
[看更多目录]
--------------------------------------------------------------------------------
文摘
卷一
伤寒总论(14条)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校勘】此条宋本载于第7条上段。
【注】无热,指初得病时,不是到底无热。发阴,指阴证之阴,非指直中于阴。阴阳指寒热,无凿分营卫经络。按本论云:太阳病,或未发热,或已发热。已发热,即是发热恶寒;未发热,即是无热恶寒。斯时头项强痛已见,第阳气闭郁,尚未宣发,其恶寒、体痛、呕逆、脉紧,纯是阴寒为病,故称发于阴,此太阳病发于阴也。又阳明篇云: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斯时寒邪凝敛,身热恶热,全然未露,但不头项强痛,是知阳明之病发于阴也。推此则少阳往来寒热,但恶寒而脉弦细者,亦病发于阴。而三阴之反发热者,便是发于阳矣。
【疏正】此条《玉函经》载于大论全书之首,故周扬俊、钱天来诸家皆宗之,柯氏亦从其说,自有见地。盖伤寒大病,受则难知,而发则易辨。故因其病之发也,提纲挈领,执简驭繁,从其常见之证候中,以发热恶寒与无热恶寒,而总的有阴阳之辨。此与《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义,正相合拍,亦与仲景“撰用”之旨相符。惟发于阳、发
于阴之义,有释为阳病阴病者,如黄铉《活人大全》;有以三阳三阴之病为解者,如程郊倩《伤寒论后条辨》;更有重在太阳表病,而以风伤卫气为阳、寒伤营气为阴者,如喻嘉言之《尚论篇》;而柯氏此注,则据“太阳病,或未发热,或已发热。”已发热,即是发热恶寒;未发热,即是无热恶寒。众说纷纭,莫知所衷矣。窃思阴阳为伤寒(包括杂病)辨证之纲领,论治之准则,自非仅为太阳表病一证立法。故发于阳者,邪入三阳经而发病也,而太阳表病自在其中,所谓“阳胜则身热也”;发于阴者,邪入三阴经而发病也,自亦统括少阴里病而言,所谓“阴胜则身寒也”。亦即《外台》“发于阳者,可攻其外;发于阴者,宜温其内。发表以桂枝;温里以四逆”是也。柯氏此解,不仅义太狭隘,且与列诸大论篇首之旨不合,僭为正之。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8月08日 11:47am 时添加 -=-=-=-=-
图书名称:李培生医学文集
基本信息

出 版 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1-1
字  数: 297000
版  次: 1
页  数: 369
印刷时间: 2005/01/01
开  本:
印  次: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6728133
包  装: 平装

作者:未知
市场价: 25 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和伤寒学家李培生教授公开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汇编,基本反映了李老的学术思想和独创的临床诊疗经验。本书可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阅读参考,可启迪后学,将对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扬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书目录
医论选萃
《伤寒论》的读法
伤寒十辨
论《伤寒论》中之病与证
《伤寒论》合病并病证治规律探讨
试探《伤寒论》证治之常与变
《伤寒论》六经证治之异同辨
略论《伤寒论》六经证候之传与不传
谈谈《伤寒论》之法外有法
谈《伤寒论》中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试论《伤寒论》同脉异汉与异脉同治
论《伤寒论》中之肪与治
标本学说在《伤寒论》中的具体运用
伤寒方可治杂病论
论《伤寒论》中之制方有大小
试论《伤寒论》中恶寒发热的证治
略论《伤寒论》中之烦躁
麻杏类方治疗疑难杂病的经验
谈《伤寒论》结胸三方的临床运用
谈“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用炙甘草汤
附子汤的临床运用
辨《伤寒论》厥逆的证治
辨治阳结阴结的经验
谈理中汤(丸)之主证、方义与临床应用
谈厥阴冷结证与治法
脏厥与蛔厥及二者兼见证的辨治
略论《伤寒论》之汗
汗法的运用和体会
吐法的临床运用与体会
运用下法治疗膨胀的体会
…………
医案医话
医事余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8:44 , Processed in 0.0711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