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86|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伤寒论》中的伤寒、中风非指病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30 13: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伤寒论》中的伤寒、中风非指病邪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马文辉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一部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的外感病学专著。其创立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成为中医学科的特色,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
《伤寒论》中许多概念是仲景借用《内径》的,但其内涵已部分或完全进行了修订。后人却仍然沿用《内经》的观点,造成了对《伤寒论》的许多错误理解。
一、伤寒并非伤于寒邪
古人称外感热病为时病,即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疾病。以时间命名、归类外感热病的方法是中医的重要特点。其中节序与时病的发生即病因关系密切,如伤寒、温病、中风、湿温、热病、风湿等以五运六气之风寒暑湿燥火来命名疾病(《内经》、《难经》、《温病条辨》)。仲景否定了以六淫命名疾病的方法,代之以临床症状表现加以命名。凡是以“发热”和“恶寒”为主证的外感病统称为伤寒,其他叫做杂病,并另外命名。如霍乱、结胸、黄疸、藏结、疟疾、阴阳易等。仲景的杂病概念仍然是外感病,而非后世所谓的内伤杂病。《孟子》说:“受本不知,时发而受。”病人究竟感受的是何种病邪?实际是由病人的临床表现决定的,而不是季节。《伤寒论》条文中的“伤寒×日”即今天病历主诉:发热、恶寒×天。《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由于其强调伤寒是以发热为主证的热性病,因此,《热论》中就只有热实证。后世温病学派受其影响,创卫气营血辨证,也只有热证。临床实际中,外感病既有热实,也有虚寒。因此,后世形成所谓的“寒温”之争,实由对外感病的命名造成的。
二、伤寒、中风证并非一个方证
在六证和方证之间还有一个类概念叫“类证”,后世也成为“类方”,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柴胡汤类……。仲景借用了伤寒、中风、风湿、温病等名称,如同借用太阳病、阳明病六病名称一样,内容和《内径》完全不同。太阳病伤寒即太阳病麻黄汤类证,共同脉证为: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太阳病中风即太阳病桂枝汤类证,共同脉证为: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太阳病温病即太阳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类证,共同脉证为:发热而渴、不恶寒、反恶热;太阳病风温即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类证,共同脉证为 :           发热而渴、汗出、脉洪大;太阳病风湿即桂枝附子汤类证,共同脉证为:发热恶风、汗出、骨节疼烦(热)、掣痛不得屈伸。
恶寒和恶风的鉴别:二者皆为自觉症,恶寒是加衣被而寒冷不减,恶风是得衣则寒减,遇风则加重。
干热和潮热的鉴别:二者皆为他觉症,发热无汗为干热,发热汗出为潮热。桂枝汤证的发热汗出,热度不高,为翕翕发热;承气汤证的发热汗出,热度极高,为蒸蒸发热。
汗出而喘,无大热(不恶寒,反恶热)与无汗而喘,发热恶寒的鉴别:一为太阳病温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证,一为太阳病伤寒麻黄汤证。
汗出而喘,无大热(不恶寒,反恶热)与汗出而喘,发热恶风的鉴别:一为太阳病温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证,一为太阳病中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发热恶寒,表有热(热在皮肤),里有寒(寒在骨髓),或四肢厥冷(寒在皮肤)而里有热(热在骨髓)脉浮滑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鉴别:一为太阳病温病白虎汤证;一为太阳病中风桂枝汤证。
发热恶风,汗出口渴或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鉴别:一为太阳病风温白虎加人参汤证;一为太阳病中风桂枝汤证。
发热恶风,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与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的鉴别:一为太阳病伤寒麻黄汤证,一为太阳病风湿甘草附子汤证。
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与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的鉴别:一为太阳病中风桂枝加附子汤证,一为太阳病风湿桂枝附子汤证。
发热不渴,恶寒无汗,咳而微喘与汗出而喘,无大热口渴(不恶寒,反恶热)的鉴别:一为太阳病伤寒小青龙汤证;一为太阳病温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证。
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与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的鉴别:一为太阳病中风桂枝加葛根汤证;一为太阳病伤寒葛根汤证。
[/watermark]
19
发表于 2016-9-21 22:49:47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9-21 15:07
病人究竟感受的是何种病邪?实际是由病人的临床表现决定的,而不是季节。

——应当是“临床医生判断病人 ...

因此,“病邪”不是病因,是病机。
18
发表于 2016-9-21 15:07:12 | 只看该作者
病人究竟感受的是何种病邪?实际是由病人的临床表现决定的,而不是季节。

——应当是“临床医生判断病人究竟感受的是何种病邪?实际是由病人的临床表现决定的,而不是季节”。

这样是否为妥,供参考。

点评

因此,“病邪”不是病因,是病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1 22:49
17
发表于 2016-9-21 15:04:59 | 只看该作者
仲景否定了以六淫命名疾病的方法,代之以临床症状表现加以命名。凡是以“发热”和“恶寒”为主证的外感病统称为伤寒……

《伤寒论》条文中的“伤寒×日”即今天病历主诉:发热、恶寒×天。

——正解。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16:54: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中的伤寒、中风非指病邪

内经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岐伯对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黄帝又问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甚。则生热也。此可见人病伤寒。皆系热证。或疑其所伤非热。要其寒气既传于内。无有不郁而生热者。故人之热病虽多。惟伤寒之热。其热为最。方寒之初感也。扪其人之头额肢体。其肌肤烙手而热如火。及寒之深入也。候其人之口鼻呼吸。其出气熏人而热如蒸。甚则面红目赤。鼻干唇焦。齿燥舌裂。喜露手足。裸身体。渴欲饮水。溺浊而赤。便焦而黑。凡人身表里上下。无处非热。又何有于寒哉。内经中论伤寒。反以热病名篇。即此意也。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凡风湿温热。皆得谓之伤寒。则知其名虽为寒。其实非真寒也。汉张仲景着伤寒论。凡温暑风湿疟痢。时行疫毒之气。多杂其中。其意何也。彼盖以以上等证。皆系热病。人患热病。多传经。故凡传经之热病。经云皆伤寒之类也。其论中所不解者。三阴经真寒证。不由阳经传入。并非内经所云热病。亦列于传经热病之中。使后之学人。寒热不明。阴阳错误。其为害可胜道哉。金时刘河间集伤寒标本一书。只分汗下和解法。置温中之例不论。其于麻桂等汤中。类加知母石膏黄芩等药。更于柴胡白虎承气等汤外。复制天水散。凉膈散。甘露饮。解毒汤等。辄投以三黄三石等。苦寒甘辛凉解之药。至仲景所用干姜乌附桂心吴茱萸等汤剂。并未言及。此岂患病之人。再无阴寒之证者邪。但既曰伤寒。皆是热病。当如内经中所云也。自丹溪朱氏出。始云仲景论伤寒矣。而未及乎中寒。曰伤曰中。不闻有议。愚今祖丹溪之意。凡仲景中寒之条。混于伤寒中者。悉为标出。另作一书。名曰中寒论。其余温暑诸病。虽各因证分别。要其病名。皆曰伤寒。何也。以其病皆热病。皆传经者也。爰集古今诸名家之说。附以管见。为着伤寒非寒论。其中间有缺略。当俟后之君子。起而补辑之。

-=-=-=-=- 以下内容由 mawenhui33662007年11月23日 04:55pm 时添加 -=-=-=-=-
辩伤寒非寒病论 <<伤寒论辩证广注>>
15
发表于 2007-8-16 18:40: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中的伤寒、中风非指病邪

根据圣济经曰:如寒为本。气候言。即六经为标。何也?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8:11:2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中的伤寒、中风非指病邪

祛风、散寒、除湿、润燥、清热皆改变机体病理状态,非病因治疗,乃病机阻断。
13
发表于 2007-8-16 14:16: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中的伤寒、中风非指病邪

风、寒、暑、湿、燥、火。为六因。何也?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7:05:1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中的伤寒、中风非指病邪

中医的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不是病因,而是病机。
11
发表于 2007-8-9 22:55: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中的伤寒、中风非指病邪

根即原。本即因。经即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1 19:44 , Processed in 0.0527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