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02|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首届三部六病论坛暨《伤寒论》诊疗技术推广培训班圆满结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7 18:0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首届三部六病论坛暨诊疗技术
推广培训班在我院举办
2009年11月21日到25日,首届三部六病论坛暨诊疗技术推广培训班在我院举办。山西中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俊龙教授,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徐黎明少将,山西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文渊局长,山西中医学院原副院长王世民教授,我院魏中海院长,冯明副院长,出席了开幕式会议并作了讲话。会议由冯明副院长主持。
我院魏中海院长在欢迎词中表示,作为一所年轻的三级甲等中医院,近年来,我院在积极引进中医人才,发挥中医特色,加强重点专科与专病专科方面做了积极的工作。三部六病诊疗技术原于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独特的诊疗思想与方法。已故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研究《伤寒论》的基础上,用《伤寒论》的思维方法,针对现代亚健康以及疑难杂症和慢性病而创立了整体协调疗法,具有诊病思路明确、治疗简便易学的特点。三部六病诊疗技术帮助广大中医工作者和临床医师拓展了诊断和治疗思维,得到中医同道的普遍认可,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他指出,通过本次培训研讨,不仅可以更广泛的传播三部六病学术知识,也必将对三部六病深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山西中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俊龙教授在讲话中指出,三部六病诊疗技术既有理论的突破,又有临床的疗效,是一门独特的、新的中医学流派。第二中医院的领导富有远见卓识,不仅在医院成立了三部六病学术研究室,而且还承担了国家级的技术教育项目。三部六病便于学习,便于运用,便于掌握,希望通过培训班的学习和论坛上的交流,有更多的同志了解和掌握这门技术,造福广大患者。
山西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文渊局长在讲话中指出,参加会议的各位都是中医药界的精英,济世救人的楷模,大家不仅负有救治患者的责任,更有引领社会历史道德发展的责任,他表示,三部六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临床理论体系,希望各位专家能够无私地拿出自己独到的中医特色、经验和技术与大家交流与分享,用中医药为人民服务。
三部六病的传承人之一,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徐黎明少将表示,山西太原是刘绍武老师创立三部六病学说的发祥地,三部六病事业历经几十年的孕育,萌芽,成熟以及发展,在论文著作、科研、人才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但是三部六病学术研究任务依然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这更需要大家继续团结奋进,共同努力。
三部六病论坛暨培训班上,有年过七旬的老者,有二十出头的青年,有海南、广东、辽宁、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北京等地远道而来的学子,有我省各地的基层医师。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学员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培训班在浓浓的学术氛围中进行。中日友好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著名伤寒论研究家冯世伦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黄煌教授,太原市中医药学会秘书长王镜主任医师,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惠生主任医师,宿明良主任医师,郭维峰主任医师,胡连玺主任医师,我院三部六病研究室马文辉主任等分别作了精彩的专题学术报告和学术答疑。与会专家就三部六病医学的发展方向,方法论基础等各个方面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
在闭幕式上,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郭维峰主任医师、刘惠生主任医师及三部六病研究室马文辉主任医师分别作了讲话,大家一致表示,通过参加论坛暨技术推广培训班,使大家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术,开拓了思路,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最后,我院冯明副院长宣布首届三部六病论坛暨诊疗技术推广培训班圆满闭幕。
[/watermark]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0:48: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首届三部六病论坛暨《伤寒论》诊疗技术推广培训班圆满结束

三部六病全息方
晋中市中医院 赵卫星

一、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
三部六病全息方就是中枢汤,是刘老晚年所命名的一个处方。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中枢汤处方:
柴  胡15克    黄  芩15克    苏  子30克    党  参30克   
川  椒10克    甘  草10克    大  枣10个    丹  参30克   
百  合30克    乌  药10克    瓜  蒌30克    郁  金15克  
五味子15克    牡  蛎30克    石  膏30克    桂  枝10克
大  黄10克    白  芍30克    陈  皮30克
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   
原文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调胃汤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调心汤是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
二、三部六病全息方的理论基础。
刘老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现在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咱们这个方子,这个理论就是生物,全息论。
生物全息论这个概念,是我国学者张颖清提出的。张在研究生物的整体与相对独立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时,发现生物相关性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即生物的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整体相似,它贮存着整体的信息,是整体的相对缩影。生物体的每一局部,甚至细胞,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如基因),用植物的局部组织,可以培养成整株植物,一些低等动物可以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现代克隆枝术可以用体细胞培养出与原本体相同的高等动物等等。既然生物体的每一局部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人体患病,即使重点在局部,这一局部已经含有整体因素,也就具有了整体疾病的性质。
全息论之所以能诞生在我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中医学的影响。中医学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全息论思想,人做为一个小宇宙,是生物界的全息元,在中医的诊断、治疗中,充满了全息思想。
由于每一局部都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所以每一个局部病证全身反映同时出现,只不过是在一个很微观的部分得以表现而已。
中枢汤的组成就体现了系统整体的治疗。因为在三部中,气血是一个整体。所以中枢汤中选择了调神汤协调整体的气血,在调神汤中寒温并用、补泻并行、升降共施、收涩共用。使整体的气该开则开、该降则降、该出则出、该入则入。气行则血行,气调则血调,所以整体的血该通则通、该藏则藏、该统则统。
三部系统中,表部以肺为主导,里部以胃为主导,半表半里部以心为主导。婴儿出生的第一声哭,是肺的功能,因哭使肺接触后天的空气,开始呼吸,人有了后天的呼吸,气血才能循经脉运行。肺似压气机,心似压水机,心肺的机能不能停,一旦失常,或发生病变,或导致死亡。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既虚,则三部俱无生气。所以三部中主导的调节应该是调肺、调心、调胃,由于调心汤中有百合、乌药、五味子等调肺的成分,所以就不再选择调肺汤,而只选择调心、调胃。
人体三部中的各组织、器官,形状不同,功能各异,但其本质是一致的———生物全息率。
人体各解剖组织器官是为了一定的功能目的而组织起来的,不同器官的分别形成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目的。但辩证法不承认任何绝对孤立的观点,每一器官的功能虽有一个是主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同时各不同器官之间虽各有分工,也不是毫无共同之处。   
人体从一个全息胚即受精卵开始发育,在发育过程中细胞逐步分化。一个全息胚内有各种细胞成分及其功能,最初是彼此均衡的,但全息胚的分裂增殖打破了这种均衡性,使得分裂后的每一种细胞在某种细胞成分上占有优势(功能上亦是如此),于是这种细胞便有了发展这种优势的可能,其结果是使该细胞向某一方向发育。•不同种细胞分别向不同方向发育,彼此差异便越来越大,这就是分化。分化的结果,某类细胞在某种成分上占有绝对优势,而其他成分则被抑制到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具有某种占绝对优势成分的细胞,其功能即以该种细胞成分的功能为主,从而形成功能特化。例如细胞膜占绝对优势的细胞主要承担内外物质的交换,尤其是气体的交换,这就是肺泡组织,再如以肌蛋白占绝对优势的细胞主要承担运动的功能,这就是肌肉组织等等。然而,分化了的细胞虽各有显著差异,但其基本结构成分是:相同的。并不是只有肺泡才具有气体交换能力,所有细胞膜都具有这种功能,并不是只有肌肉组织才具有运动功能,所有细胞内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量的肌蛋白,它们在细胞
内物质的转运或细胞运动中都有重要作用。这就是说;每一个分化了的细胞不仅保留了其胚胎时期的全部信息。而且包含了已经分化了的其他各种细胞的全部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某一细胞成分为基础的功能,一方面由某一特化了的器官来承担,另一方面它同时存在于整体的所有细胞中。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到“泛器官”的影子。因而如果以某一特定功能为系统单位,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有一个功能密集中心,这就是特化器官,同时又弥漫于全身。现代生理生化学已经从内分泌角度发现了这种全息现象的存在。人们发现,许多激素的分泌虽然以分泌腺的分泌量为最多,但在一些非分泌腺器官中也具有这种分泌功能。人们已经发现,像心脏,肺脏、脑组织这样的细胞也能分泌一些作用于水盐代谢的激素。因此人们惊呼,器官界限正在消失!
其实,器官的特定功能是不会被抹煞的。不同器官功能分工的界限并不会完全消失,只是不要把这种界限绝对化。不同器官之间既有分化造成的差异,又有全息保留所具有的共性。细胞分化与全息保留是辩证统一的,因而作为某一功能系统概念来说,也是以一定的解剖结构为中心,同时又贯守一身上下,是既定位又不定位的辩证统一。
这个本质用三部六病理论来讲,就是在整体气血引导下的三部的正常运行。这种正常运行,需要协调、需要平衡、需要通畅。不协调即为病,不平衡即为病,不通畅即为病。但这种不协调、不平衡、不通畅,在三部系统中不同的组织、器官中有不同的表现,这种表现是现象,不协调、不平衡、不通畅才是它的本质。治病必求于本,就是求于这种本质,本于全息。作为全息方使用的中枢汤正是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全息方的治疗是“辨本论治”,正如明代张景岳所说:“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一拔其本,诸证尽除矣。”
在三部六病学说中,中枢汤是最符合人体自身调节规律的一个方子。中枢汤极大地调动起了人体的系统调节功能。使人体该热的地方热、该寒的地方寒、该补的地方补、该泻的地方泻、该调的地方调、该通的地方通。中枢汤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中和。
三、从三部六病看人体的中枢之机-
刘老命名为中枢汤含义深刻,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在六经辨证中,少阳为阳枢,少阴为阴枢;在五脏辨证中,脾胃中土为枢。但中枢汤中“枢”的含义,比古人所讲的都广泛,都深刻,它是在生物全息论的指导下讲“枢”,这个“枢”的关键,在整体的气血,在三部的心、肺、胃。
健康的根本在这里————健康中枢。中枢失中一分,病邪内侵一寸。
疾病的根本在这里————疾病中枢。百病之源,百病之根,百病之本,百病之始。
人体保健的根本在这里——保健中枢。保护了整体的气血,保护了心、肺、胃,就保护了整个人体。
疾病向愈的根本在这里——向愈中枢。
四、三部六病全息方的临床应用
刘老晚年临证用中枢汤最多,许多不同的疾病都用中枢汤加减治疗。特别是在症状复杂,头绪繁多,久治不愈,辨证有一定困难时。
刘老经常讲:没有整体的协调,便没有局部的改善。这是三部六病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实际上刘老晚年广泛应用中枢汤,是运用系统的协调,而没有系统的协调,就没有整体气血的改善,也没有局部的改善。
中枢汤做为全息方来用,升降上下,出入表里,其作用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内外妇儿皆可应用,用之得当,疗效卓著。
临证加减
1  吐酸:用左金丸镇吐制酸(吴萸3克  黄连18克 )
2  吐酸烧心:二黄汤(吴萸3克  黄连18克  大黄6克  干姜3克)
3  噫气:枳实芍药散(枳实10克  芍药20克)
旋复代赭石汤(旋复花(包)9克  代赭石15克  生姜9克  制半夏9克  炙甘草6克  党参9克  大枣4枚。)
4  舌苔白腻:陈皮15克  草果6克  藿香10克  梹榔10克
5  大便干:芦荟3克  瓜蒌仁10克
利肠汤:(白芍30克  芦荟3克  威灵仙10克  甘草10克)
6  大便稀:苍术15克  葛根15克
7  便血:槐花15克
8  蛔虫:梹榔10克  榧子15克  川椒10克  使君子15克
9  脘痛:枳实芍药散(枳实10克  芍药20克)  川楝子30克
10  少腹冷痛, 腹胀痛:三核二香汤(川楝子30克  橘核30克  荔枝核30克  木香10克  小茴香10克)
11  消化道出血:仙鹤草30克
12  感冒:葛根30克
13  鼻炎:葛根30薄荷10克
14  咳嗽:瓜蒌30克  杏仁10克  桔梗15克或加梨
15  胸痛:瓜蒌30克
16  血压高:夏枯草30克
17  脉虚细:生脉散(党参2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5克)
18  脉滑:白虎汤(石膏30克  知母15克  甘草10克  粳米10克)
19  脉有散状:生脉散(党参2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5克)
20  脉聚关、上鱼际:柴膏汤(小柴胡汤加石膏30克  牡蛎30克  桂枝10克  车前子30克  大黄5克)
21  舌有瘀斑:桃仁承气汤(心功能不好者勿用)
22  心悸:牡蛎30克  五味子15克
23  心烦:豆豉10克  栀子10克  牡蛎30克
24  小便不利:车前子30克  滑石15克
25  尿血:小蓟15克  生蒲黄15克
26  浮肿:决渎汤(黄芪30克  郁金15克  银花30克  丝瓜络15克  车前子30克白茅根15克)半决渎汤(黄芪30克  银花30克  丝瓜络15克)或茯苓15克  车前子30克  或加冬瓜皮15克  西葫芦15克
27  肢麻:黄芪30克  桑枝10克
28  肢痛:葛根30克  王不留30克  威灵仙15克  伸筋草10克  海风藤15克
29  腰痛:葛根30克  川断30克
30  扭伤:桃仁承气汤(桃仁10克  大黄10克  桂枝10克  芒硝10克  甘草10克)
31  肿物、肿瘤:攻坚汤(夏枯草30克  牡蛎30克  王不留30克)
32  脏躁:甘麦大枣汤(炙甘草6克  淮小麦或浮小麦30克  大枣10枚)
33  皮疹:祛风利湿汤(苍耳子20克  浮萍20克  土茯苓20克  苦参20克)
34  失眠:珠砂2克  珍珠母15克  炒枣仁30克
35  畏冷:身冷加附子5克,肢冷加桂枝10克
36  手足心热:地骨皮30克  白薇15克
37  耳鸣:磁石30克  代赭石15克
38  目昏:茺蔚子10克  决明子30克  白蒺莉30克  沙苑子10克  青葙子10克
39  色素沉着:红花10克  桃仁10克
40  白带:白果30克
41  月经淋漓不止:生蒲黄15克
42  久病阴虚:竹叶石膏汤(竹叶6克  石膏50克  半夏9克  麦门冬20克  人参6克  粳米10克  甘草6克)
43  头项痛:葛根30克
44  癔病:本方合甘麦大枣汤(甘草10克  小麦60克  大枣30枚);
45  精神分裂症:本方加远志6克  菖蒲10克  郁金15克  
46癫痫:本方加钩藤30克  远志6克  菖蒲10克  珍珠母30克  地龙10克     .
有狂或瘀血者,本方合桃仁承气汤。    -
47  共济失调c本方加远志10克  郁金15克  王不留30克  
48  脊髓空洞症:本方加黄芪120克  葛根120克  王不留30克
49  美尼耳氏综合症:本方加六神丸。   
50  高血压:本方加夏枯草30克  ,
51  慢性腰背关节疼痛者:本方合葛根汤(葛根  麻黄  桂枝  白芍  川椒  甘草  大枣)
52  腹胀痛者:本方合三核二香汤(橘核  荔子核  川栋子  小茴香  木香)。
53  输卵管炎:本方桃仁30克  王不留30克  当归15克。
54  卵巢囊肿:本方合攻坚汤,加桃仁 30克  小茴香30克   川栋子15克
中枢汤本身无定性,佐之以热则热,佐之以寒则寒,佐之以补则补,佐之以泻则泻,佐之以散则散,佐之以收则收,佐之升热则升,佐之以降则降。所以中枢汤临床应用的关键,在于药量的变化,在于药味的增减。所以需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中枢汤融合了经方、时方的精华,能使正气无损而邪气得释。临床上若能灵活应用,有百发百中之效。所谓“大气一转,百病皆愈”。
五、病案举例
病例一,梁某,女,26岁,因劳累,情绪不佳出现胃痛,服各种西药及中成药均不见效。做胃镜无溃疡病等。其父邀诊。见床前摆满各种胃药,其父日:药都吃遍了,为何不见效呢?诊其脉微聚关,观其舌,质红苔微腻。由于胃痛已久,面色微黄,疲惫无神。久治不愈,诸药无效,遂处以中枢汤,一日三次,每次配服三九胃泰一包。将三九胃泰直接冲入滚开的汤剂中,温服。三日后,患者胃已不疼,但满嘴起口疮,可见病邪已由内达外,原方继服,又用银花、连翘、公英、地丁煎汤频频漱口,一周以后,口疮亦愈。
病例二,金某,女,13岁,淋巴癌,在山大三院做化疗。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化疗费用太高,家人欲请中医治疗。余诊时,孩子因化疗已脱光了头发,面色晃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上鱼际,遂处中枢汤合攻坚汤,嘱服四个月,患者服药半年,病愈。至今随防未复发。
病例三,赵某,男,16岁,学生,性格内向,因老师批评几句,心中不快,郁而不舒,家长也没有及时疏导,十几天后,形成“精神病”狂躁不安,语无伦次,昼夜不息。送到精神病院,电击一次后,症状未减,反增恐惧。父母急带叫孩来余处诊治,余诊脉未完,孩子就跳了起来,跑到院子中间,大喊大叫。此时,吾劝其父母不要着急,可用中药慢慢调理。遂处中枢汤加珍珠母,钩藤,石菖蒲,胆南星。断断续续服药半年,突然有一天,开始泻,一日泻十六、七次,经常来不及登厕而遗屎于裤内。泻了半个月后,孩子方清醒过来。后又坚持服药半月而愈。
六、结论
全息的意思就是说,局部也是一个小系统,这个小系统是脱离了局部结构的表面,深入到系统的本质。全息方药理论体系则把人体疾病,当成是全身整体疾病在局部的体现。故调治全身,治疗整体而达治愈疾病的目的。它从更广更深的层次直指疾病的本质。
中枢汤作为全息方来使用,是真正从生物全息的高度来认识人体整体的协调,持中守一而治百病。比用小柴胡汤来协调整体又进了一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11:54: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首届三部六病论坛暨《伤寒论》诊疗技术推广培训班圆满结束

大承气汤的使用体会
闫云科

大承气汤为阳明病之治方,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何谓胃家?由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至肛门,一条粗细不匀,弯曲不等的空腔器管组成。其功用,《素问• 经脉别论》云:“胃者,水谷之海。” 海者,无风三尺浪。凭借三尺浪,维持流而不滞,降而不逆,通而不塞之状态,行仓廪之官、受盛之官、传道之官之职,也就是摄取食物,消化水谷,吸收精微,排泻糟粕之功能。何谓胃家实?即胃家邪气亢盛也。
一、胃家实之成因
1、根据《伤寒论》所述,由太阳、少阳传来,或治疗不当、或误治而成。如185条“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181条“太阳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亡津液,胃中干燥,因属阳明”,及265条“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胃也。”
2、阳明自病。素为阳盛体质, 里有热,或宿食, 邪热宿食相结, 成为里热实证。
经观察,成因之一少于成因之二。日前,经济富裕,市场繁荣,独生子女任性,顿顿离不开膏脂厚味,干炸食品,膨化小吃天天充填胃家。还有特殊人群,日日以酒为浆,以肉为粮,吃公家,吃当事人。饮食自倍,肠胃焉能不伤。胃家受病,传道闭塞,仓廪壅结,乃致多气多血阳盛之腑,化热化燥,或与外邪相结,遂成阳明腑实。
二、承气汤使用标的
承气汤的使用,如果只限于日晡潮热,独语如见鬼状,循衣抹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自利清水,色纯青,及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等症状,承气汤无异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其用武机会恐少之又少。若等胃中有五六枚燥屎时,大承气汤则将永无出头之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河与海相通,肠胃和六经互贯,六经经络遍布全身,故遵照此说,凡有余之病证,皆可通过荡涤肠胃、通腑闹海以畅六经。
学访先贤运用经验,结合自己临床实践,有下不宜慈(给足用量)、下不宜缓(急下存阴)、下不忌虚(扶正祛邪)、下而勿损之主张。临床运用以脐腹胀满, 疼痛拒压, 潮热汗出, 不大便, 舌苔黄燥, 脉沉有力为标的。
1、腹满痛拒压:滿痛部位以脐周为中心,上至中脘,下至关元,充实胀满,腹壁坚硬,按之烙手,呼痛拒按。燥屎形成者,指下磊磊,历历可数。或仅心下拒压,或脐左、或脐右腹直肌外缘拒压。
2、潮热汗出:申酉时高热,谓之潮热。为阳明病之固有热型。39c以下不能谓潮热,然亦有昼夜皆热者,亦有体温如常者。
阳明里热炽盛,蒸逼津液外渗,其特点为质粘臭秽,连绵不断。津伤甚者仅手足濈然汗出,为急下之症。然汗出一症,须辨识其为白虎加人参汤证之汗?生脉散证之汗?抑或四逆加人参汤证之汗?此三证性质与承气汤证有霄壤之别,误用之则凶危立见。手足濈然汗出,亦有阳明、太阴之分,属阳明者,其汗热,其尿短赤;属太阴者,如191条所述小便清白,大便初硬后溏,其汗凉。若误下之,必哕或利不止。
3、大便:多日不便;或大便硬,便时艰难;或乍难乍易;或下利清水,或色青黑;或便前腹痛、便后自止;或矢气者。
按:李翰卿《伤寒讲义集要》云:“诊查燥屎之方法,主要是依靠腹诊,凡有燥屎者腹脐部必然拒按,陆氏云:‘绕脐痛者,燥屎在横结肠也’,或腹中有坚硬之粪块,可以触知。”
4、舌苔:舌苔黄、黑、燥裂,或有芒刺者;或黄燥厚腻;或无苔(在积食证见之);或口气袭人者。
5、脉象:迟脉;弦脉;滑数脉;洪大有力;弦长脉;聚关脉;伏脉;或六脉皆无、但足背冲阳脉大而有力者。
此外,神识方面:有神昏谵语、独语如见鬼状者;狂乱不识人者;循衣摸床、惊惕不安者;口噤齘齿者;烦躁不宁者。
按:独语如见鬼状,循衣摸床等症状,李翰卿《伤寒讲义集要》指出,与脑部本身发炎的脑证状,即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紫雪丹、清宫汤的脑证状完全不同,临床时必须和这些方子证状辨别清楚。二者病因一在胃一在脑,治法各异也。
头目方面:有额部胀痛者;满头剧痛者;或晕痛者;额部汗多者;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直视者;畏光者;闭目如睡状者;目黄者。
按:目中不了了是病人视物不明了之谓。李翰卿《伤寒讲义集要》云:“看见目不了了的证状,知道这是脑病的开始,知道脑病会引起心机能的变化、或呼吸的停止,可赶快想出釜底抽薪的办法。”是以须急下之。
饮食方面:有口燥咽干,渴欲饮冷者;不能食者;不欲食者;嗳腐吞酸者;不消食者。
四肢方面:手足濈然汗出者;扬手掷足者;手足俱冷者;脚挛急者;右髀有筋挛掣、右膝外旁痛者。
睡眠方面:有昏睡不醒者;卧不着席者;因肚腹满痛不能仰卧者。
呼吸方面:喘息短气者。
小便方面:小便不利,短赤,发黄。
还有跌打损伤、骨折、烧伤、手术后等,大便不通,或数日不便,往往被病家、医生所忽视。而畅通谷道有助于气血升降,故要考虑承气汤以治。
三、加减
1、实热、湿热之发热、腹痛,用大黄10克、日泻2~3次为宜,腑实证之发热,一剂即愈,没有用二剂者;头痛、头晕、目赤、牙痛等上焦火者,不便秘用大黄3克、干秘则用6~10克,以便通畅、稀溏为宜,不可令大泻下;若谵语发狂,用15~30克为宜;用治宿食,大黄3克呈消积作用,量大则呈攻下作用;服后便前腹痛,便后痛止者,属正常;若持续腹痛者,挾虚寒也,当调整药量。腹胀甚者,枳朴宜多,枳实15克厚朴24克, 胀轻者枳实10克厚朴6~3克,不胀则皆去之;每日大便,且不干燥者,可减芒硝。话虽如此,然法无定法,临证要因人因证而施。
2、体弱脉细者, 加人参黄芪当归;脉细数者,加生地元参麦冬。
3、兼舌淡苔滑,不敢冷食者,加附子细辛。
4、兼瘀血证者,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土元。
5、兼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属水饮证者,加甘遂葶历子。
四、禁忌证
发热恶寒,恶寒无汗, 寒热往来,呕吐,身体衰弱,脉浮、虚,或洪大无伦,或涩。
大病后,产后(金匮有用的),老人,不敢饮食生冷,小便不利者,大便初硬后溏者,或下利没有拒按现象者.
五、案例:
1、精神分裂症
张某,男,20岁,太原某大学学生。因失眠,言行异常而辍学。先后在太原、北京几家医院就诊,或谓忧郁症,或谓精神分裂症。心理治疗加服喜普妙、维思通、阿普唑仑三月余,诸症见好,然停药复不眠,2007年6月12日求诊于余。患者面色黯红,如油如垢,肌丰肉厚,沉默痴坐,时作太息,舌尖红,苔薄白。询知病起于父母开宾馆,养小姐,挣钱不光彩,感觉千夫所指,如芒在背,羞愧愤懑,难以入寐。且头脑沉闷,胸腹憋胀,时情绪不能自控,或呼或笑,人不能制,愤怒时欲纵火焚楼。风鹤频惊,如临暴力之境。卧多梦魇,朦胧中有人掐压喉咙,难以呼吸,口不能言。胃纳尚可,大便干秘,三四日始一行,临厕前心烦不已。咽中有痰,欲吐不能。诊其脉,沉滑有力,触其腹,腹满坚实,脐左拒压。
人之初,性本善。纯洁无瑕之心灵,难容污秽,强烈之正义感,疾恶如仇。面对双亲所为,投鼠忌器,难以启齿,遂致肝气郁结,不得疏泄,久则生痰。痰气交阻,蒙蔽神明,是以为癫为狂,心神昏乱。其为治,当开窍豁痰,解郁安神。以其胸憋欲吐,邪有上逆之象,首宜瓜蒂散吐之,且涌吐中寓寄宣散,如是则痰得涌吐而神清,气得宣散而畅达。拟:
豆豉15克  煎汤,乘热送服瓜蒂粉3克,早晨空腹服之。
二诊:药后一时许,呕吐痰涎约两碗,胸满、沉默、呼笑并减。仍不寐,头胀,大便不畅,临厕心烦。脐腹坚满拒压,舌脉同前。
观其脉症,痰气虽解,仅属毫厘。临厕心烦,大呼狂笑,舌尖红赤,皆阳明气盛、外并于阳之象。《素问•脉解篇》云:“阳明络属心”,故阳明热盛则心烦神狂。若火焰顿熄,自可心清神宁。如是攻下通腑、釜底抽薪,须紧步瓜蒂散后。拟大承气汤:
大  黄15克    枳  实10克    厚  朴10克    芒  硝10克  五剂
三诊:每日泻十余次,停药后日一行。可入寐,且嗜睡,情绪大好,再未见呼笑惊恐等失态言行。舌尖红赤较前为浅,腹亦不似先之坚实。偶头闷,时沉默,脉仍沉滑。痰气得解,然未尽解,舒肝解郁,化痰安神之治仍宜继续。
柴  胡10克    黄  芩10克    半  夏15克    党  参10克  
龙牡各30克    川  军10克    桂  枝10克    茯  苓15克  
石菖蒲15克    远  志10克    白金丸3克     十剂
2007年7月21日,其母来电云,近在网通学习,睡寐好,言行无异,需否服药?余谓药可以不服,钱不可乱挣,依儿之志,堂堂正正生财。萧墙起火,能不深思?
2、发热
杨某,男,37岁,工人,2007年8月30日门诊。间隙发热十余年,初一年一热,后渐至一月一病,八月份竟发热两次。热时体温可达39.5~40.5℃,持续十许日。始住院,传染病如伤寒、布鲁氏菌病、肝炎、结核病检验皆呈阴性。CT肺,全消化道造影亦无异常发现。用抗生素、激素热不退,遂作出不明原因发热之诊断。询知发热期少进饮食,三至七日可愈,病前有右髀膝疼痛、憋胀、发冷,失眠,两三日不大便之先兆。今热退七日,由其友陪诊,刻下无不适,唯求发热不再。望其形体虽瘦,二目炯炯有神,舌质红,苔腻微黄。诊其脉沉滑有力,腹平坦,无压痛。
十余年反复发热,可谓顽疾矣。今日侦之,即使蛛丝马迹症状亦搜觅无多,颇觉彷徨。三复思之,热前二三日不便,阳明谷道不通,昭示邪在水谷之海;右髀膝胀痛,《经方实验录》“右髀有筋牵掣,右膝外旁痛”系大承气汤症,加之脉滑有力,舌苔黄腻,遂诊为胃家宿食发热。遣大承气汤下海搅龙,以荡其滞。拟
大  黄10克   厚  朴10克   枳  实10克   芒  硝10克  一剂
二诊:药后下黑秽甚多,脉舌如前,为尽其邪,复原方一剂。
2008年3月19日,电话相询,知其未再发热。
3、发热
杨某,男,45岁,体素甚健,前五日伤于寒,头痛发热,自服正痛片四片,致汗大出,热不解反盛,日晡益剧。夜间谵语齘齿,如见鬼状,居家惊恐不安,请余出诊。入室秽气袭人,患者卧炕,面赤汗垢,被半遮,手足外露。似此不恶风、恶寒者,显示表证已过。察舌苔,黄腻厚浊,尖有芒刺。诊其脉,沉滑有力。触胸腹,体若燔炭,烙手异常,脐左坚硬,疼痛拒压,皆系实热内盛之候。询知三日未得更衣。
观其脉症,知为汗法不当,致外邪传经入里,阳明腑实证已成,如火燎原,其势造极。急宜釜底抽薪,谨防热极生风。拟大承气汤:
川  军10克    芒  硝6克    枳  实10克    厚  朴6克  一剂
承气汤果然勇冠三军,旗开得胜,当晚即便通痛止,热退神清。遂按兵束甲,嘱饮食养息。
4、五心烦热
王某,男,56岁。五心烦热,虽手足置被外亦烦热莫耐,难枕黄粱,至冬如是,已二年矣。寻医皆谓阴虚内热,滋阴降火药服之甚多,症不见轻。于2006年7月16日来诊。
患者形体不腴,目睛发红,舌边尖红,根苔黄厚。胃纳佳,易饥,口干苦,不思饮而思冷。痰多粘稠,大便干秘,腹不胀不痛。腹诊心下硬实,切得脉象沉滑略数。
五心烦热,多责肝肾阴虚,与骨蒸劳热、头眩、耳鸣、腰膝酸痛、口干思饮、脉象细数等症为伍。本案所示,并非虚损之症,乃一派阳明火热之象。阳明何以五心烦热?《素问•脉解》篇云:“阳明络属心。”《灵枢•经脉》篇云:“主脉所生病者,烦心,掌中热。” 患者养汽车,搞运输,生活无规律,长期酒脂厚味,致脾胃伏热,蕴蒸日久,遂见上述病症。治当釜底抽薪,以泻伏热。
大  黄10克   枳  实10克   芒  硝6克   生  姜3片   
红  枣5枚  三剂
二诊:药后日泻五、七次粘秽便,烦热大减,睡寐亦有好转,苔根仍黄厚。为净余邪,原方三剂,嘱生活规律,清淡饮食,方可永别此患。
5、失眠
2007年3月21日,张某,年33,五寨县人,失眠半年矣,岁前因岳父患脑瘤,双目失明,弥留枕席。翁烦躁辗转, 呻吟呼喊, 奉侍月余致失眠, 严重时彻夜不寐, 服镇静药时效时不效。望其面色暗红,额光闪煜,舌尖红,苔薄黄。询知纳佳易饥,大便干燥,状如羊粪,两三日一解。口干舌燥,思饮欲冷。头额、前胸多汗,夜间浑身焦热,心如焚炙,神若无主,目不交睫。切其脉,沉滑略数。诊其腹,腹壁厚实,无压痛。
失眠一症,以思虑、繁劳太过,心脾两虚,血不养心,及肝胆火盛,心肾不交者为多。本案所示,皆阳明燥热,胃家实之证。阳明病何以不寐?《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素问释义》亦云:“阳明逆则诸阳皆逆,不得入于阴,故不得卧。”阳明病之成,大论181条云:“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本案既未经汗下,亦未利小便,何以成阳明病?姑妄猜度,白昼打工之辛苦,夜尽半子之劳,忧虑烦集,身心交瘁,津液亡耗,致胃中干燥而成,非尽自太阳病也。治当清热通腑,救驾君主。攻下之方,三承气汤择选谁何?以腹不胀不痛,不宜小承气汤,证虽燥热,然不盛不急,亦不宜大承气汤,如是调胃承气汤则若囊中之锥矣。拟
大  黄10克    芒  硝10克    甘  草10克   一剂
时隔旬日,彼来电称谢,云当晚便酣枕黄粱。
6、食物中毒
高某,男,69岁。腹痛泄泻两日,解放军某医院检验大便中有红、白血球。家中同时有四人腹泻,诊断为急性食物中毒。经补充糖盐水,抗菌消炎,痛泻不止,求诊于余。某脐腹胀痛,时痛时缓,痛即泄泻,呈水样便,昼夜达十余次,泻后胀痛可暂减,微后重,不嗳腐,口干苦,无胃口。视其舌,质淡红,苔黄白厚腻。诊其脉,沉滑略数。触其腹,心下、脐周硬满而痛。
脉症分析,食物中毒者,类霍乱、宿食也。舒驰远云:“所言宿食者,即胃家实之互词,乃正阳阳明之根因也。”本案脉症俱实,当攻下以治,以其燥热不著,故拟小承气汤。
大  黄10克    枳  实10克    厚  朴10克  一剂
次日来电,云痛泻已止,需否服药?余谓食养可也。
7、腹胀
武某,女,55岁。腹胀半月余,于2008年5月16日来诊。询知病起于忧郁,2006年行肝脏血管瘤切除术。翌年,肝脏复长血管瘤,更术之。上月,B超又查出肝血管瘤。一忧长瘤之屡,二忧手术之苦,三忧医药费之昂,集忧成疾,致郁火内传阳明。虽无潮热、汗出、谵语、便秘,然腹胀,食后益盛,口苦、口臭、思冷、舌红、脉沉弦滑皆胃家实症也。舒肝解郁之治,应在化火之前,若已成阳明,则当清泄通腑,以其未至燥化,故不宜大承气汤。拟
厚  朴15克    枳  实10克    大  黄10克    一剂
后,夫病陪诊,云药后即瘥。
8、泄泻
岳某,男,21岁,学生。腹痛泄泻四十余日。一日多则五六次,少则两三行。便前腹痛,便后痛减,嗳腐纳呆,饮食稍多则痛泄加剧。校医先后与氟哌酸、庆大霉素、理中丸、人参健脾丸,服之不效。病历日久,神疲形瘦,面黄少华,自谓已成痼疾,遂萌辍学之念。其舅为余乡人,今日导引来诊。视其舌,淡红苔黄。诊其脉,沉滑有力。触其腹,腹胀如鼓、脐左右拒压。
观其脉症,知为伤食泄泻。体虽虚,证则实,所谓大实呈羸状是也。当攻下以治,攻即扶正,泻实补也。若以形瘦神疲予以温补,恐难有愈期矣。拟小承气汤:
川  军10克    枳  实10克    厚  朴6克  一剂
药后大便粘秽四五次,痛泄遂止。嘱服参苓白术散半月,并须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以护脾胃。
9、尿血
宋某,女,13岁,二月前感冒,恶寒发热,随之尿血,挟有血丝、血块。经治,寒热解,尿血不止。后在忻州某医院、太原儿童医院做肾造影、膀胱镜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住院月余,亦曾服过凉血止血中药,血仍不止,镜检小便赤血球++++,遂于1991年3月16日来诊。
尿色呈洗肉水样,不急不频,不痛不灼,非湿热下注也。知饥欲食,大便正常,口渴思冷,舌苔薄白,脉沉滑略数,亦非脾不统血之候也。腹诊:脐右、左少腹急结拒压。
少腹急结者,瘀血证也。初患太阳病,未及时宣散,致瘀结膀胱,瘀血不去,新血难安,故尿血两月不止。凉血止血用于血热者宜,血瘀证则非所宜也,当桃仁承气汤逐瘀以治。然思冷脉数,热象较著,桂枝辛温显属不当,宜化裁用之。拟:
桃  仁10克    川  军10克    柴  胡10克    甘  草 6克  
芒  硝6克     三  七3克   二剂
二诊:药后泄泻四次,尿血止,脐右压痛及左少腹急结消失。仍口干,思饮思冷,系阴津亏损,虚火上炎。此时之治,宜养阴生津,清热凉血。拟:
生  地30克    丹  皮10克    白  芍15克    茅  根30克  
石  膏30克    麦  冬10克  三剂
三诊:小便再未见红,镜检阴性,口干思饮亦轻,嘱上方续服三剂。
按:何谓少腹急结?任应秋谓拘急不舒适也,李翰卿《伤寒讲义集要》认为急结部位可小腹、可少腹。日•大塚敬节《汉方诊疗实际》谓触及左髂骨窝表浅性之索状物,此时患者主诉跳跃性疼痛为少腹急结。日•龙野一雄认为不仅是浅表腹壁,下腹深部有一个或数个压痛点,或有重胀感亦是少腹急结。
原条攵方药后,有“当微利”三字,故要掌握硝黄剂量,勿令大下。
古有“蓄血膀胱”一词。余对此证一直存疑。由今观之,果有蓄膀胱者也。
10、糖尿病视网膜病
郭某,女,64岁,2005年元月22日初诊。1999年因膀胱炎反复不愈,作血糖检验,空腹15.3mmol/L,遂按糖尿病医治。2002年秋,视力突然下降,经查左眼:0.6,右眼:手动/眼前。门诊治疗两月余,左眼:0.6 ,右眼:0.5。2003年3月13日,右眼失明,左眼0.6,省眼科医院眼底血管造影:右眼玻璃体积血, 眼底模糊不清;左眼底散在出血、渗出,有少量微动脉瘤,下方玻璃体积血,后期黄斑区有轻微渗漏。眼压:左 18mmH克,右22mmH克。据此作出弃右眼保左眼决定,违则左眼亦盲。先行激光手术治疗,十日一次,四次无毫效。遂于10月27日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视力0.4 。逾三月,左目亦盲,多方求治无效。2004年11月17日原医院就诊,超声波提示:双眼玻璃体浑浊,左眼视网膜下病变(出血)。印象: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Ⅵ期)。告嘱家属复明无望。其子大孝,不忍其母乌天黑地,永居暝暗,延请诊治。余非眼科医生,辞以不敏,彼恳之再三,至孝所感,勉而行之。
患者远非糖尿病失明,1982年行胆结石切除术,97年患双眼闭角性青光眼。之后陆续检查,发现有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等病症。现每日注射胰岛素26单位,口服尼群地平30m克,及降脂、健胃等药。刻下面黄少华,双眉锁愁,目睛无幛无翳,两颧血管暗红,舌淡红、苔黄腻。询知胃纳严守糖尿病食谱,心下有冷感,腹中气上冲逆,哎逆频频。口干、口苦,思饮。尿频,夜尤甚。大便三五日一行,已20余年,干秘不畅,常服果导、番泻叶以通,量小无济于事,12片果导方可一便。四末不温。饥饿时出现心悸、自汗、神疲不支等低血糖症状。午后下肢水肿成凹。耳聋,讲话需高声。诊其脉,沉弦细。触其腹,腹壁薄,脐右拒压,左少腹急结。化验室报告:血糖空腹5.7mmol/L,餐后2小时11.5mmol/L,血清甘油三脂2.34mmol/L,血清胆固醇6.96mmol/L,肝功能、T3T4皆正常,心电图:ST段下移,提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血压130/82mmH克。
虽西医诊断谓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然四诊所见,林林总总,如在江海,莫窥其际。驻足沉思,反复梳理,似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脾不和,上热下寒,心、脾、肾俱虚之证。《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云:“天有日月阴阳精,人有二目脏腑精,众精之窠为之眼,……”言五脏六腑之精灌注二目方可能视,而精血不足,或经络痹阻,皆可致精不上注而失明。本案二者皆有,故舒肝理气,逐瘀通经,补气益血为其治疗大法,然孰先孰后?唐容川《血证论》云:“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瘀血未出而补之,是助贼为殃,”又云:“不补血而去瘀,瘀又安能尽去哉?”由是观之,行气化瘀并驾齐驰在先,补益气血日后相继。列阵选方,舒肝行气兼不足者,小柴胡汤为佳,活血化瘀需通腑者,桃仁承气汤胜任。拟:
柴  胡12克   黄  芩10克    半  夏15克    人  参10克
甘  草6克    桃  仁15克    桂  枝10克    大  黄10克
芒  硝6克    生  姜10克    红  枣12枚  三剂
二诊:药后日泻四五次,精神不疲不倦,足证用药无误。
守方续进,每日一剂。
三诊:上方已服24剂。2月26日,左眼居然看见沙发外套呈红色。体不倦,寐好转,心下冷感减,手足转温,哎逆亦轻,午后仍水肿。血糖空腹5.7mmol/L,餐后两小时9.2mmol/L,舌苔白腻,脉沉弦细,脐右压痛、左少腹急结皆轻。诸症得减,渐现柳暗花明,以其久病络痹,加虫药搜逐之:
上方去芒硝,加水蛭10克 车前子15克
四诊(3月29日):上方又进30剂,视力虽模糊,然渐见好转,已可识人,行走不需探摸,眼前时有黑点闪动,视力饭后不及饭前。听觉亦有改善,夜寐时差,腹中冲逆已止,下肢水肿减。舌淡红,苔白微腻。脉仍弦细,脐右仍拒压,左少腹急结消失。血糖空腹4.1mmol/L ,餐后两小时8.6mmol/L。
脉症分析:攻下两月之久,体不虚而反神沛者,一者有故无殒,一者人参、甘草、红枣扶正故也。餐后视力差者,乃血聚于胃肠而目失养也。今瘀已化大半,遵衰其半而止之说,改补益气阴,理气活血法以进。拟刘绍武老师调心汤治之:
柴  胡12克    黄  芩10克    苏  子30克    党参10克
甘  草6克     百  合30克    乌  药10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0克    牡  蛎30克    瓜  蒌30克    丹参30克
郁  金15克    川  椒10克    红  枣10枚
每日一剂。胰岛素减为18单位。
五诊:服药30余剂,视力左眼:0.6,右眼:0.2,可行走自由,墙上挂钟指针一淸二楚。血清甘油三脂,血清胆固醇,空腹血糖均在正常范围,餐后血糖8.8mmol/L,血压126/74mmH克 , 临床诸症皆减。
以上十例,有原方者、有加减者、有二方合用者,皆取得良效,供诸君参考。然野人献曝,错陋良多,希各位师友不吝赐教。谢谢!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07:47: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首届三部六病论坛暨《伤寒论》诊疗技术推广培训班圆满结束

系统医学——中西医的发展方向
刘惠生

一、中西医学的现代概念
1、中医的现代概念:凡是用中国《易经》及阴阳五行思想建立起来的医学体系,都可以概括为中医。这里包括日本汉医和南韩韩医。这些医学也可以统一称为“东方医学”。
2、西医的现代概念:凡是用还原论思想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建立起来的医学体系,都可以称为西医。
什么是还原论?
“人们把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升华为一种哲学世界观:每一种事物都是一些更为简单的或者更为基本的东西的集合体或者组合物;世界或系统的总体运动,是其中每一个局部或元素的运动的总和。这种观点称为还原论。采用这种由确知局部或部分之数学和物理特性,再通过求和来了解整体特性的方法,就成为还原论方法。熟悉微积分推导过程、极限理论就会知道,还原论非常合乎人的直观感觉、合乎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其基本含义就是整体可以分割为多个部分,所有部分之总和等于整体。”
“运用还原论方法研究自然,再把获得的知识纳入公理化演绎体系加以表达,成为科学研究的“标准操作”。不过分地说,所谓科学方法,本质上就是还原论方法;所谓科学精神,所谓实事求是精神,本质上就是科学研究中那种追求细致入微、理论与实际相互印证的精神。”
3、两种医学的困惑
(1)中医的困惑
中医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时期,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直至今天,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仍然处于领先的地步,成为某些中医人士骄傲的资本。然而,中医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在近百年的中西医学相遇与碰撞,在经过汇通、结合的浪潮以后,不仅中医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反而节节败退,在中国的医学主导地位丢掉了,落到了需要国家政策保护才能生存的地步。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叫嚷“告别中医”、“中医是伪科学”等等,对中医穷追猛打、不依不饶。中医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临床经验和技艺,为什么落到如此地步?为什么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中医界的志士仁人奔走呼救,有的人达到了声嘶力竭的地步,仍然不能改变中医困境,使不少人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路在何方?
(2)西医的困惑
西医是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控制传染病上取得了辉煌的战果,遏制传染病的风采让其荣誉无限;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达到了可以再造器官或生命体的地步,甚至人类的繁殖也可被列入了生物工程的计划,这种在还原论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技术发展,简直使人不敢想像,未来人类是个什么样?不过现实告诉我们,病毒和细菌的变异性,使抗生素黯然失色;滥用西药和现代西药的毒副作用,令人望而生畏;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等疑难疾病使西医人士感到棘手;西医医院的高费用现象有增无减,成为国家和个人的头痛之事;医德的沦丧更是治理的难题。诸如此类的问题,一言难尽。妙计安在?
二、中西医的发展方向
1、哲学思想
在讨论中西医的发展方向之前,我想将我的一种哲学观点介绍一下:
我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应当分为两大类别,即:一是自然演化系统,二是人工组合系统。这两类系统的根本区别是先有整体而后演化出部分,还是先有部分而后组合成整体。先有整体而演化出部分的是自然演化系统,宇宙天体和各种生命体都属于这一系统;先有部分而组合成整体的是人工组合系统,人类制造的各种机器、仪器、工具、房屋和动物的巢穴等都属于这一系统。
自然演化系统是复杂系统,其首先产生整体,在整体的隐程序调节控制下有序地分化出各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中都包含有原始整体的共同信息,这是各个子系统在形成过程中始终与整个系统有着内在的联系性和维持整体统一性的基础,也是这些系统存在全息的基础。自然演化系统中的生命体类具有整体联系性、程序发育性、不断演化性、非线性、不可分割性、不可逆转性、部分的不可替代性、自我识别性、排他性等;人工组合系统是不具备这样特性的,其部分是可以拆卸或者更换的,人工组合系统是简单系统。
《易经》主要架构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这样的思想是属于上述的自然演化系统的哲学观
借助于还原论思想指导下带来的科研成果,在医学应用领域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诸如:CT 、B超、核磁、药物研究等等,在生物工程中的基因成果,干细胞技术等都是在为医学服务着,现在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原论仍然在指导着各个科学技术领域。
2、未来系统医学模式的构想
我构想的系统医学,是在上述自然演化系统观指导下,从整体出发去探讨各个部分的变化规律,以及各个部分对整体最有意义的是什么?所以要对中西医学内容要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整合,必须在一个实体框架下来完成,这个实体框架就是人体。医学研究的一切问题必须以人体生命的实际存在为依据,研究的成果必须在人体的生命过程中得到验证,疾病的诊断结论和治疗效果必须以临床来检验。这样才能将中西医学的研究成果在人体的框架内找到真正的归宿,建立起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系统医学体系。
3、三部六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三部六病的学说特点
三部六病学说具有以下特点:
1、继承性
三部六病学说的辨证体系源于《伤寒论》,将人体划分为表部、中(半表半里)部、里部和六病的名称——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都是继承《伤寒论》而来的,其中大多数方剂也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另外对别的学派也有继承,如:补阳还五汤、阳和汤等。
2、创新性
三部六病学说的风采不仅在于继承,更在于创新。具体如下:
(1)对人体的三部的划分,从而确立了清晰的病位概念。
(2)六病提纲的重新修改和确立
(3)六病主方的组成和命名
(4)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建立了局部病辨证,这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临床精髓所在。
3、科学性
三部六病学说的病位观是建立在现代医学基础之上的,摆脱了传统医学的脏象观,使其论述的脏腑有着真实的解剖学基础,使结构与功能统一起来,真正体现了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运动表现形式。
4、概括性
三部六病虽然内容不多,但却蕴涵了处理一切疾病的原则,“机体患病空间位置虽广,但不超过三部;病情变化尽管多种多样,但不越六病”。这样的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一切疾病,达到了疏而不漏的地步。
5、实践性
三部六病学说中每个方剂,特别是局部辨证的各个协调方,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临床中有效性和可重复性极好,这也是有众多追随者的原因之一。
6、兼容性
各种医学都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三部六病学说也是以人体三部框架为准进行分类的,所以,各家学说都能在三部六病学说中找到自己的分类位置(见《三部六病师承纪》一书),各家学说都可以在这里融溶;三部六病学说对各家学说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因此,三部六病学说将可能成为各医学统一的指导学说。
人体的真实情况(结构、机能、信息等)是每位医学家正确认识人体和区分谬误的唯一标准,也是中西医结合的唯一可行之路。同时,人体是一个系统,应该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代表,是一部疾病系统论,三部六病也是一部具备中西医学特性的系统论。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按照三部六病的系统分类法,可以使中西医学达到理论上的统一性和实践中的统一性,因此说,三部六病学说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和纽带
三、中西医学的统——系统医学模式的建立
现在有许多人在提‘系统医学’这一名词,但是没有对系统医学的名词下定义,因为‘系统’的概念是包括了我上述提到的两类系统的。即:自然演化系统和人工组合系统。我提倡的系统医学是在自然演化系统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医学体系,而不是现在按照人工组合系统观形成的现代西医学或者是传统整体的中医学。我在系统医学中将上述的六统一问题基本上有了一个初步规范,真正在医学问题上有了初步的“共同语言”。
1、系统人体学
系统人体学是叙述人体正常状态的,是在《易经》和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按照自然演化系统的规则,对于正常人体的发生、发育、宏观结构、微观结构、系统生理、各个系统的功能、每个系统在整体中的作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与环境的关系等进行叙述的,形式上是西医的,但是,其灵魂——哲学思想是中医的。
人体的发育分化始终是在保持整体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图示如下:
受精卵——两胚层——三胚层——各个系统——各个器官组织
以上表明:这一过程与《易经》的架构是类似的,是符合自然演化系统规律的。
2、系统疾病学
疾病是人体的异常状态,是人不健康的表现。医生在面对患有疾病的人时,首先是认识疾病。即: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的表现中来把握其本质。也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叩、听、触和各种相关仪器检查来收集有关的疾病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这是认识矛盾的过程。下一步是解决矛盾,即: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要确立一个疾病的病位、病性、治则、方法。这样,治疗疾病基本方案确立。继而是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的情况和效果,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直至病人康复。这是一个具体疾病的处理过程。
系统疾病学还对疾病总的规律进行探讨,这就是系统疾病学的总论。这部分内容包括:系统病因学、系统病理学、系统症状学、系统诊断学、系统治疗学、系统方剂学、系统药物学。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15:46: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首届三部六病论坛暨《伤寒论》诊疗技术推广培训班圆满结束

永远的刘绍武先生
北京国医堂医院  杜惠芳
“学术无古今、无中外、无你我,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
——刘绍武
刘绍武先生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的义父。我从18岁开始在他老人家身边,一边学习,一边侍诊。那时,我家与先生国师街相邻,出门转弯,过一条小马路,即到刘寓,而先生上班,就在我家对面三十米处的太原市中医研究所。我跟随先生,不仅学医,而且学习做人。先生的学识与人格,先生的境界和追求,先生的品行和风貌,先生的音容和睿智,永生永世印刻在我的心灵中。回顾起来,我的一生,无论是在人生旅途上迈开的哪一步,是工作,是学习,是事业,是生活,是家庭,似乎什么都和先生紧紧联系,什么都不会分开。
刘绍武先生,祖籍山东诸城,全国首批500名著名老中医之一,山西省太原市中医研究所研究员,主任医师,内科主任。生于1907年4月3日,卒于2004年12月2日,享年98岁。曾任山西省中医学会理事,山西省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太原市政协委员,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刘绍武先生业医八十余载,毕生钻研《灵枢》、《素问》、《伤寒》、《金匮》,旁触历代百家,纵观现代医学。素重哲理之识,更好文史艺术,对自然科学等边缘学科亦广泛涉猎。而且博闻强记,能对许多典籍、医文、中外哲学著作,大段大段地背诵,尤其对“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杂病论》更是熟稔,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斯书的哪一句、哪一段、哪一证、哪一方、哪一药,都能随口而出,可谓“倒背如流”。对中医、中西医结合及与哲学的结合,都有其精要、深邃、独到的认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南建省,当时刘绍武先生已八十余岁高龄,毅然远赴海南,到了海口,协助当地组建了中医研究所及门诊部,以实际行动,响应了党和国家的号召。1995年,刘绍武先生在海口市海岸边和从北京专程探望他的学生在小径上散步,吟有一诗,曰:
独向深山深处行,松针松柏如帚迎。
流管清丝浑抛却,海边听水听涛声。
这一首诗,好像是刘绍武先生离却中原腹地山西,独行海南深处即兴的感受,实际上,细细品味,是刘绍武先生对人生、对治学的一种感悟与追求。他不屑去蹈袭别人走过的平坦旧路,偏向人迹罕至处去独辟蹊径,去寻求新的发现。在他看来,深山深处拥帚的松柏竟比尘世间的“流管清丝”乐音更加美妙。大海的涛声、水声,比车水马龙的喧嚣更加悦耳。
这是一种境界,也是刘绍武先生一生执意的追求和信念。刘绍武先生“抛”开六七十年久居的“旧”地,勇猛地投身到另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域,于八十高龄的知名学者而言,人皆谓其“怪哉”。
刘绍武先生的确是我国近代一位见解独特、学术风格鲜明、创立一套理论体系、形成一个流派并具有巨大影响的医学家,也是一位充满自主定见、绵中藏针、具有特殊性格和非凡毅力的人。
刘绍武先生毕生不事浮华,俭朴和善,做事做人,脚踏实地。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刘绍武先生的学说日益被国内学术界所认识,经过不断完善,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体系日臻成熟。刘绍武先生对中医传统经典《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自出机杼,独创新说。他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对人体概而分之,对疾病括而类之,升华和充实了《伤寒杂病论》的学说,且按此体系,进行了立纲、正误、补阙。中西合参的比对、梳理和归类,运用系统论、唯物辩证法的观念,对中医辨证的规范化、论治的规律化和剂型的规格化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实施定证、定方、定疗程的原则,将中药按一定的制剂配伍使用,开辟了中药制剂规格化的先河,结合近百年来新的疾病谱,切实地解决临床疑难杂证的认识和创立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药。
刘绍武先生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学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不分古今、中外、你我,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在治学上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常新常进,用他的话说是“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来,而能发展古人;后不同于来者,向来者去,而能启迪来者。”作为一代名医,刘绍武先生治学的最大特点即在于独辟蹊径,不随波逐流,亦绝不亦步亦趋。正像他所说过:“真正特立杰出的人,决不屑走人家已走过的旧路”,“读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应做书本的主人,而不应做书本的奴隶”。
刘绍武先生一生精研《伤寒杂病论》,师古而不泥古,敢破六经桎梏,敢为天下先,力排众议,独创“三部六病”学说及诊疗体系,融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于一体,更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为发展传统医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刘绍武先生一生俭朴,布衣素食,从不追求物质享受,平时总是身穿着深蓝布的中山装或深灰色的衬衣,足踏黑布鞋,走起路来,大步流星,犹如壮年。他老人家给人的印象永远是面目慈善,腰杆直挺,思维敏捷,谈吐不凡。他老人家虽声高名大,却几十年如一日,永远是那样平易近人,永远是那样精神矍铄。
刘绍武先生自幼随祖上从山东迁徙山西晋东南襄垣县十字道村,常谓:“襄垣是我的第二故乡”。其父不识字,以农为生、常年耕种,稍闲时为人看护庄稼,或在粉房帮工,间以植树种果,然而原地居民排外,时遭欺凌,终年节衣缩食,仍度日艰难。因家境贫寒,直到13岁才开始上小学,仅一年,刘绍武先生便读完初小三年的课程,后随兄长入长治第一高小住堂学习,一边学习,四年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治中学,终因生活所迫、辍学归田。刘绍武先生少时体弱,一次患痢疾险些丧生,深感疾病之痛苦,庸医之误人。14岁时曾遇一位乡村医生为家人看病,当时刘绍武先生问道“看病难不难?”医生回答说:“很难的”。又问道:“您是怎样学会的?”医生笑而未答。难又何惧?看到家人的病痛、庸医之无能、刘绍武先生遂立志学医,暗下决心:“此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刘绍武先生一生嗜书,惜时为金,17岁辍学,在田间耕作,经常左手拿着书,右手拉犁耙,将拉犁耙的绳子套在脖子上,只顾低头看书,有时把犁耙拉歪了也不知道,常常遭父亲斥骂,父亲只希望儿子能写会算、能给家庭出入计账就行了。有一次,随父种谷、打垅时,只顾低头看书,将墩子滚在垅背上,父亲就用土圪拉打在了他的头上;又有一次碾米,备好牲口,摊下谷子,便开始读书,谷子什么时候碾成了米粉,却浑然不知。年轻时的刘绍武,既要田间耕作,又要埋头读书。乡间荒僻,经常买不到书,便向前辈及好友相借,因为约定了时间要还书,因此田间、夜间,便成了刘绍武读书的课堂。就在这个课堂里,刘绍武先生读完成《医学说约》、《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医学著作。
刘绍武先生早年以书为师,自学中医,志向日坚,四处拜师,且随时记笔记,刘绍武先生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感动了不少有经验的老辈医生,于是,不少老一代便向他传播了许多临床真谛,这些“零金碎玉”,后来给了刘绍武先生益处很大。初入临床时,他每开出处方后,次日清晨天未亮,总到病人家大门前看一下,是否有白纸贴出,是否吃错药死了人,所幸无此事发生。
1925年,为了家庭生计,刘绍武先生到山西省长治经坊煤矿当学徒学习会计,当时煤矿周边四十里无医生,交通不便,这为刘绍武先生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刘绍武先生常常用业余时间骑自行车往返为百姓诊病,分文不取,由于疗效显著,遂名扬经坊周边。
1928年,中华书局翻译出版了汤本求真(日本)的《皇汉医学》一书,阅后受益匪浅,将从中得到关于《伤寒杂病论》方剂的启示,开始在实践中应用,逐渐走上“一病一方”和“合病合方”之路,不久便名振上党,每次回家中,病人蜂拥而至,常常是离开家数日,家中求医者仍络绎不绝。
1930年,24岁的刘绍武先生与同仁在长治西街关帝庙创办了山西第一家私立医院——友仁医院,附设友仁医社,任院长和社长,刘绍武先生医德风范,众口皆碑。解放前,山西长治地区名医不少,各有气派。有的居寓富丽,就诊者多系豪绅巨贾。这些名医诊费高昂,醒目价格令人望而却步,有的注明:“门诊大洋一元,出诊城内四元,城外八元,晚上加倍,车费另加”。平民百姓,无法问津。而刘绍武先生与众不同,有如平民,平易近人。来求诊的病人,即有慕其医术而来的显贵,也有挣扎在饥饿线上的乡民,“友仁医院”不似一般名医们那样高大宽敞,仅仅是一所不起眼的民房。房前街道两侧是一般店铺,因此很容易找到他的医寓。刘绍武先生从来是黎明即起,洗漱后便开始为早来的病人诊病,早晨经常是在诊闲时匆匆喝一碗小米粥。他坐在堂屋正中的木椅上、前面是一张陈旧洁净方桌,右方则是供病人就诊的圆凳。堂屋两侧便是坐满了候诊病人的长木凳,病人按到的先后次序就诊,不分贵贱,但是严重呻吟不止的病人,可以提前为其诊治,诊费随病人家自给,当病人将不多的诊费放在桌上的时候,刘绍武先生总是轻轻将其扫入其胸前抽屉中,二角,三角,伍角,一元,也有一次付几十元的“富贵病人”,但对衣衫破烂的穷苦病人不仅拒收诊费,还要在处方上盖上一个“抓药不收分文”的章,许多穷苦的病人经常伏地磕头感谢救命之恩,刘绍武先生总是双手扶起病人说“吃付药就好了”。
为了提高诊疗水平,浓厚学术气风,友仁医院附设了“友仁医社”。医社成员大都是来自当地的教员及社会名流,每周二次学术活动,由刘绍武先生主持、主讲,医社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医疗技术提高很快。时值温疫流行,几乎家家都有病人,求医者络绎不绝。《伤寒杂病论》的处方效好价廉,这就为刘绍武先生应用《伤寒杂病论》的方剂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伤寒论的方子越用越熟、思路越来越宽。通过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刘绍武先生逐渐对《伤寒杂病论》方剂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伤寒杂病论》注解版本,对于重新认识《伤寒杂病论》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从《伤寒杂病论》从成书问世,到今天保存下来的宋本《伤寒杂病论》,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朝代的更迭,战争的纷繁,使《伤寒杂病论》在复杂而曲折的历史环境中,显晦易变,原书文难觅。唐•孙思邈晚年访江南从江南医生的口授,背诵中得到的伤寒条文,只是心记口述,零乱无章,错漏在所不免,虽然归类整理、又经宋•高保衡、孙奇、林亿校订,但现存版本中缺遗、错简、讹字处较多,而其根本问题是“纲不系目”,遂欲重整《伤寒杂病论》之“六纲”并提出自己的八字方针:即“立纲、归类、正误、补缺”。从此,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学说思想开始萌发。
1939年,日寇侵华,家乡沦陷,刘绍武先生避难于西安,开始了十余年的动荡生涯。初到西安,没有经济来源,靠教会救助。后考取当地考试院的行医资格,于1940年3月,在尚仁路公寓1号挂牌行医;1942年参加南京政府中央考试院的中医师资格证书考试,次年获考试及格证并登报公布,为当时中医医生最高级别。这期间曾与傅仙方(西安中医学会理事长)、王新武(副理事长)宋紫峰、史寿之等人,共同创编《国医周刊》,每周刊发1次。当时,西安中医学会在600名医生中,挑选60名中医轮流在中医学会坐诊,每人半日,一月轮一次,刘绍武先生名列第十一名。后因日寇进攻潼关,西安疏散人口,又被迫迁往天水避难。1944年,在天水期间,刘绍武先生又创办了“友仁诊所”,恢复了“友仁医社”,当时医社成员多是逃难来此的同乡和社会名流。医社由刘绍武先生每天下午主讲,历时一年,讲稿经山西大学理化系主任张辅轩先生记录整理,名为《仲景学术观》、《仲景证治观》、《仲景药能观》,这就是《三部六病》的早期模式,曾拟出版,但在1945年日寇投降,刘绍武先生惊喜之际,急于还乡,途中部分原稿失散。
1946年刘绍武先生自甘肃返乡途经太原,因当时国、共两党军队爭地,交通封锁未能回到晋东南家乡。于是,便在太原市红市街济华药庄坐堂行医。开诊以后,由于疗效显著,就医者甚多。后又避兵爕辗转银川,兰州,于1947年11月到达天水,继续行医。次年由天水到武威,在当地最大的药庄——同济药庄坐堂行医。1949年11月,华北地区解放,刘绍武先生回到家乡。在长治西街“同仁诊所”坐诊,研制出“团鱼丸”、“小红丸”等一系列成药,因其药疗效独特,遂医名更盛。
1956年春,刘绍武先生被太原基督教会个别人诬告,蒙冤入狱,后经审查,认定无罪,出狱后留在太原市“大仁堂药店”坐堂,因其医名大振,被誉为“山西四大名医”之一。
1958年,太原市筹办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刘绍武先生被邀至,被任命为“研究员”,出任太原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刘绍武先生病人盈门,日门诊量常在百人以上。同时集科研、教学于一体,为研究所“中医大学班”讲课,为一年一届的“高级西医学习中医提高班”、“中医中级班”等带教。除门诊外,还主管“溃疡病”三十张床位和“脉管炎”二十张床位的临床和科研工作。1964年,前往北京参加“华北地区中医学术交流会”,会上发表有关“溃疡病”和“脉管炎”的学术论文,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多年来,除了繁忙的诊务、科研、教学外,回家后每日常常读书到深夜,家中一切生活家务管理由老伴包办。六十年代初的自然灾害,生活物质显著匮乏,市场上供应粮、油、肉、布、糖、豆腐等都是凭本、凭票供应,而且数量不多,当时刘绍武先生还是享受政府特供照顾的人员,然而他却对这些生活上的事一无所知。一次老伴工作较忙,请刘绍武先生帮助去买粮,可刘绍武先生竞然不知道买粮需要用粮票与粮本,多亏卖粮的工作人员认出刘绍武先生、先让其将粮买回去,再请老伴将粮票补上,才避免了差点连粮都买不回家的难堪局面。刘绍武先生几乎几十年不进商场,几十年不买东西,平生交际不广,总是埋头治学,读书、接诊、治病似乎就是他的全部生活。
1964年,太原九中党委书记李子魁先生,仰慕刘绍武先生精湛的医术,主动帮助他整理资料,按照“立纲、归类、正误、补缺”八字方针,对《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进行归纳、整理,将《仲景学术观》再次重新编写。1972年,刘绍武先生在参加太原市古交区巡回医疗期间,首次向医学界讲述“三部六病”学说及其诊疗方法。
刘绍武先生在临床中辨证准确,处方精要,诊病的速度很快。我早年,与跟在他身边的几个徒弟,轮流忙着开处方,往往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做为一个临床大家,医院的顶梁柱,刘绍武先生每天要面对头天夜里便来排队、夜间便席地而卧的、百余人的门诊量,常年如此。在十年文革的浩劫中,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批斗,并遣送原藉劳动改造。由于刘绍武先生在家乡的名声更大,回到家乡后,每天天未亮,家里的大院内外就站满了四面八方来求医的患者,只好4~5个家人一起为其抄方,来满足应诊者。遣乡28天,省委领导欲请刘绍武先生诊病,研究所只好又将刘绍武先生从农村唤回为之应诊,随后就又叫刘绍武先生回所上班。在此期间,除门诊外,继续作为改造对象,清扫厕所,打扫门诊大院,挖防空洞等。后患者闻刘绍武先生返回,遂蜂拥而至,至此,每日诊病近200人,上午8点开诊,中午12点40分至50分诊毕,一般诊病151~157人次,下午2点至5点30分左右诊毕,诊病36~40人次。此次返回单位后,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1975年12月6日上午,晕倒在工作岗位上。病休后,在家调养,服中药四年,同时继续研究《三部六病》学说。
1981年,重返工作岗位,直至退休后多年,仍被研究所返聘,每周出三个上午门诊,每次诊治患者百余人。
刘绍武先生发表过《溃疡病》、《脉管炎》等多篇学术论文,晚年著《三部六病精义》等著作。其学术思想及诊疗体系,由师兄刘惠生及其他师门弟子研制的“刘绍武专家“三部六病”电子计算机诊疗系统”,第一代、第二代,先后获山西省计算机应用一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国家专利。
1992年9月底,刘绍武先生移居海南省海口市,直至2004年12月2日逝世。
恩师刘绍武先生师古而不泥古,敢破六经桎梏,敢为天下人先的治学精神永远不朽。
恩师刘绍武先生走了,人事天心两相依。他那黙黙的,从不喧染而又善良济世的心,永远让人怀念。
24
发表于 2009-12-2 09:20: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首届三部六病论坛暨《伤寒论》诊疗技术推广培训班圆满结束

   参加三部六病学说会议,看到了中医学的另外一扇门,有别于《内经》的中医学。
23
发表于 2009-12-1 18:32: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首届三部六病论坛暨《伤寒论》诊疗技术推广培训班圆满结束

中医理论方法可谓见仁见智,三部六位体用观或许接近《伤寒论》本质,仲景泉下有知,当感欣慰。
22
发表于 2009-12-1 17:36: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首届三部六病论坛暨《伤寒论》诊疗技术推广培训班圆满结束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中三阴三阳的空间病位观,确立了表、里、半表半里的“三部六位”体用观。------说得好!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7:24:1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首届三部六病论坛暨《伤寒论》诊疗技术推广培训班圆满结束

《伤寒论》的人体系统解剖思想
——三部六位体用观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马文辉
摘要:有人说,中医没有解剖,中医的脏腑是功能的脏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早在《伤寒论》就有明确的中医自身的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系统学思想。它把人体从结构上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部”。从功能上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位”。集中体现了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观(一体两用)。
一、“三部六位”的哲学基础
《内径》中的“三极六合”体用观是《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反应在《伤寒论》则形成了“三部六位”。六合就是三维空间中的三个维度方向——上下、左右、前后。
二、“一分为三”的三才思想是人体演化的基本规律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体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分裂,第三天时,从输卵管的壶腹部进入子宫前,在输卵管峡部形成了12个细胞的卵裂球(桑葚胚)。这是一个奇异的现象,因为按照细胞的倍增分裂,只能形成16个细胞(1-2-4-8-16)。而形成12个细胞只有一种可能就是1-2后形成了三个细胞(3-6-12)。
约在受精后第四天,桑葚胚发育为胚泡(囊胚),进入子宫,开始植入完成(着床)。从六到十二天逐步分化形成内胚层、外胚层,第三周内在内外胚层之间又出现一层中胚层。经四到八周的胚层分化发育,胚胎不仅初具人形,而且形成主要器官系统的雏形。
三、人体的三部解剖结构
人体从胸正中线打开后,可以清晰的区分为三个系统,从口腔到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这个管状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俗称“肠肚”,动物叫做“下水”。以心脏为中心的由大血管相联系的内脏系统包括肝、脾、肺、肾等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俗称“内脏”。剩余的躯壳成为一个相关联的结构系统。
四、生理三部六位“体用观”
(一)表部系统及其功能位——太阳、厥阴位
表部由机体的躯壳部分构成,包括皮毛、腠理(结缔组织)、肌肉骨骼以及外周神经、血管和呼吸道等组织器管。承担着a支撑b运动c呼吸d体温调节e防御免疫f信息传输(感觉、反应)g营养等功能。
表部通天,接受天阳之气(包括氧气、阳光、信息)。从功能上分为表阳位(太阳位)和表阴位(厥阴位)。
1表阳位(太阳位)主要由有形的,外在的相对静止的皮毛、腠理、肌肉骨骼以及呼吸道等组织器官组成。
2表阴位(厥阴位)主要由无形的,内在的流动不息的外周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组成。
<二>里部系统及其功能位——阳明、太阴位
里部由机体的消化管道和各种消化腺组成,包括口腔到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胰、肝等消化腺。承担着a受纳b消化c吸收d排泄e代谢f防御免疫g营养等功能。
里部通地,受纳水谷之地气。从功能上可分为里阳位(阳明)和里阴位(太阴)。
1里阳位(阳明)《伤寒论》称为“胃家”。为有形的、向下的消化道组成,主要承担和完成受纳、传输、排泄等功能,。
2里阴位(太阴)《伤寒论》称为“脾家”。主要承担和完成消化吸收和代谢、运化、营养等功能,由消化腺、小肠以及里部的循环代谢完成,为无形的、向上的。
<三>半表半里部系统及其功能位——少阳、少阴位
半表半里部《内经》中称为“枢”。机体除去躯壳、消化管道外,空腔脏器系统都属于半表半里部。由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水液代谢)、造血系统(肝、脾)、淋巴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情感思维)等等组成。主要完成a造血生血b循环配给c体液调节d免疫修复e精神意识等功能。
半表半里部将表部吸收的天阳之气和里部吸收的水谷之精华,合化而赤变为血液,供给全身各组织器官。从功能上分为枢阳位(少阳)和枢阴位(少阴)。
1枢阳位(少阳)主要由空腔(胸腔、心包腔、腹腔等)、体液、淋巴免疫系统等构成,为扩散的、向外的。
2枢阴位(少阴)主要有心血管、肾血管、脑血管等内脏循环及神经组成、承担人体基本的生命功能的维持,为收敛的、向心的。
五、《伤寒论》“三部六位”体用观
1、病理“三部”的划分。《内经》中病位的概念只有表里之分,《伤寒论》的病位划分形成了“三部”的概念。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明确提出除表里之外,还有一个半表半里的病位。这是对《内经》病证定位的补充和发展,也是仲景独具特色的三部定位。仲景据病证发生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表证、里证、表里证(即半表半里证)。论中提到“表证”的条文有3条(46、61、124),而只提到“表”的有18条(148、176、217、218、225、364、48、134、29、34、234、272、40、51、56、91、164、170);提到“里实或内实”的条文6条(30、105、181、208、217、218);“表里证”的条文3条(253、257、74)。均指病证的三部定位。
有关“表里证”的概念由于条文论述过简,争议较大。第253、257两条讲的是“无表里证”的大承气汤证,无表证还说得通,无里证则难解了。因此,历代医家多把它作为偏正词组解读,说什么:无表里证就是无表证,令人匪夷所思。那么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又作如何解释呢?实际上表里二字连用,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立的词组。正如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上所说:“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在半表半里”。无表里证就是无半表半里证,有表里证就是有半表半里证。那么半表半里证是一个什么证呢?除了小柴胡汤证外,还有没有其他方证呢?我们还得从《伤寒论》原文提到“表里”的条文入手,第168条为“表里俱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第153条和第49条为“表里俱虚”和“须表里实”的少阴证。因此,有理由相信表证、里证之外的所有病证都应该属于“表里证”(半表半里证)。
2、病理“三部”的范畴。通过对《伤寒论》398条130余个脉证的分析,带有明显部位特征的病证有50余个,把它们进行归类后,可以勾画出病理“三部”的范畴来。
头项症候有12条,如头痛、头项强痛;四肢症候有38条,如四肢疼痛、四肢拘急、四肢厥冷、支节骨节疼痛、手足逆冷等;躯干症候有20余条,如身疼、腰痛、体痛、身重等;皮肤症候有3条,如身痒、肤冷、虫行皮中状等;鼻子症候有10余条,如鼻炄、鼻鸣、鼻干燥等;另外还有以咳喘为主证的条文。这个由头面、项背、腰体、四肢、手足、周身皮毛以及呼吸道表现出的症候群构成了表部范畴。
以胃为主证的条文有32条,如胃家实、胃中干燥、胃中有燥屎、胃中虚冷、胃气不和等;以腹为主证的条文有30条,如腹痛、腹胀满、腹中雷鸣、腹中冷、腹中饥等;以心下为主证的条文有34条,如心下满、心下烦、心下硬、心下痛、心下痞、心下结、心下急等;以少腹、小腹、脐为主证的条文有10余条,如小腹满、少腹硬、少腹痛、少腹结急、脐痛等;以胸中、膈上为主证的条文5条,胸中寒、膈上有寒等;另外还有以吐泄、大便硬等为主证的条文。这个上至胸膈,连及心下、胃中,脐腹、少腹,下到小腹的整个消化系统表现出的症候群构成了里部范畴。
以胸胁为主证的条文有24条,如胸满、胸烦、胁满、胁痛、胸胁痞满、胸胁苦满等;以心、心中为主证的条文有32条,如心烦、心悸、心乱、心动、心痛、心中懊恼等;以背恶寒为主证的条文有2条;以咽喉为主证的条文有17条,如咽干燥、咽痛、咽喉烂等;另外还有以小便为主证的条文。这些上至咽喉,前有心胸,后为心背,旁达两胁等以胸腹腔主要脏器(如肺、心、肾)系统表现出的症候群构成了半表半里范畴。
3、《伤寒论》三阴三阳“三部六位”体用观。古人认为三阴三阳“六气”的运行要有一定路径、经界,在不同的时间六气所主的空间位置是不同的。《伤寒论》继承了《内经》中三阴三阳的空间病位观,确立了表、里、半表半里的“三部六位”体用观。《伤寒论》中众多单独使用三阳三阴名称的多指部位、系统而言,如太阳受之、太阳中风、太阳初得病时、太阳随经、阳明内结、转属阳明、属阳明、阳明居中主土、转在太阴、太阴者、太阴中风、太阴为病、属太阴、少阴汗、厥阴中风等。三阳之气,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这在《伤寒论》中是很清晰的。《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张景岳说:“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厥阴为合,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合者主入,枢者主出入。”这样,太阳为三阳之始,厥阴为三阴之末,一开一合,一入一出,阴阳相交,对立依存,同属表部。阳明为三阳之末,太阴为三阴之始,一开一合,一出一入,阴阳相接,对立依存,同属里部。少阳为二阳之枢,少阴为二阴之枢,沟通表里,联系内外,同属半表半里。
《伤寒论》中单独使用“太阳”的共11条(1、4、12、38、48、119、124、152、179、185、251),“太阳证”的1条(220),它们都属于表部或表证的范畴。论中单独使用“阳明”的共16条(30、48、97、179、180、181、184、185、186、188、189、231、240、243、244、384),“阳明证”的3条(5、204、237),它们都属于里部(内)和里证(内实)的范畴。论中单独使用“少阳”的共5条(264、271、179、265、266),“少阳证”的1条(5),它们都属于半表半里部或表里证的范畴。
恽铁焦曾经指出:“夫三阳既有表有里有半表半里,则三阴当亦有地位可言…何以于三阳则言之凿凿,于三阴则绝口不谈?”恽氏引日本喜多村之言认为:“邪在表而虚寒者,少阴也;邪在半表半里而虚寒者,厥阴也;邪人胃而虚寒者,太阴也。”这较之将三阴皆归入里证已是质的进步,但还是没有彻底摆脱六经表里关系的束缚。下面我们要讨论的是少阴证和厥阴证三部定位的合理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枢者,《内经》称为游部或不表不里,《伤寒论》称作半表半里。少阴为二阴之枢,少阳为二阳之枢,二者同居半表半里。
《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证为心肾阳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为什么还是有许多医家把它列为表证呢?因为在经络学说中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主表,少阴也应该属表了。实际上经络学说三阳经都主表,而三阴经均属里。另外,他们还有一个理由是,把《伤寒论》第301、302条的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称作两感伤寒。这又是一个误解,两感是《素问•热论》中的概念,它更加反证了少阴是里证。如果少阴是表证,为什么又叫两感呢?陆渊雷说:“少阴病者,乃全身机能衰退之病也。”章太炎说:“少阴心疾也。”少阴与少阳证是同位而异性的两组病证,都属半表半里。论中单独使用“少阴”的共5条(148、282、283、284、290),“少阴证”的1条(39),它们都属于半表半里部或表里证的范畴。
太阴主里,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历代医家无争议。论中单独使用“太阴”的共7条(187、273、274、277、278、279、280),它们都属于里部或里证的范畴。
这样太阴、少阴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厥阴主表就顺理成章了。然而,事情远未结束。论中仅3条(326、327、343)单独使用“厥阴”,343条的“灸厥阴”是讲穴位,327条“厥阴中风”叙述太简单,不知所云,就只剩下了326条。下面我们来讨论厥阴证的提纲。
《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本条作为厥阴病的提纲,所论述的病证完全是消化系统里部的症状,无论如何也不能列入表证范畴。如果把厥阴病归入里部,又违背了一分为二的阴阳学说和一分为三的三部定位。因此,只能在厥阴病的提纲上作文章。难怪近代医学大家陆渊雷说:“假定本篇首条为仲景原文,为厥阴提纲,则厥阴无厥证,下文厥热诸条,虽若连类相及,实乃照文生义耳。”对厥阴病的提纲提出异议。纵观厥阴全篇,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本条是所有厥证的病机和病症,它的病位在表,由四肢末梢循环障碍所致。产生厥症的原因很多,如蛔厥、痰厥、气厥、热厥、实厥、脏厥、寒厥等,那一种才是表阴证呢?《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王好古在《阴证略例》中指出:仲景三阴之补剂,分而三之,伤在厥阴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在少阴者,通脉四逆汤中之;伤在太阴者,理中汤主之。当归四逆汤现代临床主要用于冻疮、雷诺氏病、脉管炎等病症的治疗。因此,只有当归四逆汤证才是真正的厥阴证。
厥阴病的提纲证解决了,厥阴主表的理论障碍也就化解了。三阴病证的定位也就和临床实践相吻合。使三阴三阳的理论真正落到实处。
20
发表于 2009-12-1 16:02: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首届三部六病论坛暨《伤寒论》诊疗技术推广培训班圆满结束

      三部六病的“病分三部,病性六类”分类法,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的“一分为三”的疾病分类法,是根据疾病的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所进行的分类。
===========================================================================
    【 是根据疾病的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所进行的分类】
     什么是【疾病的本质特征】?【疾病内部联系】指的是什么?疾病的定义是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9:34 , Processed in 0.0710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