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05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春季养阳防肝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8 22:1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勇123在 2009/02/28 10:15pm 第 1 次编辑]

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治未病思想。
笔者认为,顺时养生,防止肝风(中风)的关键是保养阳气。
顺时用药,应知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理。
而在春天,体质阴虚,阳亢之人更易引发肝风,或兼血压高者更易引发肝风,或兼血压高者更易引发中风。春天气主升发,所以肝气易妄升,肝阳易上亢,这样有高血压的人就应该心情平稳,防止肝气妄升,血压才不易波动。五十岁以上的人更应该谨防中风,据统计,中风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我国每年约有100多万人死于此病。为何此年龄好发此病?《黄帝内经》提出:人逾“五十岁,肝气始衰,肝血始薄”,精血不足,肝失所养,肝阳渐亢,易动肝风。
如何保养阳气,又如何顺时用药?!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23:50:02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春季养阳防肝风

转贴:王旭高治肝卅法浅析
天津中医学院(300193) 雒明池
清代名医王泰林,字旭高(1789~1862),晚号退思居士,江苏省无锡市人。王氏中医临床造诣极深,其医论贵在独创,尤其是对肝病提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的精辟见解,总结出著名的“治肝卅法”,集古今治肝方法之大成,是迄今为止全面论述肝病证治的唯一专著,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现对其“治肝卅法”作一浅析,以供同道参考。
王氏在肝病的证治中,分为肝气证治、肝风证治、肝火证治、肝寒肝虚证治等共四个方面。他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1、 肝气证治共分九法。
(1) 疏肝理气法: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用香附、郁金、
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2) 疏肝通络法: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用旋覆花、新绛、当归须、桃仁、泽兰叶等药。
(3) 柔肝法: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用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等
药。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肉苁蓉、肉桂。
(4) 缓肝法: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用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
麦等药。
(5) 培土泄木法:肝气乘脾,脘腹胀痛,用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木香,即培
土泄木之法。
(6) 泄肝和胃法:肝气乘胃,脘痛呕酸,用二陈汤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即
泄肝和胃之法。
(7) 泄肝法: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用金铃子、延胡、吴萸、川连
等药。若兼寒,去川连,加川椒、肉桂;若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
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
(8) 抑肝法: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萸汁炒桑皮、
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9) 散肝法:“木郁则达之”,用逍遥散。《素问》所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之意也。
从以上肝气证治法可看出,对于肝气自郁于本经的病变,王氏先采用疏肝理气之法,若不应,则疏肝通络,疏之更甚者,改用柔肝法,肝郁较重者,又宜散肝。对于因肝气乖戾而致他脏病变者,中气虚者用缓肝法,肝气乘脾者用培土泄木法,肝气乘胃者用泄肝和胃法,肝气冲心者用泄肝法,肝气犯肺者用抑肝法。上述诸法的使用可谓运法缜密,丝丝入扣。
2、 肝风证治共分七法。
(1) 熄风和阳法: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用羚羊、丹皮、甘菊、
钩藤、决明、白蒺藜等药,即凉肝是也。
(2) 熄风潜阳法: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用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等药,即滋肝是也。
(3) 培土宁风法:如肝风上逆,中虚纳少者,宜滋阳明,泄厥阴,用人参、甘草、
麦冬、白芍、甘菊、玉竹等药,即缓肝是也。
(4) 养肝法;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用生地、归身、杞
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等药,即养肝是也。
(5) 平肝法:用金铃、蒺藜、钩藤、橘叶等药。
(6) 搜肝法:肝风门中,内外风夹杂,故搜风之药亦当引用,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蚕蜕、白附子。
(7) 暖土以御寒风法: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此法非治肝,实补中也。
王氏认为,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
故其治法亦不同。肝风初起用熄风和阳法,如此法不效,当用熄风潜阳法,若肝风上逆的同时伴有中虚纳少,宜用培土宁风法。若肝风旁走于四肢,则用养肝法。此外,王氏对于搜肝法独有心得。他认为,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由此可见,王氏对肝风证的治法简明扼要,颇为实用。
3、 肝火证治共分六法。
(1) 清肝法:用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等药。
(2) 泻肝法:用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等方。
(3) 清金制木法: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用沙
参、麦冬、石槲、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等药。
(4) 泻子法:如肝火实者,兼泻心,用甘草、黄连,取“实则泻其子”之意也。
(5) 补母法: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用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
此乃“虚则补其母”之法,亦即乙癸同源之义也。
(6) 化肝法:张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皮、
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以清化肝经之郁火也。
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其症候多端,难以枚举。然其治法则又以清肝与泻肝为首选。清肝不应,上炎犯肺,又当清金制木,肝火炽盛,又当兼泻其子。
如因水亏而致肝火亢盛,又当补其母。若因肝经自郁化火,又当清化郁火。王氏对肝火的治法,不但重视本经病变的治疗,而且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顾及其他脏腑的病变,其论述颇有见地。
4、 肝寒肝虚等证治共分八法。
(1) 温肝法: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用肉桂、吴萸、蜀椒等药。
(2) 补肝法:用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等药。
(3) 镇肝法:用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等药。
(4) 敛肝法:用乌梅、白芍、木瓜等药。
(5) 补肝阴法:用地黄、白芍、乌梅等药。
(6) 补肝阳法:用肉桂、川椒、苁蓉等药。
(7) 补肝血法:用当归、川断、牛膝、川芎等药。
(8) 补肝气法:用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等药。
从以上治法来看,颇似用药加减,无论肝气、肝风、肝火,只要与其病机相吻合,皆可随症采用。
综上所述,王氏对于肝病的证治从肝气、肝风、肝火、肝寒肝虚等四个方面立法三十条。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19:46:59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春季养阳防肝风

血虚肝风,旁走四肢
冉××,女,80岁,2007年2月30日诊,四肢振颤,麻木,筋惕肉润,伴心悸,失眠,气短,舌红少苔,脉细统统。拟养血  肝,熄风通络法。制首乌15g,当归12g,白芍12g,桑枝15g,地龙干10g,钩藤15g(后下),熟枣仁15g,柏子仁10g,太子参32g,麦冬12g,五味子10g,谷麦芽各30g,全蝎末0.15g(吞),治疗3月,症状消失。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19:46:34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春季养阳防肝风

肝风亢发,上冒巅顶
张××,男,70岁,2008年3月2日诊,高血压10余年,头痛头晕,目眩耳鸣,头重脚轻。血压20.0/14.0kpa,舌红,边尖有瘀点,苔少,脉弦。拟平肝潜阳,清泄肝热兼活血法:山羊角30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煎),天麻10g,菊花10g,桑叶30g,白疾藜12g,石斛12g,杞子10g,赤芍10g,牛膝12g,夏枯草30g,葛根30t,川芎10g,冶疗月余,血压下降14.5-16.5/10.7kpa,症状消失。后辅以食疗养生,间服中药巩固疗效。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19:43:59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春季养阳防肝风

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治本病思想。笔者认为,顺时养生,应知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理。而在春天,体质阴虚,阳亢之人更易引发肝风,或兼血压高者更易引发肝风,或兼血压高者更易引发中风。肝风多见于现代医学之脑血管意外预兆,脑血管硬化,及其它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先非诊断依据:主症:阵发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言语謇涩,一过性偏身瘫软,晕厥发作,瞬时性视物昏瞀。次症:手指痛,手指麻,健忘,筋惕肉润,神情呆滞,倦怠嗜卧,步履不正。理化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具有两项以上主症,结合次症,理化检查异常即可诊断。
10
发表于 2009-3-1 18:14:5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春季养阳防肝风

养生与春季一春季乃阳气上升,发育万物之节气。春季之养生,在于吸收春阳和暖之气,以助生理机能之生发,以求顺应春之阳气,活动肌肤,舒展筋骨,协和脏腑,以受应春阳之气。
    春季与保健:春阳上升,协调阳气而抑制肝阳上亢,滋长肝木而除热以熄肝风,此乃春季保健之要。
    方剂:龟板五钱,女贞子三钱。
    方义:龟板,归肝、肾二经。女贞子,人肝、肾二经。二味相合,具有滋肝养阴,补肾益阳之效用。
9
发表于 2009-3-1 18:09:1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春季养阳防肝风

(转)春季六节气与人体健康

      1  .春季人体的生理变化春天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季节。当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之时,“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气血活动加强,新陈  代谢开始旺盛
    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是显  著的,如在天热时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而春天之气候介于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之间,气候温和,故气血活动亦介于二季之间的状态,即春天的气血活动逐渐增加。这种情况可从脉象上反映出来,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意思是说春天人体的脉搏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阳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代表着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阳气的生发意味着人类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
  12肝主春,肝气开始亢盛《素问·金匮真言论》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问题,即人体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具体到春天,即是“肝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  气”。此外,在《黄帝内经》里还有“肝主春”的记载,所谓“肝主春”即是说人体肝脏与春季相应,肝的功能在春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为肝主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逐渐加强。由于气候温和,人们的户外活动逐步多起来。因此,肝藏之血流向四肢。春天随着气候的转暖和户外活动的增多,人们的精神活动亦开始活跃起来。这些生理上的变化,给春天的饮食提出了新的要求。
    2春季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春季六节气里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如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也会乘  机而动、乘虚而入,各种病虫害猖獗,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祸害,在我国南方这种情况尤为 明显。   
    中医学认为,春天的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而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风邪侵袭人体后,一般可产生下述病理变化:   
     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的头项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等症状。又如
  风水一症起初也以眼睑水肿为多见。
    二是病变范围广,由于风邪善行数变,变幻无定,往往上下窜扰。故病变范围较广,在表皮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走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颠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
    三是“风胜则动”,其证以动为特点,故凡见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责之于风,而列为风病。
    四是兼杂为病,即指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犯人体。如在长夏之季,风邪常与湿邪一起侵袭脾土,往往可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胃受损的症状;若与热合则为风热,与寒合则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杂至侵袭人体,形成风湿痹症等。此外,风还可与体内之病理产物如痰相结合而成风痰,风痰上犯又可引起种种病症。
    医疗气象学证实:在大风呼啸时,空气中的冲撞摩擦噪音会使人心里感到烦躁不适,特别是在音频过低,甚至达到“次声波”的标准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次声波是杀人的声波,它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甚至致人于死地。同时,猛烈的大风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那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的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中开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压抑和疲劳,并会引起一些人的甲状腺负担过重。
    此外,大风使地表蒸发强烈,驱走大量水气,空气湿度减小,这会使人口干唇裂,鼻腔粘膜变得干燥,防病功能亦随之下降,使许多病菌乘虚而入,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生,如支气管炎、流感等。这些疾病的广泛流行,也往往是“风助病威”的结果。故《黄帝内经》里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3春季六节气对人体的影响
    3.立春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季节。立春后,气候向暖,阳气始发,气温渐渐上升。立春之后,人体变化也由此开始。肝木应于春时,从立春之日起,人体少阳开始升发,肝阳、肝火、肝风也随着春季阳气的升发而上升。所以,立春后应注意肝脏的生理特征,疏泄肝气,保持情绪的稳定,使肝气条畅而不影响其他脏腑。
    3.2雨水
    雨水时节,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更会随着春季的阳气升发而上升,所以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自然界一派生机,特别是南方地区,万物欣欣向荣。养生者亦须振奋精神,勃发朝气,志蓄于心,身有所务。
    3.3惊蛰
    惊蛰时节,人体中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天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老年人更要注意身体的保养。元代丘处机在《摄身消息论》中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风冷易伤腠理,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一重,不可暴去。”这也即是俗话所谓的“春焐”。
    3.4春分
    春分对人体而言,重要意义仅次于夏至、冬至,对健康也有较大的影响。
    春天高血压多发,也容易产生眩晕、失眠等症。而且也是精神病的好发时间,所以调摄情志颇为重要。人们应顺春季生机盎然的特点,多做户外活动,调摄情志,如野外放风筝、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空气,嬉戏玩乐,将一切烦恼置之度外,迎天顺气,随风送忧。
    3.5清明
    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乍暖乍寒的多变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春季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脑等疾患的多发季节。清明以后,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如关节炎、精神病、哮喘等。有慢性病的人在这段时间内要忌食易发病的食物,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避免旧病复发。
    3.6谷雨
    谷雨时节气温升高和雨量增多,人体在这段时间内更为困乏,所以要注意锻炼身体。

8
发表于 2009-3-1 17:57:12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春季养阳防肝风

精神病人春宜养肝防复发
北京青年报:(07/04/09 18:25)
  油菜黄痴子忙本市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进入一年中最忙季节———
  “油菜黄,痴子忙”,对各类精神病人及家属来说,春天是一个尴尬的季节,因为在万物复苏时,各种精神症状也在“复苏”。每年春季,安定医院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都会进入一年中最忙的季节,而今年也不例外。如何预防精神疾病在春天“大发作”,专家为患者及家属开出了“处方”。

  据安定医院黄淑贞教授介绍,在北京,春天只是冬季和夏季之间的过渡季节,天气时冷时热,而人体对这种多变的气候是很不适应的,不但容易出现身体上的病症,更容易产生精神类的病变。
  据悉,在春季这个精神疾病的高发时期,患者的发病率有时会占全年的70%以上,特别是在4月份,更是会达到高峰。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精神病人对气温、气压、湿度、气流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尤其是多变的大风更是诱发各种精神病的重要因素。
  中医认为:春季属木,在五脏对应的是肝,春季多风,肝风内动,扰动心神,出现精神失常。从西医角度来看,春季气候多变,冷暖无常,人的抵抗力下降,生理功能受到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发生变化,出现了精神疾病的波动。文/记者肖烁通讯员海慧芝
  预防精神疾病复发注意事项
  一、坚持按医嘱服药,不要随意减药、停药,擅自停药的病人约70%-80%在短期内就会复发。
  二、如果患者出现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疑心大、失眠等病情波动的早期信号时,家属要帮助及时就医,调整药物,以免病情恶化。
  三、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帮助患者适时增减衣物,防止外感风寒。
  四、在天气暖和时,要让病人多到室外活动,如散步、慢跑、郊游等。患者可以通过户外体育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加大脑感受到的外界刺激,使患者从过度封闭的心灵中走出来。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改变患者的性格甚至人生态度。
  五、中医认为,春季养生应以养肝为主。怒伤肝,酒伤肝,患者应戒怒、戒酒,注意精神调养,保持心情舒畅,使自己的精神、气血舒展畅达。
7
发表于 2009-3-1 17:22:04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春季养阳防肝风

春属木,木在春生发发散之性,风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注意.......
6
发表于 2009-3-1 12:07:39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春季养阳防肝风

祖国医学虽无高血压病名,但根据高血压病的症状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心悸、心烦、头面烘热或脊背升火、神倦、腰膝酸软、下肢浮肿、足胫不温、小便频清、妇人带下清稀等症状,应属中医“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范围。高血压病因病机虽有多种,但总以肝肾阴阳平衡失调,阴虚阳亢为主要关键,临床证实气虚夹痰瘀亦是高血压之主要病机之一

-=-=-=-=- 以下内容由 czq1236892009年03月01日 00:09pm 时添加 -=-=-=-=-
阳亢 肝风证候见 镇肝熄风重酸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7 00:06 , Processed in 0.0891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