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6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温病虽重阴 不失表与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3 19:0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温病虽重阴  不失表与清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
人体五液所化本乎津,阴液之竭多由火,温易化燥,热易伤津,“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故治温病首重护阴,然救阴不仅在于滋养、更重表、透和清、泄。
1、表邪宜散,不可过汗:温病初起,须分清卫、气而治,早投寒凉易招冰伏之弊,过用辛温,强责其汗则易伤阴化燥,故提出表邪宜散,不可过汗。吴瑭《温病条辨》首立银翘散,桑菊饮治风温在表,疏风散热,宣肺卫,白虎汤辛寒清肺气,层次井然,深具此意;暑湿在表,新加香薷饮辛温芳化清凉,外解肌表之寒束,内清在里云暑湿;湿温初起,暑温夹湿邪在气分,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燥热侵袭肺卫,桑杏汤辛宣凉润,以解卫表燥热之邪。总不离叶天士所谓:“在卫者,汗之可也”。
富有创新精神而著称的医家张锡纯认为,温病初起尤以“陡然而发,表里俱热”的证型多见,故应“视表邪内热之轻重而分途施治”。选用薄荷、蝉蜕宣肺卫,石膏清里热,甘草调和诸药,以此四药为主药构成三方。其中荷、蝉重而石膏量轻者名清解汤,用于“表邪重内热轻者”;清解汤减荷、蝉量,并加重石膏量即凉解汤,用于“表邪内热平均者”;若“表邪轻而内热重”,则更减凉解汤中荷、蝉之量,以知母易甘草,名为寒解汤。施今墨认为:“表证不可知发汗,切应注意清里”。温病初起要注意清里热,绝非不辩卫、气而经施清气法。“在卫”终以“汗之”为宜。《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不仅载有薄荷、豆豉、连翘相伍等辛凉之剂,即使“表里俱热”,“犹有一分太阳流连未去”,亦不弃汗法,故其“三解汤”均不离辛散之品。由于寒凉清气有碍辛散,故据表邪内热之轻重而组方有配伍、比重及加减之别,且选用清气之品,力避苦寒沉降,取石膏性寒清热力著,味辛又可顺应荷、蝉之宣散。揆其要旨,意在不离辛散汗解。
张锡纯认为,温病初起即现气分之热,即使“毫无新受之外感,”但“若有向外之机,正可因其势而利导之”,仍可用清、凉、寒解汤三分。因内蕴之燥热与凉润之药化合,自然能发汗。又少用达表之品为之引导,故其得汗甚速,汗后热亦尽消也。叶天士所谓邪入气分,“热未伤津,亦可清热透表”,亦即此意。吴瑭用白虎汤清解气热,言其“透热达表”,与张锡纯“少用达表之品为引导”之立意对勘,似觉略逊一筹。质言之,此处与前处虽同用“三解汤”,但机理有别。此用荷、蝉、意在辛开内蕴之热郁,并不在于解表。病热向外,不等于病位在外,里邪即有外趋之势,正可因其以“达”之,散之。此乃阴阳上下,出入外降之理,不可不知。
温病一般忌辛温发汗,另有一种“客寒包热”证,寒热夹杂,不排除辛温之品的应用,但也只需微辛轻解,药如葱豉类,迨至表邪一解,即当清里为主。表散及时,发汗得当,既无伤阴化燥之忧,又无凉遏之弊,邪随表解可早治愈,故表散得法乃保津的关键之一。
2、欲达之势,当助透达:前人有“新感非表不解,伏邪非透不达”之说,临证将透达之法用于病邪入里,表尚未解,或病邪在里,有欲外达之势者,因势利导,助其透达,以免
邪留生变,邪留伤阴。
病案举例:唐××,男,58岁,小暑节后,暴雨连续,居住底楼,潮湿闷热。头胀痛,咽痛,发热3天,在外门诊用消炎,解热止痛类药未见其效,晨刻诊:T39.5℃,头胀痛,壮热面赤,心烦气粗,口渴欲饮,胸闷咳嗽,身重脘痞。纳少,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温(热重于湿),治法:清解双透兼以化湿。方药:新加香薷合苍术白虎汤加减,香薷6g、银花15g、连翘15g、石膏35 g、知母12 g、炙甘草5 g、竹叶12 g、苍术10 g、粳米15 g、黄芩15 g、桑叶15 g、杏仁10 g、大贝母15 g、薄荷10 g(后下)、服2剂后,汗出热减,诸症缓解,舌苔渐化,去香薷、银花、连翘、石膏减量20 g、参入芳香淡渗之品,使湿热有出路,继服2剂痊愈。


[/watermark]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7年08月05日 08:29pm 时添加 -=-=-=-=-
例2,周××,男,43岁,教师,2007年8月2日晚诊,1周前随团旅游,天气闷热,时而下雨,暑湿交作,动则冒暑,息则空调,生冷油腻,充实腹内。初起恶寒发热,头胀痛肢困,胸闷脘痞,服藿香正气散、黄连素、感冒清对付数日,今归来病情加重。刻诊:恶风怕热,头重身困,咽痛咳嗽,胸闷脘痞,动则有汗,静则恶风,苔腻微黄,脉细数,T38.5℃。此湿热交蒸所致,辨为湿温(湿热并重)。治宜清热化湿法:桑叶15g,连翘15g,银花15g,大贝母15g,柴胡12g,黄芩15g,杏仁10g,白蔻6g(后下),薏苡仁20g,厚朴10g,半夏6g,木通10g,滑石10g(布包),甘草5g,1剂,服2次,当晚,药后腹痛,腹泻数次,大便不爽,次日复诊:恶风发热,头重胸闷均失,仍咽痛、咳嗽、四肢无力。×片示:支气管炎,患者恐脱水,要求输液,告其夏令时序,湿邪蕴蓄募原,湿阻蒸热,寒热不衰,药有和解表里,通降胃肠之功,使胃为下行,大便自通,而伏火,湿热随去,正气将复矣。原方去连翘、银花、柴胡、木通,加通草5g,黄芩减为10g,2剂,嘱忌食生冷油腻,休息。今日随访已愈。
6
 楼主| 发表于 2007-8-5 20:30:0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温病虽重阴 不失表与清

例2,周××,男,43岁,教师,2007年8月2日晚诊,1周前随团旅游,天气闷热,时而下雨,暑湿交作,动则冒暑,息则空调,生冷油腻,充实腹内。初起恶寒发热,头胀痛肢困,胸闷脘痞,服藿香正气散、黄连素、感冒清对付数日,今归来病情加重。刻诊:恶风怕热,头重身困,咽痛咳嗽,胸闷脘痞,动则有汗,静则恶风,苔腻微黄,脉细数,T38.5℃。此湿热交蒸所致,辨为湿温(湿热并重)。治宜清热化湿法:桑叶15g,连翘15g,银花15g,大贝母15g,柴胡12g,黄芩15g,杏仁10g,白蔻6g(后下),薏苡仁20g,厚朴10g,半夏6g,木通10g,滑石10g(布包),甘草5g,1剂,服2次,当晚,药后腹痛,腹泻数次,大便不爽,次日复诊:恶风发热,头重胸闷均失,仍咽痛、咳嗽、四肢无力。×片示:支气管炎,患者恐脱水,要求输液,告其夏令时序,湿邪蕴蓄募原,湿阻蒸热,寒热不衰,药有和解表里,通降胃肠之功,使胃为下行,大便自通,而伏火,湿热随去,正气将复矣。原方去连翘、银花、柴胡、木通,加通草5g,黄芩减为10g,2剂,嘱忌食生冷油腻,休息。今日随访已愈。
5
 楼主| 发表于 2007-8-5 14:02: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温病虽重阴 不失表与清

基层医院能够遇到各种类型的疾病,只要有信心做临床,耐心守侯临床.会时有新知.
4
发表于 2007-8-3 22:29: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温病虽重阴 不失表与清

说得在理。王勇医师挺有思想的,基层医院还是有许多高手。
3
发表于 2007-8-3 22:14: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温病虽重阴 不失表与清

:“表证不可不知发汗,切应注意清里”。
2
发表于 2007-8-3 19:24: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温病虽重阴 不失表与清

活用之效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21:36 , Processed in 0.0522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