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51|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融合是对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 14:4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西医融合是对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中西医融合与中西医结合不是一回事,两种方法根本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中西医结合是以西医疾病概念体系为主,结合中医病态分型,采用中医方药治疗。而不采用中医的理论体系,这样时间久了,中医理论就有可能自然消退。而中西医融合是围绕中医理论的“证”概念为中心,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以中医理论概念体系为主体,以系统论为导向(因为中医概念体系,实质就是系统论理论体系,从整体论认识的方法是一致的);甚至可超越系统论(因为中医理论在两千年以前,就开始整体系统思维,现代系统论兴起也不过几十年);然后再解构与融合西医的理论知识,实现证态全方位的中西医理论融合体系。
    我们不能再走那种一个秘方传男不传女,总怕别人超过自己全封闭式的、已被淘汰的老路。任何理论只有走对外开放、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道路,才能发展自己。现代交叉理论、横断理论、渗透理论在近几十年来的蓬勃兴起,产生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仿生学等新兴科学,甚至创造了电脑风靡全球,难道不是充分说明了这个方向的正确性吗?如果我们能够顺利完成中西医融合的创举,中西医学在概念上、语言上能够相互交流,就能使中医理论充分开放,走向世界。目前因为概念上、语言上的限制,中西医学理论在国内的中西医生之间,尚且难以交流,若与国外的医学工作者交流,就更困难了。中西医概念体系融合后,中医理论概念体系的系统整体性优势,就会凸显出来。在中医理论概念体系的框架结构下(因为这个体系的系统整体特性是先进的),结合西医对病理状态的现有知识(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而融合为现代医学的中西医证态概念。这样就会使更多国内与国外的医学工作者进一步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使中医理论发出它应有的光芒。所以说中西医融合是对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没有必要担心中西医融合后,被西医所融化。应该是中西医融合后,中医这颗宝贵的金珠,其绚丽夺目的光彩,被焕发了出来,更不会被遗忘了。
               
36
发表于 2014-12-1 11:11:5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2-1 09:02
《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伤寒论现代解读》在本论坛全文发布,几乎没有看到反 ...

这次说话比较理性,请保持。
35
发表于 2014-12-1 09:02: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12-1 01:23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1-29 02:18
中西医融合的提法目前已有两种,两者有质的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一种是中西医理论的真融合, ...


       《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伤寒论现代解读》在本论坛全文发布,几乎没有看到反对意见,先生倒是提出张仲景没有发现细菌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了,先生也没有异议。三本书的点击率与日俱增。
     先生是破解中医,不是融合,不要鱼目混珠。论坛中的网友都明白。

         没有说过头话吧!请理性交流。

点评

真诚的为李、王两位老师心平气和交流鼓鼓掌!  发表于 2014-12-1 12:34
这次说话比较理性,请保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 11:11
34
发表于 2014-11-29 10:1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29 10:20 编辑

      中西医融合的提法目前已有两种,两者有质的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一种是中西医理论的真融合,就是中西医理论的统一和完善,以2012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为代表。目前已得到读者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评价。
     另一种是将中西医理论的相似之处混在一起,采取的加法,没有质的改变,是打着中西医融合的口号,但实质上没有任何变化的假融合。以李同宪先生的《中西医融合观》一书为代表,准确地说,应称为“中西医混合观”,才能名符其实。
33
发表于 2014-11-29 08:56:57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化中医学已经完成

内蒙鄂尔多斯东康中医医院李开弟

  摘要
  《目的》:古老的中医学有极其正确的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的学说。并有四时四季学说。并中医学有为医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要求。并中医学这样作了,也完美的观察了人与环境的互相影响。但由于古代科学知识落后的限制,没有除冷热外其他所以影响成分做进一步的科学探讨。所以中医学一直是模糊推理性学说。所以正确的中医学并为中国人的成功繁衍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但因为中医学没有及时科学化自己,所以让有巨大错误的反自然错误治疗的西医学钻了空子,丢掉了主流医学的地位,迫使中医学成为可有可无的补充医学。使正确伟大的中医学事实上处于边缘状态。而科学化中医学,就是正确中医学必然能重新夺回主流医学地位,并完善西医学,使中医学完美融合新医学的自然出现!
  《方法》:天有冷热,人有散热与保温本能。用空气中有78%的氮气,有21%的氧气,有0。3%的二氧化碳气体。空气流动放电-打雷会有大量一氧化氮出现!所以空气与水中,除有氧气外,还有一氧化氮共同溶解,并一氧化氮分子量小为30,而氧气的分子量为32。所以分子式为NO的一氧化氮与分子式O-O的氧气,有竞争性溶解空气与水的特点。这就是NO增加而O2溶解度减低,而NO减少并O2溶解度增加出现。并同容于水与空气中的NO与O2,温度增高,小分子NO会被驱离或蒸发溶解度减低而大分子O2存留并溶解度增加出现。而温度减低NO溶解度增加而O2会被置换溶解度减低出现。所以由75%水分组织成的人体细胞,事实上被水分与血液所包围,所以体液温度与血液温度,是决定NO与O2溶解度变化的关键。而NO进入细胞的不会产热与O2进入细胞的能够产热又成了温度控制的又一关键。人体的五脏,事实上是互相相通的能冷而储能减热与热而收缩外排能量与水分的内外散热储能增温降温系统。人体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储能与散热,吸氧与限制氧气进入。并食物内与空气中有NO与O2共同存在,并因温度不同,季节不同,食物与空气中NO与O2溶解度不同,所以进入体内会引发不同的NO与O2溶解度不同。O2容于组织液可进入细胞产热,而NO增加限制O2溶解组织液而NO进入细胞不会产热而是变冷出现!根据向日葵有向阳性收缩而向阴处舒张,并傍晚向西向日葵可自动转向向东,实现向日葵第二天早晨再次向阳。这种本能活动预示着细胞有冷舒张储能储水与热外排能量水分减热本能存在。所以向日葵阳面热并且能光喝成能量,但向日葵阳面总收缩乏能乏水收缩存在。而向日葵阴面冷并且没有光合作用合成能量,但总舒张增殖并富能富水出现!所以傍晚向西的向日葵,因阴面高储能储水并NO富集,高储能会产热并NO外排到原阳面乏能乏水不能产热温度变低处富集而O2被置换溶解度减低出现。这就是原阴面产热外排能量水分与小分子NO而O2溶解度增加变热,热收缩出现。而原向日葵阳面乏能乏水变冷并NO富集而冷舒张增殖接受能量水分生长增殖而出现向日葵转向出现!所以人由胃肠吸收能量水分,通过门静脉供应肝脏能量水分,门静脉接受脾脏回流血液给肝脏供应含氧血液。并胃肠储能增加产热并热收缩向肝脏供热液热能出现,而脾脏冷舒张存储血液,减低同一条腹腔干动脉供应肝脏胃肠血液,胃肠肝脏组织供血减少变冷,冷而胃肠肠腔舒张存储事物,胃肠肝脏组织冷舒张储能储水增强出现。同时冷舒张储能储水抑制氧化产热使组织更冷出现,冷而高储能变冷并NO富集胃肠组织更使O2溶解度减低,这就是胃肠进食后胃肠制冷并冷舒张供血动脉并NO富集舒张供血动脉肌,高储能胃肠高供血高产热腹腔高温出现,同时腹腔高温舒张存储血液的脾脏也加热收缩而向肝脏供应血液出现,这就是高氧液与高能血液汇聚肝脏,高产热并给心脏下腔静脉多供血血液出现!下腔静脉与四肢躯干回流的上腔静脉血液汇聚右心,右心收缩泵向肺循环,肺脏通过散热减热与增氧处理后,降温血液回流左心,左心高压泵到主动脉,主动脉再给全身器官供血,肾脏可通过腹腔冷而肾脏脂肪囊富集NO而使O2溶解度减少,用脂肪囊变冷与高NO富集肾脏脂肪囊对肾脏产生影响,冷与NO富集肾脏脂肪囊,舒张肾脏皮质组织舒张储能储水与舒张肾脏皮质血管舒张皮质供血,减少肾脏髓质供血实现少排尿多给全身组织供血,而腹腔变热并加热肾脏脂肪囊,脂肪囊内NO被驱离或蒸发而大分子O2溶解度增加。这就是肾脏脂肪囊变热并脂肪囊内O2溶解度增加,热与高O2溶解就是热收缩肾脏皮质血管而被迫增加肾脏髓质区供血而少回吸收而多排尿散热出现。这就是主动脉内血液减少而全身组织变冷出现!所以新科学化的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出现!新冷药与热药补药机理出现!
  《结果》:中医学知识的科学化出现!
  《结论》:大道至简,温度控制一切。中医学科学化完成已经多年,但金钱地位控制一切!中西医学二大高层利益集团压制,使中西医学融合新医学不能出世!
  可上百度网搜:人的内外散热系统李开弟。
32
发表于 2010-1-24 07:40:4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是对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谢谢大家的关心与批评。
31
发表于 2010-1-22 20:23:3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是对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下面引用由zhhj2010/01/22 08:07pm 发表的内容: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7349
有病的不仅仅是中医
特色,民族的悲哀。
30
发表于 2010-1-22 20:07:2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是对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7349
有病的不仅仅是中医
29
发表于 2010-1-22 19:28:4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是对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从隶属关系看大结胸证包括急性腹膜炎病理过程?
证本身就包含着状态的意思?
证态似乎多此一举?
---上面这些问题的并不是特别重要
关键问题之前跟您说过

-=-=-=-=- 以下内容由 zhhj2010年01月22日 07:31pm 时添加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4378
看看这篇文章,当年轻西医对自己西医老前辈的思想精神都不屑一顾的时候,去劝他不轻视中医,是不是缘木求鱼啊?
28
发表于 2010-1-22 07:43:0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是对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中医别名】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结胸证。
【临床表现】热实结胸证的临床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1)疼痛:心下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2)腹诊有拒按、按之石硬的体征。
(3)发热:日晡所小有潮热,即下午3~4时发热。
(4)不大便五六日。
(5)舌上燥而渴,即口渴舌燥。
(6)短气(呼吸急促)、躁烦、心中懊憹、恶心呕吐、躁扰不宁等。
(7)舌质老黄,苔黄厚腻,脉沉紧有力或浮滑。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129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30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解说:以上三条是结胸证与脏结的鉴别。按之痛与不痛是首要鉴别点。按照西医的观点,对一个包块或者在病变部位进行按诊,有压痛的首先考虑炎症,无压痛的首先考虑肿瘤,参考其它临床表现,如有发热,烦躁不安,剧烈疼痛,不大便,饮食减少等表现,这是炎症;如果病人不发热,表面上没有什么病症表现,饮食如故,但是病人的脉象和舌苔表现出机体处于全身虚弱和寒凝聚结的状态,不仅考虑是肿瘤而且考虑可能是恶性肿瘤。所以藏结与恶性肿瘤是一个证态。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密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位效。禁如药法。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由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热,(一云日脯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解说:综合131条~137条为大结胸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1)热实结胸证的病位:陈亮斯:“结胸者,结于胸中,而连于心下也。……胸胃俱病,乃成结胸”。从而明确了对结胸的部位是以胃脘为主,而不是专指胸膈。“客气动膈”就是说感染波及到膈以及膈的临近器官,即胸腔的下部器官和腹腔的上部器官,包括膈下的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大、小网膜等,膈上的肺、胸腔、心包腔,纵隔等的下部,以及膈肌、膈腹膜、膈胸膜。现代医学认为,腹膜壁层神经来源于肋间神经及腰神经,属于体神经系统,故触痛敏感性强,疼痛定位准确,受到炎症刺激后引起腹壁肌肉紧张,而且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的范围与急性腹膜炎的范围是一致的,比病人指出的腹痛部位和范围更能代表急性腹膜炎的部位和范围。热实结胸证具有上、下腹部固定的压痛点,疼痛的程度比较剧烈,定位明确等特点,所以其病位在胸腹腔。
    (2)热实结胸证的病变性质:根据以上临床表现的描述,可以看出热实结胸证的腹痛是病人可以定位的腹痛,病人能够定位的腹痛,病变来自腹壁腹膜,有这种腹痛时,大致有急性腹膜炎,如果同时还有前腹壁压痛和腹肌紧张,则急性腹膜炎的诊断应能成立。心下痛;按之痛;心下因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等描述充分说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日脯所小有潮热”,“无大热”等描述说明有发热,这也是急性腹膜炎的基本症状,发热的时间、程度、热型随病因、病情而异。由于腹膜受到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腹不适、心中懊憹等表现。由于炎症刺激肠腹膜,引起肠麻痹,肠梗阻,所以出现数日不大便。由于大量炎性渗出物聚积于腹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出现口渴,口舌干燥。由于发热及胸腹腔积液压迫肺,所以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表现。这些都是急性腹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
     (3)“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与膈上、下感染状态的关系。中医对膈的认识与西医对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膈下是“胃”,西医则知膈下有肝、胆、胰、脾、胃及十二指肠等。急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多见,其主要原因是阑尾炎穿孔,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胆道透壁性感染及穿孔、肝脓肿破裂、肠伤寒穿孔等,一者这些器官大多紧连膈下,二者膈腹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网,易于把感染引导至膈下间隙,引起膈下间隙感染。膈下间隙感染约2/3的病例经治疗后炎症可吸收,1/3的病人则发展为局限性脓肿。膈下感染可引起膈上肺及胸膜反应,此时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等症状。据有关资料分析,胸部症状突出者占45%,腹部症状明显者约40%,X光透视及拍片可有胸腔积液、胸膜反应及肺下部浸润等。当膈下脓肿穿破膈肌时,首先引起胸腔浆液渗出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胸。有时由于脓肿的穿破扩散,膈上、膈下,肝内,肝外可以同时有脓肿存在。膈下脓肿和脓胸、肝脓肿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所以膈下、上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没有抗菌素及腹部外科手术,以上病理状态比现代更多、更严重,所以古代医学家提出“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实际上是把膈上、膈下的感染状态作为一个病理单元,称之为热实结胸证。
     (4)热实结胸证的病因,“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人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这是因为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胰系统感染在透壁之前及穿孔之前,都会有局部腹膜炎症反应及腹痛加重或发热等属于阳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原则在腹痛原因确定之前禁用导泻,以免促发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这与热实结胸证的成因:“病发于阳……下之太早”相一致。
     【鉴别诊断】
     (1)急性腹膜炎与内科急腹痛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痞证、小陷胸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西医认为,急性腹膜炎首先要与内科急腹痛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胸腔内感染病,急性胃肠炎、痢疾等急性消化道感染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内科急腹痛没有腹膜刺激征、按之柔软,没有肌紧张感,压痛无或不剧烈,这与《伤寒论》中按之濡者为痞,按之石硬为结胸相一致。某些伤寒学家把小结胸证归于痞证有一定道理,有人则认为小结胸证是胸腔器官的感染。痞证则与现代的胃肠道内急性感染如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相一致。
     (2)急性腹膜炎与肠梗阻相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大承气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治疗,这已是医学常识,伤寒学家早就指出“大承气专主肠中燥屎,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说明大承气汤证的病变部位在肠内,热实结胸证的部位在心下,有在胃肠之外的含义,这种认识与西医对腹膜炎的认识(感染位于胃肠之外的腹膜腔内)和肠梗阻的认识(肠梗阻后感染位于肠道内)是一致的。
     (3)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和急性腹膜炎与胆、胰急性感染相鉴别的融合。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当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时都会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这时符合热实结胸证,而当感染未透壁时,必须与急性腹膜炎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胆、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胁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剧烈的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压痛部位与胆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无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则腹肌紧张明显,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等。从临床表现胆、胰急性感染与大柴胡汤证一致,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治疗。同时,也解释了热实结胸证与黄疸之间的关系,如134条所述:“若不结胸……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因为10%的急性胰腺炎,10%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3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出现黄疸,这些黄疸都伴有腹痛、发热等,与热实结胸证相似,所以当排除了结胸证之后(即没有发生急性腹膜炎),有些病人就会出现黄疸,这些黄疸与大柴胡汤证(急性胆、胰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4)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相鉴别的融合。“热入血室,如结胸状”,热入血室应当与结胸证鉴别,鉴别要点是:热入血室必与经水适来适断有关,而结胸证与经水无关;热入血室的腹痛是在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胸胁部、疼痛不甚剧烈,没有结胸证“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表现,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热入血室是妇女经期感染急性盆腔炎的表现,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的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是一致的。
     (5)热实结胸证与太阳蓄血证之间的关系。106条、124条、125条为太阳蓄血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恶寒,少腹硬满急结、下血愈等。《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实则指小腹部拘急疼痛。脐下正中部疼痛谓之小腹痛。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盆腔感染中盆腔脓肿的表现。盆腔脓肿常系盆腔化脓性感染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如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的并发症,妇女急性盆腔炎感染蔓延至盆腔腹膜等。当脓肿形成时其主要表现是下腹痛或坠胀感,常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或直肠刺激症状,这与少腹硬、满、急结一致。当脓肿穿破直肠、阴道、膀胱时,由于得到引流,排出脓血而愈,此乃“下血愈”的一种解释。当脓肿破向腹腔时又会引起急性腹膜炎。可见热实结胸证(急性腹膜炎)与太阳蓄血证(盆腔脓肿)有着互相演变的关系,同时需要鉴别。由此也可看出盆腔感染、盆腔脓肿与急性盆腔炎(热入血室)关系密切,即太阳蓄血证与热入血室证关系密切,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可见热实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血证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是一致的,是可融合的。
     (6)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都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痞证下利为炎症渗出物在肠道内形成并排出体外;大结胸证为化脓性渗出物聚集在腹腔并有胸腔反应性渗出;悬饮证则为炎症渗出液(非脓性)或漏出液聚积于第三体腔,当以大结胸证为参考系时,悬饮证的热象明则不显。五苓散证也与第三体腔积液有关,它更偏重于漏出液。还要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病情的缓急、积液量的多少等情况选用五苓散或者十枣汤。
      【治疗】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药理研究
      (1)利尿:动物实验表明,大陷胸汤煎剂有非常显著的利尿作用,其排尿量以及排钠、钾量与速尿相似,比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多。在对大陷胸汤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中,发现本方具有利尿、保护肾功能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大陷胸汤具有类似速尿的利尿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肾小管对钠钾重吸收有关,因而其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水肿的临床效果,可能与其利尿、导泻而致血容量减少有关。临床观察对大剂量速尿治疗无效的病例,用大陷胸汤依然有效,可能与其导泻作用有关。导泻作用减轻了体内过多的水分,减轻了肾周围组织水肿对肾皮质的压迫,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得以恢复,尿量增加。大陷胸汤可促进尿闭的动物排尿,减少尿毒症性胸腹水,促进利尿可加速毒物排泄,对肾脏具有某种保护作用。
    通过对大黄、芒硝、甘遂的药理研究及复方研究都证明大陷胸汤具有泻下和利尿作用。腹膜对感染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腹膜的面积相当于人体的体表面积,但其吸收等渗液的能力则大大超出皮肤,特别是膈腹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吸收能力极强,在腹膜炎早期能将大量渗液及毒素吸收。大陷胸汤通过其逐水利尿作用可使经腹膜吸收的大量渗液及毒素通过肾和肠排出体外,为机体消除感染提供有利条件,利于炎症的消退和局限化,同时也可消除胸腔的反应性积液和肺底部浸润。
     (2)改善急性肾衰竭的症状:大陷胸汤可使氯化汞中毒的家兔当天无尿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尿量保持为中毒前的58.7%。对氯化汞中毒家兔血中尿素氮升高无明显影响,但给药组几乎未出现胸腹水,而生理盐水组胸腹水达(120±55.7)ML。能够明显减轻氯化汞中毒家兔肾脏的病理损害。
     (3)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临床应用:临床报道,用大陷胸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应用大陷胸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所出现的高血容量综合征及肺水肿等严重合并症,疗效令人满意。
    结论:热实结胸证与膈上、下急性感染状态相吻合;大陷胸汤可将胸、腹腔的炎性渗出液及毒素迅速排出体外,为消除胸、腹腔炎症,促使炎症局限化提供有利条件。

       我们这样一个证态一个证态的论证,不知道大家的意见如何。敬请提出批评意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2:30 , Processed in 0.0587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