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2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 09:5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3~7条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5 16:17:25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9-12-15 01:52
由此邓铁涛提出了“痰瘀相关”理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 ...

     谢谢先生赐教。
   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中已经解决了什么是痰,什么是血瘀的问题。
14
发表于 2019-12-15 09:52:32 | 只看该作者
由此邓铁涛提出了“痰瘀相关”理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拟定“益气除痰”的治疗方法,此法在临床上十分实用。】
     痰饮与血瘀是什么关系?同一个冠心病病人,凭什么诊断为痰淤?凭什么诊断为血瘀?

一一对于冠心病(及脑梗死,以动脉硬化为病理基础一类的疾病),西医应用他汀类药物降血脂及抗动脉硬化,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凝集,似可提供参考(痰浊与血瘀的本质及相互关系)。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5 09:31:15 | 只看该作者
      重复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9:01:07 | 只看该作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对于冠心病,现代许多医家都认为是血瘀为患,要采用活血祛瘀治法。邓铁涛长于诊治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金匮要略·胸痹篇》,并从1975年起对数百例冠心病人作临床研究。经观察,他认为广东人身体素质较之北方人略有不同。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故冠心病患者,以气虚痰浊型多见,由此邓铁涛提出了“痰瘀相关”理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拟定“益气除痰”的治疗方法,此法在临床上十分实用。】
     痰饮与血瘀是什么关系?同一个冠心病病人,凭什么诊断为痰淤?凭什么诊断为血瘀?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8:21:18 | 只看该作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1 再论痰与湿  
近日休假家中,利用假期看看书;整理痰与湿的辩证论治,以享同道
(其中有一小部分与之前的贴子有重复之处)。仓促成文,请前辈、贤达指教。不足之处,亦请补充。
许多医家有所谓“诸般怪症皆属於痰”之说,是故痰证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在诊断学上,痰证与饮证也经常被一起讨论,特别是在气血津液辨证一章。然而在五版、六版诊断学及内科学教材中对痰的讨论却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杂散在其他不同科别教材的不同章节内,而且对痰证的说明并不全面。
在古籍中,对痰证俱有较完整的记载,当推元代王硅的“泰定养生主论”与明代孙一奎的“赤水玄珠”中“痰饮门”一章;而在痰证与饮证的病例记载方面,较丰富的应算是明代江□(guan)的“名医类案”;而清代魏之□(xiu)的“续名医类案”则又更丰富了痰饮的病例记载。本文从这些中医典籍旁及其他资料入手,探讨古代及近代医家们对痰证的论述及治疗。
严用和曰:“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是以治痰必先利气者,谓痰之所从来,皆由七情郁结,气道不清,气积生涎,今利其气,使郁结开而气道畅,抑何痰饮之有。”;费伯雄曰“痰之为病最烈,痰之为病亦最多。积湿与郁火二者生痰之大。其余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气,或因食,变怪百出,随惑而生,难可枚举。”;薛立斋曰:“凡痰火证,有因脾气不足者,有因脾气郁滞者,有因脾胃之气亏损者,有因肾阴虚不能摄水,泛而为痰者,有因脾气虚不能摄涎上溢而为痰者,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瘀而生热(痰)者,有因风寒暑湿而得者,有因惊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因酒而得者,有因食积而得者,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张景岳曰:“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有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是故庞安常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吴昆曰:“湿痰者,痰之源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黏,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痰湿也。”;医宗金鉴 杂病心法要诀提及 “阴盛为饮阳盛痰。。。在心下悸背心寒。”
元 王硅(1264-1354) 字君璋,号中阳,道号洞虚子,又名隐君 “泰定养生主论”该书系统并全面地详述痰病之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暨治疗 (卷十四)。书中所述之“礞石滚痰丸”还被列于方剂学教科书中。当然方剂学教科书中所提的“礞石滚痰丸”并非直接取至“泰定养生主论”,而是来至 明 方广 “丹溪心法附于” 第九卷:痰门。
在“泰定养生主论”中,特别为写了滚痰丸歌括:
“甑里翻身甲挂金,于今头戴草堂深,相逢二八求斤正,硝锻青礞倍若沈。
十七两中零半两,水丸桐子意常斟,千般怪症如神效,水泻双身却不任。”、
甲挂金,喻将军,大黄是也。甑,盛酒器。甑里翻身,喻制以酒。此句,隐喻酒军,即酒大黄是也。今头戴草,喻芩,黄芩是也。青礞,礞石也。倍,双倍于。沈,沈香也。此句为,硝锻青礞之量应双倍于沈香也。二八求斤正,古代以一斤十六两,故半斤为八两。十七两中零半两者,即酒大黄八两,黄芩八两,硝□青礞一两,而沈香半两。此方可治千般怪症,且效如神,惟水泻者,有孕者均不适用。双身者,孕妇也。方剂学教材中,在方中提及“用焰硝一两(30克)放入小砂缸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乾,火□红,候冷取出”系出自丹溪心法附余。
在明代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第九卷的“附诸贤论”部分,还特别提及一段话:“刘宗厚曰:痰之为病,仲景论四饮六证。无择叙内外三因,俱为切当。盖四饮则叙因痰而显诸证者,三因则论其因有所伤而生痰者。唯王隐君论人之诸疾出於痰。此发前人所未论,可谓深识痰之情状而得其奥者矣。制滚痰丸一方总治斯疾。故为简便。较之仲景三因有表里内外而分汗下温利之法则竦阔夷。况又有虚实寒热之不同者哉。夫痰病之原有因热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风寒暑湿而得者;有因惊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因酒饮而得者;有因食积而得者;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有肾虚不能降火而生者。若热痰则多烦热;风痰多成瘫痪奇证,冷痰多成骨痹,湿痰多倦怠软弱,惊痰多成心痛癫疾,饮痰多成胁痛臂痛;食积痰多成癖块痞满;其为病状种种难名...”


  
作者:陋室寻津2006-4-21 20:47 回复此发言   

--------------------------------------------------------------------------------

2 再论痰与湿  

除了礞石滚痰丸外,在“泰定养生主论”中,王隐君还另外提到一个方子“豁痰汤”(卷十五)。豁痰汤是以小柴胡汤为主,合前胡半夏汤,并以南星、紫苏、橘皮、厚朴化裁使用。对於素有痰疾与肺气壅塞的病人,以柴胡为主,其余的痰证,则以前胡替代柴胡使用。如王硅本人所说“治一切痰疾。余制此剂,为滚痰丸相副。”礞石滚痰丸现已很少使用,因此豁痰汤在临床上可以媲美滚痰丸。除了痰的形成与治疗外,王硅更对患痰证的病人,提出了饮食上的禁忌。
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一书中,也论及痰饮。其中的“芎羌汤”为前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施奠邦所喜用,特别是用于头痛,头晕方面,疗效显著。芎羌汤中加入旋覆花一药以降痰气,更被视为经典中的佳作。
丹波康赖 (912 - ?;丹波氏乃东汉灵帝之后裔)所作的“医心方”一书中,也论及痰饮。医心方出版於西元984年, 是日本最早的汉方典籍;而且该书是用中文写成。丹波氏采集了隋唐及远古的中医典籍,录於治痰饮方一节,并列于咳嗽部;其中节录了金匮要略、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许多治痰饮之古方。以丹波氏在中医方面的造诣,没有对痰饮加以他个人的见解和论述,实在可惜;这恐怕也是本书美中不足的地方。
赤水玄珠一书,生生子(孙一奎之别号)结集了李东垣、王硅、张子和、严用和、朱丹溪等各家的学说并把他个人的临床经验收入,而编入於痰饮门。孙氏更在他的医旨绪余一书中,提出“论痰为津液脾湿所生”。然而此论并不排除肺与肾在痰饮中所扮演的角色,故曰:“又有肾虚不能制火,津液生痰不能生血者。缘肺主出,肾主纳,今肾虚不能纳气归原,出而不纳则积,积而不散则痰生焉。”
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只要遇到痰症的患者,就是开二陈汤。这个治疗的方法与概念,据个人的推断,应是来自丹溪心法中朱氏所云:“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然而,大多数的人却也忽略了丹溪心法中所说的“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更忽略了医旨绪余一书中所云:“此(指二陈汤)盖指脾胃湿化之痰也...如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行。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除,气虚之人有痰,非竹沥不开。”
对於用二陈汤治痰,张锡纯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世医治痰,习用宋 [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何者?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於肾。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其闭藏之力,有时不固,必注其气于膀胱。膀胱膨胀,不能空虚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饮,速于下行而为小便,此痰之所由来也。有肾之上为血海,奇经之冲脉也。其脉上棣阳明,,下连少阴。为其下连少阴也,故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为其上棣阳明也,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 张氏并拟一方,名为“理痰汤”。理痰方为:生芡实,清半夏,黑脂麻(芝麻),柏子仁,生杭芍,陈皮,片茯苓。张并解释方义道:“此方以半夏为君,以降冲胃之逆。即重用芡实,以收敛冲气,更以收敛肾气,而厚其闭藏之力。肾之气化治,膀胱与冲之气化自无不治,痰之本源清矣。用脂麻、柏实者,润半夏之燥,兼能助芡实补肾也。用芍药、茯苓者,一滋阴以利小便,一淡渗以利小便也。用陈皮者,非借其化痰之力,实借其行气之力,佐半夏以降逆气,并以行生芡实、脂麻、柏实之滞腻也。”张氏亦拟数方以理湿治痰,如理饮汤(于术,乾姜,桂枝尖,炙甘草,茯苓片,生杭芍,橘红,
川厚朴)、龙豪理痰汤(龙骨,牡蛎,半夏,黑脂麻(芝麻),柏子仁,生杭芍,陈皮,片茯苓,赭石,朴硝)、健脾化痰丸(鸡内金,白术)均列於医学衷中参西录中。
秉承先贤之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丁甘仁亦认为“痰之标在肺胃,痰之本在脾肾”,故常以“培养两天以治本,温化痰饮以治标”并说明“肾虚水泛为痰,脾弱水积,积湿生痰,痰饮渍之於肺,肺病及肾,肾不纳气。肾为水火之脏,少火不能生土,土不制水,水湿泛滥横溢,灌浸腠理,喘肿所由来也。”


  
作者:陋室寻津2006-4-21 20:47 回复此发言   

--------------------------------------------------------------------------------

3 再论痰与湿  

在已故老中医马光亚(字建中)所编的中医内科学一书将痰的种类解释如下:湿痰乃“脾气素虚,健化失权,水谷精微不能运化,以至湿聚成痰。”燥痰是“肺阴素虚,内热炽盛,灼熬津液而成痰。或风寒犯肺,气机郁阻,化热化燥,蒸灼津液成痰。”风痰则为“肝阳素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窍,故眩晕头痛。肝气横逆,脾胃受伤,浊湿不化,聚而为痰,痰随风动,蒙蔽心神,故神志昏迷,风痰走窜经络,故口噤,抽风痉厥。”寒痰则由“脾阳亏虚,健运无力,湿聚成痰,故痰清稀色白。脾阳不振,寒湿内盛,故口中自觉有冷气。中阳不振,卫阳亦不足,四肢失于温煦,故常恶寒。脾阳虚,水湿不能健运,故大便溏泻。”热痰乃是“情志刺激,肝气郁结,气郁化火,邪热内盛,不得清解,煎熬津液,郁而生痰。因痰热内盛,津液耗伤,故吐痰黄稠,烦热口干。痰热壅肺,肺失宣降,则为咳喘。痰热上扰心神,则惊悸失眠。痰热郁甚,则为痰火,痰火上扰清窍,蒙蔽神明,则为癫狂。”
已故老中医岳美中曾说:“痰之为病,既顽且幻”。岳老就曾以治痰之法治愈多发性脂肪瘤、慢性淋巴结发炎、失眠、咬牙症等。岳老也提及:“今人,以稠黏者为痰,稀薄者为饮。今之痰,古人为涕、唾、涎沫。”;“痰饮病所多在呼吸道、胸腹膜及胃肠间,故痰饮中多为消化器病和呼吸器病,或客於经络四肢,随气升降走行,遍於周身。在肺经谓之气痰,在肝经谓之风痰,在心经谓之热痰,在脾经谓之湿痰,在肾经谓之寒痰。”一般而言:“有因病生痰者,也有因痰生病者。“因病生痰者,有热痰、寒痰、风痰、湿痰、燥痰等。因痰而致病者,有痰火、痰饮、痰包、痰核、痰疟、顽痰、伏痰、宿痰等病症。”;并对痰饮的诊断提出症候,脉候及舌候以辨证论治,见解精辟,同时对於痰饮的治法融合了庞安时、喻昌、张景岳的学理,并有其独到的见解。“岳美中医学文集”一书可谓历代典籍中,唯一对痰饮的病症、脉象与舌象作出总结的经典之作。
参考书目:
汉  张机  伤寒论
汉  张机  金匮要略
金  李东垣  医学发明
金  李东垣  兰室秘藏
丹波康赖 (984)  医心方(2001 重刊)。
宋  许叔微  类证普济本事方
元  王硅  泰定养生主论 (卷十四)
明  孙一奎  赤水玄珠
明  孙一奎  医旨绪余
明  方广  丹溪心法附余卷九、十
明  江□  名医类案
清  吴谦  医宗金鉴 杂病心法要诀
清  吴谦  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
清  魏之□  续名医类案
民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第三期,第三卷)
民 丁甘仁 丁甘仁医案续编 (2001年  吴中泰  编)
陈亦人 (1990)  伤寒论释译  
岳美中  (2000) 岳美中医学文集 ( 陈可冀等  合编)
赵绍琴 (2001)  赵绍琴内科学  (杨连柱等合编)
马建中  (1986)  中医内科学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9月20日 08:30am 时添加 -=-=-=-=-
    不知道是哪位先生的大作,引用至此,对作者表示感谢!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8:16:33 | 只看该作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糖尿病与中医学中的“痰”
http://www.tech-food.com 2009-4-15 9:46:47 中国食品科技网
     说到“痰”,人们往往会想到从口中吐出的“痰”。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无处不在,可分布在肺、气管等处,还可存在于身体的皮、肉、筋、骨及血管等处,引起胸闷、心慌、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目眩、皮肤麻木、关节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并发症往往与痰、淤有关。痰停留于心脑血管,可引起心脑血管病变;痰停留于胃肠,可导致糖尿病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痰停留于经络,可导致肌肉麻木、疼痛等。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清淡饮食,注意保护脾胃。
  饮食调养:凡辛辣生痰助火的葱、韭菜、洋葱、辣椒、胡椒、姜、八角及油煎和干烧等食物应少吃或不吃。主食可选大米、小米、黄米、薏米、小麦、荞麦、豆腐等;肉、蛋、奶类的选择以鸭肉、鸭蛋、猪皮、黑鱼、牛奶、甲鱼等为主;蔬菜可选择木耳、芹菜、白萝卜、蘑菇、冬瓜、油麦菜、胡萝卜、西红柿、藕等;水果的选择以猕猴桃、香蕉、西瓜、草莓、苹果、梨等为主。
9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8:14:25 | 只看该作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痰中含有几百种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在空气中可存活8~10天,并可四处传播。
    痰是健康的“大敌”
    春季万物复苏,细菌病毒也到了活跃期,痰作为多种细菌病毒的载体,会随空气到处传播,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危害。所以,在这个季节,人们一定要改掉随地吐痰的坏习惯,学会文明吐痰,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创造一个清新卫生的生活环境。
    何谓痰
    痰是从呼吸道产生的,呼吸道包括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泡。这些地方大部分都覆盖着一层黏膜,在黏膜下层中含有能分泌黏液的腺体和细胞,平时分泌少量的黏液以润泽呼吸道并黏附空气中的灰尘、杂质及细菌。如果把呼吸道分泌的黏液咳出来,那就是痰。呼吸道健康的人分泌的黏液很少,所以平常很少咳痰。只有呼吸道发生病变才可引起咽部或气管发炎而吐痰,如化脓性细菌引起的气管炎、肺化脓症及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等。煤烟或其他气体的刺激,吸烟过多或吃过量的辣椒、葱、蒜等,也会引起咳痰。老年慢性气管炎或肺化脓症患者,有时一天竟能吐痰达500毫升以上。
    痰会传播多种疾病
    痰是呼吸道和肺排出的病理性分泌物,因此含有吸入的尘埃、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以及各种呼吸道有毒分泌物等。可以说,人体没有任何一种分泌物能像痰那样传播如此多的疾病。1964年以前发现的100多种病毒,就有50多种生活在呼吸道,如流感、麻疹、天花、腮腺炎等病毒。结核病90%以上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曾有人做过调查,在一个肺结核病患者的一口痰里竟发现5000多万个结核菌,一天所吐的痰中,结核菌高达30多亿个。
    痰里的细菌、病毒等对外界环境都有一定的抵抗力,尤其是结核菌的抵抗力更强,它在阴暗角落里的痰中可以生存6~8个月,在随灰尘浮游过程中可活8~10天,就是在阳光直射下也能活1天左右,在6℃~10℃时可活数月至数年之久。人吐痰时,其飞沫可被2米之内的人直接吸入,即便是吐在地上的痰,待干燥后各种病原体也可黏附在尘埃上到处飞扬,传播疾病。
8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8:12:12 | 只看该作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痰在医学上的定义,是指肺及支气管等鼻腔以下的呼吸管道的粘膜所分泌、用来把异物排出体外的粘液,特别是经过咳嗽吐出来的分泌。
7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8:09:55 | 只看该作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痰tán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痰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疒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3
五笔86:UOOI  五笔98:UOOI  仓颉:KFF
笔顺编号:4134143344334   四角号码:00189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5F0
基本字义
1. 气管、支气管或肺泡黏膜分泌出来的黏液:~喘。~厥。~盂。吐~。

详细字义
〈名〉
1. 呼吸道分泌而由口、鼻腔排出的粘液 [phlegm]。如:痰厥(中风不省人事);痰诞(痰与口水。偏指痰);痰沫(带痰的唾沫);痰病,痰气(中医指精神性疾病);痰火,痰症(中医术语)

这样解释准确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2 12:06 , Processed in 0.1008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