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25|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证态概念体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30 08:2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证态概念体系
        作者      李月彩     李同宪
        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急诊中心
    关键词:中西医融合   证态   证   病理状态   状态   概念流易
  
      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1)的研究中发现,西医感染病中的所有病理状态在中医外感热病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证,反之亦然。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由此而产生的《外感染热病证态学》(2)涵盖了西医的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热病(包括伤寒论与温病),并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实现了二者的融合。
赵金铎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温病与伤寒的证候归纳为135个证,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把外感证候归纳为76个证,但是他们没有揭示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证态体系揭示了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与感染病的疾病过程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病理过程,即:卫分证、太阳经证与感冒、前驱期是一个证态,其本质是感染的急性反应期,以非特异性临床症侯群为特点;气分证、阳明证、少阳证与SIRS、各器官感染典型期是一个证态,其本质是发热(或者SRIS)与典型的器官炎症反应的组合;营分证与脓毒症或者MODS的早期是一个证态;血分证与脓毒症或者MODS合并DIC是一个证态;三阴经病与感染的慢性期是一个证态。在这个理论体系内,中医的证可以通过相应的“证态”在西医的理论构架内流易,西医的病理状态也可以在中医的理论构架内流易,这样,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相应的证态可以获得正确的中药方剂,中医可以借助证态体系使得“证”得到相应病理状态的客观指标以及详尽的治疗方案。证态体系在中西医融合理论层面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    证态概念
      中医的证: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阶段性本质所作的结论。
西医的病理状态:当把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时,疾病的发展动态变化过程也会显示出阶段来,这种相对稳定的阶段,就是病理状态。这个定义与近代西医病理生理学著作中“病理状态是指病理过程的结果”例如烧伤遗留的疤痕,脑出血遗留的瘫痪等有所区别。
病理状态是从系统论中“状态”概念衍生出来的。系统论认为:系统从一个状态(始态)变成另一个状态(终态),即:发生了一个过程。所以,在疾病这个系统内,病理状态随着时间的运动就是病理过程;病理过程是由病理状态依次运动组成的。
     系统论认为:能够完全描述动态系统时域行为的所含变量个数最少的变量组称为系统的状态变量,使用状态变量判定状态,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在疾病这个系统内,疾病的状态变量就是临床医学中证、病理状态、证态的诊断标准,运用诊断标准判定证态,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怎么治疗的问题。
    “证态”只有两个字,但是他已经承载了中医、西医、系统论三者的基本概念的融合。我们实际上面对三套语言:中医语言、西医语言和系统科学语言,三个系统的语言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证态”这个交叉点,可以实现西医语言、系统科学语言、中医语言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解释和相互运用。因此,可以说“证态”是现代医学的原基概念。
      二      临床医学概念体系举例:
   
中医概念体系西医概念体系证态概念体系中药方剂
一、气分证SIRS一、气分-SIRS证态白虎汤
二、营分证MODS二、营血分-MODS证态            
1、热灼营阴MODS早期1、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 清营汤
2、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2、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清营汤加安宫牛黄丸
三、血分证MODS
1、热盛迫血MODS合并DIC3、热盛迫血-DIC证态  清营汤加犀角地黄汤
2、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4、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  清营汤加羚角钩藤汤
3、气营(血)两燔MODS合并颅内高压5、气(营)血两燔-颅内高压证态清温败毒饮
4、热结肠腑MODS麻痹性肠梗阻6、热结肠腑-肠梗阻证态  清营汤合大承气汤
5、热耗真阴MODS晚期异常消耗7、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加减复脉汤
      三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理论体系的融合。理论体系包括:概念体系及理论构架,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才能成为理论体系。流易就是运动与变化,就是概念之间的关系.
     例如:SIRS是由什么病理状态引起的?他可能引起什么结果?需要与哪些病理状态鉴别?此为概念流易。具体的说就是:SIRS与感冒的鉴别;SIRS与MODS的鉴别;MODS与MODS合并DIC的鉴别等等。同理,在中医系统内:气分证与太阳表证之间的演变关系与鉴别;气分证与营分证之间的演变与鉴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关系等。这就是概念的流易。
      1   中、西医是两个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系统,就是说:中医的概念只能在中医理论体系内流易,不能在西医理论体系内流易;反之亦然。例如:
     气分证不能在西医理论系统内流易,即他与SIRS、MODS、MOF、DIC等概念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DIC在中医理论系统内也不能流易,中医理论体系中没有DIC这个概念,他与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既没有演变关系,也不可能进行鉴别,DIC的诊断指标在中医系统内没有任何意义。
     2    通过证态概念体系这个中介,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实现在对方理论体系内流易,例如:
     在感染病体系内凡是SIRS均可由白虎汤证替换;在中医外感热病体系内凡是白虎汤证均可由SIRS替换。
    气分证与SIRS,二者的临床表现分别符合对方的诊断标准,白虎汤可以治疗SIRS;
    营分证与SIRS的鉴别,就是气分证与营分证的鉴别;
    SIRS可以演变为营分证;营分证可以演变为MODS合并DIC;MODS可以演变为热耗真阴,MODS的异常消耗状态可以使用加减复脉汤治疗。
     四   证与病理状态是怎样融合为证态的:以气分-SIRS证态为例。
    1   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共同之处:
    中医:气分证中白虎汤证的特点是“四大”即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大(滑数),中医的高热一般是指39℃以上;脉数指100次/分以上。
    西医:SIRS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二项或二项以上)1991年美国ACCP/SCCM标准。
    体温>38℃或<36℃
    心率>90次/分
    呼吸>20次/分或PaCO2<4.3kPa(32mmHg)
    血象: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不成熟白细胞>10%
    气分证(白虎汤证)的临床表现至少有两项:壮热(高热)、脉滑数(每分钟100次以上)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所以白虎汤证与SIRS形成一个证态。
    2   从在病程中的位置来看,白虎汤证与SIRS是等同的。
   《伤寒论》186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3)白虎汤证已是气分热证,说明病邪比较强大,已经入里,还伴有许多里证的表现,这与表证发热有着本质区别;西医SIRS是在重大打击、严重感染之后大约经过72小时的潜伏期发生的病理变化。白虎汤证可以与脏腑气分证组合;SIRS也可以与各器官系统感染典型期组合。
      3    鉴别诊断的内容以及鉴别要点相通:
    (1)白虎汤证应当与卫分、太阳表证鉴别;SIRS应当与感冒、传染病的前驱期鉴别。
    (2)白虎汤证应当与营血分证鉴别;SIRS应当与MODS、MODS合并DIC鉴别。
      4   有临床证据或者药理实验证明:白虎汤对SIRS有效。
     至少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证,我们才能确定证与病理状态融合为一个证态。
      结语:
     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300多年的历程,至今没有实现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客体(疾病)时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是认识上的差异,而不是客观真实存在(客体)的差异,因此,只要找到共同参考系,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就能够融合。
     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统一的,在一个系统内,子系统之间、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系统存在的必备条件,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因为,只有具有不可通约性,才可能把他们区分开来;正因为他们具有可融合性,他们才能够处于同一个系统内。医学发展的过程及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事实上时时刻刻都处于融合的过程之中,最困难的是找到融合的方法,证态体系正是实现融合的方法。
     临床医学的基本任务是诊断及治疗,西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症状、体征、各种实验检查。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症状、体征、脉象和舌象。症状与体征是中、西医具有的共同参考系。在临床上一组相对固定的症状与体征的组合中医称为证,西医称为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证态成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体系,通过这个中介,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流易,从而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李同宪  李月彩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   医学与哲学 1999;20(11):51-52
     2   李同宪  李月彩著  《中西医融合观》 西安   陕西科技出版社,2006,133~396
     3   李同宪  李月彩《伤寒论现代解读》 西安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222~222

                             2009,4,30发表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8月30日 08:33am 时添加 -=-=-=-=-
中医概念体系西医概念体系证态概念体系中药方剂
一、气分证SIRS一、气分-SIRS证态白虎汤
二、营分证MODS二、营血分-MODS证态            
1、热灼营阴MODS早期1、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 清营汤
2、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2、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清营汤加安宫牛黄丸
三、血分证MODS
1、热盛迫血MODS合并DIC3、热盛迫血-DIC证态  清营汤加犀角地黄汤
2、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4、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  清营汤加羚角钩藤汤
3、气营(血)两燔MODS合并颅内高压5、气(营)血两燔-颅内高压证态清温败毒饮
4、热结肠腑MODS麻痹性肠梗阻6、热结肠腑-肠梗阻证态  清营汤合大承气汤
5、热耗真阴MODS晚期异常消耗7、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加减复脉汤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8月30日 08:35am 时添加 -=-=-=-=-
表格粘贴板上,发生错误!
4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14:36:10 | 只看该作者

证态概念体系

     中西医融合的目的是为了治疗,病理机制的融合也是为了有效地指导治疗。如果把机体的极其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病理机制通通归结于能量平衡与水电解质平衡既不符合事实,也无法有效地指导治疗,不可能只调节能量平衡与水电解质平衡就能够治疗一切疾病。
4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09:28:11 | 只看该作者

证态概念体系

     上述有关腹泻的多个子系统之间关系的讨论,可以看出下丘脑部位,确实是液体内环境稳态各个子系统(阴液)与能量物质新陈代谢热能平衡各个子系统(阳气)集中整合交错网络调控的中心位置。有人提出下丘脑是中西医融合的接触点,我们表示赞同。
===========================================================================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中枢与外周)-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是中西医融合的关键点,许多人取得了共识,但是怎么样融合?与中医理论的哪一部分融合?融合后会成什么样子?在完成融合之前,没有人知道。
    能量代谢、水电解质平衡、体温平衡等等,这是人体这个复杂巨系统当中的几个系统,而不是全部系统,因此,他不能够解释感染病或者热性病的所有病理变化过程以及临床表现。当然一切感染病理过程均离不开能量代谢、水电解质平衡、体温平衡,有关系不一定具备必然关系或者肯定关系。例如痢疾,与水电解质平衡有关,但是出现里急后重、腹痛、脓血便就不能够运用水电解质紊乱解释!
     证明一个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是一个非常麻烦、非常艰苦的科学求证过程,特别是具体的证,必须能够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也必须有充分的临床实际证据。在许多具体证与病理状态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够求证大范围证的融合问题。例如三阴经证包括许多具体的证,这些具体的证没有融合之前,三阴经证的融合是无从谈起的。
     仅供参考。
47
发表于 2009-11-7 22:44:36 | 只看该作者

证态概念体系

我的关于“营分热入心包发热神经系证态”
的中西医融合观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开首便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叶氏把属于营分的热邪逆传心包的症候群,与首先犯肺的卫分太阳证中区分出来,也就是说叶氏认为热性病初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犯肺的卫分证,仅有发热恶寒的前驱期证态,也可能很快退热好转。不一定发展为气分阳明证,如感冒、流感之类较轻的疾病。或者逐渐发展为高热巅峰期的气分阳明证,如各种细菌感染。但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发热初期即出现高热,并伴有谵语神昏,昏迷的所谓“心包络”症候群。
与现代西医学理论比较,则与发热感染性疾病早中期即出现神经精神系生理功能变化的状态类似,故我们把营分热入心包神经系变化状态,归为一个证态讨论,以实现中西医融合。逆传的意思应理解为不到中后期顺传。而早期即发生转变之意。
叶天士认为“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动,心神不安,夜甚无寐”。吴鞠通也说“脉虚夜寐不安,烦燥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署入手厥阴(心包)也。“手厥阴(心包)署温,发热不恶寒,精神不了了,时时谵语”。由此看来清代温病学家把热性疾病初期出现谵语精神错乱昏睡昏迷,甚而抽搐痉挛的神经精神系病理生理变化的症候群,归为营分热入心包证态。
依据现有西医学的资料,发热性疾病出现的神经精神系列症状有两种,第一种是由于发热引起高渗脱水,导致脑细胞皱缩而出现的神昏谵语等神经精神系症侯,以及发热腹泻引起低渗脱水导致脑细胞水肿,而出现的但欲寐,烦躁不安昏迷的神经系症状,这些情况我们已在阳明证及三阴证中有过说明,这里不再重复。
第二种是原发于脑实质或间质细胞以及脑膜细胞引起的脑部的急性炎症。脑部的炎症变化,我们首先讨论其具有的有关炎症概念的共性规律(普遍性)。炎症是西医学中反复讨论,十分重视的基本概念,但西医学者关注的重点是集中在形态学上,从宏观到微观的病理形态变化,这里我们想重点观察它的功能态的变化,并期望能上升到系统论的功能态普遍规律方面进行讨论。脑组织的炎症同样要发生组织的变性渗出与增生的变化过程,其中渗出过程与体液(阴液)平衡子系统的功能态,关系最为密切。炎症过程短崭的血管收缩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血管的扩张,由于局部区域的中小动脉扩张,流入炎症组织的血流量增多,并且在血管扩张的同时,血管的通透性增大,使大量的血浆液体渗入到炎症组织的细胞间隙中。致使组织水肿,淋巴管也扩张。这样就影响到局部血液循环、局部细胞内外液渗透平衡、局部淋巴循环等多个体液(阴液)子系统的变化。关于这些子系统的调节控制,西医学理论大多从流体力学渗透力学的观点出发,或找出局部内分泌因子等的限局分割方法,去认识问题。然而我们关注中西医学的人们,更多关心的是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炎症时的疼痛感觉要反馈到下丘脑,血管扩张的指令也来自下丘脑,推测下丘脑的整合调控不容忽视。
下面我们再从脑部体液(阴液)循环的特殊性方面去观察认识脑部发生炎症时的改变,脑部与胃肠道存在有特殊的分泌液循环子系统相似,也有特殊的脑脊液循环子系统,是脑血液循环子系统的一部分,脑部炎症时脑脊液压力的升高,就说明了脑脊髓液动态平衡的变化。脑脊髓液压力的升高,会发生脑疝等导致脑细胞功能态的改变,而引起上述的神经系列症状。
炎症时体液(阴液)子系统的这些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热能代谢子系统(阳气)中来,炎症局部后来的血流淤积、血流停滞、组织间质与实质的水肿,细胞内外液渗透压力的改变,水电失衡等都会影响到葡萄糖与氧气等营养物对细胞的供应,大大地影响了细胞的热能代谢(阳气)。炎症的发热就完全证实了这一点,脑细胞的热能代谢更比较特殊,时刻离不开氧气与葡萄糖的供给,热能代谢对其更为敏感,上面谈到的这一证态时期脑功能态变化出现的症候群,自然与此有关,就无需多言了。
由此看来,我们所说的第二种情况也与热能代谢子系统(阳气)与水电平衡子系统(阴液)二者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两者情况又是互相影响的。例如发热过高也促使脑细胞变性死亡。脑部的炎症,如影响到体温调节中枢也会使体温升高。
清代温病学者能把具有神经系症状的发热性证态从一般的发热证态中区别出来,总结为营分热入心包证态,确有独到之处,是十分合理的,与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状态知识是一致的。只不过西医学者还没有对这一证态进行深入研究与总结,没有上升到系统论的高度而已。虽然当时的中医学者对心包的功能认识欠缺,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其贡献,一概斥之为不科学,我们热衷于中西医融合,就是要揭示其合理的部分。
46
发表于 2009-11-7 22:38:53 | 只看该作者

证态概念体系

回复41楼论坛版主。关于热能代谢子系统‘阳气’与水电平衡子系统‘阴液’能否涵盖炙甘草汤证,乌梅丸汤证,邪陷心包证问题。乌梅丸与炙甘草汤证都属于厥阴证,我已写了三阴证的文章,并写了热入心包证的文章你看了后能否同意我的观点,请发表高见。
45
发表于 2009-11-4 23:01:24 | 只看该作者

证态概念体系

我的关于“三阴证--腹泻下利证态”的中西医融合观
伤寒论中太阴病证的主要症状是腹满时痛而吐利,自利不渴手足温,脉象沉细涩。少阴证的主要症状是脉微细但欲寐,吐利,口渴,尿色白,恶寒,卷卧足冷。厥阴利证的主要症状是伤寒发热,先热后厥,热短厥长,手足厥冷,厥久不返,下利便脓血,呕吐,口渴,小便利,色白,脉数等症状。由此看来,三阴病证症状较复杂互相之间有交错联系,严格界定,给出一个形式逻辑的同异分立的概念定义,比较困难。也与中医学的辩证逻辑概念体系不一致。李同宪李月彩把三阴证归为一个证态,我们认为比较恰当。又根据清代著名伤寒论学者柯琴在伤寒论翼中总结说:“三阴皆有下利症”。(第10页)我们认为这是三阴病证的总纲。他又说;“岂惟阳明主里,三阴皆主里而阴阳异位”(第5页)“故仲景以腹中之症属三阴”(第27页)由于这样一些看法,因而我们认为三阴症是与阳明症的里阳里热里实胃家实,相对立的里阴里寒里虚胃家虚的互相对立的辩证逻辑概念。是与阳明胃家实大便硬接相反的下利腹泻为纲的症候群。由于下利腹泻为阴液水电平衡子系统,故称为三阴症腹泻下利证态
我们认为伤寒论中的下痢与西医的痢疾概念不完全相同,伤寒中的下利是指大便通利的腹泻症状,如下利清谷就多次提及,当然也包括下利脓血在内。而西医的痢疾概念则专指下利脓血的里急后重的痢疾。三阴证的下利与西医病理生理学腹泻概念类似,是关系到胃肠道局部水电平衡子系统变化的主要临床现象。虽然呕吐也是有关于胃肠道水电平衡子系统变化的主要因素,但是胃肠道外疾患激发的呕吐比腹泻多见。且伤寒论中,少阳病呕吐为主症,而三阳病却没有下利。所以我们把三阴证与腹泻归为一个证态来研究,而把呕吐视为关联密切的附属症候。因为呕吐更加剧了腹泻在该子系统中的作用。
三阴证也属于伤寒热性病,也有发热症状,随着发热性疾病病程的发展,体温的持久增高,散热也随之增加,体内逐步脱水,应转为胃家实大便鞭结的阳明证,但由于三阴证在病程中出现腹泻下痢呕吐等阴液水电平衡子系统的变化。阳明证的口大渴身大热汗大出脉洪大的高渗脱水状态便不再出现。如果呕吐腹泻延续或加剧,则会出现与高渗脱水不同的低渗性或等渗性脱水。
高渗脱水主要是细胞内脱水,而等渗及低渗脱水主要是细胞外脱水,故最易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表现为脉搏微细而快,末梢循环血流量减少,四肢卷卧厥冷,严重者血压下降,出现休克。此证态的外表皮肤由于末梢血循环流量减少,而皮肤温度下降.显然与发热早期卫分太阳表证前驱期证态,为了保持体温上升,而引起的皮肤血流减少,皮肤四肢温度下降截然不同。伤寒论作者反复强调其二者间的鉴别,并说明其鉴别重点在脉象的不同,绝对不能误判。早在两千年以前,张仲景就能洞察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能不令人叹服。我们现在用证态概念使中西医学融合,你还能说他不科学吗?
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量显著下降,除早期就发生有效血容量不足外,也发生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导致细胞内液容量增大而低渗,细胞水肿胀大,与阳明证高渗脱水细胞皱缩是两个极端。
丘脑下部的渴感渗透压中枢细胞对细胞内液的增减极其敏感,此时细胞内液的增多很快就抑制了渴感中枢的兴奋,形成了无口渴感不思饮的状态。细胞内液的增多,也使脑细胞水肿,引起神志淡漠、嗜睡,但欲寐,头痛头晕、呕吐,自利而烦、谵语昏迷等症候。这些证侯与阳明证高渗脱水脑细胞皱缩引起的中枢神经的症状,十分类似。但就其原因却是两个极端,伤寒论作者也很重视其鉴别。此外低渗脱水也能引起舌表面细胞的水肿,故三阴证由于舌细胞的水肿而使舌质滑润,“舌色多不鲜赤”而是“淡晦无神”(王孟英著温热经纬55页)舌质淡润,或“舌无苔,而有如烟煤隐隐者”再结合“不渴肢寒”“知挟阴病”(同上书60页)这些变化是与阳明证高渗脱水时的舌头干燥、舌苔燥裂、舌苔芒刺相鉴别的一项主要客观指标。推测可能是由于细胞水肿与细胞皱缩,细胞分泌物的稀释而被清洗,与浓缩积滞的区别。或有其他因素的参与值得进一步研究
等渗低渗脱水由于细胞外液丢失,或转入细胞内。致使血容量减少,可刺激渴感中枢,引起口渴。这种口渴反应有人认为是通过左心房及肺静脉的压力感受器,有人认为是通过心房肽系列影响垂体抗利尿激素,调节血容量而引起的口渴。这时的口渴与高渗脱水的口渴不同,可以看做是对低血容量的一种反应,当细胞外液或血容量恢复时渴感才消失,两者的不同可以参看有无高渗脱水的舌苔客观指征来鉴别。中医学者很早就注意到这一方面
依据伤寒论注中说“自利不渴者为太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141页)来分析,太阴证与少阴厥阴证具有的脉微细,手足厥冷,口渴症候不同。太阴证属于三阴证的初期,虽然有等渗低渗脱水,但低血容量的病理生理状态尚不严重,但是到了少阴厥阴证阶段,就发展到三阴证中后期,血容量严重不足及其代偿调节的病理生理状态已非常显著。故而出现血容量不足的脉微细,四肢厥冷,先热后厥,热短厥长、厥久不返;脑水肿的但欲寐,心烦、坐卧不安;血容量代偿机制出现的口渴感。而少阴与厥阴证都是三阴证后期,难以鉴别。
消化腺液体的分泌与肠道对液体的吸收,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子系统。而人体整体包括血液循环在内的全身内环境体液动态平衡则是一个大系统。人体每日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高达6—8L,正常生理情况下,胃能吸收少量水分,十二指肠及空肠在吸收营养物的同时,也吸收部分水分,但水分主要是在廻肠及结肠吸收。一般认为结肠可吸收进入结肠内的80%的水和90%的钠和氯,每日胃肠道吸水为8L胃肠道每日要有8L的液体在这里往返循环保持动态平衡,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体液循环子系统,与血液循环子系统同样的重要。胃肠道有内分泌激素几十种,又有内在神经和外来神经两大部分相互协作,一同调节包括胃肠道液体循环在内的胃肠功能。它们的高层次集中整合统一调控中枢,又都在下丘脑部位,所以我们把胃肠道内的腺体分泌液与吸收的循环,当做一个子系统来认识。
腹泻是这个子系统的功能变化,腹泻时大量水与电解质液体从肠道排出,西医学者多从肠道局部去寻找原因,如找到渗透性因素,是由于肠腔内含有大量不能被吸收的溶质,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肠腔内液体聚集增多,而引起的腹泻。还有分泌性因素,是由于肠粘膜上皮细胞电解质转运机制的障碍。其次还有炎症渗出性因素及肠运动功能异常因素等。多是从肠道局部的观点去认识问题,而没有从整个子系统及全身体液大系统立场去观察认识。
胃肠道分泌液循环子系统有没有整体的调控?腹泻时下丘脑的调控中枢起什么作用?很难收集到有关资料。这是由于西医学者没有把这一循环看做是一个子系统。虽然贝塔朗菲发表一般系统论观点已经过去八九十年,,但由于西医学者研究方向的不同,观察面的不同,对系统论的方法,仍缺乏深入的认识。我们推测腹泻引起的该子系统的平衡变化,也和体温平衡调节、血液循环平衡调节、细胞内外液水电平衡调节等子系统的变化类似,也会有整体集中控制的调节中枢。迫切希望有志于振兴中华文化的,我国医学实验研究工作者,在这方面做出贡献,这也是我们有志于中西医融合的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至于胃肠分泌液循环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该系统与细胞内外液水电平衡子系统间的关系,腹泻是大量的细胞外液从肠道的排出而丢失。直接影响到细胞内外液平衡子系统,如果失钠大于失水时,则又影响到细胞外液钠离子稳态平衡子系统,从而也影响了体液渗透压稳态平衡子系统。腹泻丢失的分泌液也含有大量钾离子,故导致体液钾离子平衡稳态子系统的变化。我们前面还提到过腹泻细胞外液的丢失,直接影响到有效血容量稳态子系统的变化,从而导致全身血液循环子系统的稳态变化。血流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热能代谢子系统的体温调节。根据贝塔拉菲系统论的观点,为了理解一个整体或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个部分,而且还需要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系统的整体性。我们同样要把腹泻影响到的上述各个子系统,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强调他们之间的整体关系,强调整体大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基本观点,认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这方面,中医学首先勾画出了各个子系统之间关系的轮廓,也指出了一些相互之间鉴别的要点,但却停步不前。2000年来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实在令人感到遗憾。西医学方面,重视病理生理学功能方面的研究,也不过六七十年,对于腹泻也都从局部观点去认识。近年来管关于上述各个子系统关系方面的研究,也有所进展。如发现细胞外液容量的变化,可以影响机体对渗透压变化的敏感性。许多血容量减少的疾病,其出现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作用,远超出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抑制。说明机体优先维持 正常的血容量,说明了渗透压平衡子系统与血容量平衡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也能解释了不适当低钠综合症的原因,是由于渗透压稳态子系统的调节,服从于血容量稳态子系统的调节。渗透压调定点的移动服从于血容量调定点的移动。二者也要动态平衡,出现新的系统论平衡层次。另外西医学者也注意到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与下丘脑抗利尿激素——醛固酮——肾的血容量调节中枢,结构上的接近交叉,有利于二者功能上的联系。谬尔在病理生理学一书中说过渴中枢紧挨着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部位,两者且稍有重叠(163页)。上述的良好开端,可以看出西方医学已经不再把腹泻的复杂问题,一概抛到胃肠炎的破纸篓里就满足了
上述有关腹泻的多个子系统之间关系的讨论,可以看出下丘脑部位,确实是液体内环境稳态各个子系统(阴液)与能量物质新陈代谢热能平衡各个子系统(阳气)集中整合交错网络调控的中心位置。有人提出下丘脑是中西医融合的接触点,我们表示赞同。所以关于三阴证——腹泻证态调控的集中整合也离不开下丘脑,应该深入研究
总之中西医学都要经过黑格尔指出的,相互否定的肯定,才能最终实现融合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08:31:29 | 只看该作者

证态概念体系

【热性病学中热能代谢平衡(阳气)与水电代谢平衡(阴液)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作为热性病的研究总纲】
===========================================================================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提法,先学习领会,然后讨论。
43
发表于 2009-11-1 08:16:45 | 只看该作者

证态概念体系

我的关于少阳证—波状热证态的中西医融合观
伤寒论少阳证的症状为寒热往来微恶热微恶寒,身有微热,身热恶风,心烦喜呕,觅觅不欲饮食,头晕目眩,口或渴或不渴,口苦咽干目赤,胸胁苦满,心下痞,脉弦细等症候群,是属于西医病理生理学中波状热,弛张热,间歇热一类的波浪热型状态。我们把它们都归结到这一证态中,进行深入的融合研究。
少阳证与太阳证阳明证类似,都是在发热的较早期阶段,热能代谢子系统处于充足储备的旺盛状态,有充分的代偿能力,以热能代谢子系统的功能亢进,而带动了的水电平衡子系统功能,也活跃起来,但却是以前者为主。也就是说,阳气的亢盛是矛盾对立的主要方面。
少阳病证的特点是发热为反复往来的波动性质,既不是太阳证的体温调定点的持续上移期,也不是阳明证的体温调定点的持续高峰期,而是体温调定点的忽上忽下的反复来回变化时期,形成这个类型变化的原因,西医学的研究资料也很少,我们推测可能是由于外源性致热原;如革兰氏阳性菌的菌体及外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内毒素,螺旋体以及病毒等微生物的异体蛋白,疟原虫的裂殖子等物质,间歇性周期性的释放入血,又很快清除的往返变化,致使体温调定点忽上忽下波动的结果。外源性致热原间断反复入血,最易发生在局部组织血流丰富,并且局部感染反复被包裹,而又反复能破溃入血的病灶,如化脓性急性肾盂肾炎,化脓性胆囊胆管炎,肝脓肿、肺脓肿、局部早期干酪型结核病灶、红细胞内包裹的疟原虫的裂殖子等。
对于这个证态,《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少阳证是半表半里(伤寒论注129页),清代著名伤寒论学者柯琴在伤寒论一书少阳病解中,开头便说:“少阳处半表半里”,以此为纲领,又说少阳“不可为之表,又不可为之里,使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正所谓半表半里也”。
我们先说一下太阳证“表寒”与阳明证的“里热”是什么意思,太阳证的表寒是指发热初期由于热能代谢子系统的亢盛,而产生的寒颤肌收缩,与体液循环子系统散热减少产生的,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减低汗液收敛,两方面共同构成的皮肤肌肉体表外部的寒颤,肌紧张、鸡皮疙瘩,恶寒无汗、四肢冷等外表寒冷的“表寒”症。阳明证的里热是指外表皮肤肌肉的恶寒寒颤等的表寒症候,已经消失。因为此时身体内部的热能不再被持续积累,不再增长,体温不再继续上升,身体内部的热能(里热)及时通过皮肤表面散发,里热也显现出来。
少阳证的半表半里是说少阳证是介于太阳证与阳明证之间的中间状态,正如柯琴所说“惟少阳之寒热,有往而复来之异,寒来时便身寒,恶寒而不恶热,热来时便身热,恶热而不恶寒”,“盖以少阳为嫩阳,如日初出寒留于半表者不剧,散热出于半里者未即舒,故见此象耳,然寒为欲去之寒。热为新炽之热,寒固为虚寒,而热亦非实热”。其含义是说,少阳证没有阳明证时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大便六七日不下,大便鞭结的典型里热扩散状态,也没有太阳证时恶寒寒颤无汗鸡皮疙瘩等明显的外部表寒症候,其中的身大热与寒颤的倆极端转变为时寒时热微恶热微恶寒,其中的口大渴变为或渴或不渴口苦咽干,其中的谵妄失语变为头晕目眩,黙黙不欲食,其中的脉洪大变为脉弦细,其中的大便鞭结胃家实变为胸胁苦满,心下痞,心烦喜呕等。总之,少阳病证的症候都是较两个极端为缓和的中间状态,故为半表半里。即柯琴所说的嫰阳状态,寒为虚寒,热非实热。
以上所述的这些变化,推测是由于波状型发热时,体温调定点缓慢地忽上升到顶点,忽又恢复到正常的变化,使身体的状态既达不到两个子系统对抗巅峰期的里热外泄高渗脱水状态,也不是两个子系统初期协作增高体温时的外表降温状态。由于调定点的忽上忽下,使两种状态中和,体表降温表寒出现不久,就又发生里热外泄使体表温度升高。体表温度升高不久,又发生了体表降温。里热与表寒都没有达到极点,就有了相反的变化故而出现半表半里的少阳证症候群。
历代的中医学者大多数人与柯琴的观点类似,都认为少阳证是一种较为温和的,介于阳明与太阳证之间的半表半里的中间状态,我们推测是由于调定点的缓慢往返上升与下降形成的波浪状热型的病理生理状态,至于由于调定点的快速上升与快速下降形成如同疟疾那样的重度寒颤与大量出汗交替的,对患者的暴虐状态,我们的意见应与少阳证区别,另立他证为好。张仲景也认为少阳证如疟状,而没有说就是疟,我们认为两种证态的急缓与轻重程度是大不相同的。
42
发表于 2009-11-1 08:11:00 | 只看该作者

证态概念体系

热切希望与论坛版主交换意见,在以证态概念为中介的中西医融合观的共同认识基础上,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们,不为名利,坚定不移争取早日达到中西医融合的目的。你提到的热能代谢与水电平衡,即阳气与阴液两个子系统的涵盖问题,我还有一篇关于三阴证的文章没有写完,改日再谈吧。现有一篇关于少阳证的文章可能与你的认识不一定能一致,希望发表高见。
4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11:34:57 | 只看该作者

证态概念体系

下面引用由郝守玉郝志玲2009/10/25 10:12pm 发表的内容:
我的中西医融合观
正如“中西医融合观”作者在文中指出的“中西医融合指的是理论体系的融合,医学理论体系属于概念体系,是由概念以及理论构架组成的。”中西医学的差异主要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逻辑方法。中医学 ...
    【我们找到了热性病学中热能代谢平衡(阳气)与水电代谢平衡(阴液)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作为热性病的研究总纲,就有了中西医学在热性病中的共同语言,找到了共同参照系,就能实现中西医学在热性病研究方面的融合,这也就是你们提及的“证态”概念,但却是属于热病学比较高层次的基本概念,其涵盖面也就更大,值得进一步探讨。】
     中医外感热病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热能代谢平衡(阳气)与水电代谢平衡(阴液)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疾病过程与病理状态,例如:炙甘草汤证,乌梅丸证,邪陷心包证等等基本上不涉及,或者很少涉及热能代谢平衡与水电代谢平衡以及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再从治疗的角度看,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使用的药物未必与热能代谢平衡与水电代谢平衡具有必然的关联。
     仅供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4:08 , Processed in 0.0742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