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第5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8 08:4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释义】
  牝疟多由素体阳虚,阳气难以外达,或素有痰饮,阳为饮邪所阻;故临床以寒多热少为特征,蜀漆散乃祛痰止疟之剂,方中蜀漆(即常山苗),功能祛痰截疟为主药,配云母、龙骨以助阳扶正,镇逆安神为佐药,浆水和胃,且酸收敛阴,助蜀漆祛痰。然治疟疗效与服药时间有关,故方后曰:“临发时服”,很有实践意义。凡服常山、蜀漆一类方剂,必须在未发前一至二小时服药,过早过迟,均难获效。《素问•刺疟篇》王注谓:“先其发时,真邪异居,波陇不起,故可治;过时则真邪相合,攻之则反伤正气,故曰失时。”这是用本方治疟疾首应注意的问题。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牝疟的证治。
【参考】
  [按语]:本条方后所谓:“温疟加蜀漆半分”,有些注家认为,当系“湿疟”之误,张路玉曰:“……蜀漆性专逐湿追痰,稍增半分于本方之中,则可以治太阴湿疟,湿为阴邪,斜纽其阳,亦必多寒少热,故此方尤为符合,旧本金匮方后误作温疟大谬。详云母、龙骨纯阳之性决非温疟所宜。以牝为牡,将湿作温,千古未剖之疑团,一旦豁然贯通矣。”(引自《疟疾专辑》)此说颇有见地,可作参考。
9
 楼主| 发表于 2019-4-10 07:38: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8-30 02:10 编辑

       诊断依据
1.好发于岭南及海南岛,以夏秋之季为多见
2.急起寒战,壮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或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昏迷,或四肢厥逆、抽搐,或身目黄染,小便色黑如酱油样。
3.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大单核细胞增多。贫血。血液涂片可查到疟原虫。
4.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略高,蛋白质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5.骨髓穿刺涂片可查到疟原虫。

      
1.好发于岭南及海南岛,以夏秋之季为多见。

         瘴气,是指在某一个地区的一种致病因素,多发生在南方诸如四川、云贵、岭南及海南岛、东南亚的密林地区。动物、植物腐烂之后产生的沼气之类,或者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8
 楼主| 发表于 2019-4-10 07:36:13 | 只看该作者
       瘴疟(西医病名:恶性疟疾) 因感受山岚瘴气而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每日发作或间日发作,烦闷身重、昏沉不语。或狂言谵语。类於恶性疟疾。 瘴疟之名出《诸病源候论·疟病诸候·山瘴疟候》。 瘴疟指发无固定时日,有神志昏迷,或黄疸等病情严重之疟疾。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恶性疟疾。
        辨证论治
1.热毒内陷证(热瘴);寒战壮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神昏谵语,或四肢抽搐,或皮肤黄染,小便短赤或色黑,舌绛苔焦黑,脉洪或弦数。清热解毒截疟。 治疗秘方:A-826号。 2.寒毒内闭证(冷瘴):寒战较甚而热微,嗜睡,胸闷呕吐,或神昏不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厚,脉沉细。温阳散寒、辟秽化浊。 治疗秘方:A-121号。
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0 07:3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4-14 09:35 编辑

    瘴疟 辨证要点
1.辨瘴疟与一般疟疾的不同一般的疟疾症状比较典型,休止之时,可如常人;定时而作,周期明显;神识清楚;发病虽以南方多见,但全国各地均有。而瘴疟则症状多样,病情严重,未发之时也有症状存在;周期不如一般疟疾明显;多有神昏谵语;主要在南方地区发病。
2.辨寒热之偏盛《景岳全书·疟疾》说:“治疟当辨寒热,寒胜者即为阴证,热胜者即为阳证。”对于一般疟疾,典型发作者属于正疟;和正疟相比较,阳热偏盛,寒少热多者,则为温疟;阳虚寒盛,寒多热少者,则为寒疟。在瘴疟之中,热甚寒微,甚至壮热不寒者,则为热瘴;寒甚热微,甚至但寒不热者,则为冷瘴。
3.辨正气之盛衰 疟疾每发,必伤耗人体气血,病程愈久,则气血伤耗日甚。正气亏虚,易于形成劳疟而反复发作。
6
 楼主| 发表于 2019-4-10 07:3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4-14 09:29 编辑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以南方各省发病较多。中医药对疟疾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现代研究成功的青蒿素,对疟疾更具有卓效,受到世界的重视。
我国人民对疟疾的认识甚早,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传染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最详者首推疟疾。早在《素问》就有《疟论》《刺疟论》等专篇,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针灸治法等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讨论。《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的功效。《金匮要略·疟疾脉证并治》篇以蜀漆治疟,并在《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疟母这一病症。其治疟的白虎加桂枝汤和治疟母的鳖甲煎丸,沿用至今。《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首先提出了瘴疟的名称,并最先采用青蒿治疟。《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明确提出间白疟的病证名称,在《劳疟候》里补充了劳疟这一证候。《千金要方》除制订以常山、蜀漆为主的截疟诸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治》指明了疫疟的特点:“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脉因症治·疟》提出了传染的概念。《证治要诀》将疟疾与其他表现往来寒热的疾病作了鉴别。《证治准绳·疟》对疟疾的易感性、免疫力及南北地域的差异,有所记载。《景岳全书·疟疾》进一步肯定疟疾因感受疟邪所致,并非痰、食引起。《症因脉治·疟疾总论》对瘴疟的症状及病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并将间二日而发之疟疾称为三日疟。《疟疾论》将三日疟称为三阴疟,指出其特点是患病时间较长,病情相对较轻,“无骤死之理”。
疟疾的概念自《内经》即很明确,即疟疾是指由感受疟邪引起的,以恶寒壮热,发有定时,多发于夏秋季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中西医学对疟疾的认识基本相同,即西医学的疟疾属于本病范畴。
5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7:43:28 | 只看该作者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第5条

      “凡热病皆伤寒之类也”。疟疾这样明显发热的疾病为什么不归入《伤寒论》,反纳入“杂病”,是什么原因?张仲景对于疾病的分类的思路是什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0:57:18 | 只看该作者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第5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4-14 09:42 编辑

牝:雌性,阴,溪谷。读音:PIN
牡牝
[ mǔ pìn ]

基本解释

1.雄性和雌性。

2.引申指胜负、高低。



详细解释                                                                           

                        1.雄性和雌性。  《墨子·辞过》:“则曰牡牝雄雌也。”《史记·大宛列传》:“ 汉 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餘匹。” 明 沉鲸 《双珠记·因诗赐配》:“物类洪纤知牡牝,自怜当永废婚姻。”                                                

                                                                           

                        2.引申指胜负、高低。   明 方孝孺 《奉怀太史公用尽字韵》:“英雄逞割据,未暇分牡牝。”






3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0:47:03 | 只看该作者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第5条

疟疾中医分为邪郁少阳型、暑热内郁、暑湿内蕴、疫毒侵袭、正虚邪恋等五型,并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邪郁少阳
    寒战壮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伴有头痛面赤,恶心呕吐,口苦。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
    [治法]  和解少阳,祛邪截疟。
    [方药]  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克,黄芩12克,半夏12克,常山(酒炒)7克,草果7克,甘草7克,生姜3片,大枣3枚。若表实恶寒甚而汗少者,加桂枝,羌活,防风各7克,口渴甚者,加葛根,石斛,天花粉各12克,湿盛胸脘痞闷,加青皮、苍术,厚朴各7克.
    2.暑热内郁
    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益气生津。
    [方药]  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生石膏35克(先煎),知母12克,甘草s克,粳米35克,桂枝12克。若但热不寒,伴胸中烦闷气短,改用白虎加人参汤,人参16克,病延日久,阴液大亏,舌尖绛而干,加青蒿鳖甲汤:鳖甲25克(先煎),青蒿12克,生地16克,丹皮12克,亦可加入常山、草果、柴胡等截疟之品。
    3.暑湿内蕴
    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治法]  辛温达邪,散寒除湿。
    [方药]  柴胡桂姜汤加减:柴胡12克,桂枝7克,干姜7克,黄芩12克,栝萎根16克,牡蛎16克,甘草7克.苔白腻甚者,加草果7克,厚朴12克:胸腹痞闷加槟榔7克,陈皮12克,汗出不畅去牡蛎;恶寒较重,或泛吐痰延,加附子7克,半夏12克。
    4.疫毒侵袭
    发病急,病情重,热型不一。
    (1)热瘴: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面赤,烦渴饮冷,甚则神昏谵语,惊厥,舌红少绛苔黑垢,脉洪数。
    [治法]  辟秽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  清瘴汤:黄芩12克,黄连7克,知母12克,柴胡12克,常山7克,青蒿12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竹茹12克,枳实12克,生甘草7克,滑石16克,朱砂1克(研末冲服)。热盛者加生石膏35克,大青叶16克,舌质深绛少津加生地12克,玄参16克,石斛12克,玉竹16克,大便干结加生大黄12克,元明粉12克。
    (2)冷瘴: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渴不欲饮,或呕吐泄泻,或神昏不语,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  芳香化浊,辟秽理气.
    [方药]  加味不换金正气散:苍术10克,厚朴12克,陈皮12克,甘草6克,蕾香12克,半夏12克,佩兰12克,荷叶12克,槟梅12克,苹果7克,菖蒲7克。若痰湿蒙闭心窍,神志昏迷,合用苏合香丸。
    5.正虚邪恋
    遇劳即发,反复发作,寒热不清。胁下痞块,神倦乏力,面黄肌瘦,懒言气短,自汗心悸。舌淡、苔少、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调和营卫。
    [方药]  何人饮加减:人参16克,当归12克,何首乌25克,陈皮12克,干姜7克,甘草6克。若胁下积有痞块,合用鳖甲煎丸。
2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0:39:34 | 只看该作者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第5条

对常山抗疟的研究
常山根水浸膏对疟疾有显著疗效,常山叶(蜀漆)抗疟效价为根的5倍,但不能防止复发。常山全碱的抗疟效价约为奎宁的26倍[中药大辞典1977;2101)。据重庆市第一中医院临床观察,常山与等量的半夏配伍,可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中医杂志1956;(9):46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8:38 , Processed in 0.0555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