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麻黄汤新解(续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13 08:3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麻黄汤新解(续完)
按:与上半篇略有重叠。
6.中医怎样发汗?
    温病家如叶天士,有所谓“在卫汗之可也”之说,吴塘则强调:温病不可汗,温病发汗不但病不解,反而加重。今温病教材取折中态度,说辛凉解表属于汗法。看来伤寒、温病初起治法原则相同,均须解表,只是因致病之邪气有寒温之别,用药才有凉温之异。不过,辛凉解表见汗并退热之原理,实与仲景发汗法——辛温解表法不同。说见本章第四节柴胡汤新解。
仲景时代之发汗法可分为两类:一为物理发汗(此处借用现代科学术语,便于中西医结合);一为化学(即药物)发汗。
物理发汗法汁有:①火烤法;②热熨法;②蒸汽浴法;④热水浴法;⑤烧针法等。此五法均可见于今本《伤寒论》。其发汗原理甚简单。病人处高热环境,体温被迫升高,只要汗出前不死,终究要有汗出。其霸道一望而知,故仲景一律否定。当代中医大多已不用上述方法,唯蒸汽浴及热水沼法尚有病家自用。此两法亦弊多于利,故宁可嘱患者不用。
仲景之药物发汗法,按今经文明示者仅两法:即1桂枝汤法2麻黄汤法。或加上3大青龙汤法(第39条有“发之”二字)。若解外可视作发汗,再加上4柴胡法(可解外)。倘服药之目的为见汗即为发汗,再加上5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6桂枝二麻黄一汤(有汗出必解之说)7桂枝麻黄各半汤(为得小汗出)。此外,经文提及表末解而选用的方子尚有8小青龙汤;9葛根汤;10葛根芬连汤;11柴胡桂枝汤等。
    若以为但有表邪末尽,发汗即是解表或解表即是发汗,以上11方均属发汗方(不仅此11方,其余从略)。若以为病在表而无汗—表实重,需发汗较多(相对于微发汗或小汗)。接近物理发汗效果方属发汗,则仅有(2)(3)(9)三方为发汗法。观仲景于桂枝麻黄各半汤适应证(第23条)中明言“不可更发汗”,可知仲景之发汗应属后者,即只宜视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为发汗法。
    桂枝汤不属发汗法已见“桂枝汤新解”,不赘。
    小柴胡汤之解外,见“柴胡汤新解”。
    7.麻黄汤何以会发汗?
    仲景发汗法虽有三方,但三方均以麻黄汤为基础。能知麻黄汤发汗之机理,其余两方自可心领神会,而且凡含麻黄而能得汗之方亦可解。因此,笔者着重解麻黄汤。
    麻黄汤由麻桂杏甘4味药组成。其中桂枝之用非为发汗,见“桂枝汤新解”。仲景法见喘加杏仁,故杏仁之用亦非为发汗,至多系辅助药。甘草于伤寒方中用甚广,其效不专且力微。可见,麻黄汤之发汗主要责之于麻黄。
查《本经》云:“麻黄(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可见古人之经验确肯定麻黄可“发表出汗”,治“中风伤寒”,亦可“止咳逆上气”(即喘)
在此再次提醒读者,《本经》载桂枝主治,绝无“发表出汗”说,亦不治中风伤寒头痛。但可治“上气、咳逆、吐吸”(喘之类),故切莫以为桂枝汤可发汗。
    麻黄何以能发汗?此在古人只是经验事实。后人解其发汗之理,或从轻清中空之形象解(李杲),或从营卫解(王好古),或谓其为肺经专药(李时珍),均属假说,其推理均属或然。故有不究其理者,而将麻黄发汗、止喘视为定律,据以解释有关方剂。
    古人亦有进一步立论者。表实无汗之直接原因为腠理密、毛窍闭。发汗为开鬼门或魄门。麻黄入肺经,开鬼门(即汗孔,近有人考鬼门或魄门为肛门,本书仍从旧说)、疏腠理,故可发汗、止喘。此种假说较象形药理解释为进步,而且不是或然结论。                                                   
    麻黄能否使汗孔扩张(促进汗液分泌)可以实证,今已证实并非如此。
    那么,麻黄究竟如何发汗?此需结合现代药理解释。
   据现代药理,麻黄之主要成分麻黄硷,作用酷似肾上腺素而较温和持久,属于拟肾上腺素药,其分子结构亦近似肾上腺素素。治疗量之麻黄硷,主要作用为:①加速心跳;⑨升高血压(或脉压差增大);②扩张支气管及肺内、心内血管;④扩张骨骼肌血管;③收缩皮肤及内脏(心肺除外)血管;⑧升高血糖;⑦兴奋中枢;②减少唾液分泌。
总之,麻黄硷之作用酷似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用此药后,人体近于应激状态,代谢特点是异化过程加速,同化过程减援。即呈现快速消耗营养、产生能量,以应付紧急事变的状态。
将上述药理现象与前述急性发热现象对照一下,便发现二者颇相似。人体内突然进入大量致热原,也使人体处于应急状态。这与正常人突然愤怒、紧张、恐惧时的表现(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很接近。
    所以,麻黄之发汗并非其药理成分直接促进汗液分泌。相反,麻黄有轻微抑制汗腺分泌作用。但是它加速产热过程加速营养消耗、快速产热。从而使体温迅速达到顶点一一比不用麻黄应稍高。至此体温调节中枢之产热中枢抑制,散热中枢兴奋,故有汗出且应较多。麻黄硷口服后约半小时,血内浓度至高峰,两小时后,含量即很低。故其药理过程大致与急性发热过程相对应。
    西医有无类似麻黄汤的疗法呢?数十年前,西医曾用伤寒杆菌毒素或自家血清注射使患者发热,其加速产热的效果略同麻黄汤。但目的不是为解热,发热原理亦不同,而且不用于热病初起。不过,就促进发热这一点看,与麻黄汤用意接近。
    中西医结合看麻黄之发汗,原理如上述。简言之,它既非象解热镇痛药那样直接兴奋散热中枢,亦非如古人设想之直接促进汗腺分泌,尤不同于肾上腺皮质激素使机体“忘记”热原,而是主要靠兴奋交感神经,加速产热过程。
    此过程亦可由麻黄素中毒之主要表现得以验证。l 993年《中华内科杂志》第11卷第350页,上官冠芳,“麻黄硷中毒3例报告”云:其症状除与教科书所载麻黄硷药理作用大致相似外,并见大汗、体温升高(38—39.2C)和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上腹痛、恶心、呕吐、吞咽不畅)等。由此应知麻黄汤内何以要用桂枝、杏仁、甘草。盖治疗量之麻黄亦须防止其消化道反应,故伍用桂枝、甘草。杏仁之用应系抑止呼吸过快。杏仁与甘草有助于缓解热病常见的咳嗽。窃以为,麻黄汤虽仅4味药,而照顾颇周到,乃古人无数次治疗经验之结晶。
自然,麻黄汤之发汗,并非血内麻黄硷之浓度达到中毒量。
8麻黄汤何以治表实?
    麻黄汤发汗之机理既明,其治表实之机理便不难解。此方之总功用是使人体处交感神经兴奋之消耗状态,从而快速产热。表实证为寒邪在表,正气充实。正邪处在激烈相持状态。此时用麻黄汤兴奋机体、激化正邪抗争(以消耗正气为代价),驱除邪气,于是邪去病解,同时正气也较前虚弱。由此应知麻黄汤何以亦用桂枝。盖表实发汗亦应预防消耗正气太过也(而过汗亡阳者仍偶见)。
    表实证具备用麻黄汤的三个条件:①病在表;②正气充实;②正邪相争剧烈。此三者以第②最重要,无此条件便无用麻黄汤之物质基础。倘正气虚弱,即使末患伤寒,用此方也可出现不良后果。
    西医即认为,麻黄硷对儿童和老人均应慎用。读者或见久喘之衰弱患者常用麻黄制剂。此系自止喘角度看,用量多小。又,麻黄硷有较快耐受性,久用可渐加量。慎用并非禁用。但亦有约1/3至1/4之喘家,不能耐受麻黄制剂而不用 ,
    表实证宜用麻黄汤之理明,表虚证不宜用麻黄汤之理便自明。
    典型表实与典型表虚为太阳病初起之两极端,治法自应大别。尽管如此,拙见并不以为误治必死。持别是表实证用桂枝汤,并无危险。至于病情处两极端之中间状态当如何治?按仲景法可用麻桂各半、桂二麻一及桂二越一等方。此三方虽小有不同,均治太阳病正夺邪衰,故用轻剂。大青龙汤为麻黄桂枝合剂再加石膏,说见第二章第六节。
或必问,表虚者何以不可用麻黄汤?以西医看,兴奋人体有何不可?兹不惮繁再说虚实。所谓表实乃邪气盛而正气末夺,致病主要因邪过盛。凡治病无助邪气者。表实之助正胜邪,系鼓舞未夺之正气与邪战。因其正气足可耐鼓舞。表虚者则不然,其致病之前先有正气夺,故遭轻邪即病,且正仍不胜邪,甚或正不与邪战,此所以表虚证热轻(甚或无热)它证亦轻、汗自出而邪不去。此时助正胜邪唯有补充正气为正治,因其不耐鼓舞也。人之后天一切正气均赖谷气维持,故桂枝汤加热粥乃化谷气补中以固表。
三、退热新解
   
热病以发热为第一症状,治热病似应以退热为第一要招。此种逻辑无论自中医看、自西医看均属错误。发热固然可有害,但它仅是果而非因。病因不除、但务除热,是舍本逐末,甚或火上加薪。故西医慎用解热镇痛药及皮质激素。中医于伤寒韧起亦不轻用清解法及小柴胡(柴胡解热功用及机理类似西医解热药)。
然而,早期中医及当代西医,用过以凉制热等退热法。
1.中医非药物退热法
    (1)计刺多穴位放血法;
    (2)针刺大量放血法;
    (3)计刺发汗法。
    以上三法见于《内经》,今多不用。
    (4)冷冻法  见《素问•评热论》,今不用。
    (5)灌凉水法  与上法同用,亦见于《伤寒论》;
    (6)凉水浴法  仲景称灌法.今不用;
    (7)推颈动脉法  见《灵枢。刺节真邪篇》。
    读者或以为上举方法有的太鲁莽。然而,此足示古人勇于实践之精神,其中难免因“不科学”而死人,但以未来医史家之眼光看今日中西医疗法,亦何尝都科学?读者当注意者为,当代西医仍用上述某些方法。
    2.西医之物理退热法
    物理退热法约始于近数百年。古希腊、罗马时代,无此类方法。其法有二。
    (1)以冷制热法  如冷湿毛巾敷额头、冷水或冰水袋降温。此法曾很盛行,但仲景否定此类法。
    (2)蒸发散热法  用温水或稀酒精水溶液擦身降温。此法今亦少用,但较冷水洗浴法为佳。唯应在汗欲出或初出后采用,可防大量汗出。
以上中西医非药物退热法是否至今仍有值得重视者呢?有的。如初看最粗暴的冷冻法,便是治中暑(日射病、热射病、热痉孪)的最佳办法。将中署患者量于凉爽环境,既是对症疗法、也是病因疗法(有脱水、休克、昏迷者不能单靠冷冻)。读者应由西医中暑悟出中医火法逼汗之不可采。   
此外有冬眠降温法,系药物(冬眠灵等)和冷冻同用法,曾用于乙型脑炎等病高热不退者(低温麻醉则不是为退热)。
    笔者自麻黄汤发汗说起,最后讨论非药物退热,似已出题外,因医家或误以为退热只有靠发汗,发汗便能退热且使病愈,故一并讨论。文中涉及中西医知识较广,多凭记忆简介,粗疏之处,尚需读者查考有关中西医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5 13:24 , Processed in 0.0521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