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313|回复: 6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6-25 21:3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
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
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文中“得之便厥”以后的文字尚易理解。然于“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一句,心实
有疑。一般认为此条之“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说明
了一个患者是阴阳两虚的表现。然桂枝汤不正好是调和阴阳之剂吗?为何用在此处,反成
了欲攻其表呢?为何不能用以调节阴阳呢?是确实有误,还是其文有误?不才此疑,
请有以教。不胜感激。
63
匿名  发表于 2004-8-23 23:13:57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我怎么看不到我发的回帖呢?再发一次。
这有什么可争的。桂枝汤虽药用阴阳,但它毕竟是解表之剂。此条的要领在于小便数,心烦,肢挛急上。本已阴伤,再复加劫阴,阴去则阳无所存。
而问为何现阴证呢?
则又在心烦二字上。
此类证,在临床上细心观察即能明白。
尽信书不如无书。学法而不是学方。
桂枝汤究竟是什么作用?还是要在临床上仔细体会,因古人有治一治二治三的讲法。你分不清就是麻烦。
62
匿名  发表于 2004-8-23 15:00:03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这有什么可争的。桂枝汤虽药用阴阳,但它毕竟是解表之剂。此条的要领在于小便数,心烦,肢挛急上。本已阴伤,再复加劫阴,阴去则阳无所存。
而问为何现阴证呢?
则又在心烦二字上。
此类证,在临床上细心观察即能明白。
尽信书不如无书。学法而不是学方。
桂枝汤究竟是什么作用?还是要在临床上仔细体会,因古人有治一治二治三的讲法。你分不清就是麻烦。
61
发表于 2004-7-25 23:22:16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伤寒论方、论很玄妙,一些地方不能用对、错、程式来表达,只能靠总结的经验,中国人争论了2000年,西医攻击中医的地方就在这里。
60
发表于 2004-7-25 23:06:02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下面引用由黄岐建中汤2004/07/11 06:42pm 发表的内容:
基本同意。
先生说“阴阳俱虚,忌桂枝”,可能是就“桂枝”可以出汗而言的,然而经论中(《神农本草经》)既无主汗出的明示,经典中(《金匮玉函经》)又常有例外的例子,譬如诸“建中汤”的用桂枝以治虚损虚劳 ...
先生疑的好。
现代研究表明,桂枝汤去生姜不发汗,只皮肤发热。
张锡纯认为:桂枝味辛甘,性温,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即胸中之气],降逆气[如冲气肝气上冲之类],散邪气[如外感风寒之气]。桂枝非发汗之品,亦非止汗之品,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转于表里之间,能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卑风寒自解,麻痹自开,因其味辛而且甘,辛者能散,甘者能补,其功用在半散半补之间也。故服桂枝汤欲得汗者,必啜热粥,其不能发汗可知;若阳强阴虚者,误服之则汗即脱出,其不能止汗可知。
张锡纯说的很明白
张锡纯也很推崇〈神农本草经〉
59
发表于 2004-7-24 23:10:0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
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
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诸位大侠,小弟初到,喜欢听你们讲伤寒,也想对此条的认为说一说,以请诸位斧正。
桂枝汤本为伤风,阳浮阴弱而设,阳浮者热自发,邪在阳在表,阴弱者汗自出,因汗出而阴伤。
故用姜桂助阳攻表,用芍,草,枣,稀粥以益阴。此发病之轻者。今此条有小便数,心烦当知
邪热已追阴入里。更见脚挛急,阴虚以非一般,且又脉浮不为自汗出而减,是知邪热在里做祟。
故此症不当用桂枝汤重在解表,此段的释解我以为志一先生的;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
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
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
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甘草芍药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
必随脉证也。此段文字做解似乎比较贴切。初治之法当以学海无涯先生的“不用加清热药!
如实在临证需要,减桂枝之量,使之药量小于白芍可也!"或在此之上加量白芍。
58
发表于 2004-7-11 19:10:29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下面引用由玄隐子2004/04/18 10:42am 发表的内容: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
三、桂枝虽可补中益气,调和阴阳,然于此处亟宜敛阴回阳,固不宜也,故云“欲攻其表”。
七、……然则此处之阳伤尤甚而急,故以四逆,即予甘草干姜中加一附子,则借其辛烈雄浑之力以力挽狂澜,自不必言。
先生说的“亟宜敛阴回阳”,是指的“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之后的事,若在未误之前,“桂枝虽可补中益气,调和阴阳,然于此处亟宜敛阴回阳,固不宜也”之论未必成立。因为桂枝加附子汤,既可以用于汗多亡阳之后,就已经不是攻表发汗之剂,而实寓固表回阳之法,20条的经文可证,先生自己说的于“此处之阳伤尤甚而急”者,“(于)甘草干姜(汤)中加一附子(以成四逆汤),则借其辛烈雄浑之力以力挽狂澜”,也无非是说附子的“回阳”之力。正合于“附子温中”之意。
(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御览引云:为百药之长,大观本,作黑字)。生山谷。)
当然,既误之后(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就不可以复用桂枝,只可以径用附子干姜甘草之类了,这又有程度的不同、时机之所宜:轻则仅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重则更加附子,以救逆。更可以见附子回阳之力,误前(“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早加附子之为是。
57
发表于 2004-7-11 18:42:06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4/07/11 06:45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伤寒论叶天士2004/07/10 09:49am 发表的内容:
阴阳俱虚,忌桂枝,喜炙甘草、附子、黄芪。
感谢玄隐子抛砖引玉,让后学受益非浅。
多说学术上的事,少发唠搔
基本同意。
先生说“阴阳俱虚,忌桂枝”,可能是就“桂枝”可以出汗而言的,然而经论中(《神农本草经》)既无主汗出的明示,经典中(《金匮玉函经》)又常有例外的例子,譬如诸“建中汤”的用桂枝以治虚损虚劳疾,黄芪桂枝五物汤之主血痹,炙甘草汤、薯蓣丸之必用桂枝等等,无非“阴阳俱虚”,而不嫌桂枝。
说“经论中(《神农本草经》)既无主汗出的明示”,理由如下:
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郭璞云:今人呼桂皮厚者,为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
又:
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
名医曰:生交址桂林岩崖间,无骨,正圆如竹,立秋采。
案楚词云:杂申椒与菌桂兮;王逸云: 桂皆香木;列仙传云:范蠡好服桂。

除此之外,先生说的“阴阳俱虚,喜炙甘草、附子、黄芪”,在下是同意的;“多说学术上的事,少发唠搔”,在下更是同意!谢谢先生,希望先生常来论坛,多讨论一些学术上的问题。“伤寒论叶天士”,千古圣人也,共勉于此。
56
发表于 2004-7-10 17:30:54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此句关键字在“心烦”
55
发表于 2004-7-10 09:49:1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阴阳俱虚,忌桂枝,喜炙甘草、附子、黄芪。
感谢玄隐子抛砖引玉,让后学受益非浅。
多说学术上的事,少发唠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8 00:51 , Processed in 0.0525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