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茯苓甘草汤、五苓散、猪苓汤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30 08:0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爱爱医
太阳腑实证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为太阳之腑,太阳经热随经入里,入于膀胱,则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化水,所以发为小便不利。小便不利,蓄于膀胱,满而上溢,导致水湿困脾,脾不升清则口渴;如果水未上溢,则脾仍能升清,则口不渴。所以渴与不渴,其实正是反映了膀胱内水饮停积的多少。历来医家论太阳病的口渴,都说是膀胱不能化津上承所致,其实不然。《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饮入于胃后,由胃游溢出精气后传输于脾,脾气散精,使之上承,再由肺气通调水道而下输于膀胱,最后由膀胱排出人体。膀胱只是排水外出之器,并无化津上承之能,真正能升津的只有脾,只要脾未受困,就不会出现口渴。太阳腑实证初起时,只是饮停膀胱,所以可以不渴;只有当水饮内盛,上溢困脾后导致脾不升清时才会出现口渴。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太阳腑实证即现在所说的“太阳蓄水证”。水饮内盛,上溢困脾,则可出现口渴;如果水饮不盛,只是蓄于膀胱,而未上溢中焦的话,则脾仍能升清,所以可以不渴。因此可以根据口渴与否来判断水饮的轻重。渴者说明水饮较盛,而不渴则说明水饮尚且不盛;水盛的治以五苓散;不盛的则治以茯苓甘草汤。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茯苓甘草汤证因为水饮不盛,所以治用茯苓利水,生姜发散水气,桂枝解表,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利水解表之效。
茯苓能通利膀胱气机,故适用于膀胱气机不利导致水饮内停者。茯苓与其他利水药如猪苓、泽泻不同。猪苓只能利水,并无通利膀胱之能,所以只有在水饮内盛时才用猪苓。猪苓之于茯苓,就像乌头之于附子,乌头只能散寒,并不像附子那样通过温阳来散寒。猪苓、乌头都是治标之药。泽泻,即泻泽,顾名思义,泽泻是峻利水道的利水药,与猪苓相同,二者都是利水药治标之品,都没有通调膀胱气机的功能;所不同的是,泽泻寒而猪苓平,寒则有清热之能,所以泽泻适用于水热内盛者。治饮必用茯苓,水盛者则合用猪苓,水郁化热者则合用泽泻,标本兼治,因此也就产生了利水的两组配伍:猪苓配茯苓,泽泻配茯苓。猪苓、泽泻在利水时,二者只要选择其一即可,不必同用,以免利水太过,伤人阴液。
通行本《伤寒论》中五苓散中却茯苓、猪苓、泽泻三者并用,只怕是传抄的错误。五苓散也有写作五灵散的,那么我也可以说五苓散者也有可能是猪苓散传抄错误所致。《金匮•呕吐》有猪苓散这个方剂,方用猪苓、茯苓、白术、桂枝(即宋本五苓散去泽泻而成)四味药。同样的道理,通行本《伤寒论》中的猪苓汤证为水热互结伤阴,因为有热,所以应当君用泽泻;因为已经有阴伤,利水之时更应注意顾护阴液,所以不应该再用猪苓,以免利水太过,所以原来的猪苓汤应该改名叫泽泻汤(即宋本猪苓汤去猪苓而成)才是。如此,则治太阳腑实证当为三方:茯苓汤(即宋本之茯苓甘草汤)、猪苓散(即宋本之五苓散)、泽泻汤(即宋本之猪苓汤),三者分别君用茯苓、猪苓、泽泻。
猪苓散中猪苓配茯苓利水渗湿,白术燥湿健脾,桂枝解肌发汗,诸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解表之效。
白术,今人多用之补脾益气,这其实也是一种误解。凡药则酸敛、苦泄、甘补、辛散、咸软,只有甘药才有补益作用。白术,《本经》作苦平,并未提到味甘之说,又怎么会具有补益作用呢?况且仲景甘补之品自有大枣、人参、甘草、饴糖等,又何必用白术呢?仲景用白术,其实并非为了补脾,而是为了燥湿健脾,因为脾属土,最容易被湿所困,脾困则失于健运,所以燥湿则能健脾,而不是说白术有补脾之能。现在的学者多不能体会到这一层深意,都把苦味的白术当补脾药使用,欲补反泻,得不偿失。
学习茯苓汤与猪苓散,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为什么茯苓汤用汤剂而猪苓散用散剂呢?其实,这也是根据水饮的多少而设置的。水饮多的,如果再用汤剂,则有可能助长水邪,所以用散剂;而水饮不盛的,还可以用汤剂,取其速效。当归芍药散也用散剂,也是这个道理。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表里不解,水饮内盛,所以口渴;正因为水饮内盛,所以水入则吐。治当表里双解,解表利水,方用五苓散(猪苓散)。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茯苓汤证与猪苓散证都只是水饮内停,尚未郁而化热,更无阴伤,而本证(泽泻汤证)则为水热互结伤阴。水饮内停,则小便不利;上溢困脾,则口渴;水郁化热伤阴,则渴更甚,治宜清热利水养阴,方用泽泻汤(即宋本猪苓汤去猪苓)。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泽泻汤中泽泻

http://www.zhongjingyanjiu.cn/thread-126-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8:42 , Processed in 0.06338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