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待评]中医的实质及展望 作者笑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24 16:1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的实质及展望
笑龙
科学史的划分有很多方法和标准,以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为标准,科学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纯经验的自然科学阶段(以史前为例);自然科学的自然哲学阶段;从自然哲学母体分化出来的自然科学阶段。科学和哲学始终保持着不即不离的辨证关系,其中科学的自然哲学阶段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环节。
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中医学的定义 是: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与我国的人文地理和传统学术思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属于东方传统医学的范畴。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方法,以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
有点复杂,我们把它解读一下, 这段话的意思有:
1、中医学是一门医学知识,是一门科学。
2、中医学中即有理论,又有经验,其理论是独特的,其经验是丰富的,其独特理论包含有:
①阴阳五引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框架;
②整体观念和恒动思想是其主导思想;
③脏腑经络是其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基础;
④辩证论治是其诊疗特点。
既然中医学是一门医学科学,那么它处于科学史的那个阶段呢,根据它理论特点,很明显,它仍然处于自然科学的自然哲学阶段。那么,有人要问:
什么是自然科学的自然哲学阶段?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史前的人们就像在茫茫的黑夜之中,模索着那些琐碎的零乱的随时遗忘的知识片断,所以有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当人们踏入理性思维时期,人们对宇宙起源,自然变迁,社会演化,生命形成,疾病本质不得不做出反应和解释。然而,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低下,认识手段的简陋,那时只能通过直观获得的最浅显的经验事实,而不得不借助思辨,把整个世界放在一起来考察。因此,直观、思辨和整体的自然观是主要的方法和工具,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并兴盛的一种朴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自然和社会中发生的任何一个问题,大人都用千篇一律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举几个例子,发生地震了,《国语、周语》用”阳伏不能出,阴迫不能蒸“来解释,夏天长、冬天短,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很简单,可是在《晋书,天文志》中他是这样描述的,“日朝出阳中,幕入阴中,夏时阳气多,阴气少,故昼长,冬时阴气多,阳气少,故昼短”来解释。《二程集》说“电者阴阳相轧,雷者阴阳相击”、“雹者阴阳相搏之气”,也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被大量引用到医学领域,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乃至药理,例如:解释生理现象如出汗,《内经》“阳加于阴谓之汗”;解释生育“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解释生命活动用“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把人体生命活动高度概括为升降出入,解释病因有“夫邪之所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把病因总归为两类,还有很多很多,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事实上,能解释一切的学说什么也解释不了,因为它排诉了普遍性和特殊性,抽象和具体,分析和综合的对立统一。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在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上,自然科学是基础,哲学是指导,我们可以从自然科学习中提炼哲学思想,可以研究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我们的科学研究也可以接受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但决不意味着各种自然现象之间没有质的差别,以不同自然现象为对象的各科学学科之界的界限消失了,因而可以用千篇一律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阐述各种自然现象。因此恩格斯认为“自然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古希腊医学不能取得更大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古希腊医学也是传统医学之一,其理论主要有“四元素说”,分为“液体学派”、“因体学派”二大派别,曾经兴盛一时,最后消亡了。古希腊医学和中医在理论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处于自然科学的自然哲学阶段,古希腊医学消亡了,被历史淘汰了,中医为什么没有,为什么还能顽强支撑,这就是由第二个问题——中医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医基础理论》中写道,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是 (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这个学中医的再清楚不过了,我就不多说了。
其实它还有更具有概括性的特点,认为中医学一是哲学医,这可以代表具有中医学的理论特点,二是经验医,这可以表达中医学的应用特点。
哲学医这个特点上面已有所了解,所有的生命现象都可以在阴阳五行理论中找到一些暂时满意而又一劳永逸的借用来的一般性解释,因为它是以哲学原则去串联客观事实,而不是从客观事实自身出发,去探索人体生命现象的内在机制。每一个具体问题都可能不花气力地拣来大致正确的解释,这些解释使你即不能证实,又难以证伪,是游离于具体机制之上的普遍性说明。但在古代,这个理论是具有具先进性一面的,首先它把生命活动看成是物质的运动,对于人们摆脱关于生命起源,疾病发生以及意识、遗传等问题的宗教迷信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它毕竟解释了经验,使人们摆脱了迷惘;它替代了经验,象绳索串起了粒粒散珠,系编织机联起了根根细纱,哲学医体系毕竟把经验织成了网,便于传授,便于记忆,给临床以思路,给著述以线索。
然而,事物往往向两极分化,哲学化理论就在使经验体系化的同时,另一方面产生束缚经验发展的效应,这种效应随着近代科学产生越来越明显,到自然哲学医体系完全建立以后,它的进步作用就完全消失了,一切都能解释,一切都有现成的结论,人体内部,药物内部,病原内部的奥秘无须再研究解释,理论和经验事实的矛盾也完全可以调解,一切反面意见和呼声,都会被它巨大的惯性和敏感的排它性所淹没。我们看一看传统的辨证论治效应吧。
例如重症肌无力病,临床以眼肌无力型为多见,它是一种原因和机理都不太清楚,仍须探索的疾病,中医的理论则简单明白的把现代医学的许多问号变成了句号,脾主肌肉,眼睑属脾,慢性期的脉症,明显以脾气虚为主,理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这样的辨治已经是理汉方药。丝丝入扣,是不是就药到病除了呢?其实不然,疗效不好,是否应该进一步弄清其发病原因及其具体机制呢?现在好多老中医看病,只管辨证,开方,加减,开出去不管疗效,病人好了就好了,不好呢,也不管为什么疗效不好,下个病人来了还是这样开。无疑,传统理论是一种束缚。
总之,在自然哲学的医学体系中(哲学医和经验医共存,或哲学为理,经验为用,我们往往被经验外衣上的借用理论蒙蔽了视线,诚然,医学是随着经验的发展而进步的,中国医学史上有三个杰出时代,一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华佗时代;一是金元四大家时代,一是明末清初的温病学派时代,它们都有共同的时代特征,战难频繁,疫病流行。医学家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推动着祖国医学前进的巨轮。经验的疗效导致了对理论的迷信和崇拜,中医做为一门应用科学,其实用性赋予了它顽强的生命力,赖以抵抗了西方医学强大的冲击波。然而,自然哲学的借用性理论又紧紧的困缚着它,压得它喘不过气来。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医经验医学的特征。
很早就有人提出,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大意是由于理论的虚构,仅靠医学经验指导临床医疗。这个观点正确与否,先请大家了解一下,以后慢慢啄磨。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特点,是中医临床医疗过程的高度概括。
证是什么呢?一般认为证是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是反映疾病本质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然而所谓的病因、病位、病性都是未经确证的思辨性臆测,或者是引自于哲学的主观解释,或者是约定俗成习惯认定,那证就不是疾病本身的机制,代表不了疾病本质,而是主观规定的疾病表象群的代称。
例如:痰迷心窍和痰火扰心客观上并没有痰把心窍迷住,而是或癫或狂一组症状的代称,我们应用郁金,礞石、白矾、半夏、胆呈等有“化痰”作用的药物可能有效,其实它们不是通过化痰来治好这类病的,而是通过,其它科学机制来发挥作用,因为它们治好了所谓是由“痰而起病,所以它们具有了“化痰”的作用,这是不是本末倒置?留给大家思考。
再举一例:如“肺痨”病,清看图

                肺阴气损      肾阴未毛伤
痨虫                                               阴阳两虚
                脾气受损      肾阳虚衰
其中,病因是痨虫感染。痨虫是什么?体未可见,看不到,生物学特征是什么?也不知侵入人体的途经和效应如何呢?只能是一种天才的猜测,因此,即不能帮忙寻找针对性抗痨药物,又不能指导发现卡介苗接种,也不 能启发人们考虑杀灭细菌,改善机体免疫情况,减轻毒性和过敏性反应,促使病灶愈合,消除症状和防止并发症的具体措施,又不能指示可能情况下的手术,萎缩等疗法,所谓病位、病性只是对症状的主观解释。
至于辨证论治,我们分了四型:
肺阴亏损型:滋阴润肺        百合固金汤
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        秦艽鳖甲散
气阳两亏型:益气养阳        月华丸
阴阳两虚型:阴阳双补        保真汤
在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把握住的客观事实只有各型的具体症状和各方的具体药物。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所谓证只是充当疾病表象群的代称,治法和药理只是解释药物效用的主观说法。因此,辨证论治的实质可能就是一些有效方药(药物群)和一些症状组合(症状群)的对应关系,并随着症状组合变化而调整药物组合剂量的变化,这些都是纯经验的积累,因此表现出经验医学的特征:反复试探,重复率低。
现在总结一下上面所讲的内容
1、中医的实质
从理论上来说,是哲学医;从应用上来说,是经验医。
2、中医理论的实质
以古代哲学(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构架和工具的,以思辨和类比为特点的,用来解释医学经验的,未经科学验证的假说体系。
3、辨证论治的实质
有效方药(药物群)和症状组合(症状群)的经验对应。
通过我们对中医本质的分析和了解,我们也可以“审因论治”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开出一张药方,提出几点建议和展望。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极其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好多优秀的诊疗经验等待着我们去推广和开发,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中医学要想脱胎换骨,必须把哲学化的解释从经验中分离出来,探索医学现象,经验事实的自身机制,彻底地改变中医学中哲学与经验貌合神离的“代替论”倾向。从客观事实出发,这是现代自然科学的立足点,是来自现代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出发点,有了这个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就可以和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方法论,现代哲学,现代人文科学进行交流,我们就可以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鉴于此,结合我院的实际和现状,我认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有:
1、学好西医:
西医是科学,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其更新进步是日新月异的,不懂西医的纯中医,慢慢地就吃不开了。
2、学好中医临床经验中的精华。
处在这个不断变化更新的时代,好多病的中医的治疗效果已经落后于西医了,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现实,但是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多数人还认为“中医治本,西医治标”,得了病想吃点中药,另外中医在某些病的治疗上还是确有擅长,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中医。但不是不加选择的学习,而是有重点,有深度的学习,学习某种西医治不了的病,突出中医特点,要突出“精”、“专”二个字。
3、学习中医要注重方证相应,另要慎重加减,先用小量,不用野生动物。辨证论治的实质就是症状群和药物群的对应关系,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把注意力放在这两个“群”上面,什么样的症状用什么样的药方这就是学习的重点至于医理解释,了解一下就可以了,用古方的时候,我个人意见认为最好不要加减,要加减你拿出科学证据来,要么拿出自己的经验也行,不能盲目的,随心所欲的加减。另外用药时宜先用小量,在不知道具体的量效关系 情况下,量越大也不见得疗效越好,用小量更能节省大量的资源,不用野生动物是出于环保的角度,响应世界潮流,目前常用药物的比如龟板、鳖甲,乌蛇、穿山甲,羚羊角等等,作用有些是可以用它药替代的,也有一些是出于古人的臆测,是不可全信的,所以以目前的医疗条件,完全不用也是可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12:48 , Processed in 0.0494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