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726|回复: 9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2 22:2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说明:
文章的1-8篇已经在该栏目发表过了,现在从第9篇开始继续发表.以后新文章都以跟帖方式在这个主题下发表,请网友注意收看,谢谢!
93
 楼主| 发表于 2005-7-16 22:09:54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社会系统论。认为社会系统是由社会各要素协调一致的行动和相互关联的功能所组成的统一整体;人类社会是自适应系统。代表人物有T•帕森斯、M•邦格、W•巴克利。尤其是M•邦格在数理逻辑、离散数学以及系统分析中提到了用以研究和表达唯物主义本体论的数学工具,即集合论、抽象代数、命题演绎、谓词演绎、矩阵、图论、状态函数和状态空间分析等一系列数学工具,使哲学的精确化和形式化由可能变成了现实。邦格运用现代数学工具描述唯物主义哲学范畴,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并使人们看到了希望:哲学不仅可以定性,而且可以定量,使哲学与现代科学相互表征,实现了马克思曾经说过的,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实现了恩格斯提出的目标:使数学成为“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57页。)
    经济系统论。一是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惕夫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产品交易的数量编制的一个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它依据各个部门各单位产出所需由其他部门投入的产品数量编制投入系数表,从而进行有效的经济分析。二是经济学家K•保尔丁提出的熵过程经济系统,他认为消费是一种典型的熵增过程,生产是一种典型的熵减过程即进化过程。经济学家N•乔治斯库在这个问题上也提出有价值的学术见解,认为经济过程是熵过程,经济系统是熵变系统;力学现象是可逆的而熵现象是不可逆的等等。三是日本学者槌距田敦的熵资源系统论,认为资源的导入,资源的消费以至废物废热的排出这一完整的“流”,乃是社会、经济和生物等定量开放系统赖以存在的和运动的动力。
    组织管理系统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由物质的、生物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几方面要素组成的一个“合作系统”,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这几个方面要素的协调。创始人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等。
总之,在定量分析的系统思想时代,各种现代系统理论竞相争艳,为系统哲学的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  系统辩证论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系统辩证论是当代哲学的新形态。它主要是根据我们对哲学的本质的认识,考察当代世界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所进行的一种丰富和发展。因此,为了使人们了解这种哲学,有必要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它与哲学的关系,做一些介绍和阐述。
(一)哲学的时代特征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特性是什么?这是人们在建立一种哲学理论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马克思作了科学的回答。他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第131页。)
这里,他强调了两点,一是哲学是“精神的精华”,二是哲学具有时代性。前者,揭示了哲学的本质,后者说明了哲学的基本特性,即时代性。马克思正是本着这种认识,在上一个世纪的中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实,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此,一切有价值的哲学也都是如此。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②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2页。)黑格尔在这里也强调了哲学的时代性。不难理解,黑格尔也正是基于对哲学的这种看法,在上一个世纪的初叶,建立了他的博大精深的唯心辩证论哲学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列宁、毛泽东等人,同样由于他们密切关注时代风云的变幻,抓住时代普遍面临的问题,并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当我们思考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重大而严肃的问题时,就不能不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予以特别的关注。现在,我们已处于20世纪的90年代。当今世界,如果同150—170年前黑格尔所处的时代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同100—140年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同列宁所处的时代,甚至同毛泽东生活的时代相比,人们也会感到变化是极其巨大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近十几年来,全世界出现了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世界也不再是两个大国、两大阵营对立的状态或三级、三个地带的态势,而是多元或多极竞争的形势。
    实践是系统辩证论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实践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然要随之而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有价值的思想。所有这些,都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概括,更加需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中国和世界已经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方面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一方面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规律;同时要研究当代世界的新变化,研究当代各种思潮,批判地吸取和概括各门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勇于突破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或不适合变化了的情况的判断和结论,而不是用僵化观念来裁判生活,马克思主义才能随着生活前进并指导生活前进。”
哲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世上没有不死之物,只有那些能够在死亡中不断新生的东西才是不朽的。由此可以引伸,只有那种勇于变革自身不断创新的东西,才会有长久的生命。
    哲学也有自己的生命。哲学的生命不仅在于它所具有的真理性——这当然是基本前提——而且在于它由此而对实践所具有的价值。黑格尔说过一句很有深度的话,哲学是“思想所集中表现的时代”。哲学反映时代,它是时代精神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表现形式;转过来,哲学又服务于时代,正是那些看起来十分抽象的原理和范畴,规定着一个时代人们用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这就是哲学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生命基点。一种哲学的命运如何,主要看它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表达时代的特征,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回答时代所提出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论、彻底的辩证法,是业已获得科学形态的哲学理论。在历史上,唯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自觉地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因而成为一切哲学中最富有生命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回答当今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提出的基本理论问题,应当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科学的进步不断以新的内容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尤其是在今天的改革时代,要适应改革的形势,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二)现代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怎样才能发展?毛泽东指出;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恩格斯也谈到: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从来不是纯粹思维的力量,而“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①。因此哲学只有在总结当代科学的成果、在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时才能获得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它的创立,完成了哲学史上的一大变革,但它并没有结束哲学的发展。毛泽东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②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世界是个改革发展的时代,是新理论、新技术、新科学层出不穷的时代,是世界范围内“多极”竞争的时代。从整体上、本质上看,更确切地说,这个时代应该称之为系统时代。恩格斯曾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③与19世纪相比,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使人类的视野,从反映比较简单的机械运动深入到揭示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的发展规律;从研究人类居住的地球扩展到浩渺的太空;从描述宏观事物的属性发展到探索微观世界的本质,向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去深入探索物质的结构和宇宙的奥秘。量子力学的诞生,把粒子性(非连续性)、波动性(连续性)这种看来难以结合、甚至截然相反的特性联系起来考察,揭示了波粒二象性及测不准性,说明了能量的连续性与不连续性的对立统一,即非严格的决定性。相对论证明了空间、时间和运动速度的相对性,对运动着的物质在其空间和时间结构的内在对立统一联系,以及物质的质量、能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做出了新的理论解释。控制论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社会和人工技术这三种不同运动形式间的控制关系,在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进一步深化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信息论的发展,不仅揭示了人工技术、生物、社会等领域中存在着共同运动的规律,而且进一步证明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并使我们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对反映过程的理解更为丰富了。而系统论,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思想,我们常讲的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实际就是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整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以耗散结构论和协同学为主体的自组织理论,在科学史上首次初步成功地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或从低级有序到较高级有序进化的一般条件、机理和规律性,把辩证法从一般发展(进化)现象的哲学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样就为新的哲学——系统辩证论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的、经济的和科学的充分根据。
(乌杰文库——《系统辩证 学》)

92
 楼主| 发表于 2005-7-16 22:08:45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57篇  系统论(4)— 系统论思想的历史发展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转载:乌杰文库——《系统辩证学》
系统辩证论的提出和研究虽然时间不长,但就系统思想渊源来说,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整个人类思想文明发展史都为它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最初认识,是习惯于从事物总体方面来观察的。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产生了用分析的方法代替综合的方法,侧重于分析事物的各个部分,然后再把对事物各个部分的认识相加起来作为对整个事物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前两种认识方法都不能满足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于是人类的认识方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从事物的内部有机联系、从一事物同另一事物的外部联系来辩证地系统地看待客观世界,这就进入了系统辩证思维阶段。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整体——分析——系统整体”的认识道路发展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进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系统辩证论思想。
    一、朴素的整体思想
最早的整体思想来源于古代人类社会实践经验。人们要从事各项社会活动,就要在实践中同各种对象打交道,于是逐渐积累了认识系统、处理系统问题的经验,这就产生了朴素的整体思想即系统的萌芽思想。例如,古代巴比伦人和古代埃及人就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分层次构成的整体。作为古老的农业国家,我国从殷商时代,在畜牧业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阴阳、八卦、五行等观念,来探究宇宙万物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开始了最早的对系统的思考与实践。《管子•地员》篇《诗经•七月》等著作,对农作物与种子、地形、土壤、水分、肥料、季节诸元素的关系,都做了较为辩证系统的叙述。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从天时、地利、将帅、法制和政论等各方面对战争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也强调了人体内部各系统的有机联系。
    在对整体的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对整体的哲学认识。朴素的整体思想在古代希腊哲学和古代中国哲学中以朴素辩证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以及后来的赫拉克利特、德漠克里特都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阐述过系统整体的观念。亚里士多德是欧洲思想史上第一个把许多门科学系统化的哲学家。他提出了“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总和”的著名论断,指出了运用“四因论”来说明事物生灭变化的原因:
    质料因,即事物由什么东西构成;
    形式因,指事物具有什么形式结构;
    动力因,说明是什么力量使得一定的质料取得某种结构形式的;
    目的因,说明存在的目的何在。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以及整体论、目的论和组织论,是古代朴素系统整体思想的最高表达形式和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关于整体问题的哲学论述也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思想家都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易经》以人们在自然界中能够感觉到的人和自然物,作为世界的万物之源,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也就是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天地之母,产生雷、火、风、泽、水、山六个子女,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因素,五行八卦构成了自然界。思想家老聃在《老于》书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苟况在《天论》书中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提出了认识和解释宇宙万物的萌芽系统模式。宋代著名的变法家王安石进一步发展了五行学说,他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金、木、水、火、土是由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运动变化而成的:“寒生水,热生火,风生木,燥生金,湿生土。”同时五行之间也具有相生相克的功能,由此而构成了一个象征着宇宙万事万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五行生克系统世界。这种系统思想虽然是萌芽状态的、浑沌的、朴素的,但也是十分宝贵的。因此,我们把古老的这种整体思想称之为萌芽的系统思想。
    二、机械的系统思想
15世纪以来,分门别类的研究事物的方法,开始取代古代朴素地、系统地、整体地观察事物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是同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相适应的。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近代自然科学把系统地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这种机械系统,最著名的有从“哥白尼革命”中诞生的日心系统,有产生于第一次科学大综合时代的力学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生命机器系统理论。弗兰西斯•培根根据科学实验的成果,认为必须对一切可以获得的事实进行记录,然后再将这些记录的材料按一定的规则排列出来,编成表格。这样就出现了分门别类的研究事物的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后来被十七世纪初的哲学家霍布斯从哲学上加以概括,使其带有理论的性质。他把培根的理论系统化、极端化,用力学和几何学的原理来解释物质及其运动,认为物质运动纯粹是机械运动,是靠外力推动的。他认为把“物体——活的——理性”三个东西加到一起就是人。接着牛顿又把这种思想发展到顶峰,并贯穿到力学和物理学当中。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以严密的数学推理和实验观测相结合,对物质组成、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证,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普遍有效的力学理论体系。他的另一部著作《论宇宙系统狈》把宇宙万事万物当作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来阐述。但是,牛顿同哥白尼一样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认为宇宙是没有任何发展变化,完全是机械的僵死的,这样便陷入了形而上学。
    一位被恩格斯称之为近代哲学中“辩证法的卓越代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9页。同时又是著名科学家的笛卡尔,把机械原理运用到有机生命上,在他的《方法谈》、《哲学原理》等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观点。他说:“宇宙为一大机器,生命机体也是一精密机器”②。《医学与哲学》杂志,1980年,第1期,第26页。这反映了他的机械的系统思想。在机械系统思想阶段,有三个人的思想最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17世纪斯宾诺莎的实体思想。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自然实体,它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实体内部是错综复杂的,无究无尽的因果联系,自然实体存在和变化的原因在于实体本身,这是朴素的系统思想的发挥。再一个是狄德罗的思想。他认为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过渡,只有整体不变,世界生灭不已,每一刹那它都在生在灭,从来没有例外,也永远不会有例外。他关于整体处于动态变化中的这种思想,是可贵的。还有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他的单子论同现代系统论比较接近。他认为“单子”是事物的元素,并且是“组成复合物的单元实体”。单子不是僵死的,而是能动的实体,一切所谓事物都是单子的表现,单子的彼此不同,构成了干差万别的事物,表现为事物由低级向高级过渡,单于之间的普遍联系构成了整体世界。他强调单子的整体性、不可分性和独立性,以及单子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总之,莱布尼茨的单子理论具有比较完整的系统思想,他的许多论述已经接近现代系统论,他的科学方法论也近乎系统方法论。所以贝塔朗菲赞赏地说道:“莱布尼茨的单于等级看来与现代系统等级很相似”(①。《科学学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06页。)机械的系统思想虽然有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它是人类系统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它的局限性在于其观点是“机械的”,即仅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过程和有机过程,不承认“整体大干部分之和”的原理而坚持“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因而作为一种普遍的思想方法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这种思维方式虽然过分强调分析方法,但就思想的部分来说,它并不是完全否认事物各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仍然承认从整体出发去认识自然体系,其中一些代表人物的思想为现代系统思想的产生也确实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说,机械的系统思想作为系统思想史上的承上启下的理论,为后来系统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三、辩证的系统思想
17世纪上半叶以来,自然科学的成就使辩证的系统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41-242页。)到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引起了人们认识的根本转向。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生物有机论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而系统思想的发展同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着最直接的渊源关系。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一个变化的系统,是在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选择下,相应改变本身内部结构的系统。达尔文的有机进化思想冲击了机械的系统思想,使系统思维方式有了长足的发展。系统思想分为两个发展过程:第一个是唯心的系统思想;第二个是马克思主义唯物的系统思想。德国“先验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对唯心的系统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影响。他把人类的知识理解为一种有秩序、有层次,并由一定要素所组成的统一整体。他还强调整体高于部分,把自然科学界中的整体划分为机械整体与含目的性整体两大类,认为运用系统整体的目的观点来分析事物,有利于科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对此,贝塔朗菲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康德的观点中包含着系统的要素,具有丰富的系统思想。作为世界哲学史上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看成一个过程。他的哲学理论充满着深刻的系统思想。黑格尔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正(肯定)、反(否定)、合(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部分,构造了一个完整的“绝对精神”辩证发展的哲学体系。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有机的整体,它“作为自身具体,自身发展的概念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全体,包含很多的阶段和环节在它自身内。”(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957年.第1卷,第32页。)黑格尔把人们的思维能力看成一个具有等级层次的系统过程:即知性——消极理性——积极理性的系统发展过程。他还把真理和科学作为有机的科学系统进行了深入考察,指出了这种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真实性和层次性。他说:真理的存在要素只在概念,真理的真正形态是科学体系。“科学只有通过概念自己的生命才可以成为有机体的系统”(②《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第277页。)他认为范畴体系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地由抽象到具体,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就是一个独特的科学领域并组成一个系统,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过渡,反映了科学认识的扩展。由此可见,黑格尔的概念体系就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当然,也必须承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辩证法,就是说是用概念的系统发展来颠倒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系统发展过程。但是我们也同样必须承认,他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关于系统过程的整体的思想是伟大的,正如恩格斯赞誉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9—240页)
19世纪中叶以来,以细胞学说、进化理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三大发现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扬弃,汲取了其“合理内核”,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开拓了系统思想的新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从哲学的高度来明确使用系统概念和系统思想。如“系统”、“有机系统”“总体”、“整体’、“过程的集合体”等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系统理论的哲学表达方式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一)相互联系的宇宙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
(二)系统整体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事物、过程,以至于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与依赖,相互作用与制约的系统整体,“思维的本质都在于把事物综合为一个统一体’(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80页。)
;“要认识这个体系,必须先认识整个自然界和历史”(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63页。)
    (三)运动形式和科学分类的系统层次。恩格斯根据当时科学发展的认识水平,在其《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把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排列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形式。认为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秩序的分类和排列。
   
(四)社会运动的系统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看作为一定经济形态的社会有机系统,认为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一个统一的整体”(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4—145)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一部完整地体现系统观念和运用系统方法的重要典籍。他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商品出发,把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机体进行系统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列宁也有关于系统的思想。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a)历史地,(β)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②《列宁全集)}第35卷,第238页)又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③(《列宁选集》第4卷,第453页。)斯大林也曾指出:“辩证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把它看作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地联系着,互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④《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25—426页。)都强调了认识系统的重要性。以上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关于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系统科学概念的奠基人,是对系统性原则最早进行了广泛而具体的科学研究的学者。这一点连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也认识到了。
    四、定量化的系统思想
19世纪末期以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思想由定性的哲学理论概括到定量的具有广泛意义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我们知道,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往往都是先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的研究和描述,而后才进一步研究其量的规定性,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计算。同时,也只有在精确地作了定量研究以后,方可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一门科学只有能够充分运用数学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系统思想的发展也是这样,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现代科学技术又提供了一套数学工具,来定量分析和计算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通过定量的分析与运算,以便作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系统思想之所以发展到定量化的阶段,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新兴学科的蓬勃发展,人们面前的认识对象不断复杂化,人们经常会遇到大范围、高参量和超微、超宏的问题,这在客观上推动着人们必须不断地去探索认识复杂事物的方法,因而也就在客观上确定了定量分析的系统思想的产生。适应这个需要,贝塔朗菲从30年代开始,逐步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他针对生物学界的机械论与机体论的争论,总结和概括了生物学的机体论,阐述了系统的科学原则。他认为,把孤立的各组成部分简单地相加不能说明高一级水平的性质和方式,如果了解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高一级水平的活动就可以推导出来。这就为系统思想的定性分析转入定量分析指出了一条道路。1945年,贝塔朗菲正式发表《关于普通系统论》的论文,1968年写了《一般系统论》的专著。他指出,一般系统研究应当包括三个主要的方面或内容:一是关于“系统”的科学和数学系统论,即“普通系统论”;二是“系统技术”,其中包括系统工程和系统方法;三是“系统哲学’即系统论哲学研究。
接着心理学家米勒创立了一般生命系统理论,认为一切活着的具体系统都叫做“生命系统”,生命系统分为7个等级层次,这些层次又分为19个关键系统。有人认为,米勒提出的生命系统层次——子系统表可与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相媲美,为解决生命世界的统一性又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明和途径。
    1969年物理化学家普里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论”,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宣称“非平衡可能成为有序之源,而不可逆过程导致所谓‘耗散结构’这一种新型的物质动态”(①《普里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技出版社,1982年,第110页。)普里高津的这一理论实际上说明在宇宙中的各系统,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无一不是与周围环境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协同学又称协合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71年开始倡导的又一种系统理论。它表示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复杂系统中,许多要素的协同作用即联合作用将超出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产生出整个系统的统一宏观模式。这一过程就被哈肯称为协同过程。他为各种类型的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转变建立了一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
    苏联学者乌耶莫夫于1975年提出了参量型系统理论,解决了贝塔朗菲建立的类比型系统理论对有序性、目的性论述的不足。此外,一些社会科学家或者从社会科学中抽象出系统理论,或者用系统理论研究社会系统,由此形成了种种社会系统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91
 楼主| 发表于 2005-7-16 22:05:50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56篇  系统论(3)— 系统的分类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一  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
原始的系统都是自然系统,如天体、海洋、生态系统等。人造系统都是存在于自然系统 之中的,如人造卫星、海运船只、机械设备等。人造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存在着界面,两者 互相影响和渗透。近年来,人造系统对自然系统的不良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如核军备、化学武器、环境污染等。 自然系统是一个高阶复杂的均衡系统,如季节周而复始地变化形成的气象系统、食物 链系统、水循环系统等。自然系统中的有机物、植物与自然环境保特了一个平衡态。在自 然界中,物质流的循环和演变是最重要的,自然环境系统没有尽头,没有废止,只有循环往 复,并从一个层次发展到另一个层次。 原始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影响不大,但近几百年来,科技发展很快,它既造福于人类,又 带来危害,甚至灾难,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例如,埃及阿斯旺水坝是一个典型的人造系 统,水坝解决了埃及尼罗河洪水泛滥问题,但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如东部的食物链受到 破坏,渔业减产;尼罗河流域土质盐碱化加快,发生周期性干旱,影响了农业;由于河水污 染使附近居民的健康受到影响等。但如能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来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有可 能得到一个既解决洪水问题又尽量减少损失的更好方案。 系统工程所研究的对象,大多是既包含人造系统又包含自然系统的复合系统。从系统 的观点讲,对系统的分析应自上而下地而不是自下而上地进行。例如,研究系统与所处环 境,环境是最上一级,先注意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然后再进行系统本身的研究,系统的最下 级是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或要素。自然系统常常是复合系统的最上一级。
二  实体系统和抽象(概念)系统
所谓实体系统,是指以物理状态的存在作为组成要素的系统,这些实体占有一定空 间,如自然界的矿物、生物,生产部门的机械设备、原始材料等。与实体系统相对应的是抽 象概念系统,它是由概念、原理、假说、方法、计划、制度、程序等非物质实体构成的系统,如 管理系统、法制、教育、文化系统等。近年来,逐渐将概念系统称之为软科学系统,并日益受 到重视。 以上两类系统在实际中常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一定功能。实体系统是概念系统的基 础,而概念系统又往往对实体系统提供指导和服务。例如,为实现某项工程实体,需提供计 划,设计方案和目标分解,对复杂系统还要用数学模型或其他模型进行仿真,以便抽象出 系统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多个方案分析,最终付诸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计划、设计、仿真和 方案分析等都属于概念系统。
三  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系统的静和动都是相对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认为在宏观上没有活动部分的结构 系统或相对静止的结构系统为静态系统,例如大桥、公路、房屋等。而动态系统指的是既有 静态实体又有活动部分的系统,例如学校就是一个动态系统,它不仅有建筑物,还有教师和学生。 在中世纪以前,人们曾认为宇宙现象是永恒不变的,习惯将事物看成是恒定的,静止 的,这种看法在哲学上是唯心的或机械唯物论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才逐断 认识到世界不是恒定事物的集合体,而是动态过程的集合体,运动是永恒的。宇宙是一个 动态系统,静态是相对的。
四  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和孤立系统。
封闭系统是一个与外界无明显联系的系统,环境仅仅为系统提供了一个边界,不管外 部环境有什么变化,封闭系统仍表现为其内部稳定的均衡特性。封闭系统的一个实例就是 密闭罐中的化学反应,在一定初始条件下,不同反应物在罐中经化学反应达到一个平衡态。开放系统是指在系统边界上与环境有信息、物质和能量交互作用的系统。例如商业系统、生产系统或生态系统,这些都是开放系统。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开放系统通过系统中要 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使系统达到某一稳定状态。因此,开放系统常是自调整或自适应的系统
(资料从网络下载,mengyungs.nease.net)
90
 楼主| 发表于 2005-7-16 22:05:13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四  系统科学的演化过程
出处:你的博客网(yourblog.org)
一、20世纪40-60年代(老三论)
“三论”几乎同时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共同构成了20世纪综合性学科。
    1、系统论——贝塔朗菲
    系统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Bertalanfy(贝塔朗菲)。他于1947年发表《一般系统论》。系统论是关于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系统论认为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即是系统。认为现实是一个有组织的由实体构成的递阶秩序,在许多层次的叠加中从物理、化学系统引向生物和社会系统;因此,不能把分割的部分的行为拼为整体,必须考虑各个子系统和整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才能了解各部分的行为和整体。
    一般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把生物和生命现象的有序性和目的性同系统的结构稳定性联系起来:有序,因为只有这样才使系统结构稳定;有目的,因为系统要走向最稳定的系统结构。
    2、控制论——维纳
    控制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美国学者、数学家N.Wiener(维纳)。他于1948年发表了《控制论》一书,此书的副标题是“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此书指明了在生物科学和物理科学中,关于控制和通讯有着共同的规律。控制论是关于生物系统和机器系统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认为通过反馈实现有目的的活动就是控制,而系统的输出转变为系统的输入就是反馈。控制论的思想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较大影响。控制论提炼出了包括生物和人工系统极为广泛的一大类系统的共性和规律,提炼出的基本概念有:目的、行为、通信、信息、输入、输出、反馈、控制以及在这些概念基础上的控制论系统模型;
    3、信息论——香农
    信息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美国数学家、工程师C.E.Shannon(香农)。他于1948年发表《通讯的数学理论》,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标志了作为一门科学——信息论的诞生。狭义信息论主要是研究有关电信的问题,是属于物理科学的范围。由于控制论指出了在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讯有着共同的规律,所以狭义信息论很快就发展为广义信息论,除了通讯外,还包括心理学、语言学、遗传学、神经生理学各方面的内容。信息论成为探索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中共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并很快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信息论是关于研究各种系统中,信息的计量、传递、贮存和使用的规律的科学。信息论认为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既不能脱离物质也不能脱离能量。是否传递了信息,用系统是否消除了事物的不确定性来量度;是否贮存了信息,用系统的有序度来量度。
    (控制论从系统的外显的目的行为出发,把目的行为和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关联起来,概括成了一个反馈控制模型;香农信息论则避开所谓信息的语义,从信息的语法方面建立了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模型;冯.诺伊曼计算机则实现了一种处理信息的“物理符号系统”,这是人类智能物化的起点;)
    二、20世纪70-80年代(新三论)
    20世纪70-80年代,主要是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建立。
    1 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1969年
    普利高津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统计力学所揭示的是孤立系统(和环境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平衡和近平衡态条件下的规律。但在开放并远离平衡的情况下,系统通过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一旦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的阀值,系统就有可能从原来无序状态自发转变到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状态。普利高津把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所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2 哈肯——协同学(Synergetics),1969年
    哈肯发现激光是一种典型的远离平衡状态时有无序转化为有序的现象,但他也发现即使在平衡时也有类似的现象,如超导和铁磁现象。这就表明一个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关键不在于系统是否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态有多远,而是通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自发产生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稳定的有序结构,这就是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哈肯还指出,系统在临界点附近的行为由少数慢变量决定,系统的快变量有慢变量支配。
    3 艾根——超循环理论(Hypercycle theory),1979年
    在吸收进化论和自组织理论基础上,艾根把生命起源解释为自组织现象,提出了一个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原理——超循环。
    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从宏观、微观以及两者联系上回答了系统自己走向有序结构的基本问题,两者都被称为自组织理论。
(国际上有关定量的系统思想发展基本上沿着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管理科学这三大学科在发展)。
五  关于系统论内容的一些介绍
(一)开放系统与生命
曾经有位学者这样表述道:“生命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件侥幸做成的艺术品,而理论生物学则要探索它是如何做成的?”面对这一问题,机械论和活力论有不同的回答。前者拘泥于简单还原观点,后者乞求于非科学的神秘因素。贝塔朗菲则独辟蹊径,通过“开放系统”来定义和描述生命体。
开放系统通过持续地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从而维持其动态存在,生命的新陈代谢就是这样一种过程。贝塔朗菲写道:“生命的形式不是存在着,而是发生着,它们是通过有机体同时又是组成有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永恒流动的表现形式。”这种动态的过程以一种稳态的形式出现。在有机体中,稳态的维持基于下列事实,即有机体是由复杂的碳化合物组成。一方面,它们富有能量但在化学上呈随机性,结果有可能保持相当大的化学势能;另一方面,这些能量迅速而有控制的释放是在酶的作用下完成的,所以,稳态得以维持。
值得注意的是,贝塔朗菲所强调的稳态突出了生命系统的主动性。传统的机械论观点将生命体的行为看作是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结果,这是一种被动的生命观。贝塔朗菲针锋相对地指出,基本的生命行为恰恰是一种自发主动的过程。研究已经显示,器官的自律性活动,如心脏、呼吸中枢等的运动具有原始的自发性,而不是仅对刺激作出反应。当有机体处于一个缺乏外界刺激的环境中时,其正常状态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由此看来,对刺激概念必须作出修正。如果有机体基本上是一个自主的系统,那么刺激(外界条件的改变)并不引起一个过程而是修正这一过程,这就导致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与通常看法相反,并不是刺激而是内在状态同正常状态的距离——需要,才决定了有机体的反应。这种需要对动物来说表现为寻找食物、交配等,在人类身上则有更高层次的表现。所以,贝塔朗菲认为在他的科学思想中,极其关键的核心内容是“有机体并不是被动地对刺激作出反应,而是一个在本质上能自主活动的系统”。
从开放系统的角度出发,贝塔朗菲还进一步讨论了生物进化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经考察后贝塔朗菲发现,开放系统的演化会伴随着逐步机械化这一事实。这就是说,原始的系统往往具有全能性或无限制的可能性,随着过程的展开,这些特征逐渐丧失,代之而起的是功能的精确化和固定化,无限的可能性被有限的现实性所替代。这就是系统演化的机械化过程。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看,生物的进化、个人的成长、社会的演化乃至人类思想史的进程,都体现出这种逐步的机械化过程以及为此而付出的代价。
从人类的起源来看,人类的诞生正是以人类的祖先在体质上的原始性作为前提的。与动物相比,人类没有可以快速奔跑的四足,没有御寒的毛皮,没有高度发达的嗅觉和视觉,没有尖利的牙齿、强而有力的咀嚼功能等,但正是器官上的劣势给人以压力,潜力上的优势给人以能力,使人在形成过程中,通过意识的中介走上了一条跟动物完全不同的进化道路。人以自己的智力而不是体力去适应各种特殊环境。正是凭借智力上的优势,人类的足迹甚至踏上了月球。但这一进化途径同样值得反思,人类是不是该对自身如此发达的智力优势有所警觉,以免误入进化的死胡同呢?
开放系统的概念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想。虽然贝塔朗菲并不是第一个使用开放系统概念的人,虽然这个概念仅仅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但他对这个概念的应用依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是他使这个概念成为思维的多方面工具。在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中,开放系统概念成了一把钥匙,不仅在生物科学,而且在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开启了许多新领域。
  
(二)人类的独特价值
近代科学诞生的几百年来,随着科学尤其是技术的迅猛进步,源于宗教和哲学的荣誉感日趋衰落,人性日益贬值,对此贝塔朗菲怀有深深的忧虑。他担心,这将使人成为千篇一律的产物而不是理应受到尊敬的独特个体。于是,探寻人类的本质,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关键问题。
从开放系统的概念出发,贝塔朗菲首先看到的正是人类身上弥足珍贵的主动行为能力,这是人具有自由意志的前提。关于自由意志,历来是哲学家们争论的课题。本世纪初,生理学家洛布曾以动物的向性实验①来推论高等动物乃至人的大脑也受制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控制,无自由意志可言。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同样否认自由意志的存在,而把一切行为归咎于环境的控制。所以,设计更好的环境而非更好的人,才是改良社会的根本途径。贝塔朗菲针锋相对地站在开放系统的立场上,以生命体的主动性来论证自由意志的存在,并将此看作是人的最高特征。他指出:“个体的不可预言性会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而增加,人类作为生命系统中最复杂的事物,充满着最高的个体自由。”
忽视人的主动行为能力,也就是忽视人的创造性潜能。贝塔朗菲由此对受刺激/反应模式影响的教育理论表示关注。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只是把知识塞到学生的脑袋中,仿佛学生是一个空的容器,被动地等着装填。这一模式还导致了教师窒息学生的自发创造能力,把下一代培养成机器人似的消费者和无灵魂的科学家。所以,贝塔朗菲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以及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他强调:“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是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科学事业不仅要知道如何,而且还要补充人文意义上的为什么”。贝塔朗菲还进一步地对艺术、诗、历史等人文现象作了阐述:“它们不是短期的、有用的价值,而正是自身的目标……当人这种可怜的生物带着动物的本能,在数千种压力下,在复杂的社会中疲于奔命时——能超越动物的也仅仅是这一无用性,但这却构成了人类的本质……”
出于一位人文学者的关怀,同时也出于一位理想主义者的激情,贝塔朗菲认为当务之急是要重建人类特有的尊严。这意味着要拒绝接受人类所有价值来自于生物学需要这一机械论观点,因为人类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超越了简单的生存需要。精神上的危机不是来自于生物学需要的受挫,而是来自于现代社会中生命的无意义,以及价值、前途、目标的失落。“一个病态的社会,其特征是极其简单的,这就是它为生物学需要提供得太多,但同时却处于精神饥饿状态。”
正是在力主弘扬“人性”这一意义上,贝塔朗菲拒绝还原论。他认为,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与我们行为的方式,或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密切相关。一个人如果认为他只不过是物理、化学层次上的机器,他就会不愿为人类的远大目标和尊严而努力;如果人只不过是另外一种动物,他就不会致力于使人类的创造性和同情心达到顶峰。由此可见,贝塔朗菲在他的理论中,始终一致地体现和把握人文主义这一思想,他的理论的出发点和结果都是围绕着这个基点而展开。所以对他来说,拒绝还原论并不仅仅是一种学术上的技术处理,而是服从于一个最高信念,这就是人类的独特价值。
由于将人文性引入到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之中,贝塔朗菲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所以,贝塔朗菲的思想远远超越了生命科学本身的范围,他为20世纪的科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也为我们对生命、进化、人性等问题的探讨留下了一些可供进一步思索的话题。
(陈蓉霞)
《论坛反应与交流》
《协和医学论坛联盟 → 协和大内科论坛》
路久(版主):我们头脑中的固有观念有时是正确思维的障碍。
迟阿鲁:我永远记住了您的名子——杨洪智。因为您很勤奋,您很执着,您有水平!敬礼!
杨鸿智:感谢关注和鼓励!在创造新生事物的寂寞中,特别需要这样的关注和鼓励。现在,一个粗俗的玩笑,或者一张色情的图片,立刻会得到千万人的注意,而一个真正科学的创造,就像一滴水掉进沙漠。正如鲁迅所说的,我以我所感觉者为寂寞。当然,不论什么时候,战士总是有的,真正的战士不会因为寂寞而停止前进。
《医学信息学论坛>学术杂谈》
听雨弹剑:我当年也是学物理的,不过实在是学的很差,尤其是量子力学更差。实在是对不起风度翩翩的徐教授。听说前不久清华开设了医学物理专业,不知道是不是和杨老师的课题相近。好像这个话题在美国挺热门的,我一个同学就正在芝加哥大学读医学物理的博士。
中级会员:当年脑白金的作用也是吹得厉害。可以长生不老、返老还童。

89
 楼主| 发表于 2005-7-16 22:04:33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55篇  系统论(2)— 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传记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一  简历
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v,1901~1972), 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出身于奥地利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从小即博览群书,受到良好的人文知识的熏陶。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贝塔朗菲早期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生物学研究,他发明了一种简单的癌症诊断方法,并设计了一种数学方程,可用于预言不同物种的生长速率。后来贝塔朗菲又涉猎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历史学、哲学等诸多学科,以其渊博的知识、浓郁的人文科学修养,创立了本世纪具有深远意义的一般系统理论。尤为可贵的是,在贝塔朗菲的理论中,还强烈地体现出对近代科学思想中机械还原论思潮的不满,以及对现代社会中漠视人性现象的深恶痛绝。所以,这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系统理论。1954年,贝塔朗菲受邀成为加里福尼亚州斯坦福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在这里,他为系统思想的普及和深入做了大量的工作。1968年,他发表重要著作《一般系统理论》,该书被译成德、意、法、西、日、汉等文,影响极为深远。
在生命的晚年,贝塔朗菲一直在美国的大学任职。他讲授多种有关系统科学和哲学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1972年6月9日,贝塔朗菲因心脏病发作而不幸去世。但他的系统思想将与历史永存。
贝塔朗菲,L.V.(Luduig Von Bertalanffy)。加拿大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
1901年9月19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 也纳附近的阿茨格斯多夫。
1924~1928年曾多次发表文章阐述系 统论的思想。他反对生物学中机械论的思想,强调生物学中有机体概念,主张把有机体当作一个 整体或系统来考虑,认为生物学的主要任务应当 是发现生物系统中一切层次上的组织原理。
1926年获维也纳大学哲 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该校任教。
1932 年,他发表了《理论生物学》。1934年又出版了 《现代发展理论》,进一步论述了整体性原则,提 出用数学和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 统论的概念。
1937~1938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
1937年,他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
1948年任加拿大渥太 华大学医疗系系主任、教授。
1949年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
1950年发表 《物理学和生物学中的开放系统理论》。
1954~1955贝塔朗菲受邀成为加里福尼亚州斯坦福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在这里,他为系统思想的普及和深入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4年同 A,拉波波特等人一起建立一般系统论研究会, 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
1955年 出版专著《一般系统论》(1969年第二版,1973年 第三版)。
1955~ 1958年任蒙塔西郎医院生物研究所主任兼南加 利福尼亚大学访问教授。
1961~1969年任阿尔 贝塔大学理论生物学教授。
1968年,他发表重要著作《一般系统理论》,该书被译成德、意、法、西、日、汉等文,影响极为深远。
    1969~1972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理论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
1972年6月12日卒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
贝塔朗菲认为机械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其主 要错误观点:一是简单相加的观点,即把有机体 分解为各要素,并采用简单地相加来说明有机体 的属性;二是机械观点,即把生命现象简单地比 作机器;三是被动反映的观点,即把有机体看作 只有受到刺激时才能反映,否则就静止不动,他 概括地吸取了生物机体论的思想,并加以发展, 提出了新的机体论思想,其主要观点:一是系统 观点,认为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并把系统定义 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二是动态观点。 认为一切生命现象本身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 活的东西的基本特征是组织:主张从生物体和环 境的相互作用中说明生命的本质,并把生命机体 看成是一个能保持动态稳定的系统;三是等级观 念,认为各种有机体都是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 的,生物系统是分等级的,从活的分子到多细胞 个体,再到超个体的聚合体,可谓层次分明,等级 森严。贝塔朗菲的上述思想,既受到一些科学家 的赞赏,又受到一些科学家的责难,几经波折,直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的系统论思想,才逐 渐得到承认,系统论作为一问新学科才得以成 立,并不断发展。 50年代,贝塔朗菲为宣传和发 展系统论作了艰苦的努力, 60~70年代,系统论 思想才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他临终前,发表了 《普遍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突破人门对一 般系统论,仅从“技术”和“数学”上去理解,认为 系统论作为新的科学规范,可运用于广泛的研究 领域。它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系统”的科 学和数学系统论;二二是系统技术,涉及系统工程 的内容,研究系统思想和方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和 社会各种系统中的实际应用;三是系统哲学研究。
二  贝塔朗菲:隐匿中的奇才
一种注定要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观念
  在他的学术生涯即将完结之时,他蓦然回想起新婚燕尔时与妻子的一段对话:“玛丽亚,我应当成为一位生物学家呢?还是应当做一位哲学家呢?”她回答:“我认为你最好以生物学作为职业,因为生物学家更被人们所需要。而且一个生物学家能够利用他所知晓的知识再去成为一位哲学家。”
  科学的前沿要么在深井里,要么在10的最大指数的电子显微镜或射电束流望远镜的视野里。而贝塔朗菲却趴在“井”沿上用哲人的睿智仰望星空,尽管他也熟知还原论的价值旨向,并且在细胞学层面曾做出过卓越的成绩。
  除了与传统科学范式与价值的固有冲突之外,贝塔朗菲的治学禀性与表达风格也显得与众不同,他强烈的沟通激情与演讲天才曾经令许多听众倾倒,被人誉为一道划破技术时代天空的思想灵光,但是演讲词汇集的专著却常常受到崇尚严谨与实证的学者们怀疑和挑剔。
  他的学生、读者不曾真正或完整地理解他的学说与思想,那些号称理解了他的人事实上误解或曲解了他,那些卖力在为他的理论作阐释的人实际上歪曲了他的本义。
  记得另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科学家卢里亚曾断言“科学家的传记要比国王的传记乏味多了”,因为在国王的传记里充满了权力的角逐与宫帏艳情,这些都是平头百姓所乐于窥视的,而科学家的传记只能拘于职业生活,说不定还会冷不防冒出一串专业术语和公式,让圈外人发呆。但卢里亚同时又指出:“任何一本值得一读的传记,其最让人激动的内容是人格特质的描述与阐释,无论传主是一位诗人、画家,或是一位科学家。”而“人格特质的阐述应该是一幅有着许多街景的风景画”。说到“街景”的丰富,以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为传主的这本《隐匿中的奇才》最值得一读,尽管其内容侧重于思想与学术的流淌,其人生的“街景”却可以赛过半打国王。说来这只能怪国王的宫殿太瑰丽,御座太尊贵,一朝爬上去就不想再活动了,除非被人撵跑。相形之下,贝塔朗菲这帮科学家为了内心的精神冲动,也为了生计必须浪迹四方。搬家史便成为他人生一条挣不断的红线,映出他的人生的色彩,也牵出他的学术扩张史与治学禀性。这本传记即充分展示了贝塔朗菲的学术迁徙地图与精神半径,就让我们一同去追溯吧。
  1924年,23岁的贝塔朗菲由维也纳大学毕业,先在阿尔卑斯山位于库夫斯坦的一个滑雪胜地邂逅一位“爱上他的大脑”的玛丽亚小姐,不久她成了贝塔朗菲夫人,并终生欣赏他的才智。在母校,他虽以才华换来了荣誉和教职,却未能摆脱囊中羞涩的窘况。新富的“山姆大叔”便趁机许之以利,猎来他的人头,于是,他们夫妇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人员的身份来到芝加哥大学。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他首次公开宣讲了一门学科,即他终身为之建构与阐释的一般系统论。也许是“山姆大叔”给的钱太多,贝塔朗菲夫妇潇洒地作了一次横跨全美的学术旅行。此时,“二战"爆发,许多科学精英别欧赴美,他们却返回了维也纳,做了第三帝国的顺民,成为人们从道德上指责他的唯一理由。二战期间尽管在学术上未受到纳粹政权的干扰,但他们却饱尝了饥谨与短缺的生活。为了挣稿酬改善生计,他于贫寒之中完成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潮评述》。
    战后,他怀揣10个瑞士法朗和厚厚的书稿去了瑞士,随后又迁至英国、加拿大。在渥太华大学,他发明了可用于癌症早期筛查的细胞学方法,后来被命名为贝氏方法。这是他在还原论研究方式与轨道上所取的最显赫的成果。名声鹊起后乐颠颠地东奔西跑,曾到美国18所大学作巡回学术演讲。
1954年,已经53岁的贝塔朗菲接受福特基金会的邀请,又一次举家南迁到美国加州的斯坦福大学,而且告别生物学研究与教学,转入行为科学和临床心理学研究。59岁时,又从加州的洛杉矶搬家到堪萨斯州的托皮卡。没呆多久,又动身去了加拿大的埃德蒙顿,这是他学术生活中最辉煌的一段时光,身兼生物学、心理学、科学哲学多个教席,完成了《机器人、人和思维》、《有机心理学和系统理论》、《一般系统理论》三本专著。若想捕捉一点戏剧性亮点的话,他曾作为贵宾由加拿大被请到华盛顿参加尼克松总统的就职仪式,就是那位打开中美关系大门而彪炳史册同时又因水门丑闻被迫辞职下台的共和党总统,但是贝塔朗菲却没有显出什么异样的激动,礼节性地参加了舞会、却未下舞池。舞会上不下舞池但搬家仍不知疲倦,65岁退休之后,还作了一次异动,搬到位于水牛城的纽约州立大学;这是他的最后一次搬家了。教席却换成了社会科学系教授,并在理论生物学中心兼职。主讲的课程是有关系统科学与哲学的“科学、社会和文化”、“展望哲学和人类新图景”。在他的学术生涯即将完结之时,他蓦然回想起新婚燕尔时与妻子的一段对话:“玛丽亚,我应当成为一位生物学家呢?还是应当做一位哲学家呢?”她回答:“我认为你最好以生物学作为职业,因为生物学家更被人们所需要。而且一个生物学家能够利用他所知晓的知识再去成为一位哲学家。”玛丽亚的建议确定了他毕生的学术轨迹。不过,最初的规划只设计了起点与终点。事实上如同他的搬家史的曲折丰富一样,贝塔朗菲的学术扩张史也不是线性的或平面的,它经历了由生物学行为科学精神医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的过程。此外还有数学语言的习得与运用。他的一般系统论学说的建构与阐释即是这一精神扩张历程的整合。由于他的出发点是生物学,所以在他的一般系统论中浸淫着一股不同于机械论气质的有机论传统、博物学传统与生态学姿态,甚至还不时流露出生物学与物理学观点和法则之间的冲突。譬如他坚持认为机械生命观无法解释生物学中的等终极现象(等终极现象最有戏剧性的表现形式是再生,蝎蜥再生失去的尾巴,蝾螈重新长出失去的肢体……),这是因为有机体中存在一种神秘的定向能力。所以,无论在生物学,还是行为学、心理学研究过程中,他都顽固地拒绝单纯机械论的观点物理学的立场。他坚信生命处于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决不能完全地用物理学和化学定律来解释。而且他还痴迷地倡导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劝诫人们用尊敬之情来看待生命并学会彼此尊重。但是,最能表现贝塔朗菲清醒与睿智的是他游刃于机械论和活力论的夹缝之中。他既反对将生命的独特性等同于理化过程,又反对将其等同于神秘性。
    最终,他将生命引向开放的系统研究,通过系统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生命中的活力因素。同时又将生物学上对系统关系的认知与把握扩展到一般意义上的系统中去。即在科学上清晰地阐明有机系统的概念并把它发展成为一般系统论的观点。
  1971年9月,70岁的贝塔朗菲到了纽约州大学为他宽许的退休年龄,但校方仍然决定延聘他,并送他一件特殊的生日礼物,以他的名义举办了一次跨学科的系统论专题讨论会。全美的系统理论学者与哲学家聚集在水牛城,让他再一次感受到学术交流与交锋的乐趣。此时,他再也无力搬家了,但心脏病的发作让他几次客居医院,第一次在肯穆默西医院住了三个月。这一回他没有轻易认同这个他曾得到精心治疗与关照的居所。而是透过技术性的服务与照顾感受到人性温度的降低与人的自主性的丧失。他告诉他的学生们:“躺在医院里可不是什么舒心的事情,虽然我未曾蹲过监狱,在我看来,病人和犯人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巨大的。”有谁会带着心脏病去蹲监狱呢?但带着心脏病去住医院却是天经地义的。贝塔朗菲由一般系统论的眼光洞察到技术时代的政治与技术时代的医学,法律制度与医院制度的同构性,只是前者以正义的名目,后者以拯救的名目剥夺人的自主权利,隔绝社会交往和情感支撑。来不及完成这个体验中的个案研究,没有玛丽亚的抚摩,不管是额头或者是手心,贝塔朗菲带着淡淡的忧伤走完了生命的历程。由于未作张扬,法国科学家委员会仍提名他为当年的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当提名被送到奥斯陆之时,评委会才得知贝塔朗菲已经驾鹤西去,按规则他已无缘入围了。


三  贝塔朗菲系统论在系统科学中的位置
系统科学(Systems Science)
系统科学是以系统思想为中心的一类新型的科学群。它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以及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传播技术、控制管理技术等等许多学科在内,是20世纪中叶以来了展最快的一大类综合性科学。这些学科是分别在不同领域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如系统论是在30年代由贝塔朗菲在理论生物学中提出来的;信息论则是申农不解决现代通讯问题而创立的;控制论是维纳在解决自动控制技术问题中建立的;运筹学是一些科学家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法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问题的决策而形成的;系统工程则是为解决现代化大科学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问题而诞生的;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等则是理论物理学家为解决自然系统的有序以展的控制问题而创立的。它们本来都是独立形成的科学理论,但它们相互间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在发展中趋向综合、统一,有形成统一学科的趋势。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把以系统为中心的这 一大类新兴科学联系起来,可以形成一门有着严密理论体系统科学。
    早在60年代至理名言0年代之间,美国一些学者看到了系统工程的发展与有关的基础理论紧密相关、系统工程与控制论的大系统理论互相渗透的情况,就将系统工程称为系统科学,美国的《系统工程》杂志也改称为《系统科学》杂志。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萨缪尔森教授,在1976年国际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上的报告中,谈到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关系时,用幻灯打出一幅“心脏构型示意图”,说明它们合一情况。
    国际系统协会联合会主席、《国际一般系统论杂志》主编、美国宾厄姆纽约大学教授G.J.克利尔,在其发表的《关于系统的科学:新的科学测度》一文中,充分评价了系统科学的地位和功能及其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他认为,20世纪下半叶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产生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联系的研究领域:一般系统论、数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决策论和人工智能研究等。所有这些研究领域的出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成功的结果。认为,现在这些相互联系的研究领域都被看作是关于系统的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系统论创立者贝塔朗菲,就把他的一般系统论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系统论是对系统及其构成要素的描述和分析的理论;而广义系统论则是与应用学科联系在一起的基础理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与运筹学等等是一般系统论应用的产物。他认为广义系统论可归结为一般系统科学。他还把这种广义系统论区分为“系统”的科学、数学系统论;系统技术;系统哲学三个方面。很显然,贝塔朗菲的广义系统论与我们说的系统科学相近似。
    我国学者近年来对系统科学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许多学者在各种不同的会议上讨论系统科学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种关于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的见解。其典型者有如下几种:
    一种见解认为,系统科学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有系统概念、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分论、系统方法论和系统方法的应用。系统概念是关于系统的基本思想;一般系统理论是指用数学形式描述的关于系统的结构和行为的纯数学理论;系统理论分论是指为解决各种特定系统的结构与行为的一些专门学科,如图论、博奕论、排队论、决策论等等;系统方法论是指对系统对象进行分析、计划、设计和运用时所采取的具体应用理论及技术的方法步骤,主要指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系统方法的应用是指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系统方法的应用是指将系统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应用到各个具体领域中去。如图2所示。
    再一种见解认为,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系统科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系统学、系统方法学和系统工程学三部分。系统学有系统概念论、系统分类学、系统进化论。系统方法学有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历史方法和系统方法学有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历史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等。系统工程学是系统科学的应用领域,可定义为:系统工程学=系统方法+运筹学+电子计算机技术。
    关于系统科学的内容和体系结构的最详尽的框架,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出来的。钱学森长期以来倡导系统工程,重视系统科学的研究。1979年他发表《大力发展系统工程,尽早建立系统科学的体系》的文章以后,多次发表关于系统科学的观点,到1981年发表《再谈系统科学的体系》止,逐步形成了他的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钱学森把系统科学看成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等具有同等地位的一类科学。他把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分成四个台阶:居于第一层的是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等,这是直接改造自然界的工程技术层次;第二层有运筹学、巨系统理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是系统工程技术的直接理论,属技术科学层次;第三个台阶是系统学,它是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最高一层则是系统观,这是关于系统的哲学和方法论的观点,是系统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和中介。其具体关系如图3所示。
    钱学森认为,系统学是建立系统科学严密体系的关键学科,它是整个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他认为,这个系统学,不同于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它应该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归一概括出来的基础理论科学。钱学森认为,从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到协同学,虽然他们从各种角度研究系统,对系统学的建立作出一定贡献,得是他们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原来要用定量的、逻辑的方法描述整个自然系统的规律和模式会遇到两面三刀个不可克服和矛盾。第一个矛盾是牛顿力学所描述的物理过程是可逆的,而热力学和生物进化论所描述的过程是不可逆的,这就是所谓牛顿时间与柏梅森时间的矛盾。第二个矛盾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自然增熵原理与生物进化论的矛盾,也就是自然界是由有序走向无序,不是由无序走向有序,即退化与进化的矛盾。贝塔朗菲的系统论,申农的信息论,维纳和控制论,都注意到了这个矛盾,论述了系统的有序性、目的性和稳定性的关系,把信息看成是负熵流,但都未能使无机界系统和生命系统统一起来,没有找到它们统一的计量模式。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从另一侧面找到了解决矛盾的突破口,他在不违背热力学增熵定律的情况下,用系统从外部吸收负熵流来抵消系统自然增熵而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理论,摆脱了二者的矛盾。但是这动态有序的耗散结构,是以系统的远离平衡状态的条件的,“非平衡状态成为有序之源”。西德斯图加特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哈肯提出的协同论则又比耗散结构论前进了一步。他用复杂系统内部大量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进而在宏观上表现出来的新的有序的自组织现象来说明无机界、生命现象和社会现象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并且不论是在增衡状态,还是在非平衡状态都能适用。德国的物理化学家艾肯的超循环论,从分子生物学入手左究生物进化论问题,为无生命的大分子到原生细胞的进化建立了自组织系统的数学模型,完成了从化学系统到生物系统的进化机制、使系统科学又前进了一步。钱学森教授主张在吸取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学。他说:“我认为把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同贝塔朗菲、普利高津、哈肯、弗格里布、艾肯等人的工作融会贯通,加以整理,就可以写出《系统学》这本书。”
    系统科学的统一的体系结构,究竟建成什么样子的最好?目前也很难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但是,大家对建立系统科学统一体系结构的做法则是一致的。本书中收录的系统科学类的学科,从基础理论到技术科学再到工程技术,共有18个学科。它们是:系统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运筹论,模糊数学、物元分析、泛系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理论、系统工程控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学、知识工程学、传播学。
www.kp365.com

88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08:28:20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论坛反应与交流》
《中国生命科学论坛》
Litongfu:钱学森等人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杨鸿智:钱学森的复杂巨系统的重点是在对系统结构的描述,对于如何介入系统,并按照人的主观目的去操作系统方面作用不是很大.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正确,希望大家讨论.
Litongfu:恰恰相反,他的方法的重点是在应用上,而不是描述,即如何具体解决开放复杂巨系统问题。据说,在导弹方面早已有很好的应用了。
杨鸿智:钱学森的复杂巨系统,实际上是有人参加的简单系统.真正的复杂巨系统,应该是具有自组织能力的系统.钱学森的控制论还是以负反馈为内容的线性控制.而我所说的控制,应该是以正反馈手段为主的,其目的不是维持系统的状态,而是要使发生问题的系统重建.
《湘雅园论坛 &raquo; 校园学习 &raquo; 医学交流》
Esherman:楼主到底是谁?医生吗?坚持不懈发这种帖子
杨鸿智:我是“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是医生,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不知道你对“这种帖子”是支持还是反对?
《博客论坛 -> 爱科学吧》
沉默小猪:杨老的知识太丰富了,只是有点缺乏条理和系统。年青人看了容易走火入魔啊。杨老能不能把您的知识做些整理,再给大家看?
杨鸿智:感谢关注!特别感谢提出的意见!我们都是现代科学培养教育出来的人,我们对后现代的系统理论知识实在是知道得太少了,所以我不得不从头多讲一些。好在,在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竞争,不是非学习不可。这些知识只是对那些感兴趣的人准备的,我想这些人会有自己的办法消化这些知识的。另外,我在第20篇文章中介绍了一些学习方法,就是为了让大家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应用的,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不长,我再发一次,方便大家学习。

第20篇  学习方法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由于《后现代理论医学》牵涉到的知识面比较广,也许一些医务人员读起来会有困难,故我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些学习的方法,或许会有所帮助。
①从头开始
从学校里出来的人都知道一个名词,叫做“重点”,即学习要学重点,这可以少费力,并在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这种学习方法之所以出现,有一个原因就是应付考试。试题的内容是有限的,而考试成绩又决定一切,所以把学习内容集中在试题范围内,当然是应试的最好办法,如果单纯从应试来讲,这不能不说是个正确的好办法,但是,将这种办法贯彻到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就不对了。因为这不符合物质运动的根本规律,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是连续的,不间断的,这不间断的运动,就表现为时间和历史。在这个连续运动中,前面的运动所造成的条件,总是后面运动的基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实际上分不出重点和非重点。所以,只要时间允许,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从头开始”顺序研究下去。不论遇到什么问题,就从目前,这个问题的现状开始,向前,向历史上推过去,直到挖出这个问题的最早的历史源头,这样,你就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纵向的连续的、历史的了解。具体讲,遇到问题,你“不会”时,你就向前推,向历史推,是因为什么基础知识没掌握才使你不会解这个问题的,找到了就学会它,如果这个问题你也不了解,那么再看是因为哪个问题不会,如此一直把所有的漏洞都补上,你就都会了。
②横向积累资料
学习问题除上面说的纵向的历史的连续性外,还有横向的联系问题。任何复杂问题,除了有层次的上下继承外(第①个问题),还有在本层次内部的横向联系问题。要想真正认识某一事物,该事物在本层次内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一定要弄清楚的。具体方法,就是对每一个重要问题,都尽量收集相关的资料,从中取得对该事物更丰富的认识,然后再进入上下层次的问题。比如现在是研究“儿子”的问题,那么就尽量收集有关“儿子”的各方面资料,收集越多,你对这位“儿子”就越了解,而在这个时候,先不要注意“父亲”和“孙子”的资料。这在历史研究中,相当于“断代史”,如研究明朝的历史,就集中收集有关明朝的各方面资料,而不管宋朝或清朝的事。而你把每一个时代的断代史都搞清楚了,连起来,中国的历史自然清楚。这是一种规定,一个纪律,否则,你只知道几个朝代的情况,其他朝代知识很单薄,你就不能称为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具体讲,研究某一个问题时,要尽量选择多一点的书,同时看这些书中关于你所研究问题的议论,而不看书中其他的内容。这样,就是针对一个问题,同时看许多书,许多书同时看。因为另一个具体问题是我们没有时间将许多书的内容全部看完再落实在所研究的局部问题上。消磨时间的人都是拿一本书!从头看到尾,看到哪时算哪里,而研究学问的人,一般不会从头到尾看完一本书,他是同时看许多书,所以,学者照片的桌子,总是有很多书不会只有一本,只有一本书的人,肯定没有在工作。
③跳跃式读书法
读书肯定会遇到困难,有一些问题我们不懂或有一个名词概念不懂。怎么办,因为我们知识是有限的,这种事是肯定要出现的,如果没有这种情况,我们也就不用学习了。解决的办法,就是跳过去,继续向下边读。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们没有时间,先把这个概念搞清了,再向下去读,要是那样,我们一天能读几行书?另外,跳跃不是不想弄清这个概念,而是说,在下边继续读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找到对于这个概念的解释。有人会觉得奇怪,实际不怪,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你现在对这个概念不明白,那好,你继续读下去,在下边不知讲到什么问题时,这个问题正好与你前面不懂的概念有关系,作者在解释现在这个问题时,顺便也就解释了前面你不懂的概念,这个方法,也就是利用了物质相互作用原理,在相互作用中认识事物。
④印象派
前面讲了“跳跃式”读书法,可有人会担心,在这个概念不明白的情况下,如何理解下面的内容呢?从客观上来讲,从绝对的意义上讲,如果这个概念不明白是一定不会理解下面的内容的。但是,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生活在绝对中,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一定已经有了许多知识,而根据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道理,我们的这些知识也一定会有某些间接的渠道与这个不懂的概念有关系,这样,这些已有知识的间接联系,就会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模糊的间接的印象。所以,当我们说我们不懂某个概念时,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不了解,相反,一定会有某种直觉和印象,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有时我们会遇到不了解的难题要回答,我们虽然不了解,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说“它可能是……吧!”这就是说你有一个印象,那么,我们就暂时以这个印象作基础试着读下边的内容,一直读到有关这个概念的解释为止。如果真正的答案与印象一致,我们就在这印象与答案一致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如果印象与答案不一致,那么,我们也因为这个矛盾的刺激,同样加深了对这个概念的认识。总之,在遇到难题时,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印象,这个印象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坏处,相反,它能使我们顺利地读下去“好像”我已经懂得了,而最后,我真的懂得了。
⑤灌输式
灌输式学习方法好象已经千真万确地被现代教育理论否定了。其实,这是唯一正确的基础的学习方法,最好的例子可以看一看电脑的工作程序,如果你不给它灌输大量的资料,它怎么为你提供这些资料呢?电脑的一切神奇作用都是从枯燥的输入资料开始的。人也一样,特别是与前面所讲的“从头开始”、“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相匹配,没有大量的资料的输入是不可能的。启发式教学法,快乐教学法,对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可能是有益的,可是对于真正作学问时,是不适用的,除非你为了快乐而去选择体力劳动,否则,如果要选择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第一件事就是无条件地向自己的头脑中灌输尽量多的资料,资料数量的多少与你的创造力成正比,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灌输法的好坏,不在灌输本身,而在于是谁给谁灌输,如果自己不情愿地被别人灌输,那永远是最痛苦,最惨痛的事,而如果是自愿的,自己给自己灌输,那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除了自己所付出的辛苦)。
⑥潜意识的发挥
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之一,在于发现意识与物质关系,即意识是外界物质与人类大脑这个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就解除了意识的神秘性、超物质性。把意识与其他的物质运动统一起来,变成可研究,可操作的对象。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不可能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意识在大脑中形成的过程。这个问题是由奥地利的一位精神医生弗洛伊德发现的。他发现,外界客观物质作用于人体感官,这些感官将信号传递给大脑,并贮存在脑中。人体之外的客观物质与人的感官都是客观的存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客观存在,因此,这些相互作用在大脑中的产物,即某种意识也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比如,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只要他的眼睛睁开着,他会看到成百上千的人,这些人的形象通过视神经的传入,贮存在大脑中,这个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想看不想看,你总是看见了那么多的人。但是,当你回到家里,让你回想街上的人时,你却想不起几个人,可能会想起几个样子突出的人,但大多数人,成百上千个看见过,擦肩而过的人,都回忆不出了,这个现象表明,那个通过眼睛初次存入大脑的意识并没有表现出来,弗洛伊德发现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并给这种初次存入大脑,暂时不能表现出来的意识起个名字叫做“潜意识”。与潜意识相比,我们常说实际上是指已经可以表现的意识,那么潜意识与意识是什么关系呢?潜意识如何会上升为意识呢?这一般需要二种过程,一个是强化,即量变到质变,反复同样的次数多了,就会上升为意识,如我们背书,看一遍两遍背不出,十遍二十遍后就能背出了,另一种过程是联想,当意识中的事物与潜意识中的事物有关系时,容易将这个潜意识提前上程式到意识领域。
所谓学习,就是如何将潜意识上升为意识的过程,我们一般人常用的方法就是用反复强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有两个缺点,第一,费时费力,这不用解释,每个经过学历教育的人都有这个切身的体会,第二个缺点是,缺少创造性,只能作简单的重现,不能对潜意识进行加工,因此,我们说这种方法叫做“死记硬背”。
第二种方法,即联想的方法,通过意识的多方位诱导,可将原来刺激程度较弱的潜意识,提前上升为意识,比如现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快乐学习法等,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以上所讲的都是“现代科学”范畴内发现的规律,现在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使我们对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些研究表明:潜意识作为大脑意识系统的低级子系统,它并不是静止不动地存在大脑中,这些潜意识也有相互作用,并不断组成各种复杂的关系,这就象万花筒,在不同的时间,会组成不同的图案。这个过程不断地快速进行,进行的速度比我们现在最快的电脑还不知要快多少倍,比如现在美国最好的电脑每秒运算几十亿次,那么人脑相互作用可能是每秒数百亿次,数千亿次,所以,在这些相互作用中,存在着多样的巨大的可能性。而这些意识之所以不能随时表现出来成为意识,是因为受到大脑意识的压制和阻碍。神经系统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受大脑意识统一调控的,因此,凡不符大脑意识的潜意识多被压制和否定,因此,很难表现成意识。研究表明在这时取消意识的控制,潜意识即可容易表现出来。
现实中这个现象已被人们注意到,人们将这种潜意识的突然上升称为灵感。而且已经知道灵感往往出现在休息或睡眠中。潜意识的相互作用能量很大,很有创造力,所以灵感产生的结果是非常突出的,但人们以往只能被动地等待灵感的产生,现在,通过后现代科学技术,取消中枢意识的控制,即可促发潜意识的上升,那么,我们只要主动使自己处于中枢抑制状态,如休息或睡眼,或者通过药物或催眠等方法,主动进入中枢抑制状态,这都可以使潜意识的上升成为主动的可操纵的事,这样,我们的学习过程就会大大提高效率,当然,潜意识上升的前提首先是潜意识的存在,这就要求你在意识清醒时,主动地向大脑中输入足够的资料,形成足够的潜意识。

87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08:27:40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54篇  系统论(1)— 系统论的综合介绍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资料从网络下载,mengyungs.nease.net)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分开发表,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贝塔朗菲对此曾作过说明,英语SystemApproach直译为系统方法,也可译成系统论,因为它既可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又可表示数学方法。他说,我们故意用Approach这样一个不太严格的词,正好表明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工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妥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按状态划分就有平衡系统、非平衡系统、近平衡系统、远平衡系统等等。此个还有大系统、小系统的相对区别。
  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直辖市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这是笛卡尔奠定理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单项因果决定论,虽然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但是它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的的整体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适应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而不胜任于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商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子。正当传统分析方法束手无策的时候,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了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
  当前系统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朝着统一各种各样的系统理论,建立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的目标前进着。有的学者认为,“随着系统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系统(理)论,而这些系统(理)论的统一业已成为重大的科学问题和哲学问题。”
  系统理论目前已经显现出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和特点。第一,系统论与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等新兴学科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趋势;第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正朝着“三归一”的方向发展,现已明确系统论是其它两论的基础;第三,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模糊系统理论等等新的科学理论,从各方面丰富发展了系统论的内容,有必要概括出一门系统学作为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理论;第四,系统科学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系统科学的这些发展形势下,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综合各种系统理论的研究,探索建立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的途径。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就把他的系统论两部分。他的狭义系统论与广义系统论两部分。他的狭义系统论着重对系统本身进行分析研究;而他的广义系统论则是对一类相关的系统科学来理行分析研究。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系统的科学、数学系统论;2.系统技术,涉及到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领域;3.系统哲学,包括系统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方面的内容。有人提出试用信息、能量、物质和时间作为基本概念建立新的统一理论。瑞典勘探德哥尔摩大学萨缪尔教授1976年一般系统论年会上发表了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综合成一门新学科的设想。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系统工程》杂志也改称为《系统科学》杂志。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系统科学应包括“系统概念、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分论、系统方法论(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包括在内)和系统方法的应用”等五个部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多年致力于系统工程的研究,十分重视建立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的问题自1979年以来,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他把系统科学看成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并列的一大门类科学,系统科学象自然科学一样也区分为系统的工程技术(包括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和通讯技术);系统的技术科学(包括支筹学、控制论、巨系统理论、信息论);系统的基础科学,(即系统学);系统观(即系统的哲学和方法论部分,是系统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连接的桥梁四个层次)。这些研究表明,不久的将来系统论将以崭新的面貌矗立于科学之林。

86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08:26:58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53篇  量子医学(8)— 量子医学与经络学说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说明:下面转载两篇文章论述量子医学与经络学说的关系:
一  量子医学与经络学说
经络学新说
作者:内蒙古包头市气功科学研究会 张连发
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和智慧的结合,创造发明了惊世的经络学说。现代量子学的出现,对经络的物质存在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怎样研究经络呢?我认为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及方法论为指导,结合多系统多层次的现代科学,尤其是应从现代量子理论和高阶系统论入手,方为正确的途径。
    1.古人以有无体用研究经络系统
    《内经》是古代医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结合之作,以朴素直观的唯物辩证法来研究人体,用系统的观点来说明天人之间,人的本身内外脏腑百骸之间的整体关系。由于古代医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未分化,那么《内经》研究人体就充分体现了道器、形神等哲学理论,以阴阳、五行、经脉贯穿始终。作为人体巨系统中的子系统,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经脉、孙络、浮络、十二经别及十二经筋等内容。《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德经》说:“有无相生”。以经络系统来看,有形者经筋,无形者经络,前者为体,后者为用,体用一源,无形寓于有形之中,经络无形,实为先天一元之,以无精为生化之源。在元神有序化的调节制约下,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形式的机体,能调节的反馈性自动控制系统。经络这个由元精、元气、元神合一之物,沿着五体(皮、肉、脉、筋、骨),脏腑及四肢百骸等后天有形之体的特定轨道出入往来,如环无端,一日一夜五十周而复大会,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有形人体是基础,无形经络是功能。古人以道器、形神、体用观来认识世界,那么当时与哲学尚未分化的医学也必然以这种认识论决定它的方法论,不可能只留下一套玄妙的经络学说,使后人扑朔迷离。
    2.用现代量子观研究经络系统
    古人以有、无、体、用、唯象观,研究经络系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有一些误点:如部分人把肌健、血管、经脉、经筋、韧带、系膜等组织,误认为是经络,属于误点。但是他们始终坚持,经络系统及其巨大作用是物质存在的真理。西方解剖医学,因为从宏观细胞组织结构上,找不到经络系统,就公开否定,经络系统及其巨大作用的物质存在,公开否定经络学说。这是个历史性的错误,是学术上、科学上的极大错误和误解。
    现代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从微观量子层次,高阶系统整体,以生物电子动态平衡认识论,来研究经络的实质,阴阳的实质、经气的实质和气功的机理。
    经络的形式,是生物电子运动相对较频繁、电阻相对较低的量子层次通道。可以细胞组织形式存在,但主要经络并不存在特殊宏观细胞组织结构。神经是电阻相对较低的生物电子通道,适宜生物电子运行,神经是经络的一部分。神经是部分原始经络进化而成,但基本经络仍以量子层次形式存在。
    当生物电子在经络中运动,相对不平衡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时,就是中医所说的“阴阳平衡失调”而呈现疾病。中医的“阴阳”实质,就是生物电子动态变化相对不平衡的表现。中医的“辩证施治”,正是辨别和调节整体微观生物电子的动态不平衡的情况。西医的辨病原理,只是辨别由于生物电子动态不平衡的微观变化后,而致成的局部宏观细胞组织的病理改变。可以预见,在21世纪新医学的诊治疾病上,必定是既“辨病”又“辩证”,既治疗局部,又调理整体。以系统论整体观为纲,应用现代物理量子理论,结合高等数学方法,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定量动态计算,得出明确数据,针对“协同”处理,以实现防治疾病的中西医合并,“医学量子整体化”的“系统量子医学”。在未来的新的医学革命中,我们祖先发明创造的经络学说及其哲学辩证原理,仍将大放光彩。
    在经络中运行的“经气”,就是生物电子直接或间接的传输,经络的实质就是在经络中运行 的“经气”。经络中如无经气运行,即失去经络的实质意义。事实上,决定生命体,生、老、病、死一切变化的,正是经络中运行的“经气”的变化,并非是经络组织形式的变化。多年来人们一直未能确切的揭示和决定,生命变化、变幻莫测的经络实质之迷,正是由于将揭示经络实质的重点,放在细胞层次的组织形式上。现代量子学,更确切的肯定了经络系统及其巨大作用的物质存在。
    3.经络与气功的关系
    生物电子按其整性、对性、复性、惯性等规律在经络中运行传输,是为了保持整体相对平衡而不停地运行着,本不受意念控制。但是,对高级生命体的人来说,生物电子又同时必须受意念控制着运行。这就是除动作电位和损失电位外的意念电位。从低阶系统研究生物电位,认识生命体存在动作电位和损伤电位,这些都属“反应性生物电位”。从高阶系统以生命体整体来研究高级生命体的人体,认识生命体还存在意念性生物电位、功能性生物电位和平衡性生物电位,尤其意念性生物电位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气功之“真气”的物质基础,就是在经络中运行的生物电子。气功即是用意念控制生物电子,按一定规律运行,每个人都存在意念性生物电位。但一般人的意念电位,控制运行的生物电子量不多,且无规律,不能产生能量作功。而气功修炼有素之人,才能用意念控制大量的生物电子,按一定途径有规律的运行,产生能量作功。气功师的功力、能量大小,决定于其能控制有规律地运行的生物电子量的大小。
    气功控制着大量的生物电子,按一定途径有规律地运行,对某些原来生物电子动态不平衡的病灶区,途径时使其向平衡转化,所以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由于其的“复性”规律,气功控制的大量生物电子行经病灶时,可对病灶区电子起疏导作用,带走多余电子,提供缺少的电子,所以说气功治病时呈双相作用,即可治实症,亦可治虚症。
    中医针灸刺激经络改变电位,亦可调理生物电子动态变化,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中药以其本身的电子和生物电子增强“经气”运行改变电位,调节不平衡的生物电子动态转向平衡,以达治病目的。气功通过本人的或者他人的意念性生物电位,调理生物电子动态变化,来治疗疾病。其三者的治病原理,在理论上基本是相同的。
    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经络学说”是科学的。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结合“经络学说”,采取中医气功综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一万五千余例的临床研究,尤其是对中晚期癌症病例的临床治疗上,疗效神速,治愈率极高。中晚期癌症的治愈率达80%以上。最晚期癌症,均能不同程度的延长生命,有的延长生命十三年之久。其他各种疑难顽症,治愈率达98%以上。临床治疗实践证明,气功、中医综合治疗的方法,是科学的治疗方法。
    下丹田为气功生热安炉之地,为炼精化气之所,下丹田内通十二经络,奇经八脉,脏腑神经,外通五体、四肢百骸。通过特殊的呼吸修炼方法,安炉生热和后天之气的烹炼,能产生大量的生物电子输送到全身,以增强“经气”的运行、传输和生发力,使经络更加畅通。经炼精化气,以补充先天之元。经炼气化神,使脑神灵更明。经炼神还虚,以壮元神之灵光。
    元神灵,对外能吸收宇宙统一场信息和宇宙之灵气。对内能向大脑神灵,发出更强的能量和指令。脑神明,能高度有序的指挥全身的生物电子,正确有序的运行。元神灵,脑神明,元气足,经络畅,诸脉顺,生命力强,病从何来呼?何不长寿呼?
二  现代科学逼近经络的实质
作者:张泽民 陈文军
由于经络研究这一领域中有着太多的神奇和秘密,更由于经络疗法在对付各种疑难杂症中常常显示出不可思议的效果,因而吸引了众多的科学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通过调整经络所带来的独特的治疗和保健效果,使我们完全有理由作出这样的推断:一旦经络之谜得以破解,很可能导致一场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革命,人类对自身生命的了解和把握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的经络研究经历了三大阶段:从50年代至70年代的经络现象再度发现,到80年代的经络客观定位,又到90年代的经络运行血气和物质基础的研究。可以说正步步逼近经络的实质。从近期召开的首届全国经络理论与中医保健研讨会的论文集中,记者明显看到,目前对于经络的研究又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一些研究人员已放弃了从组织解剖学的层面寻找经络实体的努力,转而注重于超组织结构的间隙形态,从分子水平以及量子水平去破解经络。
  以往运用组织解剖学手段进行经络研究时,在古典经脉线和穴位上所观察到的只有神经、血管、淋巴、肌肉等生理学早已熟知的组织结构,未见有特殊结构。对此,科学家们作出了多种解释。得到比较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是:经络就是人体间隙维系统,存在于间隙中的体液即为经络物质。按照现代分形理论,任何形式的组织结构都不可能全部占据三维空间,总有一个分数维空间作为间隙维存在,人体结构也不例外,它的间隙维遍布全身,其中由有序流动着的体液填充。
  李志超教授列举了近年来“经络实质研究”的新进展,如:武汉大学曹连欣教授实验室发现针刺穴位时,有液晶性质的纳米级颗粒在间隙体液中有序排列;美国奥克兰大学吴建华教授实验室发现,人体体液中有十倍于红细胞数量的纳米级非DNA蛋白质生命小体在间隙体液中做自主运动;复旦大学费伦教授实验室、天津中医学院徐汤苹教授实验室分别发现针刺穴位处的体液恰是人体“第二信使”钙离子的富集区;北京医科大学樊景禹教授实验室证实,细胞间隙通讯具有沿经脉传导的特性;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祝总骧教授实验室针刺穴位时,在经脉线上测到与动脉同步的微小波动,而离开经脉线两毫米就测不到;等等。他认为,这些实验室的实验结果与人体间隙维经络假说不期而遇,决非偶然———它们可能正在逐步地揭示着经络的谜底:中医所说的运行于“分肉之间”的气,应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人体组织液间隙中的由粒子和波动共同组成的复合信息载体;古人所概括描述的经络主体———14经脉,恰是人体这个开放系统的自组织活动所形成的无形的信息通道。
  关于经络线的结构,林中鹏教授依据人体组织间充斥各类微小管的发现,建立了经络量子化通道假说。他认为,经络是维系人体各层次(器官、组织、细胞等)代谢水平梯度分布,并使之处于稳态的量子化、非连续的点线结构,而新近发现的类液晶微小管则是经络管道的物质基础。
  郭炳宇教授从量子医学的角度提出,经络事实上是调节人体“场”的粒子运动的传导通道。他认为,人体“场”的层次结构发生变化必然导致人体内脏腑器官的生理变化,经络通道也表现为出现故障或变异,即人体生病。针灸等治疗手段调整经络的实质,就是根据人体“场”层次间的失常变化以相应的不同能量、不同波长的电子予以“校正”,使人体“场”序恢复正常。
   最早提出人体间隙维经络假说的张声闳、陈静二位学者则试图将古典经络学说与现代科学相接轨,他们根据很多实验报告都观察到标记物质沿经络线定向流动这一事实,认为人体内有三个水系统: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是两个有管道水系统,功能早已明确;组织间隙网络系统即经络是无管道水系统,它与两个有管道水系统相通,还直接供应每个细胞的营养,对生命整体协调的意义更大。经络这个水系统的物质中有组成人体的一切精微物质,有信息传递所需要的一切中介物质和载体物质,有各种酶及把它们激活的物质,有各种调节激素及现代科学远没认识及命名的其它生命物质。经络内所发生的自组织超循环调整均属于量子生物学所讨论的长程的、专一的电子转移内容;被各种干扰引发的蛋白质大分子构象的功能无序,在电子转移的调整中,重新出现功能有序,即病愈或更有精力等表现。因此,经络学说与量子医学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另外,李德明教授等也从大脑与生命破缺的深度提示了经络系统的量子性特征。
  总之,对人体间隙维形态的跨学科探讨正在成为经络研究的一个热点,其诸多的科研成果正向学术界展示着其前沿学科的突破口和绽发点。可以相信,彻底破译经络之谜已为期不远,中国传统生命科学必将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www.ChanceLine.com
《论坛反应与交流》
《中国医药第一论坛 → 『医药自由论坛』》
海船(版主):希望看到更多类似的分析。
85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08:26:17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8《生物光子其它可能的作用机制》
生物光子作用机制中存在夹带现象
具相同立体特征,同一分子结构的物质,弥散相同频率的电磁辐射,产生共振,是广泛认同的关于生物光子作用机制的解释。那么,对于已行动原有生物特性及分子结构因而已不再能以原有频率弥散电磁辐射的病理组织而言,又是以何种方式还原其固有频率因而恢复其功能的呢?著者认为,不能忽视光子振动中夹带(entrainment)现象的存在。
Joshua Leeds在其《节律、共振与夹带》一文中写道:当我们研究外部节律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时,会遇到一种久为人知却鲜作讨论的现象。我们的机体具有自律机制,常使人们自身与别的节律相匹配,并且模仿或者趋同于大于自身的脉动节律,这就是夹带现象,夹带是共振的一个方面,但是,共振的一种重大扭曲。正如Goldman所说“由于夹带现象,你可以改变一个物体的自然震荡形式,并用另一物体的不同的震荡形式替代之”,并认为夹带是能量守恒的一种经济手段。Jonalea Hoffman还认为夹带现象意味生命体都在不断地试图彼此保持和谐[14]。声学中存在夹带现象,光学中也应如此,二者都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在生物光子作用机制中,注意夹带现象的存在,就可能使我们对生物体固有震荡节律的封闭理解,变得更为开放,对于外界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病变与康复的机制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9《生物光子作用机制中可能有下丘脑—植物神经系统的参与》
 
Joshua Leeds在论述声音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时指出,第10对脑神经不仅到达耳部,同时也分支到胸腹内脏。正是由于迷走神经的这一分布特征,凡能引起耳膜震荡的声音刺激,也同时会使许多内脏器官产生震动[14]。根据德国解剖学家Helmut Becher的研究,视网膜—下丘脑束起源于视细胞间的视网膜多极植物细胞[10]。由于下丘脑对植物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而植物神经又广泛分布于人体内脏。由此可以推断,光色刺激一旦到达视网膜,就能传至下丘脑,也会对所有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广泛的作用。
生物光子理论对于中医研究、中医现代化、中医与西医互融与相通,应该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虽然还不能冀望借以解释中医学的所有问题,但我们不必再面对企图硬将中医学纳入西医生物化学模式寻找对应物的圆孔楔方铆的尴尬,毕竟是另树新帜。我们禁锢于生物医学模式已有很长时间,而且常常由于近年来西方医学前所未有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不知自省,因而情不自禁地排斥不符合主流派认识的见解,以至于离开此一模式就停止了思维。然而,为了中医现代化的需要,为了中西医合璧的未来医学的需要,我们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力,从当代前沿科学的最新进展中寻找出路。我们知道,在许多方面,中医学都带有浓厚的能量医学色彩,因而生物光子理论应该是一种适当的选择。正如Mantak chia据说:前沿科学家对于生命信息与能量特征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推进东西方医学的结合,在这一点上讲,我们是在共同的土地上播种,截然不同的二十一世纪医学将是收获的一个部分。[2]
10《论坛反应与交流》
《博客论坛 -> 哲学与心理》
菠萝菠萝蜜:近代量子物理和生物学发展的杂烩,如果杨同学没有贯通二者思想内核创立自己思想体系的能力,就可能有骗稿费的嫌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15:50 , Processed in 0.0959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