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136|回复: 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3 19:1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4/23 07:44pm 第 1 次编辑]

银元时代生活史
陈存仁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6一版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11pm 时添加 -=-=-=-=-
简介 ······
  我童年时,是使用银元的时代。
  “银元”早期在上海,叫做“银饼”,这是咸丰六年(1857)上海富商私家所铸造的。这些富商都是经营“沙船”生意的。所谓沙船,是十丈有余的木杆大帆船,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这种黄沙混合了石子和泥土,叫做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种沙船厂,雇用员工数以百计,每月发工资时,免得称量碎银引起争执,所以就由富商王永盛(即王信义沙船厂)、郁深盛(即郁子丰沙船厂)等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饼有白银五钱。银饼是用手工打成的。这种银饼,是咸丰五年(1856)所铸,我也见过。
  后来墨西哥的银元(俗称墨银)流入中国,这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外国人到中国来购买物品,都使用这种银元。
  作者简介 ······
  陈存仁(1908-1990),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原名陈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1929年自设诊所,独立行医。
  1928年,创办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康健报》。
  1929年3月17日,被中医界推选为五个代表之一,赴南京国民党政府抗议“废止中医案”。
  1935年,主编三百余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后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1937年,东渡日本,收集汉医书籍四百多种,整理出版《皇汉医学丛书》。
  1949年,赴港行医。
  1957年,被推选为香港高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总理。
  1964年,获韩国庆熙大学名誉博士衔。同年,编撰出版“中国医学史》。
  1970年,被选为香港苏浙同乡会副会长。
  1979年,应日本“讲谈社”之邀,编撰《中国药学大典》(共四大册,1982年正式出版)。
  1980年初,获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名誉博士衔。
  1990年9月9日,病逝于美国洛杉矶寓所。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13pm 时添加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再版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15pm 时添加 -=-=-=-=-
 该书作者系30年代上海名医,他以亲身经历为主要线索,描述了上海近半个世纪的物价变动;描摹了作者所接触到的各阶层人士的生活、思想状况,其中不乏名人逸士、政界要人,如章太炎、丁福保、于右任、吴稚晖等。作者从市民的视角出发揭示了这些人物的普通生活的一面,对老上海的民情风俗、市井生活有详细而真实的描写。该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对物价的真实记录、对取缔中医案引发的中医集会抗争的内幕等的描述,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17pm 时添加 -=-=-=-=-
1973年香港版的資料如下:
扉頁四幅 / 張善孖畫, 于右任書, 吳昌碩畫, 溥心畬書
沈序 / 沈葦窗
署端 / 張大千書
(一) 一塊錢盡是血淚:
一塊銀元 七錢三分 先習西醫 再學中醫 慘遭逆境 家破父喪 遷出舊宅 生活艱辛 猪棚河邊 結鄰三年 賺錢不易 理財領敎
(二) 地窟下藏銀揭秘:
富家地窟 窖藏銀元 受敎甘翁 突遭波折 仲師寬大 備受優遇 書寓風光 別有天地 報紙出版 風行一時 遵奉慈命 盛宴親友
(三) 章太炎事以師禮:
垂詢家世 立雪程門 積欠房租 董康解圍 昭慶寺內 師作嘉賓 訪曲園居 牆壁題詩 小遊杭州 收入意外 反璞歸眞 願葬青田
(四) 結婚前失戀滋味:
漸入佳境 成家心切 意中有人 兩相心照 情事生變 壯士斷臂 摒棄萬慮 寄情遊樂 迅速成婚 以免麻煩 遊頤和園 四次進宮
(五) 抗爭後中醫不廢:
廢止中醫 軒然大波 全滬停診 開會集議 各省代表 如期雲集 三月十七 召開大會 代表出發 千人歡送 車抵南京 聲勢浩大
(六) 藥王廟遭遇離奇:
藥王廟中 闖下大禍 階下之囚 身不由主 四大名醫 折柬邀宴 舊地重遊 榮辱懸殊 廟中施診 南風北漸 水木淸華 垂老北大
(七) 吳稚暉妙喩性理:
門禁森嚴 機關重重 鬻書生涯 自給自足 風趣幽默 不同凡响 玩世不恭 異乎常人 談男女事 逸趣橫生 修心養性 獲致長壽
(八) 于右任圖報知己:
貴婦引見 結識髯翁 煮茶論字 博古証今 感恩圖報 深入花叢 一枝筆桿 競選失敗 意志堅强 克服痕癢 噩耗傳來 右老仙逝
(九) 丁福保指導購地:
丁翁敎導 初次置業 左邊青龍 右面白虎 以錢賺錢 何其易也 生財之道 預定方針 æ集古錢 分別朝代 康熙通寶 已成稀見
(十) 李時珍墓前萋萋:
遊莫干山 小有所獲 藥學辭典 好夢成空 挫折橫生 工作不輟 遠遊蘄春 訪李氏墓 坐牛角車 咿咿哇哇 李氏墓碑 攝得一影
(十一) 編藥典百折不移:
埋頭苦幹 傳票飛來 重要文件 意外得來 一堂了案 化險爲夷 幫助同道 取囘執照 編纂工作 按步進行 出版前後 枝節橫生
(十二) 城隍會別具深意:
工作疲勞 竟然病倒 上海勝跡 遊訪爲樂 遊城隍廟 查城隍史 上海小吃 別具風味 城隍出巡 會景盛大 雖屬迷信 亦有寄意
(十三) 遊日本風俗怪異:
理財之道 眞有一套 忽獲鉅欵 擬遊日本 首次出國 一路順風 初試風呂 難以爲情 歸來一年 完成叢書 年晚習俗 儀式繁多
(十四) 接財神空有所期:
整裝祭祖 兜喜神方 爆竹聲中 滿口好話 愛儷園中 新年景象 新正開診 氣象一新 閱人既多 深信因果 幣制多變 銀元不變
(十五) 謝利恒師情囘憶:
地理世家 研求精湛 出任校長 學生胡適 編纂醫典 名震全國 晋京請願 居功最偉 演講地理 哈定拜服 及門諸子 馳譽各地
(十六) 上海灘人才濟濟:
人才輩出 甲於全國 大實業家 紛紛產生 小本經紀 能成大業 上海滑頭 三個有半 日夜銀行 倒閉風潮 身後風波 出人意表
(十七) 法幣成功銀元廢:
白銀單位 素來可怕 支票不硬 莊票不退 銀樓缺銀 改用銀片 廢元改幣 幣值穩定 銀元滄桑 拓本留影 袁寒雲家 獲洪憲幣
(十八) 市面繁榮改風氣:
西僑產業 紛紛轉手 經濟侵畧 言之可怕 婦女風氣 影响全國 銀元絶跡 鎳幣出世 幣制改革 物穩定 牽入兇案 飽受虛驚
(十九) 爲防牽累急走避:
人人損失 我亦難免 突接電話 棄家出走 旅途寂寞 邂逅麗人 困居蘇州 痛苦萬分 參加悼亡 忽獲喜訊 由蘇返滬 日人來訪
(二十) 一枚銀元值千億:
中日戰亂 舉國震驚 日本軍票 推行困難 戰亂初期 五洋獨漲 興建新厦 謠諑頻傳 幣制動搖 紙比幣貴 銀元時代 從此結束
........陳存仁曾接受香港《大人》雜誌之邀,連續撰寫了《銀元時代生活史》和《抗戰時代生活史》兩部關於舊上海生活的書,當中有不少關於醫藥界的軼聞。《銀元時代生活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00年重刊,可以作為近代中國醫學史研究的史料看待.........
http://www.hkbu.edu.hk/~sosc1/hist/hist/Jourvol4_2/journal14.htm
...........本書作者陳存仁 (1908-1990) 是一位著名的中醫師,編寫了很多有關中醫藥的書籍。這本《銀元時代生活史》卻是一本傳記,記載著作者由清末至二次大戰前居住在上海時候的生活回憶。全書以當時的一種貨幣「銀元」為中心,透過個人經歷,細緻地刻劃出上海在那三十年間,社會、經濟和政治各方面的變遷。書中包含近代中國歷史、中醫發展和作者的處世人生哲學,亦有描述一些名人,如吳稚暉、于右任等的趣聞逸事,可謂資料性與趣味性兼備,既可作歷史研究,也可作消閒閱讀..........
http://www.lib.cuhk.edu.hk/collections/goodreads/chi/yinyuan_shidai.htm
轉貼自华夏快递的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 ·方壶斋·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所以说读后感,只是部分的。因为觉得很好,所以写一点杂感,以引起别人的兴趣,算是推荐吧。
我比较喜欢读历史的东西,正史,野史都喜欢看,但是最近,有一个念头一直萦绕心中:我们读历史干什么?历史已经过去,于今无补。为现实生活计,不如读一点炒股票买房产的书,增加一点赚钱的本事。就连读怎么做饭的书,也比读历史强。历史一词,在一些人的话语中,往往是推托现实责任的借口,更显其与现实无关的特性。有一次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黑龙江一位官员说:“我们黑龙江省是老的工业基地,由于历史的原因,下岗的家庭比较多。“我想,放你老娘的屁,什么历史原因,谁让工人下岗,是满洲国啊还是生产建设兵团啊?分明是现实原因,偏要说是历史原因,就是想说,和我无关。
最近在网上频频读到假设历史的文章,比如说假如我们实行了君主立宪,中国是否会好得多,假如中共没有上台,中国会怎么样,等等。这种历史假设学,不妨也成为一种学术探讨的分支,可以侧重于研究历史事件与民生幸福的关系,但是总结出来的道理,能够应用在哪里呢?中国今天还能再立宪吗?也许可以,你看在电影里民众的清史情结的确是很深。可是在现实中,君主立宪再好也无法在中国实行了。这就好比人老了以后想,假如当初我没有和我老婆结婚会怎么样。
还有一个读书潮流是为历史翻案。这倒是有一点现实意义,因为翻案的目的,不是为了古人,乃是为了今人,如果制造冤假错案的集团还在的话。因为它至少可以让现在的人认识到,这个集团如何动用宣传机器欺骗了读者许多年。不管这种欺骗的目的和历史背景是什么,欺骗总归是欺骗。
不过我读这本书,没有要特意寻找翻案资料的意思。我在图书馆里偶然看到这本书的封皮,其设计就让我觉得好,主色调是银灰色的,是我喜欢的一种颜色。翻开目录一看,每一章的标题都是大白话,告诉你写的是什么,如“结婚前失恋滋味“,而且有点章回小说的味道。每章内的小节标题,都是八字一个,很有趣味。随便翻翻,见到书里不但有历史照片,还有书法影印,钱币拓片。择一二段读来,立刻感到作者的文字功底很好,很耐读。
借回家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看,竟有不忍释卷之感,有时看到过半夜。本来以为书的名字中的银元时代,就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代名词,一看书才知道,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经济情况,记录甚详,看来他是保存了自己的日记,否则得经过多少内查外调才能准确写出从哪到哪的汽车票是多少钱一张,一顿饭是多少钱,一双儿童皮鞋是多少钱等等。他是上海名医,就算上海人精细,我想做医生的,也不是个个都对钱那么仔细,所以读这位医生写的书,处处见其经济眼光,颇为有趣。
作者曾经到北京琉璃厂买医学古籍,没去北京的时候,也常常邮购琉璃厂的书,可见那个时候,古旧书方面,北京的确是胜过上海一筹的。他在书里对那个时代的琉璃厂的书店服务,有详细的描写,令我看了好不羡慕。琉璃厂我过去是常去的,但是作者提到的那种服务,我压根就没见过:书店里有八仙桌供顾客浏览书籍之用,掌柜的还免费给茶和鼻烟。书店还代替读者到各处搜书,价格比读者自己去买便宜很多。不过不知道这种服务,是只提供给有身份的人还是任何去逛书店的人都一样,我还不清楚。
作者买了上千本书,却遇到邮寄问题,说是北方保护学术资源,不准大批把这类书往南方寄。这读起来真是让人觉得当时的中国,南北好像两个国家一样,存在着一个关卡。对此从前可是闻所未闻。也许是因为生长在大一统的红旗下,这种文化地方主义真是没有经历过。想想中国有过长期的封建割据,军阀混战的历史,一个安定团结的统一的全国上下一盘棋跟当中央保持一致团结在核心周围的中国还真是最近才有的事。
作者去访问清华大学,因为他的太太的哥哥在清华工学院任院长。因为逢寒假,只有去学校值日的时候可以带作者去看看。去值日,学校有车接送,但是他要求作者自己雇车去。依着现在,当官的公车私用,已经是常事。可见当时的教育界干部,还是廉洁得很。由此想到以后应该看一些民国时期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方面的书,看看那时候还没有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时候,人们所依据的行事准则是什么样的。
作者因为是上海名医,接触不少名人,对其逸事叙述甚详。读者有兴趣的话自己去看就是了。
轉貼自上海新民晚報的 "闲谈《银元时代生活史》" ·刘冰·
八十年代经常有对老夫妇或餐前或餐后,到我店里逛逛,看书买书,来得次数多了,人也熟了。他一口上海地方话,互通姓名,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陈存仁医生夫妇,退休后由港来美蒙市定居,文化人饭不能不吃,书也不能不读。
1972年我初来美,开饭店,闲着无聊,买了一本陈存仁医生著的《银元时代生活史》看得津津有味。近年其哲嗣陈树桐兄纪念其先翁,在沪重印此书,嘱长青代为在美发行,又有机会重读一遍,其中甚多叙述,均有同感,今特别提出。或许也可说是对本书部分的介绍吧!
陈存仁先生祖籍虽非上海,但是世居上海老城隍庙,对上海人是了解的。我比著者小了十二岁,有些事只在小时候有听大人说过,书中谈及的“出会”情景,游行者肚脐上贴膏药等,均历历在目。沙船、郭半城,这可能就是我的外婆家。
本书提到的人物、地方、情景,对老上海来说均极为熟悉,城隍庙、桂花厅、乔家栅使我想起很多上海名店,如张祥丰糖食店、严大先寿衣店、胡裕昌木材行、雷允上药材及名医伤科石筱山、外科顾小严、小儿科徐小圃。
书中谈到他为丁福保编辑《古钱大辞典》的贡献。丁福保是上海名医,他的儿子丁惠康创办“中西及虹桥疗养院”,丁惠康的妻子和先母是表姐妹,且时常走动,我们称她“丁家姆妈”。再说我在世界书局服务时,杨家骆主编《中国学术名著》,将《古钱大辞典》列入丛书之一。
他去北京琉璃厂买旧书,看到锦装巨册手抄《永乐大典》医学门残本一册,《永乐大典》原本为手抄,陈先生说的残本未知那卷是否已失传。世界书局当时重印《永乐大典》,杨家骆补了很多,未知此篇是否已印在现今出版的《永乐大典》内。
书中谈到于右任说要写一套《怀素千字文》送给陈存仁,我不知道送了没有,倒是于右任写了一本《怀素千字文》送给他的学生吴开先,吴开先再转送给家父。近年,我将此本千字文捐给陕西于老老家,陕西博物馆珍藏。
陈先生著《中国药学大辞典》在台湾再版时可惜我已离台到美国了,未逢其盛。世界书局出版的《药学大辞典图谱》八册印制不同开本,这是生意经也。
陈存仁先生著作很多,五六十年代人不在台湾,都被他人翻印,如《津津有味谭》被台北宏业书店翻印。台北《传记文学》杂志由于此书停印已久,但仍为读者欢迎,故于数年前逐期转载。
陈存仁先生哲嗣树桐兄,现在事业成功,为纪念他父亲,将已绝版书《银元时代出版史》重排印出版。我对先父所著《上海闲话》没有再版,有点惭愧。此书亦为世界书局出版,这次在台湾与世界书局阎总经理晤会,得允再版,这或许也是受《银元时代生活史》的影响吧!
http://www.xmwb.com.cn/20030727/ygb/200307260136.htm
終於看完此書了, 個別章節寫得相當有意思, 特別是 "結婚前失戀滋味", "李時珍墓前萋萋", "城隍會別具深意", "法幣成功銀元廢"...........絕對是個人口味, 容後再補述! : )
但正式的讀書專家卻對陈存仁先生筆下的名人軼聞較感興趣, 像下面朱维铮博士的一篇文章:
《银元时代生活史》:令人将信将疑的回忆录 ·朱维铮·
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类史料的最大特色,在于其中描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社会生活,在作者都曾经亲见、亲历或亲闻,却往往是其它文字材料尤其是同时代官方材料所失载、误记乃至扭曲的。因此,要想了解相应的历史实相,非利用回忆录不可。
然而利用回忆录又非小心不可。谁都知道个人的记忆未必可靠。回首当年的人或事,即使意在存真,也可能囿于一己见闻,或者出于年龄与环境等因素,颠倒时序,错记场合,详细节而略要点,甚而张冠李戴,把想象当作真实。况且有的回忆录,撰写的本意非为述史,而是旨在彰显个人,取悦受众,替与己有关的人或事辩护,那就更使研究者倍感棘手。
近阅《银元时代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其中关于章太炎、吴稚晖、于右任等民国元老晚年生活的回忆,便再度同时引发上述两方面的感受。
本书作者陈存仁,原是旧上海的名中医,编有《中国药学大辞典》,初版于一九三五年。多年前,我初见这部辞典封面由吴稚晖题签,首序乃章太炎手迹,便颇感诧异。号称缔造民国有功的那两位老人,不是早在清末便已交恶么?不是迟至一九三六年章太炎死前仍然宿怨未消么?据陈存仁自述,他于民国十七年(1928)拜章太炎为师,年方二十,到辞典编成。也不过是悬壶只数年的青年中医,居然能够同时请出势如水火的民国二老,揄扬他的一部药典,过后也未闻双方责言,岂不可怪也乎?
因此,前在香港中文大学,偶于图书馆见到陈存仁著《银元时代生活史》,竟有两章分别专记作者与章、吴二人的交往,就很感兴趣,惜匆匆不及细阅内容。这回得到重印本,当然先看题作“事章太炎以师礼”、“吴稚晖妙喻性理”那两章,发现所记虽非秘闻,若干情节却较他书为详。
比如北伐战争以后,章太炎曾一再被国民党沪、浙党部呈请通缉,而吴稚晖则贵为国民党中常委,两人在政治上的失意与得意适成反比,谋生手段却相同,都主要靠卖文鬻字维持生计。这在陈书中都有颇为生动的描述。
比较起来,章太炎更穷,本人卖文虽不唯钱是问,而主持家政的夫人就不能不追求经济效益,因此他为人做寿序、写墓志,便不免手软,时出谀辞。这很受舆论诟病,其中尤被传媒炒得沸沸扬扬,使他作为“国学大师”的声名大跌的一文,就是民国二十年他为上海黑社会大亨杜月笙所写的《高桥杜氏祠堂记》。
此文居然替杜月笙寻出远祖,就是传说中唐尧所封的豢龙氏刘累,又居然考出杜氏世系传自西晋名将兼经学大师杜预,这岂非纯属附会吗?虽说后来的认祖风越刮越烈,连生父不明的蒋介石也自称是周公嫡系,而各种新修谱牒追认显赫祖宗的荒诞程度,只可用俗云“把别人的棺材抬到自家屋里来哭”一语来形容。但章太炎一贯声称“保存国粹”的定义,就是要人爱惜汉种的历史,并曾著文强调述史首重征信。而今他公然藐视历史真实,把一名大流氓说成接续三代至汉晋文化传统的表征,这能不令人怀疑他见利忘义吗?
然而我始终怀疑此事另有底蕴,因为见利忘义不合此人的毕生大节。没想到陈存仁书中却有《高桥杜氏祠堂记》由来的回忆。据陈说,替杜月笙出主意,求章太炎作碑记的,是前北洋政府总长章士钊。但章士钊不肯出面代求“吾家太炎”,而杜派出的说客又碰壁而返,于是谋及兼做家庭医师的章门弟子陈存仁。陈医果然不负主托,见章师先大谈太史公做《游侠列传》,诱发老师垂询杜氏生平。于是弟子逐一道来,“他老人家越听越高兴,章师母也从旁鼓励”。于是老师当场挥毫。被章士钊赞为“真是传世之作”的这件墨宝,就挂入了杜氏祠堂。事后杜月笙“封了一包墨金”,交作者送给“出了大力”的章师母,“维持了几个月的生活”。
陈存仁的这段回忆,虽乏佐证,却合逻辑。章太炎于一九○六年出狱到东京主编《民报》,随即发表《革命之道德》,提出“无道德者不能革命”,曾震动同盟会内外。文中宣称道德依职业分等,农工裨贩的道德最高。“知识愈进,权位愈申,则离于道德也愈远”。这很像《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蓝本,但章太炎似更重视游荡各地而习拳好勇的裨贩,“其高者乃往往有游侠之风”。那时他与蔡元培、陶成章创办的光复会,联络东南会党实行“排满革命”,就意味着寄希望于“有游侠之风”的下层民众。不论陈存仁见章太炎的说辞,是否老师所称的“吾家行严”指授,但显然搔到了老师的痒处,使老师联想到杜月笙可能就是当今的朱家、郭解,自己怎能不追步司马迁写出当代游侠传?至于事后章夫人接受杜月笙送来的巨额“墨金”,他也许真的不知,也许佯作不知,都有可能。
类似例证,在书中记叙吴稚晖、于右任或丁福保的有关章节比比可见。我因此感到这部《银元时代生活史》,作者据亲见亲闻所作的在旧上海生活三十多年的回忆,态度尚属认真,所记颇多实相。
可是据书中作者自述及书末其子后记,可知此书撰于一九六○年代。那时作者自沪移港已逾四分之一世纪。作者抵港仍操旧业,为打开行医局面,便在港报开辟食疗专栏,不取稿酬,但广招徕。以后作者又有《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两部回忆录在港刊连载,而后结集成书。虽说作者屡称忠于事实,但写作既为取悦受众,记忆又难免失真,因此书中夸张不实,叙事讹误等毛病,也难以枚举。
再以记章太炎一章为例。这章共六节,其中篇幅最长的一节,回忆作者在“某年春间”,与同学章次公一起,陪同章太炎夫妇“客居杭城、题诗讲学”。作者已自述拜章太炎为师,时在一九二八年(第60页),稍后由他介绍,章次公“也立雪程门”(第65页)。章太炎于一九三四年中移居苏州,不过两年就死了。因而此行必定在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四年中间的“某年”春天。由于章太炎的各种传记,在记载他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下旬回乡扫墓之后,都没有提到那六年里他再有一次杭州行,因此陈存仁的这段亲历记,自然令我倍加注意。
作者于此节着墨也更用力,从章太炎被杭州昭庆寺方丈送的“方柿”引发多思,“吵着立刻要上杭州”(第66页)写起,直写到听说家中失窃,“决计匆匆返沪” (第70页),中间详述章太炎在杭活动的种种细节,绘影绘声,煞是热闹。描写章太炎在楼外楼小酌,“蒋主席偕夫人由周象贤陪同登楼”,章蒋邂逅并对话的那段,尤其有趣。据作者说,当时章太炎拒绝了蒋介石的关照,只接受蒋介石赠送的一根自用手杖,“次日,杭州各报大登这件新闻,说章师‘杖国杖朝’,蒋主席对故旧极为关怀。”(第67页)
真有此事吗?我没有查过那几年的杭州报纸,但遍查手头所有关于章太炎晚年活动的资料,都不曾发现蒋介石夫妇与章太炎夫妇在杭州相遇一事的踪影。由此可以推知,陈存仁要么是移花接木,将他未识章太炎以前两年有关报章的各种花絮加以改编,冒充自己的亲见亲闻;要么是以假乱真,将他闻自章门弟子戚友所传章太炎生平轶事集合起来,再凭想象添油加醋,以满足无知读者的好奇心。但有一点似无可疑,那就是这一节必非作者亲历的真实记载。
《银元时代生活史》,作为旧上海掌故,还是颇有趣的,但作为个人回忆录,那可信程度就难说了。别的回忆录呢?
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01019/200010190045.Html
轉貼自经济观察报的 " 《中产者的迷梦与沾沾自喜》 "·高骥·
这是作者在香港“大人”杂志上连载的文章,它主要记述了作者及他所生活的那个使用银元的年代。
“银元”早期在上海,叫做“银饼”,是咸丰六年上海富商私家所铸造的。这是因为上海当时的运沙船厂,雇用员工数以百计,每月发工资时,为避免称量碎银引起争执,所以当时就由富商王永盛(即王信义沙船厂)、郁深盛(即郁子丰沙船厂)等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饼有白银五钱。银饼是用手工打成的。
由于作者出生于1908年的上海老城厢一个世代经商之家,祖上也饶有资产。只是在作者八岁那年,由于经营不善,家道中落,两家衣庄及绸缎庄全部变卖还债;而后作者在伯祖的资助下,投考了由丁甘仁先生创办、谢利恒先生任校长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1948年底,上海物价狂涨,货币贬值,生活无以为继,作者不得已决定离开上海,到香港另谋生路。
以后,作者一生还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1929年,他发起《银元时代生活史》是当年上海名医陈存仁的回忆录,读它时我不断地想到鲁迅先生。差不多生活在一个时代,又同样面临着令人窘迫而心酸的家道中落,然后同样要靠个人奋斗来从头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可陈存仁先生与鲁迅先生的感受却如此相异,一个沾沾自喜,一个恨意满腔。陈先生选择了认同社会规则,并投身其中,借它们提供的机会致富,跻身中产者行列;而鲁迅先生,尽管从经济生活角度看,亦属中产阶层,他却采取着另一种斗争与批判的姿态,终身不渝。
陈存仁先生所言银元时代,即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的若干时段,国家获得了一小会儿休养生息的时间,所以陈先生用“白银时代”为它命名,至少含着两层意思:一是,那时节银元还真的在叮叮当当地流通;二是,那段时间虽然称不上是黄金时代,但已足以令人珍惜了。陈存仁先生少年失怙,遵父亲遗命学医。当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向旧社会投枪的时候,陈存仁正在为成为一名好医生而苦读。这样的生活,没有革命的豪情,没有对社会的痛恨,只有为生活而奔波的碎屑与精明。当鲁迅先生为把铁屋中的人们唤醒而竭尽全力的时候,陈存仁想的是:我的诊费定价为一元二是不是太贵了?在行医同时,他还著书,一部《中国药学大辞典》让他赚到了一万元银洋。陈先生还曾用行医赚来的钱投资地产并获利。由此,他终于完成了一个中产者的自我制造过程。
对于金钱的态度,陈先生在书中表达得真切而露骨,一点不隐藏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中产者与穷人的最大不同即是,中产者一定会用行为及语言告诉孩子,钱是命运的代名词,要尽快掌握金钱增值的方法;而穷人的孩子要知道钱的重要性,多半是在自己陷入了生活困境的时候。陈先生有一套关于是否借予别人钱财的理论:你借钱给别人,不是帮他,是害他,因为助他养成了没钱乱花的臭毛病。真佩服陈先生对钱的敏感,对于几十年前的事情,只要是涉及到钱,哪怕是一张电影票价,他都记得起来,且津津乐道,不愧中产者的名声。在爱情与婚姻的问题上,他恪守着老师的教训:交朋友要交比你强的人,而娶妻就一定要娶不如你的。他也有痛苦,但是花上一些钱去骑几次驴,一切的不快也就平复了。
只需倒退二十年,陈先生所叙述的生活方式与他所宣扬的生活观念,就一定是我们嘲弄的对象。那就是一个中产者的奋斗史,谨小慎微,理智有余,有一点庸俗,有一点自扫门前雪,还有一点点虚伪。可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这一切已经悄悄变成了我们的理想。成为中产者,时下正成为生活成功的标志之一。早年间,每当社会上出现令人讶异的罪错,大家都爱说,这是因为旧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正在崩坏,而新的还没有建立,隐隐表达着一种无奈的憧憬。今天,当中产者静静涌现,带动一大批人仰望着他们生活,一种新的道德观,一种新的价值观,是不是就已初见端倪?
组织了三一七国医抗争活动。1948年,作者又被沪中医界选举为“国大代表”,他在大会中,对国事倒行逆施,感慨不绝。除中医提案外,不发一言,选举总统时,竟未投票,并将选票带回。70年代中期,作者被聘入选为香港苏浙同乡会副会长,这是在香港上海人的民间组织,历来由工商界的顶级人物担任名誉职务。
1985年,因年龄和健康的关系,作者宣告退隐,并移居美国洛杉矶市。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21pm 时添加 -=-=-=-=-
 本报讯(记者卜昌伟)昨天,已故著名中医师、学者陈存仁遗作《银元时代生活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为陈存仁生活札记,记载了作者由清末民初至二次大战前居住在上海的生活。
  陈存仁师从章太炎,是一代儒医。同时,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理财家,阅历丰富,思维敏锐。他把自己的经历与观察所得凝聚为《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两本生活札记。《银元时代生活史》以当时的一种货币“银元”为中心,以亲身经历为主要线索,描述了上海30年的物价变动;描摹了作者所接触到的各阶层人物生活、思想状况,比如章太炎的孤傲、吴稚晖的幽默、于右任的多情……作者从市民的视角出发揭示了这些人物普通生活的一面。书中,作者细致地刻画出了上海在那30年间,社会、经济和政治各方面的变迁,对老上海的民情风俗、市井生活有着详细而真实的描写。该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物价的真实记录、对取缔中医案引发中医集会抗争的内幕的披露,均对后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众多作家、学者的鼎力推荐。作家阿城认为,该书是他所读过的写老上海的书中最好的一本。学者沈昌文说,读这样的书,让他这个当年上海的“小瘪三”大开眼界。雷颐评价道,陈存仁在诊治病人的同时,也对社会“望、闻、问、切”,将鲜为人知的深层世态披露出来。
  作者:卜昌伟
  (来源:京华时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4:14:46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腹证奇览
(日)稻叶克  和久田寅 著
学苑出版社
2008.1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3日 04:16am 时添加 -=-=-=-=-
内容提要
  《皇汉医学丛书》是由陈存仁先生主编的日本汉方医学经典著作之汇编,1936年初刊。应读者要求,学苑出版社邀请中医古籍专家钱超尘教授、汉方医学临床专家黄煌教授,联袂将日本汉方医学著作中“临床指导性强、有效率高”的专著进行重新精编、增补。
  在诸多腹诊专著中,稻叶克所著《腹证奇览》及其弟子和久田寅所著《腹证奇览翼》,为伤寒派腹诊的代表作之一,然而融入了难经派腹诊的部分内容;图文并茂,互明腹诊之法;理术同论,详细阐述方证之规;比较客观而全面地总结了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因而被曰本汉方医家奉为圭臬。
[编辑本段]目录
  序一
  序二
  编译说明
  总论
  一、腹证诊察方法及图解
  二、《内经》诊尺图解及诊尺左右内外上下三部图
  三、仲景腹证部位及周身名目、三阴三阳、表里内外图解
  四、肾间动气说及图解
  五、动悸辨证(附治法略案)
  六、腹中诸块辨证及治法(附方九首)
  各论
  桂枝汤类方证
  一、桂枝汤证图解
  二、桂枝汤证头项强痛图解(附三方及项背强急异同辨)
  三、桂枝汤证气上冲腹拘急图解
  四、桂枝甘草汤证图解(附一方)
  五、芍药甘草汤证图解(附一方)
  六、桂枝加芍药汤证图解(附二方)
  七、桂枝加附子汤证图解(附疮家骨节疼痛证图解)
  八、桂枝去芍药汤证图解(附三方及胸满诸证辨)
  九、乌头桂枝汤证图解(附二方)
  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图解(附一方)
  十一、桂姜枣草黄辛附汤证图解(附一方)
  十二、甘草附子汤证图解(附二方)
  十三、桂枝加黄芪汤证图解(附四方)
  十四、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图解
  十五、风引汤证图解(附一方)
  十六、金匮甘草汤证图解
  十七、土瓜根散方证图解
  麻黄汤类方证
  一、小青龙汤方证图解(附二方)
  二、越婢汤证图解(附五方)
  三、葛根汤剧证图解
  柴胡汤类方证
  一、柴胡汤诸方辨证
  二、小柴胡汤证图解(附:胸胁膨胀证图解)
  三、大柴胡汤证图解(附三方)
  四、大柴胡汤证、甘草于姜汤证相合图解
  五、柴胡加芒硝汤证图解
  六、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图解(附二方)
  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图解
  八、四逆散证图解
  栀子豉汤类方证
  一、栀子豉汤证虚实辨
  二、栀子豉汤证图解(附七方)
  泻心汤类方证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图解(附三方及辨心烦诸证)
  二、半夏泻心汤证图解(附一方)
  三、甘草泻心汤证图解
  四、黄连汤证图解
  五、黄芩汤证图解(附三方)
  六、旋覆花代赭石汤证图解
  承气汤类方证
  一、大承气汤证图解
  二、调胃承气汤证图解
  三、厚朴三物汤证图解
  四、厚朴大黄汤证图解
  五、厚朴七物汤证图解
  六、桃核承气汤证图解
  七、桃军圆方证图解
  八、抵当汤或抵当丸证图解
  九、橘皮大黄芒硝汤证图解
  十、下瘀血汤证图解
  十一、大黄硝石汤证图解
  十二、鹤丸证图解
  十三、大黄牡丹皮汤证图解
  十四、疮毒家阴茎腐落证图解
  十五、大黄附子汤证图解
  十六、大陷胸汤证图解
  十七、大陷胸丸证图解(附一方)
  十八、癜痼丸证图解
  十九、磁石丸证图解
  白虎汤类方证
  一、白虎汤证图解(附二方)
  二、竹叶石膏汤证图解(附一方)
  十枣汤类方证
  一、十枣汤证图解
  二、甘遂半夏汤证图解
  三、大黄甘遂汤证图解
  四、鹤家甘遂桃花汤证图解
  五、小陷胸汤证图解
  建中汤类方证
  一、小建中汤证图解(附二方及虚劳、劳咳辨)
  二、大建中汤证图解
  三、当归建中汤证图解
  四、人参汤证图解
  五、理中加附子汤证图解
  六、人参去术加桂汤证图解
  七、桂枝人参汤证图解(附:心下痞硬诸证辨及人参说)
  八、吴茱萸汤证图解(附一方)
  九、黄土汤证图解
  十、附子粳米汤证图解
  十一、补中益气汤证图解
  十二、六君子汤证图解
  苓桂剂类方证
  一、苓桂术甘汤证图解(附二方)
  二、五苓散证图解(附一方)
  三、苓桂甘枣汤证图解
  四、苓姜术甘汤证图解
  五、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图解
  六、猪苓汤证图解
  四逆汤类方证
  一、四逆汤证图解
  二、干姜附子汤证图解
  真武汤类方证
  一、真武汤证图解
  二、附子汤证图解
  奔豚汤类方证
  一、《小品》奔豚汤证图解
  二、《广济》奔豚汤证图解
  三、《小品》牡蛎奔豚汤证图解
  其他类方证
  一、人参芎军桃花汤证图解
  二、大黄甘草汤证图解
  三、瓜蒌薤白白酒汤证图解
  四、芎归胶艾汤及猪苓汤证图解
  五、八味丸证图解
  六、薏苡附子败酱散证图解
  七、调气饮证图解(附一方)
  八、术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图解
  九、防风茯苓汤证图解
  十、当归芍药散证图解
  十一、榧实证图解
  十二、甘草蜜粉汤证图解
  十三、甘麦大枣汤证图解
  十四、胸腹毒邪凝结于背证图解
  十五、灸治法图解
  十六、诸证毒邪交发图解
  十七、癫痫治与不治图解
56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4:07:32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舌鑑辨正(影印本)
清。梁玉瑜传  陶保廉录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7.3.3印
55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7:45:49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医医病书(点注)
(清)吴鞠通 原著
卜少初 点注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7.11.1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5:48pm 时添加 -=-=-=-=-
《新中医》1987年06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吴鞠通与《医医病书》
  刘心德
    <正>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针对当时某些时医俗医之谬妄,着眼于医治医生诊治中的弊病,于晚年著成《医医病书》七十二篇,内容涉及医德医术,杂病证治和方药运用。评其弊端,参以己见,颇多精论。推崇良好医德痛斥专谋私利吴氏认为作为医生,贵在为病人着想,若“只为自己打算,不为人命打算,恶在其为医者也。”并反对门户之见,鲜明地阐述了为医而立门户之见,褒己贬人,轻视同行,或明知有错,也隐忍不说,导致杀人的不道德行径。只氏还谴责售伪药者,用黑壳野树子冒充石莲子,荠苨当党参,广中野豆当赤小豆,茯苓系安苓,白术作种术等,以假冒真,以劣充优,欺人取利的卑鄙行为。还对“时医多骄且吝,妄拾身分,重索谢
【作者单位】:四川省涪陵地区卫生学校
【DOI】:cnki:ISSN:0256-7415.0.1987-06-035
【正文快照】: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针对当时某些时吃俗医之谬妄,着眼于医治医生诊治中的弊病,于晚年著成《医医病书》七十二篇,内容涉及医德医术,杂病证治和方药运用。评其弊端,参以己见,颇多精论。 推崇良好医德痛斥专谋私利 吴氏认为作为医生,贵在为病人着想,若“只为自己打算,不为人命打算,恶在其为医者也。”并反对门户之见,鲜明地阐述了为医而立门户之见,褒己贬启轻视同行,或明知有错,也隐忍不说,导致杀人的不道德行径。 吴氏还谴责售伪药者,用黑壳野树子冒充石莲子,莽龙当党参,广中野豆当赤小豆,获荃系安等,白术作种术等,以假冒真,以劣充优,欺人取…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5:49pm 时添加 -=-=-=-=-
辽宁中医杂志》1985年12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针砭时弊 启悟后人——论吴鞠通《医医病书》的学术思想
  朱伟常
    <正> 百余年来,医林尊吴鞠通为温病学大家。其实他对于内伤杂病,同样经验丰富、卓识灿然。其有关学验可见于《医医病书》。虽然,该书的写作旨在针砭时医之弊,但也给后世读者以不少启迪。补脏腑须明体用叶桂论治脏腑之病,认为“无非治用、治体”。华岫云受其启发,悟得“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在此基础上,吴鞠通对脏腑体用以及药物运用等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这对辨证施治颇有指导意义。首先,吴氏强调“体用互根之理,医者不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学院
【DOI】:cnki:ISSN:1000-1719.0.1985-12-026
【正文快照】:
  百余年来,医林尊吴鞠通为温病学大家。其实他对于内伤杂病,同样经验丰富、一卓识灿然。其有关学验可见于《医医病书》。虽然,该书的写作旨在针贬时医之弊,但也给后世读者以不少启迪。 补脏腑须明体用 叶桂沦治脏腑之病,认为“无非治,5J、治体”。华帕云受其启发,悟得“脏宜藏,
   
  推荐 下载CAJ全文           下载PDF全文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5:51pm 时添加 -=-=-=-=-
《医医病书》
  医论著作。二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本书针对当时医界时弊而作。着眼于医治医生诊治中的弊病,故题名为《医医病书》。书中辨析多属内科杂证,议论诊治,语多中肯。如诊病以现症为主,治病不必拘执古方,宜针对病情而用药。原书76条,不分类。经曹炳章增补为81条,名为《增订医医病书》,并加了按语。现存石印本。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5:53pm 时添加 -=-=-=-=-
选论:
溺血论
溺血一症,今人概用导赤散,不知此症肝郁最多,当活肝络。其所以当活肝络之故,盖由凹饮食人胃,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主之,脾统之,肝藏之,由肝下注冲脉,肝郁则血瘀滞,血瘀滞则失其常行之路,非吐血、咳血,则溺矣。不吐、不溺,其胁必痛甚。皆以活肝络为要。主在诊病时,问其曾有怒郁否,或肝络所行之道有痛楚否。其脉必弦甚,或微数,或竟不数。导赤法即不合。盖肝藏血,肝病则疏泄太过,由冲脉而注前阴。若女子崩症,亦多有因肝郁而得者,女子更以肝为先天也。予素治溺血,用新绛旋覆花汤合缪氏法苏子降气汤、虎杖散法,应手而效不一矣,敢以质之同志。
小便论
小便不通或淋,今人概用五苓、八正,不知有病在溺管者,有病在精管者。如病在精管,岂通膀胱之腑所能效哉!当通阴络。怒郁溺不通者,亦当通阴络。按小便之不通,有肺病,盖肺主天气,又肺为人身之橐钥,此气一鼓,则周身之气运动,肺家有病,则周身之气呆钝。盖物之无肺者不溺,当开肺痹。亦有小肠结者,当极苦以通火腑。更有极怒而大小便俱闭者,亦当极苦以通小肠。此胆病也,胆无出路,借小肠以为出路。小肠火腑,非苦不通。
溢饮水肿论
溢饮、水肿、蛊胀,三者相似,而实大有区别。今人悉以五皮、五苓、八味从事,而用八味者最多。不知八味摄少阴,柔多刚少,专为妇人转脬而设,并非肿胀门中本方也。考古止有内饮用之。《金匮》治溢饮,主以大、小青龙。盖有脉弦紧为寒,主以小青龙之姜、桂;脉洪大,兼热,则非大青龙之石膏、杏仁不可。《内经》于水肿、蛊胀,峙立三法:一曰开鬼门,二曰洁净腑,三曰去陈莝。《金匮》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之分。又总论之曰: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素问》有病始于上而盛于下者,先治其下,而后治其上之明文,今人概不之讲,而一以八味了事,人命其何堪哉!大抵溢饮必兼咳嗽;水肿色白,腹无青筋;蛊胀色亦,腹有青筋如虫纹,形似水蛭。水肿,《内经》所谓太阴所至,发为膜胀;蛊胀,《内经》所谓厥阴所至,发为膜胀也。单腹胀亦厥阴病,但与开郁,不必利水。余此论不过指出今医之病,略举其大纲,本非全书,未及尽言,学者当于古训求之,意外悟之。
54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6:49:44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医案助读
黄煌 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88.5.1版
53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6:31:10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
郑钦安   原著
唐步祺  阐释
巴蜀书社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4:33pm 时添加 -=-=-=-=-
唐步褀医师,1917年生于四川省永川县,1941年毕业于国立四川大学。祖父蓉生公以医闻于世,私淑清末伤寒大师郑钦安。唐氏幼承庭训,习郑氏之学,后又游学于伤寒学家吴棹仙之门,继问难于任应秋氏行医半个多世纪。精于辨阳虚阴虚症,妙于应用姜桂附子,屡起沉疴,世人誉称:“唐火神”。晚年历时十五年阐释濒于失传之郑钦安遗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阐释融原著之理法方药与唐氏之运用创新于一体,医理既得真传,医法又极实用。出版之后,海内外反应强烈,谓其能自成体系,独立医林。理论水平高,实用价值大,是难得的精品佳作。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4:35pm 时添加 -=-=-=-=-
郑钦安(1824--1911)
  清代医家。名寿全。原籍安徽,其祖游宦四川,遂寓居邛崃。幼习经史,后从刘芷塘学医。道光中叶行医于成都。学本《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之奥旨,谓“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强调元阳真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治病立法重在扶阳,用药多为大剂姜、附、桂等辛温之品,人称“姜附先生”、“郑火神”。精研《伤寒论》,谓六经辨证可愈外感,亦可治内伤。著《伤寒恒论》十卷(1869年),释方辨脉,颇切实际。又撰《医法圆通》四卷(1874年)、《医理真传》四卷(1869年),论乾坤坎离、五行、四诊、辨阳虚阴虚、杂病内外虚实及经方时方之要。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4:38pm 时添加 -=-=-=-=-
“火神”流派开山之祖郑钦安
   何绍奇
    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
    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近人如重庆祁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权几位先生都有“附子”的外号,铸之先生更有“火神”之称,而追溯其渊源,郑钦安先生实乃这一流派的开山之祖。郑钦安,名寿全,钦安其字也。四川邛崃人。生卒年不详,查其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刊印的时间分别是在清同治8年和13年,即公元1869年和1874年,又据《医法圆通》书中提及“余业斯道三十余年”,可以推论出他是道光生人,其著书的年纪,大约50多至60岁左右。据《邛崃县志》,郑钦安出成都名医刘芷塘门下,刘生平事迹不详,看来这又是一位“识用精微过其师”的了。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是因为这一派不仅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还不断地发扬光大(如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吴佩衡用附子治麻疹险证),历百余年而不衰。
    二、郑钦安治哪些病证用附子、干姜
    郑钦安说“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医法圆通》治内妇儿科杂病所列病证,就有60余种,加上伤寒温病,则远逾百种之多。诸如咳嗽、呕吐、泄泻、腰痛、头痛、唇口红肿、齿牙肿痛、口臭、喉蛾、臂痛、筋挛、心痛、胃痛、二便不利、淋证、失眠、健忘、胀满、中风、淋浊、痿躄……门类遍及于五脏六腑、外感内伤。其中有些病证,通常无用姜附之理,但他依然照用。
    三、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
    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
    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6.唇色青淡或青黑。
    7.痛喜揉按。
    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13.脉微或浮大而空。
    扼要地说,突出在一个“神”字,凡是“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
    四、郑钦安为什么要强调阴证
    阴证之形成,当然最重要的是体质,或者说禀赋属素体阳虚者。此外,与饮食劳倦、房室不节有关。还有更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便是医者不识阴阳,不分体质,对素体阳虚者既病之后滥用、误用、多用、久用寒凉滋腻,更伤其不足或虚衰之阳。尤其是对喉蛾、血证这样的病证,阳证固多,阴证亦复不少,而医者每多忽视阴证。
    此外,郑氏几乎在每一病证之后,都要批评市医积习,这一积习便是不独立思考,不思治病求本,见咳止咳,见痰化痰,见血投凉,又多用套路套方,如一见便秘即用大黄、当归、白芍、蜂蜜、麻仁、郁李仁,一见小便不利,便是木通、车前、滑石之类;更视峻药如虎,力图平淡稳当。小病犹可,大病则往往误人。由此追溯郑钦安的学术渊源,其理论实以《内经》为宗,其临床则“用仲景之法”,宗《内经》则在“洞明阴阳之理”,宗仲景则“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因此他的真传就是:“认证只分阴阳”,“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阳证自有阳证治法,阴证则宜益火之源,或甘温扶阳,或破阴返阳,如此,则仲景之四逆、白通、理中诸方,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习用之方了。“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这便是他的夫子自道。
    五、证治举隅(原文节录)
    1.喉蛾(扁桃体炎):喉蛾一证,有少阴君火为病者,或外挟风热,其证心烦,小便短赤,口渴引冷,挟风热则见发热、头痛,治当清热祛风,如导赤散、甘桔汤,重则黄连解毒汤。有脾胃积热,其人必过食厚味,多烦渴引冷,二便不利、口臭气粗,红肿疼痛等,法宜去积热,如大小承气汤之类;有怒动肝火,上攻于肺而致者,其人必胁痛,烦躁口苦,面青,法宜清肝,如丹栀逍遥散、大青饮之类。因肾气不藏,君火弱不能制阴,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致者,其人口内肉色必含青黑色,或惨黄淡白色,痛亦不甚,人困无神,脉必浮空,法宜扶阳,如封髓丹、姜桂饮、白通等方,皆可令服。近来市习,一见喉症,往往用吹喉散、冰硼散一派寒凉之品,阳证无妨,阴证有碍,认证贵明,须当仔细。
    2.鼻衄:有由火旺而逼出,定有火形可征,如口渴饮冷、大小便不利之类,法宜清火攻下,如大小承气、犀角地黄汤、导赤散之类。
有由元阳久虚,不能镇纳僭上阴血,阴血外越,亦鼻血不止(不仅鼻血一端,如吐血、齿缝血、耳血、毛孔血、便血等),其人定无火形可征,二便自利,唇舌淡白,人困无神,法宜扶阳收纳,如潜阳、封髓、甘草干姜或加安桂、吴萸之类。
    3.疮科:凡疮之生,无论发于何部,统以阴阳判之为准。
    阳证其疮红肿痛甚,寒热往来,人多烦躁,喜冷恶热,大便坚实,小便短赤,饮食精神如常,脉息有力,声音响亮、疮溃多稠脓。阴证皮色如常,漫肿微疼,疮溃多清水,流清脓,黄水、血水、豆汁水、辛臭水,其人言语、声音、脉息、起居动静,一切无神,口必不渴,或渴喜热饮,舌必青滑,大小便自利,其治或以桂枝汤加香附、麦芽、附子,或麻黄附子细辛汤;疮溃而脓不稠,用黄芪建中汤、附子理中汤。阴寒最盛者,可用回阳饮、白通汤或黄芪甜酒炖七孔猪蹄、羊肉生姜汤等。
    4.痿躄:东垣、丹溪道《内经》“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治痿独取阳明”之旨,专主润燥泻火,但《内经》所论,当是肺热叶焦之由,起于阳明也。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生精生血,化气行水之源也,《内经》谓阳明虚则宗筋弛,明是中宫转输精气机关失职,精气不输于脏,则痿生。以此分处,则治痿独取阳明一语方成定案,即不能专以润燥泻火为准。即有邪火太甚,亦未见即成痿证,果系火邪为殃,数剂清凉,火灭而正气即复,何得一年半载而不愈。法宜大辛大甘以守中复阳,中宫得复,转输如常,则痿证可立瘳矣,如大剂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参附、芪附、归附、术附,皆可酌选。
    六、治验选录
   《医法圆通》所载治验无多,且都散见于原文中,从未见有人引用,因此如同浑金朴玉,阅之,弥觉可珍,爰选录四则,以飨读者:予尝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空,精神困倦,少气懒言,半载有余,予知为元气散漫也,即以大剂吴萸四逆汤治之,一、二剂而胀鼓顿失矣。又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实,坚如石块,大小累累,服破气行血之药,已经数月,予知为阴积于中,无阳以化之也,即以附子理中汤加桂、蔻、砂、半、丁香,一、二剂而腹实顿消。一人病患咳嗽,发呕欲吐,头眩腹胀,小便不利,余意膀胱气机不降而返上,以五苓散倍桂,一剂小便通,而诸证立失。予恒见中年老妇,每多两手膀痛而不能举,究其所病之由,多起于少年天癸至时,不知保养,洗衣浆裳,常用冷水,以至寒凉伤及经络,不即为害,迨至中年老时正气已衰,兼受一点寒邪引动,而痛斯作矣。予每以甘草干姜汤加鹿茸、桂尖、附子、葱、酒,治之多效。
    七、我对郑钦安的评价
    郑钦安为清代独具风格的医家,享誉巴蜀,其认证用方,专在“阴阳”上下功夫,对阴证证治,颇多发挥,尤以善用干姜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实医林一代怪杰。
郑钦安虽善用姜附,影响了几代人,但他并不专用姜附,也不是偏爱干姜附子,恶当归地黄,而是当用则用,其所论阴证特征,可供临床者参考,以备一格。
他批评的市习,一见什么病,就用什么病的套方套药,而不问阴阳,不辨证侯,这样的毛病,是医生的通病,我有时也难免不自觉地蹈此覆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他的代表作《医法圆通》,是为补偏救弊而设,他强调阴证,是因为人们往往忽视阴证的缘故。但综观全书,他之持论并不偏颇,这是其可贵之处,也是他区别于明清贵阳贱阴论医家的地方。至其用方多是举例,言其大概而已,读者但师其意可也,不可拘泥。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4:44pm 时添加 -=-=-=-=-
选自:《四川名医传》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年
郑钦安,名寿全,以字行,清道光四年(1824)出生于蜀南邛州东路白马庙(今四川省邛崃县前进乡虎墩村白马庙)。祖父郑守重,乃嘉庆间恩贡,曾任某县教谕。祖母刘氏。父亲郑本智,屡试不第,退办私馆执教。郑钦安乃郑氏独子,5岁即从父读,稍长则博览群书,穷读四书五经。他16岁时,随父由邛崃迁居成都,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芷唐(四川省双流县人)。刘芷唐学问渊博精深,著有十三经恒解及有关了、史、诗文集等书数十种,声名显赫。遵其教导,郑钦安熟读深思《内经》、《周易》、《伤寒》诸书。穷究20余年,探索三书的精髓,始悟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蕴。复博览医书70余种,取其所长,医理日精。道光二十八年(1848),他24岁时,乃悬壶于成都。
郑钦安治学严谨,由于他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以理论指导临床,从临床来验证理论;又在历代中医名著中下过不少由博反约的功夫,所以医技精湛,踵门求治者应接不暇,屡起沉疴,活人无数,医誉冠于一时。
清同治四年(1864),不惑之年的郑钦安学验俱丰,活人之术已臻圆通之境,遂在习医、课徒之余,陆续将多年医学心悟著书立说,刊行于世。
同治八年(1869),刊行《医理真传》四卷。卷一除约述乾坤坎离,阴阳五行等中医学基本理论外,有辨认一切阳虚症法,辨认一切阴虚症法二目,分辨阳虚、阴虚病情病象之各异;卷二、卷三分别为阳虚症门问答和阴虚症问答,并分设数十条实例,一一加以说明;卷四就杂问、切脉、认病捷要总诀、辨认诸症法、用药金针等,一一指出,切要实用,易于掌握。该书要旨,尤着重于治病先分辨阴阳;其中心论点以谓人身以元阴、元阳为立命之本,而以阳为主导;同时阳虚、阴虚各列专卷,病况不同,方药亦异,而各尽其圆通之妙;故重于阳虚症治,亦不能以偏概全。
同治十三年(1874),刊行《医法圆通》四卷。仍本治病注重阴阳实据及处方活法圆机之旨,列举杂症数十条,辨明内外虚实,判以阴阳,指示经方时方之要,言简意赅,甚合临床实用。书首“用药弊端说”举出当时医界积习及沿误,而示以用药准绳。书末更指出,善于圆通运用成方,一方即可多用,如四逆汤一方善用之,即可治愈20多种疾病。该书颇多独到之处,为它书所未论及者。
光绪二十年(1894),又有《伤寒恒论》十卷问世。其特点不泥于前人陈说,而是结合临床实际,发明仲景原文,详释方义,析微阐奥,质疑辨误,以独特见解立于医林,诚为可贵。
郑钦安因临症善用四逆汤辈补命门衰火,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药味逐阴翳浊寒,用量大而准,治愈不少群医束手之大症、急症,时人颂称“郑火神”,誉及云、贵、川数省。
郑钦安以善用热药著称,同时也善于补阴。《医里真传》卷四,钦安用药金针指出:“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在《医法圆通》卷一,用药弊端说中再告诫道:“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实据者何?阴阳虚实而已。……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人不当服,人参、黄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总要探求阴阳盈缩机关,与夫用药之从阴从阳,变化法窍,而能明白了然,经方时方,俱无拘执。久之法活圆通,理精艺熟,头头是道。”可见郑钦安处方用药并不偏执,是一位善于辩证论治的中医大师。
郑钦安一生医德高尚,无欲无求,诊病无分贫富,一视同仁又常向贫苦者送医施药,济困扶厄,晚年仍博极医源,精勤力倦,传道授业解惑,桃李满天下。
光绪三十二年(1906),郑钦安病殁于成都,享年82岁。其众门徒和感恩苍生自愿集资购一穴地,葬钦安于成都南门外红牌楼钟家坝,墓上刻“临邛医士郑钦安之墓”。
郑钦安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在1981年北京召开的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论文《研究伤寒论的流派》认为,郑钦安与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等同为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肯定其在医学史上的地位。西南地区名医如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吴佩衡,成都中医学院吴棹仙等俱受其影响。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第五版列有专节,论述其成就。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其中消渴病一节,引用郑氏之言说:“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成为消渴症从肝论治创见。郑氏更论及有先天无休止火浮游于上、中、下而成的三消症,宜从阳虚论治,应导尤归海,治以潜阳、封髓、四逆、白通诸方,始有显效,更为他人所不敢言的以阳为主导观点之发挥。
郑钦安的医著问世百余年,为医家视为活人鸿宝,其书现一多见,为广其传,蜀中唐步祺先生,就其中《医理真传》一书加以点校、阐释,于1989年3月,由巴蜀书社出版。
52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6:22:05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西医学习中医思维与实践
朱东晨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1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4:23pm 时添加 -=-=-=-=-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详细介绍了他从西医的角度学习中医的思维方法、心得体会、观点认识,以及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实践,特别是在一些疑难病症和癌症治疗中的具体运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对学习中医者,特别是西学中人员会有较大的帮助。
51
发表于 2009-4-30 20:12:56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方药中病善为,李时珍疾广思!
5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6:21:42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4/30 04:44pm 第 1 次编辑]

李继昌医案
【编著】《李继昌医案》整理小组整理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日期】1978年1月1日
【ISBN号】
【摘要】
【页数】177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4:41pm 时添加 -=-=-=-=-
选读(渔翁录)
再生障碍性贫血(李继昌医案)
关XX女二十八岁,锦卅市某厂技术员。患者自一九六七年三月起即感疲乏,活幼时心悸气短,食眠不佳,月经量较多,白带清稀较多,有时鼻衄,刷牙时齿龈出血,皮下有散在大小不等之瘀斑。径查:血色素7.3克,白细胞3100立方毫米,红细胞156万立方毫米,血小扳63000立方毫米,初步印象“贫血待查”。治疗后未见好转,乃转入锦卅XX医院住院,经骨髓检查确定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期间用中西医治疗三月余,病情如前,乃转入杭卅XX医院治疗四月,血象稍有上升,血色素7.7克,白细胞2950,红细胞181万,血小板66000(立方毫米)。临床症状如前,因冬季严寒,春城较暖,其爱人又在昆明工作,于一九六七年十一月抵昆。因旅途劳累,一切症状较前加重,乃至XX医院诊沿。诊断同前,家属要求中西医结合治疗,遂请会诊。诊察患者:面无华色,两颊前额轻微浮肿,唇舌俱淡,舌苔薄白剥脱,脉浮洪弦滑,余症如前述。此脾肾两虚,气血失和,宜滋肾健脾调补气血为治,方用:
          口芪一两  土黄芪五钱 当归五钱 苏条参五钱 生地三钱  熟地三钱 枸杞五钱
          炒枣仁五钱(捣)炙远志二钱 阿胶四钱(烊化兑服)旱莲草五钱 白茅根五钱 甘草一钱
    此为基础方,症状稳定时即以此方加减应用。若阴虚内热,低热衄血,则加炙龟板,炙鳖甲,银柴胡,地骨皮等,若食欲不振,则减熟地,阿胶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若便秘减白茅根旱莲草加郁李仁火麻仁等;若心悸少眠加五味子,麦冬,柏子仁等。
此为基础方,症状稳定时即以此方加减应用。若阴虚内热,低热衄血,则加炙龟板,炙鳖甲,银柴胡,地骨皮等,若食欲不振,则减熟地,阿胶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若便秘减白茅根旱莲草加郁李仁火麻仁等;若心悸少眠加五味子,麦冬,柏子仁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曾一度出现体温增高,鼻衄,齿衄,便血,紫斑,脉虚大滑数,舌淡嫩等症,为阴血亏虚,心火亢盛。此时又当以滋阴凉血,清热解毒为法,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犀角五分(研末吞服,或以水牛角五钱入药煎服)生地五钱 元参四钱 麦冬三钱
        丹皮三钱  阿胶二钱(烊化兑冲)云连二钱 炒枣仁五钱(捣)藕节七个 鸡子黄一个
        甘草一钱
    由于患者血小板极少,故每次行经量甚多,约十余日方净,脉洪滑无力,舌淡嫩,此脾虚血失统摄之故,宜健脾补气引血归经,用归脾汤加减:
          口芪一两 明党参五钱 白术四钱 当归四钱 茯神五钱  炒枣仁五钱(捣)枸杞五钱阿胶四钱(烊化兑冲)荆芥炭三钱 侧柏炭五钱 元肉五钱 甘草一钱 莲蓬二十个(烧)
          若月经前后清带较多,则减荆芥炭,侧柏炭加煅牡蛎八钱 海螵蛸八钱以收涩而固带脉.
        以上三方根据病情变化选择加减应用.治疗四月余,病情日趋稳定好转.此时又增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补髓,益气生血,增强疗效.方用:
        乳鸽一对或紫河车一具或猪脊髓二两  虫草3---5钱  枸杞一两  炒枣仁一两 共煎汤同食.每周一剂.
治经五月余石后复查血象:血色素10.5克白细胞3900/立方毫米,红细胞270万/立方毫米,血小板81000/立方毫米,临床各症相应好转返工作岗位,其爱人亦照顾调至锦工作.一年后来函,言其病未发,且生一子,并赠送小孩照片一张,以示感谢.

                                          (云南中医医案<李继昌医案>)云南人民出版社 1978第1版
                                                                    勤斋藏书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4:57pm 时添加 -=-=-=-=-
中医临床 -> 医案赏析
暑秽【李继昌】

[ 录入者:白头翁 | 时间:2008-09-04 11:19:53 | 作者: | 来源: | 浏览:30次 ]  
李××,男,37岁,1951年6月4日就诊。
   昨日午后自郊外归来,猝感头闷腹痛,身酸体困,恶心欲呕,心中烦乱,胸脘痞闷不适,身热汗出,家属以为“发疹”,而予以周身揪刮,并服疹药未效。诊视患者,脉伏难寻,舌红、苔黄腻。
   辨证;外感暑湿秽浊之气,阻遏中焦气机。
治法:芳香化浊,祛暑利湿。
   方药:
    霍香6克 苏叶6克 陈皮9克 茯苓15克 法半夏12克 厚朴9克 大腹皮9克 砂仁6克(捣、后下)竹茹一团 秫米15克
6月6日(二诊):上方1 剂后,暑秽渐解,各症均减,脉濡,苔转白腻,胸痞腹痛作泻,仍宜祛暑化浊利湿,处方:
    霍香9克、砂仁6克(捣、后下)苍术9克、陈皮9克 厚朴9克 泽泻9克 茯苓15克苡仁24克 生姜3片 荷顶3个。
   6月8日(三诊):暑秽解,胸痞消,湿未尽,腹痛作泻,宜培中调肝,以冀痊愈。处方:
    杭芍15克 黄芩15克 白术15克 炮姜9克 吴萸6克 防风9克 陈皮9克 甘草3克 荷顶3个
                                (《李继昌医案》)
【评按】暑秽由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多见于炎夏季令,其治以法暑利湿化浊为大法,此案先用霍香正气散加减,暑浊除而湿邪未尽。以其腹痛作泻、末以五味异功合痛泻要方加减,培中调肝而痊。案中辨证溯因结合时令,疏邪扶正各得其宜。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4:59pm 时添加 -=-=-=-=-
李继昌医案  滑精
    王××,男,35岁,京剧演员。患滑精9年,屡服中西药无效,病情日渐加重,初时尚时发时止,后来竟至不分昼夜,无梦自滑,且伴有耳聋重听,头晕眼花,腰膝酸软,精神萎靡。余思病程已久,不仅阴精严重亏耗,肾气亦必然衰败,应急以单奇之方补虚固精,忆及先君明昌治疗此病,每以“鹿仙草”一味取奇效,因嘱其每日以鹿仙草二两煎服,方服完5剂,滑精即止,更守原方加松笔头,5~6枚,连进数剂,以防复发。(引自:李继昌医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5:01pm 时添加 -=-=-=-=-
疟 疾

例一王,男,  30岁,8月。
      痰湿内伏,枢机不和,疟发间日而胱,先寒后热,头痛
胸满欲呕,腹笥作胀,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治以清脾饮加
味。
    制厚朴4.5克煨草果4.5克制茅术4.5克柴胡
4.5克炒黄芩6克姜半夏7.5克威灵仙9克白蒺藜
9克小青皮4.5克茯苓12克乌药9克生姜3片
竹茹9克
    二诊:前方服后,疟发已轻,呕止,头痛、胸闷、腹胀
俱瘥,苔腻转薄,脉仍弦滑。再宗原法。
    柴胡2.4克黄芩4.5克茯苓12克制川朴2.4克
小青皮4.5克白蒺藜9克姜半夏7.5克生谷芽9克
威灵仙9克煨草果2.4克制茅术4.5克台乌药6克
                            (《叶熙春医案》)
    例二徐××,女,  34岁。
    每当天明即壮热汗出,烦躁不安,气粗,渴喜冷饮,午
后渐退,烧退后精神萎靡,历时月余不已,屡治无效,发烧
时肌肤灼热,面赤唇红,脉洪数,两尺微弱,舌质红绛,苔
薄黄少津。据其脉证是为“瘅疟”。治宜甘寒生津,救阴清
热。
    生石膏15克麦冬9克沙参15克生地15克鲜
蔗汁一杯连翘9克天花粉9克五味子3克鲜京竹叶
20片
    服三剂后烧退汗止,渴饮全解,二便正常,脉息和缓,
舌红润,以归芍六味汤益血养阴以善其后。方药如下:
    生地15克淮山药15克山茱萸6克茯苓9克粉
丹皮9克泽泻9克当归15克杭芍15克
                              (《李继昌医案》)
    例三詹××,男,31岁。
    患牡疟20余日、、每日午后即作,寒战发抖,头痛体困,
虽时值三伏,仍寒战垌卧,棉被毛毯加身亦不足以御其寒,
冷汗自出,厌食胸闷,恶心欲吐,四肢厥冷,面青白,舌淡
微青,苔白腻,六脉安细,两尺尤弱。方药:
    黑天雄120克(开水先煎透)炮姜30克炙草9克
厚朴9克烧草果1 个(去壳)苍术15克炒常山6克
草寇6克浮小麦15克大枣5个(酒烧)
    复诊:上方服2剂后,诸症悉解,惟病久正气大虚,以
辛温助阳,健脾补气之品调理善后。方药如下:
    黑天雄45克(开水先煎透)潞党参15克白术15克
炮姜15克法半夏9克烧乌梅1 个陈皮9克炙草9
克茯苓9克烧草果1 个(去壳)大枣5个(酒烧)
                              (《李继昌医案》)
49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6:16:31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
方药中 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1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4:18pm 时添加 -=-=-=-=-
内容简介: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第四辑)—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方药中论医集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是方药中先生研究辨证论治的一部专著,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特点和优势所在。因此,对辨证论治的理解、掌握也就成为中医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学发展和创新的关键。该书系统论述了辨证论治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基本精神。在继承和汲取前人各种辨证论治方法和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辨证论治规范化、程序化的新模式——辨证论治七步。“七步”融外感内伤辨讧于一系,汇理法方药于一体。书中对临床辨证的具体内容、步骤和方法一一论列,并以先生临床医案作出具体运用示范。
 该书以说理深入浅出、提出创新设计、紧密指导临床应用为特点。是中医工作者学习、掌握和研究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的一部必读书。


--------------------------------------------------------------------------------
目录: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第四辑)—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方药中论医集
第一讲 谈中医学的整体观
第二讲 藏象论
第三讲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第四讲 从《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谈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问题
第五讲 辨证论治七步刍议
第六讲 辨证论治七步临床运用经验举例
第七讲 对中西医结合病历的要求和书写格式的初步设想
结束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08:02 , Processed in 0.0892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