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240|回复: 19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德经释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6 14:3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xyx0535在 2009/01/06 02:44pm 第 1 次编辑]

     道德经释义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自然本身,可道,是自然规律在人脑里的反映  。在人脑里的道,不是道的原型,是道在一定范围、一定层面的反映。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实践认识过程,所医可道是发展 的,变化的,无之境的。无数个可道的连接成为“非常道 ”。
191
发表于 2010-1-21 12:01:13 |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释义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10/01/21 11:47am 发表的内容:
这四句话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物质观,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天地间(包括天地万物亦包括人类)充满了无(人类不能感知的物质 、精气)和有(人类能够感知的天地及天地万物包括人类)。“虚而不屈”,虚等同于无,人 ...
xyx0535:由于人类不能感知的无的不依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而造化出天地及无穷无尽的天地万物(包括人类)。

那先生,又是如何感知?
无的运动能造化出天地及无穷无尽的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吗?
190
发表于 2010-1-21 12:01:09 |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释义

我也来凑个热闹。
道就是本来如此的那个“此”,法尔如是的那个“是”,自然而然的那个“然”,~~太多了,数不胜数,喻不可喻,道是永恒的,未有天地之先即有此道,不以人类的意志而转移。道就人类文化而言它包含“可”与“非”两个层次,盖可与非,均只是我们人类的虚妄分别而已,所以可读为“道可,道非,常道。”
哈哈,怡笑方家。
18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1:47:00 |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释义

   这四句话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物质观,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天地间(包括天地万物亦包括人类)充满了无(人类不能感知的物质 、精气)和有(人类能够感知的天地及天地万物包括人类)。“虚而不屈”,虚等同于无,人类不能感知;不屈,为不竭,它确实存在。“动而愈出”,由于人类不能感知的无的不依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而造化出天地及无穷无尽的天地万物(包括人类)。
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22:10 |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释义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18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2:18:34 |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释义

    圣人能超越自己的感情按人类对客观规律认识水平办事的人,把人类放到大  自然中、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万物的生存发展的关系中来认识创造人类生存发展条件 ,来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  。人与人平等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和谐相处。
    由于人类对自然万物及人类本身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发展性,为“圣人不仁,以百 姓为刍狗  ”————人与人平等和谐 相处 、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和谐相处这个伟大目标 赋予了历史  性和 无限发展性,为圣人的标准赋予了历史性和无限 发展性。历史 每前进一步,都 为其赋予了新的内涵 。
186
发表于 2009-12-5 18:54:22 |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释义

解老!继续!
185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1:35:51 |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释义

   现将《道德经》中论述圣人行为准则的章节汇编如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   第二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经   第三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   第七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   第十二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德经   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   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道德经   第四十七章》。“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子”。《道德经   第四十九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 静,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   五十七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跃”《道德经   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虚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   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上民,而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民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道德经   第六十六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  第七十  二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 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道德经   第七十八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可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第七十九章》。
184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11:54:29 |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释义

    圣人是知识、智慧、道德水平极高的人。知识是人类实践认识的历史积淀(包括圣人自己),智慧是对知识的运用,道 德是运用知识和智慧的指导思想。只有知识而没有智慧和道德不能称为圣人,没有知识智慧和道德将无法实现,也不能称为圣人。人类的知识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包括圣人自己)实践和认识的积淀,故脱离广大劳动人民不能能为圣人,脱离了历史不能成为圣人,只能继承前人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自己不努力研究和实践不能成为圣人。不研究、不实践也不会真正的理解前人的知识,不能做到真正的继承。至于圣人的行为准则,《道德经》里比比皆是。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等。
  
183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11:51:38 |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释义

    圣,《说文》圣,通也。《书大禹谟》“乃圣乃神,乃武内文”。孔传:“圣,无所不通”。圣,《说文》圣,通也。《书大禹谟》“乃圣乃神,乃武内文”。孔传:“圣,无所不通”。圣,睿也。《书洪范》睿曰圣。
    圣人:一,通达事理,才智非凡,具有极高的智慧和道德的人。《孟子万章》伯夷,圣之清者。二,某方面杰出的人。《抱扑子辩问》“世人以人所尤长,众人不及者便谓之圣”。如诗圣,书圣,棋圣,医圣等。三,对皇帝的谀称。《史记秦始皇纪》“大圣作治,建定法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11:26 , Processed in 0.2127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