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25|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请各位前辈费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 15:4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性别:女            年龄:56          职业:农民          婚否:已婚
身高:165cm        体重:60kg
主要症状:胃部疼痛二十年,加重两月,右背部反射痛。
发病经过:二十年前,因“坐骨神经痛”口服“汤药”两个月,引起胃部隐痛至今,一直服用“胃痛药”。近两个月胃痛加重,有烧灼感,略胀,并向右肩放射,开始口服“气滞胃痛冲剂”可缓解,现在已基本无效,B超检查已排除肝胆疾病。胃镜检查胃部无明显病变,结果为“浅表性胃炎?”。
西医病名:浅表性胃炎?胃神经痛?
舌象:肥大,滑湿,白苔,
脉象:每分钟70次;左:寸、关部稍无力,尺部摸不到。
      右:寸部无力,关、尺部摸不到。
胃:稍胀,痛,灼热
饮:喜凉,
大便:干(服用气滞胃痛冲剂后已好转)
26
发表于 2004-1-11 10:33:33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前辈费心

此病用四君子和四物汤可治
25
发表于 2004-1-10 23:24:29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前辈费心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4/01/10 11:30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山中隐者2004/01/05 00:23am 发表的内容:
我只和专职医生讨论。若不是,免谈!
你说对了,网上用医院直接签名的是不多,为什么,大家心里都清楚。既然敢于开方,就没有必要遮遮掩掩,我是光明正大的来,也就没有必要隐藏什么。
当脉和症不和时,临床怎么 ...
我老五斗胆也开个方剂,凑凑热闹。还请 山中隐者  先生指正:
进退黄连汤:
黄连(酒制)9   桂枝9    干姜6      清水半夏9    保和丸5克(包煎)    炒川楝9     枇杷叶9
三剂。
他事后议。
[move]病人切记服药,此方只为理论而设。因为刚刚看到此案[/move]
24
发表于 2004-1-10 00:09:16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前辈费心

都有理,让我听谁的?不过我还是偏向三七生。阴有形,今胃镜检查没发现什么,所以胃阴受损站不住。
23
发表于 2004-1-8 00:13:04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前辈费心

[这个贴子最后由山中隐者在 2004/01/08 00:18am 第 1 次编辑]

1.天地否,火水未济,在中医是指的是心与肾,是心火与肾水,请不要乱用理论。这与燥和湿根本是两回事。
2.从本病的发生发展来看,是因为服用治疗坐骨神经痛的药所致的胃部症状。这是我们分  析疾病的切入点,所以并不是内湿外燥,是由于服用药物伤及胃阴而出现的胃火症状。其本是胃阴不足,若内湿,患者不可能喜冷饮。如果此患者不服用治疗风湿的药,就不能有胃部一系列症状,这与内湿成外燥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3.二为火,五为土,用的是河图数理。在中医涉及数的理论一般有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而在中医中,用数治病的运用有二种,先天数,后天卦。而不是河图数。所谓先天数是一为乾,二为兑....八为坤。如仲景十枣汤,为何用十枚大枣,而不是九枚十一枚,原理就是十为兑卦,为肺,正和十枣汤之意。在民间一些高明的老中医就是用数来治病的,如用某种药物13根治疗咽喉疾病,其为何用13根,就是用的先天数,而非河图数,因先天数13为巽卦,为咽喉。
22
发表于 2004-1-7 16:05:18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前辈费心

笑笑
21
发表于 2004-1-7 08:56:34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前辈费心

  中医治疗有先补后泻,有先泻后补,有先温后清,有先清后温,有补泻同时,有凉
热共用,存于医生一意,所谓医者意也。
20
发表于 2004-1-6 10:43:49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前辈费心

[这个贴子最后由值日员在 2004/01/06 10:46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小乔2004/01/05 07:09am 发表的内容: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支持三七生先生!
胡锦涛主席在中共中央、国务院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
论坛是个中医同行和中医爱好者大聚会的地方,参予的会员朋友不要忘记,来论坛的最大乐趣是会员间相互交流、学习、商榷和结友。学术讨论是最频繁,最普通,最基本的活动内容,我们不提倡、不赞成人为地将参加学术讨论的会员背景设置等级区分,更反对以学历,职称,资历地位奚落会员的尊严!
以此为戒,衷心地希望会员朋友抛弃无谓的虚荣心,踏踏实实地作学术研究活动!
19
发表于 2004-1-5 22:43:33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前辈费心

小虫之见陋矣!
多谢 三七生 先生!!!
《思考中医》中这个燥、湿的关系我已读过多遍,见此病例竟毫无感觉,见先生之方亦未作深思。甚矣!小虫之愚!
18
发表于 2004-1-5 20:03:56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前辈费心


天地否,火水未济,燥湿不能相济。火不降则上热,故胃稍胀、痛、灼热,饮喜凉。水不升则下寒,故舌象肥大、滑湿、白苔。见其上热,可知其下寒;见其内湿,可知其外燥。在上者为标,在下者为本,标燥热而本寒湿,治病必求于本,亦不可不见标,故上下同医,标本兼治。麦冬、五味,从肺降胃,凉润其在上燥热也;白术、茯苓、炙甘草、干姜、黑附子,温燥其在下之寒湿也。凉润数二属火,温燥数五属土,各从其位也。上得凉润则胃土可降,下得温燥则脾土可升。胃降则火降,脾升则水升。地天交泰,水火既济,燥湿相得,病有不已者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30 17:43 , Processed in 0.0523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