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58|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2004-12-10 19:47:31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固有理论的框架结构(一)
    作为不同于西医的医学模式,中医固有理论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从四个角度观察人体,交织使用。
    一是形器论。分为形体说与器官说。器官说中有营、卫、津液、脏腑等概念,以物质在器官中的传输、转化即物质的机械关系说明生理与病理。这里的概念都是用“黑箱系统辨识法”虚拟的功能组合,多是指解剖所见而命其名,故称“虚指”。
    形体说就是人体任何一个可以辨认的局部,都有全身的代表点,是全身的缩影,形体说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因为其机制可用“精”的转输过程来说明,故也属物质机械关系。形体说讲的是人体的“全息”现象。
    二是脏象论。分为五行脏象说与四象脏象说。二者大同小异。其中的概念以五脏为核心,其它组织器官功能则“取象比类”分别隶属于五脏之下,用五行的生克或四象的阴阳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五运六气”是脏象说的分支。“运气七篇”是《外经》的残篇。器官说不可与脏象相混)。
    “五行”的实质是代表事物周期的五个阶段,事物皆有周期或始终,故皆有五行。脏象论是从时间角度,运用生命现象的时间机制观察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与现代的“时间生物学”有共同之处,但更深刻、更实用。
    三是经络论。它是从空间的角度观察人体,是人体阴阳属性不同的各个空间区块,故用三阴三阳命名。
    经络的作用是调节各部位之间的阴阳状态,而阴阳概念又不含流通之意,所以以“气血”代之,“气血”就是在经络中流动的阴阳,经络论中除经络、气血外无其它概念。其功能也只是一个“通”字。经络论分六经说与十二经说(十一经说是过渡阶段),二者走向不同,作用也不同,六经调先天之气,十二经调后天。至于“奇经八脉”则是经络之间的“调水渠”。
    经络实质研究长期未果,其原因就是在于未明经络学说的本意,不顾“学说”径取“经络”,研究目标模糊。若从现代医学模式来看,经络很可能是大脑中无形态的功能结构,就像windows 一样。探讨经络实质似乎应当从脑科学或信息学入手。
    四是气化论。其中只有四个概念即精、气、神、形。这是人体总体状态的四个层面。它只注重整体的协调,是一种系统方法。气化论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简单的。气化论是气功的理论基础。
    所谓“阴阳学说”,分为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后天阴阳在四个部分中都是必须应用的工具,在四部中各自的具体意义不同,如形气论以内、外、上、下等分阴阳,脏象论中把五脏分阴阳等。后世也把阴阳直接用于辨证,这就是“八纲辨证”。后天阴阳就是所谓“对立统一”,它不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人类对于宇宙的了解甚少,怎么能侈谈“根本规律”呢?阴阳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要认识必先比较、区别,由此产生阴阳这样的成对概念。阴阳可以代表任何被认识事物的有差别甚至拮抗的两个方面,都是相对(相比较)而言的。孰阴孰阳要看你想用哪种属性作比较。
    至于先天阴阳则是绝对的,生命体永远以阳为主导,而无生命体永远以阴为主导。先天阴阳是宇宙间两种根本势力,阳是秩序化,阴是混沌化。说到底阳就是“负熵”,阴就是“熵”。宇宙间确实有这么一个“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起作用,而后天阴阳却不是这样。《内经》所说的“天地之道”就是先天阴阳。
    在《内经》中,用先天阴阳说明人体的生、长、壮、老、已,主要用于气化论。张景岳在“阴阳有余不足”问题上与朱丹溪有冲突,实质上是因为两种阴阳的混淆,而没有真正的矛盾。
    以上内容都存在于 《内经》之中,要注意的是同名概念如“气”、“血”“水”等在四部中内涵不同,必须有所辨析,这并不困难,例如,“水”、在脏象论中讲“肾属水”是五行的水行,在器官说中“肾主水”是体内基本物质水液。
    张仲景严格承袭了内经模式,它用脏象论辨六气病症,用经络论辨伤寒热症,用器官说辨杂病。特别是其用药规律,都是以器官说为依据的(由于四部交织应用,每一部中都存在其他三部的概念,所以,经络或脏象辨证就可以按形气论用药。)
    后世医家多是以经验积累为主,理论上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哲学背景从道家转为儒家,理论出现了扭曲、混乱。造成了中医理论难以理解。但是经过认真辨析,仍可以在内经的四部框架中找到应在的位置。也就是说,虽然有各家学说的不同,中医仍然是统一的。
    《内经》中无一字是“糟粕”!!!这个医学模式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与西医雷同,所以不要在《内经》中找什么“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之类的西医模式。
    如果将《内经》理论框架展开、张目,我们就会清楚的看到它是如何的博大、如何的精深。它逻辑之严密、概念之确切,令人拍案叫绝!
   
     jingshanbianhuo@sina.com
   
     中医固有理论框架结构——续一
     
     这个框架是打开中医宝库大门的钥匙,通过微启的门缝,我们隐约可见到一个金碧辉煌的科学殿堂。但这扇大门实在太沉重了,我个人无力开启。正应了网友的一句话:“中医尚未振兴,同志仍需努力”。
    “框架”中提到系统方法,黑箱方法,全息现象,时间生物学等多处与现代科学接轨之处,但这些只能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本质,却不是我们的首要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把本来应该统一、严整的中医理论重新整合起来,让世人看到中医学的本来面目,改变那种“理论信口编,治病靠经验”的现状。
    清除滥贴的哲学标签,我们干自己的事,哲学家们只能评论我们的成果,事后诸葛亮,更何况西方哲学对中医没有什么影响,那些大大小小的科研成果,哪个是在哲学指导下获得的?如果中医不摆脱“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的辩证法”等“紧箍咒”,累死也不会现代化,胡适大师曾说:多研究问题,少谈点主义。
    所发前篇虽有人赞同,但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则“不敢苟同”,例如“《内经》无一字糟粕”,或问《内经》中有“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列星,人有牙齿……”这难道不是糟粕吗?这虽不是精华,但决不是糟粕。这是一种比喻的说理方法,是让当时的人们相信“人与自然遵循共同的规则”这一命题。按当时的民众知识水平这是最聪明的宣教方法。过去工人运动的倡导者曾以“工”、“人”二字连接起来就是天字来宣传群众的,用的同样是比喻方法。
    “比喻”是《内经》时代常用的说理方法,很多寓言成语多是出自这个时代,对于有科学知识的现代人就不必费此周折了。《内经》中的比喻的内容与理论的本身有明显的鉴别方法:即比喻的内容绝无应用之例。没有根据日月之蚀、流星陨落去诊治目齿之疾的。而理论本身的内容,如“天有四时,人有五脏”却是脏象论的依据。我说《内经》中无糟粕,此话是认真的,负责的。
    另外,有人说,阴是物质,阳是功能。此说没有区分先天还是后天,即或是后天阴阳也不能这么说。如“胃主受纳水谷”、“肾司二便”,能说肾与胃这两个器官(物质)为阴,而“司二便”和“受纳水谷”这两种功能是阳吗?物质与功能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没有共同属性,用什么去区别它们的阴阳呢?还有人在“肾主骨生髓”之后加入“髓能造血”来冒充中医理论,如果是这样,作为
“髓之海”的脑岂不成了最大的造血器官?以上二者都是不负责任的信口编造,看来中医理论也要打假。
    当前,关于中医理论最好的一本书要算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其内容虽然没有造假,又力求严整,却还是没有体现出中医理论的本来面貌。难怪作者在书中连连有一筹莫展之叹。中医固有理论的框架结构——(续二)
    框架四个部分加上阴阳论共五种理论,故此框架可称“四部五论”。
  四部中的形器论。形体说的内容有:在人的面部有一个人体形状的分布区,尺肤(前臂内侧)有全身的代表区,以及寸关尺分部等,后世还出现了耳针、头针等皆属于形体说的内容。“上竞上,下竞下(竞者,比也)”说的就是局部的远端代表整体的上部,局部的近端代表整体的下部。
    据“人始生,先成精……”“形精之动犹根本与枝叶”“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等经文可知人体充满着“水”这种基质,肾中先天之精生成形体,已生成的形体又产生各自的精,这诸多不同的精随水入肾,在肾中合和,又随水而至各局部,如此往复,结果是各局部都有全身其它部位的精(全息现象),而肾精是由全身各部之精汇聚而成,故可繁殖。
    器官说的内容是:胃中水谷腐熟之后,分为营、卫、津、等从上、中、下三焦而出,各行其道,并衍化出如:液、血、宗气、髓等。这些是以物质命名的功能组合,如“血”与西医模式中神经有关,《内经》有“指得血而能摄,足得血而能步”“人卧而血归于肝”“血者神气也”可证之。“宗气”是由营、卫天气相合而成,其功能与西医模式心搏有关,《内经》有“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也再动”可证之。“心主血脉,并不相当于西医模式的“血液循环”而是用其解剖形态指代精神与神经的关系。至于各种物质之间的衍化次序则是说明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
  形体说与器官说都是假借(虚指)某种物质的机械运动来说明生理病理现象的,故统称形器论。
  脏象论就是用“五行”和“四象”来说明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前面讲过这是一种时间关系。机械关系好理解,那么时间关系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过程,有始有终或是呈现周期性,无论周期的长短是1秒还是1年,每个周期都可人为的分为四个或五个阶段(相位)。以五行为例,事物在这五个阶段中表现是不同的,事物的功能特征总是在某个阶段表现最强,这个阶段是它的功能相位,按木、火、土、金、水次序,功能相位在哪一行,这个事物就属于哪个行。借用西医模式的红血球来说明一下,把红血球的生命的周期按五行分五个阶段,它是在将要开始消退的时候细胞核消失,这才有了携氧功能,是第四个相位,即五行的“金”行。“肺属金”所以肺不只是“司呼吸”还是“气之本”。中医模式中没有红血球,但是通过现象的观察知道呼吸之气应该有个根,所以才有气之本这一说,“本”在于肺。脏象论的五行归类就是这样归的,这就是五行(时间)机制的实质。但中医模式并不象西医了解红血球那样的具体,对那些虚拟的功能组合是用观察“象”(某种特征)的方法掌握其五行所属,然后归类,这种是“取象比类”。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全身的所有功能组合(用解剖所见命名)分为五大系列,这就是五行隶属。同属于一行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在时间上同步。不同行者,互相制约。相位相连的有相生助关系,相位相间隔者有克害关系,即所谓“同者盛之,异者衰之”。(同样的外在条件同一时间,有利于此,同时也有利于彼这就是相生,若利于此则不利于彼这就是相克)。
  至于说,五行是五种物质,那是前期五行,邹衍(齐国稷下学者)之后,五行学说已发生了质变,已不代表五种物质,《内经》应用的是邹衍之后的五行。
  
    经络论与气化论,因比较容易理解在这里就不谈了。但要注意的是《内经》中有用经络循行路线作为标志的内容,如营的运行路线,十二皮部等并不属于经络学说,如果混淆,这个框架就不清楚了。《内经》理论的逻辑有如数学,容不得一个符号的差误。另外,气化论中的关于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阐述,且不可认为子虚乌有,我们的祖先是诚实的。近代严格科学测试也证明此类生命现象确有其事,尽管我们还无法理解它。
  前文提到后世医家对理论的发展是扭曲的,这里举个例子说明。金元四家之一,刘完素著《素问病机玄病式》引《内经》“病机十九条”为理论根据,它的理论卓有成效,却与病机十九条无关,它是望文生义的引用,根本不知道十九条的意义,它回答不了诸如为什么不是十八条或二十条,为什么火热居其九,却没有燥,为什么如此排列等问题,以为是十九条是随便罗列的。“郢书燕说”是给它最恰当的批注。如果找到它的理论与《内经》真正的承袭关系则不失为对中医理论的重大贡献。如果不去寻找则扰乱了后人对理论的掌握。
  中医理论虽然秩序井然,但错综纷繁。考据之繁琐,论证之曲折,更有本人尚未弄清的诸多问题,所以不能在此详论。
  重申基础理论,展现出它固有的科学本质,使之与临床不再脱节,这是中医走出困境,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办法。现实这个目的,最重要的是打破潜意识中把西医模式作为“榜样”的思维定式,不妨来个“脑筋急转弯”。有志于此者,请联系:邮箱:jingshanbianhuo@sina.com  电话:0432-7798247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年且垂暮,被褐怀璞,乾乾夕惕,惧彼永沮。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点击有关中医的栏目,尽是困境、低谷、彷徨、悲情……。现在确实是中医存亡的关键时候。网友指出的种种败亡征兆条条真确。
    如何来解决问题,挽救中医呢?人们把目光集中在政策上。且不说“红头文件”的神力已有些过气,那是在原始、简单的社会环境下的管理手段。就说已有关于中医的政策,都是出于保护目的所采取的临时应对办法,十分宽容,甚至是放纵,使中医界产生那么多的专家、名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却没有使中医本身有真正的发展(中西结合除外)。以至在社会急速发展要求统一、和谐的今天,“中医学”终于暴露出它的致命弱点——基础理论。
    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所有侵害中医的现象中,有许多是政策所不能管或管不着的事,你不能制止中医学生去学习西医,不能制止西医去研究中医等,不能用政策去损害其它方面。那些与政策有关的因素,也是涉及面甚广,什么样的政策、法规都难以全部覆盖,何况中医要走向世界,政策是不能出国的。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再出台更进一步的保护性政策,那是无法执行的,是政府敷衍塞责,让中医自生自灭。
    那么,怎么制定管理性的中医政策呢,这首先要给“中医学”定位,它在社会经济文化中是处于什么地位?是哲学,还是自然科技,是技术类还是民间杂耍?
    如果说中医学是与西医同样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并且如同中医人士所论证的那样,与西医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从西医角度证明其科学性,更何况,中西医结合的成就有目共睹,现在也没有那位中医能离开西医的诊断。那么,让中医与西医合并,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一个统一的医学模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为什么怕被“消灭”?
    如果说中医与西医不同,有其特殊性,这只能是基础理论方面不同,药物是没有中、西医之分的,同一种药物,按谁的理论使用就是谁的。
    中西医理论不能统一,又不能抛弃,那么就请拿出一个规范、明朗、纯正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作为制定政策的根据,是要经得起答辩的,不能象现在这样,诡辩式的怎么说都有理,要体现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还没有那门成功的自然科学不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
    强调中医学“特殊”,总不能特殊到人类社会以外去,那就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否则就真到人类社会以外去寻找它了,民族感情也无能为力。
    还有人说:“有效就是硬道理”。“有效”是客观的事实,但它只能保证中医在最低层次的存在,是处在民间杂耍的水平,单凭“有效”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仅靠“祖传秘方”无异于乞讨的工具。秘方、有效方被西医药理学破解是它的最终归宿,对中医学的继续存在没有任何裨益。
    中医学受到多方面的侵凌剥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就虚在其基础理论错乱不堪,底气不足。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回答:“古人就那么说的,不要钻牛角尖,要领会精神实质”。连古人为什么那么说都不知道,怎么领会精神实质,“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火车”哪个不是钻牛角尖,科学就要把牛角尖钻透。这就难怪中医学生热衷于学习西医了。一谈“阴阳”就讲辩证法,一谈“五行”就讲唯物论,还说“古人落后”,学生说:落后你还让我们学?我们又不是学哲学的。
    中医学如果是科学就不需要过多依赖政策,没有那门自然科学是靠政策而存在的!现代天文学在“政策”的残酷迫害下仍然发展起来了。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唯一出路。
    请掌握中医命脉,有权阐述与解释中医理论的名人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要再向政府推诿,误导民众。不要与那些“乘华轩,峨高冠,窃虚誉”之流为伍。

30
发表于 2005-11-22 11:17:21 | 只看该作者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希望《中医学基础理论正确性的现代科学证明知识》在广大网友的支持下正式重见天日
    本人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思考、探索,在三年前解开大部分人体脏腑的生理实质;脏腑间的生理关系实质;经络实质。在此基础上三年多来不断解开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绝大多数奥秘和人体中医药用药规律。完全符合现代正确的科学知识。
  由于不明白我们国家对这种问题的解决,和因其中的重要性。所以一直搁置没能正式发表。我衷心希望广大的网友出出注意。让中医正确的科学知识早日重见天日。为民族、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也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的财富,为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发展拓宽道路。
希望大家提提意见该如何处理?
29
发表于 2005-10-31 15:14:05 | 只看该作者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中医基础理论治病的实质并不复杂,可以很随便的处理。
但那些能达到国家机密的程度的中医基础实质理论知识最好是由国家来处理。但目前国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应该也没有处理这方面的政策方法。
28
发表于 2005-10-31 11:36:41 | 只看该作者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zajian 先生:请问如果是个人的研究域发现了中医基础理论治病的实质,应怎么办?是报国家什么部门,还是杂志发表。
27
发表于 2005-10-31 09:54:56 | 只看该作者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引用山泉先生“zajian 你说中医理论治病的实质是国家机密?何以见得?普通人就不能研究了?”
你理解错了。
中医基础理论的实质每一个人都可以研究。但有些中医基础实质理论知识能达到国家机密的程度。
26
发表于 2005-10-30 15:01:03 | 只看该作者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zajian 你说中医理论治病的实质是国家机密?何以见得?普通人就不能研究了?
25
发表于 2005-10-25 10:15:42 | 只看该作者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完善的人生观: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实具进。
  为了学习、工作、生活得更好,都离不开她。
  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层次的人,是看不到理性认识的作用; 没有上升到“理实具进”层次的人,是不能“鸟视”全局的变化,总是检了瓜子丢了西瓜。这一点也是中医内部矛盾的主要因素。
24
发表于 2005-10-25 09:36:47 | 只看该作者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这个贴子最后由奔三在 2005/10/25 09:47am 第 1 次编辑]

自古以来“医”被冠为“方术”,“儒医”是后世有的称谓,医论总是以“儒”的语言来论辩医理,然而,中医基础思想与体系究竟与何者渊源最深,其关键应在一个“方”字
23
发表于 2005-10-24 14:31:53 | 只看该作者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中医理论需要反朴归真,几千年来,中医理论被许多人利用,儒释道巫莫不借中医理论来宏扬其法,还中医以本来面目,这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是非常困难的,统一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清那些是中医的原旨,那些是附会,这些工作需要我们来做.
      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并不矛盾,辨证法也并不是政治专用,必须明白什么是辩证法,全面的,多角度的看问题,这就是辩证法,"相对论"的产生,就是辩证法在科学领域的应用.中医的返朴归真也要防止盲目复古倾向.
22
发表于 2005-10-24 12:00:49 | 只看该作者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从理出发儒家之学与医学同出于“阴阳五性学”理论的思维之下,绝没有以儒主医。
从时间历史分析。医学早于儒学。
但荆山卞和先生对中医的认识还是较为全面、正确的。
你建议“中医界上层人士,效法史学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搞一个“中医理论工程”,以重新表述中医基础理论,有几十位专家二三年就可完成。”也是非常好的。
“几十位专家”的人选有谁来定?知识产权(因中医基础理论实质知识是属国家机密。虽然目前国家没有如此规定,但以我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就能清楚得明白她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等一系列些进一步的问题。这都需要国家的重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00:26 , Processed in 0.0812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