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85|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6 12:2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涂XX,女,76岁,2008年4月30日诊。患者头晕、胸痹心痛、咳喘10余年,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病多次住院,经中西医治疗缓解。去冬年末,因劳累时休克入院,在心血管科治疗2月余。复因咳喘、胸水、腹水转转呼吸科治疗月余。因心肺功能衰弱全身水肿,病危。出院以备后事。病家邀余出诊,以理拒之,其夫说:“死马当活马医,肯请您大胆用药”。刻诊:面肿、四肢肿、腹水、卧床不起、昏睡,呼之尚能识人,随之又睡,痰多粘稠,须用卫生纸入口楷干,舌白如腐,口干饮少,腹胀便秘,尿少,呼吸困难,脉短促,尺无。证属心肺气阴两虚,脾肾阳微。真元衰惫,藏气乖违。肝气郁滞,痰湿瘀滞,阴阳不相接续之故。治宜:益气扶阳,活血化饮,枢转肝脾法,复方:太子参30g,熟附片10g,桂枝15g,白术15g,茯苓15g,姜半夏10g炙甘草5g,瓜蒌15g,丹参15g,当归12g,砂仁10g,陈皮5g,大腹皮30g,琥珀10g,生姜皮15g,柴胡10g,五味子10g,2剂。5月2日2诊,全身水肿渐消,第1天大便2次,色黑,尿3次,能食少量稀饭。白腐胎已无,舌红,呼吸仍吃力,痰多,原方加麦冬12g,大贝母12g,苏子10g,2剂,5月4日3诊,肿消大部份,能被人扶在沙发上坐片刻,胸闷不痛,纳食有增,舌无苔,脉小促不均,后方去瓜蒌、半夏、琥珀、苏子、桂枝、大腹皮、加生地15g ,肉桂6g,桑白皮10g,白芍10g,紫菀10g,2剂,以观元气来复变化。
5月5日下午6时20分出急诊,家属代诉,6时许室内后窗从巷道传来一阵浓烈的油烟味(烧腊肉),引起病人剧烈咳喘,呼吸困难,大汗、四肝厥冷(常人亦难忍咳憋闷)。刻诊:呼吸困难,身汗肢冷脉状,急令借来氧气袋改善呼吸,排风散换室内空气。熟附子30g,干姜30g,炙甘草30g,红参15g,急煎少量频饮。1小时后询知汗止肢热渐复。5月6日晨询及晚上未见险象,下肢肿又渐消,患者喊身痛。11点嘱人参四逆汤加原方煎服。
《脉经》指出:“心衰则伏”。故重用人参四逆,益气、回阳为务。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05月07日 09:16pm 时添加 -=-=-=-=-
5月7日: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身动有汗,四肢不温,头面及上肢肿消,腹及下肢仍肿,舌红无苔,脉沉小促,尺脉伏。处方:红参10g(另炖),黄芪60g,熟附片30g,山萸肉12g,北五味子10g,干姜30g,炙甘草10g,葶苈子(包)10g,茯苓30g,白术30g,砂仁10g,益母草15g,肉桂6g(后下),龙骨25g,牡蛎25g,防已 10g,枳壳10g,麦冬10g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2:24:28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谢谢薄涛先生的关注和资料,病人因为家庭原因今天被送回了老家,今后有了情况在介绍.
25
发表于 2008-5-11 10:34:32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http://www.gtcm.info/cgi-bin/showtopic.cgi?topic=2167&paGe=1,60&forum=28

以前讨论的老帖子
24
发表于 2008-5-11 10:00:21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在帖子开始,连天阴云遮蔽心阳

水饮阴邪凝聚,损其胸阳,水饮久结胸中不散,伤其缊之气,用附子之属以振胸中阳气。阳气充沛,布达周身,客于体内之邪气即散去,乃“离照当空,阴霾自化”
在此同时,把葶苈子加大,取“寒饮弥漫,喘急气促,或为肿胀等证,亦必赖此披坚执锐之才,以成捣穴犁庭之绩。”(《本草正义》)
葶苈子最善破坚逐邪,通利水道。附子与葶苈子配用,用之得当,真有摧枯拉朽,立竿见影之功。

关键是用药的时机,早期用,一见伤阴即停。
非得等到伤阴,还要用吗?
23
发表于 2008-5-10 18:06:06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慢性心衰辨治体会

□ 张 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目前治疗慢性心衰的主要方法仍以药物为主,笔者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25年,应用益气活血的强心通脉汤治疗慢性心衰取得较好疗效。
  慢性心衰病因病机
  对于心衰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味过于甘,心气喘满”、“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说明了心衰的病因是过劳,过食等,提示心衰的病机主要为心气虚。
  在临证中发现慢性心衰病人,多表现心悸,气短,动则尤甚,胸胁满闷,夜间憋醒,双下肢浮肿,口唇青紫,舌质淡红或舌质青紫有瘀斑,瘀点,脉沉细或沉涩等。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以心气虚为主,标实以水饮、瘀血为多。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有充足的心气,心气是推动血运,维持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我们提出心气虚,心血瘀阻,水饮内停是慢性心衰的主要病理机制。气虚进一步发展可为心阳虚“有一份阳气便有一份生气”,“瘀血乃一身之大敌”提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衰。临床应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心衰往往取得明显疗效。
  慢性心衰辨治
  传统中医没有直接针对慢性心衰的辨证或辨病论治,相关性的治法和方药散见于相关中医病证的论述。《内经》“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莝”治水三法和《金匮要略》“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为慢性心衰的主要治法,即活血、利水。至于治本之法,无直接的论述,但从心衰相关病机的论述和临床经验可以推论出益气、温阳为治本之法。
  我们总结慢性心衰的初期、中期、末期特点,以气虚血瘀、气阴两虚、阳虚水泛为主要辨证。对慢性心衰固护阳气是其根本,活血化瘀利水治其标。以强心通脉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灵活变通。
  1.气虚血瘀证
  心悸,胸闷气短,身倦疲乏,活动后加重,夜间憋醒,面色淡白或自汗,胸痛,刺痛固定,拒按,唇甲青紫,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治以益气活血通脉,强心通脉汤为主:黄芪40g,人参15g,白术20g,丹参30g,红花15g,三七15g等。方中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功效,能补气利水以退肿,为治疗气虚浮肿尿少之要药,有“补气之长”的美称。人参性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既为救脱扶危之良剂,亦为疗虚劳内伤之第一要药,凡一切气血不足之证皆可应用。白术性苦、甘温,归脾、胃经,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等功效,功善补气健脾而燥湿利水,可消痰饮退水肿,为治痰饮水肿之良药,亦为治表虚自汗之常品。丹参性寒、味苦,归心、肝经,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等功效,前人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本品为活血化瘀要药,广泛用于各种瘀血证,既善活血化瘀而散结止痛,治心腹刺痛,又善凉血清心除烦安神。红花性辛、温,归心、肝经,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功效,既善活血通经又善祛瘀止痛为治心脉瘀阻,胸痹心痛之常品,被谓之“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要药”。三七性甘、微苦、温,归肝、胃经,有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既善止血又善化瘀,药效卓著,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之特点。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之功。
  2.气阴两虚兼血脉瘀阻证
  病人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胸闷隐痛,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用药在强心通脉汤基础上加生地、麦冬。生地、麦冬皆有养阴清热作用。麦冬偏于生津除烦,生地偏于补血、凉血,二者相互协调,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明显。方中人参、麦冬补气养阴,救脱生津,互补为用,人参生津,可助麦冬养阴,麦冬清热,可制人参温燥,共奏益气养阴,补气救脱,清热安神之功。生地,麦冬用量可大,一般25~35g。
  3.阳虚水泛证
  病人心悸眩晕,胸闷气短,胸脘痞满,畏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腰酸,乏力,面色晦暗,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治以益气温阳,通经利水为主。用药在强心通脉汤基础上加附子、桂枝。二药均善温阳散寒,通经止痛。附子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力强,用量不易大,一般6~15g。桂枝温经通脉,有横通肢节的特点,桂枝用量可以加大,一般15~35g。二者合用能温经通阳,祛寒止痛。
  总之,心气虚,心血瘀阻,水饮内停是慢性心衰的主要病机。临床应用益气活血利水中药效果明显。辨证要注意和辨病分期结合。治疗要十分注意邪正关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三个主要证型灵活变通。具体原则是:宜温阳通阳而不宜补阳,宜益气补气而不宜滞气,宜活血行血而不宜破血,宜行气降气而不宜破气。临证中所见慢性心衰患者,由于病机多虚实夹杂,故治疗本病,应以扶正为主,在扶正的基础上,佐祛邪之品,否则必导致正愈虚而邪愈实,给后期治疗造成困难。凡上述种种治要,皆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宗旨。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12:36:42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下面引用由lufeng2008/05/09 10:19pm 发表的内容:
本病例治疗之初,辩证心肺气阴两虚,脾肾阳微尚准确,药用亦可,用药之初温阳利水,大辛大热之品与利水之药,最伤津液,且葶苈大枣泻肺汤,乃用大枣补中土之津液,可见葶苈最伤津液,不可用.
感谢lufeng先生的病机分析和用药建议,在以后的治疗中注意"取水中补火之意,补火而不伤阴"的意见,病人现在能够被扶坐起来3次,下肢肿亦见消失.
21
发表于 2008-5-10 07:19:19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舌红无苔,脉沉小促者,乃阴虚之征。脉沉小促乃有迫促之象,乃肺金闭敛也。金不能生水也。病初乃肺阴不足之辩证,但到此时辨没了,不该。《伤寒论》于阴虚水停之方乃为猪苓汤,当可用之。两尺脉不显者,乃病肾中水火二气不足,肝木失根,不生心火,病不宣通,加之肺金不降。故心悸气短,胸闷憋气,方药当取附桂地黄丸以培木气之根、血俯逐於汤助心火之宣通。身体疼痛乃木气不通,腠理涩滞也。

-=-=-=-=- 以下内容由 lufeng2008年05月10日 07:24am 时添加 -=-=-=-=-
此病者,当得之于外感,病初乃中下阳虚,火动于上,肺金敛而不降,当先利水,水去木气流动,气机升降乃可顺畅,气降乃能火降也。病初之动则汗出即为火动之征。

-=-=-=-=- 以下内容由 lufeng2008年05月10日 07:28am 时添加 -=-=-=-=-
而后期乃取温阳利水,药过辛热,伤津之弊,病乃有反复。至于葶苈用量要大,乃极不可取。余乃有西医之辞,医理完全不通,胡说八道也。

-=-=-=-=- 以下内容由 lufeng2008年05月10日 07:31am 时添加 -=-=-=-=-
肺金不降,乃取麦门冬汤,以润肺降肺也。

-=-=-=-=- 以下内容由 lufeng2008年05月10日 07:34am 时添加 -=-=-=-=-
附桂地黄丸,附桂用量要少,乃取水中补火之意,补火而不伤阴,切记。
20
发表于 2008-5-9 22:19:21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本病例治疗之初,辩证心肺气阴两虚,脾肾阳微尚准确,药用亦可,用药之初温阳利水,大辛大热之品与利水之药,最伤津液,且葶苈大枣泻肺汤,乃用大枣补中土之津液,可见葶苈最伤津液,不可用.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12:32:32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病人以是第9天,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身体疼痛,腹及下肢仍肿,舌红无苔,脉沉小促,尺脉弱.以益气\扶阳\化饮\枢转肝脾法为治.药物后叙述.
18
发表于 2008-5-8 21:32:13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观元气来复 真元衰惫,藏气乖违。
《医学源流论》 元气存亡论 养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无死。斯言妄也,何则?人生自免乳哺以后,始而孩,既而长,既而壮,日胜一日。何以四十以后,饮食奉养如昔,而日且就衰?或者曰:嗜欲戕之也。则绝嗜欲,可以无死乎?或者曰:劳动贼之也。则戒劳动,可以无死乎?或者曰:思虑扰之也。则屏思虑,可以无死乎?果能绝嗜欲,戒劳动,减思虑,免于疾病夭札则有之。其老而眊眊而死,犹然也。况乎四十以前,未尝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生日长。四十以后,虽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减日消,此其故何欤?盖人之生也,顾夏虫而却笑,以为是物之生死,何其促也,而不知我实犹是耳。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也。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譬如置薪于火,始然尚微,渐久则烈,薪力既尽,而火熄矣。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故终身无病者,待元气之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亦死,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冶者也;有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可不预防者也。亦有因误冶而伤及元气者,亦有元气虽伤未甚,尚可保全之者,其等不一。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至所谓元气者,何所寄耶?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若夫有疾病而保全之法何如?盖元气虽自有所在,然实与脏腑相连属者也。寒热攻补不得其道,则实其实而虚其虚,必有一脏大受其害。邪入于中,而精不能续,则元气无所附而伤矣。故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而药不可轻试也。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若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若欲与造化争权,而令天下之人终不死,则无是理矣。
-=-=-=-=- 以下内容由 大千世界 在 2008年05月08日 09:03pm 时添加 -=-=-=-=-
用药关键还在复元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9 11:37 , Processed in 0.1296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