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48|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2005-5-25 00:56:00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先声明,我不是职业医生。我是搞企业的,没有什么行医证,也不开什么诊所,只在特定的范围内给朋友介绍的人看病,中医只是家传与爱好。因为工作关系,我极少有时间上网。看到一个先生的帖子,写的十分有见地,因此作了一段回复.但后来想想,我对这个论坛的结构不熟悉怕下次来时找不到这个帖子,所以又把这个回复单独拉出来,以便下次来时能找到;找到的目的不为别的,只为对自己说的东西负责,尽可能的回复。
此先生的临症用方,确有见地。单一个方子,我看了就有半个钟头。并对先生的说法良有同感。临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十分重要。但也不能据此就擅下结论否定中医理论与辨证的重要性。
先生举了个例子说阳虚体质服八味丸咽痛的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其实临症阳虚体质用桂附地黄丸咽痛的极多,但不能说就是辨证的问题。根据我临症经验,多是有兼证。此时最好能相机错开时间治疗。根据我的经验,这种咽痛上午下午轻重不同。这与气化理论有关。总之临症固然重要,然要是据此而论没有固定的基本证征,也难认同。要知,辨脉只是参照手段,依仲景万代宗师,也不敢以脉定病,这不是偶然。我曾会过国内相当有名声的所谓的只凭脉治病的高手,内中自有别的关窍,绝不是、他自己也不敢在真正的内行面前说他是只凭脉论病。
我的经验是其实每种证型都有必见之征与兼见之征。比如阳虚之证有几个必见之征,阴虚之证也有几个必见之征。如附子治阳虚之证,也有几个必见之征.舍此而用附子,轻则南辕北辙,重则害事。而这些指征其实只是几句话,说白了没法挣衣食了,这就是所谓的不传之秘。当然,这种不传之秘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其立论必有所依,就是所谓的大法,也就是理论,当然法随人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定就是无懈可击,但用之临床,必有奇效,故此才能传于子孙以谋生计。应当这么说,正是有基本的法度可依,中医才不同于数术之流。我说这是因为家传医术中专有数术符咒之类的,我的感觉就是这种办法,一般是泛泛而指,疗效也是时效时不效,与精纯医术之效如桴鼓有天壤之别。
18
匿名  发表于 2005-6-3 21:18:53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我呀,并不是说让大家守着老东西,不发展,不进步。 我只是说你得先把东西原来是怎么回事搞懂,然后再对它进行研究,促进它发展。但你如果只是对它有个表面的了解,对它的运行机制都不清楚,你却对它妄加评论,真有哗众取宠之嫌呀。
最后,我向各位同仁建个议,这里是个论坛,大家有什么想法心平气和的论论,为什么要骂架呢?而且骂的那么难听, 如果偶而有个精通汉语的外国来看看,会说咱们中国人呀,就这素质?
我十分敬佩翟鉴先生的治学态度与讨论的风度。 如果我们讨论计算机问题,我真会聘用你为我们公司的高级职员的。但中医的思维模式是一门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为何不试着来一下先予后取呢?以你个人的才华,或许会真钻出一条路子的。
再见了,这个论坛。
17
匿名  发表于 2005-6-3 21:06:22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我个人本来是比较反对把易理大范围的引入医学的,但话反过来说,文革后长大的年轻人,如果对中国旧有文化从根本上缺乏了解,最好先了解点易理。这样,真的对学好中医有很大的裨益。你看,关于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表达,太极生两仪,两仪成四象,四象成八封,八封相荡,万物生也。两仪定三才,三才现四象五行。运行其中,生克变化亢害承制,这样自然界就才能生生不息。就人而言,体则为阴,外则内之对,上则下之对,若以下为坎,内为坤,上为离,外为艮,则一为未济, 一为剥,你说怎么能成为一回事呢?水火贵相交,阴土阳土贵相合,你说治起病来怎么能当一回事呢?
16
匿名  发表于 2005-6-3 20:51:45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我说现在这些西学中和学样毕业的朋友,你用这样的办法写个论文可能很容易发表,挣几个稿费比较容易。但医虽小技,却司人性命。这种思路用之于临床,是极端危险的你气血上并与气血郁滞屁股蛋子一般用药,行吗?中医讲求修养,绝不是泛泛之谈因为我们的祖先明白他们的服务对象是人。不可造次。
15
匿名  发表于 2005-6-3 20:44:34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可能很多人这么认为,教科书上不是这么讲的吗?人体一阴阳,阳者,外也,上也,。。。。对教科书上讲的也没错。但我这么举个例子吧,如果我们说物分动物、植物。动物包括人猪牛羊马。。。对吗?对。但我们真不能说人与猪牛马就是一回事。你学中医,要活学。古之人不余欺也,你多看点古人是怎么想问题的,然后就着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想想,你可能就能明白古人的思想是怎么回事了。你拿着大人的衣服一定要叫小孩穿,穿不上就说他是个侏儒,是不行的。
14
匿名  发表于 2005-6-3 20:36:47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封笔封笔,要不然得气出毛病来拉。我以后不会来这里来了,但走以前我想奉劝几句西学中的朋友和这些年中医学校毕业的朋友。
你如果不承认中医是一门科学,你至少得承认中医是一门久经考验的技术吧?你想对一门技术有所了解,或有所运用,你至少得深入了解一下这门技术是怎么回事吗?你如果不这样做,就用书本上的知识去对这门科学或者是技术妄加评论,有什么用呢这里有个翟鉴先生,我一开始看他的糠尿病假想,还以为他不过是想通过一些方式,得到大家的不同思想,来写个论文什么的发表发表,我觉得这也无可厚非。但我继看到他写的论肺不主宣发的文章时,我就觉得不那么简单了。因为他根本对中医的基本东西根本就不明白,外与上也分不清,这样述医理,误人子弟;这样临床,会死人的。一看,不是西学中的人员,就是现代医学院培养的公子哥儿。唉呀。
13
匿名  发表于 2005-6-3 19:28:20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不要小看经络理论,我家健身功法,经络理论是基础;我家治病路数;经络理论同样是基础;而我家搏击功夫,同样经络理论是基础。我有时对一些体弱之人,偶而传以健身术曾有一人,依法练功一年,手腕整个粗了一大圈。单掌碎瓦易如反掌。 你说经络理论有道理没有?但是,它就是绝对真理吗? 我个人是不信的, 因为依此施法, 有很多病是有时有效有时无效的。当然我家也没人能练到最高境界,但是,我个人相信没人能练到最高境界,因为总没人能真正做到长生久视。这个极限我总还没见到有人能够突破。 但我们能因此就否定它吗?我觉得也不能简单的预以否定。什么东西也是发展变化的,易日:穷则变,变则通。这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轨迹与曲线。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不是东方文化的精华,而是东方文化的糟粕。
12
匿名  发表于 2005-6-3 19:15:51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有个帖子很有意思,问的是道家与医家的经脉观与佛家的经脉观的异同。不要低估这样的问题。因为事实上就有好多似是而非的解释,让对此道无了解的人读了,误导性极强。其实,盲人摸象,你说谁摸的对,谁又摸得不对呢?每一种理论都有每一种理论的环境,都是自己的感受的升华。但法门虽有万千,归宗却只为一。你说你站在山下,不到山坡,就非要说山坡上怎么怎么,甚至山顶上怎么怎么,我觉得这样的说法甚至还不如摸象的盲人。明白了吗?我再给你说,如果现在书上写的东西都是真理,世界上为什么还有病看不好?世界上的人为什么还不能长生不老。嘻嘻,一张纸,一张纸。我恨不得给你捅破了。  


11
匿名  发表于 2005-6-3 18:27:12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我父母根本否定中医,全是西医,到了晚年浑身是病,这至少说明西医也有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不对吗?
10
匿名  发表于 2005-6-3 18:25:09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不要从理论上轻易断言中医怎么样怎么样。我本人极端反对中医固步自封。我专门划出一部分资金买了一个空壳药厂进行异地改行,而且在选择人员时聘请了几个西医方面的年轻人才做为技术开发的一个支持部门,想法就是为了想用当代科学的手段去发展中医中药。但是我反对用西医的理念来否定中医。我家几代行医没有一个生病而死的全是自然死亡。而且一般很少吃药,大部分平时做家传功法。 但家传功法与中医理论有着完全一致的理论。我不是说这些功法就是科学,但至少能说这其中必有合理的内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6 07:58 , Processed in 0.0542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