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83|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医发展离不开西医支持--中国中医药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3 17:1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2/03 00:46pm 第 1 次编辑]

                     
   
在对待中医现代化的问题上,反对的意见一直不绝于耳。特别是对于西医方法的借鉴和应用,以为是在引狼入室。从争论的气氛看,似乎中、西医已近于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之境。如有人提出:“现在的政策导向是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其实就是用西医替代中医,美其名曰中医现代化,实际就是消灭中医。”现实果真如此吗?恰恰相反,西医非但没有消灭中医,反而在支持着中医的发展。
  

1.先西医诊断后中医辨证已是中医临床之定式
  

由个体医发展到群体医(中医院),是中医的一大进步。同样,中医诊病由单纯的察色按脉到借助于现代影像和生化检验,也是中医的一大飞跃。现代中医临床的现实是:患者到中医院就诊,也要做相关的所谓“西医检查”,等到对疾病有了明确诊断之后,接下来才是中医的辨证。治疗也是一样,为了确保救治的高效安全,将西医的对症治疗与中医的辨证论治视时而用也是有的。即便是我们的名老中医专家诊病,也不仅仅是察色按脉,反而谨慎有加,一定要参考现代医学的检查诊断。这并不是谁要在改变中医,而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科学进步的表现,是历史使然。且不说中医,作为当代社会的一名医生,谁都会尽一切可能,利用一切先进的条件和技术把病情诊断清楚,因为这是医生的责任。现代中医已与古代中医不同,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面对的对象是经受过先进科学文化薰陶的现代人,以直观的检测指标来指导治疗、解释病情也是合情合理的。先西医断病,后中医辨证已成为现代诊治疾病的逻辑规则。从科学的角度看,就病的诊断而言,西医明显比中医准确,所以,先用西医方法明确诊断,既有利于中医进一步的辨证论治,也避免贻误病情。最近一篇关于中医高等教育的文章提出,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课程安排不足,实习薄弱,临床的基本技能明显弱于西医院校的学生,由此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分配。这说明西医的基本技能已成为中医院用人的重要参考指标,是现代中医必须熟练掌握的。
  

实践证明,西医的诊断,是保证现代临床中医辨证和治疗质量的基础。有了病的明确诊断,我们才能对病位、病情和疾病的发展阶段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才能使中医的辨证论治有的放矢。可以说,西医诊断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提供了有效保障。
  

2.中医优势的发挥需要西医的铺垫  

医学发展到今天,对一般疾病的治疗逐渐趋于综合性,因为综合疗法更全面。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方法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事实上,中医众多优势是在中西医结合运用的过程中得以发挥和体现的。例如对中风病的治疗,中医的优势在西医治疗的配合下体现得极为明显。这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中医治疗优势的体现有时候是需要西医诊治方法的支持与铺垫的。目前发展形势较好的中医院,一般而言,其综合医疗的水平也是比较高的,现代诊疗仪器的配备也相当齐全,尤其对急症的处理都具有较高水平。曾经有报道称广东省中医院在整个广东省包括西医院在内是效益最好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该院不仅中医特色项目开展得好,其硬件设施和综合医疗水平也不亚于同级的西医医院。又如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骨伤科与在省内各大医院骨伤专科相比都是名列前茅的,原因在于他们不仅中医正骨特色搞得好,西医手术治疗的技术也是一流的。所以如果我们为了突出中医特色就对现代众多先进仪器和手段一概拒绝,对西医的先进技术与方法不予借鉴和引进,恐怕就很难满足患者就诊的需求,这样就会把相当数量的患者挡在中医院的大门之外。没有足够的患者,中医又如何发展呢?近年来各级中医院的发展实践表明,没有一定水平的西医技术和现代诊疗仪器作为支撑,中医就很难在市场上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可以说,综合发展是突出中医特色优势的基础。即使是中医专科医院,有许多病种也需要先进的诊断设备和检测技术作为支持,只有紧密依靠这些现代的先进手段,中医的专科特色才能进一步深入发展。一味地追求纯中医特色而拒现代医学于千里之外的观念和做法,是不符合现代中医临床发展现实的。
  

3.中医现代化需要西医的支持
  

实现中医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支撑,而与西医学有关的各种交叉学科都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现代化同样需要现代科学的支持。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中医现代化呢?笔者曾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对此进行阐述,笔者个人认为中医的疗效、服用和安全问题是否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但现实表明,中医的市场需求离现代社会的满足程度相去甚远。疗效慢而不稳定、服用不方便、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等,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这是中医现代化必须解决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非借助现代科学和技术不可。客观地说,在中医已有的现代研究中,借鉴最多的还是现代西医学常用的方法。回顾一下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国家各类科研基金项目中中医课题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不难说明这一问题。
   

中医现代研究何以较多借鉴西医学方法?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中医学与西医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一致,二则因为西医学中融入的现代科学的内涵确实比中医多。所以,中医借鉴西医的方法是很自然的事情。远的不说,就去年中医对“非典”的治疗,影像和生化检测为中医治疗计划和方案的确定提供了重要参考,特别是对病情发展的动态观察,患者肺部的影像变化,可以说是当时中医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如果说,中医在去年抗击“非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西医的检测方法对中医的支持是功不可没的。
  

所以,谈中医现代化我们需要从现实出发,谈西医对中医的影响更要实事求是。其实,我们对西医的借鉴,绝不是外力的作用,而是中医在发展中的自身需要,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这正符合了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科、学派间相互渗透。中医也只有走进科学的大家庭,与各学科自由联姻,才能凭借科学的翅膀腾空飞翔。
  

以上三个方面所谈,无非是在说明中医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西医的支持是明显的。同时也重申一个观点: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只要有益于中医的发展,就应当积极吸收。中医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方法探索的过程,西医方法对中医的支持或许是暂时的,或许是长久的,这需要实践的检验。当中医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不需要西医支持时,也会和现在需要西医支持一样自然。面对现实,尊重现实,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

18
发表于 2007-7-22 09:35:3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发展离不开西医支持--中国中医药报

值得探讨
17
发表于 2006-2-15 19:44:2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发展离不开西医支持--中国中医药报

有同感。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5:37:0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发展离不开西医支持--中国中医药报


                          中西医治消化系统疾病
                 http://www.511511.com 2005年6月28日 11:35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已取得了卓越的临床疗效,在某些疑难病方面亦显露出更大的优势和苗头。现择其著者,以示其概:
  胃病方面,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中,临床证候改善较西药快速而显著,胃黏膜的急性炎症性病变消退明显,对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也显示出一定的缓解和逆转作用。中药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明显,并能减少复发。中西药结合抗hp的三联疗法不仅其根除率可达到90%以上,而且具有副作用少、费用低、疗效稳定和依从性好的优点。肠病方面,中药的全身辨证用药加局部灌肠给药或中西药结合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优于或相似于西药,其疗效稳定、副作用少,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中药对改善胃肠道各部位的动力紊乱均具有很强的调理作用,尤其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更为其他西药所莫能及,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值得深入发掘。
  中西医治疗病毒性肝炎在改善临床症候和肝功能损害上,疗效较西药明显,在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力和调节营养代谢失调方面也不逊色,尤其是防治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更显示出卓著的效果,非西药所能及。
  此外,胆胰疾病方面,中西药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有良好的效果,虽炎症消退与西药相差无几,但症状好转快,疗效巩固。对急性水肿性胰腺炎仅用中药就能治愈,中西药结合治疗急性重型胰腺炎,可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实验研究证明,通里攻下法和活血化瘀法对重型胰腺炎并发的肺损伤、胰腺血循障碍,肠屏障破坏都有很好的保护和改善作用,为疗效提供了细胞分子学的理论依据。在以上这些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取得的疗效为发展新的学术思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有了好的疗效,并能阐明其疗效机制,其中就必然存在某种值得探索的科学理论依据。
  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虽然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距离创建中西医结合新消化病学的要求仍然相差很远。所以,我们认为今后要搞好中西医结合工作,首先要抓住重点,认准突破口,狠下功夫,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首先,要在“疑难病”治疗中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例如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虽有一定疗效,但其确切效果仍需进一步扩大验证,其重点应放在癌前病变防治上。消化性溃疡病的近期愈合,中西医疗效大致相似,但复发率很高。因此,提高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发展方向。加强对胃肠道癌前病变、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和伪膜性肠炎等疑难疾病的防治和研究。
  目前认为慢性非感染性、尤其是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大多数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彻底阐明,但这类疾病临床上发病率很高,症状繁多,反复迁延,常给病人带来痛苦,一般西药治疗效果并不满意。而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通过辨证论治,也就是结合患者的社会心理、体质、生物和环境等诸多影响因素,加强“针对性”、“个体化”和“综合性”治疗,常能取得突出效果,这正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和特色,是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康易网
15
发表于 2006-2-6 15:07:4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发展离不开西医支持--中国中医药报

[这个贴子最后由欧阳书奇在 2006/02/06 11:09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6/02/04 07:48am 发表的内容:
用了吗叮啉后可以改善胃的平滑肌张力,先生以为呢?

吃了“吗叮啉”胃就会上升?

得温则动,得甘则缓,这样不就能改善胃的平滑肌张力?

治胃下垂之大法:补中益气,升中有降,升而能守。

14
发表于 2006-2-4 21:43:0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发展离不开西医支持--中国中医药报

  呵呵!吗丁林可治不了胃下垂啊!还得用补中益气汤啊!
13
发表于 2006-2-4 07:48:1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发展离不开西医支持--中国中医药报

下面引用由欧阳书奇2006/02/04 07:12am 发表的内容:
胃下垂是本病的“标”,治疗上可以应用胃动力药(如吗叮啉)以治其标?
吃了“吗叮啉”胃就会上升?
标本孰重孰轻?
把标本轻重,治法先后搞清楚了再发言。
用了吗叮啉后可以改善胃的平滑肌张力,先生以为呢?
12
发表于 2006-2-3 23:12:3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发展离不开西医支持--中国中医药报

胃下垂是本病的“标”,治疗上可以应用胃动力药(如吗叮啉)以治其标?
吃了“吗叮啉”胃就会上升?
标本孰重孰轻?
把标本轻重,治法先后搞清楚了再发言。
11
发表于 2006-2-3 12:45:5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发展离不开西医支持--中国中医药报

下面引用由专门转帖2006/01/23 05:19pm 发表的内容:
1.先西医诊断后中医辨证已是中医临床之定式
在内伤杂病领域,西医“病”的诊断与中医“证”的诊断应是并列的关系,同隶属于“主症”的大纲之下,纲举目张,在“主症”这个大纲下,张开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这个目。因为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都是对机体内有的病理状态的认识与反映、概括,但是其认识、反映、概括的域原不同,一个偏重于局部的、形态结构的异常。一个偏重于整体的、功能状态的异常,二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标本转化的关系。如胃下垂,中医辨证为中气下陷,就是这样的关系。中气下陷所反映的,是机体的整体能量代谢系统功能低下,表现于消化系统,就会出现胃肠平滑肌生理活动功能低下,甚则张力过低,而表现为胃下垂。故胃下垂是本病的“标”,中气下陷是本病的“本”,治疗上可以应用胃动力药(如吗叮啉)以治其标,补气药(如补中益气汤)以治其本。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15:18:0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发展离不开西医支持--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中医药报》

     一、中医药现代化的含义
    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一直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保健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中药仍然如同璀灿的明珠大放异彩。在全球抗击SARS期间,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让世人再次把目光投向这块中华瑰宝。一直以来,中医中药的作用机理因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诠释而阻碍其走向世界,为此我国的中医药行业人士一直在积极探索各种方法,规范中医药的管理以及建立行业标准,不断地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什么是中医药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不能自觉地贯彻《决定》,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在许多人看来,中医药如今面临的困境意味着中医药的整个理念体系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中医药的现代化就必须是中药西药化。许多技术专家更是从技术的角度认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基本上就是将中药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成为化学单体,然后才叫中药现代化。
    但事实上,中医药对人体是一个系统的理解,我们有责任将这种将人体作为一个系统来治疗疾病的理念传播给全世界,也只有这样,中医药才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事实上,西方科学界正在逐步意识到他们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哲学正在走向死胡同。此外,我们对中医药现代化的理解过于狭窄。中医药现代化实质上还意味着必须用现代的管理和营销意识去占领市场。现代的管理和营销意味着必须发挥优势,弥补劣势,而不是将中药西药化,因为那将意味着抛弃我们的优势,而去和跨国医药公司拼资金和技术的实力,其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中医药的现代化绝不应该是中药西药化,中医药现代化也不应该只关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医药市场。在现阶段,申请FDA和进入美国欧洲市场不应该是中国中医药业的主要目标。这首先是因为在发达国家推广一个新药决不是一个FDA批准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没有一个市场营销体系和足够的资金支持,FDA许可证就等于是一张废纸,只是“徒有虚名”。
    二、中医药现代化从何入手
    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首先要从继承入手,要进行现代的继承,而现代的继承即指通过理解、描述与诠释,把历史认识变成我们现代人所能理解接受的认识,这是现代化的第一步,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继承。    中医药学继承的现代阐述应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实验验证和临床验证。任何科学理论在没有完成严密的实验论证的情况下,它都是假设,所以中医理论也应该接受现代科学严密的科学论证。二是中医药必须要完成文化认同。歌德说过,最具有民族性的东西也最具有世界性,但是我们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要在一个国家存在下去,它必须首先完成世界化,而要完成世界化的前提就必须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必须进行一次新的文化的认同,如果我们中药不能完成这个新的文化认同,那么西方社会、西方的民众就很难接受中医的理念,就很难接受中药的治疗。所以,我们在继承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中医的理论内涵进行新的、科学的理解与解释,必须要完成新的文化的认同,就是要运用全球都能接受的普遍运用价值,去说明中医药理论的公式和原理的现代价值,完成历史论资到现代论资的演变。只有这样,我们的中药才能够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三是在继承过程中要解决中医药的科学语言问题。科学语言是科学认识主体用于描述、记录科学认识活动所获取的理论成果的信息载体,科学语言产生于科学认识的实践,又应用于科学认识实践,它既是科学认识主体的认识成果,又是科学认识主体的认识工具。但是我们要看到,科学语言是历史的产物,它记载着科学时代的精神,又被科学时代精神所制约,科学与语言的意义体现出科学时代的特征。比如,对生命的本质,在古代,认为生命就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到了近代就认为生命是蛋白体存在的方式,而到了现代认为生命主要是核酸核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的存在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用不相同的科学语言去描写人们对生命和本质的认识。所以任何科学都要进行常规的科学解题活动,在不改变原有理论基本观点的前提下,要对原有理论语言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中医药理论是科学的,但是它的科学语言有待于完善,而我们现在很多传统中医的科学语言基本上就是把古代人们的认识翻译成白话文,认为已经完成了科学语言的改造,其实不是。中药继承的首要任务、主要基础,就是要用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科学语言,对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进行能被广泛认同的描述与记录,然后以新的科学语言为基础加以验证与发展,并以新的科学语言进行传播,这样才能完成中医现代化的进程。
    中医药现代化现在如何入手,非常重要的是要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知识创新,建立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新药开发,将会具有较大的市场能量与较长的市场份额占有时间。所以如果说创新药物的知识创新点是不断拓宽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的话,那么中药的知识创新应该对证的实质进行系统的研究。比如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理论,是中医科学研究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中医现代化过程中,辨证施治理论决不能放弃,中医药现代化的过程非常重要的文化认同,就是要让全球能够接受辨证施治的普遍价值,要证实辨证施治的传统价值,然后让这种辨证施治的传统价值变成现代价值,为全球所接受。所以中药现代化的研究首先要对证的实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知道,中医所说的阳虚,这种病理过程存在于很多疾病过程当中,如果我们研究出阳虚的实质,建立起阳虚的模型,开发出针对阳虚的药物的话,那么阳虚药物就不是针对一个病,而是能够针对很多很多病从中医理念出发的共同的病理过程,那么这样开发出来的药,就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具有中医特色,才是中药。针对某一个病可以开发中药,但是我们认为在开发中药的同时,应该对这个病的不同的病证分型,开发系列中药。在中药新药开发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中药新药开发当中的知识创新,而不是单纯着眼于中药开发的技术创新,只有从知识创新源头所开发出来的新药,包括中药,才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当然我们也要非常重视中药新药开发的技术创新,首先要抢占中药科学的制高点,要开展中药材和中医药标准规范研究。要增强中药行业的竞争能力,一是要主导制定行业规范,二是要开展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三是要开展中药质量控制方法论的研究,四是要开展抢救、保护中药材制药研究,五是要开展中药新器械研究,六是要开展现代中药新制剂研究,七是要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要抢占一批专利。其次,要加大中药的基础研究力度,要重点攻克中药理论、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方法等制约中药国际化的瓶颈,使中药产品有效成分明确,质量控制科学,临床运用定位明确等,这方面重点要做好三项工作:第一,以医学院校为基础,对常用中药尤其是具有优势特色的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关键是要确定其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建立适合生产的高效分离方法。第二,要运用现代仪器分析法手段,对常用中药及其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有效部分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要建立有效的质控方法。第三,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中药特别是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要明确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靶点。要抢占中药的科技制高点,从目前来说要攻克两个关键技术,即要加大力度对现代高新技术与装备在中药产业的推广运用,并对其过程中所出现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重点研究与突破。要有效地解决中药产品粗、大、黑的问题,使中药能广泛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剂型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而剂型确定以后,它的品质是个很大的问题。要发展中药制剂的新剂型,尤其应加强对中药的粉式剂以及孔式剂、网式剂的研究。要完成所有这些中医药现代化的工作,重要的是我们的科研要融入社会,要构筑一个科学的服务平台,要快速提升中药的研发能力,要采取纵向、横向科研科技并重,以新药研究开发项目来带动中药的基础研究,以重点实验室、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实验室为大本营,与科研单位特别是与企业联合组建按现代企业模式运作的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够构筑国际化的、能够为企业服务的、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的技术平台。因此在中药的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进行强强联合,而这种强强联合主要指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
    三、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1.中药及其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
    目前,在国际中草药市场高达150亿美元的份额中,中国仅占其中的百分之五,其余份额基本被日本、韩国、印度和泰国瓜分。近日从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获悉,我国中药出口最高值曾达到年创汇7亿美元,但从1996年开始,总体上逐年下降趋势相当明显。我国中药出口在经历了近10年的徘徊后,2004年实现重大突破,中药出口达到7.25亿美元,比2003年的6.16亿美元增长了17.6%。提取物出口增长最快,全年出口2.23亿美元,增长了28.87%,而中药进口为2.26亿美元,比2003年2.08亿美元增长8.6%;进出口总计9.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33%。中药出口、进口和进出口总和都创下了历史最高值。2005年以来,我国中药出口形势看好,中药出口量急剧增长,特别是植物提取物增长尤为明显。     中医药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点。在中药及其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同时,使中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点;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中药及其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完成中药产业战略任务的根本途径,而中药内含的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将成为中药国际化持久的推动力。
    2.中医药标准化
    俗话说,“丸、散、膏、丹,神仙难辨”,中医药要现代化,技术要有新突破。名优中成药的生产技术现代化是中药国际化的重要前提,要根据不同品种的生产需要,采用高效提取、分离、纯化等技术提高中药质量水平,如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超微粉碎及细胞培养等等。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不同需求,将多种技术组装配套、系统集成,并通过自动控制和在线监测技术,实现稳定与可控,优化生产,提高质量水平。在这方面,我们要解放思想,不能因为中药材成分复杂,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交互作用就更复杂,而且有史以来还没有办法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做出明确的理论说明,因此就认为古方不能改、不能动,这是一个自我约束的很大的误区。我们可以探索通过生物等效性实验和临床实践以及先进的分析、检验手段进行研究和创新。例如,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复杂的中药大复方制剂主要的有效物质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如果主要有效物质是一种或少数几种,则可以按其有效成分制定大复方制剂定性定量的质量标准,这才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科学地阐明大复方制剂的内涵,这是从技术上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途径,也将为中药大复方制剂化大为小、化繁为简、变说不清为说得清创造条件。
    药之害在医不在药。我们从不认为中药无毒,但五千年的临床已总结出系统理论,合理配伍、辨证使用即可增效减毒。但西方人理解不了。而我们动辄要求中药按西药标准申报,岂非为难中药?中药要有自己的国家标准,让世界中药与我国接轨。一味强调同西药接轨,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其结果只能使中医如同世界另外三大传统医学一样不复存在。
(常景兴 中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2:34 , Processed in 0.0666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