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53|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中医药报》登载的中西医结合、西医有关文章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11 11:0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banned在 2007/02/11 11:08am 第 1 次编辑]

本人另开一贴,专门转贴《中国中医药报》上登载的,涉及与中西医结合甚至西医有关的文章,希望大家从医理、病理、药理、伦理、道理、情理、无理、等等诸方面进行支持、批判、评论、争论、辩论。如果五版主觉得在此处转贴不妥,也可以移往其他版面,希望大家广开言论、展开争鸣,探讨一下,中医和西医知识对于一个临床医生而言,倒是是什么关系。
还是那句话,只管转贴、不作评论、注明出处、真伪自辨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09:21:5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中医药报》登载的中西医结合、西医有关文章转载。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正式启动——访湖南中医药大学何清湖教授
□ 杨  满  本报记者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委员会牵头,40余所高等医药院校联合参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协助组织的我国第一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行业规划教材第2阶段的基础课程教材主编会议于 2006年12月9日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建设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为此,就本套教材建设我们专程采访了这套教材的总策划人、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清湖教授。
  记者:为什么要编纂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
  何清湖:4年以前,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宏观指导下,正式启动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的建设工作,当时认为这套教材的建设具有充分的必要性,也具有现实的可行性。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多样化的要求,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不断发展,许多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院校开办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报考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的人数大幅度增加,且各院校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办学模式上渐趋统一,大多实行“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专业培养模式,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方面,仍有较大分歧,或缺乏相应的教材体系,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的需求,故适合于该专业教学的行业规划教材建设提到议事日程,引起政府、相关学术团体、开办学校和出版社的高度重视。且通过该教材的建设,可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全国统一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级技术资格考试,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当时,考虑到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基础较好,也是该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体系,而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争议较多,难度也大,需要一个研究与统一思想的过程,故临床课程教材先进行建设,提出“先临床,后基础”的工作程序,现2门引导性课程《中外医学史》、《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和14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材已编纂出版,且投入了教学使用1学年,基础课程教材也自然应进入编纂的实施阶段。作为一个专业,应该有其完整而又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体系,我想这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其意义非同一般,它不仅能更好地构架该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这个主体,且能在教材建设的同时孵化和发展中西医结合新的学科。
  记者:您能谈谈这次编纂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基础教材的总体思路吗?
  何清湖:这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应遵守下述原则:①保持中、西医基础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体现专业基础教材的科学性,突出“三基”,构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专业基础,能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专业学习;②体现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发展的现状,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启发性; ③突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特点,立足于五年制教学层次的需要,兼顾七年制的需要。从学科发展的现状来看,中西医结合临床已有较为公认的临床思维模式与学科体系,而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还有较大差距,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现多实行“两个基础(中医学基础和西医学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教学模式。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路应该与教学模式相一致,尊重学科发展的现状,既要有先进性,突出特点特色,又不能理想化,过分强调超前。在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上,要充分考虑课程的设置要能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这个主体,中医学基础(包括四大经典)、西医学基础应该让学生系统掌握,保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中医学基础教材应该有本专业特点,其主体内容应该在系统、完整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反映现代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相应的研究成果;西医学基础教材应该根据专业教学要求的不同,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区分中医学专业和临床学专业,也可考虑西医基础教材课程内容的重组与改革。
  记者:请谈一谈如何突出中医基础课程教材的中西医结合特色问题。
  何清湖:以《中药学》为例,不仅应该系统、全面地介绍传统中药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外,还应反映现代中药研究的新成就、新进展,如在具体中药的阐述时,应该介绍其有效化学成分、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临床应用。《中医诊断学》应该比过去的《中医诊断学》有较大的创新,如怎样体现搜集病情方法的先进性、多样性,而不仅仅满足于“四诊”的望、闻、问、切,使对病情的诊断更加深入、具体、客观等;怎么样使中医的各种辨证方法进行统一,辨证由过去的宏观辨证发展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统一,功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的统一,辨病与辨证之间的相互结合;使中医的诊断名词如病名、证名、症状名等术语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使我们的中医诊断学能发展到与现代中医临床更加紧密,正确把握好病、证、症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等等。我想,这次中医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是重点,也是难点,做好了,也是对中医学发展的一大贡献。它将为今后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底本。通过不断批判、完善,学科才会得以发展。

http://www.cntcm.com.cn/text/2657.htm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09:20:4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中医药报》登载的中西医结合、西医有关文章转载。

益气活血中药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
  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和校病理生理教研室共同开展的“益气活血中药对缺血心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影响”研究日前结题。研究证明,益气活血中药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缺血性心脏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益气活血中药是由黄芪、丹参、当归、红花、桂枝等组成的复方制剂。对心血管系统有较强的调节作用,既往研究其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及微循环的作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广泛分布于心血管系统,是辣椒素速敏感的感觉神经纤维,其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它是目前发现的最强大的舒血管肽,对冠状动脉有很强的扩张作用。
  为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制剂对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是否与增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数量有关,研究人员选用清洁级SD雄性大鼠60 只,随机将大鼠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益气活血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灌胃前依据大鼠体质量计算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给药量,分别为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制剂干粉0.36g/kg/天、1.08g/kg/天、3.24g/kg/天,单硝酸异山梨酯片15mg/kg/ 天,用蒸馏水配置成等体积混悬液。按10ml/kg/天每天灌胃1次,连续15天,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第15天各组最后一次灌胃30 分钟后,先连续观察并记录一段Ⅱ导的正常心电图,然后模型组及给药组分别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20?滋/kg造成心肌缺血模型,空白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造模后继续监测心电图变化。在200倍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对心肌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纤维行免疫组化染色,每一标本随机取3张切片,每组10个标本观察30张切片,150个视野,以20倍镜下视野为单位,对随机取出的切片进行观察。将心肌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密度,按每20倍光镜视野下阳性纤维数定为如下3个等级:Ⅰ级为0~5根阳性纤维;Ⅱ级为5~10根阳性纤维;Ⅲ级为10根以上或呈网状。
  结果发现,模型组有明显心肌缺血病理改变,益气活血中药各剂量组心肌缺血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大鼠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后心电图表现为心肌缺血变化,模型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P<0.05),纤维明显变短变细。益气活血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数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阳性对照组与益气活血中药中、高剂量组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数量区别不大(P>0.05),但高于模型组(P<0.05)。
  研究结果表明,益气活血中药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合成来实现的,且该种作用随着益气活血中药剂量增高而增强。 (张中桥)
http://www.cntcm.com.cn/text/2658.htm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09:20:0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中医药报》登载的中西医结合、西医有关文章转载。

川芎嗪治疗慢性肾病的研究
□ 黄小妹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我国慢性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新发病年增长率为13%。已进入和即将进入慢性肾衰的病人也迅速增加。治疗慢性肾病,延缓进入慢性肾衰是一重大课题。中医药在慢性肾病的治疗中有很好的前景。武汉市第一医院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应用活血化瘀药川芎嗪治疗慢性肾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川芎嗪是中药川芎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川芎性辛、温,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为血中之气药,广泛用于气血瘀滞之癥瘕积聚、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痛、胁肋胀痛、胸痹心痛、风湿痹痛等。
  武汉市第一医院肾病科突破以上范围,将川芎嗪用于治疗慢性肾病并取得成功。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我们的试验研究即证实川芎嗪能改善兔肾表面微循环,表现为使血流速度加快,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加,抑制血小板聚集,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内血栓解聚等;并且对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在用小白鼠进行的毒理试验中证实,在治疗剂量下,长期用川芎嗪对心、肝、肾等重要组织无明显损害,临床使用较为安全。
  在临床研究中,我们用川芎嗪治疗肾小球性血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在1988年~1992年4年间对113例肾小球性血尿患者用川芎嗪治疗,观察 2个疗程,每个疗程20天。结果发现川芎嗪不仅可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并且可降低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临床指标血尿的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率达71.6%,明显高于对照组(雷公藤组45.7%)。并且治疗后血肌酐水平有下降趋势。相关文章在Kidney  International(KI)等国际及国内杂志上发表。在随后的十几年中,临床上对近800例病人使用川芎嗪,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均较好。
  近几年中医及西医对慢性肾病肾纤维化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为川芎嗪用于治疗肾纤维化提供了新思路。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肾病患者气血阴阳不足,水湿毒浊停留,久病入络,一般均有血瘀征象。近几年又提出肾纤维化为肾脏的微型癥积的新概念。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肾病的治疗方法。这与现代西医的认识相一致。业已证明,凝血机制异常及肾小球内微循环障碍在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近几年新提出的“肾脏慢性低氧学说”又强调了伴有微血管损伤的肾小管间质低氧在慢性进行性肾损害中的作用。低氧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被趋化至受损伤部位并被激活释放出多种炎性介质、细胞因子等,可引起组织细胞的增殖、纤维化及细胞凋亡、坏死等。而且,慢性进展性肾病时肾脏存在的缺血低氧和残存肾单位的高压高灌注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而与凝血相关的凝血酶是强促炎促增殖物质,可导致肾脏纤维化。我们前面的研究已证实,川芎嗪能改善肾组织微循环;体外实验中川芎嗪对凝血酶等多种物质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强烈抑制作用。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川芎嗪对多种致肾纤维化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有抑制作用。
  以上研究提示我们,川芎嗪在治疗慢性肾病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除原有的改善微循环、治疗肾性血尿外,在防治肾纤维化、延缓慢性肾病进展方面也有很好的前景,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我们今后拟将《内经》中时间医学思想引入慢性肾病的治疗中,进一步研究川芎嗪能否减少肾小管间质微血管的损伤,改善肾小管间质的低氧状态,以探讨川芎嗪在延缓慢性肾病进展,防治肾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
http://www.cntcm.com.cn/text/2658.htm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22:08:0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中医药报》登载的中西医结合、西医有关文章转载。

胜利油田启动慈善“爱心复明工程”
  本报讯  (通讯员徐学雷)2月6日,胜利油田慈善"爱心复明工程"在胜利油田胜利医院正式启动。
  这次活动是由胜利油田慈善分会、胜利油田残疾人联合会、胜利医院共同组织开展的。胜利油田慈善分会2006年4月成立以来,坚持“依靠职工办慈善,办好慈善为职工”的方向,大力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共收到善款700多万元,为开展救助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白内障病症是胜利油田老年人中的多发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油田职工家属及子女中的白内障患者有1600多人,为帮助这些白内障患者走出黑暗,重见光明,解除痛苦,油田慈善分会、油田残联与胜利医院联系,决定免费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力争在一两年内全部完成。胜利医院决定选派最好的医生和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使油田白内障患者早日复明。
  据悉,除了“复明工程”以外,胜利油田还将陆续实施“肢残助行”、“智障助学”、“大病救助”等慈善救助工程。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15:52:1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中医药报》登载的中西医结合、西医有关文章转载。

肛肠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直肠癌的治疗现状
□ 李东冰
  直肠癌是常见的肿瘤,我国的发病率近年来也有所上升。和任何恶性肿瘤一样,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直肠癌远期生存率的惟一途径。
  所谓早期一般指Dukes A期,即T1是肿瘤仅侵及黏膜下层,T2指肿瘤侵入固有肌层,如穿过肌层至浆膜下层则属于B期。但就诊的Dukes A期癌病人在临床上只是少数,根据资料,Dukes A期癌仅占全部住院大肠癌病人的16%左右,说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仍然是一个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如果等病人出现症状才来就医,显然已非早期。
  普查和筛选是发现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有效途径,由于直肠癌基本上是由癌前病变——腺瘤发展而来,对高危人群,乃至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无疑是可靠的方法,但成本太高,而进行一次性镜管的直肠及乙状结肠下段镜检查,是便宜而可靠的方法,成本达到城市居民可以承受的程度,而且避免了交叉传染。更为重要和现实的问题是外科医生自己应提高早期诊断和预防大肠癌的警觉性,要仔细询问病史,必须做肛门指诊,可疑者应安排做肠镜检或钡灌肠造影,不要放过任何可疑的就诊病人,另外,加强科普宣教,提高中年以上人群对早期发现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知识也是必要的。
  直肠癌保肛手术目前已广泛应用,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开展是外科治疗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何保证肛门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减少复发已引起临床的关注。随着对直肠癌病理学特点认识的加深及吻合器等设备的应用和不断更新,7cm以上的直肠癌已能有把握地采取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术式,近年来实施 6cm以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目前直肠癌的西医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尽管根治术后的病人接受化、放疗及免疫治疗等,但其5年生存率 50年来一直徘徊在50%~55%。远期生存率低仍然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从世界范围看,肿瘤的治疗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手术、放疗、化疗等常规治疗手段。在我国,中医药治疗已成为大肠癌综合治疗中的组成部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中医治疗能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增加放化疗的完成率,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在大肠癌根治术后预防复发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改善免疫功能,可能有利于减少术后的转移和复发,提高远期生存率。中医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可扬长避短,提高大肠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在“阴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古代治疗积聚方药的整理研究,发掘研制出具有消症化积,散结解毒功效的扶正、祛邪胶囊,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发展趋势
  强调直肠癌的预防,推广一次性直肠镜的使用,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强调直肠癌的早期发现,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主张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即非单一手术治疗,特别是中药的辅助治疗可以改善全身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15:51:4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中医药报》登载的中西医结合、西医有关文章转载。

谨防儿童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亦称“痄腮”或“抱耳风”。它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2岁到15岁的儿童,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
  “痄腮”一般发病比较急,开始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痛,不想吃东西、恶心、呕吐和全身疼痛等症状。一两天后,常生在一侧耳垂下方,肿大、疼痛,说话或咀嚼食物时加重,有时还会出现张口困难、流口水等。部分病人患病3~4天后,对侧的腮腺也会发生肿大,甚至波及颈部及前胸上部,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如治疗不及时,有的还可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影响小孩成年后的生育能力。因此,小孩患了腮腺炎切不可大意。另外此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强,所以为了您孩子和别人孩子的健康,要重视流行性腮腺炎。
  专家指出,一旦发现孩子患了腮腺炎,首先要立即与健康人分开居住,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采取煮沸或曝晒等方式进行消毒。
  其次,要卧床休息。病情轻者或退热后可适当活动。饮食上要合理安排,多吃些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食,不要吃酸、辣、甜味及干硬食品,以免刺激唾液腺使之分泌增多,加重肿痛。另外,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的排出。
  第三,要注意口腔卫生。经常用温盐水漱口,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如果发热超过39℃,可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等方法,或在医生指导下服退热止痛药等。(高 原)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15:50:5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中医药报》登载的中西医结合、西医有关文章转载。

200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一等奖(5项)
  补肾益气活血法改善子宫内膜微环境和促进胎儿生长的应用与基础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黄光英  舒益民  吴云霞等
  阴虚阳虚证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关系研究
  第二军医大学  凌昌全  李敏  李柏等
  参芪扶正注射液的新药研究
  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李乃卿  陶德胜  刘东来等
  补益脾肾法在老年医学中的应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全国中医老年病医疗中心 陈可冀  周文泉  高普等
  补肾益髓法治疗 ?茁-地贫临床与基础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零三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吴志奎  张新华  蔡辉国等
 
  二等奖(10项)
  西洋参药材的规范化生产及质量评价系统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都晓伟  王喜军  匡海学等
  分期辨证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蔡定芳  杨云柯  唐红敏等
  盐酸小檗碱降血脂作用的临床应用及其分子机理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魏敬  蒋建东  王书奎等
  “菌、毒、炎并治”治疗MODS新药“血必挣”注射液的开发及临床应用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天津市天和医院  天津市红日药业有限股份公司  王今达  任新生  曹书华等
  黄芪防治慢性肾脏疾病的系列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倪兆慧  张庆怡  牟姗等
  中西医结合防治白内障的基础和临床系列研究
  福建中医学院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黄秀榕  祁明信  康可人等
  藏药波棱瓜子抗肝炎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与评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O二医院 袁海龙  李莉  李仙义等
  气血并治方配伍规律和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史大卓  梁鑫淼  刘剑刚等
  瘀证量化诊断、生物学基础及病证相关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王   阶  衷敬柏  姚魁武等
  养血清脑颗粒对高血压病脏器保护作用研究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高秀梅  叶正良  康立源等  三等奖(22项)
  针刺调三焦之气治疗老年期痴呆的机理研究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韩景献  于建春  于涛等
  小儿抗痫胶囊治疗儿童癫痫及其神经生化机制的研究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马融  李新民  李少川等
  中药抑菌实验新方法的创立、五倍子等水煎剂和提取物抗菌效果及其电镜观察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李仲兴  王秀华  赵建宏等
  隧道式拖线引流法在肛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  陆金根  曹永清  何春梅等
  小儿病毒性肺炎中西医结合系列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汪受传  李江全  任现志等
  中西药结合增加血液系统肿瘤化疗敏感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  许文林  陈宝安  敖忠芳等
  爪蟾卵母细胞的基因表达和降脂中药的高效选择
  浙江中医药大学  沃兴德  范春雷  窦晓兵等
  石菖蒲醒脑开窍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  方永奇  魏刚  吴启端等
  当归多糖对人血细胞发生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  王亚平  王莎莉  郑敏等
  以药测证绘制肾虚证两大基因网络调控路线图谱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沈自尹  陈瑜  黄建华等
  中药综合延缓软骨退变作用的新认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石印玉  曹月龙  詹红生等
  针刺通过调整脑内交感活动缓解高血压和心肌缺血的机制
  复旦大学 朱大年  李  莉  沈霖霖等
  原发性肝癌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基础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  方肇勤  管冬元  梁尚华等
  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科学研究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杨春波  柯晓  葛振华等
  中医药不同治法、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规律与作用机制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新月  林燕  王雪茜等
  中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黏膜免疫药理作用途径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吕爱平  赵宁  肖诚等
  不同药物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生物合成的作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鲍卫汉  陈东明  李宇明等
  五子衍宗丸及其加味方抗衰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王学美  谢竹藩  富宏等
  雷公藤叶资源开发利用及雷络酯片的研制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李汉宝  王玉喜  王曙东等
  孙氏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规范化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望京医院  朱立国  张清  高景华等
  中药消癃通闭改善排尿困难及减小前列腺体积的机理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贾金铭  刘猷枋  李寅增等
  甲亢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与机理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林兰  李鸣镝  倪青等
D2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11:18:1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中医药报》登载的中西医结合、西医有关文章转载。


不要把川崎病当感冒
  川崎病是由日本川崎医生于1976年首先报告的一种小儿科疾病,又称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确切病因至今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对某种病菌的反应。川崎病不是常见病,但近年有增多的趋势,据流行病学调查,北京地区小儿川崎病的发病率在 19~30/10万左右,多见于8个月到4岁之间的幼儿,偶尔也会有大一点的孩子患病。川崎病实质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可以侵犯内脏器官,如心脏、肾脏、消化道,甚至还会侵犯大脑。不遗传,不传染,目前没有特效的防治办法。
  川崎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冬季,其首发症状是发烧,身上伴发有红点,所以常常会被误诊为感冒、麻疹或猩红热。川崎病在症状上不像感冒那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一般的感冒发烧3天后症状就会缓解,体温也开始下降,但川崎病持续高烧,体温在38℃~39℃之间,发烧可持续5天以上。发烧两天左右时全身会出现各种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嘴唇发干而有裂纹,口腔黏膜发红,舌头上长出红色的小疙瘩,十分像新鲜杨梅的“刺”,称“杨梅舌”。两眼充血、发红,手脚关节发硬肿胀,指(趾)处可见红斑,体温下降后,手脚尤其接近指(趾)甲部位的皮肤会有片状脱皮。颈部双侧和颌下淋巴结肿大。专家提醒,目前正是感冒的高发期,如果孩子发烧,特别是持续高烧不退或有上述症状,家长不要以为只是一般的,自己随便给孩子吃些抗感冒的药,要考虑可能是川崎病,尽快带孩子到医院诊治。(张献怀)

9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11:17:2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中医药报》登载的中西医结合、西医有关文章转载。

[四版]  科  技
中西医结合干预PCI后再狭窄作用获进一步证实
□ 范维琥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血管再狭窄是影响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原因。再狭窄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局部的血管平滑肌增生,其发生机理涉及多种途径。根据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辨证,血瘀、痰浊常为主要证候,相应的治疗有可能减轻甚至预防冠脉再狭窄。
  近年国内进行的一些实验研究对这一假说进行了验证,包括:赤芍防止高脂喂养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血管狭窄的实验研究、芎芍胶囊对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和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重塑的影响、通冠胶囊对冠心病经皮冠脉介人术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以及疏血通在防治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干预再狭窄的作用在临床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例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进行了雷公藤多甙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75例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的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雷公藤多甙组,6个月后两组分别有57.78%和63.33%的患者复查冠脉造影。结果显示,雷公藤组冠脉管腔净获得率、净获得指数、管腔面积净获得均大于常规治疗组,而病变狭窄百分比小于常规治疗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陈可冀等进行了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冠心病介人治疗后再狭窄的多中心临床及机理研究,采用活血化瘀中药芎芍胶囊进行西医治疗基础上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对照的预防PCI后冠脉再狭窄的6个月临床观察,分别从冠状动脉造影、心绞痛复发、血瘀证候计分及肝肾功能等方面评价芎芍胶囊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干预再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该研究冠脉造影随访率为47.08%,接近国际水平。结果发现:(1)治疗组造影再狭窄率26.03%较对照组47.22%明显降低 (P<0.05),治疗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管腔直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2)PCI后3个月和6个月,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7.14% 和11.04%较对照组19.48%和42.86%明显降低(P<0.01);(3)PCI后6个月,治疗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0.39%,对照组为22.73%,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6个月,血瘀证计分皆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5)血瘀证的轻重和再狭窄形成及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明显相关;(6)临床观察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和本药有关的不良反应。
调脾护心法有助提高冠脉搭桥术患者生存质量
□ 阮新民 林宇  吴焕林等   广东省中医院
  “调脾护心法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是在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心脾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的临床研究。
  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共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患者106例,其中试验组55例,西药组51例。对照组根据病情予以相应的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自术前7天开始,在基本方——护心方基础上辨证加减,至术后3个月,进行疗效判定及生活质量的观察。
  至观察终点,试验组在APACHE Ⅱ评分改善情况、心功能(LVEF值)及中医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临床显效率71.2%,优于对照组(46.0%)(P<0.05)。在生活质量测评方面,经3个月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在SF-36量表的“身体疼痛”、“活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生理功能”、“总体健康”等维度以及SAQ量表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等维度方面计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研究结果证明,应用“护心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可改善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提高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并可降低不停跳搭桥患者的术后各种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促进搭桥术后病人的康复过程,从而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是国内率先开展的有关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通过临床实践首次提出了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围手术期中医病机变化的认识,并制订一套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临床加以验证,效果确切,预期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
活血化瘀中药可有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 曹书华  王今达等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死率高而且医疗费用惊人。针对MODS患者大多存在血瘀证的特点,临床将活血化瘀法应用于对MODS的治疗,疗效显著。为了明确活血化瘀法的作用机理,我们自1986年起即对此进行了系列研究,本材料将我们近年来的基础研究工作做了系统的总结。
  本研究共包括7部分内容:
  1.由探讨严重肠道损伤与急性肺损伤的关系出发,证实了MODS “血瘀”证的病理基础,并为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以静注内毒素致成MODS动物模型,并以活血化瘀法治疗,结果活血化瘀方剂可以降低内毒素水平,预防内毒素性MODS的发生,达到“菌毒并治”的作用;
  3.观察了活血化瘀法对内毒素所致急性肺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活血化瘀法可降低血小板激活因子水平,从而起到脏器保护作用;
  4.以感染性MODS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了活血化瘀法对iNOS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活血化瘀法能降低血清及组织NO水平,抑制组织iNOS mRNA的表达,减轻组织损伤;
  5.利用血瘀证MODS动物模型,研究活血化瘀法对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活血化瘀中药对TNFα、IL-6有明显的下调作用;
  6.通过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内毒素刺激并以活血化瘀中药进行保护,结果细胞培养液中vWF、ET含量下降,细胞表面TM表达上升,证实活血化瘀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7.对MODS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动态观察血浆蛋白C及HLA-D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示活血化瘀法可提高MODS患者蛋白C及HLA-DR水平,联合上述第6点说明活血化瘀法可提升血浆活化蛋白C水平,并起到免疫调节作用。
 
中药对心梗患者再灌注损伤有改善作用
  近年来,再灌注治疗(包括药物溶栓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常规,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急性期和远期预后。与此同时,再灌注治疗伴随的一些问题,包括心肌的再灌注损伤和无复流现象仍亟待解决。国内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验研究方面,包括通心络、参附注射液、健心平律丸等在各种动物模型中采用不同的指标,显示能不同程度改善心肌再灌注损伤的证据。临床研究则显示,参麦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四逆汤、黄芪注射液、川芎嗪和葛根素等中药单用或合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再灌注损伤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大病例数的、设计严格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范维琥)   
 
冠心病介入术后中西医标准制定
□张敏州 李松 邹旭等 广东省中医院
  本项目是由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承担并完成,来源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立项的系列科研课题。其中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立项的“冠心病介入术后气虚血瘀、气虚痰瘀辨证治疗方案的研究”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资助的医药卫生类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属社会发展攻关项目。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在邓铁涛教授的指导下,对冠心病介入术患者进行辨证治疗。
  本项目通过对研究介入患者证候分布规律、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及舌象与证候的关系,并结合“血瘀证”理论与邓老的学术思想,探讨冠心病介入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总结制定冠心病介入术中医辨证施治方案(为气虚痰瘀和气虚血瘀证型,而非单纯如文献报道的气虚血瘀证型)。在以往邓铁涛教授所拟通冠胶囊、冠心方对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几种相关机制均有效,以及国内外用西药治疗无效的基础上,分别根据其不同证型给予通冠胶囊与邓老冠心胶囊,并测定通冠胶囊对临床指标、临床症状及再狭窄方面的改善,以确定冠心病介入术中医辨证施治的最佳方案。建立中医药治疗再狭窄,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等综合治疗方案,对该综合辨证治疗方案进行评价,临床观察中药对再狭窄的疗效机制。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初步获得冠心病介入术后证候分布规律,制定证候与功能检测的诊断综合定量标准;继而总结制定冠心病介入术后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建立中西医综合疗效评价定量标准;最终建立冠心病介入术后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及中西医综合诊断治疗、疗效评价标准。为中医药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摸索对策、措施及新途径,为再狭窄的机制研究提供新资料,在本领域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能发挥中医药优势,降低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降低再次手术率,从而减少费用,可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3 13:26 , Processed in 0.0646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