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445|回复: 9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一)将中西医结合革命的风暴推向全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5-3-4 12:3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8-5 10:10 编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11/19 01:54pm 第 11 次编辑]


--序
--吾不畏权威
--吾只畏真理
--吾不畏理论
--吾只畏实践
--实践是最伟大的导师
--实践是最正确的裁判

一、我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无意中看到《健康报》上登了几篇自学考试的文章,甚是亲切,因皆为同道之人。
   
在自考的道路上,我亦算得上是一个老兵了,古人言:十年磨一剑。我已用十年的光阴,在磨砺诊治病症的医学之剑,为病人解痛苦,为人生谋发展。
   
初,西医中专毕业,九二年工作,于时年方二十,对人生事业如何发展,并无确切的想法,只是于潜意识中认识到,人应当做一点事,不可虚度此生,这就有了一点继续学习的动力。在当时的条件下,于我而言,继续学习,走脱产学习的道路,经济不允许,函授学习,文凭不硬,只有走自考的道路,当时自考尚无临床医学专业,也就只有考中医了。
   
用了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医的学习,其间的酸甜苦辣,是过来人皆知道,勿庸多言。于我而言,学中医较旁人更多一分辛苦,我不但在努力去原盘接受掌握中医的理论,还努力的用已有的西医知识去尽力理解中医的内涵,这就很辛苦,很痛苦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已走了百余年,自建国后有系统、有组织的研究亦有五十余年,穷尽无数的学者、智者去研究它,亦尚未完全弄清楚,可见难度之大,我也想去弄清它,不免是自不量力。但是,对不明白的事总希望去弄明白,这也是人类的一种宝贵天性吧,这应当是值得鼓励的。再说,明白总是从不明白开始的,必须经历不明白这个阶段。
   
四年的中医理论学习结束后,当时我的总结是,收获是挺大的。对同一个病症,既可以用西医理论去诊治,也可以用中医理论去诊治它,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中西医结合医生了。当然,回过头来看,这种认识是很肤浅的,这只能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最原始的阶段。严格地讲,这不能算是中西医结合,只能算是中西医混合。混合不等同于结合,结合应当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的,是水乳交融,而不是水油混杂。
   
于是时也,临床病症诊治能力的发展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学了中医后,医学的视野打开了,博的问题初步解决了,该如何去解决专的问题。具体言,未来该如何去发展中医、西医。当然,最好的方式是二者同时发展,于临床做到宜中则中、宜西则西,此为至境。但是这很难,穷一个人一生的力量,同时在中医、西医两个领域达到纯熟的境界,这太难了。还是应当有侧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我选择了西医,因为就我当时的情况而言,我以为,临床上大多数病症用西医即可解决,部分病症虽西医无甚好方法,须应用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但在给病人做病情解释、病因病机分析时,还是用西医理论更合理、更为病人所理解,这是我选择西医的理由之一。理由之二,中医于我而言,想进一步提高是有很大实际困难的。我周围无人从事中医,我的中医知识,全是依靠一个人自学得来的。而中医遣方用药,更多的是经验指导,这就制约了我在中医方面的发展。这所有的一切,决定了我在选择主攻方向时,只能是西医。但是我又不愿放弃四年的中医所学,怎么办呢?有一条道路隐隐出现了。历来我们谈中西医结合,只是谈到如何将西医引入中医领域,去发展中医,去讨论中医现代化。我们可不可以换一种思维,将中医引入西医领域,以中医为手段,西医为目的,促进西医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可以,它的具体形式是什么?可不可以将中医辨证论治的诊治模式拿来,去建立西医辨病论治的诊治体系,从而极大的提高西医诊治病症的效率及水平?这将是一条全新的道路,我以为,它将是一条前景十分光明的道路。
   
恰巧于此时,江苏省自考开设了临床医学专业,我再一次踏上了自学的征程。重学西医,是为了温故可以知新,重建西医辨病论治的诊治体系,参加自考,是以考促学。不觉又是六个春秋,光阴荏苒,已过而立,回首往事,无愧无疚。王安石言:力足以至者,于人为可讥,于已为有悔。尽吾志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写此文,与天下同道之人共勉。

二、临床病症诊治思维改进之我见
   
中医在对病症进行诊治时,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外感温热病,一类为内伤杂病。二者性质、症状各有特点,其诊治模式亦不相同。对外感温热病,予以三焦、六经、卫气营血辩证论治,对于内伤杂病,予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辩证论治。对此,西医似可借鉴。
   
西医上,我们亦可以将病症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传染病或流行病,如疟疾、伤寒、水痘、结核、或铅中毒、汞中毒等;一类为非传染病或流行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等,姑且命名为内伤杂病。对于传染病和流行病,它们的特点在于病因单一、明确,引发的病理改变则可能牵涉到多系统、多脏器,复杂多变。此类病症诊断的重点在于病因,治疗的重点也在于病因,只要抓住病因诊治,则整个病症的诊治即迎刃而解。
   
而内伤杂病则不然,内伤杂病之病因往往是多样的,有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或社会的、心理的,一个病因可以引起若干个病理改变,一个病理改变可以由若干个病因引起,且病因的找出,有时对病症的实际治疗也难以发挥大的指导作用。这时,我们对病症进行诊治时,可以参照中医脏腑辨证论治的诊治模式,将诊治重点放在机体内部的病理改变上,以内在病理改变为病症诊治过程的枢纽。诊断上,病变的部位是一个脏器,还是多个脏器,在一个脏器上是一种性质的病变,还是多种性质的病变,彼此的关系是相兼,还是相互转化,孰为本,孰为标。治疗的重点也不在病因上,而在于直接纠正改善这种病理改变,有是病用是治,用药物(西药、中药)、针灸、手术、饮食、运动、心理等手段。在治疗上,或同治,或分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
   
对于前者,我们谓之病因诊治模式,对于后者,我们谓之病理诊治模式。病因诊治模式是在和传染病及流行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类诊治传染病及流行病曾经发挥,并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在诊治内伤杂病时,这一模式则有极大的缺陷,内伤杂病的诊治重点应在于内在的病理改变,以内在病理改变为诊治过程的枢纽。
-------------- 病因----------------
----------------↓---------------------
外在症状 -→ 内在病理 -→治疗
----------------↓--------------------
----------------转归----------------
   
以外在症状为导向,去确定内在病理改变(包括病变部位、性质),再据此解释症状,分析不同病理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病因、预测转归、确定治疗。如此一来,我们在诊治内伤杂病时,将可以迅速抓住本质、要害,诊治过程将变得更为流畅、有效和便捷,将极大的提高西医诊治内伤杂病的效率及水平。
   
以上是个人在从医的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写出来抛砖引玉,若果能对医学的发展有所裨益,则幸矣。  

三、也谈医学模式的的转变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
   
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临床病症诊治角度出发,只是对病因诊治模式的补充和完善,不是质变,从病因诊治模式到病理诊治模式的转变,才是医学诊治模式的根本转变。
   
所谓病因诊治模式,其核心是把病因作为疾病的本质,以病名(实质上是一种以病因为核心的疾病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为病症诊治过程的枢纽。
   
所谓病理诊治模式,其核心是把内在病理改变作为疾病的本质,以内在病理改变为病症诊治过程的枢纽。
   
前者是西方人类在和传染病、流行病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诊治模式,其在人类诊治传染病、流行病曾经发挥,并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但对非传染病、流行病(参照中医的说法,我们且谓之内伤杂病)继续套用这一诊治模式,则是有极大缺陷的。因为传染病、流行病与内伤杂病在性质、特征上是有根本不同的。传染病、流行病的病因单一明确,引发的病理改变复杂多变,故我们在诊断治疗时,应以病因为重点,以病因为诊治过程的枢纽。内伤杂病则不然,其病因复杂多样,有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心理的、社会的,一个病因可以引起若干个病理改变,一个病理改变可以由若干个病因引起,且病因的找出有时对治疗难以有实际指导作用。这时,我们应当以机体内在的病理改变作为诊治的重点,以内在病理改变作为诊治过程的枢纽,以内在病理改变为诊治单位,去解释症状,去讨论不同病理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去讨论它的病因病机,它的转归预后,它的治则治法。一句话,对于内伤杂病,我们应当用病理诊治模式。
   
中医对内伤杂病进行脏腑辨证论治,其本质是什么呢?其本质就是病理诊治模式(把内在病理改变作为疾病的本质,以内在病理改变为病症诊治过程的枢纽),其与现代医学的矛盾,本质上就是病理诊治模式和病因诊治模式的冲突。为什么我们学西医的对中医难以理解,学中医的对西医难以理解,其根源在什么地方呢?根源正在于此。
   
从实践出发,在诊治传染病、流行病时,病因诊治模式是优越的。
   
在诊治内伤杂病时,则病理诊治模式是优越的。在诊治内伤杂病时,西医应当向中医学习,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诊治模式——把内在病理改变作为疾病的本质,以内在病理改变为病症诊治过程的枢纽。

四、也谈西医辨病论治及与中医辨证论治之关系
   
我们现在所讲的辨病论治,已和过去所讲的是根本不同了。过去我们所讲的辨病论治,辨的是病名(实质上是一种以病因为核心的疾病观的外在表现形式),面对着收集到的病情信息的资料,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个抽象的病名,去对比、排除。这种诊治思维模式是在诊治传染病、流行病过程中形成的,也只适合于诊治传染病、流行病。
   
今天,我们所讲的辨病论治则不然。在诊治内伤杂病时,辨的是内在病理改变,面对收集到的病情信息的资料,我们去开动思维,去辨出病人体内的内在病理改变,哪些脏器有病,是什么性质的病,彼此关系如何,是什么原因所致,如何发展转归,最后决定如何治疗。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医生而言,最重要的是一个“辨”字,用医生主观的思维去辨别病人身上的客观的病理存在。同时,以一己之思维去驾驭诊治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熟练地从脑海中调动各种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具体诊治问题。知识是死的、固定的、相同的,而如何合适的、有效的运用知识则是因人而不同的。所谓医者,意也,其本意大概也就是如此吧。
   
在诊治传染病、流行病时,我们应使用传统的辨病(病名)论治观,辨的是病名,从病名(病因)去治疗。在诊治内伤杂病时,我们应使用现在的辨病(内在病理改变)论治观,辨的是内在病理改变,从内在病理改变去治疗。
   
过去我们也谈西医辨病(病名)和中医辨证结合起来诊治病症,一个病(病名)里有若干个证,现在看来之间的关系是病因诊治加病理诊治的关系,在传染病、流行病领域似乎也能行的通。一个病因可引发不同的病理改变,故而一个病名里可包含不同的证。但内伤杂病领域则是不可以的,在诊治病症时二者至多是相加的关系,用了西药,再用些中药,是混合,不是结合。不存在一个病里有多个证。如高血压,过去认为在这一病里有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阻逆等,其实是错误的,高血压就是高血压,但是就一个具体的高血压病人而言,情况非常复杂,有不同的因,如神经精神因素、肾素内分泌因素;有不同的果,如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眼视网膜病变;有不同的兼病,如高血脂、高血糖等。而这些与高血压或是相兼相并关系,或是相互转化关系,所谓高血压与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阻逆等关系,或是相互等于关系,或是相兼相并、相互转化之关系,不存在一病内包含数证,可出现不同的证,类似于母子一样之关系,那是完全错误的了。

五、对“人”的再认识
   
在中国人全局意识,战略性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人是一个不同阶段,不同方面构成的综合体。
   
西医是如何认识“人”的呢?从不同方面入手,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心理等,去研究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中的变化及规律。
   
中医是如何认识“人”的呢?从阶段入手,去研究每一个阶段内机体各个方面的变化及相互之间关系之规律,而产生其独特的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学说。此学说涵盖了身心两个方面,且在身这一块,以生理功能为纲,解剖结构为目,而将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可以把其纳入生理学,是人体若干系统中的一个)融为一体。不似西医将其割裂开来,分别研究。
   
在心理世界、精神世界这一块,在中国人全局意识,战略性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也把其看作是一个若干方面、若干阶段的综合体。它虽是无形的,却是有层次、有结构、有过程的。
   
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等;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
       ↑
心理过程(意志、认知、情感)
       ↑
神经过程(兴奋、抑制)
       ↑
大脑皮层
   
每一上层结构(或过程)建立在下层结构(或过程)的基础上,没有下层就没有上层。但又高于下层,不是有了下层就有上层结构(或过程)了,它有自己的组成结构及运动过程。
   
结构里有过程,过程里又有结构。

六、中国人全局意识,战略性思维在病症诊治过程中的应用
   
所谓中国人全局意识,战略性思维方式,是中国人认识处理世界,认识处理事物的一种独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是指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事物时,把其看作是一个空间与时间(结构与过程)上的统一体,认识处理事物时用抓住重点,重点突破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特征,就是:全面认识,重点突破。
   
(一)、在认识“人”中的作用
   
在中国人的全局意识,战略性思维方式指导下,认识人时,把人看作是一个若干阶段、若干方面的综合体。人的一生可以分为若干阶段,人的机体可由若干个方面组成。我们在去认识人时,可以从阶段下手,去研究每一个阶段里的若干方面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方面下手,去研究每一个方面在人生若干阶段中的变化。
   
(二)、在认识“病”中的作用
   
在中国人的全局意识,战略性思维方式指导下,认识病时,把病看作是一个若干阶段、若干方面的综合体。病可以分为若干过程,开始如何,中间如何,末尾如何。病也由方面组成,发生在哪些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在西医,还有层次的不同,是系统器官的,还是组织细胞的,乃至于分子基因的。在认识处理病时,可以从阶段下手,去研究处理每一个阶段里的若干方面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方面下手,去研究处理每一个方面在疾病若干阶段中的变化。
   
(三)、在病症诊治中的作用
   
在中国人的全局意识,战略性思维方式指导下,把病症诊治也看作是一个若干阶段、若干方面的综合体。在病症诊治中,可将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收集病情信息资料的阶段,手段可有中医之望闻问切,西医之望触叩听,各种辅助检查。二、辨病论治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小阶段:(1)确定病变部位、性质。(2)分析不同内在病理改变之相互关系。(3)寻求病因(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心理的、社会的)。(4)预测转归。(5)确定治疗。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从全局上把握住了诊治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而在诊治实践中去达到一种执简驭繁,左右逢源,举重若轻之境界。
   
(四)、中西医之根本区别
   
中医的思路,是从不同阶段入手,去认识处理每一个阶段内机体各个方面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一思路特别适合于内伤杂病的诊治。
   
西医的思路,是从机体不同方面入手,去认识处理各个方面在不同病变阶段的变化。这一思路不适合于内伤杂病的诊治。
   
在内伤杂病为主宰的的今天,该是西医转变思路,转变方向,向中医学习的时候了。
   
我放胆的预言,在经历了三四百年后,医学的重心已经开始再一次向东方回归了。并且,不仅仅是在医学领域,在中国人全局意识,战略性思维方式的大旗下,整个东方的思想,东方的文化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而将再一次回归到世界舞台的中心。

附注:当年,毛泽东同志从中国革命的实践出发,提出了用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代城市包围农村,而将中国革命引向了成功,今天,我们期望用中医发展西医的道路,能够比用西医发展中医的道路更好地将中西医结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又:十数年的心血,今朝得以见于世人,且不管世人如何评价它的价值,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吾已尽力,吾无憾了。
                                       
                                          


附文一、论中国中医药不会亡
   
中国中医药不会亡!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有三部曲,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中药,针灸是有效的,这点已无需证明,只是我们现在还未曾拿出十分的理由去说服西医,说服世人,它不仅是经验的,也是科学的。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的言语底气难免不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症结就在对于什么是疾病,怎样才算治病的看法上。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就是把内在病理改变看作是疾病,治病就是去直接纠正、改善这个病理改变。而西医则认为病因才是疾病的本质,没有病因则没有疾病,不针对病因 的治疗则不是真正的治疗,是不科学的。其实它这种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它这种认识是在诊治传染病、流行病的实践中形成的,也只适合于诊治传染病、流行病,真正符合内伤杂病诊治客观规律的,还应当是病理诊治模式,即辨证论治模式,这是中国人几千年和内伤杂病斗争实践的总结,是古人自发形成的,但是却最符合内伤杂病诊治的客观规律,只是我们今人尚未意识到而已。
   
如此,我们应用针灸、中药治病将建立在更坚实的根基上,不仅在实践中是有效的,我们还要在理论上证明,在治疗内伤杂病时,它的理念也是科学的,合理的,甚至是更先进的。

附文二:本次中西医结合革命之纲领
     
(一)、思想路线:以中国人全局意识,战略性思维方式为指导,用中医改造西医。(中医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全局意识,战略性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是中国人观察处理世界,观察处理事物所独有的一种视角和方式)
     
(二)、组织路线:中医、中西医结合院校,中学西、西学中人员。
   
( 三)、具体策略:(1)一部分创建新西医诊治体系。A、创建西医系统、器官层次的辨病(内在病理改变)论治体系。B、参照中医内科学,重建西医内科学,以症状为纲,辨病(内在病理改变)论治。(现行西医内科学实质上相当于一个并不完善的中医脏腑辨证论治体系,且未与外感温热病分开)。C、努力地将中药、针灸等传统中医治疗手段引入西医辨病(内在病理改变)论治体系,从病(内在病理改变)选药、选穴。从而将新西医诊治体系转化为新医学诊治体系,而完全地将中西医融合在一起。(2)一部分继承原汁原味的传统中医诊治体系。(3)一部分继续研究用西医理论阐述中医概念的现代内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与诸君共同努力,去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93
发表于 2009-1-19 03:23: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一)将中西医结合革命的风暴推向全国!!!

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还在于相互间理论的诠释与印证,既然服从的对象的同一的,那么无论从中从西,理论应当是可以互通的,问题在于西医割裂组织器官相互间关联的做法是否有疑问,若是,那么中医的这一种横向思维就是西医所欠缺的,无论从理论,还是从临床,都是西医所应当补充与完善的,待相互间有了共同的话题,产生一种全新的医学,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92
发表于 2008-12-9 16:42: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一)将中西医结合革命的风暴推向全国!!!

中医、西医的认识,都是正确的,只是各自认识的角度不同。
91
发表于 2008-12-7 18:42: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一)将中西医结合革命的风暴推向全国!!!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谁科学2007/11/17 08:04am 发表的内容:
西医学是现在技术对正常人体的认识,是比较正确的。


简直是天大的无知!
请问:人类对于人体的认识是属于生命科学还是属于医学科学?
所以,也许 我们不得不问:西医认识了什么叫作生命科学了吗?
西医能治疗杀手病吗,难道这不正是证明了一个所谓科学的地地道道医学科盲,又是什么呢、、、、、?
90
发表于 2008-12-7 18:16: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一)将中西医结合革命的风暴推向全国!!!

祝贺西医同志们把全球中医药论坛打造为西医的乐园.
89
发表于 2008-12-7 18:13: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一)将中西医结合革命的风暴推向全国!!!

中西医结合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她不为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方向,她最终将取代西医,也一定会取代中医。换句话说,以后的医生,或倾向于中医,或倾向于西,纯中医与纯西医都将会萎缩,直至消失。
88
发表于 2008-11-17 13:34: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一)将中西医结合革命的风暴推向全国!!!

中医治病的疗效主要取决于中医师个人对中医理论掌握的程度,实践经验,领会经典的悟性和中药材的质量。中医理论本身永远是最正确的最科学的。说中医不科学的人都是哪些不懂中医的或者没有真正掌握中医学的人,他们从来没有好好读过研究过四大中医经典,也没有好好学习过历代名家学说,一切都是没有理由的空谈乱吹。解决老百姓治病贵,治病难,疗效不理想的唯一出路就是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学。中医理论西医理论是俩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不可能真正的结合。我认为正确的西医理论必然符合中医理论,否则,就是不正确的。据史料记载,我国在几千前已能进行有效的外科手术,外科手术不是西方人发明的。真正的医学源于中国。我国中成药品种多,生产量很大,现在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广泛应用中成药治病,而许多患者不懂医学知识,误以为中成药也是西药,他们往往以为吃熬制的汤药才是在接受中医治疗。我认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设备相结合,还是比较可行的,用现代设备来作治疗前后的症状比对,使中医更精确的对疾病定位,使人们更加直观的了解中医的治疗效果。当然,治病下药一定要按照中医理论进行,不能依据检验数据。————————下面是从其他中医网转载的部分内容:我们在谈论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的不同点时,有些人总以为西医设备很先进,中医很落后。其实这种观点是很错误的。我们谈中医或西医理论都是指: 中医或西医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的不同,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的认识的不同,对药物的认识和使用的不同。与医学检查设备无关。医学检查设备(B超,CT,X光,磁共振等)不是根据西医理论发明的,是科技工作者根据物理学,声波学,电磁学等的原理而创造发明的,如果世界上不存在西医得话照样要发明出来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因此,现代科技设备既不归属于西医也不归属于中医。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可以平等使用,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和来验证治疗效果。
中医,西医对现代医学检查设备的依赖程度是完全不同的,西医如果不借助检查设备,对大多数疾病就很难明确诊断,而中医可以不借助任何仪器,通过准确运用“四诊”方法,就可以正确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但在中医师运用“四诊”方法还达不到名医精通的程度时,也可以借助检查设备来作为中医“四诊”之外的辅助手段。也可以用来检验治疗效果。
中医的学科门类是十分齐全的,对各种急慢性疾病都有非常合理的治疗方法。除了中医内,妇,儿科以外,广大中医工作者也应该努力继承中医外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伤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等学术经验,并且发扬光大。
   




   









   


  





  
  
87
发表于 2008-11-12 10:12: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一)将中西医结合革命的风暴推向全国!!!

我是西医学院毕业,而后自学中医,读陈先生此文,深受感动,以我的体会,掌握西医知识,临床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学中医,效果较好,但学西医之人,必须热爱中国传统古典文化(语言,文学,哲学,书画等)并有一定的基础,才能学中医,而崇洋媚外者是不能学的.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化,是两种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有机的配合,取长补短,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中西医结合是大势所趋.佩服陈先生的胆识和气魄
86
发表于 2007-11-17 08:04: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一)将中西医结合革命的风暴推向全国!!!

西医学是现在技术对正常人体的认识,是比较正确的。
85
发表于 2007-9-8 19:51: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一)将中西医结合革命的风暴推向全国!!!

会成功。
84
发表于 2007-9-8 19:26: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一)将中西医结合革命的风暴推向全国!!!

趋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8 11:00 , Processed in 0.0665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