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5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对症下药”:对中医的误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2005-1-22 19:34:50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症下药”:对中医的误解。
经常听别人说,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对症下药,疗效不错。笔者听来,首先还是对言者对中医治疗效果的肯定表示感谢:作为一名铁杆中医,老百姓肯定中医是应该感到高兴的,中医确实需要老百姓的肯定。当然,感谢归感谢,这其中的谬误也是要纠正的。那就是,中医治病有效靠的不是“对症下药”,而是“对证下药”。两者读音完全一样,实际上的意义就相去甚远了。
首先,还是让我们明了一下“症”和“证”的定义:症,即症状、病症。是指疾病的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反应,例如头痛、胃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证,即证候、证型。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此外,还反应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机体与外周环境的关系。单从定义上面来说,不管是内涵还是外延,“证”比“症”内容要广得多,可以说,“证”在认识疾病上比“症”更加具体、更加深刻,也更能揭示疾病的本质。
其次,是对“对症下药”和“对证下药”的比较。“对症下药”即根据症状来确定治疗的方法、选择治疗药物,“对证下药”即根据疾病的证型来确定治疗方法与药物。“对症下药”实际上就与我们常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差不多。而“对证下药”就类同于我们常说的中医治本。实际上,属于中医治疗原则之一的“治本”其内容也是十分广泛的。从某一层面上说,“对证下药”是“治本”的表现形式。在临床上,“对症下药”更准确一点来说,是西医的治疗特点,而“对症下药”则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打一个比方,头痛,如果“对症下药”,西医则选用阿司匹林、安乃近等解热镇痛药,去痛片在头痛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如果是“对证下药”,中医则要分析其是属于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还是属于肝阳上亢证、肾虚证、气血亏虚证、痰浊证、瘀血证。然后对证选用川芎茶调散、芎芷石膏汤、羌活胜湿汤等方剂。再例如,在肾结石的治疗上,西医运用手术疗法,或者药物化石,如今,体外冲击波碎石法运用十分广泛。而中医,“对证下药”,是肾虚证者补肾、是湿热证者清利湿热,并不囿于化石、碎石,在远期疗效上却明显胜过西医。
疾病是发展变化的,就感冒而言,第一天和第三天的证一般是会有区别的,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其他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一人的同一次感冒,其证型也会改变。相应的,中医治疗用药就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感冒第一天来看病,医生用一种药,拖延两天后来看病,医生用的药就要不太相同甚至完全不同。而西医一般来说,不管病程进行到了第几天,所用的无非就是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所以,“认为中医是模糊的、宽松的”这一认识是错误的,但就感冒来说,中医的治疗是十分精确的、严谨的。如果用图表来说明的话,疾病好比一条射线,证就是射线上的任意一个点,中医就是针对这个点来用药的。
为什么常有医生开药5~7副之后要病人再来看一看,而不主张病人自己捡药继续服用?道理也就在这里: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其病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一些病理表现也发生了变化,5~7副药后,疾病已经有了自己新的证型,如果要让中医的疗效发挥极至,必须在新的证型上建立新的处方施药方法,选用适宜的药物。这也是中医的对证下药。
“对证下药”的中医其实并不排斥“对症下药”。实际上,中医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也用到了“对症下药”。就拿头痛来说,如果前额头痛连及眉棱骨,则选用白芷、葛根,如果痛连项后,则选用羌活、防风,头顶疼痛则选用吴茱萸、藁本等,头痛连及牙齿则选用细辛,头痛而重、痰多身重者选用苍术,一侧头痛则选用川芎、柴胡。再例如鼻塞后选用辛夷,咽喉疼痛选用桔梗,视力模糊选用石决明,饮食积滞选用鸡内金,上臂关节疼痛选用桑枝、羌活,腰膝腿足关节疼痛选用独活,……实际上,中医的“对症下药”的基础就是“专症专药”,即一些症状有着专门的药物来治疗,其效果往往比较理想。
而有时候,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中医根本不用“对症下药”,而是采用“对证下药”。这就涉及到中医的治疗原则中的“病治异同。”即在疾病治疗上,如果证型不同,即使是同一疾病,治疗也不同;如果证型相同,即使是不同的疾病,治疗也相同。这就有点象我们在生活中常说的“对事不对人。”上面的感冒事例就说明了证型不同,治疗就不同,即“证异治亦异”。而疾病不同,即使临床症状完全相反,证同治疗就相同即“证同治亦同”。笔者曾经同时遇诊一家两个病人,一者便秘,一者拉肚子,二者皆有腹痛、小便黄、脉滑数、苔黄腻,辩证都属于湿热内结,处方施药,一副药煎两次,两人同时服用,诸症悉除。
“对证下药”是中医的精华,“对症下药”是中医的辅料。不管是证,还是症,在疾病的治疗上,都有着其重要的意义。临床之时,不可偏废,而宜权衡轻重、主次。中医之难在于此,中医之贵亦在于此。

2
发表于 2005-1-23 17:10:1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对症下药”:对中医的误解。

一般人對症與證往往分不清楚其不同之涵意.尊駕對[症]與[證]之分辨與解析,有助於一般初學中醫者或西學中者參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7:56 , Processed in 0.1215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