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117|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老中医邓铁涛强调“辨病论治”不能取代“辨证论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17 19: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燕玲   
   
  针对近年来医学界有人认为应以“辨病论治”取代“辨证论治”
的观点,全国著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近日指出,辨
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灵魂,中医药学的发展不能违背自身的规律。
  邓老认为,辨证论治包括辨病论治。如果说辨证是既包括四诊检
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从而据此全面和具体地判断出
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特殊性质及主要矛盾的话,那么,辨病就是按照辨
证所得,与多种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比较,从而对病人的证候进行
一一查对,在查对的过程中进一步指导辨证,并排除其他疾病而得出
的最后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证,便能预料病情的顺逆吉凶,更
重要的是经过辨病,可使治疗原则和方药结合得更加紧密,进而达到
提高疗效、少走弯路的目的。从辨证到辨病再到辨证,是对疾病认识
不断深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足以说明,辨证论治可以概括辨病论治,
而辨病论治不能代替辨证论治。
  邓老指出,那些“辨病论治”论者,想引进西医对疾病的诊断以
改进中医,但却把中医的精华丢掉了。中医的辨证论治随着时代的发
展,借助于高新科技而不断微观化、不断提高,是历史的必然,但千
万不能因此而否定了中医的根本,中医学只有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才
能不断前进和提高。  
22
发表于 2008-3-9 11:43:2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老中医邓铁涛强调“辨病论治”不能取代“辨证论治”

      完全认同罗鸿声医师、千秋雪总版主的见解。
      病和证是人体疾病的两个不同方面,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和两个医学体系来操作。这就是用西医方法解不开中医,中、西医的优点无法用一个医学体系来操作的原因。
21
发表于 2008-2-22 21:18:4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老中医邓铁涛强调“辨病论治”不能取代“辨证论治”

你好!中医讲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古代自然科学的天人合一理论的延续和运用。
20
发表于 2008-1-17 20:42:5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老中医邓铁涛强调“辨病论治”不能取代“辨证论治”

     一个疾病发生了, 疾病是本,症状体征是标。同一种疾病必定具有同一种特征和本质,疾病的不同阶段和情况会表现出不同的证。但是证的变化再多,也不会改变疾病的本质。 辨证不能取代辨病,辨病也不能忽视辨证。二者皆不可偏废。 否则就是片面的,不完全的。
     譬如,牛就是牛,马就是马。牛和马都可以出现许多变化和特点,可以出现许多品种,但马不会变成牛,牛也不会变成马。 牛还是牛的特性,马还是马的特性。临床上西医的病名比较规范和明确, 便于互相交流和理解。在描述一个病例时, 借用一下也未尝不可 , 至于具体辨证施治,就要因人而异,因病制宜了。
19
发表于 2008-1-17 19:37:0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老中医邓铁涛强调“辨病论治”不能取代“辨证论治”

瞧,这邓铁杆又说废话了, “辨病论治”本来就不可能取代“辨证论治”,若以“辨病论治”取代“辨证论治”,那还是中医吗? 邓铁杆认为:辨证论治包括辨病论治。则是从说废话到说胡话了,病(不论中医的病还是西医的病)是一个过程,而证则是病这一过程中某个阶段全身的病理反应状态,在某一病的过程中,随着病因强度的变化以及机体对病因反应性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证,故一个病可包涵多个证.因而“辨病”,“辨证”和“论治”的关系是先“辨病”,后“辨证”,再论治,是先后的关系. 怎么会有辨证论治包括辨病论治呢? 而“辨病论治”根本是行不通的,中医只有“辨证论治”,没有“辨病论治”,并不存在什么“辨病论治”取代“辨证论治”,所以“辨病论治”取代“辨证论治”和“辨证论治包括辨病论治” 都是说胡话和废话
18
发表于 2008-1-7 22:13:0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老中医邓铁涛强调“辨病论治”不能取代“辨证论治”

张有和先生,你显然是在用西医的概念,作为前提,指出我从中医理法为前提的思路是谬误,没有资格参与中医思维对西医的理解.
17
发表于 2008-1-3 14:27:0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老中医邓铁涛强调“辨病论治”不能取代“辨证论治”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12/27 09:55pm 发表的内容:
1  请问:热灼营阴证,邪陷心包证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借助于什么高新科技,怎么样不断微观化、有什么提高?
   
   2
    “辨病论治”中的病有两种,一是中医的病;二是西医的病.
...
与时具竟!
16
发表于 2008-1-2 23:14:4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老中医邓铁涛强调“辨病论治”不能取代“辨证论治”

[quote]下面引用由国医圣手2007/12/27 03:11pm 发表的内容:
说的有理
[/quot

15
发表于 2008-1-2 22:29:5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老中医邓铁涛强调“辨病论治”不能取代“辨证论治”

笔者主张辨病、辨期、辨证施治三者相加。
14
发表于 2007-12-27 21:55:5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老中医邓铁涛强调“辨病论治”不能取代“辨证论治”

   1  [中医的辨证论治随着时代的发展,借助于高新科技而不断微观化、不断提高,是历史的必然,]
     
     请问:热灼营阴证,邪陷心包证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借助于什么高新科技,怎么样不断微观化、有什么提高?
   
   2  [邓老指出,那些“辨病论治”论者,想引进西医对疾病的诊断以改进中医,但却把中医的精华丢掉了。]
    “辨病论治”中的病有两种,一是中医的病;二是西医的病.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未能够达到理论体系融和的目的,其原因是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 [邓老指出,那些“辨病论治”论者,想引进西医对疾病的诊断以改进中医,但却把中医的精华丢掉了。]是正确的.
    中医关于病的概念非常模糊,而且分类没有形成体系.从<伤寒论>到现在,基本上没有辨病的概念,所以中医辨病不可能代替辨证论治.

    3  辨证论治将被证态体系取代.
     赵金铎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温病与伤寒的证候归纳为135个证,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把外感证候归纳为76个证,但是他们没有揭示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理论。证态体系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与感染病的疾病过程融合为统一的整体,揭示了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内,中医的证可以通过相应的证态在西医的理论框架内自由流易,西医的病理状态也可以在中医的理论框架内自由流易,这样,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相应的证态可以获得正确的中药方剂,中医可以借助证态体系使得“证”得到相应病理状态的客观指标以及详尽的治疗方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8 04:15 , Processed in 0.3223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