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方证药证是经方不变的灵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25 18:5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方证药证是经方不变的灵魂
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242100)温兴韬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然仲景之书体例却别具一格。其书被历代医家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位,虽研究者甚众,但得其要领者甚寡,至令后世初学者难入门径。
  从《伤寒论》序言中可看到仲景研究前人经验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在写作时显然是“淘汰旧训,精简众方”,要不然其内容何以如此简约。不难想象,仲景之书不是前人经验的简单积累,而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天才的智慧,提炼升华创作而成。《伤寒论》的真实价值何在?后人当如何解读?   吾师黄煌教授总结前人研究的成败得失,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经方的真谛在于方证对应,药证对应,研究经方必须从方证药证入手。
  《伤寒论》通篇未谈具体疾病的治疗,其内容是条文式的,但全篇是一有机整体,前后条文有着紧密联系,纵览全篇不难发现仲景是将几十个常见症状与几十味常用中药进行排列组合,形成特定的对应关系。症状之组合即为证,药之组合即为方,两者相对即为方证相应。(即便是在《金匮要略》中,虽论及具体疾病的治疗,但其方证相应的精神一如《伤寒论》,与其它内科方书内容全然不同)。
  未入门径者,乍看《伤寒论》似乎不治什么病,但此书所具有的治疗价值,却难以穷尽。此书历千余年而不衰,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仲景被称为医圣绝不是偶然的。
  仲景的着眼点在于方证的组合与对应,而不在于具体的病名,虽有六经病名概念,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名称,而是对具有不同属性症状的分类方法。经方的症状组合非常严密,脉症变化与方药之间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且达到了很高的量化水准。其脉之浮沉,或强弱,口渴与否,汗之有无,往往一症稍变,则治法迥异。其方药组合则更加严谨,其方不仅药味组合有严谨的法度,其剂量更是丝毫不爽,即便是很常用的药物,亦不可随便增减。
  同一时代的华佗,所著《华佗神医秘传》中记载了大量的有效方药,笔者曾试用确有效验,但仲景何以没有囊括当时流传的有效方药,而创立六经辨证,自成一体,其目的显然是要开创一种全新的临证思维方式,以解决那些用当时通行的治法及方药难以治疗的复杂病症。具体的疾病是个性的,特异性的,而一般的症状则大多是共性的,非特异性的。仲景超然于个性之上,着眼于共性的症状,如发热、恶寒、体痛、口渴、心悸、小便不利等症状,大多缺乏特异性,但几个相应症状的组合往往便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的证。仲景创制的方便是针对这种证具有特异性。仲景的方证药证不限于某种疾病,不论什么病,只要出现相应的方证药证即可选用,不仅有效,且疗效的重复性高。这是平淡之中见真奇的一种最高境界的临证思维方式,这是经方活的不变的灵魂所在。

  值得重视的是仲景的方证,不仅具有很强的特异性,而且具有优先性。即在一复杂的病症之中,有多重症状同时出现,而其中仲景所概括的方证往往是需要优先解决的。因此熟练准确掌握仲景方证内容,在临床上面对复杂多变的病症,能排除次要症状的干扰,从中发现关键方证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伤寒论》,但大多重于义理,只有少数人重视方证、药证,虽取得一定成就,但均未能识破长沙真面目。特别是仲景未留下药证专书,未详细讲解药证,其药证内容寓于方证内,用散见于各方之加减变化中。
  黄老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仲景原文为依据,采用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发掘仲景“随证用药”的规律,揭示仲景方证药证的具体内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体质辨证等新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创新。先后著成《中医十大类方》及《仲景50味药证》等书。这些书展示了仲景常用方药的运用指证,打开了经方神秘的钥匙。为后学者学习运用经方开辟了坦途,诚可谓医中亚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2-23 22:08 , Processed in 0.0477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