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寻找破解“言约瑟难题”的新角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1 07:1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找破解“李约瑟难题”的新角度
——访《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一书的作者姜岩
本报记者 顾雪林

  一本宣传东方科学文化的书近日在一些高校教师中悄悄流行,吸引读者兴趣的是,该书用大量中国古代和当代文明发展的历史事实,试图寻找破解著名的“李约瑟难题”的新角度。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在给《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一书写的出版前言中认为,该书“实质上已回答了所谓李约瑟难题”,并认为该书的出版“是中国学术界振奋人心的一件大事”。此外,吴文俊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珩、席泽宗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所长刘钝认为,该书初步解决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部分理论基础。
  《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的作者朱清时和姜岩是师生关系。朱清时是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姜岩是新华社国际部科技室主任、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专业博士。本书是在朱清时指导、姜岩完成的博士论文《东方科学与文明的复兴》基础上写成的。为了向读者进一步介绍本书的写作背景,记者近日在北京科技出版社为《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一书举行的首发式上,专门采访了本书的两作者之一姜岩。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基础
  记者:据我了解,你以前的著作中,对科技展望领域研究得较多,出版过《知识经济发展战略》、《千年挑战》和《生存于21世纪》等专著,《新华文摘》转载的你的文章大都与此有关,为什么你现在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姜岩:对未来展望的研究必然会产生寻根溯源的想法,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同时“温故”是为了更好地“知新”。科技史大师李约瑟先生曾说过,科技史研究的作用如同汽车的后视镜,尽管是用于向后看,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向前开好车。
  提到李约瑟,我们不能不提“李约瑟难题”。近几十年来,关于它的争论和解答连篇累牍。“李约瑟难题”的一般表述是: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1995年3月24日李约瑟先生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家中逝世。作为新华社驻伦敦的科技记者,我是参加1995年李约瑟丧礼全过程(前后共两个月)的唯一一位记者。中国国内各大媒体发布的李约瑟先生的逝世消息、生平和通讯大都出自我的笔下。我非常深刻地记得当时李约瑟研究所副所长古克礼转述的李约瑟临终前的观点:“李约瑟先生通过他多年来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了解,他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萌发了一个愿望,希望寻找一个新的角度破解李约瑟难题,并希望通过这个新角度的研究证明中华民族之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记者:任何一个文明都有精华和糟粕,古老的中华文明也是如此。不过,从“五四”运动开始,我们对中华文明的批判和反思一浪高过一浪。“文革”中还把2000多年前的孔子拉出来与现代的林彪一起受批判。20世纪80年代,西方思想家及其学说在中国非常流行,比如萨特、弗罗伊德、尼采、叔本华等等。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对中华文明的批判又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其代表作是台湾作家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和电视专题片《河殇》,前者把中国文化说成酱缸文化,后者认为蓝色(西方)文明必然替代黄色(东方)文明。就是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很多中国人仍然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东方文明是一种落后的文明。这些人能拿出很多例证说明他们的观点。
  姜岩:我赞同一个民族始终要保持反思的心态,但过犹不及,我们不能凭一种感性而彻底否认一个古老的文明。可以这么说,过去100年,相比于我们对中华文明糟粕的批判,我们对中华文明精华的挖掘和认识显得太少。正因为如此,才给大家造成了中国古代无科学、东方文明是一种落后文明的错误印象。尽管中国主流社会不时地提倡弘扬中华文明的精华,但以口号居多,说理不足,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
  东方科学与文明的复兴这一研究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基础问题。我坚信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伟大复兴,我常想起两句话,一句是中国老百姓的俗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句话是拿破仑讲的“中国是一头睡狮”。不过这只是信念,一个信念是否正确,不但需要实践支持,更需要理论支持。应该说过去20多年来,中国的实践确实让人们相信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是理论上我们仍然没有很大的说服力。所谓民族复兴,是指民族之根重新发芽、发展和壮大,而仅仅在中国地域上实现的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并不能说明我们民族的复兴。说明这个道理的最明显例子就是过去几百年在北美地域发生的文明历程,印地安文明曾一度在北美大陆繁荣,现在,没有人否认在北美大陆的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是美国的发达完全不是印地安文明的复兴。因此,我们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从理论上说明,中华民族之根是有强大生命力的,而当代世界的发展又为它复兴提供了绝好机遇。要考察一个民族之根的生命力就必须考察其最根本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科学思想和方法。
  “东方科学与文明的复兴”是举世注目的一个重大选题,这一选题中的某些部分已有一些国内外的各类学者论及,他们在一些具体学科比如复杂科学、中医等领域,进行了东西方科学思想与方法的对比分析,有的学者试图从整体上对东西方科学与文明进行泛泛地比较,但目前研究的不足一是非常支离破碎,二是坐而论道者居多,没有深入到核心层次分析。前人尚没有对“东方科学与文明的复兴”进行全面、深入的专题研究。这些年来,我的博士导师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和我尝试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选题,在不很久的将来,这一选题将会出现全面突破的局面。
  东方科学的复兴
  记者:你提出,自2500年前以来,人类的科学和文明存在着至今仍具有巨大影响的两大相对独立的流派。一个是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与文明,一个是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科学与文明。前者的科学思想是还原论,方法是公理化研究方法。后者的科学思想是整体论,方法是实用化研究方法。你特别强调东方科学与文明的生命力非常强大,为什么?
  姜岩:西方的科学思想是还原论。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比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等等,研究微观粒子就可以推知整体的规律。
  尽管过去几百年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我们不能陶醉于还原论的胜利,因为简单地理解组成部分并不能理解整体。在哲学思想和方法上,还原论过于简单化,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应高于还原论的思想和方法。科学的发展日益显示出整体论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的核心思想和结论分别从宇观、微观和宏观尺度下证实了还原论的局限性,数学上的重大发现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则从逻辑层次宣判了还原论统治地位的终结。比如,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物质和能量与时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量子论认为,物质世界的根本元素不是被分割的机械的原子、质子、中子,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复杂科学认为,能用还原论近似描述的仅仅是我们世界的很小的一部分。
  记者:支持这种观点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霍金。还原论者的一个梦想是建立一个能够描述宇宙的终极理论。2002年8月17日,霍金在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上发表题为《哥德尔与M理论》的报告中,对于人们一直热衷的大统一理论,泼了一盆冷水。他认为,不太可能建立一个单一的能协调和完善地描述宇宙的理论。霍金坦言自己对这个结论也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他说以前他坚信能建立一个单一的描述整个宇宙的理论,现在他的想法变了。
  姜岩:对。其实认识到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和方法对现代科学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恰恰是西方科学家。相对于他们,中国科学家的声音弱了些。
  我们讨论的东方概念是特指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相当于英文中oriental(东方,特指中国、日本等地)的概念。我非常赞同第二次科学革命的提法,这次革命兴起于20世纪,在21世纪已经势不可挡。它是指目前正在兴起的、与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的第一次科学革命有着根本不同的科学革命,它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论,它的研究对象是从微观、宏观到宇观各种尺度下,包括天地生人等各种层次中的整体性、非线性、复杂性、不可逆性、系统的开放性和功能性。第二次科学革命的思想和方法都源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具体地讲就是中国古代的整体论思想和实用化方法。
  很多科学家在寻找新的科学思想的时候,把目标明确定到了东方科学思想。一些现代科学家发现,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中关于整体和谐的思想、有机论的思想、演化发展的思想、相反相成的思想与现代科学的新精神、新思想、新方法十分吻合。因此,他们呼吁现代科学要积极从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中获得营养和启迪。丹麦物理学家玻尔1937年访问中国时,对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十分感兴趣,认为这与他的“互补原理”非常一致。后来他还用太极图设计了族徽。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认为中国古代的直觉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同他提出的介子理论有密切的关系。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把现代物理学与中国传统思想作了对比,认为两者在许多地方极其一致。20世纪80年代普里高津指出:中国文化“具有一种远非消极的整体和谐。这种整体和谐是由各种对抗过程间的复杂平衡造成的”。哈肯则提出“协同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在整体性观念上有深刻的联系”,他创立协同学是受到中医等东方思维的启发。在国内,竺可帧、李四光、钱学森等不少科学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科技价值有所论述。李约瑟在1975年强调“我再一次说,要按照东方见解行事”。
  记者:确实很多科学家都认为中国古代科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您认为中国古代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呢?
  姜岩:整体和谐的思想、演化发展的思想、有机论的思想、相反相成的思想是这一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我用整体论来概括它。东方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呢?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曾多次谈及,中国古代数学的方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在其他科学领域也存在类似现象。我们认为,“从实际问题中来,到实际问题中去”是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精髓,可以用“实用化”方法来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方法。吴文俊先生对此表示非常赞同,认为这一提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东方科学的基本方法在计算机问世以前大多只能“一事一议”,机械化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科研效率以及科研的深度和广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东方科学研究方法体系,这个体系由人、研究对象和计算机组成,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人、网结合的体系。这个体系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关于研究对象的各种资料和信息统统融为一体,利用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研究。它可以发挥各自的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既利用了整体论的思想和方法,也利用了计算机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是以整体论为主、吸收还原论优点的科研方法。在这种方法中,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是主要科研工具。
  东方文明的复兴
  记者:面对中国崛起,西方一些人士心有不甘,一再宣扬中华民族缺乏创造性,论据就是近代自然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国内不少人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轻视我国传统文化。你刚才谈了东方科学必然成为新科学革命的灵魂。如果东方科学复兴了,东方文明是不是也会复兴呢?
  姜岩:答案是肯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最终会改变人类文明。东方文明的核心实际上也就是东方科学的核心,也就是整体论思想和实用化方法。这与西方文明的还原论思想和公理化方法是不同的。整体论思想和实用化方法,已经体现在中国领导人的一些论述中,比如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以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思想。
  目前,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化浪潮正在给东方文明的复兴提供一个巨大机遇,可以预言在21世纪中叶,中华民族必然会实现伟大复兴,而东方文明的思想和方法将会被全世界所接受,东西方文明必然出现一次大融合,形成全世界的共同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记者:你认为这本书中的核心预言是什么?
  姜岩:我们认为,东方文明的复兴将经历三个阶段,从现在开始需要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第一个阶段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国家将实现最终统一。这需要50年左右的时间。第二阶段是东方文明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这需要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首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将继承和发扬东方文明的精华,其对当代文明发展的指导作用将举世公认。其次,第二次科学革命将大量地使用东方文明中的整体论思想和“实用化”方法,东方文明的精华将在科技自身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阶段是东方文明的精华在世界范围内将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未来世界主流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伟大贡献。这一阶段的实现预计要到21世纪末和22世纪初。如果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1543年出版算起,人类开始觉醒的时间只有460年,如果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出版计算,人类第一次科技革命距今仅316年,而爱因斯坦1905年发表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距今不到100年,第一台计算机1944年才问世。人类步入现代文明的时间是如此之短,比起人类的过去和未来仅仅是沧海一粟。因此我们必须用大的历史眼光看待东西方文明:自2500年前以来,人类的科学和文明存在着两大相对独立的至今仍具有巨大影响的流派。一个是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与文明,一个是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科学与文明。西方科学与文明的发展目前出现了瓶颈问题。与此同时,东方科学与文明将面临一个大的发展。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应当而且必然结合在一起,共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4
发表于 2005-11-8 12:47:2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寻找破解“言约瑟难题”的新角度

科学破解“李约瑟难题”并不难。难得是中医得不到国家的正确对待。
3
发表于 2005-11-1 20:10:2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寻找破解“言约瑟难题”的新角度

引用“可以用“实用化”方法来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方法。”
我们来分析一下:
1。为什么用“实用化”?
2。“实用化”能说明什么?
3。“实用化”能证明什么?
4。用“实用化”解释对中华古文明有什么作用?
5。用“实用化”解释对中华古文明定性准确吗?
  先冷静的思考、思考!   

  那么这些科学家、专家对中华古文明认识多少?答案自然是——甚少。
  他们的回答只是想掩盖他们的无知,却扼杀了民族祖先的智慧。——这句话,绝没有夸大其词。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最终会改变人类文明。”,那么对一门《科学体系的理论——中华古文明》错误的定性,是不是扼杀了民族祖先的智慧。是不是影响民族的兴旺发达?
2
发表于 2005-11-1 14:56:1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寻找破解“言约瑟难题”的新角度

近年来,学术界的浮躁与功利,充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吹棒之风盛行,真正有用的东西可见度极低或缺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4:08 , Processed in 0.0627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