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733|回复: 8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 医 临 床 研 究 方 法 指 南(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1 21:1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 医 临 床 研 究 方 法 指 南(转贴)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医学科学研究与临床医学研究
第二节 中医临床研究的特点、任务与意义
第三节 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法学
 
第二章 医学信息的检索与评述
第一节 计算机检索的主要工具
第二节 手工检索的主要工具
第三节 医学信息检索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 医学文献评述的写作
 
第三章 中医研究的选题及标书填写
第一节 选题的范围、种类及课题来源
第二节 选题的原则
第三节 选题的程序
第四节 标书填写
 
第四章 中医科研的假说
第一节 假说的特性
第二节 假说形成的方法
第三节 假说建立的步骤
第四节 假说的检验和发展
第五节 假说的作用和中医药学假说的重要性
 
第五章 中医临床研究设计
第一节 临床研究的主要环节
第二节 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临床研究设计方案
 
第六章 影响中医临床研究质量的因素及控制
第一节 临床研究偏倚的产生及控制
第二节 临床研究机遇的认识与控制
第三节 临床研究患者倚从性的评价及改善低依从性的措施
 
第七章 中医证候临床研究及其方法
第一节 证候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证候临床研究的主要范围
第三节 证候临床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八章 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
第一节 药品临床试验的定义与意义
第二节 药品临床试验的管理规范(GCP)
第三节 临床研究计划
第四节 知情同意书
第五节 临床试验的分期
第六节 临床试验结局的评价
 
第九章 中药不良反应的判断
第一节 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
第二节 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第三节 中药不良反应的因果判断
第四节 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研究方法
 
第十章 中医临床研究资料(数据)收集与管理
第一节 临床研究记录表格的设计
第二节 临床研究资料(数据)的收集
第三节 临床研究资料(数据)的管理
 
第十一章 中医临床研究常用统计方法
第一节 临床研究数据类型
第二节 假设检验
第三节 临床研究常用的统计方法
第四节 直线回归与相关
第五节 多元统计分析简介
第六节 统计表和统计图
第七节 常用统计软件包及应用简介
 
第十二章 中医临床研究报告及论文的撰写
第一节 中医临床研究报告及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临床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三节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撰写


附录1(第八章):中药新药申报资料临床研究项目表及中药新药的分类
附录2(第九章):WHO国际药品监督中心的不良反应分类
附录3(第九章):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试点工作的有关规定(1988)
附录4(第十章):《中医临床研究方法指南》编委会



-=-=-=-=- 以下内容由 chunan2006年07月10日 08:28pm 时添加 -=-=-=-=-
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论坛发言人:用你的狗头好好想想,再屏蔽!
84
发表于 2007-8-25 08:31:48 | 只看该作者

中 医 临 床 研 究 方 法 指 南(转贴)

悟。
83
发表于 2007-8-25 00:27:43 | 只看该作者

中 医 临 床 研 究 方 法 指 南(转贴)

广儿告

-=-=-=-=- 以下内容由 zy5512007年08月25日 00:28am 时添加 -=-=-=-=-
82
发表于 2007-5-22 08:11:44 | 只看该作者

中 医 临 床 研 究 方 法 指 南(转贴)

本章所提大部份符合客观规律、但是据圣济总录则根据临床症、证、病、三位一体全方位综合归纳总结指导临床实践非独证候也。供再参考。
81
发表于 2006-3-3 20:24:07 | 只看该作者

中 医 临 床 研 究 方 法 指 南(转贴)

洋洋大观,文章使在学的医科生有一明确的指导. 推...
80
发表于 2005-12-6 21:35:47 | 只看该作者

中 医 临 床 研 究 方 法 指 南(转贴)

很多好文章,但方向不同,恐怕很多人漏掉了
非常感谢,
我正打算做课题
79
发表于 2005-11-28 19:50:56 | 只看该作者

中 医 临 床 研 究 方 法 指 南(转贴)

good
78
发表于 2005-8-18 21:50:04 | 只看该作者

中 医 临 床 研 究 方 法 指 南(转贴)

洋为中用的充分体现
77
发表于 2005-5-28 10:39:53 | 只看该作者

中 医 临 床 研 究 方 法 指 南(转贴)

一名医学研究生的科研经验(转)
我刚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每天在实验台旁干到深夜,以为这就是科研了。两个月过去,突然发现自己还在原地踏步。那种感觉,只能用“沮丧”来形容。我开始置疑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感觉有种习惯的力量在束缚着我。习惯于人云亦云,习惯于奉命行事,习惯于忙忙碌碌。我根本不是什么研究生,只不过是一个廉价而又勤奋的技术员罢了。后来看到周围的研究生在重复同样的错误,我又惊讶于这些问题的普遍性。于是我决定把科研中的经验总结出来,与大家探讨。希望借此逼近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希望这些经验在经历千锤百炼之后成为研究生群体的积累,使后来人可以借鉴,少走弯路,直达问题的实质。
是为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一)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
1.一半时间做实验,一半时间看文献。千万不能把时间全部消耗在实验台上。看文献、看书、看别人的操作、听别人的经验、研
究别人的思路,边做边思考。要学会比较,不要盲从。否则,会被一些小小的问题困扰许久。
2.准备越充分,实验越顺利。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的知识储备、文献储备、材料准备、方法准备可以避免手忙脚乱,充分的预实验使你充满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就不必“从头再来”。最不能容忍的是在开始的几步偷懒,造成后面总有一些无法排除的障碍。
3.记录真实详尽。
人总是有一点虚荣心的。只把成功的步骤或漂亮的结果记到实验记录里,是很多人的做法。殊不知,许多宝贵经验和意外发现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客观、真实、详尽的记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4.不要为老板省钱。
效率为先。整天算计着省钱,一旦用了不可靠的东西,只会浪费时间,遭受打击,到头来一分钱也省不了。
5.把握心理优势。
做过实验的人都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有些失败应当在预实验阶段发生,你这时能坦然接受。假如不做预实验,在正式的实验中遇到,你的挫折感就很明显。假如你因为赶时间而误操作,你会沮丧。假如你能因为目前心浮气燥而果断地放一放,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假如你早上进入实验室之前还不知道今天要干什么,你最好想好了再去。最大的错误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记住,屡教不改者不适合做实验。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二)
1.先看综述,后看论著
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2.先看导师既往发表的文章,再看师兄师姐答辩的论文,看前者知道大方向(实际上应当在考他的研究生之前看过),看后者知道哪些可以借鉴
3.早动手
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4.如果接师兄师姐的工作往下做,一定要看其实验记录前人的结果不一定可信!
5.两手准备
设计课题要为了阐明问题,即不论结果为阳性或阴性,都能写文章。阳性结果说明什么,阴性结果说明什么。假如课题要求得出阳性结果,你可能要事先设计几部分,万一第一部分得不出预期结果,可以用其它部分弥补损失。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三)
1.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2.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3.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4.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5.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四)
1.实验课学不会实验
实验课之前老师把前面的步骤做完了,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上课的时候让大家见到完美无缺的最后一步的表演。这是真正的实验吗?那时候我们还天真地问老师:我们可以走了吗?什么时候交实验报告?对多数人来说,实验技能只能是在实验室里“泡”出来的。
2.交流是最好的老师
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3.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
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
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 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
4.学好英语,不学二外。
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
5.SCI 是个陷阱。
运气!有人没费力气发了一篇SCI 文章。你不要羡慕他。因为据我所知课题是别人设计的,实验是别人手把手带他做的,文章是导师帮他找了国外的人改写的,而他并不擅长做科研。但是他因为一篇SCI 文章已经自认为可以在科研的天地里一展身手了。于是要出国
,要做实验,要继续发SCI,要挣美元。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属于他的道路。(也许有酸葡萄心理的成分)。但是看看周围的人,看看自己,真的适合搞科研吗?真的不适合搞科研吗?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五)
我不知道科研对造假能够容忍到什么程度,科研和造假是不是一对双胞胎。但台上的人都在说-决不造假。
1.适当造假:无关痛痒,偏差不大。
论文中做了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成人DNA 对照,实际用脐血DNA 做对照;论文中正常对照做了200 例,实际做了150 例;论文中有显著性差异,实际也有显著性差异,但均值的差别没有论文中那么大;论文中随机分组,实际上随意分组;论文中给动物行无菌手术操作,实际是只把部分器械在消毒剂里泡了泡。
2.被动造假:忍辱负重,有苦难言。
师兄的论文发表了,导师让伊接着做,伊没有重复出来,但伊不能说师兄的论文有问题,伊在隐瞒事实的基础上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导师想要什么结果,伊就能做出什么结果;毕业前的几个月很多人的实验变得异常顺利,该出来的都出来了。
3.客观造假:无意而为,缺乏常识。
论文中报道一个新的缺失突变,据说伊只挑了一个克隆测序;一个本该重复数次的实验没有重复就拿去发文章了。
4.主动造假:急功近利,风雨无阻。
论文中的一张电泳照片来不及重做,借别人的一张差不多的照片顶替;酶切的时候,有一条带应当完全切掉,但总切不干净,伊用PHOTOSHOP 把它涂掉了;论文中的PCR 工作量很大,但PCR 仪使用登记本上只有一次记录;论文中p=0.041,实际p=0.055,把对照组中的一例阳性观察去掉就得到0.041 了。
5.积极造假:追逐名利,几近疯狂
伊在一年中发表第一署名的论文50 篇;先有论文后有实验记录。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六)
英文文章写作
1.阅读10 篇文献,总结100 个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经常复习。
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这属于平时看文献的副产品。
2.找3-5 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写出论文的草稿。要按照标题、作者、摘要、背景、目的、材料、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图例、图、表、照片和说明的统一格式来写。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它可以方便地改成任何杂志的格式。
3.针对论文的每一部分,尤其是某种具体方法、要讨论的某一具体方面,各找5-8 篇文献阅读,充实完善。
这里讨论的只涉及英文表达,也只推荐给缺乏英文写作经验的人。
4.找到你想投的杂志的稿约,再找2-3 篇该杂志的article,按它的格式改写。
注意,每次改写都要先另存为不同的文件名,以免出了问题不能恢复。
5.找英文高手改。找不到合适的人,就去找提供英语论文编辑服务(English correctionand improvement,not translation)的公司 ,在此向有钱没时间的人强烈推荐。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七)
文献管理
1.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
注意,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要把 \ / : * ? < > | 以及 换行符 删掉。 每次按照同样的习惯设置文件名,可以防止重复下载。
2.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LTP,PKC,NO。
3.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 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
5.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用打孔器(¥10-15)打孔,装入硬质文件夹(¥10-20/个)。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八)
我们经常会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耍一些小聪明,殊不知这些都会降低论文质量。
1.知而不引
明明借鉴了同行的类似工作,却故意不引用同行的类似工作,使自己工作看上去“新颖”“领先”。实际上审稿的可能就是同行。
2.断章取义
故意截取作者试图否定的部分来烘托自己的观点。
3.引而不确
没有认真看原文,引文错漏。
4.来源不实
某些字句来源不可靠(比如非正式的或非学术的出版物),且不注明来源。常见于一些统计数字。
5.盲目自引
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工作与前期工作之间的关系,而是单纯为提高自己文章被引用次数而自引。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九)
国内文章水平不高的几个原因:
1.审稿人知识陈旧
年纪大的审稿人查文献和和上网的能力相当有限,无法核实该研究是否有意义,创新点在那里,方法是否可靠,结果是否可信。但匪夷所思的是他们经常提的审稿意见是“参考文献不够新”。
2.选错审稿人
虽然一般指定两名审稿人,但编辑部经常让不懂分子生物学的人审分子生物学的文章,让不懂统计的人审统计处理比较复杂的文章。出于爱面子,很少有人提出“我不适合审这篇文章”。
3.关系文章
有了关系,什么都简单了。
4.不承认阴性结果
诚实的阴性结果被认为无意义。怪不得有人大声疾呼“我要办一本阴性杂志”。
5.造假
任何人都不愿意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出不来预期结果就没法交差。为生存计,为按期毕业计,造吧。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十)
动态的科研
1.科研靠积累。
象伦琴发现X 射线那样凭借一次简单观察就得诺贝尔奖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多的科研成果来自于实验室长期积累。最终实至名归。做科研不要指望一步登天。设计课题不要好高骛远。基金评审也是这样。没有前期积累,获得资助的可能性小。选导师要想好:你是要白手起家,还是要为人作嫁?
2.文献要追踪。
开题时通过查文献了解的情况,到结题的时候可能有很大不同。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追踪。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据此修正你的实验。写论文之前一定要重新查一遍文献。
3.记录要复习。
前面的实验记录要经常复习。随着经验的增加和认识的提高,你会发现最初的判断未必正确。
4.材料要变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试剂会降解,有些设备会老化,这导致你在完全按照以前的方法操作后得不到以前的结果。PCR 是个魔鬼!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某种试剂只是有效量的减少,你需要加大用量。如果变质以后产生了有害的物质,恐怕该换试剂了。如果设备读数有漂移,就得校正。总之,出了问题要找原因,每一步都要“确切”!否则就是刻舟求剑。
5.老板要看清。
老板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他的想法随时在变。觉得事情不好,他会转向。你要擦亮眼睛,看清苗头,否则会被转晕。可以适当地引导一下。互动嘛。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十一)
我曾经向一些比我有经验的人请教“什么是科研”,他们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给我打了五个比方。
1.科研是流行歌曲
什么流行用什么,什么流行做什么。张口生物芯片,闭口纳米技术。老板是追星一族,流行的就是最好的。
2.科研是移花接木
设计课题?课题怎么是设计出来的呢?是拼出来的。A 的材料,B 的方法,C 的指标,
D 的意义。
3.科研是傻瓜相机
原理搞不懂?恕我老朽,没时间看原理了。我能折腾,多折腾几次就出来了。为什么要做这一步?老板心里明白就行了!他每周安排的活儿我还干不完呢。
4.科研是照葫芦画瓢
综述不会写?抄啊。论文不会写?套啊。反正不会有人追究。无知者无畏!
5.科研是垃圾
实验完成了,论文发表了,答辩通过了。老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走后,这些都是垃圾”。
晕!倒!挣扎!再倒!
他们没有骗我,实用主义自有它的道理。但我从此不再随便批判国内的科研水平了,因为在某些时候我也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十二)
写毕业论文
1.先列提纲
不列提纲,上来就写,是坏习惯。几百字没问题,几千字勉强,几万字就难了。必须列出写作提纲,再充实完善,以保证思路的连贯和字数的均衡。
2.平时多写
及时总结阶段性的工作,多写文章多投稿。到最后阶段,把这些文字有机地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毕业论文。
3.不要罗列所有数据
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分量,研究生往往会观测较多的指标。但毕业论文并非数据越多越好。一定要舍弃那些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数据。否则,要么显得累赘松散,要么成为破绽。
4.打印修改
在电脑上直接修改,会遗漏很多错误。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错误,一定要打印出来修改。
5.让别人指出错误
自己修改,仍然受个人习惯的局限。错误摆在那里,却熟视无睹。让别人给你指出错误吧,不管他与你是不是同一专业。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十三)
怎样读文献
1.目标:
漫无目的则毫无效率,抓不住重点才效率低下。选题之前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从哪入手。胡乱看了大量文献,却不知所以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行的启发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入门就从这里开始。即使导师不导,没有定题,自己也要先设定一个具体的问题看文献。不管你将来做不做这些东西,总比没有目标好得多,保证有收获。科研的一般法则是共通的。
2.层次:
对于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说,相关文献分属于三个层次: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例如有人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治疗帕金森病,对他来说,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是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课题是某种物质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看文献时要分清手上的文献是属于那个层次,这决定你对它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了解焦点与热点,已/正/将进行的课题,达到专家水平;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要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达到No1专家
水平。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
3.形式:
广义的文献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书、专著、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比如要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书;要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最好是看专著;要知道最新进展,最好是查阅期刊;要了解别人的研究动向,最
好是参会或看会议论文汇编。不要找错信息源。
4.程度:
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同,阅读文献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学习式阅读,逐字逐句,搞清细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最初的十几、几十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甚至要背诵。老手搜索式阅读,已熟悉各种研究的常见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够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思路,经常不按常规顺序阅读。有人看图说话,有人辨数识字。高手批判式阅读,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所在。实际上没有一篇论文是无懈可击的。新手要稳,老手要准,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研究生、导师和审稿人,但认真钻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实现从新手到高手的嬗变。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
5.矛盾:
文献读的多了,脑子里塞满了信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而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循证医学划分临床试验证据的等级;同理,我们看文献也要重视实验证据的强度。发现矛盾,是第一步;找出异同,是第二步;思考解决,是第三步。从相互矛盾的结论推导中发现矛盾的根源,此时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维定势,从原始的科学问题出发,“无招胜有招”,真正是到达另外一种境界了。何必翻译外国人的综述谎称自己的综述?何必重复别人做过的实验谎称自己的思路?
想到就写,不够成熟!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有深度,希望大家看后有收益。
76
发表于 2005-5-28 10:37:23 | 只看该作者

中 医 临 床 研 究 方 法 指 南(转贴)

发表论文的策略和手段(ZT)( [转贴]

编辑(黑体) 顶尖期刊的编辑总会收到过多的投稿。比如,《自然》杂志现在一年要 收到9000分左右的稿件,(这个数字是10年前的2倍),因此不得不拒绝约95%的生物医学 方面的论文。《发育生物学》是一本高质量的专业期刊,它的拒稿率基本上是70%,而 在1990年,这一数字是50%。顶级的期刊收到太多的稿件,没有办法将它们都送给同行 进行评审,因此,编辑手中的权力变得比审稿人的判断重要得多。结果,作者们开始用 各种手段拉拢、奉承、甚至威胁编辑。小组组长能够证明花费时间和才智在这些策略上 是值得的,因为编辑们会因此动摇,而成功的回报非常之高。影响因子和经济的合力作 用在顶级期刊间建立起竞争(Cell杂志最近就以极高价格被转手)。这样的一个结果就 是编辑甚至会央求明星科学家为期刊写最流行的论文。所有这些力量综合在一起创造了 一种反科学的文化,出风头和***手腕会受到更高的回报,而富有想象力的方法、高质 量的研究结果和理性的争论却变得无足轻重。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编辑也难于作出准确判断:要在一大堆各色论文中进行客观、快速 的筛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以英特网为基础的服务能够为编辑提供一些帮助,但是,在 专业化的黑暗角落中看清实质问题仍然是困难重重。为了安全、稳妥起见,编辑们更喜 欢那些流行的、熟悉的和意料之中的结果,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古怪的、意料之外的、或 者是原创性的结果。错误因此出现。Michael Berridge和 Robin Irvine一篇有关磷酸 肌苷和信号的原始性论文,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引用率第二高的论文,但最初《自然》 杂志拒绝了这篇论文。作者奋起反抗,最终被接受。但是,当Berridge将一些信息综合 起来,再加上一些新观点形成另一篇论文时,他再次遭到《自然》杂志的拒绝,尽管最 后这篇论文在《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在80年代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中排名第5位。
审稿人(黑体) 审稿人当然也是论文作者,只是戴上了不同的帽子。冲突因此不可避免, 比如,审稿人会支持竞争者的工作而让自己学生的职业处于危险境之中吗?这种利益的 冲突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领域的两位审稿人对同一篇论文的评价有天壤之差。使得事情 更糟的是,顶尖期刊的编辑还会给审稿人额外的任务。在传统的科学和技术的评价中, 客观标准是至高无上的,除此之外,审稿人现在被要求对一篇论文是否算得上是一篇可 以发表在“《科学》”期刊的论文,即是否是让“大多数读者有兴趣”的论文作出判断。 让审稿人参与到编辑决策过程中的做法,给审稿人有机会去损害他们所不喜欢的作者、 了结宿怨、拖延竞争对手的工作。从我多年的编辑经历来看,的确有少数的审稿人把握 了这种机会。还有一些审稿人让论文在好几个期刊之间转来,让那些缺乏***手腕的科 学家发表工作尤为困难,尤其是在研究结果与现有知识不同时。一些占主导地位的科学 家们彼此间达成默契:他们互相邀请对方加入委员会,在会议上相互提名对方获奖,支 持对方论文的发表等,科学的客观性因此受到了威胁。
最近另外一个相关的现象是将论文送给三位审稿人评审。尽管这样做部分是为了保证 至少会收到两份评审意见,但我认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证不至于得到平局。投票做出 的决定鼓励被拒绝的作者做空洞的申诉,赞扬支持他们的审稿人,诋毁持负面意见的审 稿人,并要求新的审稿人,以期得到新的支持。
重压之下,编辑将作者的权力以另一种方式交给评审人。即使审稿人可能忽略了相当 的细节,并且可能是在半个小时内形成对一篇论文的意见,但他们通常总要求作者进行 修改或做新的实验。然而,对编辑来说最容易和最常见的选择就是让作者满足所有的审 稿人,再将修改后的论文送给他们重新评审。如果作者有充足的理由不同意审稿人的意 见,那么他就会处于两难境地:他们要么是花时间做他们认为很可能是无益的实验,或 者得出并不是他们自己的结果所支持的结论。如果他们不这样做,那么不知名的审稿人 的不满没有得到平息,编辑将坚持原来的观点。以前,这些作者会将他们的论文到处发 送,但是现在期刊变得如此重要足以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不得不屈从。在这种情 形下,审稿人更像是一位检查官而不是评价人。这种情况我见得太多,有时,研究人员< 会因此浪费数月的研究时间,而其间还有可能被别人抢先发表了论文。
更快的发表时间、材料交换的协议,以及被威胁告上法庭迫使期刊公开审稿人的名字, 各种压力在不断增加。因此出现为了更快的出版时间,一些期刊为某些特选的作者提供 绿色通道,提前在网上发表论文,帮助他们在时间的竞争中抢先一步,击败竞争对手。 而一些审稿人可能利用他所审论文的信息,拖延别人的时间来修改自己的论文,甚至在 别处抢先发表自己的论文。诱惑和怀疑堆积起来,融化了审稿人本来就应该使论文作者 对之加以信任的厚墙。我相信审稿人对自己应该采取的保密程度的理解存在真正的混乱。 审稿人是否应该遵从不向任何人透露一份稿件存在的保密原则?我认为应该,但我们是 否都遵从了呢?审稿人是否应该同意审阅一份自己已经建议另一份期刊拒收的稿件的要 求呢?我认为他不应该同意,但这种事情却时常发生。
对症下药
毫不奇怪,作者正变得越来越敏感而多疑。在我所收到的论文中,大约有一半的作者 要求不要将论文送交某审稿人,主要原因是“利益冲突”。但潜词却是担心论文中的信 息被误用,实际上他们也承认有时是为了避开严厉的眼睛和批评。
我此处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家对现状的认识。不过,我们可以开始共同努力来改进局 面,缓和对期刊的迷信。而最有效的变化是管理机构在决定经费和项目时不要再相信那 些充满错误的审计数据。与收到稿件的编辑和审稿人相比,这些机构具有事后诸葛亮更 全面认识事情的机会。他们可以自问,项目候选人所发表的关键性论文是否具有科学上 的启发性?是否被证明具有影响力,其主要结果是否已被其他人证实?
作者也有助于打破对期刊的顶礼膜拜。方法之一就是建立互相支持的联盟,比如在细 胞信号传导领域所作的那样(http://www.signaling-gateway.org)。如果已有建树的 科学家推动将论文恰当地发表开放式网站上或专业化的期刊上(而不是像Nature 或Science这样的非专业期刊上),就将为年轻的科学家们树立一个好榜样。这样也会 减轻顶级期刊面临的巨大压力,从而使得这些期刊能够开始发表更完整的论文,方便读 者阅读理解,从而也真正挽回“一般读者”。
我并不建议大刀阔斧地改革审稿过程。比如,我并不认为开放的评审会有什么帮助, 主要原因是年轻的审稿人会受到威胁,而已有建树的科学家的影响力会更为增强。一个 可行的措施是在网上递交两份论文,使得审稿人不知道作者的名字。但关键问题是要明 确审稿人的责任和义务,并公诸于众。
专业的编辑更要明白这些危险。他们不得不艰难地做出对作者至关重要的决定,在拒 稿率高达95%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尤为不易。可以理解的是,也许编辑们已经将许 多本来属于他们的责任推给了审稿人。编辑们也许没有足够专业研究背景、并缺乏第一 手知识,特别是某一狭窄领域的知识,但这种推委于审稿人的做法是无济于事的。编辑 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重新确立作者的权利。一旦决定发表一篇论文,编辑绝不能简单 地要求作者满足X、Y、Z审稿人的意见,而是解释审稿人的建议,并乐意接受理性的批 评和讨论。编辑们应该在自己之间做出决定,或者在给予双方意见的前提下寻找进一步 的专家意见。编辑应该充分意识到,与署名的作者不同的是,匿名的审稿人不会为自己 的错误负责。编辑应该始终牢记的是:审稿人的作用是向编辑提出建议,而不是获得作 者论文的任何控制权。
在关于学术重要性的问题上,编辑们应该具有更为长期和宽阔的眼界,并且通过对与 潮流不一致的研究内容的肯定性行为,来积极正面地鼓励新颖的方法和课题。潮流导致 寻求新的细胞信号传导成为目前最流行的研究论题,这会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 一个不幸的例子是,最近发表的四篇独立研究论文,就是关于一个相同的新基因 (pygopus基因)的重复工作,每一篇论文都纪录了多人在数年里的细致和艰苦的工作。
作为作者,我们放弃了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阅读和接触我们论文的努力,文章中夹杂着 泡沫和术语。部分原因是我们以速记的方法记录我们的工作,让论文可以放入狭小的版 面。但是,为什么不让文章更有可读性,减少首字母的缩写和浮夸的语言,将详细的方 法和补充材料放到网上呢?
现在是我们这些年纪大的、已有建树的科学家们行动起来改变现状的时候。在有关经 费和工作职位的委员会上,我们应该确立重要的原则,不要再如此绝望地一味迫使论文 发表在顶级期刊上。我们不应该期望年轻的科学家们为了科学界共同的利益而冒着失去 个人前途的危险去呼吁变革,至少我们不应该让他们在我们之前牺牲自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5:29 , Processed in 0.0729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