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6-27 23:5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



     2003年11月18~19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了以“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为主题的第219次学术讨论会,就我国中医药现状、中医药研究方法和方向、中医药发展目标等问题以及造成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剖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举措。王永炎院士(图右二)、邓铁涛教授(图右三)、陆广莘教授(图右一)被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中医药以中国系统思维为导向,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生命科学认知体系和医疗保健诊疗体系。但近年中医药发展相对迟缓。如何完善、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并及时把握、调整其研究方法及方向,引起中医药学各界强烈关注。60多位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
     会议执行主席王永炎院士介绍本次会议的背景和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本次会议设置的中心议题有:(1)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2)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的思考;(3)中医药学在国外的传播对中医药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启示。  
查看更多相关图片...

--------------------------------------------------------------------------------

     香山科学会议第219次学术讨论会
    中医药以中国系统思维为导向,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生命科学认知体系和医疗保健诊疗体系。但近年中医药发展相对迟缓。如何完善、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并及时把握、调整其研究方法及方向,引起中医药学各界强烈关注。
    2003年11月18~19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了以“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为主题的第219次学术讨论会,就我国中医药现状、中医药研究方法和方向、中医药发展目标等问题以及造成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剖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举措。
    王永炎院士、邓铁涛教授、陆广莘教授被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60多位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设置的中心议题有:(1)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2)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的思考;(3)中医药学在国外的传播对中医药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启示。
    邓铁涛教授以“为中医药之发展架设高速公路”为题作主题评述报告。他回顾了中医理论研究的历史及中医发展的坎坷但仍以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在与时俱进的历程和取得的许多成果,分析了目前中医药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提出今后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战略和策略。认为,包括中医药学“天人合一” “阴阳平衡”等在内的中医哲学理念,是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有力武器。中医药学如能“与世界双向接轨”,走自己的路,中国医学就会走在世界的前头。他分析了我国中医药学教育的重大失误,指出现在中医呈现“泡沫中医”之状,外观五颜六色,实则中空无物。在讨论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战略与策略时,明确指出发展中医药学的宗旨是为保证13亿人民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权利,并提出如下具体建议:1、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应与临床相结合;2、深入挖掘中医理论精华,多学科交叉,沿中医理论自身发展规律进行研究;3、解放思想,不要唯西方马首是瞻,在研究方法上走出新的路来;4、要以科学的哲学为指导思想;5、抓好中医学术的系统整理;中医基础核心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辨证论治的研究;中药理论;养生保健理论五个方面的重点研究。
    陆广莘教授在题为“唯实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功能目标动力学”的评述报告中,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功能目标动力学的内涵:其功能是发展中医辨证论治生生之道的实践效果;目标为重建中医主体价值体系;动力则是中医养生治病实践必求于本的诊疗思想,以及天人合德健康生态目标的实践医学模式。中医理论研究要坚持中医的唯实论:1、实践论第一,即医学要讲究实践,要讲效果;2、从实际出发,“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成一家之言”;3、实事求是,基于人的整体性、人的主体性、人的个体性和生命活动时间不可逆转性等;4、养生治病实践必求于本。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科学问题有:从粗守形到上守神的诊断观和疗效观;发现和发展人的生生之气自我健康能力和自我痊愈能力;识别利害毒药;聚毒药以供医事;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辨证论治的生生之道;谋求天人合德健康生态的生生之效。
    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在评述报告中介绍了他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阐述了三点看法:1、中医科研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没有重大突破,其原因在于没有坚持中医理论构架。2、中医理念并不等同于中医基础理论。整个辨证论治思想是从非健康状态就开始的,人体还没达到疾病的状态,所以中医辨证不应局限于疾病范围。3.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形神一体。天天拿耗子做实验,只强调形而忽略了神,这样是永远做不出结果来的。认为中医理论的突破口应该在临床,而不是在实验室;中医研究抓证是对的,证既是临床结合病的交点,又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还是人体病机的高度概括。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赵新力教授在题为“中医药在国外—传播、应用、地位、教育、研究和启示”的评述报告中,介绍、分析了中医药学目前在国外传播、应用以及研究、教育等情况,认为为了将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我国要创造良好法律法规环境,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有效保护和利用中药资源;完善中药系列标准和规范,提高中药质量;大力推广中医药理论;选好主攻方向,加强我国中医药的基础研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外开展中医药教育,培养人才。防止出现中国传统医学渐衰于本土,而盛于国外的情况出现。
    会议还安排了若干专题发言,从不同角度讨论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涉及的相关科学技术问题。
    中国中医药管理局李振吉教授探讨了“中医药基础研究的特点与关键科学问题”。认为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学术形成、理论构建、思维模式、临床实践、药理研究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故中医药科学研究也遵从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他分析讨论了目前中医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关注以下中医基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打破辨病分型模式,建立新的辨证方法体系;2、通过若干方证对应有效方药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找出有效方药有效成分配比规律及其作用机理;3、中药制药工程基础研究,优化制药工艺和制药设备创新,推动中药产业化、国际化;4、中医药研究的方法学研究;5、关于经络的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贾谦研究员讨论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对中国医疗保健体系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国曾以美国1/160的人均医疗消费而达到人均预期寿命与美国相当的水平,全国医保覆盖率曾达85%。这是由于我国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战略,中医药起了重要作用。中国13亿人,不可能效仿美国仅依靠西医学的医疗保健模式,必须依靠中医优势,走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模式。建议实施中医药振兴工程,包括:中医药政策法规保障工程;中医药人才工程;中医药科研工程;乡村中医工程。重点在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抢救老中医临床经验、改革中医高等教育模式。
    中国中医研究院潘桂娟研究员阐述了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根本走向”的看法。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根本走向,要有利于继承和振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普遍提高中医临床医师诊疗水平出发,有利于十三亿中国人民卫生保健的根本利益。她着重分析了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出忽视或基本放弃理论思维、缺少中医理论思维的主导作用等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上的缺陷。潘桂娟还讨论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并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长期发展提出建议。
    中国中医研究院岳凤先教授探讨了“中药现代科学化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问题。他强调以微观知识为主体的现代科学环境,为中药现代科学化提供了可能性。中药现代科学化的中心是获取现代科学化中药。要坚持中医药学的自身发展规律即特色,加速中药现代科学化进程。
    王永炎院士阐述了“证候概念诠释及证候因素应证组合”问题。他认为,应从中医临床实践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现代多学科知识对证候加以诠释,提出证候的共性特征在于“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指出证候相关名称与分类亟待规范,急需解决证候研究的方法。认为应以寻找基本证候因素,即进行最基本证候分类作为证候研究的新途径。
    湖南中医学院朱文锋教授讨论了“构建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体系”问题。指出“证素”为核心的辨证体系,整合包容涵盖八法,采取多学科综合交叉,应通过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合理应用,来揭示辨证的普遍规律和科学原理,并构建起“证素”辨证的信息化技术支撑平台。
    上海复旦大学费伦教授以“经络物质基础实验探索的进展和经络实质研究的展望”为题,阐述了今后经络的内涵研究的走向:进一步探索构成经络系统的各种特异性物质基础;揭示各种特异性物质基础的内在功能,特别是布满与贯穿全身组织脏器的胶原纤维网络;研究各种特异性物质基础内在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由此产生的特定生理作用,以及与经络学说和临床经验所描述的种种经络功能、现象之间的相关性。
    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Paul U.Unschuld(文树德)教授以“传统中医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试解释这一奇特现象”为题作专题发言,探讨了70年代以后中医药在欧美国家兴起,但又在2000年后在西方国家逐渐降温的原因。
    加拿大留学生胡碧玲以“中医如何才能健康地更新”为题,就中医发展和人才教育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自由讨论中,大家对中医药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问题十分关注,从多个方面发表看法,各抒己见, 不乏中肯的理念和见解。
    会议执行主席王永炎院士对本次会议做了简要的总结。
    1、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乃至中医学科的建设应该是开放的,大学科,广兼容,主体与兼容结合。它是以生物医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交叉渗透。中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文化,要防止其单极化。
    2、研究应有重点。本次会议已将目光凝聚在证候规范和经络学说的研究。当前弱化了的是传统的方法,然而传统的方法具体应怎样做才既有水平层次,又有可操作性是一大问题。
    3、注重求实,包括求真和求异。从方法论的原则上来说,应是实体本体论和关系本体论的结合,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是综合与分析的结合。目前更重视生物科学方法,更重视相关性研究,可能是一个可通的途径。而实证的蛋白组学、基因组学还拿不出好的结果,有待对方法论的进一步探索。关于经络研究,还不能轻易下结论,应该允许继续探索。
    参会人员名单:
    王永炎 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
    邓铁涛 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
    陆广莘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研究院
    赵新力 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陆付耳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潘桂娟 研究员 中国中医研究院
    岳凤先 研究员 中国中医研究院
    张维波 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
    李经纬 研究员 中国医史文南研究所
    李致重 教授 中华中医药学会
    鲁兆麟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林中鹏 教授 中国侨联
    贾 谦 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戴汝为 院士 中科院自动化所
    胡碧玲 研究员 社科院
    文树德 教授 德国慕尼黑大学
    张先恩 司长 科技部基础司
    贾海忠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邹大挺 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研究员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傅俊英 助研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曹洪欣 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
    薄智云 教授 北京中医药进修学院
    唐朝枢 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
    王文奎 主任医师 北京泰一和中医药研究所
    胡翔龙 研究员 福建中医药研究院
    祝总骧 教授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费 伦 教授 复旦大学
    谢益宽 研究员 中国医科院基础所
    田金洲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许志强 讲师 浙江中医学院
    陈 斌 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
    刘 屏 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吴伟康 教授 中山大学
    王米渠 教授 成都中医药大学
    孟凯韬 教授 西北大学
    姚乃礼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研究院
    孟庆云 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
    朱文锋 教授 湖南中医学院
    刘保延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研究院
    程津培 院士 科技部
    李振吉 研究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崔 拓 处长 科技部基础司
    王长锐 高工 科技部基础司
    郑 洪 讲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
    苏钢强 高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
    林超岱 研究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
    郑培永 博士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
    任继学 教授 长春中医学院
    丁光宏 教授 复旦大学
    刘 洋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研究院
    李维贤 研究员 中国中医研究院
    尹 岭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
    姜念元 高工 科技部高技术中心
    邹健强 公务员 科技部农社司
    贺兴东 研究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
    贾蔚文 研究员 科技部
    罗 晖 工程师 科技部办公厅
    梅永红 研究员 科技部办公厅
    杨炳忻 教授 香山科学会议
    赵生才 研究员 香山科学会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5:19 , Processed in 0.0516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