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15|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期——张效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 13:0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发言人在 2009/05/19 00:34pm 第 1 次编辑]


为了繁荣全球中医药论坛文化,活跃网站气氛,促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便于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现推出《论坛人物专访》栏目。
时间规定:不定期。
采访人选:会员推荐或自荐(须征求当事人的意愿)。
采访方式:由大家提出各种问题,被采访的人跟贴回答。希望大家踊跃跟贴,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被采访者要主动配合,积极回答大家的问题,并且尽量将问题回答的详细一些……
采访对象:本期的专访对象张效霞,请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哈。
一、自我简介;
二、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四、推荐书目;
五、推荐医家(古今);
六、业余爱好;
七、论坛感悟与建议;
(以上问题以自愿答复为主,可全部,可部分)
八、会员提问……


[color=#0000FF]论坛相关链接:
张效霞个人专栏
http://www.gtcm.info/cgi-bin/forums.cgi?forum=67
个人原创帖子集锦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6414&show=0
33
发表于 2009-4-6 19:55:4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期——张效霞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3/02 10:35am 发表的内容:
小结:中、西医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及概念体系,由于概念只能在自身系统内流易,因此中西医的概念不能相互移易,形成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找出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创立中介概念体系是中、西医融合的正确途径之一。
先生在中西医融合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非常好。一定拿出时间来学习先生的大作。
32
发表于 2009-4-6 19:39:5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期——张效霞

下面引用由张仲景2009/03/02 09:02am 发表的内容:
对脏腑功能逐一进行从“源”到“流”的考察和辨析。,,,寻找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影响、带动全局的突破口。
  

尽管任务十分艰巨,但也是必需的。
31
发表于 2009-3-6 23:14:0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期——张效霞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9/03/06 06:11pm 发表的内容:
三联版 皮国立著《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亦值得一读。
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


  
  
书    名  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
作    者  皮国立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书    号  108-02966-9
责任编辑  开本 大32
出版时间 2008年10月 字数 千字
装    帧 平装 印张 0
带    盘 否  页数 450

定    价 ¥38.0    
普通会员 ¥35.0    
银牌会员 ¥34.2     
金牌会员 ¥33.4     
批量购书 电话: 010-51287918



内容提要  目录  出版社  作者   



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在经历百年来的洗礼与淬炼后,早已和当初的面貌大不相同。中西医不同的身体概念;让这个中西文化交会的契机充满各种挑战,至今不休。
  《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跳出中西医论战非此即彼的窠臼,选取唐宗海为个案,探讨早期的中西医汇通,对唐氏选取中西医若干理论解读中医,以维护和发展中医自主性的思想行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虽然实际上汇而不通,却显示了中医未必要科学化才能走出古今中西二重性难题的历史新路。这不仅对研究近代医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有所裨益,对于时下的一论争也有启示作用。




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 目录

自序吾以文化思医史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撰文动机与基本文路
 第二节 近代中医史的过往与展望
第二章 唐宗海与其时代
 第一节 唐宗海传略
 第二节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与唐宗海对是书的解读
 第三节 近代西医传人中国之背景与引发的论题
 小结:面向中医未有之“奇变”
第三章 身体左右不分——肝的形质与气化位置
 概述
 第一节 “肝生于左”所引起的问题
 第二节 唐宗海与其同时代医家的辩说
 第三节 从治疗方式确定传统学说
 小结:一个脏腑,各自表述
第四章 找寻人身内“气”道路——三焦论
 概述
 第一节 唐宗海面对的原始论辩
 第二节 三焦论的各个层次
 小结:寻觅形质之新中医论述
第五章 旧知识与新形质——中西医消化作用的例子
 概述与定义
 第一节 王清任与西医对人体消化管道的描述与问题
 第二节 唐宗海的脾胰说
 第三节 中西对消化器官的描述
 小结:从古代医学“发现”胰脏
第六章 探索“千古脉诊之准绳”——中西脉学的对话
 概述
 第一节 理论与技巧的融合——脉诊文化
 第二节 气血不合——近代脉学被质疑的来龙去脉
 第三节 血管、血(脉本质)之形质、功能、方向——唐宗海对脉与血管的新看法
 小结:近代之脉诊还值得依赖吗
第七章 羽翼仲景——唐宗海对《伤寒论》“六经”之解读
 第一节 前言——问题意识与伤寒学史的一些研究
 第二节 从《内经》时代的“六经”谈起
 第三节 六经的继承与转化
 第四节 《六经方证中西通解》与《伤寒论浅注补正》
 第五节 六经问题之终?继承者与反对者
 小结:近代中医的彷徨与踌躇
第八章 身体文化历史的冲突与交会——当中医心遇上西医脑
 第一节 心与脑
 第二节 唐宗海面对心脑并论时的历史课题
 第三节 唐宗海医论中的心脑关系
 第四节 精气的流动——肾与心、脑、髓
 小结:近代中西医心脑融合论的可能
第九章 总结论:新中医的历史与现实困境
附录:唐宗海年谱简编
征引文献


30
发表于 2009-3-6 18:30:3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期——张效霞

考是越考越多,椐是越弄越乱,中医真的要变成文海了.
29
发表于 2009-3-6 18:11:4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期——张效霞

三联版 皮国立著《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亦值得一读。
28
发表于 2009-3-5 22:45:0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期——张效霞

十分盼望能够早日看到你的关于营卫学说发展历程的论著,但是……
27
发表于 2009-3-5 22:35:53 | 只看该作者

第十期——张效霞

   诸位网友:
   您们好!
   看了你们的高论,不才真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中医界真是太有能人了,中医的前途是“大有希望的”。
26
发表于 2009-3-5 01:38:3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期——张效霞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9/03/04 07:45am 发表的内容:
关于中医专史,去年购得一本《中国药业史》唐廷猷著 中国医药科技版。-=-=-=-=-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3月04日 07:48am 时添加 -=-=-=-=-
楼上w君意见,有同感!
中国药业史-(第2版)

作者: 唐廷猷
ISBN: 9787506736183
页数: 515
定价: 32.0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7-4-1

简介 · · · · · ·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厂中国药业的特色地位、形成发展、商品来源、对外贸易、经营技巧、行会组织.庙会药市、假药防治、开发利用、基本名词探源和著名百年老店等11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药业的古代史和近代史。形式上采用通史与专论相结合。叙述上史沦结合、观点明确、资料性强、可读性强。为作者历时20年之开创性、奠基性力著,填补厂系统研究中国药业史的空白。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现实的借鉴作用。
   本书以医药行业的主管部门、医药企业的管理者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及医药院校师生为主要对象,亦可供从事医学吏、药学史、经济史、商业史的研究人员和其他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 · · · · ·
  唐廷猷,男,汉族,1940年11月生,重庆合川人。1963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曾任四川省中药学校教务副校长、高级讲师、主任中药师、执业中药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35篇。参编专著《中国药膳学》、《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中国商品大词典中药材分册》,主编全国医药中专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中国药业史》为其20年力著。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3月05日 02:00am 时添加 -=-=-=-=-
严世芸编著的《中医学术史》一书,与(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并无大的差异,没有什么新的创新,所以笔者希望有更好的学术专著出版。
中医学术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83.0.3
课程名称:中医学术史
History of Academic TCM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 限选课  
学分:2学分
学时:28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
授课对象:基(七)  医(七) 医药(七)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占80%,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共占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教学分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按各学术派别介绍了中医学历史上出现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学派,各论则按照时间顺序,从晋唐开始,直至清代。详细介绍了这期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著名医家,按照:生平著作、学术理论、医论选读、学术评议的板块介绍。阐明历代医家的学术特点,指明他们的学说、见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This course consists of the two sections of the general and the specific introductions.  The former section introduces some typical schools that appeare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CM. The latter section introduces famous TCM doctors ranging from the Dynasties of Jin and Tang to the Qing Dynasty, focusing on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works, academic theories, selected medical readings, and academic reviews.
本课程以线性方式,将历史朝代与当时的医家及其学术思想贯穿起来,使中医历史的纵向与各家学术特点的横向加以结合,有益于融会贯通的理解中医发展的源流和学术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先秦迄于晚清的我国医学发展概况、医学重要成就和特点、著名医家的学术贡献等,使大家能系统地了解中医学衍革的源、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中医学形成的大体始末。
This course relates in a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ancient Chinese dynast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dicinal scholars along with their academic ideas. By combining the history of TCM with the academic features of various schools, the teaching program is sure to be beneficial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and origin of TCM, its history of evolution, and its academic thoughts.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中医学术史是专题研究中医学术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与了解中医学沿革的源与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中医学形成的大体始末。
中医学术史的主要内容是论述自先秦至晚请我国医学发展的概况,医学的重要成就和特点,以及著名医家的学术贡献。虽然《中医学术史》属于医史范畴,但其内容以历史演绎为经,重点讨论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医学内容,以学术成就为纬,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较之医史则增加了学术的深度与广度,较之各家学说更增加了学术发展的脉络与内在联系。
《中医学术史》的教学以课堂讲授及课堂讨论为主,应当结合自学,以加强学生对中医理论发展的系统性及规律性的认识。
【教学要求】
1.掌握历代中医学发展的关系和学术流派形成因素及特点。
2.熟悉各医学流派的形成、特点和代表医家。
3.了解学习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内容】
1.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主要医学流派的形成和研究方向。
3.《中医各家学说》研究的范围、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本课程总学时为28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28学时。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  先秦、两汉医学——中医学术思想的起源与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
2.掌握中医与哲学、自然科学鉴的联系。
3.了解春秋时期诸家养生学的特点。
4.了解《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特点。
5.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
6.了解淳于意、华佗的有关情况。
7.掌握藏象学说学术内容。
8.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
9.了解淳于意 华佗的有关情况。
10.掌握运气对气候的影响,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
11.了解两汉律历成就与运气学说的关系;两汉及以前有关运气学说的概况;运气的推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
要求:
1.了解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
2.掌握中医与哲学、自然科学鉴的联系。
内容:
1.哲学与医学的结合
(1)阴阳学说对医学的渗透。
(2)五行学说与医学相结合。
(3)气、精、神生命观的确立。
(4)形神论与中医基本理论。
2.自然科学技术对医学的影响
(1)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和物候学。
(2)天文、历法、物候学对医学的影响。
(3)冶金技术与“九针”之制。
第二节  养生学的形成
要求:了解春秋时期诸家养生学的特点。
内容:
1.养生术的起源与导引吐纳、养神服食。
2.春秋战国诸子的养生理论。
(1)老子“清净无为”说。
(2)庄子“养生”、“全形”说。
(3)子华子“贵生”说。
(4)孔子“安适自养”说。
(5)荀子“修身礼治”说。
(6)韩非子“啬神”、“少欲”说。
(7)管子“节欲存精”说。
(8)《吕氏春秋》集先秦养生学大成。
(9)《淮南子》中的养生思想。
(10)《黄帝内经》论养生。
第三节  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要求:
1.了解《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特点。
2.掌握藏象学说学术内容。
内容:
1.《内》、《难》医学理论——中医学基础理论确立的标志。
2.藏象学说的建立。
(1)解剖与度量。
(2)“司外揣内”的藏象学说。
3.经络学说的形成。
4.病因研究。
5.病证和病机理论
(1)病证记载概括。
(2)病机理论研究。
6.诊断学成就
(1)色诊。
(2)脉诊。
7.治法及治则的制定
第四节 《伤寒杂病论》——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
要求:
1.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
2.了解淳于意 华佗的有关情况。
内容:
1.《伤寒杂病论》的问世
2.伤寒外感辨证论治
(1)六经辨证论治。
(2)“辨证评脉”。
3.杂病辨证论治
第五节  中药理论的萌芽——第一部本草专著的问世
要求:
1.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
2.了解淳于意 华佗的有关情况。
内容:
1.本草学的雏形。
2.《神农本草经》成书。
第六节  古代医学气象学——运气学说的产生
要求:
1.掌握运气对气候的影响,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
2.了解两汉律历成就与运气学说的关系;两汉及以前有关运气学说的概况;运气的推算。
内容:
1.运气学说的发展概况。
(1)两汉律历与运气学说。
(2)运气学说的逐渐形成。
(3)运气推衍与气象规律。
2.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医学——医学理论的继承和临床方治的革新
【目的要求】
1.了解晋唐时期养生学发展概况。
2.了解葛洪、孙思邈等医家的养生经验。
3.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对医经的研究状况。
4.熟悉对《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以及本草学的研究。
5.了解对病机学研究状况。
6.熟悉巢元方、王冰病机说。
7.了解经方与经验方各自发展的特点。
8.了解晋唐时期对本草学研究的状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晋唐时期养生学的发展
要求:
(1)了解晋唐时期养生学发展概况。
(2)了解葛洪、孙思邈等医家的养生经验。
内容:
1.葛洪与陶弘景的养生思想。
(1)葛洪的的养生思想
(2)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
2.《诸病源候论》养生宣导术。
(1)对养生导引法的阐述发挥。
(2)孕妇及小儿养生。
3.孙思邈集养生学说之精要。
(1)抑情节欲。
(2)“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
(3)依时摄养。
(4)内视、调气。
(5)食宜、食养和食疗。
(6)服食、服水。
(7)养老。
第二节  医学经典著作的整理和研究
要求:
1.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对医经的研究状况。
2.熟悉对《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以及本草学的研究。
内容:
1.全元起与《内经训解》——注疏《素问》的开山。
2.王冰与《素问注》。
(1)整理编次。
(2)补遗七篇。
(3)注释阐发。
3.皇甫谧与《甲乙经》——针灸学专题研究之肇兴。
4.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
5.王叔和注《脉经》和编次张仲景方论。
6.孙思邈对《伤寒论》研究。
第三节  病机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
要求:
1.了解对病机学研究状况。
2.熟悉巢元方、王冰病机说。
内容:
1.巢元方的病因病机学说。
2.脏腑病机学说的演进。
3.王冰阐发“气动”病机学说。
第四节  本草学的形成
要求:了解晋唐时期对本草学研究的状况。
内容:
1.陶弘景编撰《本草经集注》。
2.《新修本草》的颁行。
第五节  经方的衍变与经验方的兴起
要求:了解经方与经验方各自发展的特点。
内容:
1.经方的衍变。
2.经验方的兴起。
(1)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2)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3)王焘的《外台秘要》
第六节  医家学术思想和医学实践
1.陈延之
2.孙思邈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四章  明代医学——金元医学的继续和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目的要求】
1.了解明代医家医学理论的研究概况。
2.了解寒温之争的原由与影响。
3.掌握先天水火不足论。
4.掌握“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5.掌握薛己、李中梓的脾胃关系的观点。
6.掌握脾阴学说的发展及主要内容。
7.掌握命门学说的发展及明代医家的命门学说的内容及观点。
8.了解三焦形质论及奇经八脉的主要内容及乙癸同源的学术观点。
9.了解四诊内容的发展概况。
10.掌握望诊、问诊及切脉的主要成就。
11.了解明代诸家本草学著作。
12.掌握《本草纲目》及《神农本草经疏》的学术成就及在本草学发展中的地位。
13.了解明代医学与金元医家,如河间、丹溪、洁古、东垣等学术思想及师承、私淑联系。
14.掌握戴思恭、汪机、王纶、龚博等明代医家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代前期医学思想
要求:
1.了解明代医学与金元医家,如河间、丹溪、洁古、车垣等学术思想及师承、私塾联系。
2.掌握戴思恭、汪机、王纶、龚博等明代医家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内容:
1.赵道震、赵良仁、戴思恭、刘纯私淑丹溪的学术影响。
2.汪机、王纶、龚博私淑丹溪、车垣的学术影响及学术内容。
第二节  寒温之辨
要求:
1.了解寒温之争的原由于影响。
2.掌握先天水火不足论。
3.掌握“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内容:
1.寒温之辨。
2.先天水火不足论及对血证、痰证、消渴、小便不通、中风等证的论治。
3.“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第三节  脏腑经络理论的深入探索
要求:
1.掌握薛己、李中梓的脾胃关系的观点。
2.掌握脾阴学说的发展及主要内容。
3.掌握命门学说的发展及明代医家的命门学说的内容及观点。
4.了解三焦形质论及奇经八脉的主要内容及乙癸同源的学术观点。
内容:
1.脾肾、肝肾和脾阴的研究。
(1)脾肾关系认识的日趋完善。
(2)阐述乙癸同源、肝肾同治。
(3)脾阴学说的确立。
2.命门学说的发展与完善。
(1)左肾右命门与肾间命门说。
(2)命门有形说。
(3)肾间动气说。
(4)命门君火说。
(5)命门为真阴之脏说。
3.三焦形质论的形成。
4.对奇经八脉的研究。
第四节  四诊及辩证纲领的逐步完善
要求:
1.了解四诊内容的发展概况。
2.掌握望诊、问诊及切脉的主要成就。
内容:
1.四诊内容的不断充实。
(1)对望诊的重视就研究。
(2)问诊内容的归纳与总结。
(3)脉学发展的新阶段。
2.辨证纲领的完善及确立
第五节  本草学的成熟时期
要求:
1.了解明代诸家本草学著作。
2.掌握《本草纲目》及《神农本草经疏》的学术成就及在本草学发展中的地位。
内容:
1.药物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2.疏义以致用的《神农本草经》。
3.诸家本草著作的相继出现。
第六节  医家学术思想与医学实践
要求:了解明代医家医学理论的研究概况。
内容:
1.薛己
2.李时珍以及《本草纲目》
3.周慎斋
4.缪希雍
5.张介宾
6.吴有性
7.喻昌
8.李中梓
9.绮石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五章  清代医学
【目的要求】
1.了解温补时弊产生及其批判。
2.掌握对温补时弊的批判的学术内容。
3.掌握对《伤寒论》的研究进展与内容。
4.掌握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与内容。
5.了解瘟疫学说的发展及内容。
6.了解对《金匮要略》近代研究的概况。
7.掌握清代医家研究《金匮要略》的不同观点。
8.了解专病专科发展状况。
9.了解西医传入中国的历史。
10.掌握清代医家中西医会通思想发展特点。
11.了解清代医家主要学术思想。
12.熟悉清代学术研究对历代医家的总结以及汇通西医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温补时弊的批判
要求:
1.了解温补时弊产生及其批判。
2.掌握对温补时弊的批判的学术内容。
内容:
1.温补时弊的产生及其批判。
2.有关学术争议。
第二节  伤寒学的深入研究与温病辩证体系的确立
要求:
1.掌握对《伤寒论》的研究进展与内容。
2.掌握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与内容。
3.了解瘟疫学说的发展及内容  
内容:
1.《伤寒论》的深入研究
(1)柯琴的六经地面说
(2)张志聪的六经气化为病论
(3)尤在泾的以法类证研究
(4)徐灵胎的以方类证研究
(5)俞根初详论四时感证
2.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
(1)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2)吴瑭论三焦辨证
(3)薛雪对湿热病的辨证论治
(4)王士雄的《温热经纬》
3.温疫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1)戴天章发挥温疫辨治
(2)杨璿剖析伤寒、温病之异
(3)余师愚的治疫心得
(4)王士雄论霍乱
第三节 《金匮要略》杂病研究和专病专科论治的深入
要求:
(1)了解对《金匮要略》近代研究的概况
(2)掌握清代医家研究《金匮要略》的不同观点
(3)了解专病专科发展状况
内容:
1.《金匮要略》研究的深入
(1)徐彬的《金匮要略论注》
(2)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
(3)吴谦的《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4)程林的《金匮要略直解》
(5)沈目南的《金匮要略编著》
(6)黄元御的《金匮悬解》
2.专病专科论治的进步
(1)吴澄的《不居集》
(2)姜礼的《风劳鼓膈四大证治》
(3)傅山的《傅青主女科》
(4)费伯雄的《医醇  义》
(5)王泰林的《肝病证治》
第四节  中西医学汇通思潮的产生和尝试
要求:
1.了解西医传入中国的历史
2.掌握清代医家中西医会通思想发展特点
内容:
1.西医传入中国的历史
2.中西医学汇通的探索
3.中医改进说与科学进化论
第五节  医家学术思想与医学实践
要求:
1.了解清代医家主要学术思想
2.熟悉清代学术研究对历代医家的总结以及汇通西医学的发展
内容:
1.张璐及其学术思想
2.叶桂及其温热病理论
3.徐大椿及其学术思想
4.吴瑭及其《温病条辨》
5.王清任及《医林改错》、瘀血理论
6.吴师机
7.石芾南
8.唐宗海及其血证论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三、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
第一章  先秦、两汉医学
第二章 魏晋、隋唐、南北朝医学
第三章  宋金元医学
第四章  明代医学
第五章  清代医学
考试5
4
7
5
5
2


合计28
四、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针对中医、针灸方向本科生,七年制、专升本等专业应用。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在已经学过中医学各科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与掌握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理论、治疗经验,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其思维,使之深入认识中医学的丰富内容,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的教学,在讲授中既要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又要符合医家的原著精神,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1.本教材使用于研究生班及本科生选修课。研究生班授课学时可稍增加。
2.课堂授课选择主要内容,其他内容作自学。
五、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严世芸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中医各家学说》,严世芸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历代医家原著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3月05日 02:19am 时添加 -=-=-=-=-
鲁兆麟在(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第二编著有( (黄帝内经)学术研究发展史),对中医理论研究的深化有巨大意义,但如何指导临床,还须化大力进行消化,才能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一般临床中医师来说难度很大,故而笔者一直期盼有资深中医学者多作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临床中医师提供学术支持!
25
发表于 2009-3-4 09:51:2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期——张效霞

以上内容来源于2006年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一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4 12:24 , Processed in 0.05839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