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8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4 13:1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仁海中西医在 2008/12/04 01:53pm 第 3 次编辑]

http://www.rhzxy.com/bbs/dispbbs.asp?boardid=79&Id=84040http://www.rhzxy.com/bbs/dispbbs.asp?boardid=79&Id=84040
本人: 于殿生,系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毕业,从医20余年,曾离职专门进修学习西医一年,一直从事中、西医的门诊、病房工作。曾先后发表省级以上医学学术论文20余篇,如: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治验>>、<<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妇女不孕不育症的成因及其防治》,而《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一文,为本人的代表作之一。该文就仲景《伤寒论》中有关寒热错杂病条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添加了部分病案予以佐证。
   
  《伤寒论通讲》录音是中医培训讲座的录音,其中先简要解释了阴阳的概念、如何评脉等基础问题,然后通过病人阳脏、阴脏、平脏的素质,以及在外感病中用药是否得当,而必然出现的阴、阳两大类病证,分为三阴、三阳病,并给予通俗地系统地讲解。
   
    本讲座录音,适应于中医爱好者、中医初学者、西学中者、中医在校生,也可做为普及中医的讲座。
   
    本人借此真诚地愿向中医师长请教,以便使自己的临床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同时也希望中医同仁能有些微裨益。
   
     由于本人的水平所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师长、同道不吝赐教。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14:37:08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下面引用由日出江花2008/12/12 02:20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发展需要教育,而这种教育应该是兼容并蓄。应该在一个学校中同时允许不同流派。无论是保守的还是开放的,必定都有正确和错误。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思想中获得营养。
教育家应该有教育家的远见,才可能成为一 ...
说得好啊!
谢谢支持!
我吗,只是将培训时的录音发到论坛上,以期抛砖引玉,为振兴中医而呐喊助威。
17
发表于 2008-12-12 14:20:58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中医发展需要教育,而这种教育应该是兼容并蓄。应该在一个学校中同时允许不同流派。无论是保守的还是开放的,必定都有正确和错误。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思想中获得营养。

教育家应该有教育家的远见,才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13:45:40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再来看看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18:37:57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四泻心汤亦可归属于少阳:
四泻心汤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效果良好。该病与肝胆病关系密切,尤其是后者。由肝胆疾患引起者,也可以说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肠胃病。事实上,就是由于情志不舒,导致消化液的分泌排泄、以及胃肠蠕动不规律。
   “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伤寒论》155条)。”此条所指,或汗下太过而亡阳,或素体阳虚。此方剂泻热消痞中并顾护阳气,助阳之中不妨消痞。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小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伤寒论》149条)。”由于心下痞是寒热错杂之邪塞于中焦,肠胃升降失调所致,以方测证,可知兼有恶心,抑或呕吐,或为下利等肠气不升等证。半夏泻心汤为小柴胡汤加减化裁而来,由少阳枢机不利,变为寒热错杂之痞、塞于胃中,胃以降为顺,故去柴胡之升;为加强清热消痞之力,故加黄连;更加干姜助黄连、辛开苦降、坚阴止利,助参、夏以养胃;共奏消痞、而又调理肠胃之功。余治67岁之女性,苦胃痞数载,经钡透示为胃炎。见其面色微红,自述胸中烦热,窒塞不通,口苦,恶心吐酸,但平时较他人畏寒,二便可,舌质淡白,苔薄黄,脉细弦,两关略浮,即予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梔子、丹皮、龙骨、牡蛎,六剂病大减。后继用药丸收功。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中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伤寒论》157条)。”本证是心下痞满、而挟有水气之邪。生姜泻心汤由半夏泻心汤重用生姜四两,干姜由三两减至一两而成。生姜泻心汤证重在有水气,故加大量生姜以散之,水气散、利即轻,故干姜可减量。
“伤寒五六日,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论》158条)。”本证与半夏泻心汤证极相似,所不同者,甘草泻心汤证为误下后,下利更甚,故加重用甘草以补虚缓急。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之气,腹中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伤寒论》173条)。”“此条为热在上、寒在下,在胸在腹、而不在心下(心下为胃,腹中为肠—于殿生注),故不见心下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痞塞于心下,中挟痰气,而以呕吐为主,故方中姜、夏、芩、连并用,借助于辛开苦降以消心下寒热错杂之痞。至于黄连汤乃治寒热之邪分踞于上下,其证以腹中痛、呕吐为主,故重用黄连并加桂枝,清胸腹之热以坚阴,桂枝能交通阴阳以治腹痛(引自《伤寒论讲义》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五版)。”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9:04:39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一、阳明病篇
阳明病在外感病的发展过程中,为阳亢热极的阶段,寒热错杂证较少见。因为大凡转为阳明病者,或为素体阳盛之人,或因温热之药太过而致烦热、口渴、汗出、便秘之阳亢热盛之证。偶有寒热错杂者,乃或为上下阴阳不调,或外寒未解而内热已成者。余治一青年妇女,身体向健,精力充沛,大便偶秘,但自觉有小腹冷感,后加外邪,证见发热,微恶寒,胸胁胀满,心下烦热,便干,小腹自觉发冷,投大柴胡汤诸证减,小腹冷痛未愈,即予大柴胡加附子3g,二剂诸病皆愈(大柴胡汤是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病例不太切帖)。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或素有里实而外加风寒,或外寒未解而里实已成,治当表里双解之剂。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伤寒论三五○条》)。”此条为阳明气分热郁于里,阳气不达于四末而致厥,但清里热,里热一散,阳气外达,厥即自愈。
二、少阳病篇
少阳病属半表半里的证候,少阳病中的寒热错杂证较多见。(说穿了,之所以患少阳病,就是因为有“西医所称的肝胆病”。如果没有肝胆病,也就不会有少阳病。)素体脾弱之人,外感病入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邪热壅塞于上,而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脾虚于下,而为肠鸣下利。若脾虚证(即太阴病,或太阴之体而有少阳证者),暂时外邪化热而致不下利者,攻下之药亦当慎用,此亦即“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之意。又有一向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木横土伤,脾胃受损,日久脾阳虚,亦为上热下寒证。(此即西医所谓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胃肠病,由于精神不愉快,导致消化液的分泌、排泄不规律,以及胃肠蠕动异常)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主之(《伤寒论》一四七条)。”此条属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证治,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散结,但需临证察其寒热孰轻孰重,而调整方中寒热药物之主次。余治一男性,胸胁胀痛,心烦口渴、大便时溏而无臭,舌质淡红,苔白略腻,脉沉弦细数,即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白术、五味子,十余剂诸症渐失,继用上药为散,服两月巩固之。
(未完待续)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2:12:53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下面引用由西医卧底2008/12/10 09:18am 发表的内容:
广告贴,建议删除.
要论背书,中医院的教授们比你们这些西医半吊子强多多了,有几个真正会用中医治病的?拜托不要再出来丢人现眼了.
哈哈,这个意见好!
第一部分的确没有多大作用,算是多余部分。当时想去掉,但同事们坚持。
现立即删除,非常感谢先生!并欢迎先生多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2
发表于 2008-12-10 09:18:28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广告贴,建议删除.
要论背书,中医院的教授们比你们这些西医半吊子强多多了,有几个真正会用中医治病的?拜托不要再出来丢人现眼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00:24:07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12/09 11:41pm 发表的内容:
强调学经典、学伤寒、金匮是对的。-=-=-=-=-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8年12月09日 11:43pm 时添加 -=-=-=-=-
听了段录音,方言稍重,语速略快了些。
谢谢却波渔翁先生的鼓励。
第一节"序"有些快。我老家诸城更是咬舌音,以后走南闯北的,还算是改了不少方言的.再说我讲课的经验不足.自是相当欠缺的.嘿嘿,不过吗,用我自嘲的说法,就我这两下子,这就算是不错的了哟.
10
发表于 2008-12-9 23:41:38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强调学经典、学伤寒、金匮是对的。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2月09日 11:43pm 时添加 -=-=-=-=-
听了段录音,方言稍重,语速略快了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1 04:36 , Processed in 0.0544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