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721|回复: 16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17 13:3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森立之论六经病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方氏《条辨》以太阳为膀胱经,引《经脉篇》解之。程氏《后条辨》、史以甲《正宗》、周扬俊《三注》、魏荔彤《本义》等并同。但柯琴《来苏集》云:“仲景立六经总纲法,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证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看诸总纲各立门户,其意可知。”自此说法一出以来,学者皆宗此说,以《热论》所说,高抛之在于阁上,非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太阴暴利,以脾家实,腐秽当去”,并可徵也。
                                               ——森立之《伤寒论考注》

      按:“太阳”就是太阳膀胱经,若太阳不为膀胱经,则“随经瘀热在里” 无因,而“热结膀胱”何解?“太阴”就是脾经,若太阴不是脾经,则“腐秽当去”又何释?森立之先生寥寥数语点透其中玄妙。叹今日之人,眩奇为务,以闭门造车、歪曲经典、指鹿为马为创新。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不认真学习中医传统经典,何来中医之发展?
169
发表于 2009-3-12 09:29:17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請具有西醫牌的陳總版主看看: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某些既能够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又能够引起肠道感染的病毒(如腺病毒胃肠炎、冠状病毒性肠炎、流感病毒性肠炎等),其病原体都只侵犯粘膜的上皮细胞层,一般不形成病毒血症,所以称为表证或卫分证。因此,表证或卫分证是以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主也可以出现消化道症状,通常称为胃肠型感冒,它们的病变部位在粘膜的上皮细胞层。MIS为胃肠型感冒的机制之一。
168
发表于 2009-3-3 12:28:04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六经指的是什么?我们一直说,贯穿《伤寒论》始终的,是六经辩证。但是在《伤寒论》的文字表述上,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六经这个词。所以,六经辩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辩证的一个简称。那么三阴三阳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就是指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那么下面我们要接着谈的一个问题,三阴三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
  应当说,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是来自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学说。这里我可能要适当地多说一下。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人类具有发达的大脑,在地球上最具有聪明才智,所以人类就要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许多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比如说,生命是怎么来的?人的起源是什么?19世纪末,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里,他总结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以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生命是整个自然的结果。可是在2500 年前,就已经陆续出现的《黄帝内经》等一些(主要的)内容,已经明确地谈到了生命的起源。比方说《黄帝内经》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什么意思呢,人,就是天地之间所化生的一种生灵。天地是人类的父母,人类就是大自然的子女。黄帝内经接着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为什么地球上可以有生命,这就源本于阴阳二气。我想,我们过去想过没想过,为什么生之人类。实际上,这是古人观察所得来的。那么中国的古人,他对生命是一个好奇的探索,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这是中医学研究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思路。我们刚才说,那么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天地是人类的父母。
  我们日常生活都有这样的一种认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遗传信息所造成的,我们人类既然作为大自然的子女的话,我们人类有哪些信息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遗传呢?
  现代自然科学家认为,构成宇宙的是三个要素,一个是物质、一个是能量、一个是信息。我们从这三个要素来谈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人体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其实构成人体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和地球地壳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是一致的,这就证明我们是地球人。我们血液中有各种电解质,我们血液中各种电解质的含量比例和大海海水中各种电解质的含量比例是接近的,这就是说明我们就是地球人。
  我在欧洲的一次讲课,我讲到这里的时候,欧洲讲课的时候,不像我们中国同学,老老实实坐在这里听,他们随时提问,马上就站起来一个人,当然他讲的是西方语言了,经过翻译告诉我,他说的什么呢,他说他明白了,上帝就是拿地球上的泥捏的人,拿海水和的泥儿,所以人类当然他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和地壳的各种元素的比例是一样的,因为他拿海水和的泥,所以人类血液中各种电解质的含量比例和大海海水中的含量比例是一样的。哎,我的这个论据倒成了他“上帝造人”的一个论据了。
  当然我没有再和他纠缠,我就接着往下讲。这是我们从物质构成的角度来说,我们完全是地球人。从能量来源的角度,我们吃的饮食物,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的能量代谢,都在和大自然随时地交换能量。从信息活动的角度来说,我们人体的血压、呼吸、脉搏、内分泌活动、心律等等,有一个时间节律。比方说24 小时一个节律,7 天一个节律,一个月一个节律,像女性的卵巢活动就是一个月一个节律。我们脉象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节律,四季节律的叠加是年节律,这是我们人体的信息活动,完全是和大自然密切相关的。地球自转一周,使我们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才有了昼夜节律,那么月球绕地球一周,使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才有了月节律,地球绕太阳一周,使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才有了年节律和四季节律。
  所以从物质构成、从能量来源、从信息活动,这三个要素来讲,我们就是大自然的子女。所以当我们选拔一个运动员,看看这个孩子适合不适合培养(成)运动员,或者适合不适合培养(成)舞蹈演员的时候,运动教练和舞蹈教练都要去进行家访,看看他家长的身体素质。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女孩,身材很好,弹跳力很好,又机灵,一看到她的妈妈,身高一米五,腰围一米二的话,你想想这个孩子还有培养前途吗?他绝对不会再培养她去做体操运动员。
  所以我们中医学也是这样的,在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时候,也要看一看化育人类的父母,那就是天,那就是地。所以《黄帝内经》才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这是中医研究问题的最基本的思路,我们也要学会这一点。那么仰观天文,谁都知道天空有太阳;俯察地理,谁都知道地面有昼夜。白天是明亮的、是温暖的,这就是阳;夜间是寒冷的、是黑暗的,这就是阴。那么阴阳二气的的更替,是平衡的,稳定的,这种阴阳二气的变化是不亢不烈的。白天它的温度,也顶多是30 度,不超过40 度吧?超过40 度,我们每个人都热得受不了了吧。夜间尽管寒冷,它也不会到零下100 多度吧?所以正是这种阴阳二气的变化,平衡稳定,不亢不烈,地球经过38 亿年的氤氲演化,才化来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大家想想,如果地球上没有阴阳二气的变化,换句话来说,没有太阳光和热的辐射,或者说,没有地球的自转,或者说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再近上1%,地球上所以的东西都会烧焦,或者再远上1%,地球上所有的东西都会全部冻成冰,都不可能化育生命,所以生之本,本于阴阳,是千真万却的大自然的现象。因此,阴阳二气的这种运动变化,给所有的生命,都打上阴阳的烙印。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再去探索生命,那么阴阳不是一个简单的一个哲学的学说,而是大自然界化育生命的一个规律。
  等再过上20 亿年,太阳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之后,地球上的生命,那个时候,阴阳二气就没有这样平衡稳定了,阴阳二气发生剧烈的变化,或者说没有阴阳二气的区别了,地球就会消亡,地球的生命就将截止。
  所以生之本,本于阴阳。这是千真万确的。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再回忆一下《黄帝内经》所说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接着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这就是生命的本源。
  所以阴阳学说既然是生命的本源,但是古人觉得,把一切事物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还不够,不能说明阴阳量的变化,只能说明阴阳气质的变化,所以又把阴阳又各分为三,这就是三阴三阳。所以三阴三阳,它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指的是阴阳气量的多少。
  太阳,太者,大也,所以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我们这个摄像机是数码摄像机,现在我们搞数字信息、数字技术,实际上,古人早就动用了数字来描述一个事物的量的变化。
  所以:
  太阳:太就是大的意思,它的阳气的量是三份,在《黄帝内经》里把它叫做三阳。
  阳明:明是什么意思呢,明,著也,显著的意思,阳明,阳气的量是多少呢,是两份,它不如太阳阳气的量大,但是它的阳气也是充足的。
  少阳:少,小也,少年就是小孩吗,所以少阳阳气的量最少,它是一阳。
  太阴:太者,大也,是指阴气强大,它的阴气的量是三阴,阴气的量有三份,它是三阴。
  少阴:阴气的量是二阴。
  厥阴:它的阴气的量是一阴。
  那么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里的少阳是一阳,这里的少阴怎么会是二阴,而不是一阴呢?这是一个外国同学提的问题,实际上这里呢,多和少是相对的。那么“少”和“厥”相比,厥就更少了。厥者,尽也,极也,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那么这么少的阴气,当然比少一点的阴气,量还要少。所以少阴和太阴相比,那么少阴的阴气量不如太阴大;那么少阴与厥阴相比,厥阴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阴气浓缩到精华的地步,所以厥阴就是一阴。
  这是从三阴三阳的本意讲阴阳气量的多少。
  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中它是干什么的呢?《黄帝内经》有这么
  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所以大自然有什么,人就有什么。所以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日月,人有二目;甚至天有365 天,人有365 节。那么这样来比喻,地有江河,人有经络。这样比喻呢,尽管有些地方,显然从我们今天的现代科技的角度来说,有些可笑,人也不是365 根、365节骨头,有些太机械,但是这种精神,这种思想,这种人和自然相适应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自然界既然有阴阳二气的变化,也有阴阳气多少这种量的变化,所以它就拿阴阳气三阴三阳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所以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里它是什么意思呢,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
  为什么胃经和胃府,把它叫做阳明,膀胱叫把它太阳,这应当是《黄帝内经》解决的问题。那是根据脏府的生理功能,根据脏府和经络阴阳气的多少,也根据人体体表接受阳光照射的多少,来命名和划分的,用三阴三阳来命名脏府和命名经络的,那么这个问题应当在《黄帝内经》里解决,我们这里不多说。
  我们下面重点讲的是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应当说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它的含义,不是生理的,而是病理的。
  如果说在《黄帝内经》里,我们把它叫做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府,那是一个生理概念的话。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说太阳就是太阳病,它是个病理的概念。既然它是病理的概念,它就涉及到病变部位,它就涉及到病变性质,它就涉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那么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是不是就像《黄帝内经》那样,涉及到了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府呢?不是这样的。因为张仲景是收集了大量的病例,他把这些病例都写在竹板上、写在木板上,那个时候并没有辩证的思路,他说我怎么能够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把这些病证分清楚呢?他在分。这一大堆病,它发生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发生在体表,是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好,就把它叫做太阳病吧。所以太阳病病位涉及到足太阳经,足太阳府,涉及到膀胱,涉及到体表,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为什么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它归属于太阳呢?因为体表的阳气的量最大,他认为体表的阳气根源于下焦膀胱,根源于下焦肾,所以就把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这种证候归属于太阳病。那么它的病性是什么?是阳证;病势是什么?是阳证的初起。你不是说太阳的阳气量最大吗,可是从正气的角度来说,它的阳气的量是最大的;从邪气的角度来说,它却是阴寒邪气,它是寒邪,是风寒邪气,那么邪气的性质呢是属于阴性的。而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邪气是阴寒邪气,那么阴阳相叠加,你说充其量不是阳证的初起阶段吗?所以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并不是阳证最厉害的,它是阳证的初起。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所以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或者什么邪气所伤呢,它的症状表现明显表现突出;手经循行路线短,影响面积小,被外邪所伤,它的症状不突出。所以从《伤寒论》的症状来看,那么主要是足经的症状。它的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呢,属于阳证的极期。阳明的阳气比较大,阳气虽然不是太大的,它只是二阳,但是邪入阳明就化热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两阳相加,正邪斗争激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证候。所以从病理的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生理上它的阳气的量并不是最大的,但是从病理的角度来说,阳明病是盛阳赶热邪,正邪斗争激烈,表现了一派大热大湿的证候,所以说是阳证的极期。
  那么少阳涉及到了胆经,胆府和三焦,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它是阳证的后期。为什么它是阳证的后期?进入少阳的邪气,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热邪。如果邪气在少阳经的话,那是寒邪,因为它有往来寒热这个症状,为什么可以有恶寒呢?那一定有寒邪伤人阳气的证候,他才恶寒的。所以寒邪在经的时候,邪在经的时候,是寒邪,邪入府的时候它化热。而正气呢,少阳是个小阳,是个弱阳,后世医家把它叫做是稚阳、嫩阳、幼阳,如日初出,就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它的阳气不亢不烈,所以它抗邪的能力并不强,所以它是阳证的后期。一旦少阳阳气抗邪不利的话,邪气就有可能内传三阴而出现太阴病。
  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没有涉及到手太阴肺,为什么?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的时候,常常会影响肺气的宣发失调而出现咳嗽、喘,所以手太阴肺的病变在太阳病的阶段就常常表现出来了。因此,《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只讲到太阴脾的病,而手太阴肺的咳喘的证候,在太阳篇中就包括了,像太阳病篇涉及到麻黄汤所治疗的无汗而喘,麻杏石甘汤所治疗的邪热壅肺的汗出而喘,小青龙汤所治疗的寒邪闭表、内有水饮、水寒摄肺的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所治疗的风邪在表、风邪壅肺、中风兼喘,都在太阳病篇都谈到了,所以太阴病只是脾经和脾脏的病。那么可见张仲景的这种六经辩证,他是按照临床的实际情况来的,而不是机械地按照《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来的。它是阴证,仅仅涉及的脾阳虚,属于是阴证的初期。
  少阴病涉及到心肾,涉及到肾经。心主火,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主水,肾又是人体元阴元阳之根本。当寒邪进入少阴,导致心肾阴阳两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证候的时候,那么这就是阴证的进一步加重,它属于阴证,可以说是阴证的危重期,特别是心肾真阳虚衰为主的这种少阴病,不去积极的救治,常常会出现不良的后果,它是阴证的危重期。当然少阴病另外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说,不是以心肾真阳衰危为主,而是以外来的寒邪为主。一个很棒的小伙子,去喜马拉雅山爬山,结果雪崩了,把他填在了雪里头,那你身体再好,心肾阳气再棒,那个阴寒太盛,你这个生命也恐怕会受到威胁。所以我们说,对于心肾真正真阳虚衰为主的,这种少阴病,它的预后是很差的,你必须积极救治;而对于寒胜伤阳的证候,我们另外说,只要他心肾真阳没有完全衰竭,我们经过积极救治,把阴寒驱出体外,还有很好的预后。甚至少阴病还有自愈的。什么情况下会自愈?心肾真阳不衰,而且寒胜伤阳为主的这种证候,甚至阳气恢复之后,它会自愈。
  至于厥阴病,它主要涉及到肝和心包。我们具体讲厥阴病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厥阴病的情况非常复杂。如果这个病是由少阴传来的,那就是阴证的末期,有死无生呀。你说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了厥阴相火,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确实是阴证的末期,最后阳亡而死,所以厥阴病就有死证。但是“厥”者尽也,“厥”者极也,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传入厥阴的,而是外来的阴寒邪气郁扼了厥阴的相火,这可能就要发生变化。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了极点的时候,而相火被郁到了极点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所以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的这种机转。如果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阳气恢复太过呢,又可以转成热证,转成阳证,所以厥阴病篇又存在着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所以你说它既是阴证的末期,又是阴尽阳生的阶段,这就是厥阴病的特征。
  这样的话,我们讲到了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它是一种病理的(含义)。三阴三阳的这种命名,它包含有病位的意义、包含有病性的意义、也包含病势的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病证的概括。
  六经病,它们之间是有相互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就叫传经。具体来说,一经的邪气传到另一经,相应的临床症状就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叫传经。那么从《伤寒论》原文所描述的传经规律来看,太阳病作为一个表证,太阳的邪气可以传其它任何一经,太阳可以传阳明,太阳可以传少阳,太阳可以传太阴,可以传少阴,也可以传厥阴。因为体表的阳气属太阳所管,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以后,就等于人体的防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出现了缺口,所以邪气就可以传其它五经。从《伤寒论》原文来看,少阳可以传阳明,而邪入阳明一般就不再传其它经了。就这个问题,《伤寒论》专门有一条说“阳明者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什么意思呢?阳明是属土的,就像地球一样,树高千杖,叶落归根。那么地球上的各种动植物是地球所化生的,最后死亡以后,都回归大地。所以邪气入阳明以后,就像万物识途,大地所化生,最后都回归大地一样,你想再传其他经,是不可能的。阳明的里热,尤其是阳明的里实证,你不通过泻下,就在阳明本经解决的话,你说阳明的燥热湿邪,能传太阴吗?不可能。能传少阴吗?也不可能。能又回到太阳吗?都不可能。所以说阳明病一般来说,它的邪气不传其它经。少阳之邪可以传太阴,太阴之邪可以传少阴,少阴之邪可以传厥阴,我现在画的这个白色的箭头,显然是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的过程。
  我们讲,一脏一腑,它们经常是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比如说,太阳和少阴,脏腑相连,膀胱和肾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它们相表里,所以太阳之邪有飞度少阴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多。那么少阴阳气回复以后,有没有脏邪还腑、引病出阳的这种变化呢?有,少阴可以外出太阳。什么情况下少阴病可以外出太阳呢?就是当寒邪胜的少阴病,而不是真阳衰的少阴病。寒邪胜的少阴病,少阴阳气逐渐逐渐恢复以后,然后呢,驱邪达表,使少阴脏邪还腑、引病出阳,可以外出太阳。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少阳之邪不解,可以内传厥阴。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可以外出少阳。这在《伤寒论》里有原文做支持。在厥阴病篇,有“偶尔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这条原文,这就提示了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驱邪达外,厥阴之邪外出少阳。那么还有一段,是阳明和太阴相表里,在《伤寒论》原文里,“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此为阳明病也。”这就是一个太阴湿浊不化,那么在太阴郁久了之后,从阳明燥化,外出阳明的一个例子,太阴可以外出阳明。阳明有没有内传太阴的?在《伤寒论》没有这个条文。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医生见到阳明病以后,用泻下的药物太过头了,结果导致脾阳损伤,而转成下利不止的太阴病,这在临床上有,《伤寒论》由于没有原文做支持,所以我在这里画一个虚线。这就是我们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谈到的六经之间传经的基本模式。
  后世医家,关于六经之间的传经,提出了许多术语,比方说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夫妻传等等。那么所谓循经传,并不是按照我们经络学说所说的,那么首先手太阴肺经,然后传到了手阳明大肠经,然后足阳明胃经,然后足太阴脾经,不是按照这个经气流注次序。那么所谓循经传呢,是指的《伤寒论》在写六经病的时候,先写的太阳病,后写的阳明病,以后写少阳病,然后写太阴病、写少阴、写厥阴病。如果太阳病传阳明的,那就叫做循经传。如果是少阳传太阴的,这就叫做循经传;少阳传阳明的,它不叫循经传,因为《伤寒论》的次序不是这个样子。隔过一经或隔过两经传的,都叫越经传。你比方说,太阳直接传到厥阴的,就叫越经传,太阳传少阴,传太阴,传少阳,都叫越经传。而所谓表里传,我们这种双向的,太阳、少阴,少阴、太阳,这叫表里传。太阳和阳明之间的邪气的相互传就叫做表里传。那么夫妻传,是极个别的人把表里传叫做夫妻传,所以当我们读到注家的这类书的时候,不要以为一个家庭之间的邪气的相互感染,而实际上是指表里两经之间的邪气的相互传,叫做夫妻传。这些名字,今天我们在临床上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我们要学伤寒,在学注家的著作的时候,我们都应当知道这些术语就可以了。
  这是我们讲的六经的传经,下面我们谈谈六经的变证。
  六经的变证,只是给一个这样的概念,六经病,失治或误治以后,什么叫失治呢?就是没有及时的治疗。还有误治,什么叫误治呢?就是用的治疗方法不对,该用汗法的,你错误地用了下法。指六经病失治或误治以后,使临床症状发生了变化,而新变化以后的病证,不能够用六经病来命名的,后世医家把它叫做变证。新变化以后的病证,不能够用六经病来命名的,后世医家把它叫做变证。那么也就是说,一个病失治或误治以后,如果它发生的新的证候,能够属于阳明病的,那你就叫它阳明病,如果属于少阳病的,那你就叫它少阳病,不能把它叫做变证。只有这个新的证候不属于六经病,不能用六经的名字来命名的,后世医家统统把它叫做变证。在《伤寒论》里头,也把它叫作坏病。也就是说典型的六经病,你不适当的治疗或没有及时的治疗,这个疾病发生了变化,或者说你给它治坏了,再次治疗这个坏病的时候,就比较费劲,所以仲景就把它叫做坏病。这个变证也罢,坏病也罢,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者在脏,或者在腑,或者在胸腹腔,可以说变化多端,促杂。张仲景在治疗变证和坏病的时候,给了个基本原则,这基本原则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观其脉证”是看看现有脉象表现,证候特征,“知犯何逆”,这个“逆”字在这里做什么解释呢?逆者,错也,误也。你看《广雅书正》解释这个逆的时候,不是把它解释为不顺,而是逆者,错也,误也。“知犯何逆”就是了解他过去用过什么样的、错误的治疗方法,“随证治之”, 然后你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来采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我们说《伤寒论》是一部辩证论治的著作,但是辩证论治这四个字,从《伤寒论》自始自终没有出现过,在文字上最能集中体现这个辩证论治这个精神的,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12 个字,见于第16 条原文。它既是治疗变证和坏病基本原则,那么也是中医辩证论治精神在《伤寒论》中的、文字描述上的集中体现。所以每次我讲到这里的时候,都要求我们的同学把“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12 个字背下来。
  第7 个问题,我们谈谈六经病发病的特殊形式。
  那么这里发病的特殊形式,我们实际上是几个名字的解释,一个是合病,一个是并病,一个是直中。那么所谓合病和并病,这两个词,在《伤寒论》中只用于阳经,三阳经,在三阴经里面没有用过这个词。所以我们给合病下的这个定义,是什么呢?是两个以上阳经同时发病就叫合病。为什么两个以上阳经能够同时会发病呢?这一般是邪气太盛,一旦伤人,就使多个经感受了邪气而发病,这是合病的概念。什么叫并病呢,并病是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了另一经的证候,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的,我们把就它叫做并病。可是并病这个词,在《伤寒论》中,也是仅限于三阳经在用,三阴经没有。
  可是后世医家,有的把合病和并病这两个字,用的就给广泛化了,他把阴阳经,一个阴经,一个阳经同时发病的,也有人把它叫做合病,他把三阴经中,两个阴经同时发病的,或者一个阴经的证候未罢又出现了另一个阴经证候的,也叫做并病,那么这应当说,不符合《伤寒论》中原来用这两个词的惯例,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就是了。
  什么叫直中呢?直中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而发病。比方说夏天,天气比较热,有的人特别贪凉,把房间的空调开得温度低低的,再睡上竹子的凉席,往那里一躺,冰凉冰凉的,再痛饮冰镇的冷饮。好,这一宿觉,晚上也不盖东西,第二天早上起来,捂着肚子就拉屎凉泻,找我来看病来了:“大夫我拉肚子。”我问他:“你吃了什么?”“我没吃什么,就是喝了两瓶冰镇的矿泉水,然后晚上开着空调,温度17度,然后睡着麻将的凉席,这一宿起来就拉成这个样子”,这就叫太阴直中。所以《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什么意思?春天夏天自然界阳气盛,人们都容易贪凉、容易饮冷,这个时候你要特别注意不要多贪凉,不要多饮冷,要保护自己的阳气。秋冬养阴是什么意思?秋冬气候比较寒冷,人们多易吃一些辛辣的、温燥的食物,你吃了辛辣的温燥的食物之后呢,容易耗自己的阴液,所以秋冬呢一定要保护自己的阴液,它是指的这意思。
  那么少阴直中就更加严重了。这个西方国家特别怕流感,一发流感的时候,有许多老年人起病就表现了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类似于我们少阴病所说的“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的这种证候。所以遇到这种情况以后,它的死亡率是很高的,特别是西方每年流感都有许多年老体弱的死亡,那么他们都是死于少阴直中,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是死于少阴直中。
  所以中医有句话说,“老怕伤寒少怕痨”。“老怕伤寒”老年人肾阳虚衰,就怕外来的寒邪直中少阴,“少怕痨”,说少年人怕结核病、怕痨病。当然现在由于抗结核药的广泛应用,少年人营养的逐渐提高,结核病的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解决。但是老怕伤寒的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那么还有伤寒专司下虚人,下阳虚损、肾阳不足的,这种人一得外感,一得伤寒,就能表现了少阴直中的这种特征,所以少阴直中,病情比较危重。
  关于六经辩证,我们谈最后一个问题,六经辩证和其它辩证的其它关系。中医学发展到今天,它的辩证方法很多,八纲辩证、脏腑经络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病因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等等,那么六经辩证和这些辩证方法是什么关系呢?应当说八纲辩证是辩证的一个大的纲领,它是从六经辩证中归纳提取出来的一种辩证的方法和思路。那么从六经辩证中来说,太阳病多表证,阳明病和三阴病多里证,所以这就有了表里的分证问题。从六经辩证来说,三阳病多阳证,三阴病多阴证,这就有了阴阳的分类。从六经辩证的角度,三阳病多实证,比方说太阳膀胱,蓄血蓄水是实证,阳明腑实是实证;那么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多虚寒证,这就有了实和虚的问题,也有了寒与热的问题,所以八纲辩证是后世医家从六经辩证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分证的大的纲领。
  八纲辩证它的缺点是不能用于指导临床用方。你说我辨它是个表证,辨它是个里证,你用什么方?你是表寒呢,还是表热,你是中风呢,还是伤寒?所以八纲辩证不能直接指导用方。我们刘渡舟老师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说就像一个邮递员在送信,八纲辩证只是告诉你去哪个街道,哪个门牌号码呢,它没有告诉你。你要想把这封信直接送给收信人,你还必须要知道门牌号码,而六经辩证就指明了门牌号码,指明了这是一个太阳伤寒表实证,你就可以用麻黄汤来治疗。这是一个阳明腑实证的,以热胜为主,而腑气不畅、未复的证候,那么你就会用调味承气汤来治疗。所以八纲辩证只是一个分纲,在临床上不能够具体的指导用方。脏腑经络辩证是后世医家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辩证方法,他把每一个脏腑和每一个经络可能出现的寒热虚实,都给你列出来。所以后世医家所归纳的经络辩证中,有一些内容就来自《伤寒论》的经证,比如说太阳经受邪之后,表现了头项强痛,或者项背强几几。这是在后世经络辩证中,就是太阳经的证候。《伤寒论》中提到的阳明经受邪,可以表现为额头疼痛,翕翕面赤,目痛鼻干,夜卧不宁,这在后世的经络辩证中,就可能变为阳明经脉的证候。那么《伤寒论》所提到的少阳病,有目赤耳聋,胸胁烦闷,偏头痛,这在后世的经络辩证中,就可能作为少阳经的证候的表现之一。那么《伤寒论》中出现的厥阴经受邪,表现了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那么是肝家虚寒,浊阴不化,浊阴循经上挠清窍,出现了癲顶痛,那么这在后世的经络辩证中,这个癲顶疼痛就可能作为厥阴经的经脉辩证的一个项目。
  后世的脏腑辩证,把脏腑可能出现的寒热虚实,种种证候都罗列来,当然,《伤寒论》中涉及到脏腑病证的,也可以归属于脏腑辩证中的一项内容,比方说膀胱的病证,膀胱气化不利的,表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苦里急,可以引水消渴等等。那么在后世医家,他就把膀胱气化不利的气分证,就可能包括了太阳膀胱的蓄水证。又比方说,表寒化热,循经入里,和血结于膀胱,表现了少腹硬满,或者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或者其人发狂,那么这在《伤寒论》中,叫做太阳蓄血证,那么这在膀胱脏腑经络辩证的膀胱腑证中也有可能把膀胱蓄血证列属于脏腑辩证中的膀胱病证的一个血热互结。所以脏腑辩证和六经辩证之间是这样一个关系,六经辩证的经络辩证为后世的经络辩证提供了资料;六经辩证中的脏腑辩证为后世的脏腑辩证提供了基本的资料,但是两者不能够完全代替。
  我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伤寒论》中的六经辩证,是张仲景根据临床客观实际,一条一条把病例摆在这儿之后分类的,他所写的内容,都见于临床;而后世医家,他的脏腑经络辩证,他不一定来自临床实际,是坐在屋子里,分析了大量资料以后,在他的脑子里想像的某一个脏腑,应当有寒,应当有热,应当有虚,应当有实,他们的寒热虚实都用什么方子,这么罗列出来的。所以我们今天在临床上,那么常用到脏腑经络辩证,里头的一部分内容,实际上和六经辩证有关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我们现在得温热病就比较多了。所以到明清以后,人们发现固守《伤寒论》中一些方子,对临床上的一些外感病,在治疗上效果不好,于是逐渐就产生了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就我们今天来说,卫气营血辩证主要是辨温热病的,而三焦辩证主要是辨湿热病的,那么六经辩证主要是辨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病变的。把这三种辩证方法综合起来,就涵盖了所有外感病的辩证方法。
  好,关于六经辩证的若干问题,我们就介绍这么多。实际上许多内容呢,我们会在具体讲原文的时候,还会详细地作讲解,那么我们的今天的课就到这儿。
  好,谢谢大家。
郝万山门生
                                                                                 
关于六经辨证
1,六经的含义
后世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辩证的简称。
2,三阴三阳的由来与本义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
来自阴阳学说,分别是指阴阳气的多少在黄帝内经里用来命名五脏六腑经络,五脏阴也,故以三阴名之,六腑阳也,故以三阳名之。
阴 阳
太阴 三阴 太阳 三阳
少阴 二阴 阳明 二阳
厥阴 一阴 少阳 一阳
3,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对病症具有定位、定性意义。如:
太阳病,定位:经,腑, 足太阳膀胱;定性:阳证初起
阳明病,               足阳明胃(胃肠)  阳证极期
少阳病,               少阳(胆,三焦)  阳证后期
太阴病,               足太阴脾          太阴脾阳不足,复受寒邪,阴证初起
(太:初,始)        (手太阴肺)                 太阳病
少阴病,               少阴经(心、肾)  阴证进一步加重
厥阴病,(厥:尽也,极也)厥阴经(心包、肝)阴证中末期,其后的发展一是死亡,二是阳复阴退:1,自愈;2,阳气时进时退—厥热胜负;3,阳复太过—热证
4,六经的传经:邪气由此经进入彼经,临床症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则叫传经。
《伤寒论》原文所提示的传经形式:
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循经传             越经传
5,六经发病的特殊形式
a, 合病:两个以上阳经同b, 时发病。
c, 并病:一经症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症候,d, 传而e, 未尽者。
f, 直中:外邪不g, 经过三阳,h, 直接侵犯三阴而i, 发病。(主要是素体阳虚,j, 使外寒得以长驱直入。)俗语:老怕伤寒少怕痨,k, 伤寒专死下虚人
l, 两感:表里两经同m, 时感受寒邪而n, 发病。如太阳,o, 少阴两感病。
6,六经病的主要内容
7,六经辨证和其他辩证方法的关系
三阳证多热,多属实证,热证,三阴证多寒,多属虚证寒证。八纲辩证不能指导方药。
寒伤阳气 —— 六经辩证,热伤津液 —— 气血营卫辩证,湿蕴三焦 —— 三焦辩证


167
发表于 2009-3-2 18:14:12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郝万山伤寒论讲:六经病脉证并治是该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专门讨论急性外感热病——伤寒病的专著。张仲景吸取了《素问•热论》中的六经分证法,以六经为纲。将病者的病状、脉候,根据其虚实表里寒热来划分为六个不同的病类: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三阴三阳内连脏俯,外属经络,由于邪气强弱以及病人体质的不同,又有不传、直中、循经传、越经传以及合病、并病等不同情况,确立了伤寒病辨证的纲领。在治疗方面,依据其四诊八纲所得的资料以及病因病理认识,确定治疗大法,将汗下吐和温清补消八法灵活地运用于治疗过程之中,或单用,或同用,立法谨严,
166
发表于 2009-3-2 16:21:57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這麼好的題目
大家再論啊?
165
发表于 2009-2-27 08:34:45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陳總版主大約是忙於這帖,此處就暫時不來了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53&topic=167
等陳總搞清楚什麼是"經絡"
參與這帖討論才有意義
164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2:56:44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乃雄在 2009/02/26 00:5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2/25 07:35pm 发表的内容:
引用:
中国古代的哲学都是循环论哲学,这里的七日,就是一个循环周期,也就是一经。几个循环周期连接起来,又可以构成一个大循环周期,即六经。所以第8条的“行其经尽故也”是指寒邪留驻于太阳经七日已尽,即历经一个 ...——孙曼之
回复:
    马文辉先生,这一段说的很明白啊。七日而阳气来复,这就是《伤寒论》中“七日”的含义。七日称为经尽,若其病不传,再行于本经就是再经,再经之后就叫做过经,若另传一经则为传经。第8条说的是在七日之时防其传经,因而针足阳明。传经并非仅仅只是在七日这个时候发生,也可以在“二三日”发生,所以第4条和第5条就是二三日传经与否的判断。
   
163
发表于 2009-2-26 11:09:01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陳總版主
您的理論能解釋高血壓嗎?
用您的解釋能治高血壓嗎?
您推崇的趙先生經絡理論
一不能解釋高血壓
二不能治高血壓
袁先生的理論也是不行
可是事實上
經絡學既可解釋高血壓
也可以治高血壓
但是套句"仁海中西醫"的話
那不是您認知的"經絡學"
可這才是真正"中醫經絡學"啊!
162
发表于 2009-2-26 08:11:56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陳總版主不屑與我論
我只好自己說下去
感冒不管是陳總的分類:普通感冒與流行性感冒
主要都屬:上呼吸道感染(學名)
但是有的感冒病毒也會感染腸胃,就是"腸胃型感冒"
所以傷寒論也有相當篇幅論及"胃"
先說上呼吸道感染
一、”风”为百病之原,风又以”虚邪贼风”危害最大
虚邪贼风语出内经「上古天真论」
‘夫上古真人之教下也,皆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但要谈这问题得先看「皮部论」与「风论」
「皮部论」: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之不去,传之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
「风论」: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经络学是为中医理论之基础,大多数中医的问体由经络学的角度来看都很清楚明白。
「虚邪贼风」指外邪乘不正之风趁人体之虚而入侵人体
风如何使人生病
盖风会影响人体经络
使外邪有虚可趁
为何强调贼风
贼风乃「不正」之风
拿个「针灸铜人」来看
人的背部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
五脏六腑的「俞穴」都在此
「风论」: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
再看看头颈部
背面主要仍是「足太阳膀胱经」
侧面是「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与胆经」
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是属于能量较小的经络
所以人受风后第一个反应是打喷嚏(大肠经受损)
「足太阳膀胱经」是属于能量较大(排七)的经络
发展到「足太阳膀胱经」就是伤寒论说的「太阳病」了


-=-=-=-=- 以下内容由 逸湘2009年02月26日 08:14am 时添加 -=-=-=-=-
中醫看病很重要要看病程,即病已發展到甚麼程度,所以傷寒論中很注重傳經,因為這代表病程。但首先要注意到發展到太陽病已影響到甚麼經絡。以上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膀胱經都上到頭部,故頭項強痛。奈何脈浮,寸關尺位置正在手太陰肺經,肺總管呼吸系統,太陽病正是病毒經呼吸系統入侵人體。王博士研究感冒人的經絡發現,無意外的肺經與膀胱經能量大幅上升,應為身體將兵力調至此,肺經能量大幅上升故脈浮。
所謂循經傳
外邪必先侵"陽經"
此時"陰尚實"故足以抵禦外侮
等到傳到"陰經"
就愈來愈難醫了
到了"厥陰"就最難醫了
此時就需"滋陰"
故平時若能養陰
外邪入侵時
才有"兵"可抵禦外侮
善用藥者
必闇養陰之道
若陰已虛
則湯藥無效
氣分藥就是吃下去會改變經絡能量的藥
改變經絡能量就會改變血液分配
改變血液分配就會改變營養分配與氧氣分配與廢物排放功能
最具代表性的是"附子"
附子吃下去立即腎經與脾經能量會大幅上升
胃經與膽經與心輸出會下降
就會大大改變血液分配
所以"附子"用對的話功效很大
但是因為氣分藥會改變經絡能量
用錯的話也會糟
比如說明明是肺不好確將能量引至肺
肺將更得不到營養
血分藥就與"陰"關係較大
如病已影響到"組織"
或長期陰虛
就要用到"血分藥"
拿傷寒論最有名的"桂枝湯"來舉例
桂枝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
芍藥為手足太陰行經藥又入肝脾血分
生薑行陽分
大棗為脾經血分藥
以上
桂枝生薑為氣分藥
芍藥兼具氣分與血分
大棗為血分藥
再看看有關經絡
太陽病則足太陽膀胱經必不可少
呼吸系統的總管肺經也不可少
故桂枝為主藥
脾為人體最大免疫器官故脾要顧到
肝為心以外最大器官也是血液可調的最大來源
所以此方氣分血分兼顧
陰陽兼顧
不愧為經典之方


-=-=-=-=- 以下内容由 逸湘2009年02月26日 08:21am 时添加 -=-=-=-=-
傷寒論用經絡學來看
是條理分明
且與中醫藥學的藥物歸經是十分契合
與脈學更是十足的聯繫
陳總版主卻要說傷寒論用藥與藥物歸經無關
三陰三陽不是經絡
經絡學可以將傷寒論
自病因 診法  治法
充分聯繫
試問陳總版主依您的理論
能有這麼好的聯繫嗎?
161
发表于 2009-2-25 19:35:50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中国古代的哲学都是循环论哲学,这里的七日,就是一个循环周期,也就是一经。几个循环周期连接起来,又可以构成一个大循环周期,即六经。所以第8条的“行其经尽故也”是指寒邪留驻于太阳经七日已尽,即历经一个循环周期,而不是指传变六经已尽。
     对于第8条条文的准确理解,暂时先谈到这里,将结合后面两条进一步讨论。
                                                                                                                                                   孙曼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20:12 , Processed in 0.0913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