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62|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刘炳凡儿科学术经验拾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0 22:4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    刘炳凡研究员生前系湖南中医研究院终身教授,为我国首批中医研究生导师,首批师带徒指导老师,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次提出“治病必须治人”的学术主张,获得中医同道的普遍认同,著述等身,成果累累,享年九十,曾被邓铁涛教授称为“中医泰斗”。
    “治病必须治人”,是刘老学术经验的根本。因此,我们研究刘老的儿科学术经验,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研究他如何将“治病必须治人”的学术思想始终如一地贯彻在其儿科的临床实践中。从刘老“治病必须治人”这一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来看,实与他40年代用枳术丸治疗一小儿积滞成疳的成功经验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般的相关联系。下面,就从这个角度择要分析介绍刘炳凡研究员的儿科学术经验,供大家参考。
   
学术见解
脾常不足论
    “小儿脏腑娇嫩”(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历代医家所遵从。如宋代儿科大师钱仲阳的“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明·阎季忠“骨气未成,形声未正”均是对脏腑娇嫩的阐发。然则,此皆笼统言之者也,虽对指导临床有一定的意义,但其针对性不强,令人难以把握。因此,刘老在自己数十年的临床心法中,体会明代医家万密斋“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理论,最能体现“脏腑娇嫩”而能具体地指导临床,尤其是“脾常不足”。因此,刘老常说“小儿脏腑之娇嫩,尤以肺脾肾三脏为突出。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三脏之间,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影响”。盖“脾胃薄弱之儿,常肺气虚弱,肺气虚又常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钱仲阳说‘肾为其水,有补无泻’立地黄丸为补肾要药,说明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与肾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生理病理变化上,脾与肾又是相互关联的。因先天之精要发挥它的生命力,必须依赖后天之精的资助”。从这段深刻的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刘老在继承万密斋“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的学术经验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挥。具有自己的特色即以“脾常不足”统肺常不足、肾常虚。诚如刘老自己所说:“由于小儿脾胃运化能力不足,消化吸收功能较差,这就反映了‘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因脾居中州,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赖脾运化,然后水谷分化,清浊得宜,以养营卫,如脾胃虚弱,其运化吸收功能不能适应,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其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故脾常不足,不仅不能抵御外邪,而且是产生小儿消化道疾病的本质因素”。因此,刘老在治疗儿科疾病时,时时顾护脾胃,强调健脾助化以资生化之源而固其后天之本,从而达到“治病治人”的目的,试举二例:
    【水肿】案:  肖某某,男,7岁,反复浮肿三年,经省人民医院断为:“肾病综合征”。曾使用激素治疗,但病情时而减轻,时而加重,反复发作,因求诊于中医。初诊:因重感冒后出现颜面浮肿、眼睑如卧蚕,逐渐延及四肢及躯干,尤以双下肢肿明显,压之呈凹陷性水肿,尿量少,约50ml/24小时。面色苍黄,口微干,喜冷饮。 尿化验:蛋白(++),白细胞0~1,颗粒管型0~1,脓细胞0~1,食纳尚可,舌淡红,苔薄白微黄,脉细。此系脾虚气弱,湿热内阻。治宜健脾利湿,养阴清热。方拟:太子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法半夏5克、广陈皮5克、北黄芪12克、苡米15克、蚕砂12克、淮山药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0克、赤小豆15克、白茅根15克、麦芽12克、鸡内金3克。复诊:服上方20剂,尿量增多,面部浮肿减轻,精神好转,嗜睡。尿化验:尿蛋白(+),仍觉口干,饮食增进,大便微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原方加减,再服14剂,因遇感冒,面部又见轻微浮肿,尿化验,蛋白(++),红细胞0~2,白细胞0~4,管型0~1,饮食尚可,舌脉同前,仍以上方加陈绿茶叶5克,(醒睡,利尿解毒),继续服14剂。三诊:服上方后,肿消未反复,小便正常,口不渴,尿化验(蛋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上方去茶叶加益气养阴药,继续服1月。四诊:3个月后,患儿多次化验小便蛋白(-),面色红润,玩耍活跃,无不适感,至今未发,完全治愈。
平调阴阳论
    清代医家吴鞠通在其所著《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小儿为“稚阴稚阳”说。刘老认为这一学说,高度概括了小儿的基本生理特点。他说:‘稚阴未充,稚阳未长’。说明了小儿无论物质基础及生理功能活动,均未达到完善成熟的阶段。按照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阴阳涵义,阴是指身体内精、血、津液等具有物质性的东西,阳是指身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活动。所为稚阴稚阳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因此,小儿在其疾病的过程中,不仅阴气容易耗损而且阳气也亦受伤。常常是“朝呈实热的阳证,而暮又转为虚寒的阴证,甚至在实热内闭的同时,转瞬而出现虚寒外脱的危候”。以小儿腹泻为例,初起均为肠胃实热的实证、热证。但在其病变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暴泻伤阴,久泻伤阳,如果病情急剧转变,津伤则出现伤阴证,气虚就出现伤阳证等等。基于此,刘老力倡阴气虽易耗伤,阳气亦易损伤之说,又阳气既为温煦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又为保卫机体,低抗外邪的生命机能。小儿虽为纯阳之体,温煦推动之力极强,但毕竟为稚弱之阳,抗御阴邪常显不及,故阴寒之证,亦为常见。故刘老在临床诊疗中,特别注意重平调阴阳,既强调阴液耗伤的辨析与养阴法的运用,又重视对阳气不足的识断及温补法的运用。刘老这种不受世人误解“小儿纯阳”之说而只知养阴不敢温阳的俗论影响而独予己见,匡时救弊的学术个性,非医理渊深洞达,经验宏富,胆识过人,实不能臻此化境。试举病案三则,以窥其平调阴阳之学术经验于一斑。
    【肝风痉厥】案:袁志华,男,3岁。住郴州安仁县平上乡竹塘村。患儿两个月前因感冒高烧不退,抽搐不止,后昏迷五天,经当地医院诊为“乙型脑炎”,经抢救治疗,小儿苏醒。但神识不清,二便失禁,2个月来不间断地抽搐,日数十次,经中西药治疗,抽搐如故,辗转来长沙附一院最后诊断“乙型脑炎后遗症”,要求服中药。就诊时,患儿抽搐不止,日数十次,角弓反张,夜间哭啼不止,烦躁不安,尚能进流汁少量,小便可,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带数,此乃高热伤津,引动肝风。肝风萌动,故抽搐不止,高热灼伤脑络,故神不清。治宜养阴清热,通络熄风,拟三参首乌汤加减:太子参、沙参、丹参、首乌、生地、白芍、地龙、蜈蚣、全虫、淮山药、枣皮、炙甘草、夜交藤、银花藤、桑枝、牛膝,另锈铁一块烧红入黄连1克,淬水兑药,平肝息风。二诊:迭进上方16剂,抽搐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夜已不啼不吵,能安静入睡,口不干,但仍神识不清,大便干结,3日未解,舌质红,苔润白,脉弦细数。仍以上方加大云、草决明、女贞子、旱莲草养阴通便。三诊:服上方7剂,抽搐偶发,一闪而过,日2~3次,大便润通,两脚能站立,喜呵欠,舌淡红,苔润白,脉弦细带数,上方去夜交藤、银花藤、桑枝、牛膝,加党参、茯苓、远志、建菖蒲,另取淡竹沥兑药。四诊:迭进上方20剂,抽搐未发,神识稍清,眼球活动灵活,面见笑容,能听懂大人说话,能搀扶而行,但脚冷盗汗,精神疲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小。易方: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附片、淮山药、枣皮、远志、酸枣仁、建菖蒲、桑枝、鸡内金、麦芽。五诊:服上方14剂,饮食增进,四肢有力,盗汗已止,神识清楚,舌脉正常,仍上方加杜仲、牛膝、巴戟、丹参、骨碎补,另用猪脚骨,红枣适量烧汤佐餐,补肾健脾,强筋壮骨,继续服用2个月,小儿能独立行走,能叫出“爸”、“妈”简单词语,继续坚持治疗,疗效巩固。
    【高热咳喘】案:刘某某,男,8岁。因饮食不节,屡伤脾胃,忽感外寒遂发热咳嗽,医者用九味羌活汤,次用柴葛解肌汤,终用钩藤饮之类,其热不但不减,反继续增高,咳喘愈甚,腹胀便溏,肌热灼手,口渴时时饮水而不能多,脉数无力,舌润无苔,眼珠青色,无闪灼意。此症系内伤脾虚发热,断非治外感的上列方药可能治愈。宜用甘温兼助化之品。尤在泾曰:“温之则浮焰自息,养之则虚冷自化”。即对此证而言也。宜师之,方用西党、白术、茯苓、炮姜、炙甘草、淮山药、麦芽、生北楂、西砂仁、鸡内金,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后,1剂势定,3剂热退,效不更方,继服10剂,调理脾胃,兼助消化而愈。
    【痰厥】案:周某某,男,2岁。患儿素体肥硕,忽于夜半大叫一声,昏厥不知人事,痰涎上雍,口噤目戴,握拳,反张,腹胀大,其时,医者用探痰法,取嚏法,针人中、少商,并烧灯火,均不能醒,深夜始促余治,视其面色白,睛珠青,泛涎冷,四末凉,指纹暗滞,此属寒疾发厥,治宜温中逐寒,回阳暖下。方用逐寒荡惊散加味:上肉桂、吴茱萸、北姜、公丁香、云苓、法夏、广皮。初灌不受,继灌渐下食道,随呕发出痰涎甚多,再连续灌下未吐,约片刻,即啼哭出声,痰平气定,始知人事,而能哺乳,以原方加减,调理而安。刘老认为此症小儿甚多,诸医以为惊风,治用牛黄抱龙丸等药不效反剧。因此症为寒痰发厥。盖胸为阳位,阳气不布,则阴邪上逆,窒而不通。刘老治以辛开温化,温中暖下法治疗此类疾病,无不应手取效。
脾虚动风论
    小儿多风证,容易出现惊厥抽搐等症,即使感冒亦可高热动风导致惊厥。因《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病机理论。因此,群医凡遇惊厥抽搐、多从肝论治。或清热平肝息风或平肝潜阳息风或滋阴柔肝息风,或补血养肝息风或滋肾荣肝息风。然则,刘老认为此皆从风证之常例考虑者,未尝注意风证之变例。即特殊的风症。如小儿慢惊风,小儿多动症之类,则多有脾土虚弱,健运失常,不能吸收水谷精微,不断地输送营养于肝以养肝,使肝木失其土培而化风,其病虽与肝密切相关,但致病之因根于脾。临床观察中发现这类患者,除见风动之主证外常伴有面色白光白、神疲纳差,舌淡胖或昏睡露睛,或吐泻目眶陷下等脾虚之征。因此,刘老在其六十余年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脾虚不能滋养肝木,导致诸风掉眩”的学术见解。治疗上,总结出“虽然‘肝为刚脏,治宜柔克’,但脾主四肢,在于健运,故宜健脾培本,使化源不绝,并结合静以制动,则善行数变之风,不治而自息”的治风新经验。试举验案二则,以证其说。
    【小儿多动症】案:肖某某,男,6岁。1987年6月发现行动异常,口眼手足不自觉地多向动作,经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检查诊断为“多动症”。认为无治愈希望。转中医儿科,从肝论治,服药无明显效果,因求刘老诊治。时患儿面色白光白,挤眉开眼,手足乱动禁不能止,夜卧不安,自汗、盗汗,食欲不振,舌质淡,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缓神疲。刘老认为系脾虚气弱不能滋养肝木,以致肝失所养,治宜健脾培中,养肝息风。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法半夏、广陈皮、丹参、远志、酸枣仁、白芍、龙齿(先煎)、牛角(先煎)、麦芽、大枣、桑叶、夜交藤,服25剂,夜卧宁,汗出止,多动症状逐渐控制,原方再服20剂,眠食甚佳,面色红润,行动如常。原方去桑叶、夜交藤,加淮山、枣皮,再10剂,愈后未发。
临证拾萃

麻疹救逆的经验
    麻疹居儿科四大证(麻、痘、惊、疳)之首,是时邪疫毒所致的儿科常见发热出疹性传染病。旧社会及解放初期其发病率颇高,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病已被控制。本病目前虽已控制,但研究介绍刘老对麻疹处变与救逆的经验,于当今抢救名老中医治疗急证的经验不无一定的现实意义。
    (1)、轻重顺逆之中,善于处变
    众所周知,麻疹系邪毒传染,治当解毒为主,疹毒蕴发于内,当以透发为先,故麻疹初期,常法是辛凉透发,轻宣肺卫,方选宣毒发表汤去升麻、葛根、枳壳加蝉衣之类。然而,刘老认为,临证中不可泥古不化,概用辛凉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兹将刘老透疹之法,列述于后,供参考:“风寒阻表者,证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呛咳,疹见或未见,苔薄白,脉浮紧而数。治宜辛温透邪,方用新加三拗汤。如非风寒壅肺,喘咳太甚,可用苏叶易麻黄。如时在冬令而指冷,可酌加桂枝尖以通阳。此方一服疹出即止,不可过剂。风温在表者,证见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口渴、咽痛、咳嗽不爽,便秘或溏、尿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辛凉透邪,方用银翘散,以清卫分之邪,则疹透而热解。夏令热疹者,证见周身壮热,疹甚稠密,疹色紫暗,咳嗽喘逆,气粗喉痛,舌红苔黄,脉洪而数。治宜清热透疹,方用麻杏甘石汤。秋令燥疹者,证见燥气干肺,咳嗽气急,面赤烦渴,便秘尿赤,疹不能透,热重咽痛,舌绛干燥,脉弦数。治宜清燥透疹。方用清燥救肺汤。秋天气候干燥,麻疹初热期易出现唇干口燥,涕泪全无,甚至气急声嘶,咬牙变证(即热邪犯脑之证)。治宜辛凉甘润,清肺透疹,所谓‘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是也。
    麻疹出疹期,按常法当清热解毒,清营透疹。药用银花、连翘、芦根、生地、玄参、石膏、丹皮、紫草、牛蒡子、薄荷、甘草等为基本方加减。然则,刘老认为,若证见疹色淡白,隐而不透,面白唇青,形倦神怠,四肢不温,泄泻,舌淡苔白,脉微弱者,则因气血虚弱,不能托毒外出,宜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荆芥穗、红花以益气和中,活血透毒。若更见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则为疹毒内陷,阳气欲绝,当改回阳救急汤,温中回阳,此为变法。如果遇有先天性心脏病者,附片又当酌改为桂枝尖。如此可见,刘老处变经验之丰富。
    麻疹,并发症之麻毒闭肺,证见疹点不透,或见风早回,或疹点密集色紫,高热不退,咳嗽气喘,鼻翼煽动,口渴烦躁,舌红苔黄,治以宣肺开闭,清热解毒,用麻杏石甘汤,此为常法。刘老经验:若见苔黄白而干,脉细数,患儿神疲欲睡,则当改益气养阴清肺法。麻毒内陷心肝,证见壮热持续,神志不清,谵妄狂躁,或呕吐抽搐,舌质红绛,舌苔黄干,脉洪数或弦数者,治以清热解毒,芳香开窍,平肝息风为主,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伴神昏谵语剧者,酌加紫雪丹冲服,开窍以清神,此为常法。刘老经验:若症见颜面潮红而有垢腻,苔白带腻微汗而粘,大便溏稀,脉软细数,则属湿温,又当改用清宣温化法。试举两例:
    【麻疹并发肺炎】案:刘某,女,4岁。于1952年春末夏初患麻疹,因吹风受凉,疹全部隐伏,伴见咳声不扬,气喘鼻煽,高热无汗,手足抽搐,两目上窜。刘老诊为麻毒内陷、热邪壅肺导致的惊厥证。急用西河柳一斤大锅煎汤,倾入盆内,将患儿抱于盆上,帷以布幔,留头面在外,让药气熏蒸(勿烫伤皮肤)。约20分钟,患儿全身汗出,皮肤潮红。用毛巾抹干水气,置床上覆盖片刻隐疹复出,体温由39.6℃降至37.8℃,抽搐即止,人亦清醒,但仍喘促鼻煽,烦躁不安,痰稠难出,口渴引饮。体温又上升到39.2℃,舌质红,苔黄白而干,脉细数,患儿神疲欲睡。刘老认为属肺热炽盛,气阴两伤,治宜益气、养阴、清肺,方用泻白散加味:白参3克(另蒸兑)、太子参12克、丹参6克、鲜桑白皮120克(捣汁兑服),地骨皮9克、鲜芦根24克、冬瓜子15克、瓜蒌皮(炒黄)6克、川贝母5克、甘草3克,3剂后,喘热渐平,痰由黄稠转为白粘,易咳出,能进稀饭汁少许,但食欲不佳。改养肺胃之阴:太子参10克、沙参6克、麦冬5克、天花粉5克、石斛5克、杏仁5克、桑叶5克、生谷芽5克、鸡内金3克,连服7剂,喘定咳轻,身凉食增。刘老说,本例麻疹未透,并发肺炎,由高热引起惊厥,并致皮疹全部隐伏,治宜宣肺透疹解热,本应投以麻杏甘石汤之类,但开方购药已来不及,于是急用民间透气解热的蒸汽疗法,使腠理开而隐疹复现,汗出而体温下降,“表出则里和”,“不治惊厥而惊厥自止”。此变法之变法也。其处变之经验可见一般。
    【麻疹并发脑炎】案:李某,男,5岁。51年7月下旬患麻疹,初起症见发热流涕,结膜潮红,咳嗽喷嚏,口腔有典型的“麻疹粘膜斑”。疹刚出,又出现呕,头痛,嗜睡昏瞀,颈项强硬,腹壁反射与提睾反射均消失,体温39.2℃,面潮红则有垢腻,疹出稀疏,咳声嘶哑,舌质红、苔白带腻,微汗而粘,大便溏稀,尿赤而短,不饮不食,脉濡细数。省防疫大队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邻近已有散在性“乙型脑炎”发生,诊为麻疹合并乙脑。刘老认为属中医湿温证,治宜清宣温化,结合透疹。用五叶芦根汤、三仁汤加减:藿香叶6克、佩兰5克、薄荷叶3克、鲜菖蒲叶3克、鲜荷叶1张,蝉衣3克、苡仁5克、杏仁6克、白蔻壳2克、鲜芦根 24克。水煎服,另用锈铁一块烧红淬水与黄连1克同淬浸汁兑药服。1剂后汗出粘手,麻疹出齐。再服1剂,呕吐,便稀症减轻。3日后疹渐收靥,仍昏瞀嗜睡,汗虽出而不退,胸腹灼热如焚,四肢见抽搐,舌质软深红,苔黄而干。刘老认为此属湿已化热,深入营分,改用清营汤加减:生地12克、丹参6克、丹皮6克、赤芍6克、银花6克、鲜菖蒲3克、鲜荷叶1张、水牛角60克(另熬2小时兑药服)。另以牛黄清心丸1粒,分二次磨水服。并以深层软细黄土铺地,垫以凉席,将患儿安卧于上,胸腹部敷以水调黄泥饼,干则易新饼再敷。约2小时后,体温降到37.6℃,次日下午体温又复升高到39℃,仍内服原方结合外治,体温逐日下降,12日后热已退清,虽不嗜睡,但神呆语钝,仍咳嗽声嘶,息弱气促,幸已开口进食,舌转淡红而干,知渴喜饭,改叶氏养胃汤加减:沙参10克、麦冬6克、玉竹6克、甘草4克、桑叶3克、扁豆5克、鲜荷叶1张,鲜菖蒲叶3克,5剂后咳减声清,食增神旺,皮肤呈秕糠样落屑。3个月后,神志复常。泥疗退热,来自民间。刘老经验:这是透表后,对高热惊厥比较安全的物理疗法。其用甚广,其验甚确。
    (2)、安危转化之际,注重察“机”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不仅发病容易,且变化迅速,易实易虚,易寒易热,易于恶化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小儿脏器清灵,生机活泼,反应敏捷,活力充沛,修复力强。因此,虽危重险症,只要诊断正确,治疗及时,用药恰当,护理得宜,则一有转机,就比成人易于康复。麻疹逆证,危重凶险,毫厘有差,则危殆立至!因此,刘老特别强调持重察“机”,“机”微之变,毫不放过,做到防患于未然或救治其始萌。如前述疹毒内陷,阳气欲绝,用回阳救急汤温中回阳以救逆时,认为只要见到“神疲、色  、肢清、脉弱、小便清长,大便溏泻”等等主症中之一、二主症,就是阳虚外露之“机”变,应放胆用之,否则,等到诸证见全,则救治为难。又如泄泻痧陷证,大便泄泻之疹点不见或见得很少,或已见疹点而忽然隐没,均为邪气下陷,当用葛根举其下陷之邪以透疹。然则,邪气下陷,病将剧变,故宜细察转化之先兆,急时救其始萌。如见舌红绛而干,粪臭甚,为热邪下陷之“机”,主以葛根升陷透疹;若见舌淡苔白,大便清腥,则为寒邪下陷之“机”,则当以炮姜为主,温中散寒,辅以葛根,举其下陷之邪。再如麻诊初期,若见气急鼻煽,即是邪毒壅肺之“机”,急当宣肺清透。诸如此类,举不胜举,援引医案二则,以窥刘老临证察“机”之鳞爪。
    【麻疹并发白喉】案:王某,男,3岁。51年初冬患麻疹,疹出才2日,出现喉痛声嘶,随即麻疹隐伏不现,高烧(体温39℃),神呆,鼻煽气喘,喉中痰鸣,烦躁不安。舌质红,苔白带黄,脉浮数。检查咽部,见咽后壁及扁桃体有灰白色假膜成片,边缘清楚,拭之不去,颈淋巴结可扪及。诊为麻疹并发白喉(时当地有白喉流行)。饲入汤药,呛咳不已,从鼻孔溢出。顷刻突发口噤,两手握拳,两眼上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痰鸣气急,呈窒息状,刘老认为“痰鸣气急,呈窒息状”是痰厥之征兆,故予桔梗白散(桔梗三份,川贝三份,巴豆霜一份和匀)。一绿豆大,化水饲入,患儿摇头挣扎两分钟左右,呱的一声,吐出稠痰稀水半盂。危症立解。转方辨治,渐次康复。刘老认为此症用桔梗白散,又当掌握心脏情况,如心悸、气促、脉细数无伦或促者,只要见其症征之一二者,即为心脏受损之征兆,用之不当,则可因吐泻致虚脱而死。
【麻疹后并发痢疾】案:任某,男,6岁。52年夏末秋初患麻疹,皮疹收靥后咳嗽,低热不退。复因饮食不洁并发痢疾,大便为红白粘液,日夜20多次(量少),里急后重,面白无神,噤口不食,饮水多则恶心呕吐,舌质淡红,苔薄白而腻,脉濡细带数。刘老诊为麻后痢之脾胃虚弱,湿热错杂之症。以益气升清,清化湿热为治:条参9克、石莲肉(打碎)9克、银花炭6克、荆芥炭3克、霍香叶5克、粉葛6克、白头翁6克、黄连2克、广木香3克、甘草3克、生谷芽6克、鸡内金3克,另用白炭2块,烧红淬水代汤煎药。开始服药时,下咽后随即吐出。嘱用鸡蛋清调面粉 50克入白酒少许作成团,反复揉擦胸部,再用锈铁一块,烧红放碗内,加黄连1克,同淬水1小盅,先服数次(每次5毫升),以和胃降逆。经此处理后,呕势稳定,又服前方,则纳而不吐。连服3剂,大便次数减少(5~6/日),红白粘液已无,里急后重减轻,思饮水,略进稀饭汁,精神好转,舌质红带干,无苔,脉濡细带数。改用:条参10克、沙参6克、玉竹6克、淮山药12克、扁豆6克、石斛5克、甘草3克、生北山楂5克、鸡内金3克、煎服。另以小活鲫鱼7~8条,放入香豉,米醋适量,装碗密封,隔汤蒸熟,令患儿先闻其气,然后任意喝汤吃鱼(此为民间验方,对开胃进食有良好的作用),用后果然思食进餐,结合服上方加减6剂后,咳止脉和,身凉病失。本案发现红白痢疾、里急后重,苔腻脉濡细带数等湿热证征,但噤口不食,实乃热炽伤津伤胃之先兆,故首诊即用参、莲益气生津顾胃,若待胃中气阴伤耗症征全露,再予救治,则必难乎其难也。(以上内容,已在本论坛发过,为保持本文的系统性,特重刊于此,请坛友及论坛管理者见谅!)[/watermark]

-=-=-=-=- 以下内容由 胡不群2009年01月10日 11:10pm 时添加 -=-=-=-=-
还是发错了地方,请版主将此文移入名老中医经验版块。谢谢!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2-24 17:37: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刘炳凡儿科学术经验拾贝

谢谢先生关注。
19
发表于 2009-2-24 17:25: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刘炳凡儿科学术经验拾贝

谢谢楼主提供,因我儿体虚常看中医,只是省市中医院的医生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且治病不把脉,问他(她)是寒还是热还是风,均顾左右言它,现在实人失望。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09:46: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刘炳凡儿科学术经验拾贝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02/20 10:03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分享!
谢谢王勇先生!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22:15:0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刘炳凡儿科学术经验拾贝

结语:
刘老儿科经验极为宏富,绝非笔者所能概括,以上仅举例而已。再举经验二则,以殿其末,供同道参考运用。其一:用钱仲阳七味白术散(党参10克、白术8克、茯苓10克、炙甘草4克、粉葛10克、藿香5克、广木香3克、)加生北山楂10克、生谷芽6克、鸡内金3克,另用木炭两块烧红淬水煎药,治疗小儿腹泻(包括部分中毒性消化不良,中毒性肠炎,中毒性痢疾等危重疾病),随证用药,无不获验。门下弟子及诸同道广泛验证,亦均有效。诚千锤百炼之经验,屡试屡中者也。其二:用变通猪膏发煎治疗小儿蚕豆黄(溶血性黄疸,其症征;身面俱黄,眼睑唇舌俱淡,大便结而尿如苋菜汁。变通之法:以驴胶代猪膏,乱发涤去垢腻入铜瓢内煅如炭用之),曾抢救18例,一般3~4日血尿止而大便润,一周左右,血色素回升,再以健脾胃,益气血药善后,全部成功。
16
发表于 2009-2-20 22:03:5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刘炳凡儿科学术经验拾贝

谢谢分享!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21:46: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刘炳凡儿科学术经验拾贝

躁啼治验
    脏躁乃“子脏”发躁,妇人常见之疾也,尤以更年期为最。小儿患此,未之闻也,然则,刘老据陈修圆说“五脏属阴,不必拘于何脏”之说,认为只要脏阴不足,而发躁;即是不必泥于“子脏”。且甘麦大枣汤方后注“亦补脾气”,而脾为生化之源,为脏阴化生之根本所在。脏躁不仅为妇人常见之疾,即男性亦可见,循此推理,则小儿亦未尝不可见也。有是证,用是药,何必为“妇人脏躁”限定眼目。曾遇一例躁啼不止2年零7个月的患者按脏躁治而愈。非经验宏富,思路活泼者,何能臻此化境。
    【幼儿脏躁】万某,女,3岁。出生3个月后,夜啼,烦躁不安,哭无虚夕,服镇静安眠剂,暂时缓解,不能根治。白天精神不振,食纳一般,口干饮水,大便干结,小便夜多。烦躁啼哭时,手足乱动,汗出气急。经中西医治,已近3岁,未获疗效。其父母轮流守护,疲惫不堪。因亲友之荐,远道到长沙请刘老诊治:细察体型瘦弱,面白无华,头发作穗,目有浮光,对周围事物敏感,性情乖戾,哭声尖锐。其父母代诉:近因秋躁,更夜不成眠,口干引饮,尿多便结。舌质红,无苔垢,脉细数。刘老诊为脏躁。予甘麦大枣汤加味:甘草6克、小麦20克、大枣七枚,生地12克、丹参6克、龟板12克、龙齿12克、白蜜30克(蒸兑)。因其头热而足冷,嘱每晚用艾叶30克煎水洗足,头部枕以凉席(温下清上),其药甜,小儿不拒,以小量多次喂服。服1剂后,夜能睡2小时, 10剂后能睡4 ̄6小时,头已不热,足已不冷,口渴大减而夜尿少,汗出止而大便调,舌质淡红,已生薄白苔。带上方回贵阳治疗,1个月内又服完20剂,已眠食正常。改六君子汤加黄芪6克、丹参10克、炙远志2克、酸枣仁5克、生地10克、百合5克、大枣3个、麦芽10克、鸡内金3克,14剂后,疗效巩固。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5:07: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刘炳凡儿科学术经验拾贝

8:尿崩治验
    “尿崩症”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刘老认为与肺脾肾均相关。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肺为燥热所伤,治节失权,水液直趋下焦,故小便频数。肺不布津,故口渴喜饮。胃为燥热所伤,故舌燥口干,大便燥结。肾被燥热所伤,气化失常,不能主水,故小便量多。因此临床每以参芪术草健脾益气,淮山药、枣皮、黄精、五味养阴补肾,粉葛升津以止渴,乌梅酸以生津,涩以敛尿,水陆二仙丹,桑蛸补肾缩泉,为基础方加减运用每可获效。
    【尿崩症】案:万某,男,8岁。患口渴尿多已半年(每昼夜排尿 3000~4000 ml),湘潭锰矿职工医院检查,尿比重低(〈1.006〉,对垂体加压治疗敏感,诊为尿崩症。诊见:面色白光白,消瘦,口渴喜饮舌质淡红,苔薄白而干,脉弱,神疲力乏,大便干结。刘老认为属气阴两虚,津不上承所致。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止渴:西党10克、白术5克、淮山药15克、枣皮5克、黄芪10克、黄精10克、金樱肉12克、芡实12克、枸杞6克、菟丝子10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5克、桑螵蛸6克、粉葛10克、鸡金3克。25剂后,渴减,尿少2/3,面色精神好转,纳食增加,原方加乌梅3个,再服15剂,病已告愈。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2-1 09:52:5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刘炳凡儿科学术经验拾贝

7:睑废治验
    眼睑下垂,多见于少年及学龄儿童,刘老认为与过用眼力,视力疲劳有关。眼睑虽属脾胃,而其开合则在于气机。脾为肌肉之主,气至则力强,故开合能自如,脾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运湿之本。脾失健运,气虚则睁举无力,湿胜则重着难睁,故以补气行湿之法治疗眼睑下垂。若久病,则佐补肾之法。此外,宜坚持守方,使其由量变达到质变,则屡用屡验,其子刘光宪副研究员曾以此法治疗睑废多例均验。
    【睑废】案:钟某某,男,12岁。左眼睑下垂已3个月。经西医院检查,诊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治疗无效。诊见:眼睑睁不开,抬头望天,仅有一线光感。疲乏无力,少食懒言,终日嗜卧,不愿活动。口不渴,舌质淡红而润,脉缓弱无力。刘老认为此属脾胃虚弱,运湿无力,温盛则重着无力,治宜益气补中,健脾助运。方用党参15克、白术 10克、土茯苓12克、炙甘草5克、黄芪20克、当归6克、广陈皮5克、升麻3克、桔梗5克、苍术10克、蚕砂12克,30剂后,食纳渐增,精神振作,眼能半开,但视力仍较弱,原方减桔梗,加枸杞10克、菟丝子12克、桑叶10克、30剂后,眼开合正常,6年后考入大学,疗效巩固。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1:08:3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刘炳凡儿科学术经验拾贝

6:再生障碍性贫血治验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极难治疗,刘老在其“治病必须治人,治人必须调理脾胃”的学术观点指导下,坚持以归脾汤加减,健脾胃双补气血以达到治人为主的目的。刘老还认为血不和则生机不旺,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每加红花、鸡血藤之类,活血化瘀通络,以牛角、生地、丹参以活血清血,从而达到流通气血,旺盛生机。使血液恢复其自身的化生,濡养功能的目的,用附片温阳,二至养阴,以平调阴阳,着意于整体调节,守法守方,随症变通,坚持治疗,多有效验。
    【再生障碍性贫血】案:褚某某,男,12岁,患低烧,面白光白,卧床不起,病情日益加重,经湖医附二院检查,全血细胞减少,骨髓象增生抑制,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血色素4.5克%,红细胞130万,血小板 74.5000,给以西药治疗,并每隔20日输血300ml,但两周后又逐渐下降,共输血10次,病无起色,改用中药治症,诊见:面白浮肿,神疲乏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四肢清冷,末稍乌紫,眼睑、唇、舌俱淡,巩膜青黯,爪甲失华,口渴喜热饮,眠食俱差,脉细弱无力,血色素3.5克%,红细胞万。刘老认为:新血不生与血瘀阻络有关,在双补气血的基础上,活血通络,方拟:党参12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丹参12克、鸡血藤12克、生地15克、红花5克、酸枣仁10克、桂元肉15克、红枣5个,附片5克、牛角片6 0克(先熬4小时)。服10剂,面浮肿消退,手足转温,已能起床行动,停止输血,原方去附片加制首乌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 2克。30剂后,血色素7.5克%,饮食睡眠均好,体温正常,原方去枣仁加驴胶12克(蒸兑)。20剂后,血色素11克%,红细胞360万,白细胞5500,血小板115.000,面色红润,巩膜青黯消失,体重增加,活动如常,恢复上学,仍原方巩固,随访3年5个月,疗效巩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7 14:28 , Processed in 0.0587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