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319|回复: 7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行关系的科学原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8 14:4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行关系的科学原理
  本文从《破解五行》一书中节选,主要是从本质层次上,分析五行相生与相克的科学原理。
  原创作者:容建平
  五行相生关系的基本性原理是什么?五行相克关系的基本性原理是什么?这些关系能够用现代的科学知识进行解释清楚吗?
  现在人们在解释五行关系时,主要是用五行的代表形象性物质所拥有的固定性质来解释,也就是以金、木、水、火、土的性质为基础,并以它们在自然界中体现出来的关系变化来解释,这样的解释虽然简单扼要,但始终觉得它有点僵化生硬,有点牵强附会,总是觉得有点以几种物质的关系强加于一切事物之中的感觉,原因是这五种物质之间的关系,缺乏一套科学性的原理,特别是金生水,更是令人费解,金属本身不含水分,怎么能生出水来?
  单单以五行的代表性物质为主体解释五行关系,显然太过简单笼统,毕竟金、木、水、火、土只是五行的形象,既不是五行的本质,也不是五行的物质原形,虽然形象代表物之间的关系肯定能够体现出五行性质的关系,但也必须承认这只是个别物质关系现象的体现,而不是五行本质和五行物质原型的体现,如果简单笼统的解释,很难具有说服力,这也是很多人觉得五行没有科学基础,不能为现代科学原理所解释的重要原因。
  现时对五行生克原理的解释,只要是对远古知识的照搬,几千年来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过去怎么说的,现在照样这么说,这对掌握了现代化知识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不能容忍的,连科学性的基本原理都没有,要人们相信相生相克关系?不是太过轻率了点吗?
我认为,要说明白五行的关系,必须从五行的本质状态和五行的物质原型开始,再配合代表性的形象物质来参照,从多方面的观察分析中理解,如果不从五行的本质上解释五行关系,永远也不能令人信服,不从五行的物质性基础原型上比较,根本就不能解释清楚它们的生克原理。
  由于五行理论的创造,是以风、寒、湿、燥、火五气为原型,根据观察五气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特点,再经过理性提高而产生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指导性理论,如果人们对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对五气的观察进行认识,只有结合五行状态,五行代表物等一起进行对照,必然会搞清楚五行的基本原理,通过追根问底,清本正源,从源头开始解释,才能够发现五行关系中具有的科学性质。
  一、五行相生的基本原理
  五行相生是一种扶助,在有相生关系的双方中,人们将施行扶助者称为母,将接受扶助者称为子,故此产生出了母子关系,施助者是一种没有条件的无私支持,受助者也没有负有什么必须回报的责任。
  五行相生关系具有普遍性,所有的事物之间的变化过程,都能表露出相生关系的踪迹,不同的物质变化,产生有无数个复杂的具体形态,尽管外表不一样,但所有相生关系的本质性原理,基本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其基本性的关系原理都相同,不同的只是物质形态和事物过程。
  五行的相生关系是对大自然中相生关系的归纳总结,它有实际的物质关系在支持,对五行相生关系的认识,完全可以通过对大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
  金生水的基本原理:
  金为什么要生水?金能生水吗?金的性质为从革,体现为干燥,干燥就意味着没有水分,既然没有了水分,又怎样生出水来呢?这不是很矛盾吗?从表面现象上看,金生水是不可思议的事,但从本质上看问题,这却又是一个非常有科学道理的生化原理,为什么说它有科学道理呢?因为大自然也在遵循这个生化原理,经常在演绎这种生化过程。
  在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金处于阳消阴长状态,水则处于重阴极盛状态,阴极盛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形成,而是经过不断的阳消阴长逐渐积累而成,不断的阴长,成为产生阴盛的基础,没有阴的增长积累,那来阴极盛?从本质状态中,就已经典定了金是生化水的母体。
  在五气中,金的基本形态为燥气,由阳气渐消,阴气渐长的状态产生,水的基本形态为寒气,由阴气极盛状态产生,在阴气阳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燥气为寒气的前期阶段,燥气中阴气的不断增长积累,为阴气极盛打下基础,这一相生关系,在自然气候的运动变化中已经表露无遗,人们从生活的经历中知道,秋季中的阳气消阴气长,在季节中体现为以燥气为主,秋天过后,紧接着就是冬天的到来,冬季中的阴气极盛则体现为以寒冷为主,冬季的寒冷是建立在秋季中阳气消退后的结果,它显示出燥生寒是自然的规律之一。
  具体的金生水又是怎样呢?金的性质为干燥,水的性质为润下,具体表现为凝聚和寒冷,从物理学的知识中知道,干燥是一种物理过程的结果,重点是将水分从物体中分离出去的结果,物体没有水分后,就成为干燥之物。
  必须注意到这样的情况,金由阳气渐消,阴气渐长产生,将水分从物体中蒸发出来,是靠金中的阳气发出热量所起的作用,水分从物体中蒸发分离出来后,并没有消失,它重新回到大自然中,成为大自然制造水的来源,而金中的阴气发出的寒冷,则将空气中的水分凝聚,转化成为水,这就是金生水的奥秘。
  在秋季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白天里,干燥的热气将水分从物体中蒸发分离出来,而当夜晚来临后,这些水蒸气在寒冷的作用下,又凝聚成为露与霜。
  金生水的基本原理是一边蒸发,一边凝聚,蒸发在先,物体干燥,将自身的水分重新归还给了大自然,才有了凝聚为水的基础,而凝聚在后,又必须在寒冷的条件下,水蒸气才能凝聚。简单地说,物体在不断的干燥中,蒸发出了水分,于是才有金生水。
  在人体中,肺脏为金,起到蒸发人体内水分的作用,肺除了将水分化成为蒸气外,一方面通过呼吸将部分水分排出体外,另一方面又通过调通水道,将大量的津液布施到肾脏过滤,成为肾水之源。由此可见,无论是自然界的金生水,还是人体中的金生水,都是以干燥的方法,将水分从物体中分离出来还原,虽然形式不同,但原理相同。
  水生木的基本原理:
  在阴气阳气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水处于重阴极盛状态,而木则处于阴消阳长状态,在阴盛中出现阳,即预示着阳气在复苏,成为万物生长之开始,事物兴旺的前奏,由于阴盛为阳长提供了一个发生的基础,故说水为生木之母。
  在五气中,水的基本形态为寒气,由阴气极盛状态产生,木的基本形态为风气,由阴气渐消,阳气渐长状态所产生,寒是怎样生出风的呢?寒的基础本质为阴气盛,阴气的特点是收缩凝聚,密度增大,而风呢?风体现的是阳气的不断增长过程,为阳气处于上升状态,阳气的特点是扩张膨胀,能令到密度减少。当在阴气中加入阳气后,便产生出风,原因是由于阳气的加入,令到阴气膨胀扩散,气的扩散生成了风,用现代的科学原理来解释,就是空气受热产生风,而空气能够受热,说明它的温度相对来说比较低,这说明了冷气受热产生风,从本质上看,由寒冷而聚集的大密度,成为了生成风的基础,在寒冷中加入的热量越多,冷气扩散的速度越大,形成的风也就越大。
  从自然生态的基本原理上看,水为生命之源,木为生命体,没有水,木就没有生存的可能,这一点,人们都比较容易理解,在人体中,肾脏属水,为人体寒冷之中心,肝脏属木,为人体内升发阳气之脏,
  肾脏为肝脏的升发提供了一个寒冷的基础和物质水,也只有在这个寒冷的基础上,肝脏才能有效地利用肾脏提供的水分,调动热量进行调和,产生出不断扩散的风。
  木生火的基本原理:
  在阴阳运动过程中,木处于阴消阳长状态,而火则处于重阳极盛状态,重阳极盛在是阴消阳长中,由阳的不断增长积累而成,故此阳长是阳盛的前提,所以说阳长是生化出阳盛的母体。
  在五气中,木的基本形态为风气,由阴气渐消,阳气渐长状态产生,而火的基本形态则为热(火)气,由阳气处于极盛状态产生,风怎样生火?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风能助火势,只有一点星星之火,在风的吹拂下,必成燎原之势。如果再深一层认识,火气这个阳极盛,是由风气中弱小的阳气经过不断的积累增强而形成,可见,风中的阳气是生成熊熊烈火的起源,如果没有这点阳气的不断增长积累,又那来阳所极盛的出现?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风生火都是自然的规律之一。
  从现实的生活当中,用木生火基本上是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在现代电器和工业燃料进入人们的生活之前,草木基本上是生活中的必备能源,因此说到木生火,大多数人都明白这是个燃烧的道理。
  在人体中,肝为木,心为火,从表面现象上看,真的不容易理解肝脏是如何扶助心脏的,只要明白肝脏的本质状态为阴消阳长,而心脏的本质状态为阳极盛,从两者的性质次序比较中,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72
 楼主| 发表于 2007-6-20 21:50:02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关系的科学原理

要想知道五行理论是怎样产生的话,靖搜索"容建平"查看解释五行的相关文章.
71
 楼主| 发表于 2007-4-24 15:05:31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关系的科学原理

五行的相克原理这一章节还没有发表。
70
发表于 2007-2-19 19:55:55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关系的科学原理

好,学习中~
请问:容建平先生的‘五行相克的基本原理’接在那了?
69
发表于 2007-2-16 17:20:15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关系的科学原理

请问“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论是怎样产生的?自古只有运用说法而无产生依据,又怎能说得上正确二字。
请问阴阳学中的“四行”(四象)理论又如何进入“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归属运用?
请问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论中是“土克水”,而阴阳学中的“四行”(四象)理论中是“火旺则克水”,二者怎么运用?
68
 楼主| 发表于 2007-2-6 12:47:37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关系的科学原理

宇宙的本质规律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对立统一”的相互斗争必然产生五种状态,一是阴消阳长,二是重阳极盛,三是阴阳平衡,四是阳消阴长,五是重阴极盛,这一种状态就是五行的基础,也是所有事物在不同范围内所体现的性质定位。
67
发表于 2007-1-9 09:32:59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关系的科学原理

正在纳闷,怎么不见曹东义?准备打电话给你了。哈哈,来了!勇士!
66
发表于 2007-1-9 07:54:53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关系的科学原理

四元素学说是分析科学的萌芽
张功耀教授在他的《被误读为“先前阔”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文中说:“根据因果律科学规范,我们不难判断,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属于科学,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则不属于科学[5]”。
张教授为什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呢?他分析说:“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是通过火法分析得到的,其因果关系在当时的认识水平上是最明确的。恩培多克勒告诉人们,观察生树枝在火炉中燃烧的情形,树枝在燃烧时发热,喷出火焰,证明在它的里面含有‘火’;烟囱顶部逸出烟雾证明它里面含有‘气’;燃烧着的生树枝两端会鼓泡并嘶嘶作响,这就是‘水’;灰烬具有重量、不可再燃烧性和干燥性,它被命名为‘土’。将世界上所有的物体用燃烧方法进行分析,都会从中解析到这四种‘元素’。由之,自然界是由土、水、气、火四元素构成的,就被认为是得到了普遍性的证明。虽然这样的证明非常朴实,站在现在的立场上看,把土、水、气、火称作‘元素’也并不恰当,但它毕竟是科学史上最早也最充分的一次证明活动。尽管这个证明活动发生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但它完全符合科学研究的因果律规范。因此,把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当作古代希腊的一项科学发现是有充分依据的”。
张教授对于四元素学说的分析,大致不错。因为,四元素学说的意义就是为了说明“世界上所有的物体用燃烧方法进行分析,都会从中解析到这四种‘元素’”。因此,可以说四元素学说与中国古代的精气一元论、阴阳二元论一样,都属于构成论,是探索世界组成元素的学说,也可以说是分析科学的萌芽。
张教授竟然由此引出了一个难以让人信服的结论,他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不仅对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界定十分模糊,对‘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也没有给出有充分说服力的因果关系论证,尤其没有像恩培多克勒那样用实验来证明它。所以,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把‘五行说’供奉在科学的殿堂上”。这完全是对五行学说的误解,他不仅误解了五行学说,也误解了中医中药[6、-8]。
参考文献
1区结成.当中医遇上西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66-68
2 曹东义.中医外感热病学史.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243.
3 邓铁涛. 21世纪中医药必将腾飞.中国中医药报,2005-11-14.
4邓球柏.周易的智慧.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178-207.
5.张功耀.被误读为“先前阔”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兼论“李约瑟难题”的推理前提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26(5):97-102.
6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医学与哲学,2006,27(4):14-17
7曹东义.驳《告别中医中药》.医学与哲学,2006,27(6):75-76
8徐承本.不能告别中医中药. 医学与哲学,2006,27(6):76-77
65
发表于 2007-1-9 07:54:22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关系的科学原理

过去人们经常把五行学说与欧洲的四元素学说相提并论,认为它们都是人类早期朴素的元素说,是应当放弃的旧观念。20世纪初叶,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起,被看作是玄虚之学,等同于巫术,因此导致人们对于中医学理论的怀疑,甚至提出了“废医存药论”[1],基于五行学说的五脏学说,也遭到怀疑,有的中医学者甚至提出:“五脏六腑之分,全无意义,予以废除,亦无碍于中医之发展[2]”。至今仍然有人认为阴阳五行玄之又玄,对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提出质疑。笔者认为,这都是因为人们对于五行学说缺乏正确认识造成的。
64
发表于 2007-1-9 07:53:47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关系的科学原理

五行是改良的八卦
邓铁涛教授在《21世纪中医药必将腾飞》一文中说:“中医近百年打而不倒,就因为它的理论源泉深厚,又与实践紧密结合之故”。并概括地说“天人相应观”是中医学的整体观;“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矛盾论;“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系统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辩证法。靠着这些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才能自立于科学之林[3]。
这些见解值得我们深思,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探讨,中医学为什么必须引进这些哲学的思想指导实践?它们的理论实质之间有何联系,为什么都与中医的学术思想融为了一体?尽管都说医易同源或说医源于易,但是《内经》《难经》等经典之中却见不到八卦的内容,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由于五行学说改良了八卦,经典理论之中阴阳五行就替代了八卦的指导思想,《易》之文辞虽不显于医籍,易理已经融入医学理论之中。
对于八卦起源的看法,尽管有起源于数字卦还是起源于形象卦的分歧[4],但是从形成三爻画的八个“经卦”开始,到三爻画经卦进一步“重卦”后形成六爻画卦的64卦《易经》体系,都是“以形统数”的卦爻体系。64卦及卦辞和384爻的爻辞构成了“易经”;解释“易经”的《系辞》《文言》《说卦》《杂卦》《序卦》《彖传》《象传》都属于“易传”,这是一个逐渐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易经”的八卦,以及后来的64卦的卦辞、爻辞都很简朴,“深奥”的易理是逐渐被加上去的,这就是人们传说的伏羲画卦、文王系辞、孔子作传的历史过程,的确符合“易学”发展的脉络。在孔子作传解释《易经》之前,就已经形成了用天地风雷山泽水火解释八卦的学说。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反复把玩《易》理,用其辞义阐发自己的学说,促进了“易学”理论的发展与丰富。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帛书《系辞》等有关古籍,使我们看到了《易经》《易传》在形成过程之中的早期形态。比如通行本的乾卦、坤卦,帛书《周易》《系辞》称其为键卦、川卦;我们习惯的“天垂象见吉凶”“设卦观象”,帛书中的“象”都写作“马”。也就是说,天象、地象、人象、物象、卦象、爻象等等,原本都是写作天马、地马、人马、物马、卦马、爻马的,由于后来用生长在南方的“长鼻牙,南方大物”的“象”,取代了北方千里马、“白马非马”的“马”,才出现了“象换马”的学术变化。
著名易学家邓球柏教授在《帛书周易校释》和《白话易经》之中指出,帛书《周易》中“键”的本义为锁须,引申为门锁、关键、关闭、封锁、囚禁等义,假借为建立、刚健、强健等义。键还是“键闭星”的星名,代表天体。“川”的本义为“穿地而流”的河谷,引申为水、地、水流、顺畅等义。川字在字型上,接近于“示”字下方的三垂,象征天上的日月星辰。因此说用“乾坤”取代“键川”,其象征意义更加广大深远,包含着“天人相合”与“天人相分”的双重含义。邓教授认为,“设卦观马”是中原文化的产物,“设卦观象”是江南、华南、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合流后,融会儒家法家文化的结晶。笔者读到这些新的研究论点,联想起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与“取类比象”的认识方法,假如没有从“马”到“象”的转化,中医学里见到的将是“藏马”、“取类比马”,人们认识思想的转变与学术观点的发展,竟有如此巨大的沧桑巨变,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人们在解释八卦的时候,认为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天地水火山泽雷风八种或者叫八类自然物质,基本上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天然物质环境,八种物质之中并没有人的影响因素在内。八卦的地、山、泽可以合并为土;天、雷与火可以合并为火;风转变为木;水仍然是水。八卦之中的物质虽然丰富,但是不能含概五行之中的金。也就是说,八卦虽然号称能综括万物,但是,缺少了五行之中的金。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金不是自然界固有的东西,而是人类劳动之后的成果。
在金属未被冶炼出来之前,在金属工具不被普遍应用的时代,出现五行学说是不可能的。
在五行学说的体系里,火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个自然力,已经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得到了比在八卦里更加重要的地位;木也由于可以代表生命,也有了不同于在八卦只表示风的特殊意义;土作为凝聚了地、山、泽精华的代表,其地位也更加显著;水是这个星球最丰富的物质,也是生命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其地位自然不容低估。
在八卦中,“巽”有时被解释为象征风,也有时被解释为象征木。《象传》解释十五个含有三画巽卦、上卦与下卦合体的六画卦的时候,十次使用风来解释巽,五次用木来解释巽;坎卦多数被说成是水的象征,有时也被说成是泉、云、雨的象征;离卦多被解释为火的象征,少数情况下被说成是明、电的象征。
《说卦传》把八卦与方位的八方联系起来,而且与身体的首腹足股耳目手口等肢体相配合,把八卦与马牛龙鸡豕雉狗羊等动物相配属,八卦的配属事物有逐渐“扩大化”的趋势,并且已经出现了“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等疾病的象征。
《汉书•五行志》说:“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陧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弗畀《洪范》九畴,彝伦迪叙。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此武王问《雒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也。”颜师古注曰:“取法《雒书》而陈《洪范》也。”
由此可见,五行学说的形成,晚于八卦,有所借鉴,也有所取舍。
五行不仅简化了八卦的“基本单元”,而且去掉了借助道具复杂运算的神秘外衣;使金木水火土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普遍、严密,去掉了八卦的偶然性,形成了经常存在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五行学说还解决了阴阳学说的某些不足,让世界上复杂万物之间的联系除了对立统一之外,还有了生克制化、因果乘侮等复杂的联系形式。比如,男女是阴阳对立的,但是母亲与儿子之间除了阴与阳的不同属性之外,还有相生、相养的人伦关系;水火寒热除了阴阳的属性对立统一之外,还有不同地域、季节的差异;相同的水火过剩或者不足,在不同的季节、地域,引起的结果将会截然有别。这种复杂的关系用五行学说处理起来,比阴阳学说更加得体。
在中医理论的奠基著作《素问》《灵枢》《难经》之中,我们见到了丰富的五行学说的内容,却没有发现八卦的文辞,作为六经之首、中华文化源头的“易学理论”,已经被阴阳五行学说替代,它们与原始的医学知识互相融合、交织在一起,彻底摆脱了“巫师”“巫术”的影响,摆脱了迷信,走向了科学,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医学理论,指导着中医学不断发展、进步、完善,一起走到了21世纪。在与现代科学的交流与冲击中,阴阳五行学说仍然以它深厚的底蕴、宽阔的视野、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优势,引领着中医药学,安全有效地治病与养生,并且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走向辉煌的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4:40 , Processed in 0.1697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