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22|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的发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7 13:4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中医方法论的普适性
河北省中医研究院
曹东义
这是一个大题目,为了便于说明有关问题,我们可以从甲流防治谈起。
我对中医热病学很有兴趣,读研究生时的论文是《宋金元伤寒学术源流探要》,主要研究宋金元时期如何继承了张仲景的伤寒学说,如何启发了明清时期的温病学。2004年出版了《外感热病学史》。非典过后,我收集了有关资料,2006年出版了50万字的《中医群英战SARS》。因此,甲流流行开始之后,我就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写过有关文章。后来刊登在《科学时报》第117期上。
我的文章题目第一句话叫做:“甲流不是纸老虎”,它在世界各地都在吃人,另一句话就叫:“英雄榜首有中医”。中国的疫情比美国、印度、韩国都要轻得多,比台湾和香港的治疗效果要好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其差异就是有没有中医药参与,以及中医治疗的早和晚的问题。卫生部出台的三个《甲流防治方案》,其中都把中医药防治甲流,放在了重要地位。这是吸收了中医药防治SARS的经验,才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防治甲流《方案》。中国大陆之外,不可能有这样的方案,世界各地的中医药界还没有救治甲流的机会,他们没有法律保障可以参与甲流的救治过程。因此,中国的甲流疫情也就与世界不一样。
那么,中医治疗甲流靠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牵扯到病原体的不同,尽管细菌与病毒都可以致病,但是两者不一样。细菌是完整的生命体,它可以自生成、自组织、自调节、自适应、自修复。病毒是寄生的精英,在自然界不能自生成、自组织,必须依靠活体细胞才能复制。它首先要黏附在细胞表面,然后进入活体细胞,再大量复制自身、转录壳衣蛋白,转染其他细胞。因此,抗细菌可以有很多类型的抗菌素起作用,抗病毒就比较困难,很多药物进不了细胞内,病毒复制、转录的时候,许多药物“隔靴搔痒”不起作用。达菲的有效时间,是感染后36至48小时。很多患者就医的时候,已经超过了48小时,所以抗病毒西药起不了多少作用,几乎就是一个安慰剂,甚至会有不少副作用。中医药治疗甲流,不限于杀病毒,而主要是针对人体在患病时的整体反应性,所以,中医药在甲流的过程里可以达到“全程有效”。
中医和西医在甲流防治方面的差异性,与其学术原理不同有关。它们很大的分歧就是“分而治与合而治之”。
分而治之,是西医的智慧,也是西医短处。假如一个老人,到省级大医院各个专家诊室都看一遍,他(她)可能从头到脚都有病;每个专家都可以按照“诊治指南”开几种药,加在一起则数不胜数。把这些药,都吃?身体受不了;都不吃?无法得到医学的帮助;随意吃?不符合看专家的初衷。这是西医还原论思想的局限性所在,是方法论的缺陷。很多老年慢性病人,因为病多而惶恐。看过很多专家之后,每天“照单吃药”,虽然坚持“一个都不能少”,但是还不能解决健康问题,就再次去咨询专家。专家也困惑,因为所有的西药都是一个一个分别研究出来的,虽然单独说的时候其代谢途径很清晰,但是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很难预料,“在肚子里开西药铺”远没有中药大锅汤安全。中药相互配伍减毒增效的规律,中医探求了几千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药一针管”的西药,没有建立这样的方法。
中医看待传染病,都是把疾病当作一个过程来看待的。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都是这样。整个病是一个过程,不同阶段也可以说成是不同的病,比如太阳病、阳明病、三阴病等就是这样划分的。
一个病的过程里,可以有很多个证,就像线段与点的关系一样,病是线段,证是点,每个证对应着相应的方剂。因此,我概括为:“病象河流,证如舟,系列方药似码头”。
病人可从任何地方下河,也可以在任何地段上岸;医学的责任就是帮助下河的人尽早上岸,既不要触礁沉没,也不要耽搁得太久。
热病的不同阶段,古代中医学家称其为下一级的病,如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中医认为,人体生理物质的“位、势、态”失去正常,即为病。人体的“升降出入”皆有标准,精神的“七情”也有适中与和谐的“度”。失正即为邪,邪就是致病因素。
中医的辨证论治,就是即时、随机地调整患者的状态,是个体化、动态医疗模式。中医的治疗是帮助患者自组织能力恢复,是层次舒展。中医依靠人体整体涌现的生命信息“证候”,辨识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是动态的治疗。也可以说是通过调控病人的状态,影响疾病的转归,从而起到治疗作用。中医的治疗,立足于帮助患者自身恢复,而不是替代。
中西医起点不同碰到一起,它是异原而异流的,不是原来起点一样,后来走向不同。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医学著作里,都很重视解剖。
中医和西医非常显著的区别,就是“生成论”与“构成论”的区别。“生成论”是中国古人做学问的出发点,宇宙是整体生成的,人也是整体生成的,病也是整体生成的,不是分步合成的。“构成论”是西方做学问的出发点,古希腊神话认为,奥林匹斯圣山上的众神统领着世界,由宙斯领导爱神、战神、自由之神、智慧之神、灾难之神,万物皆有神做主。后来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一切,万物皆由上帝所造,科学家不能问人是从哪里来的,万物如何起源,怀疑《圣经》,就是异教徒,就要受惩罚。因此,科学家的责任,只能是研究现有的物质,解开组成万物的本质。这是构成论,而不是生成论的研究方法。
中西与西医对于人体认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成论与构成论上。
中医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人体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生成的,需要依靠自然物质来充养,因此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而且要不停地升降出入,否则就会“气立孤危”。
方法论上一致的东西,需要新旧相替,不断更新。西医的解剖实证方法,属于构成论的认识方法,决定了其新知识代替旧知识,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医的认识论属于生成论,就好像一个树木一样,“树再高也不能绝了根本,水再长也不能断了源头”,刘明武先生《换个方式读内经》的这句话非常准确。因此,依靠生成论的中医学,有很多知识属于“肯定之肯定”,橡树木的年轮一样不断加粗,丢掉的是每年的枝叶,而不是改弦更辙的否定之否定。
中医学的研究方法不依靠解剖进步,而是广泛联系的思想,是整体思维,因此绵延几千年而不断发展。
中医对脏腑的认识,尽管离不开解剖,但是并不是靠其结构来说明问题,而是用虚拟方法认识脏腑。中医里面也有心肝脾肺肾,但是中医是借脏腑来说理的,脏腑只是一个道具,不是求实,是用这个东西来构建一个理论模型的道具,是“借器传法”。因此,中医的脏腑没有包膜,也不说脏腑内部结构有多硬,肺脏有几叶,心脏有没有冠状血管,而是说肝脏配东方,通于木气,其色青,其味酸,主升发肃降。把脏腑与自然界联系起来,而不局限在体内说脏腑。即使西医切掉了病人的脾脏,在中医那里一定会认为脾脏还在,这个虚拟的脾永远不能切掉,切掉了脾脏也就建立不了中医的理论体系。
通过制造模型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事物、现象、过程或系统的简化描述,或其部分属性的模仿,是一种执简驭繁的大智慧。
造模时往往会舍去了原形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中医用模型法认识人体,这是一个大智慧。好多人不知道,这种模型就是用最简单的工具驾驭最复杂的东西。
所以中医对人体内脏的了解,是“实有其物”,不是“向壁虚造”,与唯物主义不矛盾。但是仅仅看到唯物的一面还不够,必须动态地描述脏腑的功能才更准确、更符合脏腑的本质。我们都知道,照相的时候,景物尽量不要动,照相的手也不要动,一动就模糊了。物理学上“测不准”原理,也是说运动的物质不容易表达准确,不容易模拟。氢原子只有一个核外电子,但是它需要用一个“电子云图”来说明这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
中国人善于表达运动的事物。西方的天使一定要有翅膀,中国的神仙就不需要翅膀。只要有几片云朵,衣带一飘起来就是在天上了。中国的泼墨山水,就是注重写意和传神。因此,中医在解剖上,重视对脏腑功能的传神而不传形,因为中医崇尚“上守神而粗守形”,“形而上者为学,形而下者为器”。
《内经》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出入升降”高度概括了生命体的特征,比新陈代谢更具体、形象,强调了自组织性。
“生命的整体涌现性”,这是借助于系统科学而命名的概念。系统科学认为,整体有而部分所不具备东西,叫做“整体涌现”。水的特性,也只能用水(H2O)来解释,不能用H解释水的特性,也不能用O解释水的特性,不是简单相加。同样的道理,二氧化碳的特性,也不能用炭和氧来解释。
细胞的特性不能用其中的生物大分子来代替,生命的特性不能用其局部的器官和细胞来说明。人是形神一体的,是自然与社会属性、心里属性的完美统一。“狼孩”难于回归社会,精神致残的患者往往比肢体有病人更是社会的负担。“心病甚于癌”,肢体残缺的人可以“身残志坚”,为社会做贡献,而精神致残的人,尽管四肢健全,脏腑完整,却少有社会贡献。精神致残的人,在局部解剖上,很难找到与正常人的区别。在细胞和分子上,我们也不能说明人与人的思想差异性,而只能从整体上进行说明。
很多人说中医的概念模糊,这是因为中医的术语,往往是反映动态事物的。动态的事物,很难定性、定量描述。中医很好地利用了模糊思维的原理,成功地驾驭了模糊概念,处理了人体生理病理的复杂问题。
中医是依靠模糊集合走向清晰的。中医学里的“模糊概念”,这种模糊性不是“概念内涵模糊”,说不清楚概念的定义,而是指这个概念的外延不确定。
概念包含的内容因素众多,难于界定其外延的具体范围。这个时候怎么办?中医依靠“模糊集”,然后进行表述。一个“模糊集”只对应一个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事物,要么属于这个模糊集,要么不属于这个模糊集,二者必居其一。
《伤寒论》就充分利用了模糊集合方法,其中关于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划分是这样,桂枝汤、麻黄汤、柴胡汤、承气汤的使用也是这样,都是依靠模糊集合。每一个合格的中医,都不会把表证当作里证,也不会用承气汤治疗麻黄汤的病。因为它们都分别对应着一个模糊集合,界限分明而清晰。当然这种清晰,是寒热虚实的清晰,而不是物理化学定性定量的清晰。
中医所说的经络,也是整体涌现的生命现象。
中医说“经络运行气血”,这就与血管、血液循环有关;“经络沟通内脏与四肢、九窍、表里内外、上下的联系”,这就与神经系统有关。针刺时候的“得气、气至”感觉,与人体的大脑感觉、分析、判断、概念有关。中医对于经络的描述,不能落在一个具体的物质结构上,而又与很多组织结构有关,所以我们说“经络是整体涌现的生命现象。”
我们说“中医西医并不是同源异流,而是易源异流”。这与东西方的文化与科学的差异有关。
东方的“元气论”与西方的“原子论”是不一样的,原子论强调物质实体由原子构成,原子不可分割,原子是最细微的物质实在,物质需要运动,运动需要空间。在西方人的眼里,物质是有,空间是无,有无互相对立,不容模棱两可。空间无原子,物质与空间相互独立、相互对立。这种观念虽然近代被打破了,但是很久以来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唯物与唯心主义的划分,也受此影响。
东方的“元气论”不是这样的。元气在生成万物之后并没有消失,空间不是无,是稀薄的有。有和无是“互相生”的关系,有生于无,无生于有。“阳化气、阴成形”,“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因此,有无相生,实体物质与空间互相联系,不间断延伸、转化。
中医是依据“自识”来“识他”。人贵有自知之明,对于自己的社会职能、角色、自身健康状态都有自知之明,而不是浑然不知。一个人半夜醒来,立即就做出来一份“健康报告”:是一份“我是否健康”的报告。如果健康,你就会继续睡觉;如果不健康,你也会“综合评估健康状况”,是马上去医院,还是天亮了再说;是叫醒老伴,还是不用他人帮助。人体这套自我检测系统,一直在起作用,是动态的、从不间断的“实时监测”。只不过它太普通,这样的“隐性检测报告”被我们忽略了。这是任何仪器不可能代替的检测报告。
病人的主观感觉就是医生的客观依据。因此,过去所说的“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命题是错误的。望闻问切的结果本来就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想象的、臆造的。所谓“中医四诊客观化”,不过是希望仪器化、机械化,是增加人对于物的依赖。当然,西医的物理检查指标,中医可以借鉴,可以吸纳、利用。但是中医的四诊,不是机械收集材料,它是中医运用所学知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不断与患者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再创造”的一个过程。
证候不是病例病灶的直接反映,不是肤浅的东西,而是生命整体涌现的状态。状态的疾病观,正在超越、包容形态的疾病观。以内科而言,西医治疗冠心病,也必须落实到分子靶点,所谓钙离子拮抗剂、倍他受体阻滞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都是通过对于状态的影响,来治疗形态的疾病,而不是直接针对具体的形态。外科与此不同,西医内科进展也长借助于外科手段。中医很多病名,都是对于状态的把握,比如“胸痹”虽然与冠心病一样,但是立足点不同。冠心病强调的是疾病的排他性、永久性;胸痹强调的是疾病的暂时性、可转化性。
西医治疗强调的是单一成分作用,中医治疗强调的是复方组合效应。复方是一个整体,单味药也是很多成分的整体,整体的作用不能用组分来解释。中医的治疗,可以多种措施一起上,多元并存,整体和谐,互相促进。中医的治疗措施,是整体对整体的综合治疗。在还原论看来,药物就是药物,针灸就是针灸,按摩就是按摩,评价的时候只能“单打独斗”,不允许有互相配合,否则就难于评价,其疗效也就不可信。但是,世界上纯而又纯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所有化学试剂尽管要求“化学纯”、“分析纯”,但都不是单质,是除了主要物质之外,还含有许多微量“杂质”的混合物。
青霉素过敏往往有严重的后果,但是按照同一个GMP标准,由同一个车间的同一批工人,制作出来的不同批次的青霉素,需要再做一次皮肤过敏试验,足见“纯而又纯”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因此,依靠是否纯净而诟病中药,说其为草根树皮,甚至说其是“污物、毒物、异物”,实在是还原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中医依靠独特的方法论,安全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几千年,在SARS、甲流第一次突袭人类,艾滋病为害日益严重,人类初上太空的时候,皆有不俗的表现,甚至令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家感到震惊,我们更应该重视中医方法论的研究,使其不断发扬光大。促进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去关爱更多的人们,让他们一世一生信赖中医药。
2010、1、5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21:08:50 | 只看该作者

曹东义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的发言

下面引用由一个符号2010/01/08 00:06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曹东义先生   
    别理他... 披着袈裟,口颂圣经. 既是假和尚,又是假修士. 是个骗子.灵魂的投机者.
【此发言完全按照 再来的逻辑 同时按照逻辑对等原则进行,请论坛管理者见谅】
】 -=-=-=-=- 以下内容由 ...
============================
过去我只知道“卷土重来”,不知道还有“再来”。
2006年,反中医思潮泛起的时候,有一些化名的人物,被禁止发言了,比如华南虎。
如果他们死得冤枉,就会“再来”。
不知道这个“再来”的前世今生,我很忙,不常上网。
18
发表于 2010-1-9 00:27:52 | 只看该作者

曹东义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的发言

中医的望诊是一种高超技术,一般人掌握不了,《内经》有详细论述。
17
发表于 2010-1-8 12:35:30 | 只看该作者

曹东义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的发言

中医四诊,意义有二。
一、中医四诊技术,是人的感官认识。这种技术经练习其可靠程度大大优于西医的机械。但我们不排除西医这些机械仪器,它对四诊不全的医生则是非此不能诊病的。中医也可用它证实自己的四诊正确性。
二、西医全靠机械诊断,机械误差,操作人的误差都可能造成诊断错误,所以误诊误治,就成了西医的常规;同时西医对查不出的病称之为“亚健康”。这是西医诊断缺陷造成的。
16
发表于 2010-1-8 12:15:31 | 只看该作者

曹东义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的发言

病人的主观感觉就是医生的客观依据。因此,过去所说的“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命题是错误的。望闻问切的结果本来就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想象的、臆造的。所谓“中医四诊客观化”,不过是希望仪器化、机械化,是增加人对于物的依赖。当然,西医的物理检查指标,中医可以借鉴,可以吸纳、利用。但是中医的四诊,不是机械收集材料,它是中医运用所学知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不断与患者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再创造”的一个过程。
说得好!曹东义教授必然成为中医的领军人物。
15
发表于 2010-1-8 12:01:52 | 只看该作者

曹东义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的发言

草先生回答的妙!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1:36:00 | 只看该作者

曹东义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的发言

下面引用由再来2010/01/08 11:24am 发表的内容:
老曹,请问,达菲抗病毒作用需要进入细胞内么?
=====================
进不了细胞,远望着病毒在那里边复制、转录,所以,抗病毒与杀细菌,就表现出局的差异。
所以,西医药的作用很有限。
“不得其门而入”,只有望洋生叹。
自己吃不到葡萄,又说别人也一定吃不到;“你即使吃了葡萄,----吃了就会后悔!”
13
发表于 2010-1-8 11:24:30 | 只看该作者

曹东义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的发言

,抗病毒就比较困难,很多药物进不了细胞内,病毒复制、转录的时候,许多药物“隔靴搔痒”不起作用。
老曹,请问,达菲抗病毒作用需要进入细胞内么?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1:07:26 | 只看该作者

曹东义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的发言

下面引用由再来2010/01/08 10:46am 发表的内容:
中医不需要临床人才,中医只需要像曹东义这样的“写家”。
1 疗效靠新闻报道。
2 声望靠开会、喊口号。
3 名声靠写书,不看有货没货,只看浪费的纸够不够。
+++++++++++++++++
曹东义不是“写家”,从1975年开始临床,至今一直在临床看病。
汉代中医有四大流派:医经、经方、神仙、房中。
今天仍然有这样几大主要区别的流派。
《我是铁杆中医》的作者彭坚教授,应该是一个经方家。尽管他理论修身很深。
我这样说,是因为他的书里,有400多首方剂,有的来于学习他人的传承,有的是自己独创。
我先后出版著作10余种,其中没有介绍一个方剂是怎样运用的。所以,我绝对不是一个经方家。勉强归类的话,应该归为“医经”之中,是传承经典的人。
我研究的领域,主要在理论,这理论是为了指导临床实践的,属于“无用之用”。
11
发表于 2010-1-8 10:46:26 | 只看该作者

曹东义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的发言

下面引用由杏林箫客2010/01/08 10:19am 发表的内容:
中医需要三种人材:  1.临床实践人材  2.理论考证人材  3.中医传播人材
      ------都很重要!
中医不需要临床人才,中医只需要像曹东义这样的“写家”。
1 疗效靠新闻报道。
2 声望靠开会、喊口号。
3 名声靠写书,不看有货没货,只看浪费的纸够不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00:20 , Processed in 0.1122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