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30|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2 21:1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哭中医在 2009/11/12 09:31pm 第 1 次编辑]

“治未病”被重视的思考
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 张毅
“治未病”尽管在两千多前就在中医界有比较成熟的论说,但真正受到重视则是两千多年后的公元2007年全国中医工作会上吴仪同志讲话后,在这次会议上吴仪同志语重心长地说“在这里,我特别提请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吗?我以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大家都知道“治未病”这一概念在“四大经典”里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及,几千年来历代医家在“四大经典”的影响下,对“治未病”内容也有一定的发展和充实。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其实从老祖宗一开始就并没有因“治未病”是中医的治病特长而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内经》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但在“治已病”和“治未病”的取舍上,历代医家似乎更“愿意”当“中工”“下工”而偏向于“治已病”,因为不管是《内经》《难经》还是《金匮》《本经》,对“治已病”的论述篇幅远远超过了“治未病”。解放后,中医院校的历次版本的教材,不仅“治未病”的内容极少,还几乎清一色的将“治未病”放在书中的最未,而这些年我们一些“纯中医”不切实际地盲目的去和“西医”硬拼治“急”病,治大病,偏要打肿脸充胖子似地说比“西医”先进,结果是“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使中医的很多“治未病”的实用技术和方法如食疗、按摩、祝由等被边缘化而“去中医”。为什么老祖宗们以来的几千年里,“治未病”就没有受到重视,而吴仪同志一发话就有“发展战略”的意义呢?我觉得至少有这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1.中医自身没有自己的学术主张,基本上是依附于领导同志的“高瞻远瞩”来确立自己的学术主张。如果这次“治未病”不是吴仪同志出来发话,这颗中医瑰宝不知还要在中医的宝库里睡多久的大觉呢!
2.中医学术是“襁褓学术”,而“襁褓”堕性,必然会导致出中医学创新和发展的惰性,在这襁褓堕性中产生出的襁褓学术,其学术价值和受重视度,往往随呵护程度而长跌,如民国时期,政府的一纸“废止中医案”,几乎让中医灭于一旦,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宝库论”,又使中医院在一夜之间遍布全国。         
3.中医没有具备应有的科学精神。不管是西方科学还是东方科学,但实事求是的精神,应该是二者都不能废离的基本要件。但在这里,中医学人更有点象“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吴王好剑客,国人多伤疤”里的“宫女”和“国人”。如果领导重视某个问题,学术界就热衷于对某个问题的研究,至少可以说明这个学科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和长远发展的设计和规划能力,一般情况下,专业团队往往是领导的参谋和智囊,某一个学科的学术重点是什么?发展方向在哪里?学术优势在哪里?远景目标如何等等,这些专业知识要求极高的设想,应该由专业领袖为代表的学科智囊团队提出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现在可好自己找不准发展方向和目标,反而要让不太懂专业的领导来指引方向。这显然有背于客观把握,理性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我要感谢吴仪同志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对中医工作的重视和情有独钟,没有她睿智的目光,至少“治未病”没有现在的身价和如此受人追捧。但是我们中医界也应该反思一下:没有领导的“提请”和政府重视,难道我们就真的分不清中医宝藏里的“瑕”“玉”,就真的无法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就真的没有能力自主地用自己的学术实力来求得发展和取得社会重视和认可?如果真的是这样,中医学术存在的价值就应该受到严重质疑。
注:转帖标题是转帖者加的。
23
发表于 2009-11-15 20:41:3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11/14 08:02pm 发表的内容:
编者按:11月11日,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农工民主党中央、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在北京召开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专题研讨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作了大 ...
当今的权势们对中医药只知继承,还不知什么是弘扬,慢性病靠防,纯粹是误宣误传,不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误治乱治问题,不辩真假不分好坏讲资格讲权威,不尊能不用能不讲理不实事求是地按客观规律办事,讲筐讲套讲罚讲"法",能继承弘扬中医药吗?能强国富民吗?能防病治病健康长寿吗?如果让抛弃德善讲享乐的人"治未病",结局会怎样?
22
发表于 2009-11-15 20:17:5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看来西医也被中国古人忽悠了,治你的病就完了,干嘛也捣鼓出一个“亚健康”来啊?有病就是有病,什么“亚健康”啊?科学也骗人啊?
  
21
发表于 2009-11-15 18:01:3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我支持两位【19楼、20楼}的看法。祖先说的是“治”未病,曾几何时变成了“防”未病?要说“防”未病,预防接种的效果不容置疑。那么,上工治”未病”的“未病”是什么?是医者诊得此人阴阳失衡,五行乘侮,将要生病,而病人并无症状、体征出现。在这时侯能提出治疗方案,是为上工。这里的“上工”、“中工”都是治病的。至于防病,应是养生方面的。
20
发表于 2009-11-15 16:04:1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治未病
是病程的觀念
西醫說法是
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
關鍵在早期發現的本事
19
发表于 2009-11-14 20:58:4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下面引用由哭中医2009/11/12 09:14pm 发表的内容:
2007年全国中医工作会上吴仪同志讲话后,在这次会议上吴仪同志语重心长地说“在这里,我特别提请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吗?我以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我认为,吴仪同志关于中医“上工治未病”的理解是错误的。“上工治未病”旨在治,不在防。
18
发表于 2009-11-14 20:02:5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编者按:11月11日,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农工民主党中央、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在北京召开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专题研讨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作了大会发言。
发挥中医药作用 减少慢性病危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于文明

  慢性病的防治是当前医药卫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医有悠久历史和独特优势。中医学对于慢性病的认识有着系统的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理、法、方、药防治方案和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控制慢性病的关键在于预防,在于防止其发生和发展。中医药学历来重视预防保健,强调上工“治未病”,强调顺应四时,平衡脏腑气血阴阳。在几千年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和健康防病理念。阐述这一理论的文献浩如烟海;记载健康防病的医案医著汗牛充栋;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开展的“治未病”医疗实践活动,更是内容丰富、历史悠久。
  当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中的作用,中西医优势互补,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医药卫生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卫生工作“下移前移”的大政方针,也有利于个体人健康风险的有效防范,有利于人们期望的“不生病、少生病、不生大病、延缓发病”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开展慢性病防控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加强了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肺病、老年病等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组织实施了“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加强了一些能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的建设,培养了一些能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的人才,并在总结既往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诊疗方案进行了梳理和验证。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和推广的力度,公布了四批中医药适宜技术,并在农村、社区中开展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工作。
  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同时,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和“下移前移”的工作要求,我局从2007年起组织实施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指导原则,并在全国开展了中医药“三名三进、三名三保”工作。究其核心,就是一个“防”字,这也和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思想一脉相承。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中医“治未病”科学研究不断深入,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也不断丰富。从去年起,在科技部、财政部的支持下,已开展中医“治未病”科学研究,不断梳理总结当代中医“治未病”成果,并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医“治未病”高峰论坛和4期5场“治未病”高峰论坛系列专题讲坛,以探索新时期、适应当前疾病谱和现代人们健康生活方式要求、与时俱进的“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中医“治未病”服务试点范围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经确定了四批103家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5家试点地区及上海、广东两个试点省市。试点单位积极运用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有益经验。
  (三)中医“治未病”服务的相关政策和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和科室设置(建设)基本标准等其他规范也正在制定过程中。在医改配套文件《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要求,再次为中医“治未病”和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工作指明了方向。
  虽然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人们对于中医药的认识不够,中医药在全民健康中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发挥。特别是适应当代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方法还不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针对中医药具有优势的慢性病防治,体现“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防治规范还不完善。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政策、措施尚不明确,尚未充分体现在国家有关慢病防控的规划、计划中。
  同志们,今年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的关键一年。今后,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各项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多做贡献。我也借此机会,提几点意见和建议,供大家讨论。
  一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重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作用,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二是要将中医药防控慢性病工作纳入国家和地方慢性病防控工作的规划、行动计划及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中。在安排糖尿病防治、高血压防治等慢性病防治项目时,要将中医药的服务内容纳入。三是要加大对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社区等基层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要加强中医药人员的配备和中医药方法技术的应用。推广应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适宜技术和方法,加大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宣传,引导人们运用中医药的知识、方法改变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我相信,现代医学和祖国传统医学,一定会优势互补、珠联璧合,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7
发表于 2009-11-14 17:05:4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9/11/14 00:57pm 发表的内容:
治不了病
才是真恥
道长有进步,说得好,继续发扬.
16
发表于 2009-11-14 12:57:1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治不了病
才是真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1:10:1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治未病”被重视是中医学界的耻辱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11/13 08:03pm 发表的内容:
时代在前进,现在并非上工治未病,中工、下工也可以治未病也。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11/13 05:23pm 发表的内容:
我亦不赞同川师兄观点。张先生曾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过“治未病怎样治”文章。重提治未病意义重大,因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是生病容易治疗难。现代西医治疗模式正在由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化,提倡未病先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证实古代中医的智慧不容忽视。
-=-=-=-=- 以下内容由 铁骨铮铮2002 在 2009年11月13日 05:27pm 时添加 -=-=-=-=-
领导的讲话更具有号
看来铁版没有细读耗儿的原文,我没有看出原文有反对“治未病”的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16:53 , Processed in 0.0757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