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95|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与西医的学科定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8 20:4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科定位是自然科学学科定位的简称。
     也许全世界都说西医的学科定位是现代医学,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西医凡病总是寻求细菌、病毒等病因和受损器官的病理改变,药物或手术治疗也是针对病因病理,因此西医的学科定位是『现代病因病理医学』,这是它永远领先的地方,也是其局限所在。正因为如此,西医只是现代医学的一大支柱,而不能与现代医学划等号。
    中医以症状体征为依据,以寒热虚实为分类(辨证)的基点,用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三焦和六淫等辨证方法,诊治各种病痛,其实质是人类临床整体和个体医学最佳的思维和操作体系,以能治愈或改善诸多西医不治和难治之病,而立足世界。其学科定位是『状态应对医学』。因此,中医-状态应对医学也是现代医学的另一大支柱。
     很久没有见到山东解云溪先生现身发表见解了。他认为,解决中医的学科定位,就能理清中医学术和临床的乱象。笔者完全认同。

-=-=-=-=- 以下内容由 悉尼张有和2009年08月28日 09:03pm 时添加 -=-=-=-=-
      学科定位是每一门科学技术,在学习、运用、研究和发展的依据,也是该学科与其它学科对话交流的基础,也是社会大众认识和使用这门学科的前提。
    试想,现代大众不知道中医是一门什么现代意义上的医术,中医能不出现危机吗?只有让西医和大众认识中医的科学性与临床实践价值,中医才真正走向世界,成为人类医学的宝贵财富。

-=-=-=-=- 以下内容由 悉尼张有和2009年08月28日 09:08pm 时添加 -=-=-=-=-
    用科学传承、光大中医,是中医登上世界医学科学舞台的唯一道路。
    我们这一代人是科学传承中医的先锋。

-=-=-=-=- 以下内容由 悉尼张有和2009年08月28日 09:33pm 时添加 -=-=-=-=-
     各位同道如要进一步了解相关论述,请阅《人类疾病观念的偏差与临床医学的误区》、《状态应对医学-应对万千的中医学体系>.<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与临床实践价值>,见本论坛中西并用栏转学术人物栏[张有和专集].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06:21:1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西医的学科定位

     按临床医学的客观事物给中医、西医定位。
     〝在太空飞翔〞应当看得更清楚。
16
发表于 2009-9-3 02:41:2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西医的学科定位

中医西医不是一个体系的科学,按什么标准定位?按中医?还是按西医?
15
发表于 2009-9-2 15:22:4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西医的学科定位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09/01 08:50pm 发表的内容:
一、中医药的内涵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中医药,什么是传统医药。所谓中医药,就是中国的医药,而不是什么传统医药。中国医药自古以来就是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凡是有用的东西,均来者不拒,并随着时代的进 ...
很好的比喻。
其实,西医只是与一些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等的学科结合起来了,才有更大的作为,如果抛弃这些,像五十年、一百年前的西医,怎么样大家是可以想象的。
如果中医药能借助这些东西来发展自己,则更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等的学科还没有发展到能检测中医药多数指标的程度。是中医药太先进而不是落后了。
14
发表于 2009-9-1 20:50:1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西医的学科定位

一、中医药的内涵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中医药,什么是传统医药。所谓中医药,就是中国的医药,而不是什么传统医药。中国医药自古以来就是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凡是有用的东西,均来者不拒,并随着时代的进步,随时吸收当代科技成果。她将汇集所有当代医药的精华于一身,为患者提供与时代科技水平相适应的、相对最完善的医疗服务。传统医药,只是继承了某一时期医药的有用部分而停滞不前。当代的中国医药,确切地说,就是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并吸收包括西医知识在内的中国传统医药。有人说中西医理论无法沟通,事实则不然,中、西医所面对的是同一个病人,同一个病情,只是从宏观、微观不同的角度,对其解释不同,治疗方法各异而已。二者是完全可以结合、直至融合的,这只是时间问题。
毫无疑问,缺少了中医理论根本精髓的西医,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完整的人体割裂开来,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而不是完整的医学,其缺陷越来越让人们明了;而缺少了西医对危、急、重症抢救技术的传统中医是有病态的“骨感”美,虽气质高雅,但却不能成为丰腴的现代“美人”。
众所周知,传统中医在宏观上的科学价值是任何医学都无与伦比的;西医在微观上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但中医最终必定在医学中占居统治地位,必定会将西医知识溶化在自己象海洋般的“机体”中,使西医知识成为中医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中医自始至终注重整体调整,西医则往往顾此失彼。宏观可囊括微观,微观可补充宏观。这是由于中医长于宏观、西医长于微观的医学特点所决定的,尽管人们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但这是迟早的问题。
中医之所以能够吸纳西医知识为中医“添枝加叶”,就是因为阴阳学说以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理论涵盖得太大,从而可以囊括西医的所有知识。
   中医理论是主体,西医知识是辅佐;换言之中医理论是根本,西医知识是枝叶。——这就是未来的中国医药。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8&topic=11721

-=-=-=-=-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2009年09月01日 08:59pm 时添加 -=-=-=-=-
中、西医都是巨人。二者相对来说,中医是头脑灵活、但懒得运动而有点虚弱的巨人;西医则是四肢发达、但头脑却简单的巨人。因此,二者恰恰应该互补。
13
发表于 2009-9-1 20:43:3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西医的学科定位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8/29 08:35am 发表的内容:
从学科定位可以看到:状态应对医学-中医与现代病因病理医学-西医在学术上是两个不同范畴。中医以整体状态的分辨为基础兼顾局部病痛,现代病因病理不清楚也无碍诊治。当然,兼及现代病因病理的诊治是现代中医之要 ...
ding  !!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8:31:2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西医的学科定位

     回中西医融合观(李教授):1)定义与定位意义相近。有了定义在先,根据学科定义,该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所处地位、相互关系就清楚了,所以称定位。
      2)在西方大学的医学系(培养临床医生),英文是Medicine,社会上叫现代医学。这是全世界的共识,因为它及时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而不会叫它近代医学。但人们忽略了西医的优势在于寻求现代病因、病理,和进行相关的诊治。西医也承认其在整体和个体医学上,没有具体的认识,更谈不上有效治疗。
     3)西医的病因当然不止细菌、病毒,笔者加一个〝等〞字省略之。欲知其详,请阅相关专著。
11
发表于 2009-8-31 09:55:5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西医的学科定位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8/30 08:32am 发表的内容:
回王耀勋先生:学科定位应当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别。
    人类临床医学首先是自然科学,没有人把西医当作社会科学或西方文化来讨论,但国内有部分人把中医的传承往文化方面引导,正好与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论者,形成〝一唱一合〞的表演,事实上对中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
    为了与文化传承中医论者划清界限,为了在讨论中减少字数,笔者首先说明,本讨论中的学科定位是指自然科学学科定位。
回王耀勋先生:学科定位应当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别。
(这样解释就比较全面了)。
人类临床医学首先是自然科学,
(其次呢?我认为,尤其是现代,在各个人为划分的学科遇到越来越多的困惑和麻烦时,聪明的人们开始反思:这样的划分是不是捆住了我们的思想和手脚?中医药在这方面有其独到的天人合一、整体的不分科(或粗略分科)的优势,现在西医药也认识到了这些,正在奋起直追,把“人  疾病  社会  自然  心理”联系到一起,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没有人把西医当作社会科学或西方文化来讨论,
(可是却有很多人把西医与社会科学与文化(包括中国文化)联系起来研究,以争取对疾病的更多、更大主动权)
但国内有部分人把中医的传承往文化方面引导,正好与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论者,形成〝一唱一合〞的表演,事实上对中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
(中医药有文化,但中医药不是文化。其主要内涵是中药在中医的(先前连中医也没有)引导下用于对疾病和“广义亚临床”状态的调治——就像西医使用西药或者手术等其他方法给病人治病一样。)
    为了与文化传承中医论者划清界限,为了在讨论中减少字数,笔者首先说明,本讨论中的学科定位是指自然科学学科定位。(说明了就好。其实,界限是划不清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6:32:4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西医的学科定位

     回王耀勋先生:学科定位应当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别。
     人类临床医学首先是自然科学,没有人把西医当作社会科学或西方文化来讨论,但国内有部分人把中医的传承往文化方面引导,正好与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论者,形成〝一唱一合〞的表演,事实上对中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
     为了与文化传承中医论者划清界限,为了在讨论中减少字数,笔者首先说明,本讨论中的学科定位是指自然科学学科定位。
9
发表于 2009-8-29 22:12:4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西医的学科定位

     同一证候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病理和不同个体,因而用现代病因病理解释证候是徒劳无益的。因为证候与现代病因病理是两个不同的临床范畴,必须用两个体系来操作,从而决定了中医西医的长久并立(中西医绝对不能结合)!
===========================================================================
    《伤寒论》中的热实结胸证就是西医的急性腹膜炎。我的论证如下:
  
     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中医别名】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结胸证。
【临床表现】热实结胸证的临床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1)疼痛:心下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2)腹诊有拒按、按之石硬的体征。
(3)发热:日晡所小有潮热,即下午3~4时发热。
(4)不大便五六日。
(5)舌上燥而渴,即口渴舌燥。
(6)短气(呼吸急促)、躁烦、心中懊憹、恶心呕吐、躁扰不宁等。
(7)舌质老黄,苔黄厚腻,脉沉紧有力或浮滑。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129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30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解说:以上三条是结胸证与脏结的鉴别。按之痛与不痛是首要鉴别点。按照西医的观点,对一个包块或者在病变部位进行按诊,有压痛的首先考虑炎症,无压痛的首先考虑肿瘤,参考其它临床表现,如有发热,烦躁不安,剧烈疼痛,不大便,饮食减少等表现,这是炎症;如果病人不发热,表面上没有什么病症表现,饮食如故,但是病人的脉象和舌苔表现出机体处于全身虚弱和寒凝聚结的状态,不仅考虑是肿瘤而且考虑可能是恶性肿瘤。所以藏结与恶性肿瘤是一个证态。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密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位效。禁如药法。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由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热,(一云日脯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解说:综合131条~137条为大结胸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1)热实结胸证的病位:陈亮斯:“结胸者,结于胸中,而连于心下也。……胸胃俱病,乃成结胸”。从而明确了对结胸的部位是以胃脘为主,而不是专指胸膈。“客气动膈”就是说感染波及到膈以及膈的临近器官,即胸腔的下部器官和腹腔的上部器官,包括膈下的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大、小网膜等,膈上的肺、胸腔、心包腔,纵隔等的下部,以及膈肌、膈腹膜、膈胸膜。现代医学认为,腹膜壁层神经来源于肋间神经及腰神经,属于体神经系统,故触痛敏感性强,疼痛定位准确,受到炎症刺激后引起腹壁肌肉紧张,而且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的范围与急性腹膜炎的范围是一致的,比病人指出的腹痛部位和范围更能代表急性腹膜炎的部位和范围。热实结胸证具有上、下腹部固定的压痛点,疼痛的程度比较剧烈,定位明确等特点,所以其病位在胸腹腔。
     (2)热实结胸证的病变性质:根据以上临床表现的描述,可以看出热实结胸证的腹痛是病人可以定位的腹痛,病人能够定位的腹痛,病变来自腹壁腹膜,有这种腹痛时,大致有急性腹膜炎,如果同时还有前腹壁压痛和腹肌紧张,则急性腹膜炎的诊断应能成立。心下痛;按之痛;心下因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等描述充分说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日脯所小有潮热”,“无大热”等描述说明有发热,这也是急性腹膜炎的基本症状,发热的时间、程度、热型随病因、病情而异。由于腹膜受到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腹不适、心中懊憹等表现。由于炎症刺激肠腹膜,引起肠麻痹,肠梗阻,所以出现数日不大便。由于大量炎性渗出物聚积于腹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出现口渴,口舌干燥。由于发热及胸腹腔积液压迫肺,所以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表现。这些都是急性腹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
    (3)“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与膈上、下感染状态的关系。中医对膈的认识与西医对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膈下是“胃”,西医则知膈下有肝、胆、胰、脾、胃及十二指肠等。急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多见,其主要原因是阑尾炎穿孔,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胆道透壁性感染及穿孔、肝脓肿破裂、肠伤寒穿孔等,一者这些器官大多紧连膈下,二者膈腹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网,易于把感染引导至膈下间隙,引起膈下间隙感染。膈下间隙感染约2/3的病例经治疗后炎症可吸收,1/3的病人则发展为局限性脓肿。膈下感染可引起膈上肺及胸膜反应,此时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等症状。据有关资料分析,胸部症状突出者占45%,腹部症状明显者约40%,X光透视及拍片可有胸腔积液、胸膜反应及肺下部浸润等。当膈下脓肿穿破膈肌时,首先引起胸腔浆液渗出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胸。有时由于脓肿的穿破扩散,膈上、膈下,肝内,肝外可以同时有脓肿存在。膈下脓肿和脓胸、肝脓肿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所以膈下、上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没有抗菌素及腹部外科手术,以上病理状态比现代更多、更严重,所以古代医学家提出“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实际上是把膈上、膈下的感染状态作为一个病理单元,称之为热实结胸证。
    (4)热实结胸证的病因,“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人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这是因为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胰系统感染在透壁之前及穿孔之前,都会有局部腹膜炎症反应及腹痛加重或发热等属于阳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原则在腹痛原因确定之前禁用导泻,以免促发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这与热实结胸证的成因:“病发于阳……下之太早”相一致。
    【鉴别诊断】
    (1)急性腹膜炎与内科急腹痛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痞证、小陷胸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西医认为,急性腹膜炎首先要与内科急腹痛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胸腔内感染病,急性胃肠炎、痢疾等急性消化道感染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内科急腹痛没有腹膜刺激征、按之柔软,没有肌紧张感,压痛无或不剧烈,这与《伤寒论》中按之濡者为痞,按之石硬为结胸相一致。某些伤寒学家把小结胸证归于痞证有一定道理,有人则认为小结胸证是胸腔器官的感染。痞证则与现代的胃肠道内急性感染如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相一致。
    (2)急性腹膜炎与肠梗阻相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大承气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治疗,这已是医学常识,伤寒学家早就指出“大承气专主肠中燥屎,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说明大承气汤证的病变部位在肠内,热实结胸证的部位在心下,有在胃肠之外的含义,这种认识与西医对腹膜炎的认识(感染位于胃肠之外的腹膜腔内)和肠梗阻的认识(肠梗阻后感染位于肠道内)是一致的。
    (3)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和急性腹膜炎与胆、胰急性感染相鉴别的融合。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当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时都会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这时符合热实结胸证,而当感染未透壁时,必须与急性腹膜炎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胆、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胁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剧烈的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压痛部位与胆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无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则腹肌紧张明显,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等。从临床表现胆、胰急性感染与大柴胡汤证一致,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治疗。同时,也解释了热实结胸证与黄疸之间的关系,如134条所述:“若不结胸……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因为10%的急性胰腺炎,10%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3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出现黄疸,这些黄疸都伴有腹痛、发热等,与热实结胸证相似,所以当排除了结胸证之后(即没有发生急性腹膜炎),有些病人就会出现黄疸,这些黄疸与大柴胡汤证(急性胆、胰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4)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相鉴别的融合。“热入血室,如结胸状”,热入血室应当与结胸证鉴别,鉴别要点是:热入血室必与经水适来适断有关,而结胸证与经水无关;热入血室的腹痛是在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胸胁部、疼痛不甚剧烈,没有结胸证“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表现,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热入血室是妇女经期感染急性盆腔炎的表现,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的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是一致的。
     (5)热实结胸证与太阳蓄血证之间的关系。106条、124条、125条为太阳蓄血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恶寒,少腹硬满急结、下血愈等。《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实则指小腹部拘急疼痛。脐下正中部疼痛谓之小腹痛。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盆腔感染中盆腔脓肿的表现。盆腔脓肿常系盆腔化脓性感染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如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的并发症,妇女急性盆腔炎感染蔓延至盆腔腹膜等。当脓肿形成时其主要表现是下腹痛或坠胀感,常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或直肠刺激症状,这与少腹硬、满、急结一致。当脓肿穿破直肠、阴道、膀胱时,由于得到引流,排出脓血而愈,此乃“下血愈”的一种解释。当脓肿破向腹腔时又会引起急性腹膜炎。可见热实结胸证(急性腹膜炎)与太阳蓄血证(盆腔脓肿)有着互相演变的关系,同时需要鉴别。由此也可看出盆腔感染、盆腔脓肿与急性盆腔炎(热入血室)关系密切,即太阳蓄血证与热入血室证关系密切,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可见热实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血证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是一致的,是可融合的。
     (6)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都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痞证下利为炎症渗出物在肠道内形成并排出体外;大结胸证为化脓性渗出物聚集在腹腔并有胸腔反应性渗出;悬饮证则为炎症渗出液(非脓性)或漏出液聚积于第三体腔,当以大结胸证为参考系时,悬饮证的热象明则不显。五苓散证也与第三体腔积液有关,它更偏重于漏出液。还要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病情的缓急、积液量的多少等情况选用五苓散或者十枣汤。
    【治疗】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药理研究
    (1)利尿:动物实验表明,大陷胸汤煎剂有非常显著的利尿作用,其排尿量以及排钠、钾量与速尿相似,比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多。在对大陷胸汤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中,发现本方具有利尿、保护肾功能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大陷胸汤具有类似速尿的利尿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肾小管对钠钾重吸收有关,因而其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水肿的临床效果,可能与其利尿、导泻而致血容量减少有关。临床观察对大剂量速尿治疗无效的病例,用大陷胸汤依然有效,可能与其导泻作用有关。导泻作用减轻了体内过多的水分,减轻了肾周围组织水肿对肾皮质的压迫,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得以恢复,尿量增加。大陷胸汤可促进尿闭的动物排尿,减少尿毒症性胸腹水,促进利尿可加速毒物排泄,对肾脏具有某种保护作用。
    通过对大黄、芒硝、甘遂的药理研究及复方研究都证明大陷胸汤具有泻下和利尿作用。腹膜对感染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腹膜的面积相当于人体的体表面积,但其吸收等渗液的能力则大大超出皮肤,特别是膈腹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吸收能力极强,在腹膜炎早期能将大量渗液及毒素吸收。大陷胸汤通过其逐水利尿作用可使经腹膜吸收的大量渗液及毒素通过肾和肠排出体外,为机体消除感染提供有利条件,利于炎症的消退和局限化,同时也可消除胸腔的反应性积液和肺底部浸润。
     ( 2)改善急性肾衰竭的症状:大陷胸汤可使氯化汞中毒的家兔当天无尿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尿量保持为中毒前的58.7%。对氯化汞中毒家兔血中尿素氮升高无明显影响,但给药组几乎未出现胸腹水,而生理盐水组胸腹水达(120±55.7)ML。能够明显减轻氯化汞中毒家兔肾脏的病理损害。
      (3)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临床应用:临床报道,用大陷胸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应用大陷胸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所出现的高血容量综合征及肺水肿等严重合并症,疗效令人满意。
    结论:热实结胸证与膈上、下急性感染状态相吻合;大陷胸汤可将胸、腹腔的炎性渗出液及毒素迅速排出体外,为消除胸、腹腔炎症,促使炎症局限化提供有利条件。
===========================================================================
     这样热实结胸证就可以代替急性腹膜炎,在西医的理论体系内交流,反之亦然!急性腹膜炎可以在中医的理论体系内交流。那么在治疗急性腹膜炎时一定用大陷胸汤吗?在张仲景时代只有如此!许多人死亡了!现在有了西医的知识,大于2㎝的穿孔是手术的适应症,而小于2㎝的穿孔可以保守治疗,这时候才是大陷胸汤的适应症。反之,中医诊断为热实结胸证,就可以想到就是急性腹膜炎,如果穿孔太大,需要手术,那么,就请西医外科手术!
     这样不好吗?!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8月29日 10:15pm 时添加 -=-=-=-=-
    我用西医的病因病理学解释热实结胸证有什么错误码?!
   请大家批评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7 22:28 , Processed in 0.1020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